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绩优股定价模型

中国股市绩优股定价模型

刘铁军[1]2004年在《中国股市绩优股定价模型》文中研究指明全文分为叁章,第一章为股票定价的理论部分,第二章为我国股票定价的实证部分。第叁章为全流通分析。第一章研究结果认为,股票定价理论可以分为传统股票定价理论和现代股票定价理论。所谓传统股票定价理论是指在马克维茨资产组合定价理论提出之前的股票定价理论,它以单个股票的内在价值或价格运动趋势为研究对象,主要以红利贴现模型为代表。传统股票定价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对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数量关系没有作进一步的说明,而这一问题正是现代股票定价理论的研究重点。现代股票定价理论以马克维茨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础。将复杂的投资决策问题简化为收益——风险模型。但在以股票风险解释股票收益的时候,现代股票定价理论也是存在争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股票(组合)的收益率只与股票(组合)的系统风险β有关,与非系统风险无关。单因素模型认为,股票的收益率可以由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联合解释,但它把系统风险限制在一个因素(如市场指数)当中。多因素模型则用多个宏观经济变量来解释系统风险。法马和弗伦奇在新发表的论文中,通过证明发现系统风险β不能对股票收益差别给予解释,而非系统风险当中的公司规模和权益/市值是股票收益率的重要解释因素。第二章分为我国证券市场股票定价的特征和我国证券市场股票的特征因素模型。第二章研究结果认为,我国证券市场股票收益和风险的关系并不符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结论,非系统风险因素在我国股票定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主要归因于两个原因:一是我国股票市场的非有效性。我国股市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不规范、市场规模小、机构投资者缺乏等因素,使得我国股市远离市场有效状态。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这一均衡模型,是以市场有效率为前提的,当资产定价缺乏信息效率时,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模型的结论就不适合市场的实际情况了。二是投资组合的非有效性。我国股市的参与者多为散户投资者,由于受到财力和能力的限制,其投资组合的分散化程度必然有限。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关于投资者持有高度分散化股票组合的前提假设不符合我国股市目前的实际情况,因此非系统风险也会影响股票的收益率。同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基于绩优股的特征因素模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首先表现在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我们可以设立主营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这四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的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都应该比较强。我们采用股东权益比率(1—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采用流动比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反映上市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可以用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帐款周转率这叁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应该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我们设立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这叁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成长性。经营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其股本扩张能力也应较强。我们用每股净资产、每股公基金和每股未分配利润,这叁个指标来反映上市公司的扩张能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与所属行业整体经营业绩紧密相关。因此,所属行业对某些行业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价关系也较为密切。有些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其行业内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价整体定位就比较高,而夕阳行业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整体定位就比较低。这样就会使得不同行业的两个上市公司,即使经营业绩完全一样,其股票也可能因为行业的因素而差别很大。另外,我国目前上市公司的国家股与法人股还未流通上市,这样股价只能反映二级市场上流通股的成交价格。因此,我们在考虑影响股价的基本面因素时。还必须考虑上市公司的行业性质和流通股本的大小。本文选取了对公司股价可能有影响的七个主要公司特征(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性、股本扩张能力、行业、流通股)、16个指标来解释股价。把上市公司按照绩差、绩平、绩优进行分类建立回归方程。发现从绩差股、业绩一般股到绩优股,回归方程对绩优股定价的解释能力最强。也就是说,根据公司特征因素来建立的定价模型比较适合绩优股。而对于其他几类股票。股票定价还要受到各类题材因素(资产重组、庄家操纵等)的影响。由于这些题材因素很难量化,因此建立这几类的定价模型就比较困难。绩优股应具有五项主要特征:(1)极强的获利能力和很强的净利润增长率。(2)极强的主营业务盈利能力。(3)很好的股本扩张能力和态势。(4)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总量不断扩大,所在行业前景良好。(5)公司拥有良好的管理和高价值的品牌与商誉等无形资产。绩优股的回归方程基本上能通过各项统计检验。第叁章分析了七大类国有股减持方案,进一步明确全流通的核心问题是价格。分析各类国有股减持方案以及全流通的可行性。方案类别一为配售。其中净资产方案简单明了,但是缺乏理论依据;模拟市场定价法有一定的可行性。方案类别二为股权调整。其中扩股方案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可行的方案之一。方案类别叁为开辟第二市场。笔者认为均不可行。方案类别四为预设未来流通权。?

