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王春华[1]2004年在《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高渗盐-胰蛋白酶法制备脱细胞真皮基质并进行组织学观察和微生物学检测,探讨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和机理。 材料与方法:SD大鼠4只: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以8%硫化钡溶液脱去躯干部皮毛,切取大鼠躯干全层皮肤制成厚约0.4mm的中厚皮,1MNaCl溶液37℃浸泡48h分离表真皮,以0.25%胰蛋白酶+0.1%EDTA溶液37℃分别热消化50、60、70、80、90分钟脱去细胞成分,并进行冷冻干燥处理。脱细胞真皮基质作光镜、电镜观察和微生物学检测并对不同时间热消化处理的脱细胞真皮基质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消化时间不同的脱细胞真皮基质均具有柔软、一定的柔韧性和伸展性、弹性好、弯曲不断裂的特点,组织学观察见表皮细胞均完全去除,但是消化90分钟,ADM的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 complex,BMC)和胶原纤维的结构与排列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消化50、60、70分钟的ADM虽然基底膜和胶原纤维的结构与排列正常存在,但脱细胞不完全;消化80分钟制备的ADM组织学检查基底膜完整连续,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结构及排列完整规则,没有细胞成分存在。微生物学检测没有细菌生长。 结论:采用高渗盐-胰蛋白酶法制备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方法能达到既完全脱去细胞成分又使基底膜完整连续,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结构及排列正常的双重目标,脱细胞真皮柔韧性好、不断裂,无细菌生长。

