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生界潜山论文-夏良冰

中生界潜山论文-夏良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生界潜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潜山,界面卡取,地层对比,工程参数

中生界潜山论文文献综述

夏良冰[1](2018)在《渤海X油田中生界潜山界面卡取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渤海X油田构造基底由中生界火山碎屑岩和砂砾岩组成,古近系沙河街组主力油层直接披覆于潜山之上。本文系统总结了渤海X油田的潜山特点和分布特征,并针对这一地区潜山特点归纳出了卡取潜山界面的技术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8年09期)

张在振[2](2016)在《埕岛地区前中生界潜山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埕岛前中生界潜山是胜利油田海上埕岛油田重要的勘探层系之一。该区前中生界潜山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太古界变质岩、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及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沉积组合。潜山具有原始沉积厚度大(古生界)、岩石类型多、构造迭加期次多、构造特征复杂、地层残留及储层控制因素复杂,以及成藏圈闭多种多样的特点。研究工作借助叁维地震及丰富的钻井资料,在基本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解析构造学的方法,重点开展了构造几何学、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的研究,指出了构造运动对断裂发育、地层残留、储层发育、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前中生界潜山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及喜山期叁期构造运动,同时受燕山早、晚期郯庐断裂两期巨大的剪切作用影响,在平面上形成了叁组北撒南敛大断裂控制叁排潜山的构造格局,剖面上主要形成了压缩、伸展、走滑、负反转四种构造样式。区域伸展、压缩及扭动等构造应力作用方向转换,不仅控制了断层的发育演化,还造成了地层倾向或构造高低的转换,从而决定了风化剥蚀程度及地层残留特征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储层的平面分布。构造运动对稳定的岩层起到分割、变形的作用,形成了断块、残丘、褶皱等多种潜山圈闭类型。构造作用形成的负反转断层、走滑断层与多期不整合面配置,形成了良好的油气立体输导体系。负反转断层及走滑断层是潜山的主油源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带状分布。后期近东西向的伸展断层在油气往高部位运移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遮挡作用,从而形成众多断块型油藏。研究明确了构造特征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落实了潜山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评价了有利含油圈闭,对当前区域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东部断陷盆地潜山油藏的勘探提供了借鉴实例。(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6-04-01)

刘衡[3](2016)在《马古中生界潜山注水开发方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古中生界潜山油藏是辽河油田近几年新发现的一个裂缝型块状底水油藏。该块埋藏深,储层均在3800m以上,主要发育角砾岩,非均质性强,具有双重介质特征,裂缝以中高角度缝为主,根据断层发育状况,油藏油藏可分为5个独立的小断块。自2009年投入开发以来,采用一套层系近正方形井网,350~500m井距进行整体部署,初期获得了较高的产能,峰值采油速度高达1.9%,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由于采用天然能量开发,加之底水不活跃,在达到峰值产量后产量迅速递减,急需补充地层能量,保持产量稳定。本课题研究中,在精细地质体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目前区块油井的开发特点,采用类比法、经验公式计算法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相关的油藏工程设计研究,明确了注水开发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注水时机、注水方式、注入压力、注入能力、注水水质以及压力保持水平等水驱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对5个小断块进行逐一分析,个性化设计,同时灵活运用直井和水平井进行注水开发,在保证注水效果。方案共设计油井15口,注水井6口(含水平井1口),明确了马古6和马古6-2区块尽快投注,其余区块择机注水的方式,方案实施后预计采油速度保持1%稳产5年,预计十年采出程度14.9%,实现整个潜山的有效开发。本课题的研究对提高辽河双重介质块状油藏的开发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该项研究在辽河油田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和价值,对于今后潜山油藏注水开发起着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6-01-01)

赵美松[4](2015)在《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储层控制因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具有经历多期次构造运动、构造特征复杂、断裂系统复杂、储层非均质强等特点,制约了中生界潜山油气的勘探。本文从岩相、不整合面、断裂及成岩演化研究等几个方面,对中生界潜山储层的控制因素特征进行分析,为本地区中生界潜山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有力的储层研究支撑。(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赵美松[5](2015)在《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渤海湾盆地的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勘探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和风险性。本文通过对构造演化特征、储层特征等的分析研究,得出含砾砂岩是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的最好储层;明确了储层发育特征、断层侧向封堵、油气输导条件等是制约埕岛地区中生代潜山油气成藏的因素。埕岛地区主干断裂附近的中生界潜山顶部风化壳及内幕不整合面,是中生界潜山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05期)

于世娜,滕飞,武群虎,余卫卫[6](2013)在《胜利海上埕岛油田前中生界潜山构造演化及储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埕岛地区潜山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构造和储层条件控制了潜山油气的成藏和富集程度。通过对该区构造演化、储层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对地层分布以及储层分布规律的作用。研究发现,埕岛潜山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多期复杂的演化历程,储集空间类型多样,风化壳储层是潜山主要储集体,随着从风化面向下深度的增加,储层发育程度逐渐降低,内幕储层也有一定程度发育,内幕断层控制其分布。对埕岛油田潜山下一步勘探及渤海湾盆地潜山勘探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3年02期)

