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降解性聚酯论文_彭双宝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物降解性聚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酯,脂肪,堆肥,聚合物,不饱和,生物降解,性能。

生物降解性聚酯论文文献综述

彭双宝[1](2016)在《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共聚酯PBAF和PBSF的合成及生物降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已二酸丁二醇酯-共-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AF)和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2,5-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SF)是从生物基单体呋喃二甲酸(FDCA)制备得到的新型生物基聚合物材料,具有可调控的结晶性、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潜在的可生物降解性,应用前景广阔。研究PBAF和PBSF共聚酯的降解行为是决定其未来应用不可或缺的前提。本文合成了不同组成(芳香链节BF含量φBF 0-10%以及40-60%)的高分子量无规共聚酯PBAFs和PBSFs,考察了共聚酯的热转变和力学性能,重点研究了φBF在40-60%范围内的共聚酯在受控堆肥降解条件下的生物降解以及在不同pH水溶液环境中的水解行为,考察了共聚酯的结构组成、特性粘数、热性能以及拉伸性能在水解过程中的变化,还研究了φBF为10%的共聚酯结晶动力学与熔融行为。首先,以丁二醇(BDO)、丁二酸(SA)或已二酸(AA)和呋喃二甲酸(FDCA)为原料,钛酸正丁酯(TBT)为催化剂,通过酯化-熔融缩聚的方法制备了φBF为40-60%的PBAF和PBSF共聚酯以及φBF≤10%的PBSF共聚酯。通过1H NMR、GPC、特性粘数、DSC、拉伸测试等手段,对其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所得共聚酯为无规共聚物,共聚酯组成接近二元酸中FDCA投料比,特性粘数大于1.0 d1/g,重均分子量均大于95,000 g/mol;通过组成的改变,可以大幅调控共聚酯的热转变和力学性能(φBF40-60%:Tmh:54-112℃;△Hm:13-34 J/g;E:34-300 Mpa;σb:28-56 Mpa;εb:430-940%)。根据ISO 14855.2-2007和GB/T 19277.2-2013的要求,建立了 一套受控堆肥降解测试装置,表征了φBf为40-60%的PBAF和PBSF共聚酯的生物降解速率,发现φBF小于60%时,可在180天内达到90%的生物降解率,且芳香组成越大,共聚酯生物降解速率也越低;相同组成下的PBAF降解比PBSF更快。分别在pH=4.0、7.0和12.0的PBS缓冲溶液中进行了历时22周的水解降解实验,考察了φBf为40-60%的PBAF和PBSF在水解过程中其结构组成、特性粘数、热性能以及拉伸性能随降解时间的变化规律。在中性水解过程中,质量损失不明显(1-2%),但特性粘数却减小明显(35-44%),表观降解速率常数随共聚酯组成φBF和初始样品结晶度升高而减小。相同组成的PBAF比PBSF共聚酯降解更快。降解过程中φBF和结晶度均有所升高,表明无定形区和脂肪链段更易水解。降解过程中拉伸性能以如下顺序降低:强度早于断裂伸长率早于模量,22周后仍维持较好的力学性能,初步表明这些共聚酯既具有水解降解性,也降解较慢,有利于性能保持,具有耐用性。共聚酯的水解表现出明显的pH依赖性,随pH值升高,失重更快,特性粘数降低更慢;与中性条件下组成φBF随时间升高不同,酸性与碱性条件下组成未出现明显变化;但pH值对共聚酯水解过程中熔融焓与熔融温度的变化速率无明显影响。共聚酯水解产生的低聚物在不同pH水溶液中溶解度的不同导致失重与特性粘数变化趋势的相反,而pH对组成变化的影响表明酸性和中性水解情况下水解断链更倾向于有组成倾向的无规断链,而碱性水解情况为无组成倾向的无规断链。相比中等φBF的共聚酯,低φBF的共聚酯具有更好的结晶性。因此对PBSF10和PBS的结晶进行了对比研究。WAXD结果表明,与PBS聚酯相比,PBSF10共聚酯的特征衍射峰未发生明显变化,结晶结构保持不变,而非晶区厚度增加了 3A,说明BF链段处于晶区外,结晶模型为排除模型。通过PBSF10的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和次级成核理论分析,发现在57℃~82℃的温度范围内等温结晶温度的提升,PBSF10共聚酯结晶速率变慢,其Avrami参数n在2.1至2.9范围内。(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6-07-01)

