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异体移植论文_梁嘉宇,唐涌泉,刘志洪,王显丁,唐良友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种异体移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炎症,性疾病,免疫,激酶,周围神经,复合物,巨噬细胞。

同种异体移植论文文献综述

梁嘉宇,唐涌泉,刘志洪,王显丁,唐良友[1](2019)在《在实体器官移植患者和大鼠肾移植模型中,MIR-155的表达增加与同种异体移植状态异常相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155在器官移植中具有诊断价值。据报道,MIR-155的失调与实体器官移植受者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我们通过总结相关证据,探讨MIR-155失调与移植受者各种同种异体移植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并用大鼠肾移植模型验证了急性排斥反应(AR)中MIR-155水平的动态变化。方法:从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检索符合条件的研究。采用荟萃分析法评价MIR-155对移植受者的诊断价值。此外,还建立了F344-Lewis大鼠肾移植模型,以验证在肾移植过程中MIR-155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共分析了6项研究中的275例移植患者,包括肾、心脏和肺移植。MIR-155的合并SEN为0.87(95%可信区间,0.78-0.93),合并SPE为0.76(95%可信区间,0.63-0.85),合并PLR为3.6(95%可信区间,2.2-5.8),合并NLR为0.17(95%可信区间,0.09-0.31),合并DOR为17.31(95%可信区间,7.20-41.65),合并AUC为0.89(95%可信区间,0.86-0.92)。成功建立了大鼠肾移植模型(n=24)和对照模型(n=15)。与对照组相比,移植后7d和9d血浆中的mir-155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AR程度的动态变化一致。结论:MIR-155是监测实体器官移植中异种异体移植状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本文来源于《首届男性大健康中西医协同创新论坛暨第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期刊2019-09-06)

