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社保谈民生

关注社保谈民生

一、关注社保畅谈民生(论文文献综述)

陈丽雅,冯硕,赵红艳,杜祖波[1](2021)在《搭建平台 精准协商 发挥优势彰显新作为》文中提出核心提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如何发挥政协优势,在社会治理中彰显新作为,成为政协组织必须回答好落实好的时代课题。五年来,十三届长春市政协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姜锐涵[2](2021)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研究》文中指出平等是人们追求的共同价值,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古往今来,概莫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缩小收入差距和实现社会平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直面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届五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持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谁的平等”“平等是什么”“为什么平等”以及“如何实现平等”等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平等实践的积极探索和经验总结。论文针对新时代平等观的相关问题从五个方面展开研究和探讨,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梳理新时代平等观的思想资源。马克思主义平等观是新时代平等观的思想基础,平等观念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性,资本主义的平等不是真实的平等,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消灭阶级,通过彻底的制度变革才能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是新时代平等观的文化基础,涵盖万物平等、治国之要的道家平等观,仁义为本、选贤举能的儒家平等观,兼爱天下、上同于天的墨家平等观以及重法轻仁、刑无等级的法家平等观四个方面。新时代平等观也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平等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平等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时代平等观的时代背景。新时代平等观的价值定位,包括平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时代任务,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时代诉求,是落实共享发展的时代精神。新时代平等观的实践基础从现实发展来看,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治理基础,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制保障基础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的党的领导基础。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新时代平等观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历史方位发生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转变,新时代平等观必须坚持按贡献分配、包容性增长和共享式发展等基本原则;建立全过程参与的权利平等、全方位获取的机会平等、全领域适用的规则平等和全要素发展的分配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平等观;与此同时,新时代平等观的基本特征包括历史性、实践性、辩证性、系统性和复合性五个方面。第四部分主要分析新时代平等观的实现方式。其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推动形成稳定有序的分配格局,完善社会平等的制度建构。其二,加强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的产业体系,促进公共文化的平等权益。其三,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办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积极构建公共卫生健康体系,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全体人民住房保障体系,兜牢民生福祉的底线平等。其四,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形态,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维护资源环境的代际平等。其五,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全面加强党内政治监督,持续整治腐败作风问题,一体推进“三不”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治理环境。第五部分主要总结新时代平等观的历史贡献。新时代平等观的理论贡献在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平等观的实践贡献在于凝聚了新时代人们关于平等的社会共识,回应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王宝杰,向陶云[3](2021)在《为企业解难题 为乡村育能人》文中研究指明近日,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为67岁的退休人员欧凤提供了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上门服务。由于长期卧病在床,每次资格认证都让欧凤犯难。此次,南华县人社局工作人员上门向欧凤和她的家人讲解如何使用“一部手机办事通”APP认证系统完成人脸识别认证。这是楚

满淑涵,李荣,李彦伶,赵婧,白瑶,闫智[4](2021)在《沉下心俯下身 到群众中去》文中研究表明围绕中心、凝聚人心、不忘初心,是政协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的根基所在。9月22日,全省政协系统举行2021年“委员活动日”活动,省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省各界爱心济困协会立足自身工作实际,精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以实干精神将“我为群众办实事”推向深入

肖赛玥[5](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蒲林玲[6](2021)在《新乡贤助力广西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文中提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凭借其文化修养和人格品德,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倡导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带动乡村文化产业兴旺的主导力量。广西传统乡贤文化底蕴深厚、地方新乡贤建设初具框架、地方政府系列扶持政策不断优化,新乡贤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条件成熟。文章分析了新乡贤助力广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从构建机制、培育新乡贤文化、加强乡村建设、乡村文化旅游等方面,提出新乡贤助力广西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赵艺[7](2021)在《民生建设:绘出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文中提出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生建设连接民心。党代会报告提出,共同富裕迈新步,民生福祉大跃升,围绕教育、卫生、就业和医保等重点民生问题,做出了细致而具体的未来规划,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用民生绘就出属于百姓的幸福底色。近年来,我市把民生?

