地震速度分析技术

地震速度分析技术

一、地震速度分析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茂林,刘震,张枝焕,刘畅,杨鹏程,李佳阳,崔凤珍[1](2022)在《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分布地震预测》文中指出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现有钻井稀少且分布不均,采样分析资料缺乏,不同层段烃源岩非均质性极强,导致烃源岩分布特征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难题,基于地化、测井、录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地震相-沉积相-有机相转化法和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对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有机相特征及厚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对有利烃源岩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平湖组下段烃源岩有机相可划分为潮控三角洲前缘A相、潮间带B相和局限海C相三种类型,其中平下上亚段潮控三角洲前缘A相最为发育,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区域,而平下下亚段潮间带B相最为发育,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区域;(2)平下下亚段烃源岩具有东西分带、西薄东厚的特征,最大厚度可达500余米;而平下上亚段烃源岩总体上具有西北薄东南厚的特征,向东南方向厚度最高可达1 000余米;(3)烃源岩综合评价分析认为,平下下亚段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东部区域,平下上亚段有利烃源岩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南部区域。

孙甲庆,徐兴荣,寇龙江,王靖,刘金涛,李慧珍[2](2021)在《井驱地震速度模型修正技术及其在随钻驱动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钻驱动处理作为将地面地震资料应用于开发地震的有效方法,对规避钻井风险,提高钻井成功率具有现实意义。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随钻资料便捷地提高地面地震速度模型的精度,从而提高地震资料成像精度,指导钻井轨迹调整。为此,提出井驱地震速度模型修正技术,即在传统叠前深度偏移速度模型基础上,将正钻井已钻地层的速度、深度信息作为约束,结合周围已钻井的测井、VSP资料快速修正现有地震速度模型,从而得到更精确的地下地震成像,实现对未钻遇地层的地质描述与预测,提高钻井成功率。油田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缩短了速度模型更新迭代的时间,可满足随钻驱动处理对精度和时效性的需求,对于正钻井实时提高钻前预测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曲寿利[3](2021)在《面向深层复杂地质体油气勘探的地震一体化技术》文中认为中国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是未来油气勘探开发的现实领域。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等盆地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是最重要的油气突破领域。以岩溶缝洞型、礁滩孔隙型、白云岩孔隙型和裂缝型为典型的4类特殊储层,具有构造圈闭复杂、储层多样、地表复杂、地下埋藏深、温压高、构造复杂和勘探目标尺度小、非均质性等特点,这导致了地震波场复杂、地震信号弱、信噪比低、分辨率低及地震各向异性强等诸多地球物理难题,极大地增加了此类油气藏勘探高精度地震成像与储层预测的难度。常规物探技术,即单一的采集或处理解释技术,即便是先进的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配套措施,也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因此,面对此类深层复杂构造地质体的勘探,必须采用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思路系统性地开展综合研究,从复杂地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高质量地震采集入手,采用以深度域RTM成像为核心的地震成像处理,综合利用叠前、叠后地震属性开展沉积相带、储层与流体预测研究,精细刻画多尺度储集体,才能有效解决复杂地质体描述与目标落实问题。为此重点介绍面向深层复杂地质体,以叠前RTM深度成像和叠前反演为核心的地震一体化新技术,主要包括"小宽高"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小平滑面"速度建模与叠前深度成像技术以及"五维数据"叠前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叠前反演等关键技术;展示了一些成功的应用案例,验证了地震一体化技术的有效性。在实际应用中,围绕地震一体化技术开展工作,必须根据地质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和岩石物理分析,通过模型试验、野外现场试验科学优选适合的方法和参数,以达到方法技术应用效果和效益的平衡。

