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困境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节选)

“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困境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节选)

一、乡转城“打工妹”的两难境地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节选)(论文文献综述)

李新[1](2009)在《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期,《天涯》、《南方文学》率先刊登一些关注底层生存境遇的打工文学作品和底层生存实录。一些专业作家也纷纷开始视点下移,或书写自身的平民化生存记忆,或表现现实生活中底层人的血泪辛酸,体现出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悲悯情怀。“底层”这一概念最早来自于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的《狱中札记》,是指一种革命力量,是指被排除在欧洲主流社会之外的处于从属地位的社会群体,葛兰西所关注的是底层在自己的政党领导下取得霸权的问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印度一批优秀的历史学家开始了关于南亚社会的“庶民”研究,探讨关于“庶民”的各方面状况。在中国,“底层”作为社会学概念,较为系统地被阐述是在陆学艺编着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一书中,而作为文学概念的“底层”,较早出现于蔡翔的散文随笔《底层》,他在文中对“底层”的界定饱含着知识分子悲天悯人的情感。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文学界对“底层”日渐热切的关注,“底层叙事”呈星火燎原之势迅猛发展,并渐成一般强劲的文学潮流,引起了理论界对底层叙事焦点问题的理论论争。《文艺理论》、《上海文学》、《北京文学》、《文艺争鸣》、《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文学评论》等专业文学理论批评期刊对底层文学进行了大规模的热烈讨论。在现代性话语笼罩下,底层文学以一种“先锋”的姿态,揭示出重写文学史的“洞见”与“盲视”。底层文学的发展对当今的文学史提出了质疑。在当今的文化视野下,底层文学关注对现实问题的文学表述,在题材上反映出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如下岗题材(曹征路的《那儿》)矿难题材(刘庆邦的《神木》),极端讨薪题材(刘继明的《放声歌唱》),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题材(电视剧《暖春》),进城打工者题材(孙惠芬的《民工》)等等。这些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以真实、生动的再现,给读者、观众以心灵的震撼,在表达出作家们对底层苦难生活的悲悯情怀的同时,折射出作家们对人性的探索与道德的拷问,是一种对人类灵魂的终极人文关怀。底层自身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危机与边际性体验。他们大多来自农村,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带着对城市的梦想与渴望,隐忍着城市的冷漠与拒斥,伴随着失去故土的焦灼,尴尬地面对着身份认同的危机,在被动选择中体验着焦虑与困惑。进城的结果往往是返乡或对抗城市。在浩瀚的底层文学作品中,不乏闪耀着时代精神的扛鼎之作,如贾平凹的《高兴》、刘庆邦的《神木》(2002“老舍文学奖”)、李锐的《太平风物》、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系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入选作品)、尤凤伟的《泥鳅》、田耳的《一个人的张灯结彩》(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篇)、范小青的《城乡简史》(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短篇)等,均在选材、叙事结构、叙事风格、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优秀的品质,是底层文学作品中的典范。在这些作品中,塑造出许许多多丰满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杀人者的穷凶极恶,农民的劳苦、沉重、滞后,下岗工人的失落、无奈与沮丧,进城打工者的奋斗与拼搏,在这些人物身上都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这些人物的日常生活与情感婚姻等琐碎片段,折射出底层群体的人格与命运,更反映出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现实主义传统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新世纪的底层文学带给我们对文学发展的深入思考,在这个物欲横流、惟实惟利的时代,消费文化、市场文化,个性化写作、欲望叙事、追求奇幻、追求形式与技法等文学现象被炒作得天翻地覆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沉静下来,反思历史,“因为冷静才能避免随波逐流,才有时间决定选择还是拒绝;而沉思才有希望返回自我和完成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在精神的深度上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反思历史,立足现实,让我们用生命的激情和超越现实的思想精神去追求未来。上世纪末至今十几年来,我们可喜地看到底层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坛如一朵朵现实主义的奇葩,竞相地吐露芬芳,带给我们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让我们期待更多更好的底层文学作品绽放出朵朵幸福之花,让人文关怀的馨香洒满天下。