张宜澜[2]2015年在《微粒皮移植修复深度皮肤创面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皮肤创面的修复贯穿烧伤患者治疗的始终,是烧伤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并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愈率及愈后生活质量。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自体皮来源有限,其创面修复一直是烧伤外科的一个难点。微粒皮移植术自1986年应用临床以来,已经成功治疗了大量严重烧伤患者,并逐渐成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主要的创面修复技术之一。但微粒皮移植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扩展比相对有限,创面愈合后反复破溃,后期瘢痕增生严重等。本课题组前期在比较几种大面积烧伤创面修复技术后,提出了应用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复大面积烧伤深度创面,并在前期实验中在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上证实了其能在自体皮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创面早期愈合率。同时本课题组将自行研制的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薄层皮肤复合移植于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发现其能有效的改善皮肤移植后的创面愈合质量,也为真皮基质改善微粒皮移植后创面愈合质量提供了实验依据。因此,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烧伤科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资料,前瞻性研究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并在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上观察自异体微粒皮复合移植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对创面愈合质量的影响,预期为制定自体微粒皮移植术的临床规范化技术流程提供客观的前期数据,为完善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的应用进行初步的临床和实验探索。目的:1.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烧伤科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救治经验,为制定自体微粒皮移植术的临床规范化技术流程提供客观的前期数据。2.采用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进行修复烧伤患者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前瞻性研究,从创面愈合、瘢痕形成以及组织学检查等方面,评估其在临床上的近、远期疗效,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寻找一种新的皮肤修复重建技术。3.将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应用于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术中,通过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观察其对创面愈合率、收缩率和创面组织形态学的影响,为临床上完善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收集2002年11月至2013年8月入我院烧伤科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术治疗深度烧伤的2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从收集的临床资料中分别整理出具有完整创面愈合情况的病例139例、近期愈后效果115例和远期愈合质量(瘢痕增生)情况73例。回顾分析治疗过程中的各因素对患者预后、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近、远期愈合质量的影响。2.按临床前瞻性研究的入选标准和排出标准,将入选的严重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严重烧伤患者双侧肢体或部位的深度烧伤创面进行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观察。按部位随机分成两组,(1)自体皮组(侧):一侧肢体采用自体微粒皮移植进行创面修复;(2)混合移植组(侧):相应的另一侧肢体采用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进行创面修复。两组(侧)肢体的自体微粒皮扩展比相同,混合移植组(侧)的自异体微粒皮用量比为1:1。术后每周对术区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创面愈合情况,后期愈合后瘢痕增生情况。经患者同意后,于再次植皮手术或整形手术时切取小块创面组织,行组织学检查。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新生上皮增生情况及真皮胶原纤维排列;层粘连蛋白、Ⅳ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真皮表皮连接的基底膜重建情况。3.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自异体微粒皮移植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实验:实验以雄性sd大鼠背部皮肤制作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雄性wistar大鼠背部皮肤制作异体微粒皮,雌性sd大鼠为移植的受者。48只雌性sd大鼠(体重205~230g)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实验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1)自体皮组:移植自体微粒皮,移植面积扩张比为10:1;(2)实验1组:自体微粒皮(面积扩张比为10:1)的复合移植等量的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3)实验2组:面积扩张比为10:1的自体微粒皮混合移植等量的异体微粒皮;(4)实验3组:在实验2组的基础上复合加入面积扩张比为10:1的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每组6只大鼠(四组共24只)用于术后2、3、4周创面情况的观察。每组6只大鼠(四组共24只)用于术后2、3、4、8周创面的组织取样(其中8周的取样来自前观察创面愈合的6只大鼠)。