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应用

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应用

一、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龙妍[1](2020)在《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滑雪游乐场环境属性价值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雪游憩活动是以冰雪和相关自然环境资源为载体的一项旅游运动。2017年我国成功获得2022年国际冬季奥林匹克会的举办权,为推动全国滑雪游憩运动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我国滑雪游憩运动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规划、场地选址、基础设施建设、产品设计、景区管理等诸多领域都面临新的挑战。滑雪游憩活动设施建设和科学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如果保护管理不善,将会导致包括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空气污染,以及游憩需求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游客偏好和资源环境价值等重要信息。然而,已有研究表明,除了发达国家个别学者在滑雪游憩地开展少量价值评价研究外,我国鲜有学者在这一领域上开展价值评价研究。因此,为了进一步丰富滑雪游憩运动旅游者偏好与资源环境价值评价研究文献,帮助滑雪游乐场改善景区管理,本文试图开展滑雪游乐场资源环境及管理属性的价值评价研究。本文首先论述当前我国部分滑雪游乐场开发建设过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引用游憩效用理论,提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通过讨论和揭示传统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创新的价值评价方法——游客满意度法。详细阐述其理论和实践依据,并根据滑雪游乐场资源环境属性要素,进行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问卷设计,展开实地调研。最后,运用排序logit、排序probit和OLS三种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中测算我国滑雪游乐场主要资源环境属性的经济价值。结果显示:滑雪游乐场的雪道“平均坡度”、“空气中PM10含量”和“滑雪游乐场面积”对于游客满意度有显着负影响,而“距市中心距离”和“冬季月份日平均气温”和游客满意度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滑雪游乐场平均坡度,游客旅行距离、空气质量、面积和冬季日均气温五种属性的游客意愿支付分别为817.02元、300.91元、163.77元、33.74元和565.35元。最后,本文使用边际分析剖析了滑雪游乐场环境属性变化对游客旅游效用的影响。

陈瑞霞[2](2020)在《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视角的两个实证》文中研究说明幸福是人类的终极追求目标。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繁荣,人们开始从单纯追求基本需求的满足转向关注幸福。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政策制定者开始认识到,通过幸福感来评价社会进步、社会发展和政府政策等,而不是仅仅通过经济产出如GDP等指标,是一种更为有效和更有意义的方式。例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利用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012年6月,联合国大会将每年的3月20日确定为“国际幸福日”,强调了幸福是全世界人类生活的普世目标和愿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繁荣,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就个人而言,旅游也成为了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在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旅游被确定为“五大幸福产业”之首,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产业共同构成五大幸福产业,体现了旅游业对于国民幸福所起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可以说,旅游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衡量幸福感的重要指标。不过,世界范围内的旅游幸福感研究才短短十几年的时间。目前的研究主要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从旅游体验或旅游活动的视角,来研究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在幸福经济学研究中,关于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才刚刚开始,已有研究证明了旅游停留时间正向影响旅游者幸福感,但还未从消费支出的视角进行研究。而在我国学术界,关于旅游幸福感的研究还比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理论。旅游作为消费的一种,其消费支出和旅游者幸福感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其中有哪些影响机制?以上问题还没有答案。此外,根据供求理论,旅游者的消费转化为目的地的旅游收入。地区旅游收入是目的地旅游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目的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活动是旅游者从居住地到目的地的空间移动,除了地区旅游收入以外,旅游人次也是旅游发展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都是旅游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幸福感不仅仅指旅游者的幸福感,也包括目的地居民的幸福感。因此,除了研究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外,研究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也非常必要。但从现有研究来看,还未有研究立足于旅游消费支出,从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双视角来分别研究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旅游消费视角,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2016数据,主要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别就旅游消费支出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两项实证研究。研究一是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呈现倒U型,即随着旅游消费的提高,旅游者幸福感增加;但当旅游消费高于一定临界值时,随着旅游消费的增加,旅游者幸福感降低。原因是随着旅游消费的增加,旅游次数增加,旅游半径扩大。根据期望水平理论和享乐适应理论,旅游的享乐性和新颖性减少,而旅游期望、旅游压力和旅游倦怠感增加,所以幸福感增长变慢。同时,由于旅游的消费属性,旅游消费可能挤占了其他消费。因此,当旅游消费增加到一定值时,反而降低了幸福感。在影响机制上,旅游消费通过健康、社会联结和自信影响旅游者幸福感,揭示了旅游的健康增强效应和社会效应。通过分群体回归发现,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在中等收入群体中成立,但在低、高收入群体中不成立;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均呈现显着的倒U型;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倒U型影响对于东部地区的旅游者不成立,但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旅游者成立;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对于女性旅游者成立,而对于男性旅游者不成立。研究二是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地区旅游收入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在影响机制上,经济增长、健康和个人收入水平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揭示了旅游的健康增强效应和经济效应。在分群体回归中,地区旅游收入对中、低收入居民幸福感有显着正向影响,对高收入居民幸福感没有显着影响;对城镇居民的幸福感没有显着影响,而对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有显着正向影响;旅游收入对于东部居民的幸福感有显着负向影响,而对于中部和西部居民的幸福感有显着正向影响;旅游收入对男性居民的幸福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对女性居民的幸福感没有显着影响。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负向影响非常显着,在以上所有群体中均成立。