彭双宝,吴彬霜,吴林波,Philippe,Dubois[2](2015)在《生物基呋喃二甲酸共聚酯的合成及生物降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是解决塑料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除了聚乳酸外,大部分生物降解聚合物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已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PBAT)等均来源于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其生产过程往往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排放大量的CO2,对环境和气候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亟待研究开发新的生物基生物降解聚合物。呋喃二甲酸(FDCA)是一种新的生物基单体利用呋喃二甲酸取代石油基的对苯二甲酸(TPA),可以合成各种新型均聚酯和共聚酯。本文采用直接酯化-熔融缩聚法,合成呋喃二甲酸共聚酯—聚丁二酸-共-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SF)和聚已二酸-共-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AF),表征了共聚酯结构,考察了共聚酯组成与热转变、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关系。成功合成了高分子量的呋喃二甲酸共聚酯,它们具有与相应的对苯二甲酸共聚酯相当的热-力学性能,且当BF含量低于55mol%时具有良好的堆肥降解性,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基生物降解共聚酯。(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 生物大分子》期刊2015-10-17)

杨群,陆大年,崔进[3](2013)在《以反丁烯二酸合成的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反丁烯二酸、一缩二乙二醇和1,4-丁二醇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法合成了不饱和脂肪族聚酯和共聚酯,在37℃下,用含有脂肪酶的磷酸缓冲溶液对聚酯的生物降解性进行了研究,讨论了聚酯结构、组成及C=C双键的交联度对生物降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粘稠液体状的聚酯,C=C双键的引入,没有明显的改变其生物降解性;对于固体状的聚酯,C=C双键引入后,熔点(Tm)和结晶度增加;聚酯部分降解后,其热力学性能(Tm、-ΔHm)和结晶度都升高;对于交联后的聚酯,交联度越高,生物降解性越差。(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3年03期)

惠媛媛[4](2012)在《脂肪族共聚酯的合成及其生物降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族聚酯作为环境友好型可生物降解高分子不仅能够替代传统塑料制品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压力。以脂肪族聚酯作为基材,添加单体组分,通过共聚改性的方法,制备出性能更加优良的脂肪族共聚物,可以达到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在更多应用领域的材质要求。本论文采用不同的改性组分,如环状酯类(CL)、二醇(1,4-CHDM)、二酸(DGA),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s-succinate,PBS)和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oly ethylene-succinate,PES)进行一系列改性,得到不同种类和不同比例的脂肪族二元和叁元共聚物。通过1H-NMR和FT-IR表征共聚物的化学结构,TG、GPC、WXRD测试共聚物的各种物理性能。采用土埋法降解,并对降解后共聚物的各种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该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种类的PBS基和PES基共聚物已成功合成,并且80%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范围在1.6~1.9之间,PES基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Mn相对PBS基共聚物较低。(2)PBS和PES的Td5%分别为330℃、285℃。随着各种单体组分含量的增加,PBS基共聚物的热稳定性降低,但在叁元共聚物中,CL存在时,少量1,4-CHDM的添加,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共聚物的热稳定性。在PES基中,当摩尔比大于90:10时,随着1,4-CHDM和CL组分含量的增加,二元共聚物的热稳定性随摩尔比增加而降低。(3)经过不同单体改性之后,通过WXRD分析得知,无论是PBS基还是PES基共聚物,其晶型与纯基体的晶型基本相似。但是由于改性单体破坏了基体结构的规整性,导致共聚物的结晶尺寸变小,结晶度降低。1,4-CHDM结构对基体的影响相比CL或者DGA较大,致使在相同的基体中,1,4-CHDM的共聚物结晶度相比其他较低。(4)降解四个月后,PBS基和PES基共聚物的质量损失率由快到慢的次序分别是: P(BS-co-CL)> P(BS-co-CHDM)>P(BS-co-CL-co-CHDM)>P(BS-co-CL-co-DGA)>P(BS-co-DGA)>PBS;P(ES-co-CL)>P(ES-co-CHDM)> P(ES-co-DGA)> PES>P(ES-co-CL-co-DGA)> P(ES-co-CL-co-CHDM)。(5)降解之后,所有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降低,分子量分布变宽。纯PES相对数均分子量从6.67×104降至4.92×104,分布系数从1.67升至1.96。相比纯PBS,PBS基共聚物的相对分子量降低的较多,分子量分布数值也升高更多。而且经过单体的改性,有效的提高了共聚物的生物降解性能。(6)相比降解之前,纯PBS及其PBS基二元共聚物的热稳定性总体趋势降低,且前两个月的Td5%降低较多。随着降解时间的延长,Td5%相比降解的前两个月有所上升。而PES基共聚物的Td5%在前叁个月的降解过程中逐步提高,但是在第四个月的降解过程中,热分解温度又有一定程度的降低。(7)降解之后,纯PBS的结晶度降低为39.4%。PBS基共聚物在总体的降解趋势上和降解过程中结晶度变化的趋势上与纯PBS的基本一致,但改性后的共聚物降解后结晶度降低的较多。PES基共聚物的结晶度有些许提高。(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2-03-01)

