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研究

天津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研究

吕福旭[1]2004年在《天津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推广体系优势,通过改革其弊端,增强其服务功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保障食物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提供有力支撑。 以天津市区县级、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展历程,以及机构、人员、经费变化,功能变化,分析其发展趋势。确定现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进行改革。中国正在进行的农业推广体制改革实质是创新型的制度变迁;改革的关键是发现目标模式;创新是发现改革目标模式的根本途径。新的推广体系必须与天津市改革开放和郊区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与农业推广发展规律相吻合,使推广体系更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区域整体科技进步。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大城市郊区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应按照行政、公益、经营职能“叁分离”原则,将行政职能归入行政机关,公益性服务并入新组建的隶属区县农业部门的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服务站,经营性服务职能要放开,组建经营服务实体,参与市场竞争。2、以撤销现有公益性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立公益性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为核心,改革现有基层推广体系,能够有效提高基层推广体系的服务功能,降低政府开办技术推广事业成本。3、分析了天津市基层推广体系的整体构成。 改革现有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依法在市、区县政府有效组织下有序进行。

隋华[2]2005年在《天津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对农业推广的需求涉及到生产的全过程,这促使我国农业推广向综合化和多元化方向转变。基层农业推广组织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探索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天津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的种类、结构以及服务方式等的研究,比较不同模式的优缺点,并根据农民需求,提出适合天津市农村发展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组合。 研究表明,天津市基层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主要为政府支持的农业推广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叁种。上述叁种服务模式有其特定的应用环境,目的各异,各有所长,均在农业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各模式之间总体是各行其事,需要加强整合和管理。 研究显示,天津市农民对农业推广的服务需求已逐渐拓展到产前的资金融通、生产资料供给、信息咨询和产后的产品销售等方面,服务需求日趋多元化和综合化。影响农民采用新技术的外界因素由政府推动向市场需要方向转化。同时,农业推广部门、亲朋邻里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均是影响农民采用新技术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民信息来源的主要途径。在农业技术的采用过程中,农民参与意识增强,对农业推广方法的选择趋向直观和多元化。 经综合分析得出,天津市基层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应建立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组织机构和农民合作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形成结构多样、功能各异、机制灵活、高效运转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农业推广工作的宏观调控,实现各推广主体整体功能的发挥,促进农业推广事业健康发展。

李洁[3]2010年在《深化改革 加强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文中指出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全面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2009年,农业部大力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工作,农技推广体系迎来了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文章在详细介绍国家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相关政策与进展情况的同时,结合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提出如何抓住机遇,加强建设的工作思路。

陈子学[4]2004年在《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并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陈旧;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条块、部门、地区分割;农业科技推广投资机制不健全,供给量严重不足;政府统管所有的技术推广工作,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分布不尽合理;推广经费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基层推广人员素质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面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归纳国外农业技术推广管理经验,结合我国的专家学者对农业推广体系改革的建议,提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发展的对策。 建立垂直管理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将现有的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划归市中心垂直管理;由县中心根据种植结构和区域大小组建跨乡镇的区域农技站。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列入国家公务员管理范围,实行财政全额拨款,并足额到位。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推广投资的总量,改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的结构。加强与科研部门和教学部门的联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引导组建区域性或专业性农民合作组织。以农民为中心进行技术推广工作。

董楠[5]2013年在《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解决好“叁农”问题是我们国家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现代农业与科技进步共同发展,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为广大农民充分接受进而广泛应用,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这就要求必须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从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本文基于我国实际,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量研究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天津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为例,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全面系统的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路及对策。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机制、新方法,将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规范、有序、高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陈甜[6]2010年在《南通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进入追求效益的时期,对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采取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宏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实证调查、统计分析等,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回顾南通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历史、剖析南通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时期加强南通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通过充分调查,较为深入全面地分析了南通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机构及人员构成,以及影响农技推广职能发挥的主要原因;围绕新时期南通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提出了以分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行政监管、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职能为核心的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目标,以及配套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设置、编制核定、经费落实等方案;着眼于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效能,提出了改革南通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四项创新机制,其中最具有创新力的机制是构建推广责任机制,将基层农技人员按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农技指导员和责任农技员进行分类,并提出了配套的职位设置、职责任务以及考核管理等建议。