王增财[2]2007年在《股改后绩优股周内动量与反转效应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投资策略一直是股票市场研究的一个热点,一方面它可以用来检验相关理论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指导投资实践。各种投资策略都有其背后的理论,对理论的熟悉是研究投资策略的前提。传统金融学理论假设市场是有效的,认为股票价格已经反映了股票在现有信息下的真实价格,于是采用消极的投资策略,在风险分散原理的指导下,该理论倡导指数投资策略。而行为金融学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金融学,摒弃市场有效假说和投资人理性假设,认为投资者存在种种认知偏差,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投资策略,本文研究的动量和反转效应就是其中之一。动量效应又称“惯性效应”,一般指在较短的时间内股票价格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即过去短时间内收益较高的股票在未来的中短期内收益率也会较高;而过去短时期内收益率较低的股票,未来收益也会比较低。反转效应则刚好和动量效应相反,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未来收益会较低,过去表现差的股票未来收益会较高。这两种效应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证券市场都存在,在国内市场比较普遍的结论是:动量效应短期(周、月)存在,反转效应长期明显。本文以国内外普遍采纳的研究框架为指导,首次引入交易费用以及去除卖空机制存在的假设,创新地研究了特定股票群(绩优股)短期(周内)的动量和反转效应,希望更切实际的研究结论能给投资者提供一种有效的投资策略。本文也对结论产生的原因(条件)做了讨论,希望能界定投资策略的应用条件,对投资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分析了投资策略的演变和当前我国市场的特征,阐述了本文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在第二部分中,为了寻求动量与反转投资策略的理论渊源,我们归纳了传统金融学理论体系发展脉络及其倡导的指数法投资策略,然后介绍了金融市场存在的各种异像,以及对异像进行合理解释的行为金融学理论体系及其投资策略。第叁部分主要归纳了动量和反转效应研究的方法。归纳发现以往研究在构建策略组合时都包含两点与我国当前市场不符的假设:个股可卖空和不考虑交易费用。同时,以往研究并没有对特定股票群和更短时期(小于1周)加以系统研究,考虑到价值投资理念的倡导以及我国市场较高的交易频率,本文以股改后绩优股周内收益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以前的研究加以拓展和补充。第四部分为实证研究,我们借鉴Titman的研究框架,采用策略组合形成期和持有期不重迭的抽样方法,考察2005年5月至2007年8月沪深300中26只样本绩优股的收益数据,构建动量与反转策略组合,用组合平均超额收益率的统计显着性来检验效应的存在性。为了使样本更具代表性,本文采纳每股收益(EPS)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筛选标准,同时兼顾样本业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实证研究表明,股改后我国股市绩优股一周内存在动量和反转效应。这一结论表明我国市场动量和反转效应存在的周期比国外短的多。具体而言,动量效应只存在于很短的形成期和持有期中(各为1天),反转效应则在一周内很普遍,且形成期越长,反转效应越明显。随后,本文对结论进行了讨论。这主要是为了寻找效应存在的原因,以界定投资策略适用的条件。对于动量效应的短期性,本文借助HS模型对投资者分类进行分析,认为是由于我国股市存在大量“动量交易者”所致。而对于普遍的反转效应,本文从分析我国市场环境入手,认为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原因。这两种效应的存在说明了我国股市并非有效,投资者可以构建动量和反转投资策略获得超额收益。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提出了引入交易费用和不假设卖空的动量与反转效应检验框架;其次,对市场中某一类型的股票(绩优股)的短期(周内)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龚彦婷[3]2015年在《绩优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证券投资中影响股价涨跌的因素无穷无尽,但核心要素就两个:估值和流动性。财务报表因其实用性和易得性,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进行估值的重要信息源。我国股市发展还不够成熟,不少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缺乏信心却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进行验证,甚至不知如何通过财务报告筛选出真正的绩优上市公司。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咨询了众多企业高官、资深注册会计师、证券研究员和投资顾问的意见和建议,从对投资操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一季度财务报告中筛选绩优公司,并对不同市场背景下绩优股的收益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专家咨询法确定了筛选绩优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体系,分别是反映企业在市场中定价权的销售毛利率,反映企业市场扩张程度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年化净资产回报率,并明确上述指标的阈值分别为40%、30%和15%,同时满足叁项指标不低于指标阂值的公司极为业绩优秀公司。(2)通过Wind金融终端系统筛选出2006—2014年的绩优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码、名称、行业、股价日数据和月数据等资料,同时下载了不同股票指数自发布以来的日数据和月数据。(3)分析了绩优上市公司的概况和不同指数2000一一2014年的走势。(4)通过和相应的股票指数进行对比,分析了绩优上市公司2006—2014年的股票的收益情况。在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股市熊牛转换的周期大约是4—5年,指数或许会再度跌回十年前的位置,但市场与从前已存在本质差异;绩优公司数量大幅下降,或许可以作为股市即将转向并大幅拉升的一个先行指标。(2)深圳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整体高于上海;绩优公司中民营企业的占比自2006年起持续上升,而国有企业的占比持续下降,凸显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3)房地产、医药生物、食品饮料、计算机是过去9年最容易出绩优上市公司的行业。(4)在牛市启动年,绩优股的收益落后于对应指数,但在震荡市场和熊市中,绩优股可获得超额收益。(5)中国股市虽然还不够规范,但价值投资依旧在大部分时间有效,市场对绩优公司的表现较为理性。(6)不考虑行业差异、不考虑企业生命周期,生搬硬套地使用财务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侯永建[4]2002年在《在不同市场态势下证券系统性风险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不同市场态势下证券系统性风险度量指标 β值的表现 ,揭示了绩优股和绩差股以及业绩普通股票在不同市场态势下 β值的差别 ,并做了相应分析 ;又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在不同的市场态势下证券组合 β值的稳定性要比单个证券 β值的稳定性强 ,且证券组合中证券种类越多 ,稳定性越好 ;最后分别在牛市、熊市和不区分市场态势叁种情况下检验了系统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线性关系 ,即CAPM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有效性 ,指出了区分市场态势的重要性。

