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剪力论文_哈敏强,司漪,张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核心剪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核心,钢板,剪力墙,框架,结构,性能,剪力。

核心剪力论文文献综述

哈敏强,司漪,张磊[1](2019)在《设置核心筒外剪力墙的超高层结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核心筒长宽比接近2、高度200m以内的超高层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会导致两主轴方向动力特性差异较大,核心筒外加设剪力墙是一种结构动力特性合理的体系。结合工程实例,讨论了此种结构体系的适应性和合理性,对其进行了静力弹塑性分析,并针对此种体系的受力特点提出了对应的结构设计建议。分析表明,筒体外剪力墙在底部楼层可采用渐变斜墙转换来满足底部大空间的建筑功能,斜墙转折处宜埋设型钢以提高延性。(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22期)

张瑞,顾伟东,王照杭,熊启富[2](2019)在《超高层建筑核心筒劲性钢板剪力墙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高度超过500m的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为保证结构安全稳定,超高层建筑大多采用劲性结构来提高其承载能力及抗侧能力,钢板剪力墙结构因此而产生。然而暗柱、暗梁、连梁等钢筋密度大的部位,剪力墙钢板与结构纵向受力钢筋、箍筋、拉钩等相互交错,施工难度非常大,本工程通过对超高层建筑核心筒劲性钢板剪力墙施工技术研究,解决了大部分技术难题。(本文来源于《第四届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论坛暨2019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30)

谢昭波,解琳琳,林元庆,陆新征[3](2019)在《典型框架-核心筒单重与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抗震性能与剪力分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规范体系下,框架-核心筒结构应设计为双重抗侧力体系,其对二道防线的设计有明确的规定,即框架-核心筒体系的框架部分必须具有足够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国外的一些规范(如美国规范ASCE7等)则允许单重抗侧力体系,即水平荷载由剪力墙承担,框架部分只承担竖向荷载。因此,为了比较单重与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抗震性能,该文首先根据中国规范设计一典型框架-核心筒双重抗侧力体系模型,然后在保持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混凝土用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基于以下调整原则设计了框架-核心筒单重抗侧力体系模型:1)在双重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取消结构二道防线,即取消结构框架部分的楼层剪力调整;2)为了减小框架构件截面尺寸,该研究取消了框架构件抗震等级的要求,使筒体承受大部分的水平地震作用,而框架只承担结构的竖向荷载。该文对比分析了两种结构体系在多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响应特征和构件损伤情况,进而讨论两种体系的倒塌机理以及抗倒塌性能。最后讨论单重与双重体系在不同地震水准下,框架所承担剪力和剪力分担比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应关键构件的破坏情况。研究表明:在地震作用下,双重抗侧力体系结构的响应略大于单重抗侧力体系,两者的抗倒塌能力相当。然而,单重体系的用钢量比双重体系少。(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10期)

夏洪流,吴寒,张九荔,刘立平[4](2019)在《核心剪力墙嵌固位置对掉层框剪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掉层框剪结构中的核心剪力墙采取2种不同的嵌固位置,设计不同掉层层数的算例模型,进行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掉层框剪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考察核心剪力墙不同嵌固位置对掉层框剪结构上、下接地部位剪力分配和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掉层结构上、下接地部位剪力分配极不均匀,各接地部位传递的剪力占比受掉层层数和核心剪力墙嵌固位置影响;通过选择核心剪力墙的嵌固位置,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剪力传递的不均匀性,当掉层层数较多时,将核心剪力墙嵌固在上接地端更合理;当上接地部位仅有少量剪力墙时,易形成塑性变形集中,设计中应重点关注此类构件的延性。(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吴晔[5](2019)在《浅谈上海证券交易所双核心筒钢板剪力墙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超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为保证超高层结构的安全稳定性,钢板剪力墙施工技术应运而生。文章以上海证券交易所项目塔楼工程为例,基于双核心筒钢板剪力墙特点及施工难点,详细地研究了双核心筒钢板剪力墙施工技术,最终克服了施工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9年12期)