廖远峰[2](2019)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同种异体移植大鼠心脏巨噬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同种异体移植大鼠心脏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成功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HT)的SD大鼠18对。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叁组:A组(移植组),仅进行心脏移植;B组(治疗组),心脏移植后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进行治疗;C组(抑制剂组),心脏移植后应用巨噬细胞抑制剂氯磷酸盐脂质体治疗。在心脏移植术后2天处死各组大鼠,取供体心尖部分组织,从供体心脏心尖部采取血液标本。心脏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结构;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受体大鼠血清中的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 I);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表达程度;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定量分析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含量。结果:1、各组HE染色检测心肌损伤结果比较:A组心肌结构排列疏松,细胞间距增宽,细胞核蓝染数量较多;B组心肌结构相对完整,细胞间距整齐,细胞核蓝染较少,胞浆红染均匀;C组心肌细胞结构紊乱疏松,细胞间隙大,细胞核蓝染数量多。2、各组血液中肌钙蛋白I的检测结果比较: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肌钙蛋白I实验结果显示A组肌钙蛋白I测量值为0.135±0.005,高于B组0.094±0.00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钙蛋白I测量值为0.094±0.007,低于C组0.165±0.00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测量值0.165±0.008,高于A组0.1350.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检测F4/80巨噬细胞半定量IOD值的结果比较:A组半定量IOD值为25.29±1.86,高于B组18.36±1.1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半定量IOD值为18.36±1.12,高于C组10.21±1.2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半定量IOD值10.21±1.23,低于A组25.29±1.8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蛋白质印迹检测F4/80巨噬细胞定量值结果比较:该结果是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标记物F4/80来反映巨噬细胞的数量。A组定量值为0.450±0.041,高于B组0.351±0.0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定量值为0.351±0.033高于C组0.259±0.03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定量值0.259±0.036,低于A组0.450±0.04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O对同种异体移植大鼠急性期心脏巨噬细胞浸润存在影响(本文来源于《遵义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鲍维佳,郝丽荣[3](2019)在《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AIF-1)是从慢性排斥的心脏移植物中克隆的一种高度保守的炎症反应支架蛋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等炎症介质的表达参与炎症反应,是巨噬细胞活化的标志物。AIF-1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血管病变、生殖系统疾病和中枢神经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在多种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张桐硕,王越[4](2018)在《同种异体移植的直接和间接识别:决定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途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供者和受者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均能向受者T细胞呈递供者抗原,因此T细胞依赖的同种异体组织和器官识别过程显得十分复杂。在识别移植物的过程中,T细胞的识别能力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类型限制,只能识别与其对应的供者MHC(直接识别)或受者MHC(间接识别)。以上两种识别途径已被广泛认可,但实际上何种因素决定同种异体移植识别的模式尚不明确。本文总结了来自临床前期动物模型的实验结果,旨在阐明上述识别途径决定的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不同形式。供者MHC限制性CD4~+和CD8~+T细胞足以对同种异体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它们是经T细胞受体(TCR)(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陈钦修[5](2018)在《MHC-Ⅰb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一种多能干细胞,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成多种终末细胞,且具有易获取、多向分化、优异的再生能力等特点,目前广泛应用于移植和组织再生。大量的研究也表明,干细胞移植后能保护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心脏。但是,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后,宿主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仍然不可避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MHC)激活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相关研究发现,在同种异体BMSCs移植治疗AMI的大鼠模型中,干细胞移植后3月至6月内MHC-Ⅱ表达上升,而MHC-Ⅰb的表达降低,这种干细胞表面免疫原性抗原的变化使受体对移植物产生免疫排斥反应,最终导致BMSCs不能在受体体内长期存活。因此,本实验旨在探讨:1、BMSCs同种异体移植后参与免疫排斥反应;2、BMSCs定向分化多种终末细胞后,MHC-Ⅰb基因群各亚型表达变化。方法:1、复苏、培养BMSCs,当细胞融合至80%-90%时,用0.25%胰酶进行消化,细胞计数后传代、铺板,为后续实验做准备。2、体内实验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单纯心梗组(AMI)、干细胞移植组(BMSCs)。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前降支,构建大鼠心梗模型,造模1周后在心梗边缘区多点注射心肌移植BMSCs。3、干细胞移植后4周,心脏彩超评估大鼠心功能,后取各组心脏心梗组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CD8分子的表达变化。4、以50ng/ml VEGF+10ng/ml b FGF联合诱导BMSCs定向分化成血管内皮样细胞,分别在诱导2周、3周、4周时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同时通过RT-PCR检测KDR、ICAM-1、v WF等血管内皮相关基因和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ICAM-1、v WF蛋白表达变化,评估定向分化效果。同时用RT-PCR、琼脂糖电泳检测MHC-Ⅰb(RT1-S3、RT1-E、RT1-E2)基因表达变化。5、以10ummol/L 5-aza诱导BMSCs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2周、3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用RT-PCR检测GATA4、MHC、c Tn I心肌相关基因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MHC、c Tn I蛋白表达鉴定分化效果。同时用RT-PCR检测MHC-Ⅰb(RT1-S3、RT1-E、RT1-E2)基因表达变化。6、以抗坏血酸、β-甘油酸钠、地塞米松联和诱导BMSCs定向分化成骨细胞2周,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茜红染色鉴定成骨分化情况。同时用RT-PCR检测MHC-Ⅰb(RT1-S3、RT1-E、RT1-E2)基因表达变化。结果:1、复苏细胞后,BMSCs成“S”型生长,光镜下BMSCs呈梭形、纺锤体形、叁角形。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及传代次数增加,细胞逐渐出现老化,细胞形态呈“破布”样改变。2、成功构建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后可见心梗区域变白,室壁运动减弱,并通过心肌注射的方法移植同种异体BMSCs。3、干细胞移植后4周后,各组大鼠心脏彩超提示:与单纯心梗组心功能相比,BMSCs移植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取心脏后可见心梗区域组织塌陷,组织增生,梗死区组织的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MSC移植组CD8表达较AMI、Sham组明显升高(p<0.01)。4、经过VEGF+b FGF诱导后,BMSCs逐渐出现形态上的改变,光镜下可见诱导后细胞体积变小,逐渐呈短梭形、椭圆形、圆形变化,形态饱满,立体感增强。诱导3周后部分细胞呈现内皮细胞的“岛状样”或“铺路石样”典型改变。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可见更多由原来长梭形变成类圆形,“铺路石样”细胞更加典型。RT-PCR检测诱导分化后2、3、4周KDR、ICAM-1基因表达,结果显示:随诊诱导时间的延长KDR、ICAM-1基因表达呈进行性升高(p<0.05),同时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诱导组ICAM-1同样随诱导时间延长呈进行性增长(p<0.01)。但v WF基因m RNA及蛋白在3周前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升高,而3周后开始出现下降(p<0.01)。5、经过VEGF+b FGF诱导2、3、4周后,RT-PCR检测MHC-Ⅰb基因,RT1-S3诱导1周后轻微升高1.32倍(p>0.05),无统计学意义。随后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其表达量呈进行性下降(p<0.01),而RT1-E、RT1-E2基因表达量呈进行性升高(p<0.05)。随后琼脂糖电泳后,条带大小同样符合引物设计大小。6、5-aza诱导2周、3周后,细胞形态学上出现明显改变,细胞形态各异,不规则形细胞增多,同时体积开始变大,异质性改变,细胞聚集贴壁与相邻细胞完全接触,排列方向一致,同时出现“肌岛”聚集,但未见典型肌管样结构,更无自发性心肌搏动。RT-PCR检测GATA4、MHC、c Tn I表达,诱导2周时,GATA4表达升高至峰值,为未诱导组的7.14倍(p<0.01)。但2周后,GATA4表达较前下降,3周后为未诱导组的2.68倍(p<0.05)。而MHC、c Tn I则随着诱导时间变化呈进行性升高(p<0.01)。通过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MHC的表达量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呈进行性升高趋势(p<0.01),但未见c Tn I蛋白表达。7、5-aza诱导2周、3周后,RT-PCR检测MHC-Ⅰb基因,RT1-S3随着诱导时间延长,其表达量呈进行性下降(p<0.001)。RT1-E在诱导后2周后出现短暂性下降,为未诱导组的0.52倍(p>0.05),无统计学意义。于第3周,RT1-E基因表达则升高,为未诱导组的2.87倍(p<0.05)。RT1-E2基因表达则随着诱导时间延长,而呈现逐渐升高(p<0.05)。8、成骨诱导剂诱导BMSCs诱导2周后,光镜下观察可见骨结节,钙结节。茜红染色后可见钙结节沉积。RT-PCR检测MHC-Ⅰb基因,与对照组相比,诱导组RT1-S3、E、E2表达上升(p<0.05)。结论:1、MHC-Ⅰ参与BMSCs同种异体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2、BMSCs定向分化后MHC-Ⅰb基因群呈不同变化,其中RT1-S3亚型表达下降可能是产生移植排斥的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期刊2018-06-01)

