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阶层论文_王处辉,梁官宵

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社会阶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农村,阶层,社会阶层,乡村,路径,中产,大方县。

农村社会阶层论文文献综述

王处辉,梁官宵[1](2019)在《农村社会子代阶层向上流动对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作用——基于多案例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子代阶层向上流动如何影响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关涉社会资本从子代向父代传递的顺畅性和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机制以及地方社会秩序重塑的问题。根据多案例实证研究发现,父代社会资本受子代职业性质及其占有不同类型资源的影响实现了差异化再生产。首先,子代阶层向上流动普遍增加了父代的符号资源,但是在符号资源层面,父代之间存在竞争,尤其体现为面子竞争;其次,子代职业位于体制内的更可能增加父代的关系资源,表现为较强的组织动员力和对他者的吸引力;最后,子代职业位于体制外且占据市场相对优势者更可能增加父代的经济资源。子代阶层向上流动促进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需要中间机制作保证,子代回馈机制保证父代社会资本在代际内部的直接再生产与向代际外部的扩展,他者的认可和被吸引保证父代社会资本在代际外部的再生产。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还带来了多种实践后果:其一,微观个体层面,增强父代动用社会资本改善个人处境的能力;其二,中观家族或社区层面,提升家族或社区关系网络的互惠和信任水平;其叁,宏观地方社会秩序层面,重塑地方关系网络,形成新的圈层结构和引发村庄内部竞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林彤,宋戈[2](2019)在《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利益冲突分析——以黑龙江省K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叁十年以及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结合国家倡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背景,土地规模化流转范围逐渐扩大。土地规模化流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系列农村社会问题,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有必要探究土地规模化流转带来的农村社会分层以及各阶层利益冲突发生机理。本文以黑龙江省K县为例,挖掘土地规模化流转引发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内在逻辑,并剖析分化后各阶层间利益冲突的发生机理,以期为其他发生土地规模化流转的粮食主产区的乡村治理提供分析依据。对于土地规模化流转引发的阶层利益冲突问题,本文认为应从明晰职能边界、畅通维权渠道、完善分配机制叁方面加以治理。(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陈夏清[3](2015)在《农民阶层分化对农村社会稳定的挑战及应对》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改革的不断加快,曾经长期高度依赖土地的农民阶级不断的外流涌出,背井离乡、阔别土地,最后冲破了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分层分化。我国农民阶级内部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大分化,使各个农民阶层都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对农民自身的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都有积极作用。然而,阶层分化改变了原先资源平均分配的状态,使农民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对社会资源的占有等方面产生了差异,由此引发农民在利益诉求、社会心态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复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层面产生一定矛盾,对农村社会稳定形成挑战。如何处理好因农民阶层分化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政权的巩固。因此,要推动农村现代化发展,我们必须保持一个稳定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农民阶层分化的引导,协调由农民阶层分化带来的各种利益冲突。具体来说要引导农民阶层合理分化、进行经济利益整合、加大政治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公平正义。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当前农民阶层分化的现状剖析出因农民阶层分化而产生现实矛盾出现的原因,从而提出更加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本文的出发点在于通过对农民阶层分化问题的研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民政策提供科学、可靠、合理的理论依据,为指导农民由传统型向现代型和市民转变提供可以一些借鉴的路径,为我国城镇化的顺利推进提供理论支撑。其落脚点就在于引导农民阶层向合理的结构分化,充分激发农民的潜力,合理巧妙化解农民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使农民的分化能够在保障农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同时更加有序化进行,进而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期刊2015-06-10)

