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如何预防亚健康

健康人如何预防亚健康

一、健康人如何预防亚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古淑辉[1](2021)在《颈型颈椎病腧穴压痛与红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颈型颈椎病的腧穴压痛及红外温度特征,为颈型颈椎病的腧穴诊断与治疗选穴提供依据。并观察颈型颈椎病患者在治疗前后腧穴特征的变化,反证颈型颈椎病的腧穴特征。【方法】1.以61例健康人和7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字式医用远红外热成像仪与腧穴自动化按诊装置,采集受试者腧穴温度与压痛知觉阈作为观察指标,以明确腧穴病理反应特征(腧穴温度、压痛知觉阈)与颈型颈椎病的相关性。2.对愿意参与治疗的53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单盲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颈部保健经络操治疗,对照组采用布洛芬治疗,观察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腧穴变化(腧穴温度、压痛知觉阈),反证颈型颈椎病的腧穴病理反应特征。【结果】1.颈型颈椎病的腧穴红外特征健康组与颈型颈椎病组的腧穴温度差异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腧穴有:大椎(P=0.039)、颈夹脊7(左,P=0.044;右,P=0.020)、肩中俞(左,P=0.004;右,P=0.010)、大杼(左,P=0.008;右,P=0.008)、肩外俞(左,P=0.002;右,P=0.004)。并且颈型颈椎病组的腧穴温度整体高于健康组。2.颈型颈椎病的腧穴压痛特征健康组与颈型颈椎病组腧穴的PPCT差异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腧穴有:风池(左,P=0.009;右,P=0.002)、颈夹脊5(左,P=0.007;右,P=0.029)、肩中俞(左,P=0.017;右,P=0.018)、大杼(左,P=0.002)、肩外俞(右,P=0.010)、天宗(左,P=0.000;右,P=0.000)、肾俞(右,P=0.016)。并且颈型颈椎病组腧穴的PPCT整体小于健康组。3.治疗组治疗前后腧穴变化分析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腧穴温度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的腧穴有大椎(P=0.045)、颈夹脊7(左,P=0.045)、肩中俞(左,P=0.010;右,P=0.039)、大杼(左,P=0.015)、肩外俞(左,P=0.023;右,P=0.039),并且治疗后的腧穴温度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前后腧穴PPCT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的腧穴有风池(右,P=0.004)、颈夹脊5(左,P=0.032;右,P=0.047)、肩中俞(左,P=0.028)、肩外俞(左,P=0.035)、天宗(左,P=0.033)、肾俞(右,P=0.023)、手三里(右,P=0.013),并且治疗后腧穴PPCT均高于治疗前。4.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型颈椎病症状体征积分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P=0.000)、对照组(P=0.000)。观察组和对照组改善率比较:观察组有效率为78.79%,对照组有效率为75.00%;两组改善率的比较结果为P=0.25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椎、颈夹脊7、肩中俞、大杼、肩外俞等腧穴可能具有颈型颈椎病腧穴红外的病理反应特征,风池、颈夹脊5、肩中俞、大杼、肩外俞、天宗、肾俞等腧穴可能具有颈型颈椎病腧穴压痛的病理反应特征。颈型颈椎病同名腧穴同时具有压痛与红外特征的有:肩中俞、大杼、肩外俞;颈夹脊5、肾俞可能具有较为明显的腧穴压痛特征,而红外特征则不显着。2.颈部保健经络操和口服布洛芬对颈型颈椎病均有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颈部保健经络操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略高于布洛芬治疗组,但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李倩倩[2](2020)在《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亚健康已经成为困扰城市商务办公人员的严重问题。办公区公共空间是商务办公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其环境品质的好与坏,对使用者的身心健康状况有显着影响。因此,对商务办公区景观空间的优化提升和健康功能植入是解决商务办公人员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当前对康复景观的研究也已关注到了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因此将康复景观引入城市商务办公区景观设计中,对亚健康人群的复愈将起到支持性作用。本文通过对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复愈需求进行文献研究以及现场调研探析,探索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城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框架和设计策略,提出为面向亚健康状况的城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基于生理、心理和社交亚健康人群的需求,通过在商务办公区中引入康复景观,进而实现景观美观性和健康性的同步提升。首先,对亚健康、商务办公区及康复景观相关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综述分析,明确康复景观环境的构建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的提升作用,及其与商务办公区景观和特定人群的匹配性。通过对两处商务办公区景观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总结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生理、心理和社交三个层次的复愈需求,并对其景观环境特征与亚健康人群的使用动机相关性进行量化分析,进而从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的生理复愈层、心理缓释层和社会交往层三方面提出康复景观的设计策略。最后,本文以济南创新谷商务办公区景观规划设计项目为例,从上述三个层面切入展开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实践。