李晓梅,梁婷,张超,曹慧,侯桂华[6](2018)在《抑制T细胞CDK9对TLR5靶向监测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抑制T细胞中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9(CDK9)对Toll样受体5(TLR5)靶向监测同种异体移植急性排斥的影响。方法 Iodogen法碘化标记抗TLR5抗体(~(125) I-anti-TLR5),体外实验分析特异性及稳定性,脾细胞与~(125) I-anti-TLR5结合及解离实验分析脾细胞与标记物的亲和力;构建C57BL/6-SCID小鼠T细胞介导同种异体移植急性排斥模型,LDC000067(CDK9抑制剂)(5μmol/L)或等量PBS处理BALB/c小鼠T细胞并过继转输至模型小鼠,分为对照组(n=14)、抑制组(n=16),另有抑制组小鼠在注射~(125) I-anti-TLR5之前注射未标记抗TLR5抗体(10 mg/kg)为阻断组。观察抑制T细胞CDK9对同种异体移植物生存期影响及局部病理学改变;于对照组排斥高峰期时,对照组和抑制组小鼠尾静脉注射~(125) I-anti-TLR5,分析生物学分布、动态全身磷屏自显影显像及标记物的TLR5靶向性。结果抑制组移植皮片生存期(28.20±2.77)d,而对照组为(20.00±1.58)d;炎性浸润明显减少,TLR5表达增加。制备的~(125) I-anti-TLR5标记率达96.2%,体外稳定性良好(72 h仍保持在90%以上)。CDK9抑制剂体外处理后,受体鼠脾细胞与标记物的结合率增加,解离率降低(P均<0.05)。体内生物学分布研究表明,标记物主要经肝肾代谢,移植皮片放射性浓聚明显,抑制组72 h靶/非靶比值(3.70±0.16)较对照组(2.02±0.06)增高(P<0.05)。全身磷屏放射自显影结果显示,注射后48 h移植皮片显影,抑制组较对照组显像明显,且放射性浓聚持续时间长,阻断组未见明显放射性浓聚。结论抑制T细胞CDK9可明显延长同种异体移植物生存期,促进~(125) I-anti-TLR5同种异体移植物局部浓聚,有利于体内TLR5靶向同种异体移植急性排斥监测。(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7期)

