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量表达论文_黄凤珍,高润昕,李萌,许岗,纪小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量表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羽扇豆,基因,拟南芥,载体,那不勒斯,晚疫病,毛白杨。

超量表达论文文献综述

黄凤珍,高润昕,李萌,许岗,纪小敏[1](2019)在《利用AtLUP1超量表达体系在拟南芥中合成羽扇豆醇》一文中研究指出羽扇豆醇是一种存在于多种果蔬及中草药中的五环叁萜类化合物,具有抗炎症、抗氧化、抗癌等药理作用。羽扇豆醇合酶(Lupeol synthase,LUP)是羽扇豆醇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前期研究显示,编码该酶的基因在原核和酵母表达体系中均难以获得有生物活性的蛋白产物。本研究以拟南芥为受体,通过超量表达拟南芥羽扇豆醇合酶1(At LUP1)基因,分析利用植物细胞生产羽扇豆醇的可行性。使用气相色谱GC检测At LUP1超量表达拟南芥植株中的羽扇豆醇含量,发现48号植株中羽扇豆醇含量为0.915 5 mg·g-1,显着高于野生型。本研究证明超量表达At LUP1基因可以在拟南芥中促进羽扇豆醇的合成,为羽扇豆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黄凤珍[2](2019)在《利用AtLUP1超量表达体系在拟南芥中生产羽扇豆醇》一文中研究指出羽扇豆醇(lupeol)是一种常见的五环叁萜类化合物,是植物特有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和中草药中。羽扇豆醇具有抗氧化、抗恶性肿瘤增殖、抗炎症、诱导细胞凋亡和降低胆固醇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但是大部分五环叁萜类化合物天然产量极低,且大多是从植物中直接提取,对植物资源有很高的依赖性和破坏性。依靠化学合成则面临成本高、副产物多、毒性大等限制。使用生物技术手段既可以提高其产量,又可以降低成本,是工业化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方向。羽扇豆醇合酶(lupeol synthase,LUP)是羽扇豆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有报道尝试改造该酶以构建产羽扇豆醇的工程菌,但转化率和产量均较低。前期研究发现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基因组中虽然存在羽扇豆醇合酶基因,但该基因的表达量很低,在拟南芥植株中也不能检测到羽扇豆醇。因此,能否通过提高羽扇豆醇合酶基因的表达量,在植物细胞中促进羽扇豆醇的生物合成?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克隆拟南芥AtLUP1基因,构建AtLUP1超量表达体系,并进行遗传转化,获得拟南芥超量表达植株,检测超量表达植株中羽扇豆醇的含量,分析此策略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拟南芥AtLUP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获得AtLUP1基因全长序列(4302 bp),分析其CDS序列长度为2274 bp,编码一个含757个氨基酸的蛋白产物。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UP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比较保守。2.AtLUP1超量表达体系的构建及遗传转化。将成功克隆的AtLUP1基因片段与植物表达载体pBI121连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通过筛选鉴定,最终获得18个拟南芥AtLUP1基因超量表达株系。对比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拟南芥的形态学特征,发现两者在生理和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证明该基因不是拟南芥正常生长的必需基因,且该基因过量表达也不会影响拟南芥的正常生长发育。3.气相色谱法测定超量表达植株中羽扇豆醇的含量。利用GC分析转基因植株中的羽扇豆醇含量,结果显示野生型拟南芥中羽扇豆醇含量极低(0.0033 mg/g),而超量表达植株中羽扇豆醇的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其中含量高于0.1 mg/g的有3株;含量在0.05~0.1 mg/g之间的有5株;含量在0.005~0.05 mg/g之间的有10株。在转基因株系中,羽扇豆醇含量最高的为48号株系,其植株中羽扇豆醇含量为0.9155 mg/g,是野生型植株中羽扇豆醇含量的277.4倍;其次是49、68号植株,羽扇豆醇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43.9、43.79倍;羽扇豆醇含量较低的为14号植株,仅为野生型的1.71倍。本研究证明超量表达AtLUP1基因可以在拟南芥中促进羽扇豆醇的合成,为羽扇豆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鲁清清,吴田,蓝增全[3](2019)在《诺丽ACO基因超量表达及干涉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构建诺丽ACO基因的超量表达及干涉表达载体,为后期对诺丽进行转基因操作,探究诺丽ACO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试验前期克隆了诺丽ACO基因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ACO基因的超量表达及干涉表达的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出了目的基因,将扩增出的目的基因分别插入质粒Hellsgate 8、Hellsgate 2,转化大肠杆菌。结果表明:转化大肠杆菌并进行菌落PCR检测,筛选出结果较好的阳性克隆进行测序,测序后与诺丽ACO序列相比较,序列只有几个碱基的差别。取结果较好的超量表达及干涉表达载体质粒电转农杆菌,均能得到清晰而明亮的条带。本课题组利用前期克隆出的ACO基因,试验得到了诺丽ACO基因的超量表达及干涉表达载体质粒。(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朱娜,张沙沙,杜致辉,秦利军,赵德刚[4](2018)在《超量表达NtHAK1基因烟草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共转化法获得的不含筛选标记的超量表达钾离子高亲和转运蛋白(high-affinity potassiumion transporter protein,HAK)基因烟草为材料,分析了各材料不同时期的形态学指标、光合特性参数和钾离子含量。田间种植结果表明,团棵期转基因烟草株系59-10、100-23的各形态学指标均值均显着低于野生型烟草;但在旺长期转基因株系59-10(23.05%)、100-23(18.95%)除叶片数指标极显着(p<0.01)高于野生型植株外,其余各指标与野生型相比较差异不显着;成熟期株系100-23的茎围均值比野生型低7.81%,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光合特征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59-10、100-23的净光合速率的均值分别比野生型高3.51%和7.83%,气孔导度的均值比野生型高10.61%和27.72%,胞间CO_2浓度的均值比野生型高9.49%和2.15%,蒸腾速率的均值比野生型高11.94%和10.86%。在团棵期,转基因株系59-10的钾离子含量比野生型高21.15%,开花期转基因株系100-23比野生型高3.49%,差异也均达到极显着水平。(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8年11期)