薛允莲[3](2020)在《中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制定及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构建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Sub-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 1.0,SHMS V1.0)的常模,并阐明我国城镇居民的亚健康现状、影响因素和中介效应,为亚健康的预防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估工具和政策建议。研究内容1、SHMS V1.0量表用于评价全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状态的信效度。2、城镇居民SHMSV1.0量表的常模研究。3、城镇居民亚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4、城镇居民亚健康影响路径的中介效应研究。研究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天津市、黑龙江省、广东省、四川省和甘肃省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采用SAS、SPSS和R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绘制列线图,采用C-index、Calibration plot和AUC评价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中介效应,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研究结果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共发放问卷7339份,有效回收问卷6748份。平均年龄为41.40±16.13岁,男性占48.4%。1、SHMS V1.0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α=0.922,折半的信度系数高于0.70。验证性因子分析:RMR=0.038,GFI=0.980,CFI=0.882,RMSEA=0.028。2、SHMS V1.0 常模按性别和不同年龄组建立中国城镇居民SHMS V1.0的均数常模,百分位数常模(以5%为间距)和划界常模([0,x-S)为“疾病”状态,[x-S,x+S)为“亚健康”状态,[x+S,100]为“健康”状态)。3、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状况我国城镇居民总体亚健康检出率为66.7%,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的检出率分别为67.0%、65.5%和70.0%。4、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总体、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别有24、19、24和16个,偏倚校正C指数分别为0.782,0.733,0.767和0.734。5、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影响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生活方式对总体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110)高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051),对生理亚健康的影响仅体现为直接效应,对心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06)低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099),对社会亚健康的影响仅体现为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317);环境因素对总体亚健康和心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200和0.150)低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348和0.462),对生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380)高于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218),对社会亚健康的影响仅体现为通过内因的间接效应(0.231)。童年不良事件与成年总体、生理和心理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123、-0.112、-0.105)略高于通过成长期亲子关系的间接效应(-0.106、-0.074、-0.104),对社会亚健康的直接效应(-0.075)低于通过成长期亲子关系的间接效应(-0.102)。应激性生活事件对总体、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367、-0.352、-0.385、-0.278,均高于通过挫商的间接效应(-0.050、-0.047、-0.053、-0.054)。研究结论1、SHMS V1.0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可用于城镇居民亚健康的评价。2、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常模的制定,为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提供参考标准。3、我国城镇居民的总体、生理、心理和社会亚健康检出率均较高。4、亚健康受人口及保障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家庭及环境因素、个性特征、健康意识、经历事件及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5、内因、成长期亲子关系和挫商等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路径产生中介效应。

赵富生(Teo Hoo Seng)[4](2020)在《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源头、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索和明确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和发展方向,进一步探讨在新加坡更有效地推广和应用中医(针灸)治未病的策略和方法。方法:第一部分利用人工查阅历代医籍并用计算机检索相关文献,采取归纳法、逻辑推理法,对有关中医治未病的理论起源、历史延革、应用特点及现状进行研究整理;其中涉及中医(针灸)治未病思想的概念、起源与源流、应用、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体质与亚健康治未病的关系。第二部分研究新加坡的历史、人文、地理、教育、国民生活饮食习惯、体质与健康、老龄化与慢性病、医疗体系与开支,以及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团体、教育、法规、科研、刊物与现状。同时为了解新加坡执业中医师对中医(针灸)治未病的认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本研究开展了网络和纸质版问卷调查,调查时间段从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之间。在谷歌doc google(Doc.google.com)调查问卷软件自设30道题目,总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41份问卷,完整有效问卷共计509份,有效率84.8%。全部数据人工输入到谷歌(doc Google)的自设表格里,这些输入数据由谷歌网站Google Forms(Doc.google.com)自动统计后提取结果,全部原始数据保存至微软Excel电子表中,再进一步进行结果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新加坡在中医治未病方面的现况及新加坡问卷调查结果,综合讨论新加坡与中国在中医治未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有益的建议。结果:一、中医治未病博大精深,从古至今被诸多医家所重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治未病方法与思想。当代人们比以往更注重养生,防病于未然的治未病思想不断加强,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食疗、药膳等中医方法,使得机体阴阳平衡,不为外邪所伤。现代中医体质辨识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正确的饮食起居,调节情志,改善体质,防病于未然。中国中医治未病发展日趋成熟,但在建立健全体系、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医患互动性、市场规范化管理等方面仍面临挑战,使中医治未病在中国尚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主要作用。二、新加坡中医注重养生保健,调理防病,这也是中医治未病的基本要求。本次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大多数了解和认同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并认为食疗、情志调节和练功等方式是中医治未病的选择方式;其次,对于已病之人则需要以中医师介入治疗和调养为主;再者,中医治未病适用病症主要为慢性病、情志病、老年病及各种痛症,施治场所主要在中医医疗机构;并认为在收费方面不能比普通中医治疗费用高。超过半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都曾有应用针灸治未病的经历,并且超过一半取得有效或显着有效的结果。大部分接受调查的中医师认为,针灸治未病应用范围广,疗效好且方便、安全,只是担心患者不接受或不能坚持;并且对中医针灸治未病在新加坡的发展前景持乐观的态度。大多数接受调查的中医师对自身及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应用情况不满意,他们认为:第一,治疗水平需要提高;第二,制约新加坡中医治未病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大众不了解;第三,政府和中医机构对民众应加大宣传,而且应将中医治未病纳入政府的医疗保障体系。三、中国与新加坡中医治未病的现况对比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新加坡在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本研究在此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如下:1.教育与宣传方面:加强中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利益相关者的教育与沟通;大众的知识和理念、自主健康和推广宣传。2.政策与实施方面:加大政府的政策的和财力支持,将中医治未病纳入医保:社区健康管理;全民健康计划;实施对民间宣传:中西医结合;社区中医体质辨识体检;“以老护老”计划;以针灸为中医治未病开路。3.临床科研方面:研究项目的选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中医(针灸)治未病健康管理;循证医学研究中医(针灸)治未病;临床研究未病人群。结论:未病养生,防于未然;潜病未发,救于萌芽;病初即治,以防变证;病愈调护,防止复发,为中医治未病主要基石。现代医学逐渐从疾病医学转为健康(预防)医学,给中医治未病带来了与当今主流医学接轨的机遇。而针灸疗法则是最方便和重要的切入主流医学的疗法。新加坡由于地缘政治与历史因素,形成了新加坡式中医特色。中医治未病在新加坡的状况是:1、中医治未病思想还未普及化;2、中医治未病有关的产业尚未形成可行模式和规模;3、中医治未病的发展生态系统及条件尚未成熟,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空间,机遇与挑战并存。新加坡政府的支持、对中医师有效的继续教育、对民众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推广、中西医的融合程度等因素,将是中医(针灸)治未病及相关的治疗养护措施在新加坡落实与推广成败的关键因素。