运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创面愈合率及收缩率,比较各组的创面愈合及创面收缩的情况。术后2、3、4周标本分别行he染色、masson染色了解表皮及真皮胶原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层黏连蛋白表达,了解基底膜重建情况;8周标本行天狼星染色观察Ⅰ/Ⅲ型胶原分布及比例的变化。结果:1.自体微粒皮移植术临床回顾性分析的结果显示:(1)严重烧伤患者其预后与烧伤总面积及吸入伤的程度有关;(2)伤后1周内与1周后行切痂微粒皮移植的死亡率为分别为16.1%、32.1%(p<0.05);(3)对377个部位的创面愈合率进行分析,扩展比为5~10﹕1时愈合率最高,达(77.23±19.91)%,比扩展比小于5﹕1时具有明显优势(p<0.05);在相同愈合率下,扩展比为5~10﹕1时愈合速度为(1.84±0.76)%/d明显快于扩展比大于10﹕1的(1.53±0.51)%/d(p<0.05);(4)分析创面近期愈后质量,发现反复破溃是微粒皮移植术后的一个普遍现象;(5)证实瘢痕增生程度与创面一期愈合率关系密切(χ2=11.697,p<0.05)。2.对6例严重烧伤患者行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和自体微粒皮移植的自身对照临床观察发现:(1)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的在术后5、6周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53.57±30.78)%和(66.14±30.15)%明显高于自体微粒皮移植的(36.14±23.96)%和(46.57±25.8)%(p值均小于0.05);(2)混合移植组的愈合速率(1.50±0.65)%/d,明显高于单纯微粒皮组(1.06±0.4954)%/d(p<0.05);(3)对术后7周2例患者的4个组织样本以及术后18个月1例患者的2个组织样本,行he染色、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①he染色:术后7周混合组创面表皮明显增厚且分化良好,有较多明显的表皮钉突存在。单纯微粒皮组表皮细胞层数相对较少,且表皮真皮连接较为平坦光滑,未见明显表皮钉突存在。术后18个月两组表皮均发育良好,表皮真皮连接较好,均有较多的表皮钉突,两组间无明显差异。②masson染色:术后7周两组的胶原束均比较纤细,排列絮乱、相对疏松,胶原束间有大量微血管分布;术后18月胶原束明显增粗,排列整齐、且相对致密,胶原间有大量细小血管存在。③Ⅳ型胶原染色:移植术后7周,混合移植组与单纯微粒皮组的基底膜处均较浅的Ⅳ型胶原表达,混合移植组较强且连续性更好;术后18个月,两组样本基底膜区均有较强的连续阳性表达。④层黏连蛋白(laminin)染色:术后7周,两组样本的基底膜及表皮细胞中均有laminin的阳性表达;混合组laminin阳性表达较多,且在基底膜区连续性更好。术后18个月,两组样本的基底膜区均有相对较强的表达,且连续性好。3.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自异体微粒皮移植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实验:(1)自异体混合移植能在早期覆盖较多创面,术后2周实验2组及3组的愈合率达到了(43.70±21.25)%和(59.39±19.46)%,明显优于自体皮组及实验1组的(20.59±6.63)%(p=0.029,p=0.01)和(23.37±5.90)%(p=0.048,p=0.01);并且术后3、4周创面愈合率也明显高于实验1组及自体皮组(p值均小于0.05);虽然实验1组在各时间点的愈合率均高于自体皮组,但差异并不明显(p>0.05);(2)创面收缩情况:术后24周,大体观察各组创面均有不同程度收缩,加入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1组及实验3组,创面收缩程度相对较轻。但对各组各时间点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除4周时实验3组的(74.57±1.99)%与自体皮组的(79.49±5.70)%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3)组织学检查:①he染色显示,术后2周各组表皮均不同程度增生,其中自体皮组相对较薄,实验2、3组增生最明显,可见表皮突形成。术后3、4周,各组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基底细胞排列整齐,表皮细胞趋于成熟;②masson染色显示,术后2周实验各组均可见异体真皮组织及形态规则的颗粒脱细胞真皮基质,部分被周围组织包绕,其余胶原纤维束相对松散、粗大;而自体皮组胶原束较细,排列较紧密。3周后,各组胶原均有不同程度增生,脱细胞真皮颗粒逐渐松散;异体真皮与周围胶原相互融合。4周后,各组胶原趋于整齐;实验各组胶原排列较松散趋于成熟,其中以实验3组最好;自体皮组胶原束纤细,排列紧密。③laminin染色显示,所有各组在移植后的2周基底膜区均有阳性表达。其中实验3组表达最强且完整连续,实验1、2组可见较浅的连续表达,而自体皮组仅有间断的阳性表达。术后3周,实验各组均有较强的连续表达,而自体皮组表达较弱。术后4周,所有各组基底膜区都有连续的阳性表达。④对移植术后8周的各组愈合创面取样,行天狼星染色,观察组织中Ⅰ/Ⅲ型胶原分布情况,并与正常皮肤组织对比。发现正常皮肤胶原束呈相互交错的“树杈状”,高倍镜下胶原束较粗壮,交错、稀疏排列。自体皮组,低倍镜下真皮层胶原组织呈均质化改变,高倍镜下胶原束纤细,排列紊乱;实验1组胶原相互交错、排列较紧密,高倍镜下和正常胶原类似;实验2组胶原排列稀疏,高倍镜下胶原束较纤细;实验3组与正常皮肤十分类似。各组的Ⅰ/Ⅲ型胶原比值依次为(2.23±0.27)%、(4.57±0.24)%、(3.95±0.63)%、(5.08±0.47)%,而正常组为(6.08±0.50)%。自体皮组和所有实验组与正常皮肤相比均存在差异(p<0.05),而差异最大的是自体皮组,差异最小的为实验3组。在与自体皮组比较中发现,各实验组均有差异(p<0.05),差异较大的两组是实验1组和3组,但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实验2组与3组的Ⅰ/Ⅲ型胶原比值之间也存在较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1.对深度烧伤患者早期行切痂微粒皮移植术能明显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适当的扩展比(5:1~10:1)具有良好的愈合率及愈合速率;提高创面的一期愈合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远期愈合质量。2.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对烧伤患者深度创面具有明显的促愈合作用,较早地完成创面修复,异体微粒皮的添加能促进新愈合创面的基底膜重建,有助于表皮真皮连接的建立,从而提高微粒皮移植后愈合创面的皮肤质量。3.在大鼠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上,自异体微粒皮混合移植能明显提高创面愈合率,可使创面完成早期覆盖;颗粒状脱细胞真皮基质及异体微粒皮中的真皮组织能有效促进创面的修复,并能促进愈合过程中的胶原成熟,诱导基底膜早期形成,提高微粒皮移植后创面愈合的质量。

