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比论文_刘金明,程秋爽,甄峰,许永花,李文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氮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反应器,低碳,污水,木麻黄,滤池,菌丝,堆肥。

碳氮比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明,程秋爽,甄峰,许永花,李文哲[1](2019)在《基于GSA的厌氧发酵原料碳氮比NIRS快速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秸秆粪便混合物为原料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时,为了对厌氧发酵原料碳氮比进行快速检测,将近红外光谱(NIRS)与偏最小二乘(PLS)回归相结合构建快速检测模型,并基于遗传模拟退火算法(GSA)构建遗传模拟退火区间偏最小二乘算法(GSA-iPLS)和双重遗传模拟退火偏最小二乘算法(DGSA-PLS)分别用于特征谱区优选和特征波长点优选,以提高回归模型的检测精度和效率。全谱1 844个波长点经GSA-iPLS进行谱区优选后,得到641个波长变量,再经DGSA-PLS进行特征波长点优选后,得到628个波长变量。DGSA-PLS回归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_p~2)为0. 920,预测均方根误差为7. 178,相对分析误差为3. 805。与全谱建模相比,DGSAPLS模型的RMSEP减小了15. 87%。通过波长优选,参与建模的波长点数量显着减少,有效降低了变量维度和模型复杂度,提升了预测精度和预测能力。本文通过优选碳氮比的敏感波长变量,有效提高了预测模型的鲁棒性,为直接、快速、准确测量厌氧发酵原料的碳氮比提供了新途径。(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尹瑞,张鹤,邱慧珍,杨慧珍,李孟婵[2](2019)在《不同碳氮比牛粪玉米秸秆堆肥的碳素转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C/N牛粪玉米秸秆在好氧堆肥中的碳素转化规律.【方法】本试验于2017年7月6日至8月19日在白银市鑫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45 d的好氧堆肥试验.试验采用条垛式堆肥,设置五个C/N处理:T_1(C/N=15)、T_2(C/N=20)、T_3(C/N=25)、T_4(C/N=30)和T_5(C/N=35),研究不同C/N对好氧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重铬酸钾容量法)、腐殖酸及其组分含量(焦磷酸钠-氢氧化钠提取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以及各腐殖化参数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总有机碳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堆肥的前15 d,C/N越高,有机碳降解率越高,T_1~T_5总有机碳的降解率分别为25.9%、35.2%、43.2%、43.6%和47.9%.总腐殖酸和游离腐殖酸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在整个堆肥过程中T_1~T_5处理总腐殖酸含量降幅分别为23.8%、15.1%、14.2%、29.2%和45.3%,游离腐殖酸含量降幅分别为39.9%、10.5%、16.8%、51.3%和29.1%,2种腐殖酸含量降幅均是以C/N=20和C/N=25的T_2和T_3处理最小.(3)不同C/N堆肥产品中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相较于第0天,C/N最高的T_4和T_5处理胡敏酸含量增幅比其余处理低了23.5%~33.1%;在整个堆肥过程中,以C/N=25的T_3处理富里酸含量降幅最大.C/N=25的T_3处理其产品H/F不仅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增幅也最大;不同C/N堆肥产品PQ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相较于第0天,各处理PQ值的增幅分别为68.1%、55.4%、68.6%、41.0%和42.3%,以C/N=25的T_3处理PQ值增幅最大;T_1~T_5处理堆肥产品HR值分别为59.0%、62.0%、61.0%、41.3%和49.0%,C/N最高的T_4和T_5处理堆肥产品HR值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结论】高C/N(>30)会造成总有机碳的过量损失、不利于肥堆中胡敏酸的生成和积蓄,并对其堆肥产品的腐殖化程度产生显着负面影响;当堆体C/N在20~25时,更有利于好氧堆肥中腐殖酸类物质的生成和积蓄;当堆体C/N=25时,最有利于堆体中富里酸的稳定化,其产品腐殖化程度也最高.(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孙厚静,谌金吾,闫静,王杰,谢永[3](2019)在《灰树花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碳氮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寻灰树花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碳氮比。方法:选取5个灰树花菌株进行拮抗试验、在加富培养基和不同C∶N培养基中进行菌丝培养。结果:5个菌株在加富培养基中培养,灰山菌丝长速最快,长势最佳,其次为灰1、庆灰151与庆灰152,灰江长势最弱;5个菌株培养基碳氮比为30∶1时菌丝长速最快,长势最佳。结论:灰树花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C∶N为30∶1。(本文来源于《食用菌》期刊2019年05期)