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三点:第一,从旅游消费入手,研究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视角新。目前从幸福经济学的角度对旅游的幸福感影响研究还相对贫乏,特别是还未从旅游消费支出、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视角,研究旅游对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双重影响。本文把旅游业放入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大框架下,拓宽了幸福感研究视野,是对幸福经济学研究的深化。第二,结合旅游的健康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研究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思路新。本文以健康、社会联结和自信为中介,研究旅游消费支出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路径,揭示了旅游对旅游者的健康效应和社会效应。此外,本文以健康、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水平为中介,研究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揭示了旅游对目的地居民的健康效应和经济效应。可以看出,本文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丰富了旅游幸福感研究。第三,把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以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幸福感,研究方法新。基于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理论,提出旅游影响幸福感的有关研究假说,采用多种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来进行验证。目前,在我国国民幸福感研究中,多采用截面数据,所得信息有限。特别是在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研究上,相关研究刚刚开始,多以某具体的旅游目的地为例,通过对其周边居民进行访谈或自编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有关数据,所得样本有限,并且没有进行追踪调查,可能造成重要信息漏损。而本次研究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2016数据,通过匹配地区旅游宏观数据和个人幸福感等微观数据的方法,构建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回归、面板有序Probit和混合OLS回归等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地区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和现实意义。

亢楠楠[3](2019)在《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兼具观光、休闲与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森林公园已经成为居民旅游出行的新热点。旅游需求迅速增加的同时,资源过度利用、管理工作不到位等问题也时有发生,游客满意度水平、景区承载状态等面临着严峻考验。深究之,起到资源配置作用的游憩价值信息的缺失是给公园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的主要原因。因此,利用科学的评价模型,货币化度量国家森林公园这种准公共物品的游憩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有文献中,陈述性偏好或显示性偏好等传统评价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但这两类方法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和争议,特别是缺少对评估结果背后心理影响因素的探究。此外,个体满意度水平的引入,丰富且完善了公共物品的价值评价体系,但尚未发现应用在旅游资源领域的研究。据此,本文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切入,聚焦于“评价方法的创新”、“传统方法的修正”与“评价结果的应用”三个方面,以期在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方面做出深入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游客真实偏好的挖掘、游憩属性的正确定价等市场机制的导入,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森林资源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对促进景区向以“游客为本”的战略转型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紧密围绕上述三个着眼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概括如下:(1)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识别。结合福利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与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典型特征,对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内涵与度量方式进行了清晰界定。随后,通过文献归纳与游客在线评论材料定性分析结合的方式,识别出包含“植被覆盖率”、“垃圾数量”、“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游憩设施”与“拥挤水平”等在内的六项主要国家森林公园游憩属性,为进一步价值评价工作的展开奠定了基础。(2)基于游客满意度法TSA的游憩价值评价模型设计以及实证研究,验证了使用游客满意度为森林游憩资源这一“无形资产”定价的可能。首先,通过游客效用最大化理论与无差异曲线的分析,构造了游客满意度法的理论框架和计量模型。随后,利用全国范围内22处国家森林公园的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公园的“植被覆盖率”、“垃圾数量”、“基础设施”以及“游憩设施”的改善均对游客满意度起着正向影响作用,“拥挤水平”的增加则负面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水平。不同来源地游客对景区游憩属性的偏好存在显着不同,由此带来游憩价值评估结果的客源地差异,游憩属性的改善对于外地游客意味着更高的价值。最后,以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完成了 TSA评估结果在单个景区游憩价值评估中的应用。测算结果表明,当前该公园的总游憩价值为11,776.20万元,相较于多年前的测算结果有所上升。(3)首次尝试将游客满意度这一视角与常用的选择实验法CEM相结合,完成了对传统评价技术估计结果的修正。通过在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开展的选择实验调查,结果发现:游客对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游憩属性的支付意愿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对景区“垃圾数量”改善的支付意愿最高,其次为“交通便利程度”和“植被覆盖率”属性。相比之下,景区“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对游客决策的影响则比较弱。此外,不同满意度水平的游客对于景区游憩属性的支付意愿存在一定差异。游客满意度越低,其支付门票溢价的可能性就越低。相较于高满意度群体,低满意度组游客的消费者剩余降低了 32.99%。游客满意度水平作为影响景区游憩价值评估背后不容忽视的心理因素,对于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总体游憩价值的贡献率达到12.83%。(4)分别计算了游客满意度法TSA和选择实验法CEM两种评价方法下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并对两者的估计结果做出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使用前者计算出的该公园的游憩价值(194.10元/人·次)略高于后者计算出的价值(184.95元/人·次)。TSA模型中旅行成本潜在的内生性、CEM实验设计维度的限制以及信息处理策略等因素均有可能导致上述差异的发生。(5)以游客旅行成本—收益的分析作为理论支持,从游憩价值评估与游客体验效用结合的角度制定了景区的“旅游体验承载力”评价标准,并以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评价了该公园的旅游体验承载力状态。结果表明:该公园拥挤水平的承载力阈值范围介于20-35人/100m2之间,“植被覆盖率”承载力阈值范围在70%-80%之间,“垃圾数量”处于3-10件/200m之间;游客可接受的交通可达性水平为3h以内。通过计算公园当前的游憩属性状态与选择实验过程中模拟的27种方案的净效用水平,得到了“弱载”、“适载”和“超载”三种情况下的各游憩属性状态,为景区将来的承载状态监测、资源开发建设与游客容量控制等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刘立军[4](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李双[5](2019)在《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显着提高,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人收入如何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首先,采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机制并提出假设和推论,发现个人收入是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因素。