姚明[3]2006年在《异种生物衍生材料(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组织工程学技术研制、开发新的异种生物衍生材料—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sheep acelluar dermal matrix,SADM),以SD大鼠为动物模型,参照已相对成熟的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方法,利用异种(羊)皮肤组织,经过多步骤的脱细胞处理,获得纯天然的生物衍生支架材料。通过组织学研究,分析脱细胞后的生物衍生材料的组织成分;在透射电镜下观察支架材料的超微结构特点;通过体内、体外的实验研究,分析异种生物衍生支架材料——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组织相容性,观察羊脱细胞真皮基质支架材料的血管化过程,探讨其成为皮肤组织工程新的真皮支架材料的可能性;进行异种(羊)真皮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新型医用生物敷料的实验研究。方法(1)应用高渗盐—化学洗涤剂及酶消化的方法,并与0.2%戊二醛交联,对异种(羊)皮肤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制备纯天然的生物衍生支架材料。(2)比较不同浓度TritonX-100对异种(羊)皮肤组织进行脱细胞作用的影响。(3)应用组织学方法,对制备的以异种生物衍生支架材料—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成分进行分析。(4)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异种(羊)脱细胞基质支架材料的超微结构特点。(5)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羊皮肤I型和III型胶原含量,旨在探讨羊皮断层处理前后羊皮胶原的变化。(6)分别将高渗盐—化学洗涤剂及酶消化处理并经0.2%戊二醛交联及未交联的SADM植入SD大鼠体内,通过体内埋植试验观察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支架材料对组织的影响,判断该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探讨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成为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能性。(7)建立SD大鼠创面模型,进行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作为新型医用生物敷料的实验研究。结果(1)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Sheep Acellular Dermal Matrix , SADM)支架材料的成分分析:①组织形态学观察: 1 % TritonX-100脱细胞后,光镜下见细胞轮廓存在,细胞外观形态无明显变化。但细胞核有的固缩,有的碎裂,不规则,细胞核排列无序,呈现拥挤状态;而3 % Triton X-100脱细胞后的支架材料,细胞成分完全消失,光镜下见不到细胞核形态,粉红色的胶原纤维排列较疏松,可见细胞脱除后遗留的空隙。②透射电镜观察: 1 % Triton X -100脱细胞后,透射电镜下见细胞膜破损,细胞器破坏、破碎,染色质凝集,形成多个散在的碎块,有的细胞核浓缩,并可见到半月状的凋亡小体。3 % TritonX-100脱细胞后,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只见残留的细胞轮廓,周边可见不同方向走行的胶原纤维断面。③断层处理前后羊皮肤I型和III型胶原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断层处理前后羊皮组织中I型胶原和III型胶原含量均有较明显变化。(2)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试验:按照生物学评价试验的要求,通过SD大鼠体内埋植试验完成,经观察,大鼠反应正常,试验部位切口愈合良好,未发现中毒反应和死亡。SADM未交联组:植人术后1周,手术创口愈合良好,光镜下可见一些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渗入所植入的异种(羊)脱细胞真皮支架中。在植人的SADM支架材料周围有成纤维细胞包绕,但未形成纤维囊包裹,植人物易取出;镜下可见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植人后2周时,植人物周围可见一薄层包裹着半透明的纤维膜,与创面基底紧密相连,镜下可见巨噬细胞开始增多,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也可见到,宿主创面周围组织细胞长入植入的异种(羊)真皮支架内,纤维膜与周边组织分界尚清楚。植人后3周时镜下可见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一些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及非炎性细胞明显的出现在SADM支架中。4周时,中性粒细胞开始减少,淋巴细胞无明显增多,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继续长入支架中,8周时,植入的异种(羊)真皮支架逐渐被SD大鼠结缔组织所替代,纤维膜不再继续增厚,膜密度增大,有变薄趋势,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减少,偶可见到吞噬细胞,植入物体积明显变小,有吸收倾向,14周~32周时植人物消失。SADM交联组:界限始终清楚,4周时植入物周围可有少量新生血管网,逐渐变薄变软,此后,更多的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长入支架内,较非交联组缓慢;至36周时,受植SD大鼠皮下仍可触及交联型SADM。(3)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SADM)作为创面敷料的观察:以SADM为覆盖物的创面愈合效果略差于异体皮覆盖创面的效果,但明显优于凡士林油纱组覆盖创面的效果。结论(1)虽然应用高渗盐-化学洗涤剂及酶消化法制备的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SADM)具有较完好的基底膜及胶原结构,其质地柔软、弹性及伸展性好、不易断裂等特点。但本实验研究也发现,羊皮与猪皮及人皮在组织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羊皮的表皮与真皮结合紧密,羊皮的表皮去除以及真皮内汗腺、毛囊细胞的脱除是较困难的,故在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制备时,延长化学洗涤剂的作用时间和增加化学洗涤剂的浓度是十分必要的,并在制备流程中辅用刮除法可提高去除表皮的效果。另外,实验发现,即使TritorlX-100浓度达到4%时,羊皮真皮层内的汗腺、毛囊细胞只能达到基本脱尽的效果。(2)异种(羊)脱细胞真皮基质(SADM)中的主要成分为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断层处理前后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成分有部分变化(。3)戊二醛交联的SADM比非交联的SADM降解慢,但有一定程度的毒性反应。(4)皮下埋植实验及组织学观察,异种(羊)皮脱细胞基质能明显延缓创面的收缩,能较快速血管化,有望成为真皮替代物; SADM具有良好的保湿性,是较好的生物敷料,但在临床应用之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杜伟力[4]2008年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微粒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猪和羊)与微粒皮复合移植后创面愈合情况,探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替代同种异体皮的可行性方法选择4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选取8块Ⅲ度创面,在伤后3-5天行切痂手术。切取自体刃厚皮片制作成微粒皮,通过漂浮法将微粒皮转移至大张脱细胞异种真皮基质(羊和猪),移植于切痂后创面,观察患者术后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和微粒皮成活情况、移植后的愈合时间。结果创面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43~60天[(51±6)天]。结论应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替代同种异体真皮基质,行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可替代同种异体皮。

