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

邱化敏[1]2013年在《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制及在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基于新型的载体(尼龙膜、磁性纳米粒子以及氧化石墨烯等)合成了具有特异性识别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设计制备了多种识别元件,结合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技术构建了新型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实现了对实际样品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以及操作简单可控的在线分析,该传感器避免了样品复杂的前处理过程,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沉淀聚合的方法制备了槲皮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并优化了聚合条件,对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微球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将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联用,构建了槲皮素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选择鲁米诺-双氧水-氢氧化钠发光体系并对发光试剂的浓度和泵速等进行了优化,建立了高选择性、高灵敏度测定槲皮素的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4×10~(-6)-1.6×10~(-4)mol/L,检出限为9.3×10~(-7)mol/L,成功应用于槐米中槲皮素的分析和检测。第二部分,以尼龙膜为载体合成了L-色氨酸的分子印迹膜并利用扫描电镜、朗格缪尔吸附实验等手段对制备的分子印迹膜进行了表征。然后建立了分子印迹膜-化学发光传感器,并对传感器的发光试剂用量以及正副泵速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研究了传感器的分析性能以及选择性能,由实验结果可得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6.0×10~(-5)-4.0×10~(-3)mol/L,检测限为3.0×10~(-5)mol/L。最后对L-色氨酸的样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令人满意。第叁部分,以磁性石墨烯为载体合成了肾上腺素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优化了合成条件,并对制备的识别材料进行了全面的表征。通过实验可知,磁性石墨烯的应用大幅度的提高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和可控性。把合成的识别材料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进行联用,构建了新型的发光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1.04×10~(-7)-7.06×10~(-3)mol/L,检出限为1.09×10~(-9)mol/L,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和检测,获得满意的结果。第四部分,以磁性石墨烯为载体分别合成了叁种苯二酚类(对苯二酚、邻苯二酚以及间苯二酚)的分子印迹识别材料。把合成的识别材料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进行联用,构建了磁性石墨烯分子印迹-化学发光阵列传感器。实验结果表明,该识别材料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化学发光分析的选择性,同时测定了实际样品中对苯二酚、邻苯二酚以及间苯二酚的含量。该方法集成了分子印迹的高选择性和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应用到实际样品的测定获得满意的结果。第五部分,以磁性壳聚糖/石墨烯为载体合成了磺胺甲恶唑的分子印迹识别材料作为识别元件,并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以及对识别材料进行表征。实验表明,磁性壳聚糖/石墨烯的应用大幅度的提高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量、可控性以及生物相容性。把合成的识别材料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进行联用,优化发光条件进行实际样品的测定,使传感器的操作更加的简单可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集成了分子印迹的高选择性和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方法线性范围1.0×10~(-7)-2.3×10~(-3)mol/L,检出限为2.9×10~(-8)mol/L,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和检测获得满意的结果。第六部分,以磁性纳米粒子为载体合成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分子印迹识别材料作为识别元件,优化了合成条件并对合成的识别材料进行表征。把合成的识别材料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仪进行联用,通过对水解产物的发光分析间接测定了样品中DBP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3.84×10~(-8)-2.08×10~(-5)mol/L,检出限为2.09×10~(-9)mol/L,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的分析和检测获得满意的结果。第七部分,首先以磁性氧化石墨烯为载体合成了牛血清白蛋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及luminol-CdTe量子点发光材料,同时对合成的两种材料进行了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表征。然后基于两者的高选择性以及高发光效率,建立了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在线分析方法。以量子点为载体的发光材料的应用提高了发光体系的发光效率,大大的节约了鲁米诺的使用量。该方法成功的用于对牛奶中的牛血清白蛋白的测定,线性范围是4.970×10~(-10)-2.510×10~(-6)g/mL,工作曲线为ICL=1.693×10~2+2.899c(c/10~(-9)g/mL,R~2=0.996),检出限为1.190×10~(-10)g/mL。第八部分,设计制备了基于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微化学发光体系,对注射剂中的葡萄糖进行定量分析。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增加了微化学发光的可控性,使整个操作更加的简单。全部的实验操作在一个微流控芯片上完成。不仅节约了试剂,还提高了灵敏度。当测定完成后,由于磁性的应用,使芯片的洗涤以及识别元件的更换更加的简单。本章利用该芯片实现了对葡萄糖的在线分析,获得满意的结果,线性范围是2.89×10~(-8)-3.16×10~(-4)mol/L,检出限为3.09×10~(-10)mol/L。