梁玲鸽,杨霞,王浩,李政,李名扬[5](2018)在《超量表达PhWRIL1基因抑制矮牵牛叶片外植体再生不定芽》一文中研究指出许多研究发现AP2/ERF家族euANT支基因超量表达可以促进植物生长和离体再生。但尚未有关于与euANT支亲缘关系很近的AP2/ERF基因basalANT进化支基因超量表达对离体培养中不定芽再生影响的研究。本研究中从矮牵牛中克隆了一个basalANT基因,命名为PhWRIL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PhWRIL1的m RNA在矮牵牛各种组织中均有表达,表达量处于中等水平,在成熟组织中比幼嫩组织中更高。超量表达PhWRIL1的矮牵牛植株严重矮化,但开花时间没有显着变化。测定再生能力的结果表明:PhWRIL1超量表达的转基因植株叶片外植体的愈伤组织和芽的诱导与生长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表明PhWRIL1在矮牵牛中超量表达抑制了离体培养过程中不定芽的再生能力,在植物发育过程中basalANT和euANT基因可能发挥相反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成亮,刘盼,邢恒荣,张莉[6](2018)在《谷子SibZIP8超量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SibZIP8介导谷子抗旱的分子机制,试验根据SibZIP8 cDNA序列设计引物,以晋谷21的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SibZIP8基因的全长cDNA。将所得的cDNA序列与表达载体p CAMBIA1302连接。通过对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筛选,确定pCAMBIA1302-SibZIP8超量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该超量表达载体可用于SibZIP8基因功能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王海霞,余小玲,戚烨通,田振东[7](2018)在《超量表达响应β-氨基丁酸诱导的StWRKY8基因提高马铃薯晚疫病抗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晚疫病是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抗晚疫病是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前期研究中,在具有田间抗性的马铃薯材料中筛选到一个受广谱诱抗剂β-氨基丁酸(β-aminobutyric acid,BABA)诱导表达的转录因子StWRKY8基因片段。为了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马铃薯晚疫病抗性中的功能,本研究利用qRT-PCR技术进一步分析了该基因受β-氨基丁酸和晚疫病菌—卵菌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诱导表达的模式;从马铃薯中克隆了该基因cDNA,构建了35S启动子驱动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方法进行了马铃薯的遗传转化;对获得的超量表达转基因株系进行了离体叶片晚疫病接种抗性鉴定,同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了StWRKY8下游植保素合成相关基因—3-羟-3-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2(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 A reductase 2,HMGR2)和NADP-苹果酸酶基因(NADP-malic enzyme,NADP-ME)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BABA和P.infestans都能诱导StWRKY8基因上调表达,BABA诱导24 h达到表达高峰,而P.infestans诱导36 h达到表达高峰。本研究克隆的StWRKY8基因编码区长1 605 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与已报道马铃薯StWRKY8(NP_001274836.1)蛋白序列相似性达到98%,含有两个WRKYGQK保守结构域。获得了StWRKY8超量表达转基因株系,晚疫病接种抗性鉴定表明,4个表达量高的转基因株系晚疫病抗性显着提高。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受StWRKY8调控的HMGR2和NADP-ME基因的表达量在超量表达转基因株系中并未明显提高。但是,当转基因株系受到晚疫病菌液体培养物(culture filtrate,CF)诱导时,这两个基因在转基因株系中显着上调表达。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StWRKY8抗性调控机理以及利用该基因提高马铃薯晚疫病抗性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郭星星[8](2018)在《那不勒斯热袍菌木聚糖酶B的超量表达、酶学性质及其嗜热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聚糖是一类重要的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资源。而木聚糖酶是木聚糖降解酶系中关键的一类酶,在生物质降解及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木聚糖酶在工业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饲料行业、食品行业、制浆造纸行业等。天然木聚糖酶由于其产量低,热稳定性差,无法在工业上实现大规模生产及应用。开发新的嗜热细菌来源的木聚糖酶基因和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改造木聚糖酶的热稳定性是降低木聚糖酶工业应用成本的有效途径。那不勒斯热袍菌是一种超嗜热菌,可产生多种耐热水解酶。本文首次从那不勒斯热袍菌中克隆出木聚糖酶B的基因序列,运用基因工程的技术手段实现了木聚糖酶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超量表达,鉴定了该木聚糖酶的酶学性质,并通过蛋白质半理性设计的方法研究木聚糖酶B的嗜热性。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运用基因工程的技术研究那不勒斯热袍菌来源的木聚糖酶B在大肠杆菌中的的超量表达。以那不勒斯热袍菌的基因组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编码木聚糖酶B的成熟肽序列;采用新型的热激表达载体pHsh-T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Hsh-xlnB;通过热激诱导实现木聚糖酶B在大肠杆菌宿主细胞中的高效表达。(2)重组木聚糖酶Tne-xlnB的纯化和酶学性质研究。利用热处理技术和镍亲和层析的方法对重组木聚糖酶进行纯化;对木聚糖酶Tne-xlnB进行酶学性质的鉴定,木聚糖酶Tne-xlnB的最适温度为75℃,最适pH为6.0,通过对木聚糖酶Tne-xlnB的酶动力学参数检测发现,Tne-xlnB对桦木木聚糖的K_m值和最大反应速度分别为1.086 mg/mL和191.76 U/mg;然后进一步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Tne-xlnB的酶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1 mM Mg~(2+)、Co~(2+)、Sr~(3+)、Ba~(2+)、Ca~(2+)对Tne-xlnB酶促反应有促进作用,1 mM Zn~(2+)、Cd~(2+)、Fe~(3+)、Cu~(2+)、Ni~(2+)、Cr~(3+)对Tne-xlnB酶促反应有强烈的抑制作用,1 mM Fe~(2+)和Mn~(2+)对Tne-xlnB催化反应有微弱的抑制作用,而1 mM K~+、Na~+、NH_4~+、EDTA对Tne-xlnB催化活性几乎没有影响。(3)木聚糖酶Tne-xlnB的嗜热性研究。通过对木聚糖酶Tne-xlnB与海栖热袍菌木聚糖酶B进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蛋白结构模拟,初步确定了影响该酶热稳定性的C端关键氨基酸位点;对木聚糖酶Tne-xlnB的α10螺旋、α11螺旋、α12螺上的氨基酸进行定点突变;以重组质粒pHsh-xlnB为模板,利用反向PCR技术,成功构建了突变体Tne-xlnB-α10/11/12;将构建成功的突变体表达质粒转化到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效表达;利用热处理和镍亲和层析的方法纯化突变体并测定了突变体的酶学性质。Tne-xlnB-α11/12和Tne-xlnB-α10/11/12的最适温度分别为80℃和85℃;Tne-xlnB-α11/12在90℃水浴中保温2.5 h,残余酶活为45.21%,而原始酶Tne-xlnB的残余酶活为38.72%;Tne-xlnB和Tne-xlnB-α10/11/12在90℃水浴中保温1 h后,残余酶活分别为55%以上和77%以上;Tne-xlnB-α10/11/12对桦木木聚糖的K_m值为0.2943 mg/mL和V_(max)为376.42U/mg;综上,突变体Tne-xlnB-α11/12、Tne-xlnB-α10/11/12的热稳定性显着高于原始酶Tne-xlnB。(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期刊2018-06-08)