王杨, 薛宝升, 徐珲, 李天威, 唐明睿[5]2002年在《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观察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创面的修复情况。 方法 于 6只小白猪背部制作 4 6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 ,同时制作网状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和自体微粒皮。创面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2 3个 ,分别进行自体微粒皮 +异体真皮基质 (两者比例为 1∶4 ) +异体断层猪皮、自体刃厚皮 +异体真皮基质的移植。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移植成活率及创面收缩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P >0 .0 5 )。两组移植术后组织学观察无明显差别 ,术后 8~ 2 0周胶原纤维结构完整、清晰、排列规则、粗细均匀 ,可见正常的血管组织 ,炎症反应逐渐减轻 ,表 真皮间结合良好 ,钉突横跨基底膜并完好地固定于异体真皮上。移植术后 5个月皮肤均较平滑、有弹性、功能好。 结论 自体微粒皮与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后皮片成活率较高 ,为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中较理想的覆盖材料。

陈斐, 潘云川, 郑志昂, 胡琳, 丁吉东[6]2009年在《组织工程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刃厚皮微粒皮移植》文中研究指明为观察组织工程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刃厚皮、微粒皮移植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2005-04/2008-06海南省农垦叁亚医院烧伤整形科严重烧伤和瘢痕患者8例12个创面,采用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刃厚皮片、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微粒皮移植修复创面。12创面中,10个创面复合皮完全成活,1个创面出现散在点状坏死,经换药8d愈合。1例植皮部分成活,经补充游离植皮后创面愈合。随访6~12个月,复合移植皮肤质地柔软,弹性良好,无瘢痕增生,类似全厚皮片。提示采用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刃厚皮、微粒皮移植修复严重烧伤创面,疗效满意,没有排斥反应,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张宜澜, 彭代智[7]2016年在《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微粒皮移植术自应用临床以来,已经成功治疗了大量严重烧伤患者,并逐渐成为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主要的创面修复方式之一。但是,微粒皮移植术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I期愈合率相对较低,创面愈合后反复破溃,后期瘢痕增生较严重等。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微粒皮移植的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进行了总结,重点阐述了异体微粒皮、真皮基质以及干细胞在微粒皮移植中的应用。这些方法对深度烧伤的创面愈合速度及愈后质量均有显着提高。

