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形象论文_王军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悖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悖论,形象,科克,墓碣,悲剧,鲁迅,利己主义。

悖论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王军峰[1](2019)在《现实悖论与风险想象:影视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形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指出了人工智能在现实层面存在的技术性与社会性的悖论、人性与物性的悖论以及控制与自由之间的叁重悖论,同时分析了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题材电影作品中人工智能的风险想象,从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提出了敌意型人工智能、工具型人工智能和情感型人工智能这叁种类型。认为,叁种类型的人工智能为我们不同程度呈现出风险性特征。未来的人工智能发展,需要更加关注其可能引发的风险性,提升人工智能发展的伦理性和科学性。(本文来源于《电影文学》期刊2019年21期)

李昫男[2](2018)在《强悍与卑琐的悖论——浅析孙有元形象的生命悲剧指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余华的小说以"破坏"日常规则而着称,这本身更意味着一种"创造"。《在细雨中呼喊》(以下简称《细雨》)以其破碎的时间、空间结构,与以往小说不同的现实生活描写令人耳目一新。趋于平和的叙事并没有降低其先锋的属性,作为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多年来形成的对《细雨》的研究成果也是颇为丰厚。它们或者从细雨与呼喊的意象着手,探讨人生的悲苦境遇和荒诞性;或者从语言形式入手,强调(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8年06期)

张少娇[3](2018)在《分裂与悖论——鲁迅《野草〈墓碣文〉》的修辞形象之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墓碣文》作为《野草》中最为晦涩难解的一篇,饱含着鲁迅激烈斗争的矛盾思想。其中,独特的形象、背斥的语言是鲁迅写作时独具匠心的创造,同时也给了我们解读他复杂深刻思想的一把钥匙。(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媛,翟哲[4](2018)在《“围城”中的“历史人”——论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形象的伦理悖论及镜鉴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围城》与《历史人》都是着名校园讽刺小说。其代表人物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都是生活在动荡时期相对平静的大学校园"围城"中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言与行的矛盾、表与里的抵牾,在职场生涯中道貌岸然的显性身份表象与其庸俗无聊、滑稽可笑的隐性角色扮演形成的伦理悖论,无疑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深刻的反讽性质。由于人物所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不同,其伦理悖论又各具特点,李梅亭身上散发出陈腐的朱熹式伪道学气息,霍华德·科克则是在激进外表下包裹着极端利己主义。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形象蕴含的伦理悖论在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典型性,其形象既为历史存照,也对今天重塑大学灵魂、重塑知识分子健全人格具有一定镜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常青藤[5](2018)在《“惯常世界”与“补偿世界”的悖论——以卡夫卡笔下“艺术家”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卡夫卡看来,他生活在一个现实无力背负着精神的空虚、跌入无信仰深渊的世界里,他希望给这个世界赋予形式,并为肉体存在寻找价值,于是他在写作中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由此,"惯常世界"和"补偿世界"便被揭示出来。而这两个世界的矛盾和分裂性特征在卡夫卡笔下的艺术家形象上尤为明显。本文主要以《饥饿艺术家》中的表演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中的歌唱家约瑟芬、《一条狗的研究》中的音乐家狗几个形象为代表进行分析,并结合卡夫卡本人的日记,进一步探索"两个世界"的内涵、联系以及其中存在的悖论。(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15期)

赵晨露[6](2018)在《冲突与悖论中的人性展示:周朴园形象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周朴园扭曲变态的人性导致了《雷雨》的悲剧。论文通过对周朴园形象的分析,展示他冲突与悖论中的扭曲人性,探索来自社会家庭、自身角色的冲突,以及生存本身对人性的影响,从而发现其人性扭曲的悲剧根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5期)

宋婉宜[7](2016)在《文艺复兴价值悖论中的人文理想与利己主义——历史哲理小说《罗摩拉》中巴尔多等人物形象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最初形态,在动摇中世纪教会权威、推动社会发展上释放出了强大力量,然而以自我价值实现为伦理取向必然导致私欲膨胀、道德失据。深负历史责任感并受实证哲学影响的乔治·艾略特通过哲理小说《罗摩拉》反思人文主义的局限性,所塑造的巴尔多等人物之人生价值观昭显出人文理想与利己主义的冲突,这为准确理解文艺复兴及其思想遗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黄媛媛[8](2015)在《数字虚拟形象的文化悖论与跃升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数字虚拟形象为研究对象,绕开数字虚拟形象的审美形式分析,直指形成的文化悖论,包括其对观众主观能动性的牵制以及充当意识形态腹语术。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几条建议,主要有建立虚拟形象与真实叙事的平衡、虚拟形象是手段不是目的,以及虚拟形象表现力服从于艺术的创造力,以期对虚拟美学提供些许纠偏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新闻研究导刊》期刊2015年24期)

杨景顺[9](2015)在《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蛙》中姑姑的悖论式悲剧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分析了《蛙》中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研究了姑姑性格特点之间的悖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生姑姑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社会与人性的原因;最后总结了作者莫言塑造姑姑这一悖论式悲剧形象的目的在于警醒世人,在现实或者文学中所要承担的责任不仅仅是谴责与诘问,更多的是理解过后的理性面对与宽容。(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29期)

魏佳[10](2015)在《悖论人生的自我放逐——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浪子形象阐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元代散曲是我国文学由"雅"到"俗"的关键一环,弄清元散曲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助于探索散曲的审美取向、价值诉求。本文对关汉卿散曲《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浪子形象的分析为了解元代作家创作的心理机制提供了一个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5年20期)

悖论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余华的小说以"破坏"日常规则而着称,这本身更意味着一种"创造"。《在细雨中呼喊》(以下简称《细雨》)以其破碎的时间、空间结构,与以往小说不同的现实生活描写令人耳目一新。趋于平和的叙事并没有降低其先锋的属性,作为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多年来形成的对《细雨》的研究成果也是颇为丰厚。它们或者从细雨与呼喊的意象着手,探讨人生的悲苦境遇和荒诞性;或者从语言形式入手,强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悖论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1].王军峰.现实悖论与风险想象:影视作品中的人工智能形象研究[J].电影文学.2019

[2].李昫男.强悍与卑琐的悖论——浅析孙有元形象的生命悲剧指向[J].当代作家评论.2018

[3].张少娇.分裂与悖论——鲁迅《野草〈墓碣文〉》的修辞形象之悖论[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4].张媛,翟哲.“围城”中的“历史人”——论李梅亭与霍华德·科克形象的伦理悖论及镜鉴意义[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常青藤.“惯常世界”与“补偿世界”的悖论——以卡夫卡笔下“艺术家”形象为例[J].名作欣赏.2018

[6].赵晨露.冲突与悖论中的人性展示:周朴园形象论析[J].青年文学家.2018

[7].宋婉宜.文艺复兴价值悖论中的人文理想与利己主义——历史哲理小说《罗摩拉》中巴尔多等人物形象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

[8].黄媛媛.数字虚拟形象的文化悖论与跃升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15

[9].杨景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蛙》中姑姑的悖论式悲剧形象分析[J].名作欣赏.2015

[10].魏佳.悖论人生的自我放逐——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服老》中浪子形象阐微[J].名作欣赏.2015

论文知识图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海报系列(198...中央———地方政府环境规制“智猪博弈...1: “叁元悖论” 图《方形极限》(1964年)15.文章辑要篇目辑要一 叁元悖论图解

标签:;  ;  ;  ;  ;  ;  ;  

悖论形象论文_王军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