张敏,黄继涛,崔春娜,宋洁,邱建辉[5](2010)在《PBS/PHB聚酯材料的生物降解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不同比例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羟基丁酸酯(PBS/PHB)共混物分别放入陕西当地的土壤培养液和熟化过的堆肥培养液中进行微生物兹化反应,以研究它们的降解性,并通过Tg、X射线衍射(WAXD)、扫描电镜(SEM)对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结晶度、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混物在堆肥培养液中降解60d后的质量损失率达到62%,比纯PBS快,且随着PHB含量的增加,降解速度随之加快;共混物在土壤培养液中的降解趋势相同;对降解前后膜的表面形态观察发现,在土壤培养液中膜降解后有较明显的微生物侵蚀痕迹,在堆肥培养液中则出现了较大的孔洞。(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0年07期)

邵芬娟,杨群,陆大年[6](2009)在《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生物降解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反丁烯二酸和一缩二乙二醇(DEG)为原料,采用缩聚法合成端羟基不饱和聚酯,并采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羟值、酸值、黏度等对所得聚合物进行表征,确认了其分子结构,对其降解性进行研究,并且与1,4-丁二酸与一缩二乙二醇合成的饱和脂肪族聚酯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饱和脂肪族聚酯和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差别不大,也就是双键的引入对其生物降解性没有大的影响;但是不饱和脂肪族聚酯膜经过高温处理后,双键会打开发生交联,而交联后的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变差,而且交联度越高,生物降解性越差。(本文来源于《粘接》期刊2009年12期)

周围[7](2008)在《生物降解性聚酯/糖聚合物杂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把生物功能与结构尺寸功能结合起来,设计合成具有靶向功能的高分子纳米生物材料是当前高分子化学与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交叉渗透的前沿而富有挑战的课题。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ATRP)反应合成生物降解与仿生性的星型结构的聚(ε-己内酯)-b-聚(LAMA)杂化材料(SPCL-PLAMA),原料是未保护的甲基丙烯酸2-(N-乳糖酰胺)乙酯(LAMA)糖单体,用四溴代异丁酰基封端的聚(ε-己内酯)(SPCL-Br)作为大分子引发剂,在室温下NMP溶液中反应。这样合成的SPCL-PLAMA杂化材料通过FT-IR,1H NMR,GPC和DSC的手段来表征。这些表征证明了我们成功得到了分子量分布很窄的SPCL-PLAMA杂化材料,PLAMA聚糖嵌段的长度可以线性地通过调整LAMA糖单体与SPCL-Br大分子引发剂的摩尔比例来达到。外部的PLAMA聚糖嵌段极大地限制了内部PCL嵌段的结晶性,PCL的结晶度随着PLAMA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少。两性杂化材料SPCL-PLAMA的自组装性能通过1H NMR,UV-vis,DLS和TEM被进一步研究。在水溶液中形成了乳糖为支架的聚集体,随着疏水的PCL质量比例的增加,聚集体的形态从球形胶束变为囊泡。此外,UV-vis和DLS分析表明,与BSA蛋白相比, SPCL-PLAMA杂化材料对RCA120具有明确的识别行为。同时采取类似的方法合成了PGAMA葡萄糖聚合物。通过1H NMR,GPC的手段表征了所得产物。通过TEM和DLS测定,结果表明PGAMA在水溶液中形成了多分散的纳米粒子。此外,和BSA相比,PGAMA对于ConA也具有明确的识别行为。(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08-01-01)