祁彦涛[2]2016年在《联吡啶钌环糊精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其在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分子化学是最近叁十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已报道的多种超分子主体分子中,环糊精因为其内腔疏水而外部亲水,可以与许多有机、无机和生物分子形成包合物,从而成为超分子化学工作者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天然环糊精对客体分子的识别选择性较差,为此研究者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简称MIT)引入到了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研究当中,利用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简称MIP),具有理化性质稳定、可重复利用等特点。该技术提高了环糊精对客体分子的识别能力和选择性,已成为超分子领域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基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MIP被广泛应用于设计构建选择性化学传感器,然而它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缺陷:(1)制备MIP的工艺比较复杂,需要借助交联剂发生聚合反应,费时费力;(2)真正将MIP固定在电极上的化学传感器的文献报道还较少;(3)直接构建在裸电极上的印迹传感器的灵敏度还有待提高;(4)基于环糊精的MIP在电致化学发光(ECL)传感器中的应用还较少。基于这些缺陷,本论文将联吡啶钌配合物修饰到环糊精边臂上,合成了一系列联吡啶钌环糊精聚合物。利用其在电极表面的强吸附特征,通过与模板分子自组装-吸附-洗脱等过程非常简便的制备了吸附于电极表面的分子印迹膜。由于联吡啶钌具有独特的ECL特性,我们成功构建了基于联吡啶钌环糊精聚合物和分子印迹技术的ECL传感器,并对这些传感器的分子识别效率和识别选择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β-环糊精为起始原料,在环糊精的边臂上引入4-(p-甲基苯)基-2,2':6',2"-叁联吡啶(p-TTP),合成了含有p-TTP和环糊精两个关键部件的化合物,并与叁氯化钌形成配合物;此外我们对p-TTP进行修饰,分别在C-4位和C-4'位引入羧基和联苯二胺,生成含有氨基和羧基的联吡啶衍生物,通过与上述配合物的配位反应,得到含有两个p-TTP单元的金属钌环糊精,即Dp-TTP钌环糊精;最后通过分子首尾两端的羧基和氨基发生自身缩合反应得到了多聚体T6。为了考查环糊精上羟基对分子识别的影响,对羟基进行甲基保护,用类似的方法合成了多聚体T3。为了考查聚合度对聚合物性质的影响,又分别合成了单体配合物T4、二聚体配合物T5、参照配合物Ru(p-TTP)2Cl2以及甲基保护环糊精的单体配合物T1、二聚体配合物T2,以上配合物均利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MALDI-TOF MS进行了表征。2、同样以β-环糊精为起始原料,用叔丁基二甲基硅基(TBS)对C-6位的七个羟基进行保护,再用乙酰基保护C-2和C-3位的羟基,脱去C-6位的TBS保护基,通过Mitsunobu反应在C-6位上选择性的引入两个p-氨基苯基,合成了二取代的环糊精衍生物,利用酰化反应在其中一个苯胺基氮原子上引入2,2'-联吡啶(bpy),与RLu(bpy)2Cl2发生配位反应得到了单体配合物D1,通过分子首尾两端的羧基和氨基发生自身缩合反应得到了叁联吡啶钌环糊精多聚体D2,以上配合物均利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lALDI-TOF MS进行了表征。3、对合成的一系列联吡啶钌环糊精衍生物进行了紫外、荧光、电致化学发光性质及在电极表面的吸附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叁联吡啶钌环糊精衍生物具有较强的荧光和电致化学发光,Dp-TTP钌环糊精衍生物虽然荧光和电致化学发光较弱,但通过对配体的修饰,其发光强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研究这些配合物在玻碳电极的吸附稳定性的过程中,发现叁个多聚体T3、T6和D2与单体配合物和二聚体配合物相比,表现出了更强的吸附能力和吸附稳定性。此外,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这些多聚物的微观结构,发现它们呈现出相互交错的网状结构,通过ALDI-TOF MS发现多聚体的聚合物大于6,这些正是它们具有良好吸附稳定性的原因。这些研究结果为构建基于分子印迹的ECL传感器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4、研究了基于ECL发光的联吡啶钌环糊精对客体分子对甲基红(Dab)的分子识别特性,结果表明Dab对聚合物T6的ECL淬灭最为显着,对聚合物T3的ECL淬灭程度最小,这种规律可以总结为随着环糊精上被保护的羟基的数量的增加,其构建的ECL传感器对客体分子的识别能力逐渐减弱。结合这些配合物在电极表面吸附稳定性的研究结果,选取聚合物T3、T6和D2作为主体分子,以小檗碱(Berberine, BH)作为模板分子,通过分子自组装-吸附-洗脱,成功制备了分子印迹膜-玻碳电极,构建了MIP-ECL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对BH和雌二醇(Estradiol, EST)的识别,结果表明基于T6构建的MIP-ECL传感器对模板分子BH的识别在识别效率和识别选择性上均表现出优异的性质。