李叶艳[4](2015)在《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视角下山西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另一方面社会矛盾凸显,社会不公平问题增多。社会转型时代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各阶层地位发生了根本改变,相应地各阶层之间的分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长久以来,以经济建设为背景的社会问题,人们习惯用经济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并从经济角度提出对策。而在当前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期,解决社会问题应该从社会理论和方法做起。在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进行合理引导时,社会公平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在资源、机会、制度等方面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保障,保证社会公平的实现。同时,通过分配公平调节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体现社会公平的要求。山西是一个能源大省,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地区经济水平普遍落后。通过对山西不同农村类型进行实地调研,以农村家庭为分层单位、家庭人均年收入和家庭最高收入者职业作为标准对山西农村社会进行分层,这与当前学术界共识的以个人为单位、职业为标准是有所不同的。实证调研有助于了解山西农村社会分层情况和阶层分化程度,同时通过调查家庭社会网络资源以及不同农村类型等方面对阶层分化的影响,归纳山西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影响因素,丰富并深化对阶层分化的认识。根据对山西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证调研,从制度设计、教育资源、就业渠道、土地制度、流动机制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在实现社会公平前提背景下影响山西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因素,并指出当前山西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为“类金字塔型”。这种分层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向“橄榄型”社会结构转变。“橄榄型”社会结构不仅体现出农村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的地位和差距,同时表现出比“类金字塔型”更高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基于以上内容,从制度保障、观念转变、区别对待叁个方面提出实现社会公平、引导农村社会阶层合理分化的具有针对性和实证意义的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印子[5](2015)在《浙北农村社会阶层区隔化及对村庄治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农阶层是中国农村社会中的治理主体阶层,中农阶层成为维系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阶层力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中农阶层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结构性位置与农村社会阶层的深层结构有关,农村社会阶层关系的区隔化使得数量庞大的中产阶层不仅无法在村庄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中间价值",反而被吸纳进由富人治村与派性格局所形塑的治理结构之中。在富人治村不可逆的结构性背景下,国家的农村政策制定应充分考虑到村庄社会的阶层结构现状,加大对合适的阶层特别是农村中产阶层的扶植力度,以保障农村社会公共建设具有可供倚靠的治理主体阶层。(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刘于清[6](2015)在《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相关政策的调整,农村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显着变化,单一的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出现分化趋势,农村社会成员分化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当前的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具有不彻底性、不平衡性和自发性等特点,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在农民收入差距、乡村建设主体、村民精神生活等方面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应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路径入手。(本文来源于《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刘于清[7](2014)在《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基于湖南省C市D村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相关政策的调整,农村的社会阶层发生了显着变化,单一的社会阶层结构开始出现分化趋势,农村社会成员分化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当前的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具有不彻底性、不平衡性和自发性等特点,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在农民收入差距、乡村建设主体、村民精神生活等方面对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应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路径入手。(本文来源于《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胡晓鹤,刘爱莲[8](2014)在《论阶层分化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启示和意义——基于农村地区社会阶层分化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步伐加快,这种分化打破了长期以来农村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引起了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的显着变化。深入分析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探究其在农村社会治理的启示和意义,不仅有助于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且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4年12期)

杨祥禄,杨凌[9](2014)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央对改善乡村治理机制提出明确要求。本文总结了成都市构建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的实践与启示,分析了我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特点和趋势,阐述了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与挑战,提出了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时代背景下,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七条对策措施。(本文来源于《党政研究》期刊2014年05期)

杨银[10](2014)在《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研究——以大方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村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以新时期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为背景,以大方县为例研究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以及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17期)

农村社会阶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再延长叁十年以及乡村振兴计划的提出,土地流转成为大势所趋。结合国家倡导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背景,土地规模化流转范围逐渐扩大。土地规模化流转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系列农村社会问题,为建立健全农村土地市场和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有必要探究土地规模化流转带来的农村社会分层以及各阶层利益冲突发生机理。本文以黑龙江省K县为例,挖掘土地规模化流转引发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内在逻辑,并剖析分化后各阶层间利益冲突的发生机理,以期为其他发生土地规模化流转的粮食主产区的乡村治理提供分析依据。对于土地规模化流转引发的阶层利益冲突问题,本文认为应从明晰职能边界、畅通维权渠道、完善分配机制叁方面加以治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社会阶层论文参考文献

[1].王处辉,梁官宵.农村社会子代阶层向上流动对父代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作用——基于多案例的实证研究[J].河北学刊.2019

[2].林彤,宋戈.土地规模化流转背景下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利益冲突分析——以黑龙江省K县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陈夏清.农民阶层分化对农村社会稳定的挑战及应对[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

[4].李叶艳.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视角下山西农村社会阶层分化问题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

[5].印子.浙北农村社会阶层区隔化及对村庄治理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6].刘于清.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

[7].刘于清.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视野下的美丽乡村建设——基于湖南省C市D村为中心的考察[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8].胡晓鹤,刘爱莲.论阶层分化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启示和意义——基于农村地区社会阶层分化的考察[J].理论月刊.2014

[9].杨祥禄,杨凌.农村社会阶层分化与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思考——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J].党政研究.2014

[10].杨银.西部山区农村社会阶层分化条件下村党组织构建的研究——以大方县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4

论文知识图

带状分布形态、诗书画、男女离婚人口的职业分布:土地岭村露天的传统民居土地岭村的部...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四所学校学生家庭居住地城乡比例

标签:;  ;  ;  ;  ;  ;  ;  

农村社会阶层论文_王处辉,梁官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