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纤维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发展规律的试验研究

钢纤维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发展规律的试验研究

马智英[1]2003年在《钢纤维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发展规律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复合型的建筑材料,近年来国内外对它的各种力学性能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但是,现在对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混凝土硬化完成之后的力学性能,而对于它在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力学性能的研究还不多。本文结合机场道面快速修补的工程需要,基于已有的理论成果,主要针对钢纤维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弹性模量的发展规律以及钢纤维混凝土早期受荷对强度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与性能稳定之后相比,在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对它的早期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有尤为显着的提高作用;对各龄期的受压弹性模量影响不大,而对提高抗折弹性模量有一定的效果;与素混凝土试件相同,在早期(强度达到28天强度的85%前)对钢纤维混凝土试件施加荷载会对它的各种强度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是掺入钢纤维可以减轻这种不利影响,尤其对劈裂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作用突出,并且含纤率越高,效果越明显。 本文根据对比试验及已有的钢纤维混凝土理论对上述现象进行了详尽系统的理论分析,解释了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为钢纤维混凝土在有关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

付传清[2]2008年在《早龄期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与断裂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性和断裂性能是钢纤维混凝土的重要力学性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掌握早龄期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发展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将有助于钢纤维混凝土工程的长期质量。本文围绕早龄期钢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主要作了如下研究工作:(1)设计并制作了54个立方体试件和27个小梁试件,进行了早龄期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试验,并进行了两种龄期不同纤维掺量试件强度的对比,得到了强度随龄期发展的拟合公式。7天龄期强度可以达到28天龄期强度的60%~75%,其中抗折强度增长幅度最大。这将为工程应用中预测钢纤维混凝土的强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2)设计并制作了36个小梁试件,进行了早龄期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试验,并分别利用ASTM C1018韧度指数法和德国纤维混凝土标准DBV法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早龄期钢纤维混凝弯曲韧度指数比值均介于1.95~2.20之间,与理想弹塑性参数2较为接近。剩余强度系数在88.0~134.4之间变化,表明该类型钢纤维混凝土有良好的塑性性能。龄期对钢纤维混凝土韧度指数影响不明显,但纤维掺量对韧度指数有较大影响,且对早龄期混凝土影响显着。(3)设计并制作了36个带预制裂缝小梁试件,进行了早龄期钢纤维混凝土断裂性能试验,就断裂能和断裂韧度这两个重要参数进行断裂韧性评价,得到了断裂韧度和断裂能与龄期发展关系的公式:G_F=1116.92+816.02x-13.06x~2,K_(IC)=2.235-10.57/(1+exp(x+10.876)/7.857)。由于劈裂抗拉破坏与叁点弯曲断裂试件破坏机理相似,建立了劈裂抗拉强度与断裂韧度的关系公式:K_(IC)=-0.3361+0.7641f_t-0.0446f_t~2。经验算,与试验结果误差较小,故可以通过劈裂抗拉试验间接评价早龄期钢纤维混凝土断裂韧度。(4)利用数值模拟软件MFPA~(2D),从细观角度对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和叁点抗弯试件的断裂损伤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更重要的是,数值模拟从弹性模量图、应力变化图及声发射图等方面显示出室内试验无法看到的微观破坏现象。