然后对旅游者个人收入与相关特征、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现状、个人收入与出境旅游目的地关联性进行分析。最后,利用2017中国旅游者赴东南亚、日本、欧洲、澳洲和美国旅游的相关数据建立Logit、多项Log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高收入旅游者最优选择是发达国家,低收入旅游者最优选择是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出境旅游居多,高收入老年旅游者多选择去发达国家旅游。实证结果显示:分国家样本来看,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个人收入对前往发达国家旅游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个人收入对前往日本、欧洲、澳洲、美国旅游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分出游次数样本来看,第一次出境旅游的旅游者,相对东南亚而言,个人收入对前往日本、欧洲旅游具有正向影响,对前往澳洲、美国旅游具有负向影响;就多次出境旅游的旅游者而言,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个人收入对前往日本、欧洲、澳洲和美国旅游具有显着性正向影响。分出游方式样本来看,就带孩子家庭而言,与东南亚相比,个人收入对前往日本旅游具有负向影响;个人收入对前往欧洲旅游具有正向影响,对前往澳洲和美国旅游具有显着性正向影响。其他控制变量在不同的回归模型以及研究样本中存在较大的差异。为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拓展旅游市场,目的地国应整合资源优势,加大推广力度;客源国应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社会保障;旅游协会应更多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服务水平;旅游企业应完善市场细分,开发丰富产品。

沈建文[6](2018)在《新疆旅游新业态的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疆旅游新业态的创新为研究对象,融合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旅游业态理论,从需求、互联网、竞争三个维度分析了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必要性,认为市场定位、产品形态、经营方式和组织形态是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关键要素;盈利模式设计、社群和互联网平台设计、价值网络治理设计和高管认知适应性调整是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微观机制,咨询规划、融资、含安全保障和救援体系的公共服务平台、高端人才培养、宏观制度框架是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宏观机制;并提出了模仿—吸收—创新、创新—扩散、跨界融合等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微观路径及以点带面、培养新业态要素和相关配套产业、培养新业态创新的行政管理环境等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宏观路径。

杨洋[7](2015)在《旅游者消费行为代际差异研究 ——以出境旅游者为例》文中认为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逐渐由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转变,旅游业因其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方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因此如何培育复合旅游市场,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成为旅游业发展急需思考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社会人口结构变迁,多重代际的结构特征使得原本处于“隐形”状态的代际关系开始凸显。不同代际群体由于所处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成长背景,在价值观、偏好、态度和行为上呈现不同的群体特征。正是由于代际差异形成不同的消费偏好为旅游消费市场的细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旅游精准营销指明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因此针对不同代际群体特征设计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定制化的旅游服务,是旅游业扩大市场消费规模和拉动社会内需的重要路径和有效手段。本研究将社会文化价值观差异的相关理论引入旅游消费行为,立足以代际作为消费者划分标准,以代际差异现象为出发点,以代际理论和TCS(tourism consumption system)为理论基础,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代际视角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失落一代和E一代两大代际群体代际间消费行为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有何差异?其他人口统计特征在消费行为各阶段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消费行为变量间存在何种相关关系。本研究选取出境旅游者为研究对象,通过SPSS20.0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代际群体在旅游消费动机、旅游者决策行为、旅游消费特性、游后行为意向上确实存在显着差异;(2)两大代际群体内其他人口统计特征在消费行为各阶段的表现存在显着差异;(3)旅游者消费行为变量间存在正向相关关系。最后,本研究根据实证研究结果,针对失落一代和E一代两大出境旅游市场提出了相应建议,并对本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研究展望进行了简述。

查爱苹[8](2013)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研究 ——以杭州西湖为例》文中认为1982年11月,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我国风景名胜区制度正式建立。30年来,风景名胜区事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风景名胜区已经在事实上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载体。但风景名胜区旅游利用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功能,过度强调开发的行为时有发生,对风景名胜资源产生了巨大压力,保护和利用的平衡成为风景名胜区管理的永恒主题。本文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经济价值作为研究内容,根本的宗旨在于从环境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解释如何评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内在价值和游憩价值、如何认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资源有效保护的必要性和游憩利用的合理性以及如何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促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经济价值向市场价值转化,从而实现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内容紧紧围绕这三个问题,遵循理论→方法→应用的逻辑思路,行文主体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从研究历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风景资源经济价值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述评,明确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内容。鉴于对风景名胜等环境资源是否具有价值尚未达成一致认识,第三章运用经典价值理论对风景名胜区的经济价值来源进行分析,在肯定具有经济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构成体系,经济价值由商品价值、游憩价值和内在价值共同组成。第二部分为研究方法,包括第四章。主要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环境经济学学科背景成长起来的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囿于环境科学的研究框架,对于方法所依赖的问卷调查对象——游客,缺少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游客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旅行行为,正是旅游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基于旅游学学科范畴的游客消费行为方式的研究,对经济价值评估所需的变量进行了修正。