张晶[3]2014年在《分子印迹聚合物—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化学发光分析法在痕量分析中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诸多优点,广泛地应用于环境监测、临床医学、药物分析和食物工程等众多领域。然而,由于选择性太差,该方法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提高化学发光分析的选择性应是化学发光分析研究中一项迫切的、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对目标分子具有预定选择性识别的技术。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含有和目标分子高度互补的空腔结构,于是表现出惊人的专一识别性。将分子印迹技术与化学发光分析法结合,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的特异性识别和捕获能力,从而与样品中的共存物质分离,解决了化学发光选择性差的问题。本论文结合化学发光反应和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药物中痕量组分的高选择性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并对各实验条件进行优化,主要进行如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利用逐步聚合法,以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为模板分子,聚乙二醇为致孔剂,二乙烯叁胺作为固化剂与环氧树脂聚合,制备了新型的GSH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柱,并将其连接在流动式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中,利用高锰酸钾-甲醛-GSH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GSH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6~1×10-3mol/L,检出限为1×10-6mol/L。该方法应用于阿拓莫兰片中GSH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2、以原儿茶酸(DHBA)为目标分子,合成对DHBA分子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以此聚合物为分子识别物质,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选择高锰酸钾-DHBA-甲醛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DHBA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10-6~1.0×10-4mol/L,检出限为3.7×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2.9%(n=11, C=5×10-4mol/L)。3、利用KMnO4-HCHO-8-羟基喹啉-5-磺酸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具有高选择性测定8-羟基喹啉-5-磺酸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在该体系下的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6mol/L~1×10-4mol/L,检出限为4.3×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3.6%(n=11, C=7×10-5mol/L)。