肖张波,张素芳,雷永昌,孙阳子,贾连凯,佘清华[4](2021)在《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在古近系复杂构造区的应用》文中提出陆丰南古近系地层地质条件复杂,断裂活动强烈,地层接触关系复杂,解释难度大。常规窄方位采集数据的不足,导致中深层地层的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连续性差,完全依赖重处理已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目标评价的需求,如何改善古近系中深层地层的成像是目前勘探的关键。首次在南海东部针对古近系地层采用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勘探,对比分析深沉放双方位三维与常规三维地震的采集参数,明确了深拖平缆双方位资料具有丰富的低频信号及照明优势。采用双方位联合速度建模及双方位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联合成像,解决双方位速度差异问题,提高速度建模精度,实现了双方位三维地震资料的融合处理。资料成果表明,新资料低频端信息更丰富,深层断面成像更加清晰,断裂样式和交切关系更可靠;地层接触关系及砂体边界刻画改善明显。勘探实践证实: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有效改善了古近系复杂构造的成像,在精细评价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推动了该区的勘探研究进程。

韩明亮,邹志辉,马锐[5](2021)在《利用反射地震资料和多尺度训练集的深度学习速度建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地震勘探数据量的逐渐增大,常规地震速度建模方法在稳定性、精度和计算效率等方面均面临挑战。为此,提出一种利用反射地震资料和多尺度训练集的深度学习速度建模的方法,即将反射波形数据和速度谱联合作为全卷积神经网络的输入,并在网络中引入Dropout层提高泛化能力,结合多尺度训练集,实现从地震数据到速度模型的映射。为了测试该方法在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的效果和适用性,分别应用层状模型、孤立异常体模型和BP盐丘模型进行数值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联合使用地震反射波形和速度谱作为深度学习特征数据集时,速度建模准确性优于仅采用地震反射波形或速度谱作为特征数据集的结果,并克服了单独使用反射波形导致建模不稳定和单独使用速度谱建模精度不足的缺陷;使用多尺度速度模型构建训练集的速度建模结果在异常体边界的准确性优于采用单尺度模型训练集;深度神经网络只需经过一次训练,就可以快速地对与训练集中速度结构相似的地下构造进行速度建模,比常规方法具有更高的计算效率。在构建大量速度模型时,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孙月成,李永飞,孙守亮,张涛,张伟,张宏[6](2021)在《火成岩覆盖区地震有效成像技术探讨及其在辽西金羊盆地油气调查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辽西金羊盆地是下辽河盆地外围盆地群中面积最大的中生代盆地,盆地浅层火成岩广泛发育、其厚度大、期次较多,受火成岩对地震信号屏蔽以及该地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的影响,使得地震勘探采集的原始资料信噪比低、火成岩下伏地层反射能量弱,给地震资料的有效成像带来了极大挑战。本文根据原始地震资料特点,采用针对性的采集、处理技术,首先从采集方面以大能量激发、低频检波器接收,并且处理中应用反射能量补偿、静校正、叠前多域去噪等几项技术进一步提高资料的深层反射能量和信噪比,最后通过高精度速度场建模与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多种方法对比,优选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进行最终成像。与以往地震资料比较,采用这套有效成像技术重新处理的地震剖面信噪比、分辨率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深层反射能量得以有效恢复,火成岩的下伏地层反射信号清晰、地层接触关系明确,特别是大倾角地层及断层的成像得以明显改善,为后续的构造解释和勘探潜力区评价提供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