许慧慧[9](2018)在《MsRCI2A、MsRCI2B、MsRCI2C基因超量表达对苜蓿耐碱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是我国重要的多年生的豆科植物,其具有高产、营养成分多样化及抗逆性强的特点,但恶化的土地条件仍限制了苜蓿的产量。多个研究表明RCI2/PMP3类基因作为多基因家族普遍存在于植物中,可响应多种非生物胁迫,包括低温、干旱、盐,且被激素诱导。且多个研究表明RCI2/PMP3基因在植物中的超量表达可通过提高膜的稳定性及保持细胞内的离子平衡来增加抗多种非生物胁迫的耐力。关于RCI2类基因在苜蓿中的超量表达是否可以提高苜蓿抗非生物胁迫的能力仍是未知的。本研究从紫花苜蓿中克隆了MsRCI2A,MsRCI2B和MsRCI2C基因,构建了叁个植物表达载体以连接目的基因。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化紫花苜蓿子叶节,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筛选的抗性植株进行检测。分析了MsRCI2A、MsRCI2B、MsRCI2C基因超量表达对苜蓿耐碱性的影响,为培育出耐逆性转基因苜蓿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以及为促进畜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紫花苜蓿中克隆了RCI2类基因家族成员MsRCI2A、MsRCI2B、MsRCI2C基因,蛋白质分子质量分别为5.931-kDa、5.946-kDa、6.05-kDa,它们的序列高度同源,都对碱、干旱、低温胁迫和ABA诱导产生响应,但它们对每种胁迫响应程度不同,并且在根和叶中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本研究构建了叁个连接目的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转化紫花苜蓿的子叶节。每个基因分别获得了两株超量表达的植株。2.对转基因株系及野生型株系扦插扩繁,对各株系进行100 mM NaHCO_3(pH调至8.5)处理。经碱处理15 d后,超量表达MsRCI2A、MsRCI2B、MsRCI2C基因的各株系仍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而WT株系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叶片变得枯黄且萎蔫。并且碱处理后超量表达MsRCI2A、MsRCI2B、MsRCI2C基因的各株系相对于非转基因株系有更高的叶绿素含量,积累了更高水平的可溶性糖含量且抗氧化物酶SOD、POD及CAT的活性更高,而丙二醛的含量及相对电导率更低。在未处理和碱胁迫处理5 d、10 d时,超量表达MsRCI2A,MsRCI2B和MsRCI2C基因的各株系比非转基因株系积累了更多的脯氨酸,但碱胁迫处理15 d时,由于非转基因株系受损伤的程度更为严重,以至于积累更多的脯氨酸响应胁迫。3.分析了碱处理后各转基因株系中的碱胁迫相关基因H~+-ATPase及与所转基因相同源的RCI2类基因的表达情况。相对于对照条件下,碱胁迫处理12 h后,H~+-ATPase在WT及超量表达MsRCI2B基因株系B13与B19中的表达削弱,在超量表达MsRCI2A基因株系A12、A22中略有上调,而在超量表达MsRCI2C基因的株系C2、C10中的表达呈显着上调趋势。有趣的是,碱胁迫处理12 h时,MsRCI2A、MsRCI2B、MsRCI2C基因在野生型株系中的表达呈上调趋势,MsRCI2A、MsRCI2B基因在超量表达MsRCI2C基因株系C2与C10中呈上调表达趋势,其中MsRCI2A基因上调的程度较野生型大,而MsRCI2B、MsRCI2C基因在超量表达MsRCI2A基因株系A12、A22中的表达受到了抑制,MsRCI2A、MsRCI2C基因在超量表达MsRCI2B基因株系B13、B19中的表达受到了抑制。(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代婷婷[10](2018)在《超量表达AtBAS1基因对毛白杨生长发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BAS1(phyB activation-tagged suppressor1)基因编码一种含细胞色素P450的单加氧酶CYP72B1,具有羟基化酶的活性,能催化油菜素内酯26位C的羟化反应使羟化后的油菜素内酯生物活性降低,因此BAS1基因作为C-26-羟化酶,是一个重要的油菜素内酯失活基因。油菜素内酯(Brassinosteroid,BR)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在细胞伸长与分裂、维管束分化、叶片形态发生、植物育性、衰老及抗性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造林绿化、工业用材树种,被认为是林木基因工程研究的模式植物。