刘慧鸿[5](2020)在《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精神养生被认为是中医养生方法之一,并贯穿于养生始终,是养生活动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人民在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等诸多方面的健康需求如何实现,是一个在宏观层面涉及社会文化,在微观层面涉及精神调摄的多层面问题。中医药学凝聚着的深邃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对于创造性的解决如此宏大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可能性。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精神养生的文献、理论、案例和策略研究,对此种实际上涉及面甚广的健康需求提出精神养生的理解和主张,探索精神养生在现代社会中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实现。方法:研究方法也属于人的精神心理活动或观念认知方面的事物。如有中医学者所认为的“由于时代性的遮蔽”,养生缺少精神独立的系统研究。解除时代性的遮蔽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宏大的精神需求。所以在研究方法上,立足传统文化、体现文化自觉,从而其根本方法就是传统文化话语体系中的“道学的”“观照的”方法。同时研究内容,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根本上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自觉。所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是相应、相融、相生的,在传统文化的“共冶一炉”中,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面向。个体、群体就是在文化的抱持中健康成长的,放眼古今中外,没有比文化自觉更能提升人民精神境界、鼓舞人心和促进个体健康的事物。“道学的”“观照的”方法的特征,首先是境界取向。境界立意高远,就能“整全”“顾及全面”。借鉴整体论、内省法、创造性诠释等已有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思想内核,都承继了传统文化。同时,论文也使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问卷调查、比较研究等方法,由此呈现“整全的顾及全面的多层远近观”。具体步骤为,首先对精神养生与道学的关系进行探讨,然后以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情志养生、心性修养等为检索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对文献检索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对精神养生的传统智慧进行阐释。借鉴于阐释得到的洞见,先在宏观层面、社会层面进行考察以完成理论探索,并明确理想和主张;最后通过精神养生相关的实践进行体验和考察,对如何实现理想和主张提供策略建议。成果:在文化层面,立足传统文化,以“道学”的阐释能力,展示精神养生的内在体系,阐明精神养生的“道”与“术”、“知”与“行”,使得对精神养生之本来面目有一个意会。并将道学这个研究方法与精神养生这个研究对象交融在一起,呈现为文化自觉的一种形式。在个体层面,通过道学的观照使得个体对精神养生的面貌有一个俯瞰,心中对如何精神养生有一个总览而不失细节的心智地图,协助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和急迫的生活节奏的两难中找到可行、必行、乐行的实践道路。结论:本研究开启精神养生的新的自觉,在最大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主的基础上阐释精神养生,在体现精神养生所追求的“精神内守”“独立守神”的境界中观照精神养生。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一、在研究方法上,论文创造性的在养生学研究中运用整体论的、自本体诠释的方法、内省的方法等体现道学观照的方法;由分析式、还原式的研究范式,转向道学、整体论的、内省的方法;由以西诠中的解释转向自身解释,转向文化自觉的解释。论文将相关的现代健康理论、方法和技术纳入道学的观照之中,也就等于纳入了精神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纳入也是一种“与新科技相结合,多学科交叉”,是“超世界水平的发展方向”的一种可能形式,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二、论文以问道的精神把精神养生作为生命过程始终存在的一种本质。创造性的提出了“入道-养生-疗疾”的健康实践连续谱,鲜活的呈现了精神养生贯穿于养生始终,同时强调养生贯穿生活始终。三、论文阐释了精神养生“道”与“术”的知识体系结构,“施”与“受”的实践体系结构,“知识体系结构”与“实践体系结构”形成的真知真行结构,构成了精神养生的三重太极结构。论文清晰了精神养生知识丛林的观感,拓展实践视野,有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选择自己的健康道路。四、论文从精神养生内生的理论视角初步提出发挥精神养生社会价值的建议。

柯龙瑞[6](2020)在《未医养生学术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未医养生学术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700例体检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0例,给予观察组人群"未医养生"中医预防手段,对照组人群不进行干预,1年后再次体检,观察并比较两组人群亚健康人数和疾病人数。结果观察组人群的亚健康状态人数和疾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医养生学术思想对防治人们亚健康状态有着良好效果,能够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值得深入研究。

时晨[7](2019)在《针刺夹脊穴调理心脏亚健康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针刺颈胸段夹脊穴对于心脏亚健康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率、血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针刺颈胸段夹脊穴对心脏亚健康的疗效,以期为心脏亚健康患者探求有效的中医干预方法,对冠心病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方法:将纳入的62例心脏亚健康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单纯服用芪参益气滴丸,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颈胸段夹脊穴,分别记录治疗前后两组的中医临床症状量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变化以及心率、血压的变化,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疗效差异。结果:1.症状:试验组治疗后在胸闷、心悸、乏力、气短、胸痛、自汗以及症状总积分方面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后在胸闷以及症状总积分方面较治疗前有显着改善(P﹤0.01),在心悸、胸痛、乏力、自汗方面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在胸闷、胸痛、气短以及症状总积分方面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悸、气短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胸闷、心悸、气短、胸痛方面要优于对照组。2.心率:试验组心率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心率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3.血压:试验组收缩压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舒张压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在治疗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差值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试验组在改善患者收缩压方面要优于对照组。4.生活质量:试验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前后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SF-36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临床疗效:试验组的有效率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颈胸段夹脊穴可以明显改善心脏亚健康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心脏亚健康患者的心率与血压状况,提高生活质量。此方法是干预心脏亚健康积极有效的方法。