张栋梁[7](2018)在《CD226/TIGIT-CD155信号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同种异体移植排斥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同种异体复合组织移植(Composite Tissue Allotransplantation,CTA)是各种严重创伤、先天畸形、肿瘤切除等造成大面积组织缺损及功能障碍重要的、甚至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尽管其对于形态和功能的修复效果良好,但移植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且在经受急、慢性排斥反应时需要应用大剂量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毒副作用。因此,如何诱导免疫耐受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巨噬细胞不仅作为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成员直接参与移植排斥反应,还扮演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的角色辅助T细胞间接参与移植免疫。根据表型及功能的不同,巨噬细胞可分为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M1型巨噬细胞可分泌IL-1β、IL-6、IL-12、IFN-γ等一系列促炎因子,促进移植排斥的发生,而M2型巨噬细胞可分泌IL-10、TGF-β等抑炎因子及诱导Treg的产生,参与免疫耐受的诱导。大量的研究表明,CD226和TIGIT是表达于T细胞、NK细胞表面的共刺激/抑制分子,可竞争性结合APCs表面的CD155分子,从而分别活化和抑制T细胞、NK细胞。然而,目前的研究均集中在CD226/TIGIT-CD155信号对于T细胞、NK细胞等效应细胞功能的影响,少有研究其对于APCs功能的影响。有研究表明,TIGIT可通过作用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表面的CD155分子,从而促进DCs IL-10的分泌和抑制IL-12的分泌,间接抑制CD4~+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巨噬细胞作为一种APCs同样表达有CD155分子,CD226和TIGIT分别作用于巨噬细胞的CD155分子后,是否对于CD155下游信号通路产生不同作用,从而调控巨噬细胞的极化,参与移植免疫有待研究。因此,通过干预CD226/TIGIT-CD155信号研究其对于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效应及机制,从而探索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案值得我们研究。研究目的研究干预CD226/TIGIT-CD155信号通路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效应及机制,探索诱导同种异体移植免疫耐受的方案。研究方法首先我们建立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即以1:5的比例共培养腹腔巨噬细胞与脾脏淋巴细胞的同时,加入LPS和α-CD3 mAb。观察共培养前后巨噬细胞的CD155表达变化和CD4~+T细胞的CD226、TIGIT表达变化。然后在共培养体系中加入α-CD226 mAb或α-TIGIT mAb,分别阻断CD226-CD155信号和TIGIT-CD155信号。观察干预CD226/TIGIT-CD155信号对于共培养体系中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及CD4~+T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对巨噬细胞的极化进行检测:qPCR法检测巨噬细胞中M1型相关基因IL-12p40、TNF-α、IL-1β、IL-6、iNOS、IFN-γ、MCP-1和M2型相关基因Arg1、FIZZ1、YM1、IL-10的表达水平变化;流式细胞术标记M1型巨噬细胞的标志物CD11c和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CD206,分析CD11c~+CD206~-的M1型细胞和CD11c~-CD206~+的M2型细胞的比例变化。通过基于流式细胞术的CFSE染色法检测CD4~+T细胞的增殖,qPCR法检测Th1、Th2、Th17和Treg的转录因子T-bet、GATA3、RORγt和Foxp3的mRNA表达水平差异。同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reg的比例变化。由于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成分较复杂,且多种配受体参与相互作用。为了孤立研究CD226和TIGIT对于巨噬细胞CD155的作用,我们分别用CD226-Fc和TIGIT-Fc代替T细胞提供的CD226和TIGIT信号,刺激巨噬细胞的CD155分子。巨噬细胞实验分组为:Resting组(无任何刺激)、Ctrl组(LPS刺激)、CD226-Fc组(LPS+CD226-Fc刺激)、TIGIT-Fc组(LPS+TIGIT-Fc)。同样通过qPCR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检测CD226-Fc和TIGIT-Fc对于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同时,对细胞培养上清进行LUMINEX多因子检测,观察IL-10、TNF-α、IL-12p70、MCP-1、IL-1β、IL-6、IFN-γ的水平变化。将巨噬细胞用CD226-Fc或TIGIT-Fc预处理后与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融合蛋白预处理的巨噬细胞对于CD4~+T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Western Blot检测CD226-Fc和TIGIT-Fc对于巨噬细胞极化和IL-10分泌相关信号通路SHP-1-ERK1/2-MSK1-CREB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同时通过细胞免疫荧光和分离胞浆、胞核蛋白进行Western Blot检测IL-10转录因子CREB的核转位变化。体内实验部分,我们建立了以Balb/c小鼠(H-2~d)为供体,C57BL/6小鼠(H-2~b)为受体的同种异体皮瓣游离移植模型。将受体小鼠分为叁组:分别为WT组、CD226KO组(受体鼠敲除CD226分子)、WT+TIGIT-Fc组。各组小鼠均于术后1周内每天腹腔注射3mg/kg的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术后第2周至第4周则每隔一天注射3mg/kg。WT+TIGIT-Fc组小鼠在手术当天及术后7天分别内眦静脉注射100μg的TIGIT-Fc,而WT组或CD226KO组则注射100μg的对照抗体。观察CD226KO或TIGIT-Fc给药对于移植皮瓣存活时间的影响,并在术后4周、6周、8周取移植皮瓣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同时,在术后4周取各组移植小鼠脾脏和淋巴结,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CD226KO或TIGIT-Fc给药对于巨噬细胞极化和Treg比例的影响。最后,以各组移植小鼠淋巴结细胞为反应细胞,以经过丝裂霉素C处理的不同品系小鼠来源的脾脏淋巴细胞为刺激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各组移植小鼠CD3~+T细胞对于自体抗原、供体特异性抗原和第叁方抗原反应性的差异。研究结果在巨噬细胞与淋巴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经过共培养活化后的巨噬细胞CD155表达水平显着增高,同时共培养活化后的CD4~+T细胞的CD226和TIGIT的表达水平也均显着增高。共培养体系中加入α-CD226 mAb阻断CD226-CD155信号可显着促进巨噬细胞M2型相关基因Arg1、FIZZ1、IL-10的表达,而抑制M1型相关基因iNOS、IL-1β、IL-12p40的表达;加入α-TIGIT mAb阻断TIGIT-CD155信号则抑制巨噬细胞M2型相关基因IL-10的表达,促进M1型相关基因iNOS、IL-1β、TNF-α的表达。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发现,加入α-CD226 mAb可显着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抑制其向M1型极化。而加入α-TIGIT mAb则起到相反的调控作用。α-CD226 mAb可抑制共培养体系中CD4~+T细胞的增殖和提高Treg的比例,抑制Th1和Th17转录因子T-bet、RORγt的表达,促进Treg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而α-TIGIT mAb对于CD4~+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则起相反的调控作用。qPCR结果和流式细胞术、LUMINEX结果分别从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明,TIGIT-Fc可促进M2型相关基因的表达,而抑制M1型相关基因的表达。CD226-Fc则起到与TIGIT-Fc相反的调控作用。TIGIT-Fc可抑制巨噬细胞内SHP-1磷酸化,促进ERK1/2-MSK1-CREB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最终促进IL-10的转录因子CREB的核转位。而CD226-Fc则起到相反的调控作用。TIGIT-Fc预处理的巨噬细胞可抑制CD4~+T细胞的增殖及向Th1、Th17分化,促进向Treg分化,而CD226-Fc预处理的巨噬细胞可促进CD4~+T细胞向Th1分化。同种异体皮瓣移植模型中,CD226KO或TIGIT-Fc给药均能够显着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提高脾脏和淋巴结中Treg的比例,降低M1型巨噬细胞比例、增加M2型比例。受体CD3~+T细胞在供体抗原的刺激下增殖比例显着下降,而对第叁方抗原的反应性无显着差异,提示该效应具有抗原特异性。血清中促炎因子IL-12p70、TNF-α、IFN-γ、MCP-1、IL-6、IL-1β、IL-17A水平显着降低,抑炎因子IL-10水平显着增高。研究结论CD226、TIGIT竞争性结合巨噬细胞表面CD155,对于其下游信号通路起到相反的调控作用。TIGIT-CD155信号通过ERK1/2-MSK1/CREB途径增加IL10转录,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体内阻断CD226信号或增强TIGIT信号可通过促进M2型巨噬细胞极化及Treg的扩增、上调血清IL-10水平和下调促炎因子水平从而抑制排斥反应,促进移植免疫耐受的诱导。因此,CD226/TIGIT-CD155信号可作为调控移植排斥反应的关键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期刊2018-05-01)