王海龙[3]2009年在《轻骨料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与抗冻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浮石性能的研究,针对轻骨料混凝土强度变异性大的特点,配制叁种强度等级(LC30,LC25,LC20)的轻骨料混凝土并作了早期性能研究,针对粉煤灰、纤维等做了抗冻耐久性等的研究,研制适用于北方寒冷地区水工建筑物的使用的轻骨料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早期强度发育较普通混凝土迟,随龄期增加,脆性能力平稳增强,在28天龄期受压破坏时,浮石骨料被完全剪切破坏;早期轻骨料混凝土弹性模量随龄期增长关系都较普通混凝土小,表现出塑性性能;轻骨料混凝土28天全应力应变曲线形式与普通混凝土基本类似,但变形区间较大;利用分段应力应变曲线方程对LC30混凝土在28天的拟合中,拟合结果较好。针对北方地区的资源情况和浮石骨料的表面特征,研究了粉不同煤灰掺量的耐久性能,考虑了寒区水工建筑物环境特点,耐久性设计了碳化性能、抗渗性能、氯离子侵蚀性能等方面的试验;得出粉煤灰掺入对轻骨料混凝土抗渗性能影响最优的为25%-32%之间;粉煤灰掺量对轻骨料混凝土碳化程度影响与粉煤灰掺量呈现正比关系;30%以内的粉煤灰掺量能保证轻骨料混凝土后期强度发育较高。本文进行了轻骨料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和碎石轻骨料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弹性模量、受压破坏等试验,对比聚丙烯纤维和碎石对轻骨料混凝土的增强或增韧效果;以及对纤维增强轻骨料混凝土与碎石轻骨料混凝土的破坏形式进行对比,纤维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横向受剪,碎石轻骨料混凝土破坏时骨料出现松动。抗冻耐久性试验中以LC30为基准轻骨料混凝土,在掺入纤维后能大幅度提高轻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能。碎石取代部分轻骨料后,轻骨料混凝土强度虽有一定的提高,抗冻性能却下降较大。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在冻融后损伤情况进行研究:以损伤度作为研究对象,得出的轻骨料混凝土耐久性性能在纤维掺量为0.9kg/m3时,抗冻性能较好。利用多项式拟合纤维轻骨料混凝土碎冻融次数与损伤度变化的关系,拟合关系较好。在模拟室外环境条件下对纤维轻骨料混凝土进行叁温冻融循环试验发现,冻融次数的增加,温度传导更加顺畅,协调变形能力增强,与标准冻融循环相比强度与质量损失在相同冻融次数下较小,纤维掺量为0.9kg/m3时冻胀应力较小,协调变形能力最好,75次冻胀量发育为2mm左右。

王兴舟[4]2007年在《纤维混凝土塑性收缩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性能混凝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应用,但人们发现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存在备受关注的自收缩问题,而且塑性开裂出现的时间比常规混凝土还要早。加强混凝土塑性收缩及其裂缝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钢纤维混凝土和玄武岩纤维混凝土作为以混凝土为基体的新型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力学性能。本文阐述了混凝土塑性收缩理论;对钢纤维混凝土和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塑性收缩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认为纤维混凝土能有效抑制塑性收缩,减少收缩裂缝,提高耐久性。目前我们对纤维混凝土的研究还有待深入。

关战伟[5]2006年在《钢纤维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增强与抗裂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论文首先介绍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基本特性,阐述了钢纤维对混凝土材料强度、韧性等力学性能的提高作用。然后,论文重点从钢纤维混凝土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和结构设计两方面研究了钢纤维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增强与抗裂作用: 通过钢纤维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墩墙结构的模型试验,分析了早期钢纤维混凝土在水化热和环境温度作用下,结构内部温度以及温度应变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通过与普通混凝土的对比,得出钢纤维混凝土的导温性能好于普通混凝土这一结论。在Ansys平台下,利用有限单元法对以上试验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钢纤维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墩墙结构内的温度及温度应力的分布特征以及其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做了对比分析,运用热力学原理说明了钢纤维对早期混凝土结构的增强与阻裂作用。 在总结前人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对钢纤维在钢筋混凝土梁中的阻裂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只在梁受拉区一定高度内掺加钢纤维的“钢纤维增强部分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通过Ansys有限元计算,对不同钢纤维混凝土层高度的钢纤维增强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钢纤维混凝土层相对高度的不同对钢筋混凝土梁承载能力、裂缝宽度以及跨中位移等的影响规律,证明了“钢纤维增强部分截面钢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方法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