卢福广[4]2012年在《新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在药物与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通过沉淀聚合、表面印迹等方法,结合新型纳米材料制备了四种新型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优化了制备条件,同时进行了聚合物的表征以及吸附性能的研究。然后将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中,制备了四种高性能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并应用于药物及食品分析检测。本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分子印迹技术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发展及研究现状。首先对分子印迹技术的概念、研究历程、制备方法以及用途进行了简单概括,重点叙述了新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研究进展。此外介绍了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方法以及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利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得了磁性壳核结构柯衣定分子印迹聚合物。首先用共沉淀的方法制得Fe_3O_4纳米粒子,随后包覆SiO_2层,得到Fe_3O_4@SiO_2磁性纳米粒子,随后用3-(异丁烯酰氧)丙基叁甲氧基硅烷(MPS)对SiO_2层硅烷化修饰,以硅烷化后的磁性粒子为印迹载体,通过分子印迹技术制得柯衣定磁性壳核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吸附性能研究。实验显示得到的印迹聚合物具有强的磁响应能力以及良好的吸附性能。然后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联用制备了柯衣定化学发光传感器,优化发光条件。研究表明,该传感器测定柯衣定的选择性高,线性范围为2.0×10-6~1.0×10~(-4)mol/L,检出限为6.2×10~(-7)mol/L,实现了对于柯衣定样品高效的测定。第叁部分,用同样的表面印迹技术,以磺胺类药物磺胺嘧啶为模板分子,制备了磁性壳核磺胺嘧啶分子印迹聚合物,优化了聚合条件,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吸附性能研究。研究表明制得的印迹产物具有好的磁性响应和良好的吸附性能。与化学发光法联用制备得到磺胺嘧啶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优化了传感器的发光条件。传感器的工作曲线为ΔICL=114.0+11.0×10~7c,线性相关系数R2=0.9943。线性范围4.0×10~(-7)~1.0×10~(-4)mol/L,检出限为检出限为1.5×10~(-7)mol/L。实现了对于磺胺嘧啶样品的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分析。第四部分,通过表面接枝技术制备得到氨苯砜壳核分子印迹聚合物,首先通过正硅酸乙酯水解的方式得到SiO_2纳米粒子,然后利用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对纳米SiO_2进行硅烷化修饰,再以硅烷化修饰的SiO_2为载体制备氨苯砜壳核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吸附性能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印迹聚合物具有壳核结构,物理稳定性以及好的吸附性能。把氨苯砜壳核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中,制备了氨苯砜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优化了发光条件。实验表明该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线性范围是1.0×10-6~1.0×10~(-4)mol/L,检出限为5.3×10~(-7)mol/L,成功实现了对于氨苯砜样品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的检测。第五部分,通过沉淀聚合法制备了苯丙氨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本实验选择乙醇为溶剂,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引发剂选择偶氮二异丁腈,并对各种聚合条件进行了优化;对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吸附性能试验。将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中,选择鲁米诺-双氧水-氢氧化钠为发光体系,制备了苯丙氨酸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实验表明,发光传感器测定苯丙氨酸的线性范围是5.0×10~(-7)~9.0×10~(-5)g/mL,检出限为1.1×10~(-7)g/mL,实现了对于苯丙氨酸样品高灵敏、高选择性的检测。

郭海燕[5]2013年在《分子印迹—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及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对模板分子具有特效识别能力的高分子聚合物的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对目标物良好的选择吸附性,被广泛应用于复杂基体中痕量和超痕量组分的分离。化学发光是在不需要光、电、磁、热等激发能源的情况下,由化学反应产生的一种光辐射。它具有灵敏度高、仪器简单、分析速度快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化学、临床检验、药物分析等领域。本论文以复杂的环境及药物样品中痕量及超痕量组分的富集分离与检测为研究目的,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选择性高、吸附容量大的功能化分离材料,结合特殊的化学发光反应和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复杂样品中低含量组分的高选择性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方法。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工作。1、以磺胺为目标分子,合成对磺胺分子有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以此聚合物制得磺胺分子聚合物整体柱,结合流动注射分析技术,选择高锰酸钾-磺胺-甲醛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磺胺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对合成样品及磺胺片中的磺胺进行测定,方法回收率较高。2、利用逐步聚合法,以甲基对硫磷为模板分子,聚乙二醇作为致孔剂,二乙烯叁胺为固化剂与环氧树脂聚合,制备了新型的甲基对硫磷分子印迹聚合物整体柱,并将其连接在流动式化学发光分析系统中,利用高锰酸钾-甲醛-甲基对硫磷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测定甲基对硫磷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方法可直接用于谷物中痕量甲基对硫磷的测定。3、利用KMnO_4-VB_2-Na_2S_2O_3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具有高选择性测定核黄素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可直接用于测定维生素B2片剂中的核黄素含量。4、利用共振光散射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研究了茜素红-Al(Ⅲ)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理,并建立了茜素红-Al(Ⅲ)配合物作为探针测定痕量蛋白质的方法。该体系已成功应用于人工混合样品中牛血清白蛋白的测定。