胡振华[7](2011)在《辽河坳陷油燕沟中生界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潜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综合录井、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综合研究辽河坳陷油燕沟潜山中生界小岭组储层岩性、物性等特征。分析潜山成藏的几个条件:多套油源供给为油气藏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断层和不整合面为油气运移提供条件;良好的储层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必要的场所。认为中生界潜山是新生古储成藏模式,并预测了荣76南为勘探有利指向区。(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6期)

郭丽丽[8](2010)在《孤东中生界潜山油气运聚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孤东潜山是孤东断层和垦东断层所挟持的区域性北东倾的单面山,其南、北紧邻孤南洼陷和桩东凹陷古近系油源区,油源条件丰富,其上覆第叁系是孤东油田主力含油气区,邻区桩西潜山等地区也有重大发现,故孤东潜山成藏潜力研究对孤东地区深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现代油气成藏理论为指导,开展了以油气二次运移为核心的潜山成藏条件研究,系统研究骨架砂体、断层和E/Mz不整合输导体系的有效性,确定有效运移路径,揭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和规律,进行含油气潜力分析。分布于油源区的古近系骨架砂体输导有效性是油气向潜山运移的前提。潜山西南部沙叁和沙二段骨架砂体发育,分布稳定,连通性好,砂岩百分含量高,孔渗性好,是潜山油源的主要输导体系;沙一段骨架砂体是潜山北部油源的重要输导体系。应用地震资料和录井资料系统研究了E/Mz不整合的类型、岩性构成和输导有效性。结合岩性构成和不整合面埋深特征将不整合确定为运移型、逸散型和封盖型3种输导类型,其输导性能不同,控制油气运移路径。潜山东部斜坡带不整合构造脊发育,岩性构成类型好,是主要充注方向;南部断阶带发育封盖型不整合,不具输导空间;西部断阶带不整合构造脊不发育,难以形成集中的运移路径。孤南断层和孤东断层控制潜山形成,其封闭性控制着油气向潜山运移充注。本文系统研究了成山断层及次级断层的垂向和侧向封闭性,结合断层活动性和断面形态特征综合确定断层输导有效性,明确向潜山充注的有效运移路径。潜山西部断阶带各断层均有不同程度开启性,向潜山充注可能性大,南部F78侧向封闭性好,难以向潜山充注;东部F67具有一定的侧向充注可能性。油源条件、输导体系有效性和盖层条件是孤东潜山成藏的主控因素。潜山西部断阶带运移条件好,1号和2号圈闭是相对有利的成藏位置;东部斜坡带油气主要通过砂体—不整合进入潜山,在潜山高部位的GD20井区上倾方向可能形成有利成藏区域;潜山高部位GD33井区缺乏盖层,且F78侧向封闭性好,成藏可能性小。(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10-06-01)

代寒松,赵锡奎,刘树根,孙玮,李坤[9](2009)在《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前中生界潜山构造与油气成藏》一文中研究指出雅克拉断凸前中生界潜山的发育主要受到轮台、亚南断裂的控制。潜山形成于加里东运动的中、晚期,在海西-印支运动期持续凸起,直至燕山运动期下白垩统泥岩沉积期,才全面形成潜山披覆构造。由于多起构造运动的影响,潜山储集层类型多样,其中震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集层受到风化侵蚀和大气淋滤,岩溶作用广泛发育,储集条件最好。研究区处于库车坳陷与满加尔坳陷之间,长期为油气的指向区。不整合面及裂缝系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利的输导体系。但断裂的强烈发育以及潜山顶部存在大规模的"天窗",使得油气不能大规模聚集。雅克拉构造带(Sc2井)北部碳酸盐岩潜山具有一定的再勘探价值,同时断凸西段(永丰庄地区)的碳酸盐岩潜山可作为勘探的后备选区。(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09年01期)

