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辉控制论文_夏昌奎

导读:本文包含了余辉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红色,硫化物,材料,湿法,溶剂,质量控制,树脂。

余辉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夏昌奎[1](2017)在《复合氧/硫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余辉发光材料(Long Persistent Phosphors,LPPs)是一类能有效吸收激发光(如太阳光)能量、并在激发停止后较长时间内仍然持续发光的新型节能和储能材料,在弱光照明、应急指示、建筑装饰、光电元件、生物成像、临床医学和能源与环境工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在传统陶瓷领域,LPPs可赋予建筑陶瓷和日用陶瓷以夜光特色,从而做成内墙艺术瓷砖、夜间照明墙地砖、夜光/应急标识瓷砖和夜光日用瓷/玻璃器皿等多种新型功能性产品,市场潜力巨大。目前针对绿、蓝、黄等LPPs已有较多报道,其制备技术及工艺也日趋成熟,但作为吉祥、喜庆象征的红色LPPs研究则一直进展缓慢,余辉亮度低、时间短、稳定性差,无法达到实用要求,探索高性能、高稳定红色LPPs的先进制备技术及发光机理是当今研究的热点课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在建筑/日用陶瓷中的应用展开一系列基础研究,选择镨掺杂钛酸盐(CaTiO_3:Pr)以及稀土掺杂锡酸盐(MSnO_3,M=Sr、Ca)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制备工艺中相关参数(如混料方式、煅烧温度微波动、煅烧气氛和保温时间)对所得长余辉发光材料结晶特性、微观化学组分、晶体形貌、发光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相关发光机制,在获得了若干重要基础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含硫煤粉制备碱土金属锡酸盐基复合氧/硫化物LPPs的新方法,其发光特性和化学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碱土金属锡酸盐及硫化物基质LPPs。进一步开展了正硅酸盐基质绿光LPPs的双稀土离子掺杂和红色钛酸钙LPPs在纳米多孔氧化钛光电厚膜中应用的研究探索。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湿法共混-高温固相反应法”在空气气氛1180-1220℃/2-4h下制备了钙钛矿型CaTiO_3:Pr~(3+)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系统研究了混料方式、Pr元素掺杂浓度、煅烧温度和保温时间等条件对其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及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干法混合方式相比,湿法共混的原料研磨粒度更细、分散更均匀、活化度更高,使得CaTiO_3:Pr~(3+)晶体发育更完整,合成温度降低50℃、时间缩短1h。制备的CaTiO_3:Pr~(3+)在612nm处有Pr~(3+)的1D2→3H4特征红色发射,CIE位坐标为:x=0.679,y=0.321,非常接近NTSC标准红色位坐标(x=0.67,y=0.33)。通过热释光谱计算不同Pr~(3+)掺杂浓度下体系的陷阱深度,发现Ca0.9970TiO_3:0.30%Pr~(3+)(掺杂浓度为摩尔百分数,下同)的陷阱深度1.48eV,发光衰减行为遵循方程I(t)=I_0exp(-t/39.09),观察到余辉时间最长可达30min,优于传统固相法(约20min)、sol-gel法(约10min)和聚合物前驱体法(20s)所得的同组分粉体。2.采用“湿法共混-高温固相反应法”在由煤粉提供的弱还原气氛中制备了Eu离子掺杂碱土金属锡酸盐-硫化物复合长余辉发光材料(简称:Sr_2SnO_3S、Ca2SnO_3S),提出了在由含硫煤粉产生的弱还原气氛下制备复合氧/硫化物LPPs的新途径,系统研究了所得复合氧/硫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结构及发光性能。所得Sr_2SnO_3S:Eu产物中包含SrSnO_3和SrS两种主晶相,当铕离子掺杂浓度为0.28%时,两种晶相均衡生长,层状或片状微观结构发育良好;Ca2SnO_3S:Eu产物中包含CaSnO_3和CaS两种主晶相,当铕离子掺杂浓度为0.06%时,两种晶相均衡生长,层状或片状微观结构发育良好。Eu离子掺杂在Sr_2SnO_3S和Ca2SnO_3S复合基质体系中均可被可见光有效激发。Sr_2SnO_3S:Eu的发射峰波长在608nm附近,Ca2SnO_3S:Eu的发射峰波长在640nm附近。其中,Sr1.9972SnO_3S:0.28%Eu与Ca1.9994SnO_3S:0.06%Eu的CIE位坐标分别为:x=0.661,y=0.339和x=0.721,y=0.279。两种复合发光体系表现出类似的余辉衰减行为,其初始余辉强度分别为160mcd/m2和400mcd/m2,余辉时间分别为24min和48min。在环境适应性方面,Ca1.9994SnO_3S:0.06%Eu潮解增重为Ca0.9994S:0.06%Eu的59%,Sr1.9972SnO_3S:0.28%Eu潮解增重为Sr0.9972S:0.28%Eu的8.77%,表明两种复合基质发光材料的潮解稳定性分别优于相应的硫化物基质。3.采用“湿法共混-低温预烧-高温固相反应法”,在H2气氛中制备了Sr_(2-x)Ca_xSiO_4:Eu2+,Dy~(3+)(0≤x<2)绿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系统研究了材料组分与其长余辉发光性能之间的关联,发现:当以Ca取代Sr时,所得Sr_(2-x)Ca_xSiO_4:Eu2+,Dy~(3+)(0≤x<2)粉体具有斜方晶系结构,且随着Ca2+浓度的增加,衍射峰位向高角方向偏移。单掺Eu2+时,Sr_(2-x)Ca_xSiO_4没有余辉;当Eu2+和Dy~(3+)共掺时,Dy~(3+)离子呈现对于Eu2+离子明显的激活作用,Sr_(2-x)Ca_xSiO_4有肉眼可见余辉,发光峰位于535nm处(激发波长380nm)。Dy~(3+)离子的最佳掺杂浓度为4%。4.将CaTiO_3:Pr~(3+)陶瓷粉体与水热TiO_2纳米晶复合,采用“刮涂”法在FTO(FluorinedopedTinOxide)透明导电基底上制备了TiO_2-CaTiO_3:Pr~(3+)复合厚膜,系统研究了膜层微观结构、光学透过率、光致发光特性及长余辉性能之间的关系。在纳米多孔氧化钛厚膜体系中引入CaTiO_3:Pr~(3+)微米/亚微米颗粒后复合膜的结晶特征和表面整体形貌无明显变化。复合膜的光学透过率随着CaTiO_3/TiO_2质量比和Pr~(3+)掺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所有复合膜在332-335nm光激发下均表现出在613nm处的强发射行为,组分为Ca0.9970TiO_3:0.30%Pr~(3+)的膜层表现出最强的发光特性。复合膜对288-369nm波段的紫外光激发均有光响应且表现出良好的长余辉特性,在613nm处余辉时间最长达30min。(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期刊2017-05-01)