就旅行费用法而言,主要修正变量包括旅行时间的价值度量、多目的地旅行、年度游客调查、替代效应和拥挤效应等;就条件价值法而言,对各类偏差进行了重点论述。第三部分为实际应用,包括第五到第七章。在第一部分经济价值构成及第二部分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实施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案例研究。根据2012年全年度的游客市场调查,运用旅行费用法的三种基本方法和条件价值法分别对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为566~2731.30亿元;运用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法,对西湖风景名胜区的内在价值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为1277.81亿元。本研究得到2012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为1843.81-4009.11亿元。最后,文章基于西湖风景名胜区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两个方面,就立法、管理、经营及监督四个角度探讨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的实现机制,回归至最本质的问题——如何实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平衡。

张琳[9](2012)在《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旅游管理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旅游消费在中国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持续增加。旅游者的跨区域流动性,引起旅游消费环境影响的区域发生转移和交换,导致旅游生态责任的区际转移和生态影响的区际扩散,旅游业发展呈现全球性生态环境影响的特征。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对其居民旅游消费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眼于北京市居民旅游消费的抽样调查。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居民旅游消费特征。研究发现,海南、云南、四川等热点旅游区依旧是大家的首选目的地,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成为北京市城镇居民的偏爱旅游目的地,游客更倾向于选择内容和形式都比较自由的散客游。在旅游消费结构上,以观光游览为主,而其他旅游产品消费较少。今后的旅游规划和开发要充分注意以市场的眼光,站在旅游消费者的立场上开发和设计产品,而不是将自己的偏好套用在旅游消费者身上。其次,以污水排放量、垃圾排放量以及交通的碳排放量为主要指标,分析了北京市居民旅游消费过程中餐饮、住宿和交通等消费行为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人均住宿消费污水、垃圾产生量相对较高。对旅游者餐饮消费进一步分析发现,到二区和三区旅游消费者产生的污水量之和约是总和的64.8%,垃圾量之和约是总和的65.9%。从旅游交通上看出,飞机的人均碳排放量为878.12千克,分别是火车(92.43千克)的9.5倍,汽车(76.15千克)的11.5倍。再次,从可持续旅游消费的角度探讨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实现途径。包括增加居民收入及闲暇时间;大力宣传可持续旅游消费思想,确立旅游者可持续消费观念,引导旅游者正确的消费行为模式;对旅游消费行为进行政策控制,制定可持续消费政策;以及在源头上实现可持续旅游消费,对旅游生产企业实行生态管理,努力推进可持续旅游生产等。最后,提出了可持续旅游消费相关企业的生态化管理措施。

邓新芳[10](2011)在《乌鲁木齐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一直是国际国内修学旅游和背包旅游的主力军,乌鲁木齐市现有高等学校17所,在校生24.128万人。其规模和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目前鲜见对乌鲁木齐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的研究成果。基于以上原因,本文运用和借鉴旅游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乌鲁木齐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及spss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大学生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及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并针对大学生旅游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企望对开发乌鲁木齐市大学生旅游市场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第一,乌鲁木齐市大学生旅游态度和需求。研究显示,大学生对外出旅游有很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大学生的旅游态度情感和旅游意向存在显着性正相关,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第二,乌鲁木齐市大学生的旅游动机有六种类型,即逃避与缓压动机、游玩与享乐动机、追星与猎奇动机、学习与实践动机、从众与炫耀动机、情感交流动机。其中主要旅游动机是学习与实践动机、逃避与缓压动机、游玩与享乐动机。第三,乌鲁木齐市大学生旅游偏好。研究显示,大学生最喜欢的旅游资源类型排名依次是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城市园林,文化艺术,文物古迹,主题公园,户外探险,节庆活动,饮食烹调,宗教文化,医疗保健。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大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偏爱程度比较高,而对宗教文化和理疗保健类的旅游资源兴趣不大。第四,乌鲁木齐市大学生的旅游消费特征。研究显示,乌鲁木齐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表现出与其经济能力和特殊的生理、心理相适应的特点。从大学生旅游的交通工具选择、住宿方式选择、停留时间的长短、就餐方式及旅游消费情况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旅游消费力较差,只能够承受较少的旅游花销。但是,还是有一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可以承受得起比较高的旅游花销。大学生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是亲朋相告和网络,说明口碑宣传是大学生获得旅游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互联网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第五,乌鲁木齐市大学生旅游偏好、旅游动机和旅游消费行为的差异。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不同性别、家庭结构、年级、专业的大学生在旅游资源偏好、旅游动机及旅游消费上有着显着差异,而不同旅游动机与旅游资源偏好则显着相关,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旅游态度与旅游消费显着相关。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若干建议。

二、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滑雪游乐场环境属性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图
        1.5.2 创新点
2 相关领域研究概述
    2.1 滑雪旅游研究进展
        2.1.1 国外滑雪旅游
        2.1.2 国内滑雪旅游
        2.1.3 研究评述
    2.2 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2.2.1 旅行成本法(TCM)
        2.2.2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
        2.2.3 生活满意度法(LSA)
        2.2.4 研究评述
    2.3 非市场价值评价信息的实践应用研究进展
    2.4 自然旅游景区环境属性游客偏好研究进展
3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滑雪游乐场环境属性价值评价模型
    3.1 滑雪游乐场环境资源的非市场性分析
    3.2 游客满意度法的理论基础
        3.2.1 效用理论
        3.2.2 游客效用与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3.2.3 游客满意度的测量
    3.3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价值评价模型构建
        3.3.1 基于游客消费行为的经济分析
        3.3.2 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分析
        3.3.3 实证模型
    3.4 本章小结
4 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2.3 游客出游行为特征及满意度分析
    4.3 模型回归结果
        4.3.1 整体样本回归结果
