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论论文_祁志祥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代诗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意象,中国古代,古代,范畴,太白,汉赋。

古代诗论论文文献综述

祁志祥[1](2019)在《“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有学者将"意象"说成是美的本体范畴,提出"美在意象"或"美是意象",这可能是对"意象"美学地位的过度抬高。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只是"意境"的初级形态,包含"意象"的"意境"只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或是书画艺术和部分古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范畴。"意境"是言志缘情、主文谲谏的中国古代诗歌以"象"表"意"的结晶。它虽然坚持主体的"意"与客体的"境"相融合,但重心在"意"不在"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表现主义的审美特征。与西方再现主义文学作品创造的"形象"判然有别。(本文来源于《广东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矫明[2](2019)在《脚踏同一片疆土,为何我们笑了古代诗人们却哭了?》一文中研究指出"十月惊雷震九重(chóng),国富民强聩(kuì)耳聋",我们今年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面对眼前的这片太平盛世,想必各位小读者早已蓄势待发,一身热血,准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这一天,徜徉在一片热闹而又欢乐的红色海洋中,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本文来源于《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期刊2019年10期)

杨洋[3](2019)在《中国古代诗学经验中的互文性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文性理论产生于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潮当中,互文性一词第一次由克里斯蒂娃明确提出,经众多学者发展及扩展,其概念不断深入,后有学者区分了互文性的广义与狭义概念。中国古代诗学文本中蕴含着互文性的关系,本文以中国诗歌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互文性关联,通过对具体诗词的比较和分析,从而得出互文性的相关研究结论。本文首先对互文性理论的源流进行梳理,简述巴赫金、T·S·艾略特、罗兰巴特、克里斯蒂娃等人对互文性理论的启示、提出和发展,后对互文性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通过界定明确应用于中国诗学文本分析中的互文性概念,即本文所使用的互文性概念。在中国而言,互文性体现为一种关联性的思维,关联性是互文性的基础,关联性思维不同于线性的逻辑思维,不是逻辑思维因果群之间的关联,而是一种自然的思维方式。中国存在着这种特别的关联性思维,种关联性思维体现在诗歌的创作之中,从儿时蒙学接触的“对对子”模式到逐渐进行的诗歌创作,都贯穿着一种对应性的思维,这通过对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相似性探究,可以发现这种互文性关系,主要分析体现在诗歌文本上的意象、用典、词语等使用上的类同化特征。本文主要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文本的互文性。互文性体现在诗歌文本中,按照诗歌文本的大致类别而言,中国代诗学传统中,诗人日常性经验往往会通过相似化的表达体现在诗歌中,具有类同化的特点。通过文本意象、典故运用、词汇使用的相似、相通、相近的关系来印证出来,本文通过具体的诗歌文本的分析,论述中国古代诗歌文本中的互文性。(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许可蒙[4](2019)在《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心物关系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物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论历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现代文论家经常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都是围绕心物关系这一轴心而展开的。心物关系论的哲学渊源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在认识世界时不是将外在事物放在与主体对立的位置上,而是寻求主客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认识观被应用到诗学领域,使诗学很多重要理论都呈现出心物交融的状态。物感说中,认为物感人心,人才有了创作冲动。物感说虽然对心的重要地位没有正确把握,但却是为文艺的诞生寻找到了一个足够合理的起点。及至感物说产生,弥补了传统物感说的不足,将物感人心发展为“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揭示了在文艺诞生之时心物就呈现出双向互动之态。作为艺术构思论的神思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神与物游”,即是诗人的主观情志与物的形象之间的互相作用,也就是心和物的和谐运动。神思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就是内心意象的产生,内心意象作为神思过程中心与物和谐运动的结果,其本身就是心物交融的存在。作为艺术表现论的赋比兴理论,这叁种表现方式实际上就是心物交互的叁种不同状态,兴是由物及心,比是由心及物,赋是即物即心。~((1))内心意象外化在艺术作品中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理想——意境论。意境作为一种审美理想,其基本要求就是要做到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实际上就是心物交融,能否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是我国古代评点艺术作品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3-01)

李宛蕙[5](2018)在《论古代诗、诵作为王政重要之一环》一文中研究指出赋、诵与为政之道息息相关。观《诗经》中"诵"之篇章具有"颂"之功能。由《诗经》中诗、诵与"王之喉舌"的密切关系,可知上古中国政教与诗歌文学之间的密切关联。诗赋不只是文学语言,也是政教之语言,担负着重要的政教功能,为王政重要之一环。(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8年33期)