徐泽宇[8](2019)在《养生健身方干预亚健康状态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以亚健康人群和健康人群作对照,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对两组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亚健康状态的客观评价模型;(2)应用养生健身方对亚健康人群进行干预,观察养生健身方调治亚健康状态的疗效。方法:选取亚健康人群观察对象30名,健康人群观察对象30名,分别对SCL-90量表和WHOQOL-BREF量表进行填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SCL-90量表和WHOQOL-BREF量表所得相关数据代入运算,找出各个因素间关系密切程度,得到亚健康组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权重,进而构建亚健康状态评价模型。对纳入的30例亚健康状态人群进行药物干预,服用“养生健身方”颗粒,每次服用1袋,每天服用2次,共连续服用14日。通过比较亚健康组患者服药前后SCL-90量表和WHOQOL-BREF量表中各因子、领域及总得分的数值,以及健康客观评价模型的数据,结合疗效指数来对养生健身方治疗亚健康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亚健康的危险因素有WHOQOL-BREF量表中生理、环境和总体感受3个领域和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强迫症状和偏执3个因子,同时建立了2个量表各自对应的亚健康客观评价模型。“养生健身方”能够改善亚健康患者WHOQOL-BREF量表所有领域的积分,和SCL-90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7个因子得分,总积分及亚健康状态评价模型得分,且总有效率达73.3%。结论:“养生健身方”能够改善亚健康患者多种临床症状,对亚健康有显着的治疗作用,且有良好的安全性。

聂钰松[9](2019)在《平陈汤对脾虚痰湿型肥胖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平陈汤对脾虚痰湿型肥胖大鼠模型的疗效,为亚健康中肥胖状态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SPF级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n=7)和造模组(n=38)。所有大鼠在动物房内分笼饲养,自由饮食。采用高脂喂养+滋腻碍脾、寒凉伤脾、久居湿地的多因素干预法制作脾虚痰湿型肥胖大鼠模型,以体重、一般状况和脾虚积分对其进行评价,获得35只造模成功大鼠。把这些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C组,n=7)、平陈汤低剂量干预组(LDG组,0.5ml/100g,n=7)、平陈汤中剂量干预组(MDG组,1 ml/100g,n=7)、平陈汤高剂量干预组(HDG组,2 ml/100g,n=7)和雷公藤红素对照组(Cel组,1.0mg/kg/d,n=7)。药物干预4周后处死取血,检测肝肾功能指标[转氨酶(ALT)、肌酐(CREA)、尿素(UREA)]和血脂指标[脂蛋白α(LP-α)、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取大鼠肝脏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计算各组大鼠体质量增量和脂体比。结果:1.一般情况: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表现为形体肥胖、多怒弓背、被毛油腻发黄、蜷缩扎堆、大便湿软、笼盒内异味明显。与模型对照组比,平陈汤给药组大鼠情况不同程度好转,LDG组大鼠形体圆润、神态朦胧欲睡、被毛蓬松淡黄、蜷缩扎堆、大便偏软、笼盒内异味小;MDG组大鼠形体微胖、倦怠蜷缩、被毛蓬松色白、大便正常、笼盒内异味很小;HDG组大鼠形态、体神、二便、被毛均正常,笼盒内几乎无异味。HDG组大鼠的一般状态几乎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无异。与模型对照组比,Cel组大鼠形体微胖、体神及二便正常、被毛色白但光泽度一般、有扎堆情况、笼盒内几乎无异味;与平陈汤给药组相比,Cel组较LDG组、MDG组一般情况好,不及HDG组。2.一般指标:(1)体重变化与NC组相比,MC组大鼠体重明显升高(P<0.05);给药后,各给药组体重增长幅度变小,而后HDG组、MDG组体重开始减轻,且HDG组下降幅度更大,LDG组体重增幅变缓,或基本维持;Cel组开始给药后体重减轻明显,可后2周有些许反弹;给药结束时,LDG组、MDG组、HDG组、Cel组均较MC组体重轻(P<0.05)。(2)脾虚积分变化NC组脾虚积分基本保持不变,与NC组相比,造模组随着干预过程的进行脾虚积分逐渐提高,开始给药后,与MC组比较,LDG组、MDG组、HDG组、Cel组脾虚积分开始逐渐下降,其中HDG组下降幅度最大,LDG组幅度最小;至给药结束,HDG组脾虚积分已接近NC组,与MC组比较,MDG组、Cel组脾虚积分也显着降低(P<0.05)。(3)体质量增量变化MC组与NC比较(P>0.05);与MC组相比,LDG组、MDG组、HDG组、Cel组其增量均明显小于MC组(P<0.01);其中以HDG组最为明显。(4)脂体比变化与NC组比较,MC组脂体比明显高于NC组(P<0.01),表明MC组大鼠体质量中脂肪占比较正常大鼠高;与MC组相比,LDG组、MDG组、HDG组、Cel组脂体比均较MC组小(P<0.05),其中HDG组脂体比水平与NC组基本持平。3.生化指标:(1)血脂水平变化血脂4项结果显示,与NC组相比,MC组血脂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MC组比较,LDG组、MDG组、HDG组、Cel组血脂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LP-α结果显示,各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肾功能变化模型大鼠ALT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高,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与NC组相比,MC组ALT明显增高(P<0.01),与MC组相比,LDG组、MDG组、HDG组、Cel组ALT相对较低(P<0.01);CREA及UREA各组之间差异无显着性,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脏病理形态:NC组细胞核形态规则,未见明显空泡样脂滴;MC组可见大量空泡样脂滴;LDG组、MDG组、HDG组、Cel组较MC组肝脏病理形态有不同程度改善,尤以HDG组作用显着,与NC组相似。结论:1.采用高脂喂养+滋腻碍脾、寒凉伤脾、久居湿地的多因素干预法能够成功建立脾虚痰湿型肥胖大鼠模型。2.平陈汤能够减低脾虚痰湿型肥胖大鼠体重,改善肥胖状态,其效果与剂量有关,高剂量效果更佳;与雷公藤红素相比,平陈汤高剂量疗效更显着。