        4.3.2 环境属性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4.3.3 游客个体特征分析
    4.4 滑雪游乐场环境属性价值估计
        4.4.1 环境属性价值测算
        4.4.2 环境属性边际价值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管理政策启示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滑雪游乐场管理信息调查问卷
附录 B 滑雪游乐场地游客满意度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视角的两个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献述评
    第一节 幸福感概述
        一、幸福感的含义
        二、幸福感的类型
        三、幸福感的测量
        四、小结
    第二节 经济学中幸福感研究
        一、消费对幸福感的影响
        二、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
        三、人口统计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四、政府质量对幸福感的影响
        五、外部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
        六、其他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七、小结
    第三节 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
        一、旅游者幸福感研究
        二、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旅游影响幸福感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幸福经济学理论渊源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幸福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幸福理论
        三、福利经济学中的幸福理论
        四、幸福经济学中的幸福理论
        五、小结
    第二节 旅游消费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消费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二、旅游消费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第三节 旅游发展影响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一、旅游发展影响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相关理论
        二、旅游发展影响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和计量方法
        二、变量定义
        三、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三、旅游消费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四、不同群体分组下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模型设定、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一、模型设定和计量方法
        二、变量定义
        三、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
        三、旅游发展影响目的地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四、不同群体分组下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影响的实证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旅游业视角下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旅游者幸福感提升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门票价格管理,让旅游者获得更多的满足感
        二、加强对低收入群体和中西部地区政策扶持,保障其旅游权益
        三、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减缓享乐适应的影响
    第二节 旅游目的地居民幸福感提升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更多福利
        二、加强旅游脱贫,全面提高目的地居民幸福感
        三、坚持利益相关者原则,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研究结论、理论贡献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一、旅游消费对旅游者幸福感影响的主要结论
        二、旅游发展对目的地居民幸福感影响的主要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一、理论贡献
        二、研究局限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3)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内容之间的关联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价值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进展
        2.1.1 显示性偏好评价
        2.1.2 陈述性偏好评价
        2.1.3 生活满意度法评价
        2.1.4 研究述评
        2.1.5 本文评价方法提出
    2.2 森林游憩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进展
        2.2.1 森林游憩价值的认知与发展
        2.2.2 价值评价结果的实践应用
        2.2.3 价值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
        2.2.4 研究述评
        2.2.5 本文研究视角提出
    2.3 游憩价值评价的理论基础
        2.3.1 公共物品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价值理论
        2.3.4 偏好与效用函数
        2.3.5 支付意愿与受偿意愿
        2.3.6 消费者剩余
    2.4 本章小结
3 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内涵及评价指标选取
    3.1 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内涵
        3.1.1 游憩价值的概念界定
        3.1.2 游憩价值的度量方式
    3.2 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指标的选取
        3.2.1 评价指标应具备的主要特征
        3.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
        3.2.3 游憩属性变量的识别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游客满意度法TSA的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4.1 TSA的理论背景与评价模型
        4.1.1 基于游客消费行为的经济分析
        4.1.2 游客满意度法评价模型的构建
    4.2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及变量定义
        4.2.2 研究区域选择
        4.2.3 样本容量确定
        4.2.4 研究数据收集
        4.2.5 样本描述性统计
    4.3 模型结果与游憩价值计算
        4.3.1 基于全部样本的分析
        4.3.2 各游憩属性经济价值的计算
        4.3.3 不同客源地群体的差异性分析
        4.3.4 单个公园游憩价值的核算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选择实验法CEM的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5.1 包含游客满意度的CEM模型构建
    5.2 实验设计与数据收集
        5.2.1 研究区域概况
        5.2.2 调查问卷设计
        5.2.3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5.3 模型结果与游憩价值计算
        5.3.1 模型估计结果
        5.3.2 不同满意度群体的差异性分析
        5.3.3 公园游憩价值的计算
        5.3.4 TSA与CEM方法的比较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游憩价值评价结果在旅游体验承载力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6.1 旅游体验承载力的内涵
        6.1.1 旅游承载力研究
        6.1.2 旅游体验承载力的概念界定
        6.1.3 旅游体验承载力的基本特征
    6.2 基于游憩价值的旅游体验承载力评价标准制定
