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潘美英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潘美英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

儿科是院内感染的高发科室,儿科患儿多、床位周转频繁[1],病种繁多混杂。为了使临床护理工作更贴近于患儿特性、贴近于临床,本文选取我院儿科患儿100例,探讨了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100例,根据随机方法分组。常规组患儿共计50例,其中男孩32例,女孩18例;年龄6个月—11岁,平均年龄(4.29±1.31)岁;体重7.5kg—30kg,平均体重(18.48±5.12)kg;住院时间5d—18d,平均住院时间(10.34±2.65)d;优质组患儿共计50例,其中男孩31例,女孩19例;年龄8个月—11岁,平均年龄(4.54±1.45)岁;体重8kg—31kg,平均体重(18.95±5.33)kg;住院时间6d—20d,平均住院时间(10.78±2.72)d。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具有较高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优质组患儿采用优质护理管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①加强心理护理。告知患儿及其家属儿科疾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护理人员与患儿沟通需要注意采用肢体语言,并及时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交流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做到态度和蔼、语气温和、耐心细致,鼓励患儿倾诉。②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传染性疾病患儿应隔离治疗。病房定期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并开窗通风。每日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床边、输液架、门窗、墙面、地面等,拖把、抹布采用消毒液浸泡。护理操作完成后清理治疗车用物,并采用消毒液擦洗。氧气温化瓶每日更换无菌蒸馏水,雾化吸入器、湿化器等定期消毒。③面优化儿科基础护理质量,努力提升护理知识与技能。对患儿实施口腔护理、会阴护理、引流管护理、留置尿管、皮肤护理等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减少院内感染的传播途径。

1.3评价指标

患儿家属满意度调查方法[2]:将我科自制调查表在患儿出院前一天发放患儿家属,调查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其内容有:服务态度;护理技术;沟通能力;病区管理;健康教育等,每个项目下有满意与不满意两项选项卡,只要选项即可。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与资料进行分析,均数±标准差为变量表示方法,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百分率为计数表示方法,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资料对比检验水平为P<0.05。

2、结果

2.1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比较

优质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院内感染发生率

优质组患儿住院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科在医院中是较重要科室,基层医院儿科人数较多,儿童由于各器官、各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状态,是发生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且由于患儿年龄小,沟通等存在较多问题,这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

本次研究通过对优质组患儿实施优质护理管理模式,主动注意患儿病情变化情况,对患儿和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3],确保患儿身心都得到最优质护理;通过病房环境的消毒,为患儿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通过强化基础护理工作,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经过护理,优质组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且患儿院内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综上所述,将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儿科护理管理中,有利于提高家属满意度,减少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秋芳,刘丹,徐鑫芬等.新生儿监护病房围产优质护理管理的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10):749-752.

[2]刘勤.持续质量改进在儿科优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5(11):39-40.

[3]吴丽芬,张焕梅.儿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11-413.

标签:;  ;  ;  

优质护理管理模式在儿科护理中的效果分析潘美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