袁华[6](2019)在《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及抗倒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业高速发展,随之产生的废混凝土也急剧上升,如何处理和利用废混凝土,对其进行回收处理再利用,已经成为热门课题。钢管再生混凝土不仅表现为良好的力学性能,还可以有效利用废混凝土等可再生资源,具有经济环保重要意义;钢板砼组合剪力墙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中主要承受水平侧力,其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抗侧力性能;将钢管再生混凝土应用于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体系中,形成新型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本文主要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构件及其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能力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构件方面:对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下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破坏模式、应力和变形发展趋势、延性和耗能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取代率下,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均发生了底部鼓曲破坏,其破坏形式与滞回曲线变化趋势均相似,构件耗能能力强;随着取代率的提高,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略有降低,延性系数、等效粘滞阻尼系数在±5%之内变化,构件抗震性能受取代率的影响不大;取代率为30%的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延性和滞回耗能能力相对较好;从极限承载力、抗震延性和耗能能力的角度来看,再生混凝土可以应用于矩形钢管混凝土柱之中。结构方面:从不同再生骨料取代率下矩形钢管再生混凝土柱,钢板砼组合剪力墙中混凝土厚度、钢板厚度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的性能进行参数分析;基于某实际工程,对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构性能指标分析和动力时程分析,研究结构的延性、变形规律、剪力分配情况、刚度退化情况、损伤破坏机理以及塑性铰出现规律,验证结构能否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并对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再生骨料取代率为30%的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与钢管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的整体稳定性相差不大;随着钢板砼组合剪力墙中混凝土厚度、钢板厚度的增大,结构整体刚度提高率不断减小,合理提高钢板厚度对结构抗震性能有显着的提高,钢板砼组合剪力墙中混凝土和钢板的厚度应该分别在200mm~600mm和20mm~50mm合理范围内选取;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提高,结构整体刚度随之降低,基底剪力变小,结构的侧移相对增大,取代率对结构的延性没有较大的影响,结构延性比为8左右,大震弹塑性与小震弹性基底剪力比值为4倍左右,结构整体刚度退化程度较好;罕遇地震作用下,出现塑性铰的构件87%处于B-LS强化状态,7%处于LS-CP卸载阶段,6%处于CP-E破坏阶段,重要构件基本处于安全状态,少量构件发生破坏,整体结构未发生倒塌,结构抗震能力富余,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性能水准要求;底层内中柱和边柱失效结构不会发生连续倒塌,底层薄弱角柱失效可能会导致结构角部发生小范围连续倒塌,整体结构抗连续倒塌能力良好。(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吴轶,林柱帆,杨春,莫真铭[7](2019)在《带高强混凝土钢板剪力墙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1个高强混凝土钢板剪力墙模型试验,采用有限元软件PERFORM-3D完成了不同设计参数的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模拟分析,对比了抗剪承载力、刚度、滞回性能等参数,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确定整体结构中剪力墙模型参数。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对比研究带高性能剪力墙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与带普通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整体地震响应和剪力墙材料损伤等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带高强混凝土钢板剪力墙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底部剪力墙的损伤程度和范围明显减小,其底部剪力墙混凝土最大压应变与原结构相比最大可减小42.9%,钢板最大拉应变与原结构相比最大可减小64.9%。构件试验与整体结构分析均证明高强混凝土钢板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优越,结构底部剪力墙损伤得到有效控制。(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08期)

何相宇,张路,邹明,马玉虎[8](2019)在《框架-核心筒结构剪力墙材料用量影响因素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数个实际工程为依托,对框架-核心筒结构剪力墙材料用量影响因素进行了案例研究,并依据分析结果整理了通用性质适用结论,可作为常规工程设计参考方法。首先对研究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具体说明,并对选取的4个工程案例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对剪力墙筒体布置方案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具体分析。其后,对墙肢长度及开洞方案的影响效果进行了案例研究。最后,对连梁高度及连梁长度的影响效果进行了具体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在剪力墙筒体布置、墙肢长度与开洞方案设计、连梁高度与长度控制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框架-核心筒结构筒体剪力墙设计成果的经济合理化水平。(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S1期)

