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收回教育权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教会,基督教,学校,学潮,基督,国家主义,民族主义。
收回教育权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峰[1](2018)在《20世纪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中国自从被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之后,列强除了纷纷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攫取经济利益之外,还通过开办学校进行文化教育渗透。一民国初年外国在华办学的重灾区要数东叁省。日俄战争以前,东叁省外国办学以俄国为最。1898年,沙俄沿中东路建立各级各类学校共400余所。不过俄国学校主要招收的是铁路员工的子弟,还有部分沙俄的地主、商人、资本家、军官的子弟,很少招普通学生。日俄战争(本文来源于《炎黄春秋》期刊2018年01期)
王艳伟[2](2015)在《1920年代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年代的中国思想领域异彩纷呈。随着民族主义的高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的扩展,以教育界为主要代表的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被外人涉足已久的教育权问题。随之,一场轰轰烈烈的收回教育权运动漫延全国。但由于教会设学是国际条约所赋予的权利,而且信教自由之说也被载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以,该运动的发酵、发生过程中,关于殖民教育及教会教育本质,应否收回教育权,以及如何收回教育权方面,舆论的探讨都起到不同忽视的作用。这场"唇枪舌战",一方面展示收回教育权运动中舆论交锋之激烈,一方面也揭示出不同主张所反映的团体利益。本文共分为叁章,分别从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理论基础、运动兴起过程中的舆论反响,以及从青年学生、社会团体、政府政策叁个方面分析舆论对收回教育权实践的影响。文章结合时代背景,梳理19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发展脉络,着重考察各界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相关问题的舆论认知情况,分析并阐释形态各异的主张及其背后的利益团体以及舆论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06-08)
谢竹艳[3](2013)在《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与“收回教育权”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二叁十年代发起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各基督教大学先后向中国政府立案。外籍校长对待这场运动的态度主要有叁种:抵制,以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为代表;表面顺从,实则变化不大,以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最明显;积极服从,大多数外籍校长属于此列。各种不同的态度由以下因素导致:校长本人的态度及办学观,上级差会对学校的管理模式,社会和公众的压力。(本文来源于《海峡教育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宁玉兰,李俊丽[4](2013)在《国家主义派与收回教育权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中,国家主义派作为运动的首倡者,为运动的深入发展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变以及运动发展由言论诉求转向政治行为阶段,国家主义派温和改良的措施无法适应激进的革命潮流,最终失去了在运动中原有的地位与作用。(本文来源于《郑州师范教育》期刊2013年05期)
郑刚[5](2013)在《余家菊与20世纪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回教育权运动是近代我国维护和争取国家主权的一项重要胜利。余家菊对促进当时中国政府制定有关收回外国教会学校的政策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他着文立说,建构国家主义教育理论,积极引导教育界的舆论导向,声援收回教育权运动。另一方面,他多次在各类教育会议中提请相关议案,发起成立"国家教育协会",推动收回教育权运动。(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3年03期)
范大明,周建树[6](2013)在《宗教、教育与国权——张亦镜与近代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收回教育权运动是近代中国非基督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矛头直指传教士所办的教会学校。面对教外人士的指责,以文字"卫道"着称的基督徒———张亦镜"挺身而出",从中国保守基督徒的立场出发对非基督教知识分子攻击教会教育事业的观点进行驳斥:否认教会学校充当了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工具,主张宗教与教育的统一,提出教育主权由教会中华人收回等观点。这些观点具有理性中充满激情、保守中又具开放性的特点。(本文来源于《湛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杨笛[7](2012)在《收回教育权运动中的金陵女大》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曾经发生过一场缘起于反基督教化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实际是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教育权过程的一个步骤。本文通过金女大在这一运动中的起落沉浮,分析现代中国的教育权概念的建构、确立和向思想领域的扩展。(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2年05期)
杨思信[8](2012)在《试析收回教育权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教育思想、教育学派、教育制度、教育编纂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思想方面,该运动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与宗教分离"、"国家主义教育"叁大观念。教育学派方面,该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丰富壮大了中国现代教育流派的队伍。教育制度方面,该运动促使政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教会学校的体制。教育编纂方面,该运动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教育侵略"论、"文化侵略"论,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话语范式。(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段向雪[9](2011)在《近年来收回教育权运动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研究逐渐由冷趋热,成果不断增多。在有关该运动发生的起因、历史地位,教育团体、教育学派及政党与该运动,历届政府教会学校政策的演变,教会大学立案及其中国化等一些相关问题上,取得不少进展。不过,整体上看,目前该问题仍存有许多空白点,亟待填补。(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夏泉,程强强[10](2010)在《广州圣叁一中学学潮与收回教会教育权运动的发轫》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中国民族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国民意识的觉醒,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广州率先兴起了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和收回教育权运动。这一运动首先自广州私立圣叁一中学以学潮形式迸发出来,并迅速波及全省,震动全国。收回教育权运动发生后,得到了广大社会团体、政界要人与学生组织的热情支持与参与。面对学潮,政府当局不得不采取实际行动,以谋教育权之收回;而教会学校为了继续生存,亦应时调整办学方式,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呈请立案。(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10年04期)
收回教育权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20年代的中国思想领域异彩纷呈。随着民族主义的高涨,以及收回利权运动的扩展,以教育界为主要代表的社会各界开始广泛关注被外人涉足已久的教育权问题。随之,一场轰轰烈烈的收回教育权运动漫延全国。但由于教会设学是国际条约所赋予的权利,而且信教自由之说也被载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以,该运动的发酵、发生过程中,关于殖民教育及教会教育本质,应否收回教育权,以及如何收回教育权方面,舆论的探讨都起到不同忽视的作用。这场"唇枪舌战",一方面展示收回教育权运动中舆论交锋之激烈,一方面也揭示出不同主张所反映的团体利益。本文共分为叁章,分别从收回教育权运动的理论基础、运动兴起过程中的舆论反响,以及从青年学生、社会团体、政府政策叁个方面分析舆论对收回教育权实践的影响。文章结合时代背景,梳理19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发展脉络,着重考察各界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相关问题的舆论认知情况,分析并阐释形态各异的主张及其背后的利益团体以及舆论对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收回教育权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凯峰.20世纪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J].炎黄春秋.2018
[2].王艳伟.1920年代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D].浙江大学.2015
[3].谢竹艳.基督教大学外籍校长与“收回教育权”运动[J].海峡教育研究.2013
[4].宁玉兰,李俊丽.国家主义派与收回教育权运动[J].郑州师范教育.2013
[5].郑刚.余家菊与20世纪20年代的收回教育权运动[J].世界宗教研究.2013
[6].范大明,周建树.宗教、教育与国权——张亦镜与近代中国收回教育权运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
[7].杨笛.收回教育权运动中的金陵女大[J].学海.2012
[8].杨思信.试析收回教育权运动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影响[J].教育学报.2012
[9].段向雪.近年来收回教育权运动研究综述[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
[10].夏泉,程强强.广州圣叁一中学学潮与收回教会教育权运动的发轫[J].民国档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