以木材为基础的产品来源于林木,提高木材的品质,实现定向培育,可以提高木材利用率,在有限的林地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植物维管发育是木材形成的基础,植物激素影响植物维管组织发育,因此研究植物维管组织的发育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毛白杨为材料,分别构建了由pLXM5和35S启动子驱动的BAS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将AtBAS1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转化法遗传转化杨树,研究其对毛白杨生长发育的影响。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基因植株的获得构建了两个植物表达载体,以gus::npt II融合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和报告基因,Kan~+为筛选标记基因,分别命名为pSH-35S-BAS1和pSH-pLXM5-BAS1。将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LBA4404菌株,采用叶盘转化法遗传转化毛白杨,通过筛选鉴定获得54株转pLXM5::BAS1基因杨树和34株转35S::BAS1基因杨树。2转基因毛白杨株农艺性状的测量通过测量独立株系的高度和直径,发现转基因植株的高度和直径的生长比野生型快,计算直径与株高的比发现转基因杨树直径和株高的增长具有一致性,表明转基因植株增高的同时也在增粗。对植株离土壤0 cm高度处的直径、植株胸径(130cm)处的直径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转pLXM5::BAS1基因杨树茎分别增粗了50%和89%,转35S::BAS1基因杨树茎分别增粗了46%和70%。对胸径(130cm)一节的长度及胸径(130cm)处上中下3片叶子的长和宽的测量,发现而转基因植株的茎长较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转基因毛白杨叶子与对照组相比,叶长增加不明显,叶宽分别增加42%和40%。3转基因毛白杨鲜重和干重的测定通过对毛白杨鲜重和干重的测定结果发现,转pLXM5::BAS1基因杨树的鲜重是对照组的1.8倍,干重是对照组的1.7倍;转35S::BAS1基因杨树的鲜重是对照组的2倍,干重是对照组的2.2倍。4 BAS1基因的表达对毛白杨茎和叶脉组织结构的影响通过对转基因植株毛白杨茎部和叶脉进行切片分析和显微观察,转pLXM5::BAS1和矮化杨树中木质部细胞层数与野生型相比减少了38%和23%;35S::BAS1基因杨树茎的髓细胞层数比对照组增多了37%。表明BAS1基因主要抑制木质部的分化促进韧皮部和髓部的分化。转pLXM5::BAS1基因的皮层细胞长度增加20%,髓细胞的长度增加22%,转35S::BAS1基因的皮层细胞长度增加32%,髓细胞的长度增加66%,在矮化植株中皮层的细胞长度降低了19%,髓细胞的长度降低了38%,表明BAS1基因的表达能够调节细胞长度。转pLXM5::BAS1基因毛白杨茎的木质部导管数量比对照组减少了54%,转35S::BAS1基因矮化毛白杨茎的木质部导管数量比对照组减少了39%。髓细胞的数量增加但都不显着,表明BAS1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的分裂。在叶片中发现,转pLXM5::BAS1基因毛白杨叶脉与对照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转35S::BAS1基因杨树叶脉比对照显着增粗,木质部发达,皮层细胞数量变多,但是叶片厚度没有明显变化。矮化的杨树叶脉比对照粗,叶脉木质部小,导管细胞少。栅栏细胞和海绵细胞数量增多。5 BAS1基因的表达对油菜素内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对油菜素内酯含量的测定,发现在转pLXM5::BAS1基因和转35S::BAS1基因毛白杨植株体内BRs含量分别是野生型的1.1倍和1.13倍,在矮化毛白杨植株体内BRs含量只有野生型的1/10,明显降低。对油菜素内酯相关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发现BAS1基因的表达使BR的含量降低,BR合成调控通路启动促进了BR合成基因CYP90A1/CPD、CYP90C1/ROT3和CYP90D1的表达,而BAS1基因的表达程度会影响BR代谢基因CYP734A1的表达。发现BAS1基因的适量表达使BR代谢基因CYP734A1的表达受到抑制,导致BR的含量有所升高,而BAS1基因的过表达会促进BR代谢基因CYP734A1的表达,导致BR的含量远低于野生型杨树。表明转BAS1基因的表达不仅影响BR合成和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也影响BR合成的负反馈调控元件,可能是这些基因表达的上调或下调促进了细胞的分化和植物生长发育等过程。(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6-01)