黄国栋[6]2010年在《混杂纤维混凝土抗硫酸盐和氯盐侵蚀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设计并制作了126个标准立方体试块和9个小梁试件,进行了素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及非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压、劈裂抗拉和抗折强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量为30%的粉煤灰的混凝土28d的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及抗折强度比素混凝土降低了10.5%、5.4%、12.3%。聚丙烯纤维的加入虽然不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但是可以略微提高劈裂抗拉强度和改善混凝土的脆性。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可以明显提高混凝土的劈裂强度和抗折强度,改善混凝土的脆性。其次设计并制作素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的36个立方体试件和36个小梁试件,将试件养护28d后放入箱内进行饱和硫酸盐溶液单因素侵蚀试验,试验总共侵蚀200d,每隔50d分别测试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素混凝土抗侵蚀能力较差,侵蚀200d后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比28d提高了10.8%和1.8%,粉煤灰混凝土抗侵蚀能力比素混凝土要好,侵蚀200d后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比28d提高了16.2%和9.3%,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侵蚀200d后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比28d提高了10.7%和6.1%,同时改善了混凝土的脆性。然后设计并制作素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的36个小梁试件,将试件养护28d后放入箱内进行饱和氯盐溶液单因素侵蚀试验,试验总共侵蚀200d,每隔50d分别测试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试验结果表明,饱和氯盐溶液对混凝土的侵蚀破坏效果要低于硫酸盐溶液的侵蚀破坏效果。素混凝土侵蚀200d后的抗折强度比28d提高了14.6%,粉煤灰混凝土侵蚀200d后的抗折强度比28d提高了22.6%,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侵蚀200d后抗折强度比28d提高了11.4%,同时改善了混凝土的脆性。最后设计并制作素混凝土、粉煤灰混凝土、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的36个立方体试件,将试件养护28d后放入箱内进行饱和硫酸盐和饱和氯盐混合溶液的侵蚀试验,试验总共侵蚀200d,每隔50d分别测试其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溶液对混凝土的侵蚀效果要弱于饱和硫酸盐溶液的侵蚀效果,但要高于饱和氯盐溶液的侵蚀效果。素混凝土侵蚀200d后的抗压强度比28d提高了23.7%,粉煤灰混凝土侵蚀200d后的抗压强度度比28d提高了30.2%,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侵蚀200d后的抗压强度比28d提高了15.6%,同时改善了混凝土的脆性。图33表37参80

梅国栋[7]2014年在《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拉性能与本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纤维混凝土因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己在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单一纤维混凝土一般只具有某些特定方面的优越性能,这导致其在推广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的混杂纤维混凝土,可因纤维的多重增强效果而同时具有优良的强度、韧性、耐久性等综合性能,越来越受到科研界和工程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关于单一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理论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研究成果也臻于成熟,而关于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现行规范中也缺乏相关的条文规定。关于混杂纤维混凝的力学性能和本构关系,尚有不少问题亟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078295),通过轴心受拉试验,系统研究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以下简称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和轴心受拉本构关系,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考虑纤维种类、长径比、体积掺量叁个主要因素,设计制作35组105个混杂纤维混凝土试件,通过轴心受拉试验,分析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体积掺量、长径比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关于纤维特征参数的初裂强度、峰值强度、收敛强度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明显优于同配比的基体混凝土,初裂强度平均提高32.7%、峰值强度平均提高47.5%。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时,增加钢纤维掺量能有效提高初裂强度,大幅提高峰值强度;增加聚丙烯纤维掺量能有效提高初裂强度,提高峰值强度;增加钢纤维长径比能提高初裂强度和峰值强度。(2)基于试验结果,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定量分析纤维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轴心受拉应变的影响;建立了关于纤维特征参数的初裂应变、峰值应变、收敛应变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的轴心受拉变形能力均明显优于同配比的基体混凝土,初裂应变平均提高25.8%,峰值应变平均提高85.3%。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时,增加钢纤维掺量能有效提高受拉初裂应变,显着提高峰值应变;增加聚丙烯纤维掺量能显着提高初裂应变,有效提高峰值应变;增加钢纤维长径比能适当降低初裂应变,有效提高峰值应变。(3)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受拉断裂破坏模式,揭示其受拉断裂破坏机理。研究表明: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受拉破坏缓慢而稳定,呈现明显的塑性特征;其轴心受拉全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弹性受力阶段、细观裂缝扩展阶段、宏观裂缝扩展阶段、断裂发生阶段、持续破坏阶段、收敛阶段,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在各阶段发挥了不同的逐级阻裂和增强作用。(4)基于实测的轴心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通过理论分析和推导,提出了关于纤维掺量和长径比的混杂纤维混凝土轴心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该方程能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的混凝土单轴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相衔接。研究结果为完善现行规范的有关条文提供理论支持和试验依据,并为纤维混凝土工程设计及分析提供参考。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孙崇亮[8]2016年在《混杂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抗裂抗渗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种或多种纤维混杂由于能够优势互补在原来的基础上改善了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因而愈加受到人们重视。在提高混凝土性能的同时,将成本控制在较低水平既能节约资源也可减轻工程建设单位的负担。由此本文结合纤维混凝土已有的研究成果,开展玄武岩—聚丙烯腈纤维混杂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抗渗抗裂性的研究,分析混杂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作用,以及纤维对混凝土抗渗、抗裂性的影响。(1)以C40混凝土为基准,利用混杂纤维掺量变化与掺配比例变化、粉煤灰与混杂纤维复掺以及粉煤灰、膨胀剂与混杂纤维叁者复掺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增强机理;(2)利用平板开裂试验,对混杂纤维混凝土早期开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杂纤维与膨胀剂复掺能够明显延迟混凝土开裂时间,减少开裂面积;(3)利用电通量法及毛细吸水试验,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进行了抗渗性试验,研究混杂纤维、粉煤灰及膨胀剂对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叁者复掺比单独掺加能更有效提高抗渗性。