郭伟[7](2021)在《超深层无井条件下的砂岩输导体研究 ——以白云凹陷文昌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白云凹陷为珠江口盆地面积最大、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深大凹陷,据最新估算,其油气地质资源量为20-80亿吨。当前,白云凹陷渐新世、中新世构造层已发现的油气储量仅占整个资源量的七分之一,因而白云凹陷深部地层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潜力。但是,白云凹陷文昌组地层埋深普遍超过4000m,凹陷中心地层埋深更是达到8000-12000m。由于缺少钻井资料的有效揭示(与地层埋深大有很大关系),当前白云凹陷文昌组油气分布、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及有利成藏区带等重要问题尚不清楚,给后续油气勘探带来很大风险。因此,在白云凹陷文昌组开展砂岩输导体研究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传统的砂岩输导体研究依赖于井资料,其对于像白云凹陷文昌组这类无井地区并不适用。目前,在超深层无井条件下开展砂岩输导体研究,还没有人尝试过,因而这是一项难度较大且极具挑战性的研究工作。以白云凹陷文昌组沉积层序为例,本文首次基于地震资料开展超深层无井条件下的砂岩输导体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为:1)刻画烃源岩分布。通过沉积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来开展古地貌、古环境及沉积相分布研究,得到每个层序的密集段分布,进而通过密集段来刻画烃源岩分布范围;2)刻画沉积砂体分布。通过增强地震岩相分析(6个传统地震相标识和光滑性、整洁性和特殊反射波形等3个新增地震标识)从地震剖面上直接识别地震岩相,然后通过砂岩(骨架岩相)地震扫描解释刻画砂体平面分布;3)砂体与烃源岩的连通关系研究。通过骨架岩相、沉积环境、水流路径等3要素叠加重建白云凹陷文昌组沉积体系,得到砂体与烃源岩的平面叠合分布。然后通过两者的的空间关系来开展砂体与烃源岩连通性研究;4)砂体与砂体连通性研究。通过砂体扫描解释、砂体尖灭及连通性测试分析来开展砂体间连通性研究;5)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分析。将湖盆古地貌与三类孔隙性砂体叠合,首先根据地层倾向和古水流路径确定优势运移方向,然后通过辨别烃源岩→优势输导砂体→盆地边缘或油气圈闭,确定油气优势运移通道及有利汇聚区;6)油气运移痕迹研究。油气运移经过砂岩孔隙时,会在孔隙空间留下残留油,其在后期高温高压背景下会裂解成气,使砂岩成为含气砂岩,表现为低速层。这类砂岩在地震剖面上通常表现为右下倾斜对称波形、强振幅反射,据此反射特征可以识别油气运移痕迹。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基于增强地震相分析,在白云主洼文昌组识别出3类地震岩相:硅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和含灰质碎屑岩。其中硅质碎屑岩细分为砂包泥、砂夹泥、砂泥互层、泥夹砂、泥包砂、泥岩。火山碎屑岩细分为火山集块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含火山碎屑沉积岩。含灰质碎屑岩细分为泥灰岩和钙质砂泥岩。(2)建立了断陷湖盆复杂岩相识别方法。砂包泥岩相中的河道砂呈弱振幅不干净反射。砂夹泥岩相中的河道砂呈底面下凹、短轴不连续、右下倾斜对称波形、不干净反射,其中高孔隙含气河道砂表现为强振幅反射。水下分流河道砂呈层状连续、多个底面下凹、右下倾斜对称波形、中-强振幅反射。席状砂呈平行、层状连续、光滑、右下倾斜对称波形、中-强振幅反射。湖底扇砂呈底面下凹、右下倾斜对称波形、干净、弱-强振幅反射。火山集块岩呈弱层状、不整洁、弱振幅反射。火山碎屑沉积岩呈极不光滑、层状、弱振幅反射。火山熔岩呈左下倾斜对称波形、不光滑、不连续、强振幅反射。底面下凹、短轴不连续、右下倾斜对称波形及强振幅是孔隙性砂岩最典型的识别特征。(3)通过骨架岩相、沉积环境和水流路径三要素叠合,构建了白云凹陷文昌组5个层序的沉积体系,其包含4类“源-汇”体系:1)主洼北部缓坡带以番禺低隆起为主要物源(东北斜坡局部含火山碎屑物源),主要为河流-浅湖-深湖过渡环境,发育大-中型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2)主洼西南轴向陡坡带以云开隆起为主要物源,纯陆源碎屑沉积,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大-中型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3)主洼东南陡坡带以云荔隆起陆源碎屑(主要)与火山碎屑为混合物源,主要为半深湖-深湖环境,发育中-小型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4)白云东洼为陡坡+岩浆底侵形成的多隆洼多物源体系,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沉积体系,沉积体规模相对较小。(4)在白云主洼文昌组识别出七类砂岩输导层,分别为:1)原地输导层,深水扇砂,砂岩被烃源岩包围,形成岩性圈闭;2)短距离层状输导层,由三角洲前缘砂体或深水扇砂体相互连通构成;3)长距离层状砂岩输导层,由三角洲砂体(辫状河道和前缘砂)构成,其主要存在于单个分支河道三角洲朵叶体内;4)顺倾向层状砂岩输导层,由辫状河三角洲砂层顺倾向方向进行输导,主要在单个三角洲朵叶内输导;5)顺倾向和侧向砂岩输导层,可在不同三角洲朵叶体间输导;6)三角洲砂岩与基底不整合面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7)砂岩输导层与断层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5)刻画了文昌组沉积期白云主洼不同地区砂岩输导层的分布:1)主洼西北缓坡带:整体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内部的砂岩孔隙性好、连通性高,多个期次的三角洲砂体(河道砂、河口坝和席状砂)可构成长距离的砂岩输导体,加上层序内部的砂体均与深洼区烃源岩连通。因而这一地区砂岩输导层最为发育;2)主洼西南陡坡带:WCSQ1和WCSQ2于断层下降盘洼陷区发育大量扇三角洲砂体,其前缘砂体具备较好的孔隙性,并与深湖相泥岩较好地连通,具有形成大型滚动背斜圈闭的潜力;3)主洼西侧:WCSQ1和WCSQ2发育大量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它们可以构成有效砂岩输导层,具有形成滚动背斜圈闭油气藏的潜力。WCSQ3和WCSQ4则发育斜坡背景的有效砂岩输导层,具有形成砂岩上倾尖灭的岩性油气藏潜力;4)主洼东北斜坡带:受东侧火山碎屑影响,WCSQ1-WCSQ4主要发育短距离砂岩输导层,而WCSQ5发育长距离砂岩输导层;5)主洼东南地区:受湖盆边缘火山碎屑影响,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砂体构建的短距离砂岩输导层。(6)指明了白云主洼文昌组有利成藏区带和层段。西北斜坡带为最好的成藏区,WCSQ2-WCSQ4等3个层序段具有较大的古油气藏发育潜力;其次为西南断阶带,WCSQ1和WCSQ2具有古油气藏发育潜力;再者为主洼西侧,WCSQ3和WCSQ4两个层段具有较好的成藏潜力。主洼东北、东南部及白云东洼等区域主要为火山碎屑沉积岩,砂岩输导能力差,古油气藏规模较小。本论文首次在无井条件下利用地震资料开展超深层的砂岩输导体研究,创新成果包括:(1)建立了断陷湖盆复杂岩相的地震识别技术;(2)探索出一种超深层无井条件下利用地震资料开展砂岩输导体研究的方法。这些创新成果对于湖相沉积和无井区超深层的油气运移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并能指导白云凹陷深部地层的油气勘探。