许松玲[8](2007)在《生物降解性聚酯PHB(聚3羟基丁酸酯)和PLA(聚乳酸)的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是当前国际上较热门的课题,聚3-羟基丁酸酯(PHB)和聚乳酸(PLA)作为两种生物降解医用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弹性模量、热成型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受到广泛重视。PHB结晶度高、加工窗口狭窄大大限制了它作为热塑性材料的应用,改性PHB是一项非常有必要有意义的工作。本文首次使用树状分子与线型的PHB聚酯共混,溶剂共混法研究了PHB与树状分子的改性,并对不同比例的共混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树状分子一方面可以与PHB形成分子间氢键,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增塑剂提高PHB的热稳定性和柔韧性,制备物理性能优良的共混材料。随着聚乳酸应用领域的不断开拓,单独的聚乳酸均聚物已不能满足要求。聚乳酸由于结晶度大、韧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它作为组织工程材料和热性塑料的应用,需要进一步改善。本文采用物理共混法,用高弹体聚3-羟基丁酸-co-4-羟基丁酸共聚物[P(3HB-40%4HB)]来改善聚乳酸(PLA)柔韧性,结果显示加入20%的P(3HB-40%4HB)可以明显提高PLA的韧性,断裂伸长率由纯PLA的44%增大至140%。(本文来源于《汕头大学》期刊2007-05-01)

顾晶君[9](2007)在《生物降解性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的性能研究和纤维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是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中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能和可控生物降解速度,可广泛应用于塑料和薄膜。但由于普通应用的PBS聚酯分子量较低,熔点较低,机械物理性能差,在纤维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制约。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是通过对PBS共聚改性而得到的一种新型生物可降解高分子聚酯。通过与芳香族聚酯成分—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共聚而得到的PBST改善了PBS的热学性能及加工性能,是一种既具有脂肪族聚酯生物降解性能又具备芳香族聚酯物理加工性能的聚合物。因此,探究分子量较高的PBS聚酯和共聚改性PBST共聚酯的性能及可纺性,对拓展其在生物可降解纤维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分子量较高的PBS聚酯进行了基本性能表征,在热性能、结晶性能、流变行为等基础上,又对其可纺性能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提出了可行的纺丝工艺条件;对PBST共聚酯的基本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其热性能、结晶性能、流变行为以及可纺性能;优化PBST共聚酯纺丝性能的工艺条件,在实验室成功制备了具有一定力学性能并满足后加工要求的PBST纤维。首先,对PBS和PBST聚酯的基本性能进行了表征,包括大分子序列结构、热学性能和粘度及参数。核磁共振(~1H HMR)测试结果表明:PBS分子链段中的丁二酸和丁二醇组成相同。PBST共聚酯中BS、BT链段组分摩尔百分比(BS/BT)约为30:70,且PBST为无规共聚物。DSC和TGA的热性能结果:PBS聚酯和PBST共聚酯的熔点分别在116℃和181℃左右,结晶温度为:66℃和131℃左右,通过热焓计算结晶度为58%和23.6%左右;热降解起始温度都在380℃左右。根据MHS方程,通过粘度和分子量推算出PBS和PBST的参数K和α值。其次,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WAXD)、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和解偏振,对PBS聚酯和PBST共聚酯的结晶性能进行了研究。广角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PBS晶体结构为单斜晶系,PBST的晶体结构受BT结构单元的影响为叁斜晶系。通过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研究和偏光显微镜(POM)照片可知,PBS聚酯和PBST共聚酯的晶体均为球晶,晶核成核机理为均相和异相成核都存在,且生长方式也存在二维及叁维两种不同的方式。此外,解偏振的结果表明:PBS聚酯的半结晶时间在65℃左右达到最小,即总结晶速率最快。PBST共聚酯的半结晶时间在90℃左右达到最小,此时总结晶速率最快。为了研究PBS聚酯和PBST共聚酯的可纺性,对PBS聚酯和不同分子量的PBST共聚酯进行流变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PBS聚酯和PBST共聚酯的表观粘度都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是典型的切力变稀型非牛顿流体。PBS和PBST熔体的流动活化能随剪切速率的上升而降低,故其温度敏感性也随着剪切速率的上升而下降。当剪切速率相同时,PBS和PBST熔体的非牛顿指数n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增大,熔体的非牛顿性减弱;当温度不变时,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大,熔体的n单调减小,非牛顿性增强。随着温度的提高,PBST熔体的结构粘度指数△η减小,但热降解增加。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分子量越大,PBST熔体的剪切应力σ,表观粘度η_a和△η增大,n减小。PBS聚酯和PBST共聚酯可纺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PBS聚酯的可纺性较差,纤维较脆,牵伸困难。这可能与分子量大小及纺丝前切片干燥后含水率有关。PBST共聚酯的可纺性较好,纺丝速度范围可从400m/min达到1000m/min,牵伸倍数可为2倍,其强度最高可达3.47847cN/dtex,能够满足纺织后加工。此外,回弹性能和沸水收缩率结果表明:PBS纤维和PBST纤维皆有较好的回弹性能,PBST纤维的沸水收缩率约为25%~30%。最后,利用活性污泥培养液进行降解实验,对PBS纤维和PBST纤维进行了降解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PBS纤维比PBST纤维的失重率要大,表明PBS纤维的降解速率较大。通过扫描电镜(SEM)可清楚看出,降解后的PBS纤维和PBST纤维表面受微生物和水分子侵蚀作用而较降解前粗糙。DSC测试结果表明,PBS纤维和PBST纤维的熔点和热焓随降解时间的延续均呈上升趋势,反映出聚合物的降解优先发生在无定形区或聚合物大分子链发生重结晶。该结果与广角X射线衍射(WAXD)法的结果相一致。此外,单丝力学性能结果也反映了降解后的PBS纤维和PBST纤维的单丝强度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表明了纤维随着时间的增加降解程度在增大。(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07-01-01)