李乂京[8](2020)在《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社会其他矛盾也出现了新变化、新问题、新挑战。为适应社会矛盾的新变化,社会矛盾治理之路也应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社会治理实质上就是正确处理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治理过程及其运行机制,其中城中村社区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缩影和真实写照,把研究城中村社区矛盾及其治理路径作为新时代探寻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尝试,在当前具有十分突出的新颖性、现实性、时代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指导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矛盾产生和表现最集中的地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中村社区矛盾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研究对象,“解剖麻雀”,分析新时代下社区矛盾的表现、特点及产生原因,探究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的可行性对策。希望通过对吴家堡社区深入的剖析和研究,为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化解和治理提供借鉴参考。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研究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第一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新思想,这是预防和化解社区矛盾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介绍了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实证调研过程;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文的中心内容,首先结合太原市城市建设过程中吴家堡社区的实际情况,归纳其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是政府和居民在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和就业、社保、教育等民生问题方面的矛盾、社区干群关系矛盾、社区居民间的物质经济利益矛盾和文化认识冲突,并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冲突叠加化和纠纷易激化的特点;其次从资源供给不均、社区治理主体单一、矛盾预防机制不完善、政策法规建设滞后、居民素质偏低等五个方面分析了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产生原因;最后一部分探寻了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可行性对策,提出要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将完善多元协同的治理体制、坚守风险防范的治理底线、夯实民生保障的制度基础、健全综合施策的治理体系作为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吴家堡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

黄钟灵[9](2020)在《《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特色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经济形势和媒介发展的合力对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的报道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党报担负着向决策者反映民众呼声和社会问题的使命,向受众传达解释政府方针政策的社会责任也愈发重大,需要新的理念来指导。本文立足新闻生产理论,以《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作为研究对象,从发展历程、选题策划、栏目内容等方面入手,多角度分析其特色,提炼出经验和启示。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是对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和创新点的说明,并对主要参考文献作了综述;第一章是对《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概述,从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定位后,结合时代背景回顾了《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发展历程,根据几个标志性事件点将其划分为初创时期、后危机时代和新时代三个阶段,并介绍了目前所处的新时代“两会”的主要背景情况;第二章是从版面设计、选题策划等角度对2019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策划工作进行逆向分析,由于文章数量较多,因此主要运用图表统计的方式来呈现,;第三章是选取2019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典型栏目和典型报道进行梳理,从这些具有明显标签的报道中,挖掘出了这期特刊的在栏目设置上的特色,探索了不同栏目特有的表达方式;第四章总结《经济日报》“两会”特刊作位“两会”报道优秀范本的独到之处,提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对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经济日报》兼有主流财经媒体和中央党报的双重地位,“两会”既是重大政治会议也是宏观经济政策和数据的集中发布场合,因此《经济日报》的“两会”特刊正是处在一个交汇点上,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归纳《经济日报》从经济新闻视角进行重大会议报道的成功经验,探索“两会”报道中运用的“特刊”模式在其他场景中的应用,如何围绕“两会”这样的年度大事讲好中国故事,怎样在媒介融合趋势下进一步改善大型媒体与受众互动等问题,为其他媒体提供参考和借鉴。

周莹[10](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二、关注社保畅谈民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注社保畅谈民生(论文提纲范文)

(1)搭建平台 精准协商 发挥优势彰显新作为(论文提纲范文)

核心提示
发挥专业优势重质量
立法协商更加规范科学
发挥智力优势惠民生
“靶向”精准成果丰硕
发挥界别优势促团结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发挥民主监督优势
增强社会治理成效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意义
        1.1 理论意义
        1.2 现实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研究现状述评
    3.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4.研究创新及不足
        4.1 研究创新
        4.2 研究不足
    5.相关概念界定
        5.1 平等
        5.2 平等观
        5.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思想资源
    1.1 思想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平等观
        1.1.1 平等观念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性
        1.1.2 资本主义的平等不是真实的平等
        1.1.3 无产阶级实现平等必须消灭阶级
        1.1.4 真实平等的实现依赖其制度基础
    1.2 文化基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观
        1.2.1 万物平等、治国之要的道家平等观
        1.2.2 仁义为本、选贤举能的儒家平等观
        1.2.3 兼爱天下、上同于天的墨家平等观
        1.2.4 重法轻仁、刑无等级的法家平等观
    1.3 继承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前的社会主义平等观
        1.3.1 1921-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平等思想的酝酿
        1.3.2 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平等思想的完善
        1.3.3 1978-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思想的提升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时代背景
    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全新定位
        2.1.1 平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命题
        2.1.2 平等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时代任务
        2.1.3 平等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时代诉求
        2.1.4 平等是落实共享发展的时代精神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实践基础
        2.2.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基础
        2.2.2 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治理基础
        2.2.3 全面依法治国的法制保障基础
        2.2.4 全面从严治党的党的领导基础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科学内涵
    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建构原则
        3.1.1 按贡献分配
        3.1.2 包容性增长
        3.1.3 共享式发展
    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主要内容
        3.2.1 全过程参与的权利平等
        3.2.2 全方位获取的机会平等
        3.2.3 全领域适用的规则平等
        3.2.4 全要素发展的分配平等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基本特征
        3.3.1 历史性
        3.3.2 实践性
        3.3.3 辩证性
        3.3.4 系统性
        3.3.5 复合性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实现方式
    4.1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平等的制度建构
        4.1.1 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机制
        4.1.2 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4.1.3 推动形成稳定有序分配格局
    4.2 加强社会先进文化建设:促进公共文化的平等权益
        4.2.1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平等观
        4.2.2 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务水平
        4.2.3 健全现代文化的产业体系
    4.3 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兜牢民生福祉的底线平等
        4.3.1 办好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4.3.2 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4.3.3 积极构建公共卫生健康体系
        4.3.4 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4.3.5 完善全体人民住房保障体系
    4.4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共生正义
        4.4.1 培育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4.4.2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形态
        4.4.3 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4.5 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营造风清气正的治理环境
        4.5.1 全面加强党内政治监督
        4.5.2 持续整治腐败作风问题
        4.5.3 一体推进“三不”机制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历史贡献
    5.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理论贡献
        5.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
        5.1.2 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的实践贡献
        5.2.1 凝聚了新时代人们关于平等的社会共识
        5.2.2 回应了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为企业解难题 为乡村育能人(论文提纲范文)