葛磊[6]2014年在《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随着纳米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复合材料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中正显示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具有纳米材料本身的大比表面积、高导电性、强机械性能等特点,还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较强的吸附能力、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在广泛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围绕纳米材料在电致化学发光、光致电化学及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针对生物传感器构建的关键环节即生物传感界面的构建和信号标记放大策略,本研究论文在微流控功能纸基材上引入了一系列不同形貌和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包括量子点、纳米金、碳纳米管等功能复合材料,实现了微流控功能复合纸基材的高灵敏分析方法的建立。制备了鲁米诺-Au纳米、叁联吡啶钌-石墨烯等功能分子组装材料,并将这些纳米复合材料与生物功能大分子进行组装,例如抗体与适配体等,达到提高传感器选择性、延长传感器使用寿命等目的,以满足临床诊断、环境监测等应用的需要。1.多孔CdS量子点-碳纳米管复合功能纸基材的制备及光致电化学传感应用研究将光致电化学分析方法与微流控功能复合纸基材结合,通过蜡打印技术,构建实现低成本、简单、便携、易处理的光致电化学功能纸基材。对光致电化学功能纸基材进行复合处理,在纤维素纤维表面原位修饰制备CdS量子点-碳纳米管复合材料。该光致电化学功能复合纸基材以鲁米诺-金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为内部光源,以数字万用表为外部终端光电流检测设备。考察了该光致电化学功能复合纸基材的光电流响应。与传统平面电极相比,在内光源与外光源模式下均观察到光致电化学功能复合纸基材对光电流的增强效应。为进一步放大光电流信号,设计制备了固态超级纸电容器,并将其集成到光致电化学功能复合纸基材上,以收集并存储产生的光电流。存储在固态超级纸电容器内的电能可以通过数字万用表短路法瞬间释放出来,并得到放大的光电流(大约放大了.13倍),并可被数字万用表检测。该光致电化学功能复合纸基材摒弃了昂贵复杂的电化学工作站检测机制,并获得比直接光电流检测更高的灵敏度。最后,在该光致电化学功能复合纸基材内构建了夹心式适配体传感界面用于人血清中叁磷酸腺苷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pmol/L至1.0nmol/L,检测限为0.2pmol/L。最后考察了该光致电化学功能复合纸基材的重现性、特异性与稳定性。2.多孔半导体聚合物-纳米金复合功能纸基材的制备及其电化学传感应用通过自催化还原生长方法,在纤维素纸纤维表面原位生长制备纳米金导电层,形成微流控功能纸基材上的多孔金纸电极。由于纸的多孔性与大表面积以及金纳米粒子的高导电性,多孔金纸电极极大地提高了纸电极的有效表面积和检测灵敏度。随后,在多孔金纸电极内部的导电纸纤维表面电聚合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微流控功能纸基材上引入分子印迹技术。基于以上制备的分子印迹修饰多孔金纸电极和折纸原理,进一步构建了分子印迹电化学功能复合纸基材用于检测D-谷氨酸。该功能复合纸基材由一个辅助功能卡和四个样品功能片构成。检测线性范围为1.2nmol/L至125.0nmol/L。考察了分子印迹电化学功能复合纸基材的选择性、重现性和稳定性。该分子印迹电化学功能复合纸基材为发展中国家的疾病诊断、公众健康、环境检测等提供了一种灵敏的、特异的、高通量的手段。3.电致化学发光复合纸基材的制备及其无线电泳传感应用研究将CdS量子点-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通过静电层层修饰技术,组装到纸纤维素纤维表面。利用CdS的电致化学发光特性,首次将微流控功能纸基材与电泳分离技术结合,制备了一种低成本、简单、便携、易处理的微流控电致化学发光电泳纸基材。设计制备柱上铜-金复合双极电极,实现微流控电致化学发光电泳纸基材上的无线电致化学发光检测。该微流控电致化学发光电泳纸基材可在六分钟内将丝氨酸、天冬氨酸与赖氨酸完全分离,分离电压仅为330V。本文还设计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自制整流器,采用家用电源即可实现上述分离电压。优化实验条件后可得到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叁种氨基酸的检测限分别为:13pmol/L(丝氨酸),34pmol/L(天冬氨酸),0.17nmol/L(赖氨酸)。叁种氨基酸电泳谱图的峰高与迁移时间的精密度分别为<5.0%、≤1.5%。该电致化学发光电泳纸基材提供了一种快速、集成、自动化的多组分分离与检测方法。4.菱形二氧化钛纳米晶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在光致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在无水乙醇中,通过溶剂热的方法制备高结晶性的菱形二氧化钛纳米晶。在菱形二氧化钛纳米晶修饰的氧化铟锡导电玻璃上覆盖壳聚糖层后,将抗癌胚抗原抗体通过戊二醛交联共价修饰到电极表面。采用叁联吡啶钌配合物作为光致电化学光电流信号分子,抗坏血酸作为自牺牲电子供体,在菱形二氧化钛纳米晶复合材料修饰的氧化铟锡导电玻璃上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光致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为了进一步增强该传感器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内的光电流强度,合成制备了叁联吡啶钌配合物-还原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Ru-RGO),其中叁联吡啶钌配合物作为电子供体,还原石墨烯作为电子受体,加速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并抑制其复合。借助免疫反应带来的光电流信号变化,实现了光致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测定癌胚抗原。其光电流强度与癌胚抗原浓度的对数成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1pg/mL to100ng/mL,检测限为0.059pg/mL。