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逆流色谱制备性分离植物有效成分及手性药物的研究

高速逆流色谱制备性分离植物有效成分及手性药物的研究

刘佳川[1]2004年在《高速逆流色谱制备性分离植物有效成分及手性药物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绪论 介绍了高速逆流色谱仪的构造,原理及在分离植物有效成分,中药,抗生素,蛋白质,肽,食品,无机物和手性物质等方面的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制备手段,被应用于医药、天然产物化学、环境分析、食品等诸多领域。 第二部分 实验 1.采用氯仿/甲醇/水=4:x:2(x=2.5~4.5)的通用溶剂系统,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成功分离了独活,白芷,前胡,青蒿四种植物中的香豆素有效成分。袁黎明等人提出此通用溶剂系统并已成功分离了生物碱,黄酮,蒽醌等有效成分,本实验扩大了此通用溶剂系统的应用范围,进一步验证了此系统在分离植物有效成分方面的优越性。 2.药物手性和药效关系研究表明,手性药物的药理作用是通过分子识别而实现的。通常情况下,往往一种药物对映体有显着的药理活性,而另一种对映体活性较低或没有活性,甚至活性相反或导致毒副作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药政部门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对于具有手性因素的药物,要以单一异构体出售。如何获得单一对映异构体手性药物成为当今药物研究最热门的方向。由于不对称合成会导致成本过高和开发时间过长的问题,而且其它色谱(HPLC、CE、GC)等分离量太小,因而近年来制备性的HSCCC受到重视。本实验合成了六种水溶性和两种脂溶性的β-环糊精衍生物,将它们用作高速逆流色谱的手性添加剂,共对十五种手性药物进行了筛选,结果发现水溶性的羧甲基β-环糊精能够拆分手性药物氨鲁米特和扑尔敏,并建立了制备性分离氨鲁米特的分离方法。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效手性添加剂的发现,高速逆流色谱对手性药物的制备分离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盛晋晋[2]2015年在《区域选择性环糊精衍生物手性固定相制备及手性分离》文中认为手性化合物是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物质,手性化合物的两个对映体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通常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生理和药理活性,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单一纯手性异构体的获得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效液相色谱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色谱拆分方法,其中环糊精类手性固定相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在分离手性化合物上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本文首先以β-环糊精为基质,不同结构的取代苯基异氰酸酯为衍生改性剂,采用区域选择的方法合成叁大系列12种2,3-位与6-位含有不同取代基的区域选择性β-环糊精衍生物,分别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相应化合物结构和纯度进行表征分析。随后将β-环糊精衍生物涂覆在硅胶表面,在酸性条件下利用所引入的少量叁乙氧基硅烷基团进行高分子缩聚反应,制备成键合型手性固定相,并用热重分析(TGA)测试其键合效率。最后在正相液相色谱条件下用11种对映体评价其手性识别能力。色谱分离的结果表明:区域选择性β-环糊精衍生物手性固定相最佳的色谱拆分条件为正己烷/异丙醇=99/1(v/v)的流动相,当2,3-位取代基相同时,6-位上不同取代基团对于手性拆分性能影响较大。对于2,3-二苯基氨基甲酸酯-β-环糊精衍生物系列CSPs,当在6-位上引入吸电子效应的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基团时,其手性拆分性能较好,分离因子α最大为1.40,且随苯环上吸电子取代数量的减少,手性拆分能力降低;对于2,3-二(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β-环糊精衍生物系列CSPs,在6-位上引入吸电子效应的4-氯苯基氨基甲酸酯基团时,对于大多数对映体都获得了分离效果,手性拆分性能较好,分离因子α高达1.72,但是随着吸电子取代基数量的增加,拆分能力明显下降;对于2,3-二(3,5-二氯苯基氨基甲酸酯)-β-环糊精衍生物系列CSPs,6-位为苯基氨基甲酸酯基团时,其手性拆分性能较好,分离因子α最大为2.06,且随苯环上供电子或吸电子取代基引入数量的增加而相应降低。

