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系数法论文_邱永平,刘菀茹,张东卿,罗一农

导读:本文包含了传递系数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系数,稳定性,滑坡,金沙江,强度,参数,安全系数。

传递系数法论文文献综述

邱永平,刘菀茹,张东卿,罗一农[1](2019)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传递系数法显式解和隐式解安全系数的对应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传递系数法显式解和隐式解安全系数的对应关系,总结了以下规律:(1)滑面为直线时,显式解和隐式解安全系数的对应关系与滑坡稳定系数有关,其公式为K_y=1/[1-(K_x-1)/K_w];(2)滑面为折线时,隐式解安全系数取值由上述公式结果再乘以折减系数,折减系数大致在0.97~1.0范围内。折减系数取值与滑面形态、滑坡当前稳定性、安全系数取值等因素有关。通常当滑面弧度越大、滑坡当前稳定系数越大、安全系数取值越大时,采用的折减系数取值应越小;(3)强度折减法数值分析时,可采用计算出并折减后的隐式解安全系数进行分析;(4)若显式解的安全系数取值为1.05~1.25时,则其对应隐式解的建议取值为:直线型滑面取1.05~1.35;折线形滑面取1.05~1.35,并进行折减,折减系数0.97~1.0,中间值可按上述公式计算并折减。(本文来源于《高速铁路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任倩倩,李洪波[2](2019)在《基于传递系数法边坡滑带力学参数反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黏聚力及内摩擦角是评价滑坡变形稳定的重要力学参数。基于刚体极限平衡理论,采用传递系数法对冷家山H2滑坡进行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参数反演及敏感性分析。根据参数反演结果,对比分析了参数反演与室内试验结果间差异,计算得到不同工况下坡体稳定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黏聚力与内摩擦角为2个相关参数,需在同一滑坡截取两处均处于极限状态的地质断面联立进行参数反演计算。与参数反演结果相比,冷家山H2滑坡室内试验黏聚力偏低10.26%,内摩擦角偏高5.68%。坡体稳定系数对内摩擦角的敏感性大于黏聚力,在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其工程处治设计中,岩土体强度参数应将两者对比分析,合理地取值。(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9年10期)

钱玲玲[3](2019)在《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和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甘肃省临夏市某大型滑坡为例,通过分析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采用传递系数法对不同工况下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确定了滑坡在天然状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及地震条件下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建材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曾保春[4](2019)在《传递系数法在金沙江岸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合理评估金沙江某拟建堤防工程区内天然岸坡的稳定性,基于传统刚体极限平衡法基本原理,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了不同工况下2段天然岸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在当前枯水期的天然工况下,两段岸坡的稳定系数均大于1. 2,能保持自身稳定;(2)当考虑暴雨、水位骤降和地震工况时,两段岸坡的稳定系数基本都小于1,此工况下岸坡不能维持自身稳定,极有可能发生滑移或者垮塌。计算成果可为后期有关部门设计合理的边坡治理措施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四川水利》期刊2019年03期)

曾韬睿,王林峰,朱洪州[5](2019)在《基于修正的传递系数法的粉土质边坡冻融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给冻融边坡的稳定系数计算方法提供更多的有效途径,以G580线和田至康西瓦公路段K81+100粉土边坡为研究对象,从冻融边坡的特征入手,考虑边坡融化后的渗透力,以及热流量对融化深度的影响。对传递系数法进行修正,推导出冻融边坡稳定系数的计算公式。通过具体条件分析不同温度变化下融化深度与稳定系数的关系,得出融深1.2 m时边坡稳定性最差。基于日气温变化正弦函数公式分析,得出上午7~10时稳定系数降低幅度最大,约7.2%;14时的时候达到每日最大融深,稳定系数降至最小值1.255。通过改变粉土含水率发现当含水率大于20%,边坡开始处于最不稳定状态。最后利用Flac3D建立温度场模拟土体冻结融化的情况,得出边坡稳定系数为1.281,在水的渗流和自重情况下,竖直方向在坡体上缘发生约53.5 mm的最大位移,水平方向在滑体中下部发生约82.6 mm的最大位移。模拟数据与现实情况吻合良好,为冻融区粉土边坡稳定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张良全[6](2019)在《滑坡勘查治理时传递系数法公式中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传递系数法公式入手,通过具体滑坡现象,从滑面强度的一致性、滑面强度的确定来说明φi的重要性;并从滑坡计算分析的角度问题来探讨分块问题即θi的重要性。从而指出充分理解关键参数,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分析,给出合理参数,这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以及更科学客观地解决问题。(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杨彦利,孙伟,张振宇[7](2018)在《基于传递系数法的山体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东省高州市某特大型滑坡为典型案例,采用传递系数法对不同工况下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确定该滑坡在自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饱水状态下处于欠稳定状态,结论与实际调查结果一致,证明该传递系数法适用于低山丘陵地区滑坡稳定性计算,研究成果对类似地区滑坡地质灾害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2018年02期)