李子健,黄英如,曾欢欢,邓熊,汪一[8](2018)在《丹参酮Ⅱ_A磺酸钠促进低温保存的大鼠坐骨神经同种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丹参酮Ⅱ_A磺酸钠(tanshinoneⅡ_Asulfonate)对深低温保存大鼠坐骨神经活性以及同种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功能恢复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将SPF级标准雄性SD大鼠坐骨神经片段15 mm,分别在含有不同浓度丹参酮Ⅱ_A磺酸钠(A 0 mg·L~(-1),B 80 mg·L~(-1),C 160 mg·L~(-1),D 480 mg·L~(-1))中低温(-80℃)保存24周,另设有新鲜对照组,通过电镜观察保存后神经超微结构,calcein-AM/PI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活细胞、死细胞数量,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的蛋白表达变化;冻存后神经体外培养7 d,PCR,Western blot法检测NGF,GDNF的mRNA以及蛋白表达水平。用保存24周的SD大鼠坐骨神经,修复对应的Wistar雄性大鼠坐骨神经10 mm缺损(A',B',C',D'组),术后16周,电生理检测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甲苯胺蓝染色分析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和髓鞘厚度,电镜观察再生神经超微结构。结果显示,大鼠坐骨神经保存24周,与A,B组相比,C,D组脱髓鞘、空泡化程度较弱,活细胞数量较多,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与此同时,保存24周后的坐骨神经NGF,GDNF mRNA及蛋白表达,C,D组均显着高于A,B组。同种异体移植16周后,与A',B'组相比,C',D'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量较多,分布广泛、髓鞘较厚,肌肉复合动作电位潜伏期缩短,神经传导速度升高。这表明丹参酮Ⅱ_A磺酸钠对-80℃长期保存的大鼠坐骨神经具有保护作用,能维持保存后神经的生物活性,促进同种异体移植后受体神经再生,其中以中、高浓度(C,D组)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韩李念[9](2018)在《SIRT2缺失在同种异体移植的免疫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现代医疗,对于实体性器官病变终末期的病人,器官移植成为挽救他们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项治疗手段。为了防止预防排斥反应造成的移植器官坏死,临床上使用新的副作用少、效力强大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A和单克隆抗体OKT3,器官移植的疗效大为提高。但是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同样带来了很多副反应。我们实验室试图从基因学上寻找新的方向,为延缓移植排斥提供新的靶向。NAD依赖性去乙酰化酶sirtuin 2是一种在人体中由SIRT2基因编码的酶,。这种蛋白质的研究往往是不同的,突出了SIRT2对细胞背景的多效性依赖性。与其他sirtuin家族成员相似,SIRT2显示无处不在的分布。SIRT2在许多组织和器官中表达,特别是在代谢相关组织中检测到。SIRT2主要参与DNA代谢、染色质调节和乙酰化,在多种生物代谢过程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如细胞周期控制、基因组完整性、细胞分化、DNA修复、代谢平衡、自噬、肿瘤发生及神经退行性病变。近些年,SIRT2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的作用渐渐受到关注,但在移植排斥,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却微乎其微。骨髓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是一个异质性群体,它们既能够抑制自然杀伤细胞和NKT细胞的细胞毒性,又能够介导T细在胞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研究表明多种信号传导通道负责了MDSC介导的T细胞抑制,抑制T细胞增殖,并促进T细胞凋亡。此外,MDSC分泌了细胞因子,有着诱导Treg细胞发育。在小鼠中,MDSC被广泛定义成CD11b+Gr-1+细胞。根据以上的研究背景,建立同种异体免疫移植模型,研究在SIRT2KO受体小鼠身上移植物的排斥情况,并进一步研究其免疫调节作用。第一部分Sirt KO可以有效延缓同种异体免疫排斥现象目的:1.研究同种异体移植下,SIRT2KO和C57BL/6受体小鼠对移植皮肤的排斥作用。2.验证在同种异体移植下,SIRT2KO和C57BL/6受体小鼠体内的T细胞的免疫状态。方法:建立同种异体移植模型,取Balb/c供者小鼠尾部皮肤移植到受者SIRT2KO小鼠和C57BL/6小鼠背部,每日定时拍照记录。在移植排斥较为明显的第十天,取移植皮片做H&E染色,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移植皮片在病理组织下的差异。在移植后的第7天、第9天和第10天,Bleeding取眼球血,流式方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受体小鼠血液中CD4+和CD8+T细胞。