郑建雄,朱斗星,袁立川,赵佳,张莹,宋利霞[8](2021)在《非常规水平井地震导向关键参数分析及预测方法》文中研究表明水平井地震导向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地质、录井、测井和随钻实时地质评价等多种资料,为钻井工程提供靶体预估、趋势预判及风险预警等信息,即包括入靶导向(目标地层埋深预测)和水平钻进导向(地层倾角、小断层和微幅构造预测等)。然而,由于非常规储层地质特征不同,其水平井地震导向的难点或侧重点也不同。以滇黔川五峰—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和松辽盆地泉四段致密油水平井地震导向为例,由于页岩分布广、箱体薄、成层性好,其地层埋深、地层倾角及小断层和微幅构造精细预测是难点,也是导向的关键问题;而致密砂岩相对较厚,其地层埋深、地层倾角、小断层和微幅构造在地震导向中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砂体叠置关系复杂,横向变化快,是导致水平井出层的主要因素。所以,准确预测河道砂是其导向的难点和关键问题。根据储层地质特征分析,建立地质模型,通过钻探实例详细分析不同储层地震导向的关键问题,并基于水平井实时钻探的特点,应用动态地震勘探理论,建立"动态速度",不断提高深度域地震数据精度,以解决页岩气地震导向关键问题;通过建立"动态属性",不断提高致密砂体预测精度,解决致密油地震导向关键问题。这些手段有助于提高水平钻探效率和甜点钻遇率。