王之敏,杨铭,王晓慧,杜帅,许雅迪[4](2019)在《盐度对SBR处理低碳氮比废水脱氮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厌氧-好氧-缺氧(AOA)流程的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反应器(SBR),研究了NaCl盐度对活性污泥系统处理低碳氮比废水(COD/ρ(TN)=5)脱氮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盐度(NaCl的质量分数)达到2%时,COD、TN仍有较高的去除效果,COD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7.74%和99.16%。当盐度达到3%时,COD的去除率变化不大(97.84%),但TN的去除率受到影响,其去除率降至82.06%。通过米-门方程对硝化过程NH_4~+N的质量浓度和反硝化过程NO2--N的质量浓度变化进行拟合,得到了在盐度0、1%、2%、3%下的最大比降解速率和半饱和常数。当盐度在1%~3%时,活性污泥系统发生了持续且稳定的短程消化反硝化过程;高盐度对硝化细菌的影响是导致出水TN含量升高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9年09期)

钱亮,贺北平,刘瑞东,高阳,陈周华[5](2019)在《低碳氮比污水提标改造工程设计及运行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中市城市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程设计规模为10×10~4m~3/d,原主体生物处理工艺为DE氧化沟。改造工程将原出水水质标准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提高至一级A。该厂进水为典型低碳氮比污水,BOD_5/TN低至1. 6,在充分利用原有设施的基础上,生化处理改为改进型AAO+流态化生物载体工艺(FBC/MBBR),并新建深度处理设施,采用化学辅助除磷。在全年未投加外碳源的情况下,实际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准Ⅳ类标准。介绍了该工程的工艺流程、构筑物设计和设备配置情况,并对调试运行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9年14期)

闫沛涵,兰书焕,涂卫国,罗雪梅,李旭东[6](2019)在《反硝化菌YYD4强化生物滤池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利用实验室筛选到的高效反硝化菌YYD4对反硝化生物滤池进行强化脱氮,探究了该菌在不同C/N比下脱氮性能,考察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处理低C/N比污水时的启动时间、脱氮能力与脱氮稳定性。结果表明,反硝化菌YYD4处理低C/N比水时其12 h硝氮去除率为99%,总氮去除率达81.38%,无亚硝氮积累。强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对硝氮去除率为95.18%±4.10%,总氮去除率为94.11%±6.33%,较未强化滤池分别提升了9.76%与19.89%,停止投加菌液后强化滤池的硝氮去除率为96.81%±3.00%,总氮去除率为97.84%±1.40%,强化终止后反硝化生物滤池仍具备良好且稳定的脱氮能力。(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7期)

张书齐,许全,杨秋,蒋亚敏,王旭[7](2019)在《海南岛海岸带沙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碳氮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海岸带沙地防护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计量学特征,可为评估防护林对土壤养分和碳汇功能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以海南岛海岸带沿岸12个市(县)的24处沙地(林下和光滩)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土层深度(0~10 cm和10~2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海岸带沙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比较林下和光滩的差异,探究其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并对海岸带碳储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林下0~10 cm土层SOC、TN和T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33、0.38和0.26 g·kg~(-1),光滩相同深度土层SOC、TN、TP平均含量分别是1.77、0.21和0.19 g·kg~(-1);林下10~20 cm土层SOC、TN和TP的平均含量为3.05、0.35和0.18 g·kg~(-1),光滩相同深度土层SOC、TN和TP平均含量分别是1.18、0.23和0.15 g·kg~(-1)。海岸带沙地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平均碳氮比(C∶N)分别为12.44和8.79。相关性分析表明,林下和光滩土壤TN含量均与年平均气温显着正相关,光滩土壤SOC含量与年均气温显着正相关。估算出海南岛海岸带0~20 cm土层土壤的碳储量约为4.08 Tg。虽然海南岛海岸带沙地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普遍较低,但海防林能显着改善土壤碳氮磷养分,提高土壤碳储量。(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先鹏,黄显怀[8](2019)在《外加Fe~(2+)协同硝酸盐型铁氧化菌对低碳氮比废水反硝化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废水处理过程中反硝化阶段碳源不足需要外加有机物的情况,通过驯化培养以Fe~(2+)为电子供体的硝酸盐型厌氧铁氧化菌(NAIOM),接种至普通反硝化污泥中(ASBR反应器),研究了NAIOM污泥及外加Fe~(2+)对反硝化脱氮效果的提升。结果表明:反应器在接种NAIOM污泥和投加Fe~(2+)后,碳氮比较高时NO_3~--N去除率变化不大,随着碳氮比的不断降低NO_3~--N去除率提升逐渐明显,在碳氮比为3.42、 2.28、 1.71时分别为90.20%、85.12%、 78.86%,较普通反硝化污泥不投加Fe~(2+)时的NO_3~--N去除率分别提升了17.80%、 24.59%、 28.70%,接种NAIOM污泥协同外加Fe~(2+)对提高低碳氮比废水的NO_3~--N去除率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工业用水与废水》期刊2019年03期)