张青翠[2](2012)在《一维Y_2O_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硬模板法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维长余辉材料开始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因为其特殊的形貌特征以及尺寸效应将会使稀土掺杂的一维形貌材料产生新的特殊性能。当发光材料基质的颗粒尺寸小到纳米级范围的时候,其物理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发光和动力学性质,使其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常规发光材料的新现象,如:荧光寿命改变、谱线位移、谱线宽化等。本文研究Y2O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材料,首先研究的是其前驱体(氢氧化钇)的可控制备及形貌特征,然后在前驱体的基础上进行掺杂、硫化等实验,最终得到具有一维棒状形貌的Y2O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材料。具体内容如下:(1)制备氢氧化钇前驱体,研究了溶剂配比、反应温度、不同醇溶液、不同PH值等因素对氢氧化钇前驱体形貌、结构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制备棒状氢氧化钇前驱体的条件是T=180℃, t=12h, PH≈13, V(Y(NO3)3):V(C2H5OH): V(H2O)=3:2:4O制备管状氢氧化钇前驱体的条件是T=180℃, t=12h,PH≈13, V(Y(NO3)3):V(C2H5OH):V(H2O)=3:3:6或T=180℃, t=12h, PH≈13, V(Y(NO3)3):V(MEG):V(H2O)=3:3:6。(2)棒状氢氧化钇前驱体煅烧形成棒状氧化钇前驱体,棒状氢氧化钇前驱体与氧化铕、二氧化钛、碱式碳酸镁混合后煅烧形成Y2O3:Eu3+,Mg2+,Ti4+棒状结构,得到最佳的保持氧化钇前驱体棒状形貌的煅烧温度为500℃,能保持棒状形貌的Y2O3:Eu3+,Mg2+,Ti4+的最高煅烧温度为800℃。(3)棒状氢氧化钇前驱体与氧化铕、二氧化钛、碱式碳酸镁混合后用碳粉和硫粉混合硫化或石墨坩埚硫化形成Y2O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使用碳粉和硫粉混合硫化时能够保持棒状结构的最佳温度为750℃;硫化温度升高到1000℃得到Y2O2S:Eu3+,Mg2+,Ti4+零维纳米颗粒。使用石墨坩埚硫化发光性能较差,但能保持形貌的煅烧温度升高至1000℃。(4)棒状氧化钇前驱体、氧化铕、碱式碳酸镁和钛酸丁酯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碳粉和硫粉混合硫化形成Y2O2S:Eu3+,Mg2+,Ti4+发光材料,形貌在较低温度下已经破坏,但与同等温度下制备的样品相比,余辉性能较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刘舵[3](2012)在《一维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Y_2O_2S:Eu~(3+),Mg~(2+),Ti~(4+)纳米阵列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余辉发光材料是一种储能功能材料,它可将吸收的紫外光、自然光或人工可见光的能量储存起来,在撤去光源后仍能够长时间发光。这类材料广泛应用于道路标识、紧急照明、广告、安全指示灯等领域。近年来纳米发光材料由于其在光学,电子学,光电器件方面的潜在应用而受到人们极大地关注。如果将长余辉纳米发光材料制备成零维及一维结构,可能出现一些新的性质,将一维长余辉发光材料有序排列,则可形成长余辉发光纳米阵列,这对研制下一代纳米发光器件具有重要意义。1、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Y202S:Eu3+,Mg2+,Ti4+纳米颗粒,利用XRD、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样品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结果显示,样品发射峰位于626nm,激发峰位于340nm左右并且随着烧结温度降低激发峰出现蓝移,在1200℃CS2气氛中硫化2h颗粒平均粒径150nm,余辉时间40min。2、结合温和阳极氧化与强烈阳极氧化法,制备了孔径一致、排列高度有序的多孔阳极氧化铝模板,利用逆电剥离法把氧化铝膜从铝片基底上剥离,然后对模板进行了扩孔处理。此方法缩短了反应时间,得到了预期孔径的模板。SEM测试表明所制备的模板孔径约100nm左右。3、利用溶胶凝胶模板法制备出一维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Y202S:Eu3+,Mg2+,Ti4+内米管阵列。通过改变溶胶浓度、调节PH值、改变模板孔径、加负压等方法使AAO模板中生长出高度有序的纳米管阵列,利用XRD、SEM、荧光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样品物相,形貌及发光性能。结果显示,样品的主发射峰位于626nm,而激发峰位于322nm,相对于高温固相法制备的Y202S:Eu3+,Mg2+,Ti4’粉体出现明显蓝移。(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金雷,许永健[4](2002)在《新型长余辉发光膜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发光材料在有机树脂中配比及涂层厚度等不同角度对新型长余辉发光膜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进行了讨论。(本文来源于《化工质量》期刊2002年05期)