张丽娟[9]2017年在《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水利、土木等领域工程建设的深入,建筑材料短缺与建筑垃圾大量产出的矛盾日益突出。将废旧混凝土破碎、筛分后用以全部或部分替代天然骨料制备的再生混凝土能变废为宝,促进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是实现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决再生混凝土强度低、耐久性差等问题,本文将钢纤维加入再生混凝土中,重点研究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基本力学性能、轴压本构关系和耐久性能。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9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正交设计共54个150mm×150mm×150mm试件的塌落度、抗压和劈拉试验,研究了影响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性能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22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共132个150mm×150mm×150mm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劈拉试验和66个100mm×100mm×400mm棱柱体试件的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钢纤维对再生混凝土劈拉强度和弯拉强度的影响,建立了钢纤维用量计算公式。通过18组配合比共54个150mm×150mm×150mm立方体试件抗压试验,研究了水胶比、再生取代率对抗压强度的影响,建立了水胶比计算公式。通过33组配合比共99个150mm×150mm×150mm立方体试件的塌落度和抗压试验,研究了单方用水量、再生骨料取代率、钢纤维含量特征系数对塌落度的影响,建立了单方用水量计算公式。根据细骨料填充粗骨料空隙的原则,建立了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砂率计算公式,并通过15组配合比共45个150mm×150mm×150mm立方体试件的塌落度和抗压试验,对比分析了砂率计算方法对塌落度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形成了基于目标抗压强度、目标工作性能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2)通过10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共90个150mm×150mm×300mm棱柱体试件的轴压试验,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钢纤维体积率、再生混凝土强度对钢纤维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变形、应力-应变曲线和压缩韧度的影响,分别建立了钢纤维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峰值应变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式以及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和表达式。(3)通过10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共30个100mm×100mm×400mm小梁试件的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钢纤维体积率、再生混凝土强度对荷载-挠度曲线、初裂强度、初裂挠度、弯拉强度、峰值挠度、残余强度和弯曲韧性的影响,对比分析了ASTM C1609和JG/T472-2015中钢纤维混凝土弯曲性能的评价指标,提出了适合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特点的弯曲性能评价指标,建立了弯拉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式。(4)通过10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共40个150mm×150mm×300mm试件的双面直剪试验,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钢纤维体积率、再生混凝土强度对剪切荷载-变形曲线、抗剪强度、剪切变形、剪切韧度的影响,提出了适合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特点的剪切韧度评价指标,建立了抗剪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式。(5)通过10组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共30个100mm×100mm×300mm试件的碳化试验、30个100mm×100mm×400mm试件的快速冻融循环试验和60个100mm×100mm×200mm试件的干湿循环试验,研究了再生骨料取代率、钢纤维体积率、再生混凝土强度对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质量损失率、相对动弹性模量和水溶性氯离子含量的影响,建立了碳化深度计算公式。