    6.3 实证研究: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体验承载力分析
        6.3.1 单一游憩属性承载力的判定
        6.3.2 多重游憩属性承载状态的判定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创新
    7.4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7.4.1 研究局限
        7.4.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TSA所选国家森林公园及其基本信息
附录B 游客满意度调查问卷(TSA)
附录C 景区游憩属性客观信息调查问卷(TSA)
附录D 辽宁千山仙人台国家森林公园选择实验方案(CEM)
附录E 选择实验问卷对应彩色图片(版本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1.5.2 研究主要内容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闲暇时间理论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3.1.1 宏观经济因素
        3.1.2 社会因素
        3.1.3 产业政策因素
        3.1.4 交通、技术因素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3.2.1 个人收入
        3.2.2 心理因素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3.3.1 性别特征
        3.3.2 年龄特征
        3.3.3 文化特征
        3.3.4 职业特征
        3.3.5 居住地特征
        3.3.6 经济特征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4.1.3 发展特点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4.4 本章小结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5.1.1 政府政策
        5.1.2 消费政策
        5.1.3 资金政策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5.2.1 地理选择机制
        5.2.2 法制保护机制
        5.2.3 环境保护机制
        5.2.4 顾客针对机制
        5.2.5 策划宣传机制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5.3.1 法律保障
        5.3.2 人才保障
        5.3.3 科技保障
        5.3.4 规划保障
        5.3.5 管理保障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5.5.1 评价目的
        5.5.2 评价的内容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5)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旅游目的地影响因素的研究
        1.2.2 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研究
        1.2.3 文献评价及总结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结构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理论分析
    2.1 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分析
        2.1.1 消费者行为理论基础
        2.1.2 影响旅游者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理论分析
        2.1.3 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理论分析
        2.1.4 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理论假设
    2.2 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分析
        2.2.1 生命周期假说理论
        2.2.2 消费者生命周期收入理论
        2.2.3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分析
        2.2.4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假设
    2.3 小结
第3章 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现状与特征分析
    3.1 出境旅游目的地现状分析
        3.1.1 中国出境旅游现状分析
        3.1.2 出境旅游目的地变化分析
    3.2 旅游者个人收入与相关特征分析
        3.2.1 旅游者个人收入现状分析
        3.2.2 旅游者相关特征分析
    3.3 个人收入与出境旅游目的地关系分析
        3.3.1 个人收入与出境旅游目的地关系分析
        3.3.2 不同年龄段个人收入与出境旅游目的地关系分析
        3.3.3 不同出境次数情形下个人收入与出境旅游目的地关系分析
        3.3.4 带孩子家庭出游情形下个人收入与出境旅游目的地关系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模型与数据
        4.1.1 变量选择
        4.1.2 模型构建
        4.1.3 数据来源
        4.1.4 描述性统计分析
        4.1.5 相关系数分析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2.1 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
        4.2.2 不同年龄段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
        4.2.3 不同出境次数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
        4.2.4 带孩子家庭出游情形下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
        4.2.5 稳健性检验
    4.3 小结
第5章 顺应个人收入变化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目的地国整合资源优势,加大推广力度
    5.2 客源国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社会保障
    5.3 旅游协会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服务水平
    5.4 旅游企业完善市场细分,开发丰富产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 个人收入与出境旅游目的地调查问卷
附录 C 原始数据(部分)
附录 D 原始数据统计结果

(6)新疆旅游新业态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契机分析
    (一)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需求契机
    (二)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互联网契机
    (三)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竞争契机
三、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方向图景勾画
    (一)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市场定位勾画
    (二)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产品形态勾画
        1. 民族村和乡村旅游。
        2. 沙漠特种旅游。
        3. 自驾游或房车游。
        4. 医疗和养生保健旅游。
        5. 运动旅游。
        6. 智慧旅游。
        7. 景观旅游升级版。
        8. 新疆游+跨境游。
    (三)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经营方式勾画
        1. 整合。
        2. 协同。
        3. 平台。
        4. 集群。
    (四)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组织形态勾画
        1. 价值链组织形态。
        2. 价值网络组织形态。
四、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机制设计
    (一)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微观机制设计
        1. 盈利模式的设计。
        2. 社群和互联网平台的设计。
        3. 价值网络治理的设计。
        4. 高管认知适应性调整的设计。
    (二)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宏观机制设计
        1. 咨询规划的设计。
        2. 融资的设计。
        3. 公共服务的设计。
        4. 高端人才培养的设计。
        5. 制度框架的设计。