马雪[10](2019)在《对广州市白领亚健康人群开展健康管理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人民越来越重视健康与身体锻炼,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白领阶层人群是社会的重要骨干力量,由于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的不断增加,造成白领阶层人士生理与心理的双重疲劳,使得白领阶层成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人群。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访谈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广州市白领亚健康人群开展健康管理的研究,探索改善白领亚健康人群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健康管理是是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的全过程,在进行健康信息管理基础上,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而展开的健康指导,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本文对27名白领亚健康志愿者开展20周的健康管理,包括运动干预、饮食干预及健康教育。实验前后体质指标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志愿者的体重、体脂肪、身体质量指数、握力及坐位体前屈得到改善;实验前后体检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可能是时间较短的缘故。得出结论如下:1、通过开展健康管理,使志愿者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和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理念,促进健康作息习惯、健康饮食习惯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2、通过开展健康管理,帮助志愿者掌握和运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树立终身体育观的思想,提高志愿者的身体素质;3、通过开展健康管理,使志愿者养成合理膳食的习惯,注重营养搭配,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4、此次健康管理,参与实验的志愿者体质测试指标中的体重、体脂肪及身体质量指数有明显改善,差异显着,体质测试指标中的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和体检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可能是实验时间较短的缘故。

二、健康人如何预防亚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健康人如何预防亚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颈型颈椎病腧穴压痛与红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1 大学生颈椎病情况
        1.1 大学生颈椎亚健康情况
        1.2 大学生颈椎病患病情况
        1.3 讨论
    2 颈椎病的腧穴诊断
    3 红外热像技术在颈椎病的应用综述
        3.1 诊断
        3.1.1 正常人体背部的红外热像图
        3.1.2 颈椎病的红外热像图
        3.1.2.1 颈型颈椎病
        3.1.2.2 神经根型颈椎病
        3.1.2.3 其他
        3.2 指导治疗
        3.3 疗效观察
        3.3.1 颈型颈椎病
        3.3.2 神经根型颈椎病
        3.3.3 其他
        3.4 小结
第2部分 临床研究
    1 颈型颈椎病腧穴压痛与红外特征研究试验
        1.1 研究对象
        1.1.1 诊断标准
        1.1.1.1 症状
        1.1.1.2 体征
        1.1.2 选取标准
        1.1.2.1 健康组
        1.1.2.1.1 纳入标准
        1.1.2.1.2 排除标准
        1.1.2.2 颈型颈椎病组
        1.1.2.2.1 纳入标准
        1.1.2.2.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基本信息采集
        1.2.2 观察指标
        1.2.2.1 腧穴温度
        1.2.2.1.1 使用仪器
        1.2.2.1.2 采集姿势
        1.2.2.1.3 取穴方法
        1.2.2.1.4 腧穴温度值计算方法
        1.2.2.1.5 注意事项
        1.2.2.2 腧穴压痛知觉阈
        1.2.2.2.1 使用仪器
        1.2.2.2.2 检查方法
        1.2.2.2.3 按诊姿势
        1.2.2.2.4 注意事项
        1.2.2.3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
        1.2.2.3.1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中颈椎活动度的检查方法
        1.2.2.3.2 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中颈椎活动度检查的注意事项
        1.3 统计方法
        1.4 研究结果
        1.4.1 数据基本情况
        1.4.1.1 健康组和颈型颈椎病组的性别分析
        1.4.1.2 健康组和颈型颈椎病组的年龄、红外检查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分析
        1.4.2 健康组和颈型颈椎病组的腧穴温度差异分析
        1.4.3 健康组和颈型颈椎病组的PPCT差异分析
        1.5 讨论
        1.5.1 颈型颈椎病的腧穴红外特征
        1.5.2 颈型颈椎病的腧穴压痛特征
        1.5.3 同名腧穴压痛与红外特征讨论
    2 颈部保健经络操对颈型颈椎病的调治观察
        2.1 研究对象
        2.1.1 颈型颈椎病患者
        2.1.1.1 诊断标准
        2.1.1.2 选取标准
        2.1.1.3 样本脱落与退出
        2.2 研究方法
        2.2.1 基本信息采集
        2.2.2 随机方法
        2.2.3 治疗方法
        2.2.3.1 观察组(颈部保健经络操治疗组)
        2.2.3.2 对照组(布洛芬治疗组)
        2.2.4 观察指标
        2.2.5 病情分级标准
        2.2.6 疗效判定标准
        2.3 统计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数据基本情况
        2.4.1.1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分析
        2.4.1.2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年龄、颈型颈椎病症状体征积分、红外检查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分析
        2.4.1.3 治疗组治疗前后红外检查室内温度与相对湿度分析
        2.4.2 治疗组治疗前后腧穴温度分析
        2.4.3 治疗组治疗前后PPCT分析
        2.4.4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型颈椎病症状体征积分分析
        2.4.5 观察组和对照组改善率的比较
        2.5 讨论
        2.5.1 颈型颈椎病治疗前后的腧穴变化
        2.5.2 颈部保健经络操疗效分析
第3部分 结论
第4部分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之处
    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活节奏加快导致健康问题突出
        1.1.2 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对康复景观的需求
        1.1.3 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重要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
    2.1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概念界定
    2.2 亚健康相关研究
        2.2.1 亚健康现状
        2.2.2 亚健康成因
        2.2.3 亚健康类型
        2.2.4 亚健康人群复愈需求
        2.2.5 亚健康复愈方式
    2.3 商务办公区景观相关研究
        2.3.1 商务办公区及商务办公区景观
        2.3.2 商务办公区景观使用主体行为分析
        2.3.3 商务办公区景观的空间类型及特征
        2.3.4 商务办公区景观空间布局模式
        2.3.5 商务办公区景观空间要素
    2.4 康复景观相关研究
        2.4.1 康复景观概念
        2.4.2 康复景观作用机制
        2.4.3 康复景观在商务办公区中的作用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调研分析
    3.1 调研范围选取及概况