深入企业听民意
躬下身来解民忧
精细服务暖民心

(4)沉下心俯下身 到群众中去(论文提纲范文)

提案委:现场督办提案里的“急难愁盼”
经济委:跟企业一起“头脑风暴”
农业和农村委:田间地头的“农技课”
人资环委:关切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医卫体委:送医送药到山乡
港澳台侨和外事委:港澳青年来“做客”
省各界爱心济困协会:温暖呵护残疾儿童成长

(5)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概念界定
        1.3.1 单位文艺
        1.3.2 单位文艺组织
        1.3.3 单位文艺人
    1.4 理论基础
        1.4.1 结构功能主义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田野过程介绍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1.6.1 研究框架
        1.6.2 篇章结构
        1.6.3 阶段划分依据
    1.7 研究意义
        1.7.1 理论意义
        1.7.2 现实意义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小结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小结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小结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小结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小结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7.2.1 即时性实效
        7.2.2 阶段性实效
        7.2.3 积累性实效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6)新乡贤助力广西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贤之现代演变:新乡贤
二、乡村文化振兴中新乡贤的价值呈现
    (一)新乡贤是乡风文明的倡导者
    (二)新乡贤是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维护者
    (三)新乡贤是乡村文化产业兴旺的带动者
三、新乡贤助力广西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利条件
    (一)广西传统乡贤文化底蕴深厚
    (二)广西地方新乡贤建设初具框架
    (三)地方政府优化系列扶持政策
四、新乡贤助力广西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新乡贤资源尚未完全激活
    (二)新乡贤文化建设中存在形式主义
    (三)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方式受限
    (四)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平台不够健全
五、新乡贤参与广西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政府引导,构建新乡贤助力广西乡村文化振兴机制
        1. 创新新乡贤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壮大新乡贤人才队伍
        2. 建立新乡贤正向激励引导机制,鼓励新乡贤参与文化振兴
    (二)培育新乡贤文化,打造新乡贤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典范
        1. 营造崇德尚贤的文化氛围,让新乡贤的事迹垂范乡里
        2. 开展新乡贤评选表彰活动,发挥新乡贤示范带动效应
        3. 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创新新乡贤宣传传播形式
    (三)加强乡村建设,增加新乡贤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吸引力
        1. 完善配套设施服务,打造良好乡村环境
        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便利新乡贤回乡生活
    (四)立足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将新乡贤嵌入广西乡村文化旅游产业
        1. 打造广西文化旅游引擎,优化新乡贤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平台
        2. 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吸引新乡贤融入广西文化旅游产业

(7)民生建设:绘出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论文提纲范文)