陈锡荣,陈伟,张伟,闫一凡,祝桂香[10](2006)在《含芳香组分共聚酯的生物降解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稀土-钛催化剂,以1,4-丁二醇、己二酸和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为原料制备了聚己二酸丁二醇酯和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BT)的一系列共聚酯,对共聚酯的相对分子质量、熔点、断裂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进行了测试。并采用堆肥埋片法,将BT 摩尔分数为40%和60%的两种共聚酯与纸、聚乙烯、环保餐盒薄膜进行了生物降解性对比实验;以失重率、降解速率和相对分子质量变化作为指标,考察了共聚酯的生物降解性,并简述了生物降解行为的作用方式。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在聚己二酸丁二醇酯中引入摩尔分数为40%-60%的BT,所制备的共聚酯既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又具有一定的生物降解性;且随BT含量的增加, 共聚酯的生物降解性变差。(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2006年04期)

生物降解性聚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物降解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是解决塑料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但目前除了聚乳酸外,大部分生物降解聚合物如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已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PBAT)等均来源于不可再生的石化资源,其生产过程往往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能源、排放大量的CO2,对环境和气候造成不利影响,因此亟待研究开发新的生物基生物降解聚合物。呋喃二甲酸(FDCA)是一种新的生物基单体利用呋喃二甲酸取代石油基的对苯二甲酸(TPA),可以合成各种新型均聚酯和共聚酯。本文采用直接酯化-熔融缩聚法,合成呋喃二甲酸共聚酯—聚丁二酸-共-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SF)和聚已二酸-共-呋喃二甲酸丁二醇酯(PBAF),表征了共聚酯结构,考察了共聚酯组成与热转变、力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的关系。成功合成了高分子量的呋喃二甲酸共聚酯,它们具有与相应的对苯二甲酸共聚酯相当的热-力学性能,且当BF含量低于55mol%时具有良好的堆肥降解性,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生物基生物降解共聚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物降解性聚酯论文参考文献

[1].彭双宝.生物基2,5-呋喃二甲酸共聚酯PBAF和PBSF的合成及生物降解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

[2].彭双宝,吴彬霜,吴林波,Philippe,Dubois.生物基呋喃二甲酸共聚酯的合成及生物降解性研究[C].201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B生物大分子.2015

[3].杨群,陆大年,崔进.以反丁烯二酸合成的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研究[J].应用化工.2013

[4].惠媛媛.脂肪族共聚酯的合成及其生物降解性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5].张敏,黄继涛,崔春娜,宋洁,邱建辉.PBS/PHB聚酯材料的生物降解性[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0

[6].邵芬娟,杨群,陆大年.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生物降解性的研究[J].粘接.2009

[7].周围.生物降解性聚酯/糖聚合物杂化材料的设计、合成及性能[D].上海交通大学.2008

[8].许松玲.生物降解性聚酯PHB(聚3羟基丁酸酯)和PLA(聚乳酸)的改性研究[D].汕头大学.2007

[9].顾晶君.生物降解性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的性能研究和纤维制备[D].东华大学.2007

[10].陈锡荣,陈伟,张伟,闫一凡,祝桂香.含芳香组分共聚酯的生物降解性研究[J].石油化工.2006

论文知识图

肉桂酸可逆的光二聚反应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Fig.1Biodegra...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交联度对生物降解性...不饱和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Fig.4Bi...不同对苯二甲酸酯含量共聚酯的失重率聚酯P(FA-co-DEG)焙烘前后的FTIRFig.2...

标签:;  ;  ;  ;  ;  ;  ;  

生物降解性聚酯论文_彭双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