超量表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羽扇豆醇(lupeol)是一种常见的五环叁萜类化合物,是植物特有的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水果、蔬菜和中草药中。羽扇豆醇具有抗氧化、抗恶性肿瘤增殖、抗炎症、诱导细胞凋亡和降低胆固醇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肿瘤的预防和治疗。但是大部分五环叁萜类化合物天然产量极低,且大多是从植物中直接提取,对植物资源有很高的依赖性和破坏性。依靠化学合成则面临成本高、副产物多、毒性大等限制。使用生物技术手段既可以提高其产量,又可以降低成本,是工业化生产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方向。羽扇豆醇合酶(lupeol synthase,LUP)是羽扇豆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有报道尝试改造该酶以构建产羽扇豆醇的工程菌,但转化率和产量均较低。前期研究发现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基因组中虽然存在羽扇豆醇合酶基因,但该基因的表达量很低,在拟南芥植株中也不能检测到羽扇豆醇。因此,能否通过提高羽扇豆醇合酶基因的表达量,在植物细胞中促进羽扇豆醇的生物合成?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克隆拟南芥AtLUP1基因,构建AtLUP1超量表达体系,并进行遗传转化,获得拟南芥超量表达植株,检测超量表达植株中羽扇豆醇的含量,分析此策略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拟南芥AtLUP1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克隆获得AtLUP1基因全长序列(4302 bp),分析其CDS序列长度为2274 bp,编码一个含757个氨基酸的蛋白产物。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LUP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均比较保守。2.AtLUP1超量表达体系的构建及遗传转化。将成功克隆的AtLUP1基因片段与植物表达载体pBI121连接,构建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通过筛选鉴定,最终获得18个拟南芥AtLUP1基因超量表达株系。对比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拟南芥的形态学特征,发现两者在生理和形态上并无明显差异,证明该基因不是拟南芥正常生长的必需基因,且该基因过量表达也不会影响拟南芥的正常生长发育。3.气相色谱法测定超量表达植株中羽扇豆醇的含量。利用GC分析转基因植株中的羽扇豆醇含量,结果显示野生型拟南芥中羽扇豆醇含量极低(0.0033 mg/g),而超量表达植株中羽扇豆醇的含量均高于野生型,其中含量高于0.1 mg/g的有3株;含量在0.05~0.1 mg/g之间的有5株;含量在0.005~0.05 mg/g之间的有10株。在转基因株系中,羽扇豆醇含量最高的为48号株系,其植株中羽扇豆醇含量为0.9155 mg/g,是野生型植株中羽扇豆醇含量的277.4倍;其次是49、68号植株,羽扇豆醇含量分别为野生型的43.9、43.79倍;羽扇豆醇含量较低的为14号植株,仅为野生型的1.71倍。本研究证明超量表达AtLUP1基因可以在拟南芥中促进羽扇豆醇的合成,为羽扇豆醇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量表达论文参考文献