余辉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维长余辉材料开始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因为其特殊的形貌特征以及尺寸效应将会使稀土掺杂的一维形貌材料产生新的特殊性能。当发光材料基质的颗粒尺寸小到纳米级范围的时候,其物理性质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其发光和动力学性质,使其呈现出一些不同于常规发光材料的新现象,如:荧光寿命改变、谱线位移、谱线宽化等。本文研究Y2O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材料,首先研究的是其前驱体(氢氧化钇)的可控制备及形貌特征,然后在前驱体的基础上进行掺杂、硫化等实验,最终得到具有一维棒状形貌的Y2O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材料。具体内容如下:(1)制备氢氧化钇前驱体,研究了溶剂配比、反应温度、不同醇溶液、不同PH值等因素对氢氧化钇前驱体形貌、结构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制备棒状氢氧化钇前驱体的条件是T=180℃, t=12h, PH≈13, V(Y(NO3)3):V(C2H5OH): V(H2O)=3:2:4O制备管状氢氧化钇前驱体的条件是T=180℃, t=12h,PH≈13, V(Y(NO3)3):V(C2H5OH):V(H2O)=3:3:6或T=180℃, t=12h, PH≈13, V(Y(NO3)3):V(MEG):V(H2O)=3:3:6。(2)棒状氢氧化钇前驱体煅烧形成棒状氧化钇前驱体,棒状氢氧化钇前驱体与氧化铕、二氧化钛、碱式碳酸镁混合后煅烧形成Y2O3:Eu3+,Mg2+,Ti4+棒状结构,得到最佳的保持氧化钇前驱体棒状形貌的煅烧温度为500℃,能保持棒状形貌的Y2O3:Eu3+,Mg2+,Ti4+的最高煅烧温度为800℃。(3)棒状氢氧化钇前驱体与氧化铕、二氧化钛、碱式碳酸镁混合后用碳粉和硫粉混合硫化或石墨坩埚硫化形成Y2O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使用碳粉和硫粉混合硫化时能够保持棒状结构的最佳温度为750℃;硫化温度升高到1000℃得到Y2O2S:Eu3+,Mg2+,Ti4+零维纳米颗粒。使用石墨坩埚硫化发光性能较差,但能保持形貌的煅烧温度升高至1000℃。(4)棒状氧化钇前驱体、氧化铕、碱式碳酸镁和钛酸丁酯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碳粉和硫粉混合硫化形成Y2O2S:Eu3+,Mg2+,Ti4+发光材料,形貌在较低温度下已经破坏,但与同等温度下制备的样品相比,余辉性能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余辉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夏昌奎.复合氧/硫化物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光学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7

[2].张青翠.一维Y_2O_2S:Eu~(3+),Mg~(2+),Ti~(4+)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硬模板法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3].刘舵.一维红色长余辉发光材料Y_2O_2S:Eu~(3+),Mg~(2+),Ti~(4+)纳米阵列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4].金雷,许永健.新型长余辉发光膜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J].化工质量.2002

论文知识图

不同Eu2+,Dy3+掺量Sr2MgSi2O7材料的...一25余辉控制实现原理图显示系统原理框图高校科技奖励工作附 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高校科技奖励工作附 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高校科技奖励工作附 2002年度教育部提名国...

标签:;  ;  ;  ;  ;  ;  ;  

余辉控制论文_夏昌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