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移动通信系统论文_刘志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合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双机,移动通信,通信系统,优先级,算法,分散,备份。

复合移动通信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丹[1](2009)在《全IP架构复合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错机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容错技术是保证系统运行高可靠性和高可用性的关键技术,如何根据系统的特点合理设计容错机制以提高CMT系统整体可靠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依托省级产业化重点项目“复合移动通信CMT系统”,针对全IP环境下系统整体高可靠性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全IP环境下CMT系统的容错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采用IP互联的CMT系统运行中故障检测的及时性及如何保持资源一致性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双机热备份动态容错机制,完善了双机热备份软件容错框架,实现优化。2)针对CMT系统分布式环境下故障多样化的特点,设计了CMT系统层次化故障管理机制,将单节点容错与节点间容错相结合,对各个设备模块采用处理机自检测和主备用互检测混合的方法,对系统级故障管理提出一种环形动态检测算法,具有动态自包容性优点。3)针对分布式多处理机故障倒换时系统开销较大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采用回卷恢复软件容错技术,以一定的时间为代价,尽量避免分布式多处理机倒换消息风暴问题。4)对容错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测试分析。通过模拟故障注入的方法测试系统的稳态可用度,分析系统容错性能的可靠性。本解决方案已经成功应用于实际CMT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9-04-15)

李常茗,李承恕,吴韶波[2](2008)在《复合可重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是一种向着未来无线通信系统演进的多制式异构无线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研究基本上都是关注两种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关于多制式的异构网络讨论得很少。本文从复合可重构通信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入手,选取3种具有代表性的接入技术,设定网络环境,将复合可重构通信系统建模成为一个M/H3/m/m排队系统。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复合通信系统的平均系统信道占用时间、阻塞概率等参数。本文最后部分,通过数值仿真得到复合系统容量和到达率的关系,利用求出的用户容量,将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与现有的单一无线接入技术构成的系统相比,得出复合可重构通信系统能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能适应更复杂的应用环境的结论。(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08年04期)

李常茗,李承恕,唐云[3](2008)在《复合可重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进行了建模,将含有3种不同无线接入技术的异构网络建模成一个M/H3/m/m排队系统,得出了系统的阻塞概率.通过分析,得出了3种不同无线接入技术组成的复合可重构通信系统,与现有的单一无线接入技术构成的系统相比,有更大的系统容量和能适应更复杂的情况.(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8年02期)

康东明[4](2003)在《复合移动通信系统(CMT)中通用处理平台硬件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当前各国竞相研究与开发的热点,为适应中国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研究所启动了CDMA项目——CMT(复合移动通信系统)。CMT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新型无线通信网络系统,采用了基于IP的核心网络结构,不同于现有的其它无线通信系统,其核心网各子系统以及BS之间均通过IP网络互连。 CMT系统由WAS、CS、LR、PDSN、OMC、WAU、CMG和CSG子系统构成,各硬件子系统单板若采用不同的硬件平台将使系统硬件的复杂度提高、且增加维护的难度。为降低系统硬件复杂度、提高系统可靠性,并综合考虑系统基于IP的结构特点,将部分硬件子系统单板设计为一个通用的硬件处理平台,该平台可以应用到WAS、CS、LR、PDSN和OMC子系统。 在通用处理平台的设计中,考虑到PCI总线技术和PMC技术在当前通信系统设计中的优越性,本文确定了平台基于PCI总线构架、采用PrPMC子卡作为主处理器、以及选择符合PCI规范的设备完成所需功能的设计思想。按照系统功能以及单板级功能的需求,平台分为以下功能模块:处理器模块、以太网模块、桥接模块、IDE控制模块、逻辑控制模块、电源模块。 其中,桥接模块是通用处理平台的一个关键部分,根据桥接模块两种实现方法:专用芯片或者FPGA设计,本文制定出分阶段完成的通用处理平台设计方案。阶段一采用专用芯片实现桥接功能,并按照平台完成的功能分五个部分来完成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从而验证了通用处理平台实现的可行性、以及设计思想的合理性;阶段二重点采用FPGA设计来实现桥接功能,通过在阶段一设计实现的通用处理平台上进行桥接模块的替换,最终完成系统通用处理平台硬件的设计与实现。其中,在阶段一平台的电源模块设计中引入分散供电机制,设计了一种高可靠的板级电源解决方案,该方案能够完成热插拔、缓上电以及自断电管理等功能,以提高电源系统的稳定性。 通用处理平台的设计难点在于阶段二中IP核——PCI-Local BUS桥的设计与实现,本文首先分析该桥的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然后参照桥接模块结构分四个模块完成该IP核的FPGA设计与实现,并在Xilinx公司SpartanⅡ系列器件上成功匹配。最后从系统级的角度完成对PCI-Local BUS桥的模拟仿真,并对输出波形进行了详细分析。其中,在IP核的读/写FIFO设计中,提出构建循环FIFO行的思想,并进行了实现;在PCI总线仲裁机制设计中,为了克服固定优先级算法“饱饿”不均的弊端,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循环优先级的PCI仲裁算法,该算法能够支持六个PCI设备的总线仲裁。 方案阶段一的设计已经在实际中获得广泛应用,充分验证了通用处理平台的可行性与灵活性。阶段二的设计已经完成其关键部分——FPGA的实现,并完成仿真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03-05-01)

复合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是一种向着未来无线通信系统演进的多制式异构无线通信网络解决方案。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研究基本上都是关注两种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关于多制式的异构网络讨论得很少。本文从复合可重构通信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入手,选取3种具有代表性的接入技术,设定网络环境,将复合可重构通信系统建模成为一个M/H3/m/m排队系统。通过理论分析得到复合通信系统的平均系统信道占用时间、阻塞概率等参数。本文最后部分,通过数值仿真得到复合系统容量和到达率的关系,利用求出的用户容量,将复合可重构无线通信系统与现有的单一无线接入技术构成的系统相比,得出复合可重构通信系统能提供更大的系统容量、能适应更复杂的应用环境的结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合移动通信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刘志丹.全IP架构复合移动通信系统的容错机制设计[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

[2].李常茗,李承恕,吴韶波.复合可重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分析[J].铁道学报.2008

[3].李常茗,李承恕,唐云.复合可重构无线移动通信系统建模与分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8

[4].康东明.复合移动通信系统(CMT)中通用处理平台硬件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一1CMT复合移动通信系统结构一1CMT复合移动通信系统结构一3配置写交易波形图一巧PCI仲裁器仿真图一4通道配置写交易波形图一13通道突发读交易波形图

标签:;  ;  ;  ;  ;  ;  ;  

复合移动通信系统论文_刘志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