[1].黄凤珍,高润昕,李萌,许岗,纪小敏.利用AtLUP1超量表达体系在拟南芥中合成羽扇豆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2].黄凤珍.利用AtLUP1超量表达体系在拟南芥中生产羽扇豆醇[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9

[3].鲁清清,吴田,蓝增全.诺丽ACO基因超量表达及干涉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9

[4].朱娜,张沙沙,杜致辉,秦利军,赵德刚.超量表达NtHAK1基因烟草农艺性状及光合特性研究[J].种子.2018

[5].梁玲鸽,杨霞,王浩,李政,李名扬.超量表达PhWRIL1基因抑制矮牵牛叶片外植体再生不定芽[J].园艺学报.2018

[6].成亮,刘盼,邢恒荣,张莉.谷子SibZIP8超量表达载体的构建[J].山西农业科学.2018

[7].王海霞,余小玲,戚烨通,田振东.超量表达响应β-氨基丁酸诱导的StWRKY8基因提高马铃薯晚疫病抗性[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8

[8].郭星星.那不勒斯热袍菌木聚糖酶B的超量表达、酶学性质及其嗜热性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8

[9].许慧慧.MsRCI2A、MsRCI2B、MsRCI2C基因超量表达对苜蓿耐碱性的影响[D].东北农业大学.2018

[10].代婷婷.超量表达AtBAS1基因对毛白杨生长发育的影响[D].贵州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的图谱感病对照,野生型对照和超量表达对氧化胁迫敏感A.30林MMV处理%小...长春花TIAs生物合成途径的总体轮廓(引...材I超量表达转基因植株增强对...一6田间种植的转基因植株

标签:;  ;  ;  ;  ;  ;  ;  

超量表达论文_黄凤珍,高润昕,李萌,许岗,纪小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