步知思, 吕力琼, 鲁梦霞, 王小平, 童胜强[3]2018年在《pH区带逆流色谱应用与相关理论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是由普通逆流色谱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分离技术,主要应用于天然产物或合成产物中离子型化合物的分离,包括有机酸碱衍生物、多肽类、有机染料、生物碱、吲哚素、同分异构体、儿茶酚胺和游离肽等物质,具有进样量大、成本低等优势。本文根据近年来溶剂体系的发展过程,总结了pH区带精制逆流色谱分离中两相溶剂体系由乙醚-水、叔丁基甲醚-水等体系逐渐发展为低毒、绿色环保型的两相溶剂体系,并总结归纳了分离过程中常用的保留酸/碱和洗脱碱/酸及其浓度范围,综述了该项技术在天然产物、合成产物及手性分离领域中的最新研究应用进展。同时,对pH区带逆流精制色谱分离中经常遇到的出峰顺序、峰重迭等问题分4种不同的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李丁[4]2011年在《采用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技术构建手性空穴实现对手性药物对映体的高效识别与拆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手性药物在药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天然和合成的药物中有许多手性化合物,其对映体的药理活性和毒性往往有很大差异,有时甚至性质相反。因此手性药物的分离,对研究手性药物的体内药动力学过程,确定药动力学参数、药理和毒理作用机制以及手性药物质量控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本课题组建立的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技术,以四咪唑(TM)为模型手性药物,用其左旋对映体L-TM为模板分子,制得了L-TM分子表面印迹材料,并探讨了该印迹材料对外消旋体(D,L-TM)中两种对映体的拆分性能,为将分子表面印迹材料应用于手性药物的分离提纯进行了探讨性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提升手性药物的拆分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价值。本文采用表面引发接枝法,先将含有氨基的偶联剂γ-氨丙基叁甲氧基硅烷(AMPS)键合在硅胶微粒表面,得到改性微粒AMPS-SiO_2;改性微粒表面的氨基与溶液中的过硫酸铵构成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实现了甲基丙烯酸(MAA)在硅胶微粒的表面引发接枝聚合,制得了高接枝度的接枝微粒PMAA /SiO_2;研究了影响表面引发接枝聚合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已接枝到硅胶表面的聚合物层对后续的接枝聚合产生阻隔作用。适宜的温度为40℃,适宜的引发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1%,适宜的单体质量分数为5%(溶液质量百分数)左右,在适宜条件下,可制的接制度为30g/100g的接枝微粒。较深入地研究了接枝微粒PMAA/SiO_2对四咪唑的吸附性能与机理。实验结果表明,PMAA/SiO_2对四咪唑具有强的吸附作用,吸附的驱动力是氢键及静电相互作用的协同,且以静电相互作用为主驱动力。在pH=8时,PMAA/SiO_2对四咪唑具有最强的吸附性能。温度对吸附性能也有很大的影响,升高温度吸附量降低。最后,以四咪唑左旋对映体L-TM为模板分子,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为交联剂,对PMAA/SiO_2表面的PMAA进行交联反应,实现了L-TM分子的表面印迹,成功地制得了L-TM分子表面印迹材料MIP-PMAA/SiO_2。采用静态与动态两种方法研究了MIP-PMAA/SiO_2对模板分子L-TM的分子识别特性与结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印迹材料MIP-PMAA/SiO_2对L-TM分子具有特异的分子识别选择性与优良的结合亲和性,相对于右旋对映体D-TM,识别选择性系数为4.03, MIP-PMAA/SiO_2对外消旋体D,L-TM中的两种对映体表现出优良的拆分性能。此外,印迹材料MIP-PMAA/SiO_2也具有良好的解吸性能,以稀NaOH水溶液为洗脱液,20个床体积内解吸率即达到99.08%。

李林森, 赵毅, 汪慧敏, 韩诗邈, 赵新颖[5]2019年在《2018年毛细管电泳技术年度回顾》文中指出本文归纳总结了ISI Web of Science中检索的2018年度毛细管电泳(CE)技术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从生命科学研究、药物分析、手性拆分、医学及临床检验、CE相关仪器改进、食品安全检验和环境监测7个方面进行分类说明;介绍了2018年度涉及CE技术的8个会议情况;补充了国内外现行的CE技术标准。最后,列出了主要的国产毛细管电泳仪型号。

参考文献:

[1]. 高速逆流色谱制备性分离植物有效成分及手性药物的研究[D]. 刘佳川. 云南师范大学. 2004

[2]. 区域选择性环糊精衍生物手性固定相制备及手性分离[D]. 盛晋晋.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

[3]. pH区带逆流色谱应用与相关理论研究进展[J]. 步知思, 吕力琼, 鲁梦霞, 王小平, 童胜强. 药物分析杂志. 2018

[4]. 采用新型分子表面印迹技术构建手性空穴实现对手性药物对映体的高效识别与拆分研究[D]. 李丁. 中北大学. 2011

[5]. 2018年毛细管电泳技术年度回顾[J]. 李林森, 赵毅, 汪慧敏, 韩诗邈, 赵新颖. 色谱. 2019

标签:;  ;  ;  ;  ;  ;  ;  ;  

高速逆流色谱制备性分离植物有效成分及手性药物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