最后在移植较为明显的第10天,取受体小鼠免疫器官引流淋巴结和脾脏,流式检测CD4+和CD8+细胞CD44 high CD62L low细胞的含量。结果:1.在同种异体移植下,随着移植天数的变化,我们在移植后第九天发现相对受体小鼠,C57BL/6对照组小鼠背部的移植皮片毛发开始脱落,皮肤干枯、组织坏死并伴有痂壳形成,在移植后第10天更为明显,对照组移植皮片开始脱落局部出现破溃。2.在移植后的第十天,我们取受体小鼠背部的移植皮肤,做H&E染色,组织切片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对照组C57BL/6小鼠背上的供者皮片表皮层大部分消失,真皮组织和毛囊、皮脂腺大部分也缺如,皮肤组织破坏较为严重。3.在移植,为了验证SIRT2KO具有移植免疫排斥的能力,我们对受体小鼠血液中的T细胞进行检测,在移植第7天、第9天和第10天,我们发现SIRT2KO受体小鼠血液中的CD44 high CD62L low细胞相对实验组是较少的,说明SIRT2KO小鼠在移植后,处于一个免疫移植迟缓的状态,防止了免疫排斥。在移植后第10天,我们再次检测了受体小鼠免疫器官中CD44 high CD62L low细胞了,得出同样的结果,SIRT2KO后有着抑制免疫排斥的能力。结论:在同种异体移植后,SIRT2KO受体小鼠有着抑制T细胞的能力,从而延缓免疫排斥现象。第二部分在Sirt2受体小鼠中分析浸润免疫细胞类型目的:1.观察同种异体移植后,受体小鼠体内Th1和Th1细胞的变化情况。2.研究移植后受体小鼠体内CD11b+Gr1细胞的变化。3.检测移植后受体小鼠体内Treg细胞和Th17细胞的变化。方法:在建立同种异体移植模型的第10天,取受体小鼠脾脏和淋巴结细胞,用流式的方式检测代表Th1标志物IFN-γ和代表Th2标志物IL-4。随移植天数的变化,我们Bleeding取受体小鼠眼球血液,动态检测了CD11b+Dr1+细胞的变化情况,在移植排斥的第10天,我们取受体小鼠的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及骨髓流式检测CD11b+Dr1+细胞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探索小鼠体内T细胞的调节效应,我们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移植后第10天受体小鼠体内CD25+FOXP+细胞和Th17细胞的变化。结果:1.在同种异体移植的第10天,我们流式检测了Th1细胞和Th2细胞的变化。发现SIRT2KO受体小鼠体内IFN-γ是低于对照组C57BL/6受体小鼠,而IL-4是高于对照组受体小鼠,由此,我们猜想SIRT2KO后有移植T细胞的作用并且促进Th1向Th2转化的能力。2.根据有关的研究,发现代表MDSC的标志物CD11b+Gr1+细胞有着抑制T细胞的作用,我们动态检测了移植后受体小鼠血液中CD11b+Gr1+细胞,发现SIRT2KO后血液中的CD11b+Gr1+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进一步检测了移植后第10天脾脏、引流淋巴结和骨髓中CD11b+Gr1+细胞,得出与之前一直的结果,SIRT2KO后在同种异体移植下,有诱导CD11b+Gr1+细胞增高的能力。3.体内调节T细胞细胞不止一种,有关报答,Treg细胞也有着调节T细胞的能力,我们采用流式方式,检测了Treg细胞的分子标志物CD25+FOXP+,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无明显变化,说明Treg不是SIRT2KO调节T细胞免疫的原因,我们又检测了Th17细胞,发现对照组相对于实验组有上升趋势。结论:在同种异体移植后,SIRT2KO有着抑制T细胞免疫,促进Th1向Th2细胞转化的功能,这种调节作用可能与CD11b+Gr1+细胞的增多有关,而与Treg无关。第叁部分SIRT2KO诱导的CD11b+GR1+细胞募集延缓同种异体移植目的:1.研究SIRT2KO后诱导CD11b+Gr1+细胞增多的原因。2.CD11b+Gr1细胞的功能。3.剔除CD11b+Gr1+细胞后SIRT2KO的免疫效应。方法:1.在移植第10天,去受体小鼠脾脏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表面染色,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受体小鼠CD11b+Gr1+细胞的凋亡情况。在移植第8天给受体小鼠注射Brd U,在48小时后流式检测小鼠脾脏CD11b+Gr1+细胞的增值情况。CXCL2趋化因子作为粒细胞迁移的标志物,我们在移植后第10天,受体小鼠脾脏、血液、引流淋巴结及骨髓中CD11b+Gr1+细胞的趋化能力。为了确定CD11b+Gr1+具有与MDSC相同的能力,我们专门用流式检测受体小鼠血液、骨髓和脾脏CD11b+Gr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TNF-α的含量。为了进一步确定CD11b+Gr1+是引起SIRT2KO延长移植排斥的原因,我们使用Anti-Gr1剔除,受体小鼠Gr1+细胞对免疫的影响,随着移植天数变化,观察移植皮片的存错情况,拍照记录。结果:1.我们研究了对照组和实验组中受体小鼠脾脏中CD11b+Dr1细胞的凋亡情况,发现SIRT2KO相对对照组未能明显改变CD11b+Dr1细胞死亡。2.我们对对照组和实验组受体小鼠注射Brd U,在48小时后,也正是移植排斥较为明显的第10天,检测受体小鼠脾脏中CD11b+Gr1+增殖情况,发现两者无明显区别。3.我们研究化学引诱物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CXCL2是粒细胞趋化因子,我们检测CD11b+Gr1+细胞在同种异体移植后的募集能力,发现SIRT2KO可以显着调节CXCL2的表达,由此,我们得出移植后SIRT2KO诱导CD11b+Gr1+细胞的募集是其细胞数量增多的原因之一。4.