苏奎[2](2006)在《漂泊于都市的不安灵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外来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分野就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现代性。现代文学是用现代精神与现代思维所结构成的文学样态,所表达的是现代人的思维、心理及社会的内在特征。文学作为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不同社会时代情景下的文学势必产生根本上差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为现代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前在条件,也为文学在传统基础上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文学都会体现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与转换,客观存在的时空差异会反映在文本当中。中国古代社会的城市与乡村是一体化的,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小农经济是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城市不具备独立的经济形式。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破了小农经济的统治地位并使城市与乡村社会分离,一体化的城乡日益分裂为具有两种文明意义的空间。由于整个社会的分裂,现代文学表达出了中国古典文学所没有的关于城乡社会现代性对立的主题,这种对立通过由乡村进入城市之人的生存与心灵的矛盾冲突鲜明地体现出来。我们把由乡村进入城市的作家以及作品中的此类人物形象统称为“城市外来者”。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词语,是近代中国城市进化、城乡文明发展断裂之后出现的一个群体。本文主要从文学的创作主体——那些来自乡村世界的作家与文学作品中的同类人物形象两个方面,来考察近代以来中国城乡分离对文学的影响。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作家论,第二部分为形象论。在作家论中选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代表性两个作家群体以及两个作家——现代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贾平凹与新生代作家。从这些作家的身份特征入手,通过对其不同时期的具体文本进行考察,分析城市与乡村两种生活经验对他们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变化特征,从而廓清城乡文明对立对于“城市外来者”作家的创作上的影响。注重表现由乡入城的经历,在同时代作家以及不同时代作家的文本中的影响的不同表现,这种差异性更能体现“城市外来者”作家复杂多样的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不同时代作家间的差异性,体现出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此类作家与城市、与现代文明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同时即使是在同一作家身上,随着他身处城市时间的增长,其文学也会呈现出前后不同的风貌特征。城乡对立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最明显的对立矛盾之一,“城市外来者”作家对这一文明差异性的对立感受最为深刻,作为最敏感的人群,他们通过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情绪特征与内心矛盾,代表了城乡对立下的时代精神与民族心理,身处其中的他们,体验着城乡两种文明两种情感的矛盾冲突与选择困惑。与作家论所采取的对作家对比分别论述不同,在形象论部分当中将中国现代文学当中的“城市外来者”形象作整体考察——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阿贵、骆驼祥子到当下小说中的“农民工”。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是农民工形成大潮的主要原因,所以说

逄增玉,苏奎[3](2006)在《城乡文明对立下的“城市外来者”形象》文中提出中国近代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造成了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城乡二元对立,在现代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乡村的自然经济和生活方式日益遭到瓦解,迫使农民离开土地和乡村到城市谋生,这种社会现象引起文学的关注。从五四到三十年代,现代文学不断出现描写农民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从经济、社会动荡和民族与阶级压迫的角度探究农民离乡的原因,叙写他们的城市遭际和心路历程。抗战爆发使描写乡村破败和农民被迫进城的文学暂时中断。建国后的三十年里,严格的户籍身份制度和社会管束,堵塞了农民进城的道路。八十年代后户籍制度的松弛、城市化进城的加快和农村经济与社会的边缘与贫穷,使大批农民以民工的身份大量涌入城市谋生,他们是城市生活方式和文明的追求者、城市建设和社会需要的劳动力,又是城市的底层和牺牲者。当下文学对作为城市外来者的农民进行了大规模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人物形象系列,成为值得研究的文学现象。

张德强[4](2002)在《乡转城“打工妹”的两难境地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节选)》文中研究表明