另外该光致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还表现出了较高的灵敏度、稳定性、重现性,并为免疫分析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5.量子点-二氧化钛复合薄膜的溶胶凝胶制备与性能研究本工作研究了一种新型的CdTe量子点-二氧化钛复合溶胶凝胶膜的制备方法。制备了以巯基乙酸为保护剂的水溶性CdTe量子点,荧光发射颜色分别为绿色、黄色和红色。在最佳制备条件下,水溶性CdTe量子点表现出较高的荧光效率。通过控制钛酸四丁酯在乙醇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溶液中的水解,’制备Ti02溶胶。在Ti02溶胶中加入二乙醇胺以防止CdTe量子点的表面缺陷猝灭。将CdTe量子点嵌入Ti02溶胶膜后,由于CdTe量子点与Ti02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CdTe量子点荧光强度降低。与溶液中的CdTe量子点相比,Ti02溶胶膜内的CdTe量子点荧光发射峰发生轻微蓝移,且蓝移量取决于量子点的性质。红光量子点发生峰蓝移量为1nm,而绿光量子点发生峰蓝移量为7nm,表明红光量子点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且其与Ti02溶胶的相互作用较少。该CdTe量子点-Ti02复合溶胶凝胶膜不仅制备简单,而且具备较高的亮度、多色的光发射以及较高的稳定性等优点,因此CdTe量子点-TiO2复合溶胶凝胶膜将在不同的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米娟[7]2012年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法在植物激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工作基于待测植物激素对高良姜素-高锰酸钾-多聚磷酸体系化学发光强度的增敏作用,并结合固相萃取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建立了测定植物中吲哚乙酸,土壤及蔬菜中马来酰肼残留量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FI-CL)。本工作的目的是拓展植物激素的检测方法及发展化学发光分析法中样品的前处理技术。论文包括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第一章化学发光、固相萃取和分子印迹技术概述介绍了化学发光、固相萃取和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化学发光分析法中样品的前处理技术,综述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研究进展。共引用文献136篇。第二章植物激素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归纳并评述了各种植物激素的检测方法,展望了植物激素类物质检测方法的发展趋势,并阐述了本工作的研究意义。共引用文献28篇。第二部分植物激素的化学发光检测研究第一章固相萃取-化学发光法测定植物中吲哚乙酸的研究植物拟南芥中吲哚乙酸用甲醇超声提取,后经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在多聚磷酸(PPA)介质中,吲哚乙酸对高良姜素-高锰酸钾体系的发光有很强的增敏作用,据此建立了固相萃取-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测定吲哚乙酸的新方法。在优化条件下,相对化学发光的对数值与吲哚乙酸浓度的对数值在8.0×10~(-9)~1.0×10~(-7)g/mL和1.0×10~(-7)~1.0×10-6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8×10~(-9)g/mL。对1.0×10~(-7)g/mL的吲哚乙酸进行10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6%。利用本方法测定对映-贝壳杉烷二萜化合物Leukamenin E处理前后拟南芥中吲哚乙酸含量的变化,回收率在90.9~100.9%之间。第二章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测定土壤中马来酰肼的研究基于马来酰肼对高良姜素-高锰酸钾-多聚磷酸(PPA)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的增敏作用,并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一种测定土壤中马来酰肼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FI-CL)新方法。在最优条件下,相对化学发光强度与马来酰肼的质量浓度在5.0×10~(-5)-3.0×10~(-2)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6×10~(-5)mg/mL。对1.0×10~(-3)mg/mL的马来酰肼标准溶液进行7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7%。将该法应用于黄土、膨润土及高岭土合成样中马来酰肼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2.3~113.4%之间。第叁章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法测定蔬菜中马来酰肼的研究马来酰肼对高良姜素-高锰酸钾-多聚磷酸体系的化学发光具有增敏作用,据此结合分子印迹和固相萃取技术建立了测定蔬菜中马来酰肼含量的流动注射-化学发光分析方法。以马来酰肼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用热聚合法合成了马来酰肼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以此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填料制成固相萃取柱,对样品进行固相萃取后进行发光检测。在最优条件下,相对化学发光强度与马来酰肼的质量浓度在5.0×10~(-5)~3.0×10~(-2)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6×10~(-5)mg/mL (3σ),相对标准偏差为2.7%(1.0×10~(-3)mg/mL马来酰肼,n=10)。将该法应用于马铃薯、洋葱及大蒜中马来酰肼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在95.2~111.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8%、2.4%和2.1%。

