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承载限度下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村落发展研究——以陕西永寿、甘肃西峰两地村落为例

资源承载限度下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村落发展研究——以陕西永寿、甘肃西峰两地村落为例

靳亦冰[1]2003年在《资源承载限度下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村落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资源、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日益成为威胁人类赖以生存的叁大危机,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已引起不少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学者的普遍关注。近年来由于生态严重失衡,人口规模的突出增势,整体环境的相对恶化以及本己匮乏的资源不断缩减,我国所面临的现实威胁更为严峻和迫切。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在这一区域内仍居住着一亿多人口。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更是由于荒漠化的急剧进程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资源问题尤为突出,尤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紧缺问题更为突出,如何在资源承载限度下解决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居民的生活和居住问题,迫在眉睫! 此次研究的目的就是以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典型村落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人居环境学和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研究黄土高原沟壑地区传统窑居村落入手,研究如何在资源承载限度下确定村落的合理发展模式;发掘传统村落形成及发展的地域基因、生态基因;并在以上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绿色建筑技术,以获得窑居建筑的最佳室内外物理环境,充分体现尊重自然、有效合理的利用有限资源的生态观。旨在切实提高黄土高原地区广大人民的居住水平,生活条件,并为合理节约耕地、保护耕地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实现黄土高原沟壑地区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李晓丽[2]2009年在《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山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人多、地少,山地多、耕地少,是我国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为了拓展生存空间、获取更多的资源,山地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然而山地环境的复杂性、不稳定性、生态的脆弱性,对人类的活动提出了比平原更多的限制。随着山地开发的深入,山地资源的消耗不断加大,山地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也不断加大,为了山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的理论跟进迫在眉睫。叁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说我国当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难点在农村,那么农村发展难中之难就在山区农村。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黄土高原沟壑地区传统山地农村聚落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是聚落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外在表征,要对聚落全方位、多层次地分析,始终不能脱离对其空间形态的梳理。本文通过对典型黄土高原沟壑区村落师家沟空间形态的研究,对其朴素的生态人居环境理念及对山地环境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形态特征进行挖掘,结合当代人的生活需求,站在生态安全的视野下,探索适合当代人类居住的新山地农村聚落的营建模式。新山地农村营建模式探讨,是本文的研究的重点。通过对传统山地农村聚落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应对新时期的时代特点,得出产业结构调整是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山地农村聚落发展的有效途径。站在生态安全视野下,通过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的分析得出,生态农业是黄土高原沟壑地区集生态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适宜性发展产业,提出在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下的聚落各系统适应性模式。1.产业模式:提出突出窑居生态特色的“四位一体”窑院内部循环模式与窑居文化+果业文化的农业---旅游业的外部循环模式;2.环境卫生规划:建立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制度,加强环卫管理,提高居民环卫意识;3.道路系统模式:多级立体道路交通体系;4.排水系统模式:铺设污水管,建立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能源有效利用;5.给水系统模式:采用集中管网供应,给水管网采用树枝状方式布置;6.消防系统模式:增强防火意识,提高自救能力;结合雨水收集及污水排放等设施的建设,建设消防管网。7.能源利用模式: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有效利用。

唐枫[3]2011年在《太原晋源区店头石碹窑洞古村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太原晋源区店头古村做为乡土建筑的研究对象,在分析与整理其背后的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踏勘,对太原晋源区店头村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对太原晋源区店头村的历史、科学及建造进行研究,总结国内外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模式,分析皖南、晋中地区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对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模式进行预测,由此确定了太原晋源区店头村的保护目标及原则,针对太原晋源区店头古村保护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论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简明阐述课题的来源与提出过程,并对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做出叙述;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店头古村落周边自然环境以及其历史人文环境;店头古村落的修筑和形成直接见证了太原的历史变迁,它既承载着晋国古代军事的信息,也是晋文化的一角,作为通向陕、甘、宁地区交通要道上最至关重要的咽喉要塞,它曾在政治、军事、文化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第叁章,介绍了店头村的自然环境及其历史发展,由于本地的石碹窑洞建筑受到当地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特殊文化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在研究店头村的同时,必须结合着当地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去研究,并且要始终将其放在一个历史文化的环境中去解释,并不断地发掘它的特点。第四章,从店头古村落的整体聚落形态入手,对村落进行了实地调查,分析村落布局、道路骨架以及村落中公共建筑空间和要素。了解村落中传统的生产生活和当地的社会组织结构、人文景观和宗教习俗等;第五章,在经过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测绘工作之后,对店头村民居的院落与院落之间的空间关系、院落的基本要素、建筑单体、建筑材料等各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出店头村民居的一些共性和其基本特点、村民们的生活方式与居住建筑独特的居住模式,对本地的民居中的砌筑技术、石拱券技术、石雕工艺技术和石碹窑洞的物理环境进行分析;第六章,本章探讨如何有效保护乡土建筑真实性与完整性的保护方案,在总结了店头古村落保护的关键性问题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界定保护对象、确定保护目标,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店头古村落具体的保护措施。本论文通过对店头村作一个尽可能全面、深入的现状分析和梳理,发掘其历史文化地位、自然资源价值及社会经济潜力。提出保护与更新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希望能够帮助协调其内部与外在的关系。结合研究生学习期间参与的实践,提供一种保护与更新的实际操作方法,为以后的理论和实践提供资料。

赵伟霞[4]2010年在《基于自主营建模式的地坑窑居更新与保护》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源于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项目代码20066DAJ04A02,同时结合导师建议后自选。目前,关于聚落的研究基于宏观文化地域研究的较多,基于更新改造技术研究的较少;基于高新理论研究较多,基于村民自主更新研究较少;基于旅游研究开发研究较多,基于村民自用住宅研究的较少;基于地域文化保护提升村落整体的一次性更新研究较多,基于探索演进、参与式研究较少。本文试图从文化、技术的视角出发,以豫西陕县自主营建的地坑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演进式、参与式更新改造为目的,通过资料汇总、实地踏勘、深度访谈、比较分析等具体方式,对现有的地坑窑聚落自主营建过程中产生的空间特色以及营建策略,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与总结,并归纳出这种传统的空间营建模式中所具有的合理逻辑以及背后的推动力。通过系统的研究分析力求整理出一套较为有效的运用于地坑窑居更新保护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检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自上而下的更新模式,逐渐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力演化模式,使聚落的更新以循序渐进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资源承载限度下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村落发展研究[D]. 靳亦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 黄土高原沟壑地区山村聚落的空间形态研究[D]. 李晓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9

[3]. 太原晋源区店头石碹窑洞古村落研究[D]. 唐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

[4]. 基于自主营建模式的地坑窑居更新与保护[D]. 赵伟霞. 郑州大学. 2010

标签:;  ;  ;  ;  ;  

资源承载限度下黄土高原沟壑地区村落发展研究——以陕西永寿、甘肃西峰两地村落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