张雷,马博涵,范瑛[8](2018)在《传递系数法在边坡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逸家小区边坡防护为案例,综合边坡现场实况,使用传递系数法,将逸家小区边坡平均分成18个条块并对边坡的安全系数和下滑推力进行计算。传递系数法假定上一条块对本条块的推力与上一条块的底滑面相平行,并在计算时忽略力矩的平衡,仅依据力的平衡,参照滑坡的倾向依次向下推算推力,直到最后一条块的剩余推力为零。依据传递系数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可以为边坡的抗滑桩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刘向南,杨玉龙,张富贵,苏宇,陈华斌[9](2017)在《渗流作用下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传递系数法的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库水升降的综合作用,库岸公路边坡常发生失稳滑坡的主要灾害,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渗流作用下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将直接决定库岸公路坍岸主动防护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云南冷青库岸公路为实验对象,结合国外应用实际,系统梳理并建立传递系数法的模型、隐式解法和显式解法,并从稳定安全系数和推力的角度,综合分析传递系数法的精度。(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7年12期)

陆荣林,魏来,罗刚,吴京涛,成昊坤[10](2016)在《滑坡稳定性评价中传递系数法的适用范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传递系数法是规范中用来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和滑坡推力的一种通用有效的方法,然而在使用该法时仍存在较多问题。基于此,首先从该法的基本假设出发总结了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其次解析了该法的两类衍生解法(强度储备法和超载法)中的计算要点和取值范围,并阐述了稳定性系数和安全系数的区别。最后介绍了滑动面抗剪强度指标与滑坡宏观变形之间的联系,分析了分块条数对稳定性系数的影响,以及渗透压力计算公式的选取,得出具体工程中,应以不同的分块条数分别进行计算对比选取的结论。(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6年04期)

传递系数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黏聚力及内摩擦角是评价滑坡变形稳定的重要力学参数。基于刚体极限平衡理论,采用传递系数法对冷家山H2滑坡进行黏聚力与内摩擦角参数反演及敏感性分析。根据参数反演结果,对比分析了参数反演与室内试验结果间差异,计算得到不同工况下坡体稳定性。计算分析结果表明,黏聚力与内摩擦角为2个相关参数,需在同一滑坡截取两处均处于极限状态的地质断面联立进行参数反演计算。与参数反演结果相比,冷家山H2滑坡室内试验黏聚力偏低10.26%,内摩擦角偏高5.68%。坡体稳定系数对内摩擦角的敏感性大于黏聚力,在滑坡稳定性评价及其工程处治设计中,岩土体强度参数应将两者对比分析,合理地取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传递系数法论文参考文献

[1].邱永平,刘菀茹,张东卿,罗一农.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传递系数法显式解和隐式解安全系数的对应关系探讨[J].高速铁路技术.2019

[2].任倩倩,李洪波.基于传递系数法边坡滑带力学参数反演分析[J].人民珠江.2019

[3].钱玲玲.基于传递系数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和评价[J].中国建材科技.2019

[4].曾保春.传递系数法在金沙江岸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四川水利.2019

[5].曾韬睿,王林峰,朱洪州.基于修正的传递系数法的粉土质边坡冻融稳定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6].张良全.滑坡勘查治理时传递系数法公式中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J].四川建筑.2019

[7].杨彦利,孙伟,张振宇.基于传递系数法的山体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8

[8].张雷,马博涵,范瑛.传递系数法在边坡抗滑桩设计中的应用[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8

[9].刘向南,杨玉龙,张富贵,苏宇,陈华斌.渗流作用下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传递系数法的综合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7

[10].陆荣林,魏来,罗刚,吴京涛,成昊坤.滑坡稳定性评价中传递系数法的适用范围研究[J].路基工程.2016

论文知识图

不平衡推力法

标签:;  ;  ;  ;  ;  ;  ;  

传递系数法论文_邱永平,刘菀茹,张东卿,罗一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