孙强[5]2001年在《证券市场的综合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人们在证券市场中进行投资的时候总是要参考一定的标准。从证券投资开始至如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先后有成千上万种分析方法。而如此多的分析方法可以归纳为两种,即基本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方法。这两种分析方法各有优劣处,在市场中都曾经取得过辉煌业绩,也都遭受过失败。但是这两种分析方法的出法点却有很大的不同。如何协调这二者的差异,并使这两种分析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另外一种扬二者之长、弃二者之短的方法。 本文以现有的两种分析方法的成果为基础,结合中国新兴证券市场的特征,从理论上去探讨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可能性,并在实践中去检验其正确性。从中找出能将二者有机结合的不变点,使之成为真正能在市场中指导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有效分析工具。 文章首先分析了这两种派别各自的优劣之处,然后从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市场上涨和下跌的根本原因是资金的进出。而资金进出市场的根据是投资者对当前市场的判断,而这种判断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影响整个市场资金的供给。从这一分析顺势引出一分析模型。从这一模型出法详细地阐述市场投资者判断市场的机理和投资者进出市场后市场出现的变化。其后以市场中的具体实例来验证这一模型的合理性。再后从市场运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庄家对于不同特点的股票如何运作,详细阐述不同特性的股票在市场中的表现。最后在新的形势下,投资观念将会出现的变化。

李志文, 姚正春, 朴军[6]2007年在《中国股市的ROE代表什么?》文中研究说明在欧美成熟的股票市场中,ROE代表了公司的盈利能力,有随机游走的特性。在中国的股暴市场,由于制度背景,ROE有中值回归特性。本文进一步运用Fama和French的风险因素的研究方法来度量ROE中隐含的风险信息,发现在中国ROE的高低可能提供企业风险信息。

侯永建, 周浩[7]2002年在《在不同市场态势下证券系统性风险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实证的方法考察了不同市场态势下证券系统性风险度量指标β值的表现,揭示了绩优股和绩差股以及业绩普通股票在不同市场态势下β值的差别,并做了相应分析;又通过实证得出了在不同的市场态势下证券组合β值的稳定性要比单个证券β值的稳定性强,且证券组合中证券种类越多,稳定性越好;最后分别在牛市、熊市和不区分市场态势叁种情况下检验了系统性风险与收益之间的线性关系,即CAPM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的有效性,指出了区分市场态势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股市绩优股定价模型[D]. 刘铁军. 吉林大学. 2004

[2]. 股改后绩优股周内动量与反转效应实证研究[D]. 王增财. 西南财经大学. 2007

[3]. 绩优上市公司股价表现的实证研究[D]. 龚彦婷. 云南大学. 2015

[4]. 在不同市场态势下证券系统性风险实证研究[J]. 侯永建. 新疆财经. 2002

[5]. 证券市场的综合分析方法与应用研究[D]. 孙强. 西南交通大学. 2001

[6]. 中国股市的ROE代表什么?[J]. 李志文, 姚正春, 朴军. 中国会计评论. 2007

[7]. 在不同市场态势下证券系统性风险实证研究[J]. 侯永建, 周浩. 财贸研究. 2002

标签:;  ;  ;  ;  ;  ;  ;  ;  ;  ;  

中国股市绩优股定价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