以前研究表明从脾脏分离的CD11b+Gr1+细胞有抑制T细胞的能力,我们检测了SIRT2KO诱导的CD11b+Gr1+细胞分泌较低TNF-α,发现其有着MDSC的特性。5.为了进一步验证同种异体移植SIRT2KO诱导的CD11b+Gr1+细胞和MDSC一样,有着抑制T细胞的能力,从而延长免疫排斥,我们选择Gr1抗体注射给SIRT2KO受体小鼠,观察移植后移植皮片的存活情况,发现SIRT2KO受体小鼠体内缺失Gr1+细胞后,在同种异体移植后,这种诱导免疫耐受的能力丧失。结论:同种异体移植后,SIRT2KO诱导的CD11b+Gr1+细胞增多,是由于其迁移能力增强导致的,而且CD11b+Gr1+细胞有着与MDSC相同的能力,及分泌较低细胞因子TNF-α,最后在受体小鼠剔除Gr1+细胞后,SIRT2KO延长移植排斥的能力也消失。(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于雅丽,郝丽荣[10](2018)在《大炎肽/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因子1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炎肽(Daintain)/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因子1(allograft inflammatory factor 1,AIF-1)分布于猪小肠、同种异体心脏移植鼠体内、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病灶部位、糖尿病前期BB鼠胰腺及远古海洋类物质(如海绵)、腺皮层和淋巴结的树突细胞、胚胎、脾、肺、睾丸及乳腺癌、胃癌病灶等,能促进巨噬细胞活化、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等,在多种疾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同种异体移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同种异体移植大鼠心脏巨噬细胞的影响方法:成功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HT)的SD大鼠18对。根据处理方式不同分为叁组:A组(移植组),仅进行心脏移植;B组(治疗组),心脏移植后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进行治疗;C组(抑制剂组),心脏移植后应用巨噬细胞抑制剂氯磷酸盐脂质体治疗。在心脏移植术后2天处死各组大鼠,取供体心尖部分组织,从供体心脏心尖部采取血液标本。心脏组织分别进行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的形态结构;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受体大鼠血清中的肌钙蛋白I(Troponin I,Tn I);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表达程度;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WB)定量分析心肌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含量。结果:1、各组HE染色检测心肌损伤结果比较:A组心肌结构排列疏松,细胞间距增宽,细胞核蓝染数量较多;B组心肌结构相对完整,细胞间距整齐,细胞核蓝染较少,胞浆红染均匀;C组心肌细胞结构紊乱疏松,细胞间隙大,细胞核蓝染数量多。2、各组血液中肌钙蛋白I的检测结果比较:ELISA检测大鼠血清肌钙蛋白I实验结果显示A组肌钙蛋白I测量值为0.135±0.005,高于B组0.094±0.00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钙蛋白I测量值为0.094±0.007,低于C组0.165±0.008,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测量值0.165±0.008,高于A组0.1350.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检测F4/80巨噬细胞半定量IOD值的结果比较:A组半定量IOD值为25.29±1.86,高于B组18.36±1.12,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半定量IOD值为18.36±1.12,高于C组10.21±1.2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半定量IOD值10.21±1.23,低于A组25.29±1.8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4、蛋白质印迹检测F4/80巨噬细胞定量值结果比较:该结果是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巨噬细胞标记物F4/80来反映巨噬细胞的数量。A组定量值为0.450±0.041,高于B组0.351±0.03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组定量值为0.351±0.033高于C组0.259±0.03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C组定量值0.259±0.036,低于A组0.450±0.04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PO对同种异体移植大鼠急性期心脏巨噬细胞浸润存在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种异体移植论文参考文献

