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模型论文_刘自龙,廖锐全,雷宇,罗威,苏煜彬

导读:本文包含了两相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两相,永磁,模型,流体,绕组,体积,磁路。

两相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刘自龙,廖锐全,雷宇,罗威,苏煜彬[1](2019)在《大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和环状流持液率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得到准确的大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流的持液率预测模型,采用室内实验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和环状流持液率计算模型。结果表明:Barnea流型图不适用于大管径条件下的持液率大于0.1的流型判断,持液率随着气体表观流速增加而减小,随液体表观流速增加而增加。以双流体模型和Xiao模型为基础分别给出了分层流和环状流持液率计算新模型,持液率新模型对实验持液率的预测准确,平均绝对误差为5.9%,较现有5种持液率模型有了较大提高。(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周智庆,龙庆文,叶树林,田英[2](2019)在《两相整距绕组双凸极永磁电机等效磁路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整距绕组双凸极永磁(FMDSPM)电机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功率密度高、成本低和扭矩波动小的特点。由于绕组结构为分布式,FMDSPM电机相绕组等效磁动势与集中绕组存在很大不同。以一台6/4极FMDSPM电机为例,提出了将气隙分为五段的磁等效电路模型,并给出了各段的磁导率公式。通过迭代求解该模型,得到相绕组磁链、电枢反电动势和齿槽扭矩等特性,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微特电机》期刊2019年11期)

于陆军,侯松梁,马宇明,曹久莹[3](2019)在《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模型的横板型稳压罐内气液两相流场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流量标准装置中横板型稳压罐,基于Navier-Stokes方程建立罐体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模型。使用湍流模型、流体体积函数瞬态模型和有限体积法进行离散,并在近壁区采用标准的壁面函数法进行修正,完成横板型稳压罐内部两相流场的数值模拟。数值结果显示空罐充水流态依次经过无水状态—射流—上壅—漫流—稳定状态,同时形成掺气现象和泡状流;气液体积比1∶3情况下,满罐充水流场有固定周期的晃荡现象,上侧形成逆时针转动的漩涡气腔,流场湍流粘度较小,分布较均匀,稳定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计量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勇,钱蔚旻,何录武[4](2019)在《基于格子Boltzmann两相模型的粘弹流体挤出胀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挤出胀大的数值模拟是非牛顿流体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文运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分析Oldroyd-B和多阶松弛谱PTT粘弹流体的挤出胀大现象,采用颜色模型模拟出口处粘弹流体和空气的两相流动,通过重新标色获得两种流体的界面,并最终获得胀大的形状.Navier-Stokes方程和本构方程的求解采用双分布函数模型.将胀大的结果与解析解、实验解和单相自由面LBM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格子Boltzmann两相模型结果与解析解和实验结果相吻合,相比于单相模型,收敛速度更快,解的稳定性更高.研究了流道尺寸对胀大率的影响,并对挤出胀大的内在机理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力学季刊》期刊2019年03期)

刘静,李悦静,郑黎明,蒲春生[5](2019)在《油水两相渗流多孔介质弹性波传播动力学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弹性波在储层渗流场中的传播与衰减规律是研究波场强化采油动力学机理的重要基础.基于等效流体理论和饱和静态流体弹性波传播Biot理论,建立油水两非混相流体渗流条件下储层多孔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动力学模型,通过算例求解与分析,发现含油水两相渗流储层多孔介质中同时存在着3种纵波P1、P2、P3和1种横波S;受频率和含水饱和度的影响,各波波速和品质因子呈现出不同变化规律,4种体波波速与频率、饱和度正相关,P1、P2波品质因子与饱和度正相关,P3和S波品质因子与饱和度负相关;最后,通过与传统静态弹性波模型结果对比,进一步分析了宏观渗流场对弹性波传播特征的影响规律,为揭示低频人工地震波辅助强化采油技术的动力学机理和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何维长[6](2019)在《两相介质中平底孔超声相控阵信号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扩展的多高斯声束模型开发模型来计算从超声相控阵换能器辐射的超声波声场。将这种声束模型与包括时间延迟、远场散射模型和系统效率因子在内的其他叁个部分相结合,开发了一种完整的超声波测量模型,该模型可以用于预测从平底孔中捕获的相控阵超声信号。(本文来源于《电声技术》期刊2019年08期)