张先安, 罗文福, 潘银根, 关少强, 任大宏[8]2007年在《交联型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创面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09/2006-10在珠海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叁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就诊的中面积和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16例共48个观测创面,患者均知情同意。患者于伤后3~5d休克期平稳渡过后行肢体创面切痂术,自体微粒皮移植组观测24个创面,均位于复合皮移植组创面的邻近或对侧肢体相同部位。①复合皮移植组:切痂创面用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由江苏启东医疗用品研究所提供)+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异体皮覆盖。②自体微粒皮移植组:切痂创面用自体微粒皮移植+异体皮覆盖。术后6周异体皮脱落,两组散在肉芽创面行小邮票状皮片补充移植修复创面。术后定期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及收缩率,并行创面组织学检测。结果:两组48个创面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异体皮成活情况相近。②术后6周,复合皮移植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均显着低于自体微粒皮移植组(P<0.05);经补充植皮后即术后8周两组创面愈合率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③移植术后6,8,12周,复合皮移植组患者的移植创面收缩率均显着低于自体微粒皮移植组[(10.28±2.36)%,(16.25±3.78)%;(15.68±1.79)%,(30.42±3.65)%;(22.07±1.39)%,(42.83±2.74)%(P<0.05)]。④术后8周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复合皮移植组创面愈合处上皮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基底膜结构完整;自体微粒皮移植组上皮层仍较薄,细胞分化不良,真皮内胶原排列较紊乱。结论:交联型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痂创面,能够抑制瘢痕增生,改善创面愈合质量,疗效满意。

马忠锋[9]2005年在《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制无细胞毒性猪去细胞真皮基质(PADM),进行PADM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制备成纤维细胞-胶原-PADM复合基质,构建组织工程全层皮肤并进行烧伤创面修复的实验研究。 方法:1.取0.3-0.4mm厚的猪断层皮片,使用高渗盐水/氢氧化钠法制备PADM,经交联和消毒后进行细菌学及猪病毒学检测。PADM植入SD大鼠皮下,术后动态观察。SD大鼠背部做全层皮肤缺损,实验组Ⅰ(高渗盐水/氢氧化钠法制备的PADM+自体微粒皮、同种异体皮移植)、实验组Ⅱ(Dispase Ⅱ/TritonX-100法制备的PADM+自体微粒皮、同种异体皮移植),手术后2,4、6周动态观察植皮成活情况。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切削痂后创面,应用PADM+自体微粒皮+异体皮覆盖创面,手术后观察创面愈合情况。2.酶消化法进行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培养,绘制表皮细胞原代生长曲线,MTT法测定传代后表皮细胞的增殖。成纤维细胞直接或与胶原混合后种植于PADM表面,构建活性真皮替代物。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人TGF-β1、bFGF含量。表皮细胞种植在活性真皮基质的胶原面,构建组织工程皮肤。RT-PCR法检测气-液面培养对表皮细胞bFGF、TGF-β1、KGF表达影响。SD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分别进行组织工程皮肤(实验Ⅰ组)和单纯表皮细胞膜片移植(实验Ⅱ组)的实验研究。 结果:1.PADM无细胞成分,细菌学和病毒检测均为阴性。大鼠皮下植入PADM术后24周,仍然可见其结构。2.实验组Ⅰ、Ⅱ愈合质量无差异,上皮细胞分化良好,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基底膜完整。PADM结合自体微粒皮和异体皮移植,创面愈合质量明显优于自体微粒皮和异体皮移植的临床效果。3.成纤维细胞和表皮细胞体外培养均贴壁生长。原代表皮细胞生长速度为包皮组>头皮组>腋窝组,经过传代后不同部位表皮细胞生长增殖无差别(P>0.05)。4.实验组Ⅰ的TGF-β和bFGF含量至第8天已经达到稳定水平,实验组Ⅱ第4天含量达到稳定水平,实验组Ⅱ的细胞因子含量高于实验组Ⅰ(P<0.05)。5.组织工程皮肤具有上皮层和真皮层,表皮细胞之间有桥粒连接。气