洪洋[7]2013年在《黑龙江省通河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的国民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社会的繁荣稳定。近年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国际粮价波动剧烈,粮价上升趋势明显。作为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我国的粮食安全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事实上,从我国粮食产量和单产之间的关联关系看,粮食产量的增长和单产增加的趋势同步,这充分说明了农业科技的重大作用。然而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目前只有54.5%,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科学的提高粮食单产已经成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最主要的工作。其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我国对农业保护和支持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体制,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柱。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普遍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因此,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主动把握住当前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形势与发展趋势,积极进取大胆改革,依靠资源、技术与人才优势,抓住机遇,加强完善自身建设。本研究运用了均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问卷、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1)均衡分析法。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分析了通河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农技人员与农户之间的供需存在偏差,认为提高推广效率必须激发农户的有效需求。(2)调查问卷法。调查的对象主要是以通河县的农户以及政府部门的农技推广站为调查对象,分别从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需要哪些服务设计了调查问卷,了解他们的需求。(3)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有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体系建设趋势。本研究以通河县农技推广部门和随机抽取的农户为调查对象,从人才、组织、服务内容、制度建设等方面对通河县基层农技推广进行了调查,并总结了通河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特点,结果表明政府型农技推广体系在整个农技推广体系中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重点分析了该县基层农技推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存在的问题表现为推广部门与农户的供需关系不协调、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并分析有效的沟通、财政投入、农户的素质、生产的分散性等这些制约因素。最后,建立了完善通河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框架,包括指标思想、原则、发展模式及政策建议等。本研究从建立科学的考核标准、激发农户参与推广的积极性、保障农技推广的经费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吴锡冬[8]2004年在《天津市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以及知识经济的悄然来临,我国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应注重农产品数量增长转向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方向,这也决定了农业推广的方向必然与传统的单纯推广高产技术不同,而应步入多元化的发展阶段,推广的内容应在技术推广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农业推广,加强我国农业推广理论研究,克服推广中的盲目性,改革现行农业推广体系不合时代发展的部分,探索推广体系改革的思路、方向,以促进未来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国内外动态进行阐述,并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界定,即本研究是以种植业农业推广体系为对象,其次介绍了农业推广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农民行为改变原理、农业发展系统论原理。然后对国内外农业推广体系模式比较分析研究,重点对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农业推广体系进行分析、评价,并且对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发展与现状进行基本述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外农业推广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在对天津市及天津市武清区和静海县等地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天津市的农业推广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天津市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对策。

邵喜武[9]2011年在《吉林省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自2004年以来,我国中央1号文件都集中在如何更有效地解决“叁农”问题上,尤其是2007年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就需要现代农民、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加强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利于发挥农技推广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论文以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农民行为改变理论、绩效管理理论、系统理论等为基础,通过典型案例分析、贝叶斯(Bayesian)网络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技术采用主体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认为: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行诱制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相结合,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战略上要有规划,战术上要有方法和策略。通过对美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推广经费来源等方面的研究,提炼总结出各国农业技术推广可资借鉴的经验;通过梳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历程,探寻当今农业技术推广及其体系建设中可借鉴之处;通过对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实地调研,分析吉林省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整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论文认为: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将由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推广向提升农民素质,塑造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创业能力等方面扩展延伸。当前和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政府部门的农业技术推广都会占有主导地位,会承担大量公益性推广任务。从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农业的比较利益、农民的经济基础以及公共物品理论等角度,分析了政府推广机构承担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的必然性。通过对吉林省政府农技推广机构的调研,找出了影响技术推广的关键性问题和制约因素,认为:吉林省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必须加强终端服务,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区域资源特点、产业特色的农业技术进行推广,防止推广的技术与需求脱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是产业组织行为,有其自身的特点,因而本文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及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推广要建立紧密的完善的利益联结方式和利益分配机制,要有效降低农民采用技术的各种风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发形成的自我服务组织,在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论文在分析吉林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技术推广和服务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要壮大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力,加强品牌建设,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等农业技术推广主体是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认为:需要构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叁方协作模式,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农技推广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在销售产品同时,增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动性,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服务质量。农民是农业技术需求的主体,论文采用贝叶斯(Bayesian)网络分析法,通过熵减少量和敏感度分析,确定了影响农民技术采用因素的顺序;通过相关经济学分析,论文认为,只有真正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掌握农民的心理特点及行为规律,分析农民采用技术存在的实际问题,站在农户的角度,有层次、有步骤、有计划、有区别地进行技术推广,才能提高技术推广效率,才会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的风险。在对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技术采用主体分析的基础上,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性要素、资源性要素、环境性要素等叁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了吉林省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协同运行机制,以促使农技推广资源优化配置。

宁元琪[10]2016年在《邵东县农技站服务对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层农技站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主体,是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得以实现的主体,而农技站在农民心中的印象到底是怎样的,农民对于农技站的信任度有多高,这将直接关系到农民对于农技站服务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农民对于农技站服务的满意度的评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索邵东县农技站服务满意度有多高,以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对邵东县农技站服务对象满意度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研究了影响农技站服务对象满意度的各种因素。本文先从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以及服务成效叁个方面来对邵东县农技站服务现状进行描述,接着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邵东县服务对象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示,邵东县农技站服务对象满意度处于“基本满意”水平,但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例如农民文化程度低下影响了农民对新技术、新方法的接受程度;农民需求与农技站推广供给不匹配,制约了邵东县农技站农技推广服务质量的提高;农技站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设备水平不高,农技指导员科技素质低;农技指导员专业性不强等。基于实证研究,本文提出提高邵东县农技站服务对象满意度要从农民方面和农技站方面两方面入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本研究的提出主要政策建议有: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2)提高农民参与农技站服务积极性; (3)强化农技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4)加强农技活动的宣传力度; (5)推广方式多样化; (6)加强农技站设施建设; (7)加强土地流转,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 (8)完善补贴制度,以补贴为杠杆推动农技服务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研究[D]. 吕福旭.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2]. 天津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研究[D]. 隋华.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3]. 深化改革 加强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J]. 李洁. 天津农林科技. 2010

[4].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陈子学.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5]. 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研究[D]. 董楠. 湖南农业大学. 2013

[6]. 南通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及改革对策研究[D]. 陈甜. 苏州大学. 2010

[7]. 黑龙江省通河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研究[D]. 洪洋. 东北农业大学. 2013

[8]. 天津市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吴锡冬.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9]. 吉林省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研究[D]. 邵喜武. 吉林农业大学. 2011

[10]. 邵东县农技站服务对象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宁元琪. 湖南农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天津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