打造优质教育事业
让人民放心舒心
推进卫生健康工作
创建优质服务体系
稳定就业促进就业
不断健全社会保障

(8)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理论基础
    2.1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2.1.1 毛泽东关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思想
        2.1.2 邓小平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1.3 江泽民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1.4 胡锦涛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1.5 习近平对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2 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新思想
第三章 预防和化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实证调研
    3.1 选择太原市吴家堡社区样本的典型性、代表性
    3.2 对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调研过程及其数据来源
    3.3 对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数据分析及其问题说明
    3.4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的社会治理现状
第四章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特点及其成因
    4.1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主要表现
        4.1.1 政府和居民之间的矛盾
        4.1.2 社区干群关系矛盾
        4.1.3 社区居民间的矛盾
    4.2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特点
        4.2.1 矛盾范围扩大,主体呈现多元化
        4.2.2 矛盾数量增加,类型呈现多样化
        4.2.3 矛盾冲突叠加,化解难度加大
        4.2.4 突发事件增多,纠纷呈现易激化
    4.3 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供给不均,服务短缺低效
        4.3.2 治理主体单一,治理能力落后
        4.3.3 矛盾预防机制不完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4.3.4 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缺乏严格制度规范
        4.3.5 居民素质偏低,社区参与感不强
第五章 新时代预防和化解太原市吴家堡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
    5.1 坚持系统治理,创新社区管理体制
        5.1.1 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委总揽全局
        5.1.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政府全面负责
        5.1.3 提高居委会自治能力,坚持社区两委自治
        5.1.4 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高社区治理能力
    5.2 坚持源头治理,完善矛盾预防机制
        5.2.1 建立矛盾预警网络,打造多元调解体系
        5.2.2 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推动平等民主协商
        5.2.3 构建社区参与平台,提升居民自治本领
    5.3 坚持依法治理,推动矛盾化解法治化
        5.3.1 科学设置征地机制,保障居民合法权利
        5.3.2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缩小社保待遇差距
        5.3.3 完善矛盾化解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5.4 坚持综合治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5.4.1 加强思想文化教育建设,彰显社区精气神
        5.4.2 发挥道德榜样示范作用,增强社区凝聚力
        5.4.3 以核心价值观强基固本,画出社区同心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访谈记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概述
    第一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定位
        一、《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是一种持续的专题报道
        二、《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是面向大众的经济新闻
        三、《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是信息集中的会议新闻
    第二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发展历程
        一、“两会”特刊初创时期(1995-2006)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两会”特刊(2007-2016)
        三、新时代的“两会”特刊(2017-至今)
    第三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报道背景
        一、“两会”和“两会”报道的议程设置
        二、2019 年“两会”经济政策
第二章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内容分析
    第一节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版面设计与栏目设置分析
        一、版面设计兼具美感与功能性
        二、栏目丰富,分类详细
    第二节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选题策划分析
        一、选题分布
        二、选题特色
    第三节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内容的特色
        一、紧紧围绕政策议程设置媒介议程
        二、合理利用代表委员中的专家资源
        三、善于通过数据解读经济现象
第三章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栏目分析
    第一节 表达代表委员意见的栏目
        一、你呼我应:回应群众关心问题
        二、两会沙龙:聚焦经济热点话题
    第二节 表达记者编辑观点的栏目
        一、三月随想:为客观报道补充感性认知
        二、两会随笔:对政策和数据进一步解释
    第三节 视角延伸到会场外的栏目
        一、会场内外连线:表达民众对“两会”的期待
        三、两会长镜头:图文并茂,全景展现
        四、我家一年来:以小家变化见大政效果
    第四节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栏目的特色
        一、栏目划分具有鲜明层次
        二、特刊栏目与日常栏目相呼应
第四章 《经济日报》“两会”特刊的启示
    第一节 契合媒体定位做好策划
        一、从经济新闻视角做好选题策划
        二、围绕“两会”议题做好栏目策划
    第二节 围绕政策议程设置媒介议程
        一、以专家视角解释政府议程
        二、以百姓视角呼应政府议程
    第三节 注意讲好中国经济故事
        一、从数据中寻找故事
        二、从代表采访中发现故事
        三、从政策变动中发现故事
    第四节 要强化媒介融合,加强与读者互动
        一、打造媒介融合平台,提高内容制作效率
        二、以受众为中心,注重编读互动
    第五节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将报纸内容转移到新媒体平台的方式较为机械
        二、扎堆追求新鲜事物导致同质化严重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2019 年《经济日报》“两会”特刊报道列表
致谢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关注社保畅谈民生(论文参考文献)

  • [1]搭建平台 精准协商 发挥优势彰显新作为[N]. 陈丽雅,冯硕,赵红艳,杜祖波. 长春日报, 2021
  • [2]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等观研究[D]. 姜锐涵. 山西大学, 2021
  • [3]为企业解难题 为乡村育能人[N]. 王宝杰,向陶云. 中国劳动保障报, 2021
  • [4]沉下心俯下身 到群众中去[N]. 满淑涵,李荣,李彦伶,赵婧,白瑶,闫智. 各界导报, 2021
  • [5]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6]新乡贤助力广西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探析[J]. 蒲林玲.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21(04)
  • [7]民生建设:绘出百姓生活的幸福底色[N]. 赵艺. 石家庄日报, 2021
  • [8]新时代城中村社区矛盾的治理路径研究 ——以太原市吴家堡社区为例[D]. 李乂京. 山西大学, 2020(04)
  • [9]《经济日报》2019年“两会”特刊特色研究[D]. 黄钟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10]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关注社保谈民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