李昂,马放,张栋俊,邢路路,孙移鹿[9](2019)在《基于好氧反硝化及反硝化聚磷菌强化的低温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很难达标处理,多级A/O工艺、生物强化技术及生物膜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的】开发出一种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并进行中试研究,驯化出高效脱氮除磷菌剂并对系统进行生物强化。【方法】通过测定中试设备出水及污水处理厂出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氨氮(NH_4~+-N)、硝氮(NO_3~--N)、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对比分析两种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能,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生物强化技术对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中试设备对COD、NH_4~+-N、NO_3~--N、TN、TP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驯化的低温好氧反硝化菌TN去除率最大值可达84.21%,驯化的低温反硝化聚磷菌群对磷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5.75%;利用驯化菌群对中试设备进行生物强化后较好地改善了系统NH_4~+-N、NO_3~--N、TN、TP的去除效果;经生物强化后,具有好氧反硝化和反硝化聚磷功能的Pseudomonas菌群明显增多。【结论】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对于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很好的效果,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可有效提高低温条件下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王烁阳[10](2019)在《不同碳氮比进水条件下SBR系统对雌激素的去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类固醇雌激素是内分泌干扰物的一种,最具潜在雌性化风险,虽然在水环境中浓度仅为ng/L水平,但却能够引起水生生物雌性化,并对人类生殖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污水处理厂被认为是天然水体中雌激素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出水导致了水环境中含有几ng/L至几十ng/L水平的雌激素,因此提高污水厂雌激素去除效率是减少雌激素进入水环境的重要措施。目前,活性污泥系统在污水处理厂中应用最为广泛,其对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去除已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但对雌激素的去除特性尚未有全面系统的研究。雌激素既可以通过异养菌的生长代谢被降解,又可以通过AOB的共代谢被降解,因此活性污泥系统中异养菌和AOB的群落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雌激素去除效率。实际污水处理过程中,进水水质的C/N不仅会影响COD、N、P的去除,而且会通过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影响雌激素的去除。本研究通过SBR小试系统分别处理C/N为2、5、8、11的人工配水,测定其对COD和NH_4~+-N、NO_2~--N和NO_3~--N的去除率,并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确定在不同C/N进水水质条件下,活性污泥中异养菌和AOB的种群多样性、优势菌及其含量。待SBR系统运行稳定后,分别投加E_1、E_2和EE_2,利用LC-MS方法测定叁种雌激素的去除率。此外,取SBR系统运行稳定后的活性污泥,进行静态实验,通过高温高压灭菌使其中的微生物失活,进而明确吸附在不同雌激素去除方面的作用;通过向活性污泥中添加ATU抑制AOB产生的硝化作用,进而揭示AOB在降解不同雌激素上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COD的去除率会随着C/N的不断升高而升高,当C/N大于5时,COD去除率能达到90%左右。出水NH_4~+-N值和NO_2~--N值随着C/N的不断升高而升高,这是因为异养菌与硝化细菌会竞争溶解氧和底物,当C/N较高时,异养菌处于明显优势。而与其相反的是出水NO_3~--N值随着C/N的不断升高而降低,当C/N较低时,通过硝化作用最终产生的NO_3~--N量最多,而碳源不足会使反硝化能力下降,NO_3~--N产生积累。当C/N为2时,出水NO_3~--N均值达到了41.10 mg/L。(2)不同C/N进水条件下SBR系统对E_1和E_2的去除率较高,均可达到95%以上。但是其对EE_2的去除率较低,仅为67.69%,这可能是因为AOB的共代谢作用对EE_2的降解能力较弱,进而使得EE_2的去除效率比E_1和E_2低很多。(3)C/N为5和8的两个SBR系统中微生物的丰富度均高于C/N为2和11两种极端比值情况下的,但C/N为2和11的两个SBR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群多样性均高于C/N为5和8两种情况下的,说明C/N为2和11两个系统中的优势微生物占总生物量比重较大。硝化细菌随着C/N的升高而不断降低,异养菌的数量则随着C/N的升高而显着升高。(4)活性污泥对雌激素的吸附能力为:EE_2>E_1>E_2。吸附能力的强弱与雌激素的Kow值以及分子结构有关,且低温下吸附效果优于高温下。E_1、E_2和EE_2叁种雌激素在10℃和20℃的吸附等温线均符合Freundlic吸附等温线,其Freundlich吸附常数K_F值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叁种雌激素的?H均小于0,这些结果说明该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叁种雌激素的?G均在-20~0 kJ/mol之间,说明吸附反应均是自发进行,且以物理吸附为主。(5)4℃的情况下可以有效抑制活性污泥中异养菌的活性,加入ATU后,活性污泥中硝化细菌的活性也能被抑制住。与不加ATU的活性污泥相比,加入ATU的活性污泥使E_1的去除率降低15%,使E_2的去除率降低18%,而加ATU和不加ATU的水中EE_2的浓度均变化不大。这说明AOB的共代谢对E_1和E_2的生物降解起了重要作用,而对EE_2的生物降解作用微乎其微。(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碳氮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不同C/N牛粪玉米秸秆在好氧堆肥中的碳素转化规律.【方法】本试验于2017年7月6日至8月19日在白银市鑫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45 d的好氧堆肥试验.试验采用条垛式堆肥,设置五个C/N处理:T_1(C/N=15)、T_2(C/N=20)、T_3(C/N=25)、T_4(C/N=30)和T_5(C/N=35),研究不同C/N对好氧堆肥过程中总有机碳(重铬酸钾容量法)、腐殖酸及其组分含量(焦磷酸钠-氢氧化钠提取重铬酸钾氧化容量法)以及各腐殖化参数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总有机碳的降解主要发生在堆肥的前15 d,C/N越高,有机碳降解率越高,T_1~T_5总有机碳的降解率分别为25.9%、35.2%、43.2%、43.6%和47.9%.总腐殖酸和游离腐殖酸的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在整个堆肥过程中T_1~T_5处理总腐殖酸含量降幅分别为23.8%、15.1%、14.2%、29.2%和45.3%,游离腐殖酸含量降幅分别为39.9%、10.5%、16.8%、51.3%和29.1%,2种腐殖酸含量降幅均是以C/N=20和C/N=25的T_2和T_3处理最小.(3)不同C/N堆肥产品中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相较于第0天,C/N最高的T_4和T_5处理胡敏酸含量增幅比其余处理低了23.5%~33.1%;在整个堆肥过程中,以C/N=25的T_3处理富里酸含量降幅最大.C/N=25的T_3处理其产品H/F不仅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在整个堆肥过程中增幅也最大;不同C/N堆肥产品PQ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相较于第0天,各处理PQ值的增幅分别为68.1%、55.4%、68.6%、41.0%和42.3%,以C/N=25的T_3处理PQ值增幅最大;T_1~T_5处理堆肥产品HR值分别为59.0%、62.0%、61.0%、41.3%和49.0%,C/N最高的T_4和T_5处理堆肥产品HR值显着低于其他处理.【结论】高C/N(>30)会造成总有机碳的过量损失、不利于肥堆中胡敏酸的生成和积蓄,并对其堆肥产品的腐殖化程度产生显着负面影响;当堆体C/N在20~25时,更有利于好氧堆肥中腐殖酸类物质的生成和积蓄;当堆体C/N=25时,最有利于堆体中富里酸的稳定化,其产品腐殖化程度也最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氮比论文参考文献