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7](2019)在《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气-固两相模型传热传质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径向流吸附器变压吸附制氧的传热传质规律并提高制氧效率,建立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CP-πRFA)的气固耦合两相吸附模型,通过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能量模型、吸附热以及颗粒尺寸等因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单相模型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9.19 K和311.63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5.66%和62.65%;同等条件下两相模型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2.27 K和305.29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7.51%和66.02%.未考虑吸附热的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293.5 K和293.9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9.25%和72.18%;同等条件下考虑吸附热时在加压过程和吸附过程中床层内最高温度分别为302.3 K和305.3 K,氧气摩尔分数最高值分别为57.51%和66.02%.随着颗粒直径的增加,出口产品气的氧气摩尔分数逐渐下降,同时产品气流量与回收率逐渐增加,颗粒直径1.6 mm为最佳吸附剂颗粒直径.本实验获得了吸附器内部传热传质规律,为CP-πRFA用于变压吸附制氧提供重要的技术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孙晓霞,孟文俊,牛雪梅,袁媛[8](2019)在《基于气固两相DEM模型的相对旋转式喂料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一种目前普遍使用的高效相对旋转式喂料头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喂料头的工作机理和颗粒在喂料头中的动力学分析,并分析其气固两相DEM模型及其耦合仿真方法.通过该喂料头的表面数据,得到了实物原型的叁维模型以及喂料曲面的展开方程,并考察不同的喂料曲面展开线,利用EDEM+Fluent软件耦合仿真分析,推荐了在不同摩擦因数下使用的喂料曲面的曲线方程,并对输送量和喂料量进行研究,推导出喂料头的输送量公式,得到喂料头的转速公式.(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戈振国[9](2019)在《基于CFP-PBM耦合模型的离心泵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泡状入流条件下,气泡在离心泵内发生聚并和破碎现象,气泡积聚到一定程度,会形成气团或者气囊,从而影响离心泵的扬程和效率,导致离心泵的性能下降,甚至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因此,研究泡状入流条件下离心泵内的流动特性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对泡状入流条件下离心泵内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探究了入口体积含气率、液相流量和转速等参数对离心泵扬程和效率的影响规律,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CFD-PBM(CFD-Population Balance Model)耦合模型的离心泵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基于Eulerian-Eulerian模型的数值方法相比,该方法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更好,尤其是入口体积含气率较高时,能够更加有效的模拟气泡在离心泵内的聚并、破碎、分离等动力学行为,进而准确预测泵的“喘振”特性。(2)获得了入口体积含气率、液相流量和转速等参数对离心泵扬程和效率的影响规律。离心泵的扬程和效率随着入口含气率的增大而降低,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增大。当入口体积含气率从3%增加到5%时,气泡形成气团滞留在叶轮流道内,无法随液相排出,离心泵扬程出现了突降现象,亦即发生了“喘振”;此外,随着液相流量的增大,离心泵的扬程和效率先降低后升高。(3)离心泵扬程和效率等外特性的变化规律与泵内截面含气率及气泡尺寸分布直接相关。随着入口体积含气率的增大,离心泵截面含气率逐渐增大,大气泡占比也不断增大。验证了已有的截面含气率和气泡尺寸预测模型,其中Estevam模型和Pineda模型预测截面含气率时适应性较好,误差不超过±20%;Gamboa模型预测的气泡尺寸相对误差不超过±30%,且入口体积含气率越大预测误差越小。(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范晓宇,葛敬,朱家骅,宫源,彭玉凤[10](2019)在《温度对CO_2(g)-NH_3(aq)-Ca~(2+)(aq)气液两相体系中结晶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搅拌转速600 r/min、CO_2流量245 mL/min、Ca~(2+)初始浓度0.24 mol/L的条件下研究296.15~323.15 K时CO_2(g)-NH_3(aq)-Ca~(2+)(aq)气液反应体系中碳酸钙结晶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当温度<313.15 K时,反应体系中水合氨解离及CO_2吸收化学反应达到或接近平衡,依据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296.15、303.15 K下CO_2(g)-NH_3(aq)-Ca~(2+)(aq)气液两相结晶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在数值上分别为1.377、4.894,反应级数为2.769;当温度≥313.15 K时,反应体系中水合氨解离及CO_2吸收化学反应未能达到或接近平衡,依据简化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拟合得到313.15、323.15K下CO_2(g)-NH_3(aq)-Ca~(2+)(aq)气液两相结晶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在数值上分别为0.100、0.159,反应级数为1.097。研究结果对CO_2(g)-NH_3(aq)-Ca~(2+)(aq)气液两相结晶反应动力学模型受温度的影响提供了动力学参数,对工业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磷肥与复肥》期刊2019年06期)

两相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整距绕组双凸极永磁(FMDSPM)电机具有空间利用率高、功率密度高、成本低和扭矩波动小的特点。由于绕组结构为分布式,FMDSPM电机相绕组等效磁动势与集中绕组存在很大不同。以一台6/4极FMDSPM电机为例,提出了将气隙分为五段的磁等效电路模型,并给出了各段的磁导率公式。通过迭代求解该模型,得到相绕组磁链、电枢反电动势和齿槽扭矩等特性,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两相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刘自龙,廖锐全,雷宇,罗威,苏煜彬.大管径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和环状流持液率模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周智庆,龙庆文,叶树林,田英.两相整距绕组双凸极永磁电机等效磁路模型[J].微特电机.2019

[3].于陆军,侯松梁,马宇明,曹久莹.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模型的横板型稳压罐内气液两相流场仿真研究[J].计量学报.2019

[4].李勇,钱蔚旻,何录武.基于格子Boltzmann两相模型的粘弹流体挤出胀大分析[J].力学季刊.2019

[5].刘静,李悦静,郑黎明,蒲春生.油水两相渗流多孔介质弹性波传播动力学模型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19

[6].何维长.两相介质中平底孔超声相控阵信号模型研究[J].电声技术.2019

[7].王浩宇,刘应书,张传钊,陈福祥,马晓钧.π型向心径向流吸附器气-固两相模型传热传质特性[J].工程科学学报.2019

[8].孙晓霞,孟文俊,牛雪梅,袁媛.基于气固两相DEM模型的相对旋转式喂料头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9

[9].戈振国.基于CFP-PBM耦合模型的离心泵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10].范晓宇,葛敬,朱家骅,宫源,彭玉凤.温度对CO_2(g)-NH_3(aq)-Ca~(2+)(aq)气液两相体系中结晶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影响[J].磷肥与复肥.2019

论文知识图

叶轮及传动轴几何模型(民〕o.如圈(?物理模型模型中油水两相逾渗过程冲击两相流和模型人接触瞬间冲击图像—1实验上和理论上的对比图

标签:;  ;  ;  ;  ;  ;  ;  

两相模型论文_刘自龙,廖锐全,雷宇,罗威,苏煜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