乔东义[6](2018)在《“言志”与“缘情”: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历史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获得长足发展,不仅实现了理论的体系化,而且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2008年首次出版的祁志祥主持的"十一五"普通高校国家级指南类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系中国古代文论系统化、学科化的标志性事件。全书分文学观念论、创作过程论、文论方法论叁个部分,建构了以表情达意为主的民族文论体系。2018年,该书得以修订出版,又在原着的基础上增补了各门文学理论发展演变的内容。以下发表的这组专题讨论文章即为这一研究的新成果。文学是用文字状物叙事、言志抒情的体裁。如果说西方文学侧重于状物叙事,诞生了古代的模仿理论和现代叙事理论;那么,中国古代文学则侧重于言志抒情,形成了表现主体的文学理论。所谓"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挚虞);"言志乃诗人之本意,咏物特诗人之余事"(张戒);即使写史,也要"寓主意于客位","有表微意在"(刘熙载)。中国古代诗词通过写景咏物来言志抒情,景语只是情语,咏物即是言志;中国古代戏剧、小说通过写人叙事来寄托讽谏、醒世明世,人和事只是表达、寄托作者主体思想情感的手段或道具。所以,"文以意为主"是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万变不离的旨归;"言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词一以贯之的旋律;而寓意劝谏、醒世明世,则是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世代不休的主题。紧扣这一主题,以下诸文展开了各门文论历史脉络及其时代特征的追寻与剖析,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演进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张振亭,张超[7](2018)在《朝鲜古代诗学中国情结的“主体间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朝鲜古代诗学在其结构形态、批评对象、诗学理念及审美追求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古代诗学有着与生俱来的亲缘关联,因此整个朝鲜古代诗学中流溢着无法抹却的中国情结。虽然朝鲜古代诗学与中国古代诗学存在着众多相似、相类之处,但朝鲜古代诗学与中国的诗学传统却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朝鲜古代诗家接受中国传统诗学的过程,实质上亦可视为对中国古代诗学进行"主体间性"的批评过程。二者间的这种"主体间性"特征,既有利于中国诗学在朝鲜半岛的流播,同时又使得中国诗学在古代朝鲜半岛的传播产生了"增值效应"。(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赵玉龙[8](2018)在《古代诗词曲中“玉龙”意象探幽》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诗词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解读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对于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诗词曲中的意象是作者的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是作品主题与作者思想情感的反映,读懂其中的意象才能真正走近和理解作品所建构的情感世界。就"玉龙"意象而言,古代诗词曲中主要有五种所指:祥瑞的神兽;宝剑;飞雪;笛子;瀑布。这是我们以象寻意,正确解读古代有关"玉龙"意象的诗词曲的便捷途径,也是架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座桥梁。(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卫颖[9](2018)在《2017年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概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代诗学研究,一直以来都深受学者们关注。本文以2017年的研究内容为主线,综观中外学者对中国古代诗学问题的不同观点,拟对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研究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综述。(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霍宏伟[10](2018)在《古代“诗镜”的文化意趣》一文中研究指出近读罗振玉有关镜铭的着作,其中收录一镜题名“诗镜”,颇有意趣。“诗曰:鸾镜晓匀妆,慢把花钿饰。真如渌水中,一朵芙蓉出。”《金石索·金石六》着录有此镜的摹本,铭文与罗氏所载基本相同,唯“诗曰”写作“诗云”。铜镜的形制如莲瓣绽放,在辽宁朝阳辽代佛塔天宫中出土(本文来源于《北京日报》期刊2018-08-20)

古代诗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十月惊雷震九重(chóng),国富民强聩(kuì)耳聋",我们今年迎来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面对眼前的这片太平盛世,想必各位小读者早已蓄势待发,一身热血,准备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这一天,徜徉在一片热闹而又欢乐的红色海洋中,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代诗论论文参考文献

[1].祁志祥.“意境”:中国古代诗学的美本体范畴[J].广东社会科学.2019

[2].矫明.脚踏同一片疆土,为何我们笑了古代诗人们却哭了?[J].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2019

[3].杨洋.中国古代诗学经验中的互文性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许可蒙.中国古代诗学中的心物关系论[D].延安大学.2019

[5].李宛蕙.论古代诗、诵作为王政重要之一环[J].才智.2018

[6].乔东义.“言志”与“缘情”: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历史演变[J].河北学刊.2018

[7].张振亭,张超.朝鲜古代诗学中国情结的“主体间性”特征[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8].赵玉龙.古代诗词曲中“玉龙”意象探幽[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

[9].卫颖.2017年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概观[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

[10].霍宏伟.古代“诗镜”的文化意趣[N].北京日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第二批入选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美学教育2002年度美学硕士、博士教育信息(...

标签:;  ;  ;  ;  ;  ;  ;  

古代诗论论文_祁志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