丁健[10]2014年在《促进微粒上皮修复创面减轻挛缩的动物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猪自体皮肤微粒修复体表创面与皮肤微粒量的关系目的:观察阶梯比例自体微粒皮移植后对创面的修复效果,明确不同比例微粒皮移植于创面后的愈合速度及修复质量,寻找微粒皮游离移植修复创面的最佳比例。材料与方法:在实验用猪的体表制备若干2x2cm2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自体微粒皮扩张面积比例(即移植微粒面积与创面面积比例)分别设定为10%、20%、30%、40%、50%、60%、70%、80%、90%、100%,共10组,每组6个创面。分别将各组微粒皮移植于创面,术后2、3、4周观察各组创面愈合情况,术后4、8、12周观察各组挛缩情况,并行HE染色观察上皮及皮下胶原的分布。结果:1.10组中,10%、20%和30%叁组均愈合较慢,术后3周时愈合率仅约为4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而40%-100%七组的愈合速度相对较快,术后3周时愈合率约为7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后七组的愈合率均高于前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移植术后4周各组创面基本完全上皮化,至12周时创面的大小趋于稳定。此时10%、20%和30%叁组的挛缩率约为70%,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40%-100%七组的挛缩相对较轻,挛缩率约为5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后七组的挛缩率均小于前叁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HE染色显示12周时,40%-100%七组的上皮细胞层数较多,极性良好,真皮乳头层丰富,皮下可见大量成熟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其间散在分布纤维细胞;而10%-30%叁组基本为瘢痕愈合,可见上皮细胞层数较少,无上皮角,皮下仍可见大量纤维细胞,胶原尚未完全成熟。结论:自体微粒皮扩张面积比例(即移植微粒面积与创面面积比例)为40%时,达到修复创面的最佳比例。即利用相对较少的皮肤可以达到相对较快的愈合速度和较轻的后期挛缩。第二部分猪自体微粒皮+微粒黏膜+人工真皮复合移植修复体表创面的远期疗效观察目的:观察自体微粒皮+微粒黏膜+人工真皮复合移植修复创面的远期效果,评价此方法是否可改善单纯微粒皮+微粒黏膜修复创面远期挛缩较重的问题。材料与方法:在实验用猪的体表制备若干5x6cm2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体表创面根据修复组织的不同随机分为口腔黏膜微粒+皮肤微粒组(A组)、口腔黏膜微粒+皮肤微粒+人工真皮组(B组)、人工真皮组(C组)、厚中厚植皮组(D组),共4组,每组6个创面。将微粒扩张面积比例(即移植微粒面积与创面面积比例)设定为40%。术后2周、4周、8周、12周比较各组愈合情况和创面挛缩情况,并行HE染色观察上皮化情况和皮下胶原的分布,第12周行扫描电镜观察表皮真皮结合的情况以及修复质量。第12周将创面标本行生物力学检测比较各组皮肤的粘弹性和抗拉强度的差异。结果:1.移植术后10天、2周、3周,A、B、C叁组逐渐上皮化,C组人工真皮大部分脱落,创面挛缩明显,D组完全愈合。愈合率方面D组优于A、B、C叁组(P<0.05),A、B两组优于C组(P<0.05),A、B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2.移植术后4、8、12周分别比较各组创面挛缩率。术后4周A、B、C叁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D组挛缩较轻,与前叁组差异明显(P<0.05)。术后8周、12周各组的挛缩率比较:D参考文献:

[1]. 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D]. 王春华. 安徽医科大学. 2004

[2]. 微粒皮移植修复深度皮肤创面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D]. 张宜澜. 第叁军医大学. 2015

[3]. 异种生物衍生材料(羊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初步研究[D]. 姚明. 宁夏医学院. 2006

[4].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与微粒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观察[D]. 杜伟力. 北京大学. 2008

[5]. 自体微粒皮与异体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J]. 王杨, 薛宝升, 徐珲, 李天威, 唐明睿. 中华烧伤杂志. 2002

[6]. 组织工程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复合自体刃厚皮微粒皮移植[J]. 陈斐, 潘云川, 郑志昂, 胡琳, 丁吉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7]. 微粒皮移植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J]. 张宜澜, 彭代智.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6

[8]. 交联型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J]. 张先安, 罗文福, 潘银根, 关少强, 任大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9]. 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的研制与应用[D]. 马忠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5

[10]. 促进微粒上皮修复创面减轻挛缩的动物实验研究[D]. 丁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标签:;  ;  ;  ;  

自体微粒皮与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复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