韩云,杨懋新,邱晗,崔丽,王秀琴[9](2021)在《地震速度“反转”区水平井物探导向技术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勘探开发的发展,水平井已井成为致密油气重要提产增储的工程手段,地震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需求也随之日益增加。在松辽盆地层致密油水平井实验区随钻导向中钻遇水平井段地震速度"反转"现象,该速度异常导致时间域地震数据在随钻导向中出现"误导",致使该水平井钻遇率较低。通过对这一速度异常现象多因素深入剖析,在该区域相继实施的第二口水平井随钻导向中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避免了"误导"现象的再次发生。首先通过井-震结合对全区偏移速度及时深关系交汇分析确定了这一"异常"的地层及特征;然后形成全区精细空变速度体,并将试验区地震数据及储层数据转为深度域体;通过应用深度域地震数据体、深度域地质模型体进行随钻导向,有效避免了速度异常带来的误差,最终该"异常区"另外一口水平井取得了100%油层钻遇率。

包燚,陈志德,王成,张芝铭,丁吉丰,王洋洋[10](2021)在《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保真宽频宽方位各向异性地震处理技术》文中提出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勘探已见良好前景,实验室测量结果表明古龙页岩具有极强的各向异性和吸收衰减效应,强各向异性会造成速度分析失准,强吸收衰减会造成地震频率降低和波形相位畸变,二者综合影响会降低地震成像结果的保真度和可靠性。为了提高地震处理成果保真度和对井符合程度,消除各向异性和吸收衰减对处理成果的影响,消除断层附近因同相轴成像上翘带来的构造误差,提供保真处理成果和高品质CRP道集。基于岩石物理分析结果和波动方程正演指导下的各向同性速度分析方法,得到平滑准确的初始速度场;应用黏滞声学介质稳相Q偏移展宽频带提高分辨率并更新速度,采用OVT域数据规则化和OVT偏移得到宽方位处理成果用于裂缝预测;结合实验室测量结果和井信息建立场,完成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利用基于Hessian矩阵真振幅恢复技术为叠前反演提供高品质保真CRP道集。研究成果可为地质和工程甜点预测提供高品质的地震处理成果和CRP道集,后验井钻探成果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可靠性,为提高古龙页岩油地震预测符合度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地震速度分析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震速度分析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分布地震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2 地震相-沉积相-有机相转化法预测烃源岩有机相
    2.1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2.2 烃源岩地震相类型与分布
        2.2.1 地震相类型
        2.2.2 地震相分布
    2.3 烃源岩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
    2.4 烃源岩有机相划分与分布
        2.4.1 烃源岩有机相划分
        2.4.2 烃源岩有机相分布
3 地震速度-岩性分析法预测烃源岩厚度
    3.1 制作压实模型
    3.2 地震层速度计算
    3.3 泥岩指数求取
    3.4 泥岩厚度计算
4 有利烃源岩综合预测
5 结论

(2)井驱地震速度模型修正技术及其在随钻驱动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问题分析
2 井驱地震速度模型修正技术
    2.1 技术思路
    2.2 井震速度匹配校正技术
    2.3 井震约束地质构造模型建立及各向异性参数 模型校正
    2.4 垂向地震速度修正
    2.5 各向异性参数优化及叠前深度偏移
3 应用实例
4 结论

