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法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观察

PDCA循环法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观察

新津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611430

【摘要】目的: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法,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我院放射科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样本人群,根据入院时间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4例患者选自2016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收治患者,对照组24例患者选自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患者。对照组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常规方案,观察组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法,对比分析2组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后的组间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候检时间、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不良事件均显著性更优,对比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法可以缩短患者的候检时间,对显著改善患者的满意度以及健康教育知晓程度均存在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几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PDCA循环

PDCA循环由戴明提出,原理是信息反馈,在护理管理中应用较为广泛。PDCA循环运转方式分别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PDCA循环护理安全管理特征是每一次循环均可以将起点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并持续改进科内护理质量[1]。为了进一步探究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法的应用效果,我院放射科对48例患者进行了以下过程探究以及以下结果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性资料

本次探究对象需在我院放射科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所收治的患者中选取,患者例数是48例,组别是2组,对照组24例,男性患者是13例,女性患者是11例,最大年龄是77岁,最小年龄是25岁,中位年龄为(48.58±9.65)岁;观察组24例男性患者是12例,女性患者是12例,最大年龄是76岁,最小年龄是26岁,中位年龄为(48.21±9.02)岁。所有患者均对本次探究的相关内容(探究目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关护理管理方法)进行了充分了解,均表示愿意配合本次探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利用统计学分析办法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情等),不存在明显性差异,P>0.05,组间数据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常规方案:按照我院反射科常规护理管理流程实施安全管理;

观察组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法[2-3],具体叙述如下。

1.2.1Plan:在我院放射科成立质量管理小组并对科内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质量管理判定标准拟定并参照该标准开展科内日常管理工作;

1.2.2Do:对科内护理人员的精神状态以及工作精神进行重点培养并对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进行有计划、科学性培养,教导护理人员相关性知识并开展风险护理管理;对我科护理人员实施健康宣教,宣教内容是:基础护理措施以及新型护理措施等,告知护理人员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建立和谐护患关系,主动安慰患者以及开导患者,有效舒缓或者消除患者因疾病原因产生的焦虑情绪以及紧张情绪,提升患者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

1.2.3Check:对制定的护理工作质量管理标准进行参照并定期给予护理工作检测和考核,设立监督制度并在充分落实后找出不足之处,利用持续强化的方法改进护理安全管理中不足之处,对护理人员的质量意识进行培养并显著提升护理人员的持续改进护理质量能力;

1.2.4Action:对检测结果和考核结果进行深入探讨和总结,将目前我科内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并对其进行监督执行和检测,对已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持续进行护理质量改进,然后进入到下一循环阶段,在不断循环中,通过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来显著促进护理质量以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3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分析本次参与探究的48例放射科患者所有临床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2组患者候检时间对比结果,经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用率的形式表示2组患者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不良事件对比结果,经X2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将2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管理方案得出的组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详情如下:观察组患者的候检时间、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均显著性更优,对比对照组患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参照下表中数据。

3讨论

随着放射技术的不断发展、改革以及新医学改革的不断施行,医院内放射科患者对于护理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差以及护理质量管理标准等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从而导致护理质量未达到临床预期,存在的隐患会导致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薄弱[4],因此临床上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提出了PDCA循环法,以期显著提升护理质量以及改善护理管理安全。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5],PDCA改善循环的特征是:大环套小环,可以互相制约并不断前进与提高护理质量,在每个循环中均可以发现安全隐患以及存在问题,每个循环中均存在新目标且每完成一个循环后均可以显著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放射科作为护理安全较为薄弱的科室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以致护理质量显著下降,给予放射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实施PDCA循环可以在每个循环阶段中可发现安全隐患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措施,可以显著提升科内工作质量,有利于患者获得优质护理服务以及促进医院秩序稳定性。

本次探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候检时间、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是(20.85±9.12)min、95.83%、91.66%、4.16%,均显著性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法有利于持续对护理质量进行改进。

综合以上理论得出,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法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可以缩短患者的候检时间以及改善患者的满意度,对显著改善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程度以及显著降低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几率均存在较为重要的积极作用,值得将其作为有效护理安全管理方法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燕,吴小平.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3):245-246.

[2]张芳,张红.PDCA改善循环法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5(10):77-78.

[3]梁俊丽.PDCA改善循环法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195-196.

[4]钟晓红.加强放射科临床护理行为的安全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8).123-124

[5]周建清,马静,汤青燕.PDCA在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3):130-132.

标签:;  ;  ;  

PDCA循环法在放射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