五、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路径
    (一)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微观路径
        1.“模仿—吸收—创新”路径。
        2.“创新—扩散”路径。
        3. 跨界融合路径。
    (二) 新疆旅游新业态创新的宏观路径
        1. 以点带面路径。
        2. 培养新业态要素和相关配套产业路径。
        3. 培育新业态发展行政管理环境路径。

(7)旅游者消费行为代际差异研究 ——以出境旅游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代际问题是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关注焦点
        1.1.2 代际差异是旅游市场细分的终极驱动要素
        1.1.3 把握需求是旅游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的重要路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综述法
        1.3.2 深度访谈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3.4 统计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综述
        2.1.1 国内外关于旅游者消费行为的研究综述
        2.1.2 国内外关于代际差异的研究综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与旅游者消费行为相关的理论基础
        2.2.2 与代际差异相关的理论基础
第3章 研究模型与假设
    3.1 核心概念界定
        3.1.1 旅游者消费行为
        3.1.2 旅游者决策行为
        3.1.3 代际差异
    3.2 研究模型构建
        3.2.1 已有研究模型
        3.2.2 本研究的模型
    3.3 研究假设
        3.3.1 代际特征相关研究
        3.3.2 变量关系相关研究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界定
        4.1.1 代际划分
        4.1.2 出境旅游者
    4.2 变量量表设计
        4.2.1 旅游消费动机
        4.2.2 旅游决策行为
        4.2.3 旅游消费特性
        4.2.4 游后行为意向
    4.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3.1 问卷设计过程
        4.3.2 问卷结构
        4.3.3 数据收集
    4.4 研究方法体系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信效度分析
        4.4.3 独立样本T检验
        4.4.4 单因素方差分析
        4.4.5 相关分析
第5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
    5.1 样本的基本特征统计
    5.2 问卷量表的信效度分析
    5.3 消费行为代际间差异分析
        5.3.1 旅游动机
        5.3.2 旅游资讯来源
        5.3.3 旅游评估准则
        5.3.4 旅游消费支出
        5.3.5 旅游消费偏好
        5.3.6 旅游逗留时间
        5.3.7 游后行为意向
    5.4 消费行为代际内差异分析
        5.4.1 失落一代
        5.4.2 E一代
    5.5 消费行为变量相关分析
第6章 实证结果分析
    6.1 主要假设验证
    6.2 其他研究结果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1 代际差异结论与讨论
        7.1.2 变量相关结论与讨论
    7.2 管理启示
        7.2.1 本研究对开发失落一代旅游市场的启示
        7.2.2 本研究对开发E一代旅游市场的启示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7.3.1 研究局限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致谢

(8)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研究 ——以杭州西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恒久而弥新: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开发
        1.1.2 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的经济意义
        1.1.3 风景名胜区经营权转让的实践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
    本章注释
2 风景资源经济价值研究进展
    2.1 国外风景资源经济价值研究进展
        2.1.1 研究历程:半个世纪的跨越
        2.1.2 研究方法:旅行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为主
        2.1.3 研究内容: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行
    2.2 国内风景资源经济价值研究进展
        2.2.1 研究历程:尚显稚嫩的学术领域
        2.2.2 研究方法:“拿来主义”
        2.2.3 研究内容:薄弱的理论与纸上的实证
    2.3 风景资源经济价值研究的方向
        2.3.1 国内外文献简评
        2.3.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风景名胜区
    3.2 风景名胜区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分析
        3.2.1 哲学价值论
        3.2.2 劳动价值论
        3.2.3 效用价值论
        3.2.4 基于环境哲学的反思
    3.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构成分析
        3.3.1 经济价值
        3.3.2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构成
    3.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础
        3.4.1 公共产品
        3.4.2 外部性
        3.4.3 消费者剩余
        3.4.4 支付意愿/受偿意愿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研究
    4.1 旅行费用法研究
        4.1.1 模型及函数形式的选择
        4.1.2 旅行时间的价值度量
        4.1.3 多目的地旅行
        4.1.4 其他
    4.2 条件价值法研究
        4.2.1 WTP-WTA不对称
        4.2.2 各类偏差
        4.2.3 本土化研究
    4.3 有效性与可靠性检验
        4.3.1 有效性检验
        4.3.2 可靠性检验
    4.4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4.4.1 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
        4.4.2 旅游费用法和条件价值法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
        4.4.3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4.4 旅行费用法及条件价值法的本土化研究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5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客调查与分析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问卷设计
        5.2.1 总体旅游感知
        5.2.2 旅游消费行为
        5.2.3 游客支付意愿
        5.2.4 游客基本信息
    5.3 抽样调查
        5.3.1 预调查
        5.3.2 正式调查
    5.4 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及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5.4.1 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5.4.2 旅游消费行为分析
        5.4.3 总体感知及满意度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6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评估
    6.1 基于旅行费用法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
        6.1.1 ZTCM评估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
        6.1.2 ITCM评估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
        6.1.3 TCIA评估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