张红鸽[8]2004年在《分子印迹—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第二部分为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分子印记聚合物的合成和表征方法,并对分子印记技术的识别机理做了简要的介绍,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为分子印迹一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具体研究工作。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诺氟沙星,安乃近和非那西丁叁种分子印迹聚合物,以诺氟沙星聚合物为识别物质,建立了分子印迹一化学发光测定诺氟沙星的分析方法;以安乃近分子印记聚合物为识别物质,建立了分子印迹一化学发光测定安乃近的分析方法;以非那西丁分子印记聚合物为识别物质,建立了分子印迹一化学发光测定非那西丁的分析方法。 化学发光分析法具有灵敏度高,线形范围宽,分析速度快,以及仪器设备相对简单便宜等诸多优点,因而在痕量分析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这种方法选择性比较差的缺陷限制了它在复杂样品中的应用,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发展。提高化学发光分析的选择性应是化学发光分析研究中一项迫切的、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对目标分子具有预定选择性识别的技术。由于分子印迹聚合物中含有和目标分子高度互补的空腔结构,因而其往往表现出惊人的专一识别性。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化学发光分析中,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特异的识别和捕获能力,极大地提高化学发光分析的选择性,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化学发光选择性差的问题。本论文的综述部分主要对分子印记聚合物的合成方法及表征方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 研究报告主要由叁部分组成: 1 分子印迹一化学发光法测定诺氟沙星 合成了诺氟沙星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以此聚合物为分子识别物质,利用Ce(Ⅳ)-Na_2SO_3~(2-)诺氟沙星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分析技术,建立了测定诺氟沙星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7)~1.0×10~(-5)mol/L,线性相关系数为r=0.996,检出限为3×10~(-8)mol/L。对5.0×10~(-7)mol/L的诺氟沙星溶液进行7次平行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4%。本方法已用于复杂样品尿样中代谢诺氟沙星的测定,结果比较满意。 2 分子印迹一化学发光法测定安乃近 发现锰(IV)氧化安乃近可以产生弱的化学发光,甲醛对这一化学发光反应有较强的增敏作用,并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乙酸甲酷为交联剂,合成了安乃近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此聚合物性能进行了Scatchard分析,结果表明此印迹聚合物中含有两种不同的吸附结合点位。以此聚合物为分子识别物质,利用建立的Mn(IV卜甲醛一安乃近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分析技术,建立了测定安乃近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一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0一7一1.0、10一smol/L,线性相关系数为:=0.993,检出限为4xlo一smolzL。对1.oxlo一6mol/L的安乃近溶液进行7次平行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2%。3分子印迹一化学发光法测定非那西丁 发现高锰酸钾氧化非那西丁可以产生弱的化学发光,甲醛对这一化学发光反应有较强的增敏作用,并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乙酸甲醋为交联剂,合成了非那西丁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以此聚合物为分子识别物质,利用建立的高锰酸钾一甲醛一非那西丁化学发光体系,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建立了测定非那西丁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一化学发光分析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oxlo一6一1.oxlo一49/mL,线性相关系数为r一0.990,检出限为3xlo一,gzmL。对5.0xl0一勺mL的非那西丁溶液进行7次平行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8%。该方法己成功应用于复方制剂去痛片中非那西丁含量的测定,结果与药典方法测得值一致。