吴梅莲[10](2007)在《燕山运动在济阳坳陷的地质表现以及中生界潜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济阳坳陷中生界为研究对象,在对济阳坳陷构造背景作扎实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区域构造层分析,重建济阳坳陷燕山期不同阶段构造样式,系统阐明燕山运动在研究区的地质表现;恢复燕山期不同阶段盆地的发展过程,揭示燕山期盆地原型,研究济阳坳陷燕山期运动学特征以及其动力学机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构造样式和潜山油气藏有利聚集条件,为油气勘探实践提供指导。以钻井分层和测井资料为基础,通过叁维地震剖面精细解释,识别出济阳坳陷燕山运动主幕形成的区域性角度不整合界面,以及整个燕山期形成的NNE或NE向小型逆断层和褶皱构造,它们主要发育在中生界地层较厚、上覆新生界地层较薄济阳坳陷东北部以及东营—惠民过渡地区,揭示济阳坳陷燕山期与整个渤海湾盆地处于统一的NW-SE向不对称挤压应力场中。结合地球物理资料揭示的济阳坳陷地区晚中生代区域性走滑构造,通过地震解释识别出一系列盆内走滑断层,其中沾东的走滑断层表现出强制性褶皱特征。J3-K1残余厚度图与粗略恢复的原型盆地厚度显示,该时期的控盆断层有NW向印支期负反转断层和NNE向走滑断层,以负反转断层为主;NW向断层控制的次级洼陷由西向东呈右旋偏转。综合济阳坳陷燕山期构造变形特征、华北板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济阳坳陷发展演化与板块活动密切相关。伊哲奈崎板块向东亚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在济阳坳陷形成NNE向的挤压变形。区内J3-K1时期独特的NW向伸展断陷受控于NNE向郯庐断裂由伊泽奈崎板块突然加速向NNW向俯冲作用引发的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晚侏罗—早白垩世济阳盆地深层构造发育机制显示,中生代晚期,位于郯庐与兰聊断裂所夹叁角区内的济阳坳陷除了遭受郯庐断裂左旋剪切应力作用外,最主要是受到叁角区沿郯庐断裂和兰聊断裂由北向南逃逸产生的近SN向拉伸应力作用。济阳坳陷中生界潜山形成和演化主要经历了叁迭纪印支期褶皱隆升阶段、燕山期侏罗—白垩纪块断抬升阶段和第叁纪喜山期拉张块断改造及覆盖掩埋阶段,燕山运动对潜山发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区油气藏属于“新生中储”型,依赖上覆及侧向新生界生油岩供给油源,油气沿断层和各期风化壳或者是孔渗性强的砂岩层向潜山内部运移成藏。对已发现的中生界油藏类型分析表明,分布于生油凹陷周围、位于构造相对高部位、构造裂缝和次生孔隙发育、经历多次长期得断裂活动、之上区域性盖层发育的潜山更具油气勘探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07-05-01)

中生界潜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埕岛前中生界潜山是胜利油田海上埕岛油田重要的勘探层系之一。该区前中生界潜山自下而上依次发育了太古界变质岩、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及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沉积组合。潜山具有原始沉积厚度大(古生界)、岩石类型多、构造迭加期次多、构造特征复杂、地层残留及储层控制因素复杂,以及成藏圈闭多种多样的特点。研究工作借助叁维地震及丰富的钻井资料,在基本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解析构造学的方法,重点开展了构造几何学、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的研究,指出了构造运动对断裂发育、地层残留、储层发育、圈闭形成、油气运移及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前中生界潜山主要经历了印支、燕山及喜山期叁期构造运动,同时受燕山早、晚期郯庐断裂两期巨大的剪切作用影响,在平面上形成了叁组北撒南敛大断裂控制叁排潜山的构造格局,剖面上主要形成了压缩、伸展、走滑、负反转四种构造样式。区域伸展、压缩及扭动等构造应力作用方向转换,不仅控制了断层的发育演化,还造成了地层倾向或构造高低的转换,从而决定了风化剥蚀程度及地层残留特征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储层的平面分布。构造运动对稳定的岩层起到分割、变形的作用,形成了断块、残丘、褶皱等多种潜山圈闭类型。构造作用形成的负反转断层、走滑断层与多期不整合面配置,形成了良好的油气立体输导体系。负反转断层及走滑断层是潜山的主油源断层,控制了油气的带状分布。后期近东西向的伸展断层在油气往高部位运移的过程中起到良好的遮挡作用,从而形成众多断块型油藏。研究明确了构造特征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落实了潜山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评价了有利含油圈闭,对当前区域潜山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为东部断陷盆地潜山油藏的勘探提供了借鉴实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生界潜山论文参考文献

[1].夏良冰.渤海X油田中生界潜山界面卡取方法[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8

[2].张在振.埕岛地区前中生界潜山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

[3].刘衡.马古中生界潜山注水开发方案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6

[4].赵美松.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储层控制因素特征[J].内江科技.2015

[5].赵美松.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中生界潜山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

[6].于世娜,滕飞,武群虎,余卫卫.胜利海上埕岛油田前中生界潜山构造演化及储层特征[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3

[7].胡振华.辽河坳陷油燕沟中生界潜山油气藏特征及潜力评价[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8].郭丽丽.孤东中生界潜山油气运聚条件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

[9].代寒松,赵锡奎,刘树根,孙玮,李坤.塔里木盆地雅克拉断凸前中生界潜山构造与油气成藏[J].新疆石油地质.2009

[10].吴梅莲.燕山运动在济阳坳陷的地质表现以及中生界潜山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

标签:;  ;  ;  ;  

中生界潜山论文-夏良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