二、乡转城“打工妹”的两难境地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节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转城“打工妹”的两难境地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底层"的"发现"与命名
    一、关于底层的现实叙事
        (一) 《天涯》专栏:底层与关于底层的表述
        (二) 底层文学中的底层状况
        (三) 底层的表述与被表述
    二、关于底层的理论研究
        (一) 《读书》与国外底层理论的译介
        (二) 葛兰西的底层理论、印度的庶民研究及我国学者对“底层”的命名
        (三) 底层文学引起的理论论争
    三、底层叙事文学观对文学史的质疑
        (一) 现代性话语笼罩下的底层——谈刘旭的《底层叙述:现代性话语的 裂隙》
        (二) "重写文学史"的"洞见"与"盲视"
第二章 文学对现实的"介入"与作家的悲悯情怀
    一、作家对打工族的关注
        (一)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打工文学
        (二) 打工文学与底层叙事
    二、底层文学对现实问题的文学表述
        (一) 下岗题材
        (二) 矿难题材
        (三) 极端讨薪题材
        (四)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题材
        (五) 进城打工者题材
    三、来自现实体验的悲悯情怀
第三章 底层的身份认同与边际性体验
    一、底层身份自我确认的矛盾
        (一) 身份认同的涵义及过程
        (二) 身份认同的危机与困境
    二、底层处境的边际性体验
        (一) 边缘的表现
        (二) 农民工的城市身份得不到认同的原因
    三、被动选择中的焦虑与困惑体验
第四章 底层文学的审美叙事
    一、《泥鳅》的意象世界——从《泥鳅》的文学隐喻分析底层叙事
    二、诗性的特质——浅谈贾平凹小说《高兴》
    三、"诗意与丑陋"——刘庆邦小说中的民间世界与都市生活叙事风格阐释
    四、田园牧歌背后的艺术探寻——李锐小说《太平风物》的叙事结构及意境分析
    五、困惑与觉醒——孙惠芬的《歇马山庄》系列
第五章 底层文学人物形象分析
    一、底层群体的类型形象
        (一) 农民形象
        (二) 下岗及退休工人
        (三) 进城打工者
        (四) 杀人者
    二、底层人物的婚姻与人格
        (一) 婚姻情感
        (二) 底层人物的人格
第六章 底层文学的历史性反思与评价
    一、理性审视底层文学的创作现状
        (一) 过度宣扬苦难
        (二) 理论的缺乏
        (三) 判断底层叙事是否真实的标准
        (四) 艺术审美与阅读接受
    二、底层叙事的价值与缺陷
        (一) 价值
        (二) 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漂泊于都市的不安灵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外来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中国近代城市的发育及其与乡村的分离
    二、城市的进化与中国文学的质变
    三、当代城市的发展与文学演进
    四、关于“城市外来者”作家
    五、关于“城市外来者”形象
上篇:作家论
    第一章:城市文明视野下的乡村叙事
        一、从逃离乡土到回归乡土
        二、现代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批判
        三、乡土世界苦难的悲悯展现
        四、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五、回乡的痛感体验与对话的失语
        小结
    第二章:走进城市的“乡下人”
        一、由乡入城的心理转换及文学选择
        二、“乡下人”的身份意识及认同
        三、与城市抗争:乡村抒情与都市批判
        四、被城市同化了的“乡下人”
        小结
    第三章:城乡之间的无尽徘徊
        一、身份意识:徘徊在农与非农之间
        二、现代文明:徘徊在接受与拒绝之间
        三、精神家园:徘徊在希望与绝望之间
        四、女性象征:徘徊在城市与乡村之间
        小结
    第四章:融入城市的渴望与反思
        一、“外来者”身份意识的弱化
        二、拥抱城市的渴望
        三、对城市的理性反思
        小结
下篇:形象论
    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外来者”形象整体研究
        一、“城市外来者”形象的出现
        二、“城市外来者”形象书写的中断
        三、“城市外来者”形象的复归
        小结
    第六章:当下小说中“城市外来者”形象研究
        一、“城市外来者”小说创作潮流的形成
        二、“城市外来者”与乡村
        三、“城市外来者”与城市
        四、城乡文化冲突下的“城市外来者”
        小结
    第七章:“城市外来者”女性形象研究
        一、城市:更适合女性的舞台
        二、感受:因为接近而远离
        三、身体的堕落与堕落的身体
        小结
    第八章:“城市外来者”形象叙述模式研究
        一、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
        二、返回乡村或对抗城市的两种出路
        三、善与恶对比的隐喻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4)乡转城“打工妹”的两难境地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一、“打工妹”的两难处境及引发的社会问题
二、改善“打工妹”处境问题的对策探讨

四、乡转城“打工妹”的两难境地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节选)(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文学中的底层叙事[D]. 李新.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
  • [2]漂泊于都市的不安灵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城市外来者”研究[D]. 苏奎.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3)
  • [3]城乡文明对立下的“城市外来者”形象[A]. 逄增玉,苏奎. 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 [4]乡转城“打工妹”的两难境地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节选)[J]. 张德强. 兰州学刊, 2002(06)

标签:;  ;  ;  ;  ;  

“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的困境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节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