何云华[9]2005年在《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发光分析法,以其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仪器设备简单、分析速度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许多领域。但是,由于选择性差,限制了该方法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应用。目前解决问题的途径多是将化学发光分析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等分离技术相结合,但终因这些方法所需仪器昂贵,操作复杂而未能很好的推广应用。 分子印迹技术是一种制备对模板分子具有特效识别能力的聚合物的技术。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的识别能力可以和酶-底物、抗体-抗原、受体-激素等天然分子识别系统相媲美。 如果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到化学发光分析中,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的识别和捕获能力,使目标分子吸附在分子印迹聚合物上,从而与样品中的共存物质分离,然后进行化学发光检测,则可消除共存物质的干扰,提高化学发光分析的选择性。这是我们建立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目的所在。 本论文在第一部分系统地总结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表征、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对不同价态锰的化学发光行为进行了概述,着重介绍了它们所涉及化学发光体系的反应机理以及分析应用。 本论文在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为: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到以强氧化剂为发光试剂的化学发光体系中,选择还原性物质作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保护剂,避免了强氧化剂高锰酸钾和Ce(Ⅳ)对含有不饱和键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破坏作用,保持了

晁英俊[10]2014年在《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首先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磁性四氧化叁铁纳米粒子,并用油酸进行表面改性,得到在有机相中分散良好、表面带有双键的磁性粒子。再结合表面分子印迹技术,以这种被改性过的磁性纳米粒子为载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交联剂,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制备了叁种酚类物质的印迹聚合物。对得到的聚合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红外、扫描电镜等一系列表征,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然后,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制成具有特异性吸附能力的器件连入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流路中,构建了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并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本论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并对其基本原理进行了详细描述;然后介绍了化学发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对目前常见的化学发光体系进行了具体阐述;最后综述了分子印迹化学发光联用技术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了双酚A分子印迹聚合物,与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技术联用,构建了双酚A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优化了实验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线性范围为1.0×10-9~2.0×10-8g/mL,检出限7.1×10-10g/mL,并成功实现了对婴儿奶瓶和水杯中双酚A溶出量的测定。第叁部分,用同样的技术,构建了对乙酰氨基酚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测定对乙酰氨基酚新方法。该方法集合了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度和分子印迹的高选择性的优点,线性范围为1×10-10~8×10-9moL/L,检出限为2.5×10-11moL/L,实现了对对乙酰氨基酚片药物中对乙酰氨基酚含量的测定。第四部分,合成了对苯二酚磁性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构建了对苯二酚分子印迹化发光传感器,并对化学发光条件进行了优化。线性范围为2.0×10-10~1.0×10-8g/mL,检出限为7.9×10-11g/mL,抗干扰能力强,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样品中对苯二酚含量的测定。第五部分,对苯甲酸化学发光法检测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氯化血红素催化的过氧化氢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并对化学发光条件进行了优化。化学发光变化值与苯甲酸在2×10-9~8.0×10-8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5.4×10-10g/mL。对1.0×10-8g/mL苯甲酸标准溶液进行11次平行测定,得相对标准偏差2.7%。并进行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参考文献:

[1].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制及在分析中的应用[D]. 邱化敏. 济南大学. 2013

[2]. 联吡啶钌环糊精超分子聚合物的合成、性质及其在电致化学发光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 祁彦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 分子印迹聚合物—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张晶. 青海师范大学. 2014

[4]. 新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在药物与食品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 卢福广. 济南大学. 2012

[5].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及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D]. 郭海燕. 青海师范大学. 2013

[6]. 纳米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研究[D]. 葛磊. 山东大学. 2014

[7].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化学发光法在植物激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米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12

[8].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法在药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D]. 张红鸽. 陕西师范大学. 2004

[9].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法研究[D]. 何云华. 西南师范大学. 2005

[10].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的研究[D]. 晁英俊. 济南大学. 2014

标签:;  ;  ;  ;  ;  

分子印迹—化学发光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