[1].梁嘉宇,唐涌泉,刘志洪,王显丁,唐良友.在实体器官移植患者和大鼠肾移植模型中,MIR-155的表达增加与同种异体移植状态异常相关[C].首届男性大健康中西医协同创新论坛暨第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2019

[2].廖远峰.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同种异体移植大鼠心脏巨噬细胞的影响[D].遵义医科大学.2019

[3].鲍维佳,郝丽荣.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研究进展[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19

[4].张桐硕,王越.同种异体移植的直接和间接识别:决定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途径[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8

[5].陈钦修.MHC-Ⅰb参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D].广州医科大学.2018

[6].李晓梅,梁婷,张超,曹慧,侯桂华.抑制T细胞CDK9对TLR5靶向监测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7].张栋梁.CD226/TIGIT-CD155信号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在同种异体移植排斥中的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

[8].李子健,黄英如,曾欢欢,邓熊,汪一.丹参酮Ⅱ_A磺酸钠促进低温保存的大鼠坐骨神经同种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J].中国中药杂志.2018

[9].韩李念.SIRT2缺失在同种异体移植的免疫调节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8

[10].于雅丽,郝丽荣.大炎肽/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因子1的研究进展[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8

论文知识图

同种异体移植-图37.9 同种异体韧带移...同种异体移植后52周时韧带周围纤...同种异体移植-图37.10 同种异体韧带...一n同品系心脏移植后5天供心HE染色:心肌...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代表成...同种异体移植炎症因子-1蛋白的...

标签:;  ;  ;  ;  ;  ;  ;  

同种异体移植论文_梁嘉宇,唐涌泉,刘志洪,王显丁,唐良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