    3.2 商务办公人员使用动机影响因素及健康效益调研
        3.2.1 调研方法
        3.2.2 调研结果分析
    3.3 研究结论
        3.3.1 实地调研研究结论
        3.3.2 相关分析研究结论
        3.3.3 研究总结
第4章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模型构建
    4.1 商务办公区亚健康人群需求分析
    4.2 理论模型阐述
    4.3 理论模型各维度说明
        4.3.1 空间维度
        4.3.2 功能维度
        4.3.3 景观元素维度
        4.3.4 设施维度
    4.4 生理复愈层
        4.4.1 生理环境隔离
        4.4.2 生理环境补偿
    4.5 心理缓释层
        4.5.1 心理环境隔离
        4.5.2 心理环境补偿
    4.6 社会交往层
        4.6.1 交往空间
        4.6.2 园艺疗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策略探究
    5.1 设计流程
    5.2 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空间设计
        5.2.1 景观空间设计
        5.2.2 景观空间详细设计
    5.3 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元素设计
        5.3.1 植物选择
        5.3.2 空间形态设计
    5.4 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施设计
        5.4.1 景观铺装
        5.4.2 景观座椅
第6章 实证研究——济南创新谷商务办公区景观规划设计
    6.1 项目现状调研与分析
    6.2 亚健康人群需求分析
    6.3 设计目标与原则
        6.3.1 设计目标
        6.3.2 设计原则
    6.4 分区空间详细设计
        6.4.1 生理复愈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
        6.4.2 心理缓释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
        6.4.3 社会交往层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1.1 结论一: 康复景观具有促进亚健康人群复愈的效果
        7.1.2 结论二: 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理论模型和策略研究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制定及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亚健康研究现状
        2.1.1 亚健康的概念及内涵
        2.1.2 亚健康状态的评价方法
        2.1.3 亚健康评价标准的研究
        2.1.4 亚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健康生态学理论
        2.2.2 内外因辩证关系理论
        2.2.3 现代应激理论
        2.2.4 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
    2.3 已有研究的总结及不足之处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调查对象及抽样分布
        3.1.1 亚健康影响因素调查的抽样分布
        3.1.2 亚健康常模数据的抽样分布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4 技术路线
    3.5 调查问卷
    3.6 数据库
    3.7 质量控制
第四章 我国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的信效度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统计方法
    4.2 信效度分析结果
        4.2.1 信度分析结果
        4.2.2 效度分析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我国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常模的研制
    5.1 资料与方法
        5.1.1 研究对象
        5.1.2 建模方法
        5.1.3 统计方法
    5.2 常模研制
        5.2.1 常模人群的性别和年龄结构及与全国人口的比较
        5.2.2 性别和年龄对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
        5.2.3 均数常模
        5.2.4 百分位数常模
        5.2.5 划界常模
    5.3 讨论
第六章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现状分析
    6.1 资料与方法
        6.1.1 研究对象
        6.1.2 统计方法
    6.2 结果
        6.2.1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亚健康检出率比较
        6.2.2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分性别亚健康检出率比较
        6.2.3 不同地区城镇居民分年龄别亚健康检出率比较
    6.3 讨论
第七章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资料与方法
        7.1.1 研究对象
        7.1.2 分析思路
        7.1.3 统计方法
    7.2 结果
        7.2.1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影响因素模型的选择
        7.2.2 我国城镇居民总体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7.2.3 我国城镇居民生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7.2.4 我国城镇居民心理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7.2.5 我国城镇居民社会亚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7.3 讨论
        7.3.1 人口及保障因素
        7.3.2 生活方式因素
        7.3.3 家庭及环境因素
        7.3.4 个体特征因素
        7.3.5 健康意识
        7.3.6 经历事件
        7.3.7 政策环境
第八章 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状态影响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
    8.1 资料与方法
        8.1.1 研究对象
        8.1.2 分析思路
        8.1.3 统计方法
    8.2 结果
        8.2.1 内因在外因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8.2.2 成长期亲子关系在童年不良事件与成年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8.2.3 挫商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
    8.3 讨论
        8.3.1 内因在外因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8.3.2 成长期亲子关系在童年不良事件与成年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8.3.3 挫商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与亚健康关系的中介效应
第九章 结论、政策建议、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9.1 结论
        9.1.1 SHMS V1.0量表用于我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价有较高的信效度
        9.1.2 初步建立了我国城镇居民SHMS V1.0量表的常模
        9.1.3 了解了我国城镇居民的亚健康现状
        9.1.4 构建了有较高预测价值的城镇居民亚健康的影响因素模型
        9.1.5 重视内因、成长期亲子关系及挫商等中介效应变量对亚健康状态的影响
    9.2 政策建议
        9.2.1 应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亚健康危险因素
        9.2.2 提高健康的主观能动性
    9.3 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9.3.1 研究创新之处
        9.3.2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城镇居民亚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本研究的伦理批件
    附录3 抽样地区组群效应检验的SAS程序
    附录4 列线图的R程序
    附录5 影响因素模型预测效果检验的R程序
    附录6 符号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情况
致谢