(3)面向深层复杂地质体油气勘探的地震一体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层复杂地质体勘探面临的地球物理难题与对策
    1.1 问题分析
    1.2 思路对策
    1.3 地震一体化技术的关键
2 “小宽高”高密度地震采集技术
    2.1 小道距、小面元的优势
    2.2 宽方位采集的优势
    2.3 高覆盖与高炮道密度的优势
3 “小平滑面”RTM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3.1 “小平滑面”RTM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思路
    3.2 “小平滑面”RTM成像的关键是速度建模
    3.3 “小平滑面”RTM成像处理效果
4 “五维数据”各向异性叠前反演技术
5 结论

(4)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在古近系复杂构造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工区地震勘探概况
2 深拖平缆双方位采集参数及优势
    2.1 采集参数—深沉放
        2.1.1 震源沉放深度
        2.1.2 电缆沉放深度
    2.2 采集参数—双方位
3 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处理技术
    3.1 双方位联合各向同性速度建模
    3.2 双方位TTI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联合成像
    3.3 TTI各向异性模型及应用效果
4 地震资料成像效果及应用
    4.1 复杂断裂的成像
    4.2 地层接触关系识别
    4.3 优质砂体识别
5 结论

(5)利用反射地震资料和多尺度训练集的深度学习速度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方法原理
    1.1 深度神经网络架构
    1.2 深度学习算法
2 训练集模型和数据集的构建
    2.1 训练集模型
    2.2 特征数据集
3 数值实验和结果分析
    3.1 层状速度模型
    3.2 孤立异常体模型
    3.3 BP盐丘模型
4 结论

(6)火成岩覆盖区地震有效成像技术探讨及其在辽西金羊盆地油气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辽西金羊盆地地震地质条件及地震勘探难点分析
3 火成岩覆盖区地震有效成像关键技术
    3.1 宽频地震信号采集技术
    3.2 深层信号能量恢复技术
    3.3 多域分级综合去噪技术
    3.4 高精度静校正技术
    3.5 高精度速度建模与叠前时间偏移成像处理技术
4 应用效果分析
5 结论

(7)超深层无井条件下的砂岩输导体研究 ——以白云凹陷文昌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砂岩地震岩相识别研究
        1.3.2 砂岩输导体定义
        1.3.3 砂岩输导层油气输导机制
        1.3.4 砂岩输导体的研究方法
        1.3.5 砂岩输导体的发展趋势
        1.3.6 白云凹陷文昌组研究现状
        1.3.7 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完成的工作量
    1.7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7.1 主要研究成果
        1.7.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地质概况
    2.1 白云凹陷位置
    2.2 白云凹陷始新世构造特征
    2.3 白云凹陷始新世地层特征
        2.3.1 层序地层格架
        2.3.2 地层发育特征
第3章 砂岩地震反射特征
    3.1 概述
    3.2 砂岩速度与波阻抗结构分析
    3.3 相对低速砂岩的孔隙度估算
    3.4 相对低速砂岩层的地震正演
    3.5 小结
第4章 增强地震岩相分析与孔隙性砂岩识别
    4.1 增强地震岩相分析方法
    4.2 白云主洼始新统细分地震岩相识别
    4.3 沉积微相砂体地震识别特征
    4.4 典型剖面砂岩解释
第5章 沉积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及分析
    5.1 .原形结构剖面恢复的方法
    5.2 典型测线的沉积层序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1 B-B’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2 C-C’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3 D-D’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4 E-E’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5 F-F’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6 G-G’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2.7 H-H’测线原形结构剖面恢复
    5.3 小结
第6章 沉积体系重建及分析
    6.1 砂层地震扫描解释
    6.2 沉积体系重建方法
    6.3 白云凹陷文昌组沉积体系分析
        6.3.1 WCSQ1沉积体系
        6.3.2 WCSQ2沉积体系
        6.3.3 WCSQ3沉积体系
        6.3.4 WCSQ4沉积体系
        6.3.5 WCSQ5沉积体系
第7章 孔隙性砂岩发育及分布
    7.1 孔隙性砂岩判别方法及类型划分
    7.2 不同孔隙砂岩的平面分布
        7.2.1 WCSQ1不同孔隙砂岩的发育及分布
        7.2.2 WCSQ2不同孔隙砂岩的发育及分布
        7.2.3 WCSQ3不同孔隙砂岩的发育及分布
        7.2.4 WCSQ4不同孔隙砂岩的发育及分布
        7.2.5 WCSQ5不同孔隙砂岩的发育及分布
第8章 砂岩输导体分布特征
    8.1 文昌组断裂体系发育特征
    8.2 砂岩输导体分布研究方法
    8.3 文昌组砂岩输导体分布特征
        8.3.1 WCSQ1砂岩输导体分布
        8.3.2 WCSQ2砂岩输导体分布
        8.3.3 WCSQ3砂岩输导体分布
        8.3.4 WCSQ4砂岩输导体分布
        8.3.5 WCSQ5砂岩输导体分布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非常规水平井地震导向关键参数分析及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思路
2 页岩气水平井地震导向
    2.1 储层特征
    2.2 地震导向关键因素分析
    2.3 技术对策
        2.3.1 动态速度方法
        2.3.2 小断层预测方法
    2.4 应用效果
        2.4.1 动态速度应用效果
        2.4.2 (微)小断层应用效果
3 致密砂岩水平井地震导向
    3.1 储层地质特征
    3.2 地震导向关键因素分析
    3.3 技术对策
    3.4 应用效果分析
4 结论