[1].刘金明,程秋爽,甄峰,许永花,李文哲.基于GSA的厌氧发酵原料碳氮比NIRS快速检测[J].农业机械学报.2019

[2].尹瑞,张鹤,邱慧珍,杨慧珍,李孟婵.不同碳氮比牛粪玉米秸秆堆肥的碳素转化规律[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孙厚静,谌金吾,闫静,王杰,谢永.灰树花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碳氮比研究[J].食用菌.2019

[4].王之敏,杨铭,王晓慧,杜帅,许雅迪.盐度对SBR处理低碳氮比废水脱氮性能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19

[5].钱亮,贺北平,刘瑞东,高阳,陈周华.低碳氮比污水提标改造工程设计及运行效果分析[J].中国给水排水.2019

[6].闫沛涵,兰书焕,涂卫国,罗雪梅,李旭东.反硝化菌YYD4强化生物滤池处理低碳氮比污水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9

[7].张书齐,许全,杨秋,蒋亚敏,王旭.海南岛海岸带沙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碳氮比[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8].王先鹏,黄显怀.外加Fe~(2+)协同硝酸盐型铁氧化菌对低碳氮比废水反硝化影响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9

[9].李昂,马放,张栋俊,邢路路,孙移鹿.基于好氧反硝化及反硝化聚磷菌强化的低温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中试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9

[10].王烁阳.不同碳氮比进水条件下SBR系统对雌激素的去除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原料状态脱氮工艺Wuhrmann于1954年提出了最...体系经不同时间球磨后的XRD图...酸化碳纳米管(a-A)和MDI接枝碳纳米管...体系经不同时间球磨后的XRD图谱...铝胁迫对红叁叶碳氮比的影响

标签:;  ;  ;  ;  ;  ;  ;  

碳氮比论文_刘金明,程秋爽,甄峰,许永花,李文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