(4)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1.1 中医治未病的概念
        1.1.1 未病养生防于未然
        1.1.2 潜病未发救于萌芽
        1.1.3 病初即治以防变证
        1.1.4 病愈调护防止复发
        1.1.5 临床应用举隅
    1.2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与源流
        1.2.1 中医“治未病”的起源
        1.2.2 理论起源与萌芽时期(远古至春秋战国)
        1.2.3 理论形成时期(秦至西汉)
        1.2.4 理论发展时期(东汉至宋金元)
        1.2.5 理论成熟时期(明清至现代)
    1.3 古代着名医家治未病特色
        1.3.1 张仲景
        1.3.2 华佗
        1.3.3 葛洪
        1.3.4 孙思邈
        1.3.5 刘完素
        1.3.6 李东垣
        1.3.7 朱丹溪
        1.3.8 张景岳
        1.3.9 赵献可
        1.3.10 李时珍
        1.3.11 叶天士
    1.4 针灸治未病
        1.4.1 针灸治未病溯源
        1.4.2 古代针灸治未病的应用特点
        1.4.3 逆针灸防病
        1.4.4 针灸与自愈力
        1.4.5 针灸提高免疫力
        1.4.6 针灸治未病的现代应用
    1.5 体质辨识治未病
        1.5.1 体质与亚健康
        1.5.2 古代体质辨识应用
        1.5.3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
        1.5.4 现代中医体质辨识应用
        1.5.5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
    1.6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
        1.6.1 中国中医(针灸)治未病政策与实施
        1.6.2 中国中医治未病现状与发展
第二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及其现状
    2.1 新加坡简介及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1.1 新加坡简介
        2.1.2 新加坡中医的历史和现状
    2.2 新加坡中医师治未病应用状况与认知问卷调查
        2.2.1 背景和目的
        2.2.2 对象、方法与数据
        2.2.3 问卷调查分析与讨论
        2.2.4 问卷调查结果
第三章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展望
    3.1 新加坡中医(针灸)治未病应用与展望
        3.1.1 教育与宣传
        3.1.2 政策与实施
        3.1.3 临床科研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5)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问道的精神
    1.1 道学与养生
        1.1.1 问“道”
        1.1.2 何谓道学?
        1.1.3 道学与养生
    1.2 道学与精神养生的交融
        1.2.1 精神养生及与道学
        1.2.2 “入道-养生-疗疾”健康实践的连续谱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对象、意义与论文题目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3.3 题解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精神养生的历史回望:超越时空的传统
    2.1 历史回望的文献范畴
    2.2 相关研究进展
        2.2.1 精神养生与道学的交汇
        2.2.2 精神养生、道学与“西学”的交汇
        2.2.3 精神养生与疗疾的交汇
    2.3 精神养生的知识结构——“道、法、术”
    2.4 儒家与精神养生
        2.4.1 儒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4.2 儒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4.3 教化与师表
    2.5 道家与精神养生
        2.5.1 道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5.2 道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5.3 俗世即道场、临炉指点、道侣
    2.6 佛家与精神养生
        2.6.1 佛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6.2 佛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6.3 迷时师度与船子投江
    2.7 古代医家与精神养生
        2.7.1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之道
        2.7.2 古代医家的精神养生“法术”
        2.7.3 主体的转换——医者与患者,养生家与养生之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反思: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与问道东方
    3.1 西方文明范围中现代人的精神状况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
        3.1.2 雅思贝尔斯《时代的精神状况》
        3.1.3 加缪《鼠疫》
        3.1.4 小结
    3.2 精神养生与现代研究
        3.2.1 精神境界的现代研究
        3.2.2 精神养生“法术”的现代研究
        3.2.3 精神养生与养生的社会人文研究
    3.3 精神养生与身体——我们该如何意识我们的身体?
        3.3.1 立足于身体的精神养生
        3.3.2 当代身体意象的分裂特征
        3.3.3 当代身体实践的分裂特征
        3.3.4 精神养生与身体实践的内在统一性
        3.3.5 精神养生视野中的清醒与睡眠
        3.3.6 小结
    3.4 精神养生与语言——我们该如何言说健康?
        3.4.1 当下健康流行语言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反抗
        3.4.2 精神养生与诊治的语言
        3.4.3 精神养生与食、药的语言
        3.4.4 精神养生与疾病谱、预防医学的语言
    3.5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的心性修养与人民的健康促进
        3.5.1 健康面临的人性挑战
        3.5.2 中医养生学视野中健康促进的理念与实践
        3.5.3 生生之道与中医养生学心性修养的实践观
        3.5.4 小结
    3.6 以道莅天下——《黄帝内经》“独立守神”的意义发现
        3.6.1 独立守神的渊源与探索路径
        3.6.2 早期社会文化与“独立守神”
        3.6.3 “独立守神”在传统文化实践中的显现
        3.6.4 “独立守神”在生物医学实践中的显现
        3.6.5 “独立守神”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显现
        3.6.6 小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则精神养生案例及其启示
    4.1 案例1: 何以解忧——竹林七贤作为团体形式精神养生的滥觞
        4.1.1 古代社会生活中团体的存在
        4.1.2 竹林之游的精神养生属性
        4.1.3 古代团体养生的存在状态及价值
        4.1.4 小结
    4.2 案例2: 某温泉度假村调训养生课程的精神心理效果考察
        4.2.1 调训课程介绍
        4.2.2 课程方案举例与纪实
        4.2.3 问卷调查部分
        4.2.4 调训课程组织者对课程的理解
        4.2.5 解读
        4.2.6 小结
    4.3 案例3: 某瑜伽自然疗法静修营实践
        4.3.1 背景
        4.3.2 内容
        4.3.3 讨论
        4.3.4 小结
    4.4 案例4: 某院慢性病辟谷实践的总结及比较研究
        4.4.1 某医院利用辟谷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当代实践
        4.4.2 古今辟谷与正念饮食干预的比较研究
        4.4.3 小结
    4.5 启示
第五章 前行策略: 充分发挥精神养生力量的讨论
    5.1 提出策略建议的方法
    5.2 个体的内求为本
    5.3 个体内求与中医院校教育内求的相融、相生
    5.4 全民教育——全民的内求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题目作为核心论点之一
    6.2 健康实践的连续谱与精神养生的道学内涵
    6.3 文化自觉的一种呈现——方法与对象的同一
    6.4 精神养生的道与术、施与受、知与行的三重太极结构
    6.5 理论探索总结: 现代人的精神状况及精神养生
    6.6 案例启发与策略建议总结
    6.7 根本的结论
结语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特点与不足之处
        特点
        不足之处
    自反性陈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未医养生学术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亚健康问题的提出
    3.2 亚健康起因
    3.3 亚健康应对措施