(9)地震速度“反转”区水平井物探导向技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概况
3 速度异常的特征
    3.1 速度异常的地震表像
    3.2 速度异常的来源分析
4 水平井随钻物探导向
5 结论

(10)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保真宽频宽方位各向异性地震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原 理
    1.1 稳相点和稳相道集
    1.2 等效Q场
    1.3 稳相Q偏移
    1.4 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
2 岩石物理特点和地震资料处理流程设计
    2.1 古龙页岩岩石物理特征
    2.2 老地震资料存在的问题
    2.3 保真宽频宽方位各向异性处理流程
3 保真速度分析
    3.1 各向异性正演道集
    3.2 保真速度处理
4 稳相Q偏移
    4.1 等效Q场
    4.2 稳相Q偏移
5 宽方位处理
6 各向异性深度建模和偏移
7 真振幅恢复
8 应用及验证
9 结 论

四、地震速度分析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下段烃源岩分布地震预测[J]. 朱茂林,刘震,张枝焕,刘畅,杨鹏程,李佳阳,崔凤珍.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22(01)
  • [2]井驱地震速度模型修正技术及其在随钻驱动处理中的应用[J]. 孙甲庆,徐兴荣,寇龙江,王靖,刘金涛,李慧珍.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1(06)
  • [3]面向深层复杂地质体油气勘探的地震一体化技术[J]. 曲寿利. 石油物探, 2021(06)
  • [4]深拖平缆双方位地震资料联合成像技术在古近系复杂构造区的应用[J]. 肖张波,张素芳,雷永昌,孙阳子,贾连凯,佘清华. 石油物探, 2021
  • [5]利用反射地震资料和多尺度训练集的深度学习速度建模[J]. 韩明亮,邹志辉,马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1(05)
  • [6]火成岩覆盖区地震有效成像技术探讨及其在辽西金羊盆地油气调查中的应用[J]. 孙月成,李永飞,孙守亮,张涛,张伟,张宏. 中国地质, 2021(05)
  • [7]超深层无井条件下的砂岩输导体研究 ——以白云凹陷文昌组为例[D]. 郭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8]非常规水平井地震导向关键参数分析及预测方法[J]. 郑建雄,朱斗星,袁立川,赵佳,张莹,宋利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21(05)
  • [9]地震速度“反转”区水平井物探导向技术与对策[A]. 韩云,杨懋新,邱晗,崔丽,王秀琴. 中国石油学会2021年物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10]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保真宽频宽方位各向异性地震处理技术[J]. 包燚,陈志德,王成,张芝铭,丁吉丰,王洋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21(05)

标签:;  ;  ;  ;  ;  

地震速度分析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