        6.1.4 基于TCM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对比
    6.2 基于条件价值法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
        6.2.1 游客门票支付意愿分析
        6.2.2 游憩价值评估
    6.3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的效度分析
        6.3.1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的效度讨论
        6.3.2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评估结果的差异分析
    6.4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在价值评估
        6.4.1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内在价值评估的CVM调查
        6.4.2 保护费用支付意愿值的统计与分析
    6.5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7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实现机制研究
    7.1 完善法律法规
        7.1.1 健全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7.1.2 构建风景名胜资源产权制度的法律支撑
        7.1.3 特许经营权立法
    7.2 创新管理体制
        7.2.1 明确管委会职能
        7.2.2 拓宽资金来源
        7.2.3 重视非营利组织
    7.3 改革经营方式
        7.3.1 特许经营
        7.3.2 旅游开发
    7.4 强化监督约束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来源
        8.1.2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构成
        8.1.3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评估方法
        8.1.4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经济价值评估
        8.1.5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实现机制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人名中英文对照表
附录1 杭州西湖游客调查问卷
附录2 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览表
后记

(9)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旅游管理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旅游消费
        一、旅游及旅游消费概念的界定
        二、旅游消费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的形成与发展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
        三、生态旅游特点
    第三节 可持续旅游消费
        一、可持续旅游消费理论研究
        二、旅游消费行为环境影响研究
        三、可持续旅游消费测度-旅游生态足迹
        四、促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措施研究
第三章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一节 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技术路线
第四章 研究区域概况和数据收集
    第一节 北京市居民旅游消费现状
    第二节 数据搜集
    第三节 北京市居民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一、样本情况
        二、旅游行为特征
        三、小结
第五章 旅游消费过程的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核算方法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住宿消费特征与环境影响分析
        一、区域划分、规模等级划分和数据来源
        二、住宿消费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第三节 餐饮消费特征与环境影响分析
        一、区域划分
        二、餐饮消费污染物排放量核算
    第四节 旅游交通的碳排放
        一、数据来源和计算公式
        二、二氧化碳排放量核算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可持续旅游消费实现的途径
    第一节 可持续旅游消费研究的必要性
        一、全球环境恶化的趋势
        二、旅游消费者主体的认同
        三、可持续旅游消费对环境保护的显着作用
    第二节 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特征
        一、生态性
        二、可持续性
        三、适度性
        四、公平性
        五、和谐性
        六、综合效益性
    第三节 实现可持续旅游消费的途径
        一、增加居民收入及闲暇时间
        二、确立旅游者可持续消费观念
        三、进行可持续旅游消费教育
        四、在源头上控制可持续旅游消费
第七章 可持续旅游消费相关企业生态化管理
    第一节 可持续旅游消费相关企业生态化管理的理论分析
        一、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的供求理论
        二、生态旅游经济理论
    第二节 住宿业的发展模式
        一、绿色饭店的界定及特点
        二、绿色饭店的生态化管理过程
    第三节 旅行社的绿色营销
        一、绿色营销的内涵
        二、旅行社绿色营销的内容
    第四节 旅游交通的绿色化-绿色交通
        一、绿色交通涵义
        二、绿色交通的建设内容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本文创新之处和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乌鲁木齐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文献综述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问卷设计与投放
    3.4 信度分析
    3.5 研究方法
4 乌鲁木齐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描述性分析
    4.1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4.2 旅游态度分析
    4.3 旅游动机分析
    4.4 旅游偏好分析
    4.5 旅游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5 乌鲁木齐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的实证分析
    5.1 大学生旅游偏好差异的实证分析
    5.2 大学生旅游动机差异的实证分析
    5.3 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差异的实证分析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滑雪游乐场环境属性价值评价[D]. 龙妍.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2]旅游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旅游者和目的地居民视角的两个实证[D]. 陈瑞霞. 深圳大学, 2020(10)
  • [3]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价研究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视角[D]. 亢楠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4]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
  • [5]个人收入影响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实证研究[D]. 李双. 湖南大学, 2019(07)
  • [6]新疆旅游新业态的创新研究[J]. 沈建文. 新疆财经, 2018(01)
  • [7]旅游者消费行为代际差异研究 ——以出境旅游者为例[D]. 杨洋. 湖北大学, 2015(05)
  • [8]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济价值研究 ——以杭州西湖为例[D]. 查爱苹. 复旦大学, 2013(02)
  • [9]城市居民旅游消费环境影响及可持续旅游管理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张琳. 浙江工商大学, 2012(12)
  • [10]乌鲁木齐市大学生旅游行为特征研究[D]. 邓新芳. 新疆师范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无差异曲线在旅游消费行为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