(7)针刺夹脊穴调理心脏亚健康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一)受试者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标准
        (六)脱落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及评分方法
        (四)疗效评定标准
        (五)统计学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三)心率比较
        (四)血压比较
        (五)SF-36评分比较
        (六)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
    四、依从性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
    一、心脏亚健康初探
        (一)亚健康概述
        (二)心脏亚健康病名释义
        (三)干预心脏亚健康必要性
    二、祖国医学对心脏亚健康的认识
        (一)“胸痹心悸”病名探源
        (二)心脏亚健康病因病机
        (三)治疗原则
    三、现代医学对心脏亚健康的认识
        (一)心脏生理特点
        (二)心血管功能影响因素
    四、治疗方法作用初探
        (一)颈胸段夹脊穴选穴依据
        (二)芪参益气滴丸选择依据
    五、结果探讨
        (一)结果
        (二)机理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二十年针灸调理亚健康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8)养生健身方干预亚健康状态有效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构建亚健康状态评价模型
        2.2 药物治疗方法
        2.3 养生健身方的疗效评价
        2.4 养生健身方的安全性评价
    3.数据处理
    4.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logistic回归分析
        4.3 各项领域得分比较
        4.4 治疗组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检测
    5.讨论
        5.1 祖国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
        5.2.西医对亚健康病因的认识
        5.3 亚健康病因病机分析
        5.4 方药分析
        5.5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亚健康的现代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
    附录2 症状自评量表
致谢
论文着作

(9)平陈汤对脾虚痰湿型肥胖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1 亚健康状态概念及现状
    2 中医“治未病”思想理论
    3 脾虚痰湿型肥胖在亚健康中的分型
    4 平陈汤治疗脾虚痰湿型肥胖依据
    5 雷公藤红素治疗肥胖的药理研究
第二部分 模型探索
    1 脾虚痰湿型肥胖大鼠的模型制备方法
    2 结果
    3 模型制备中存在的问题
    4 模型制备方法确定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标本采集及制备
    4 指标检测
    5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对广州市白领亚健康人群开展健康管理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1.1.2 我国亚健康人群不断扩大
        1.1.3 国外健康管理的成功实践
    1.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白领
        2.1.2 亚健康人群
        2.1.3 健康管理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关于白领亚健康人群的研究
        2.2.2 关于健康管理的研究
        2.2.3 关于对白领亚健康人群开展健康管理的研究
    2.3 国外研究现状
        2.3.1 关于白领亚健康人群的研究
        2.3.2 关于健康管理的研究
        2.3.3 关于对白领亚健康人群开展健康管理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实验法
        3.2.3 访谈法
        3.2.4 比较法
        3.2.5 问卷调查法
第四章 对广州市白领亚健康人群进行健康管理的实施
    4.1 健康评估
        4.1.1 问卷调查
        4.1.2 医学体检
        4.1.3 体质测试
    4.2 健康干预与分析
        4.2.1 运动干预
        4.2.2 饮食干预
        4.2.3 健康教育
    4.3 健康管理的效果与分析
        4.3.1 体检各项数据比较
        4.3.2 体质测试各项数据比较
    4.4 广州市白领亚健康人群的典型个案分析
        4.4.1 广州市白领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项目结果分析——案例一
        4.4.2 广州市白领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项目结果分析——案例二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附件

四、健康人如何预防亚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颈型颈椎病腧穴压痛与红外特征研究[D]. 古淑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面向亚健康人群的商务办公区康复景观设计研究[D]. 李倩倩.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8)
  • [3]中国城镇居民亚健康评定量表的常模制定及亚健康状态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研究[D]. 薛允莲.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4]中医治未病思想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与展望[D]. 赵富生(Teo Hoo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回归上古天真 ——道学观照中的精神养生[D]. 刘慧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未医养生学术思想对防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价值研究[J]. 柯龙瑞.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06)
  • [7]针刺夹脊穴调理心脏亚健康临床观察[D]. 时晨.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养生健身方干预亚健康状态有效性的临床研究[D]. 徐泽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9]平陈汤对脾虚痰湿型肥胖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D]. 聂钰松.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对广州市白领亚健康人群开展健康管理的效果研究[D]. 马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健康人如何预防亚健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