陆新征,顾栋炼,周建龙,包联进,钱鹏[9](2019)在《改变框架-核心筒结构剪力调整策略对其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核心筒体系是超高层结构的常用结构体系之一。我国规范对框架-核心筒结构设计时的框架剪力做了相关的调整规定,但其在超高层结构中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该文对比了中美规范的相关规定,并以一实际超高层建筑为例,改变其剪力调整策略得到新设计方案。并建立新、旧两方案的精细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大震弹塑性分析和特大震抗倒塌能力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变剪力调整策略的新模型设计难度降低,抗大震性能与满足中国规范的原模型相当,且其抗特大震倒塌能力更优。研究结果可以为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9年01期)

张志斌[10](2018)在《超高层核心筒薄型钢板剪力墙施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高层结构在核心筒中设置钢板剪力墙是近几十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抗侧力结构体系。钢板剪力墙综合了钢框架支撑体系及钢筋混凝土剪力墙抗侧力体系的优点,具有偏心支撑的结构性能。钢板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力作用,竖向力作用完全由周边框架柱承担,完全符合第一道抗震防线低轴压比的抗震设计要求,是非常理想的抗侧力构件。但在钢板剪力墙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工序交叉、作业面狭小,施工时不可控因素较多。针对超高层核心筒薄型钢板剪力墙施工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开发》期刊2018年13期)

核心剪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高度超过500m的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为保证结构安全稳定,超高层建筑大多采用劲性结构来提高其承载能力及抗侧能力,钢板剪力墙结构因此而产生。然而暗柱、暗梁、连梁等钢筋密度大的部位,剪力墙钢板与结构纵向受力钢筋、箍筋、拉钩等相互交错,施工难度非常大,本工程通过对超高层建筑核心筒劲性钢板剪力墙施工技术研究,解决了大部分技术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核心剪力论文参考文献

[1].哈敏强,司漪,张磊.设置核心筒外剪力墙的超高层结构设计[J].建筑结构.2019

[2].张瑞,顾伟东,王照杭,熊启富.超高层建筑核心筒劲性钢板剪力墙施工技术研究[C].第四届高层与超高层建筑论坛暨2019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建设学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19

[3].谢昭波,解琳琳,林元庆,陆新征.典型框架-核心筒单重与双重抗侧力体系的抗震性能与剪力分担研究[J].工程力学.2019

[4].夏洪流,吴寒,张九荔,刘立平.核心剪力墙嵌固位置对掉层框剪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2019

[5].吴晔.浅谈上海证券交易所双核心筒钢板剪力墙施工技术[J].智能城市.2019

[6].袁华.钢管再生混凝土框架-钢板砼组合剪力墙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及抗倒塌研究[D].广州大学.2019

[7].吴轶,林柱帆,杨春,莫真铭.带高强混凝土钢板剪力墙的超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19

[8].何相宇,张路,邹明,马玉虎.框架-核心筒结构剪力墙材料用量影响因素案例研究[J].建筑结构.2019

[9].陆新征,顾栋炼,周建龙,包联进,钱鹏.改变框架-核心筒结构剪力调整策略对其抗震性能影响的研究[J].工程力学.2019

[10].张志斌.超高层核心筒薄型钢板剪力墙施工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18

论文知识图

混凝土的本构模型截面及W1截面混凝土应力分布层间位移示意图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不同PGA作用下x向底部剪力时程曲线不同PGA作用下y向底部剪力时程曲线

标签:;  ;  ;  ;  ;  ;  ;  

核心剪力论文_哈敏强,司漪,张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