高超[10]2013年在《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是建筑、地下结构等火灾中混凝土材料劣化过程、劣化机理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对C30、C40、C50强度等级素混凝土(JF)、钢纤维混凝土(SF)、聚丙烯纤维混凝土(PF)及钢-聚丙烯纤维混凝土(SPF)的高温后两种冷却方式下的抗压强度、劈拉强度、抗折强度及应力-应变曲线等力学性能进行了试验,观察了试件在加热过程中、冷却后的宏观现象;研究了各混凝土力学性能随温度的变化关系、随强度等级的变化关系及冷却方式对各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对各混凝土的高温力学性能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相应的数学关系式。主要结论如下:随着温度的升高,素混凝土内部结构逐渐恶化,各力学性能指标逐渐衰减。本文试验的自然冷却工况下,目标温度在200℃~800℃时,素混凝土抗压强度下降率依次为10%-75%;劈拉强度下降率同抗压强度相近依次为15%~75%;抗折强度下降率依次为5%-80%。随着温度的升高,SF、PF、SPF各力学性能指标逐渐下降,但其各力学性能指标均较基准混凝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SF、SPF提高的幅度较大。400℃~800℃时,SF抗压强度剩余率较JF抗压强度剩余率提高均值在7.3%左右,劈拉强度剩余率提高21.2%左右,抗折强度剩余率与JF的剩余率相当;温度较低(400℃前)时PF力学性能指标较JF有一定的改善;SPF的力学性能指标稍低于SF的大小,同时较JF有很大的提高。温度较低时,素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强度剩余率越小,高于一定温度后,强度剩余率与强度等级的关系不明显。冷却方式是影响混凝土高温强度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温度较低时,自然冷却状况的力学性能指标要高于喷水冷却的大小;由于喷水冷却对混凝土形成极大温度应力,同时冷却水具有修复混凝土内部结构的作用,温度高于500℃后,两种作用相互影响,致使温度较高时两种冷却方式下的力学性能指标变化不一。冷却方式和强度等级对纤维混凝土的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同对素混凝土的影响相似;不同温度时其对各混凝土的影响程度不同。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峰值应力随着温度的提高逐渐降低,峰值应变显着增加;曲线的形状由尖耸向扁平过渡,峰值点右移,温度在400℃以后,这种形状变化更加明显。相同温度时,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其峰值应变越大。喷水冷却条件时要大于自然冷却条件下的峰值应变。随着温度的升高,纤维混凝土的峰值应力逐渐下降,峰值应变逐渐变大,尤其在600℃以后这种形状变化更加明显。常温时,SF、SPF峰值应变稍大于JF,随着温度的升高,SF、SPF的峰值应变小于JF的峰值应变;800℃时,几种混凝土的峰值应变趋于接近。基于数理统计原理,得出了各类混凝土力学性能回归关系式;应用S曲线拟合出各类混凝土标准化应力-应变曲线:根据已有试验数据拟合出各类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与混凝土强度等级、高温之间的关系式。

参考文献:

[1]. 钢纤维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发展规律的试验研究[D]. 马智英. 北京工业大学. 2003

[2]. 早龄期钢纤维混凝土弯曲韧性与断裂性能试验研究[D]. 付传清. 安徽理工大学. 2008

[3]. 轻骨料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与抗冻性能的试验研究[D]. 王海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9

[4]. 纤维混凝土塑性收缩性能研究[D]. 王兴舟. 吉林大学. 2007

[5]. 钢纤维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增强与抗裂作用研究[D]. 关战伟. 河海大学. 2006

[6]. 混杂纤维混凝土抗硫酸盐和氯盐侵蚀性能的试验研究[D]. 黄国栋. 安徽理工大学. 2010

[7].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拉性能与本构关系研究[D]. 梅国栋. 武汉大学. 2014

[8]. 混杂纤维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及抗裂抗渗性研究[D]. 孙崇亮.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

[9].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计算方法[D]. 张丽娟. 郑州大学. 2017

[10]. 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高温后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高超. 扬州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钢纤维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发展规律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