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初步研究

洪泽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初步研究

庄秀琴[1]2004年在《洪泽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洪泽湖区湿地是江苏省湿地生态系统的重点保护区域,湿地资源丰富,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优越,根据不同地段、不同季节的各自生态优势,可将洪泽湖区湿地划分为入湖河口滩地型、滨湖河漫滩型、湖面围垦区混合型、河道湖湾水面型及堤岸向陆地过渡型。本文从湿地资源入手,分析了洪泽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洪泽湖区湿地各带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提出洪泽湖各种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的总体开发模式和各种湿地生态旅游类型的开发利用意见。并针对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达到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科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洪泽湖区湿地旅游资源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下的长期利用的目的。

杭国荣[2]2009年在《洪泽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及有效利用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不断更新,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质量和种类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旅游产品的开发却无法掩盖竞争力低下的现实,旅游资源的优势未得到应有的发挥。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资源,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至今尚未开发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为此,本文以洪泽湖为研究对象,在对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理论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洪泽湖旅游产品开发的条件,并尝试通过实证的调研,对洪泽湖旅游产品开发的需求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详细分析了洪泽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运用市场学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设计出了洪泽湖旅游产品体系,并提出了洪泽湖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和基本对策。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提出了本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旅游产品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理论,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框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是洪泽湖旅游资源与环境分析。首先从有利条件、不利条件、机遇和挑战等四个方面对洪泽湖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剖析,然后详细分析了洪泽湖旅游产品的需求现状,最后着重研究了目前洪泽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第叁章对洪泽湖旅游产品开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探讨洪泽湖旅游产品开发原则、战略和程序的基础上,设计出洪泽湖旅游产品体系,划分出生态旅游型、农业观光型和参与娱乐型叁大类洪泽湖旅游产品,同时提出了洪泽湖旅游产品的开发措施与营销策略。第四章是本文结论与对策,在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洪泽湖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六条对策,最后指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戴俊明[3]2013年在《西南地区湖岛湿地复合化营建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们对湖泊湿地生态认识的不断深入,针对其功能价值的开发利用也逐步加强,尤其是对资源优势明显的湖岛湿地的开发建设更是逐年增长。然而,在湿地景观资源给区域经济带来重大收益的同时,常由于保护意识的薄弱、统筹观念的缺乏及经济利益的驱使等因素,对湖岛湿地生态结构及景观资源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不利影响。目前,湿地公园作为国内外普遍认同的一种协调保护与开发的常见模式,是湿地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效途径。然而,针对湖泊湿地类型的景观规划研究却较少,特别是对西南地区湖岛湿地类型的景观规划的专项研究就更少。本文通过对西南地区湖岛湿地景观规划的现状调研和分析总结,得出当前西南湖岛湿地景观主要存在:湿地景观结构多侧重于平面上布局、忽视了立体空间上的开发;湿地景观功能组成彼此孤立、缺乏互利共生的联系;湿地景观风貌相对单一、地域性特色挖掘不足等问题。针对西南地区湖岛湿地的特点,提出了湿地复合化营建模式的目标与原则,着重探讨了该模式的特点与难点,及整体的体系构建。并针对湖岛湿地复合化营建模式的策略与理念,分析、探索了其具体构建的理论方法及应用技术。最后,以大理海稍湖岛湿地景观规划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湖岛湿地复合化营建模式的叁大策略:构建立体化的湿地生态格局,增强湿地生境稳定性;构建综合化的功能产业结构,强化市场竞争力;构建多样化的湿地景观风貌,提升旅游吸引力。论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绪论即提出问题的部分,通过对背景、概念的解析,确定研究对象及范围,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发展进行概况总结,明确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为论文接下来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明确湖泊湿地、湖岛湿地等相关概念,并对构建湖岛湿地复合化景观模式的相关支撑理论及应用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与讨论。第叁部分,通过对大量西南地区的湖岛湿地开发的典型案例进行系统研究,归纳出目前主要存在的发开类型,并总结出其各自的特点与问题。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研究主体即解决问题的部分,从规划设计层面对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提出新型的湖岛湿地复合化营建模式,并对其规划原则、思路、理念、对策及方法做出具体介绍。第五部分,为项目实践应用部分,笔者结合亲自参与的实际项目,进一步深入阐述了基于生态旅游的湖岛湿地复合化模式的构建目标,原则,策略及具体构建方法。第六部分,为整篇论文的归纳总结。基于前几部分的分析研究,和对具体项目的实际应用,归纳总结出本文的结论并进行反思。

陈鹏[4]2009年在《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初步研究》文中提出长叁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出游意愿较为强烈。2008年国家设立了多个叁天假期后,短途游备受居民的青睐。洪泽湖区域处于长叁角边缘地带,拥有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鸟类保护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和千年以上的大堤等着名的景点、景区。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洪泽湖区域的生态旅游开发对于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洪泽湖周边城市依靠拥有的特色资源,提出生态立县、建设生态家园等口号,但仍面临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组合,产品尚待进一步开发等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旅游系统理论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内生化理论为研究基础,分析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对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产品供给、市场需求特点,以及开发条件予以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区的运作离不开五个比较关键的环节——投资者、政府部门、院校机构、旅游企业和旅游者,进而尝试构建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区总体运作模式,并将生态旅游区划分为平原区、丘陵区和湿地区叁种类型,分别对叁种类型的开发模式进行系统的展开分析。基于行政归属的考虑,本文以该区域内的洪泽县为研究案例,通过对洪泽县概况和旅游资源禀赋深入分析,阐述县域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构建滨湖县域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并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设置,为使滨湖县域生态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王俊[5]2009年在《武汉市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湿地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根据武汉市湿地资源数量优势、分布特征及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结合武汉市社会经济状况,找出了现时武汉市湿地生态旅游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域湿地生态旅游的6种保护性开发模式和4种可持续管理模式。并以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建设为实证,用层次分析法对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资源定量评价的结果显示,湿地旅游资源价值在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中的权重最大,表明保护和营造旅游资源的重要性;通过SWOT分析,显示涨渡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具有一定优势。虽然在开发过程中存在一定制约因素,但可通过湿地生态旅游的科学规划和管理,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加快武汉市湖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侯国林[6]2006年在《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是实现资源、环境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盐城海滨湿地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地理学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旅游学理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共八章,可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叁章,为研究背景、相关理论和社区参与的基础条件分析;第二部分从第四章到第六章,为具体的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的研究;第叁部分为第七章和第八章,是社区参与评价和论文结论。 论文第一部分回顾了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对社区、社区参与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意义、理论基础;阐述了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应用生态足迹法对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进行了可持续性评价;分析了盐城海滨湿地社区、自然保护区与旅游之间的关系现状;建立了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模型。 第二部分首先提出了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规划程序和方法;其次对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分析;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居民对旅游开发的感知、态度;分析了社区居民决策行为与感知、态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社区居民参与决策行为结构方程模型。再次,提出了社区参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念和模式,建立了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产品谱系;运用空间结构理论和景区空间布局理论对盐城海滨湿地旅游空间结构和丹顶鹤保护区、大丰麋鹿保护区的景区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相应的空间布局和空间结构模型。最后提出了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社区共管模式;融资和引进外来企业、保护区经营和社区参与、企业与农户合作共赢相结合的旅游经营模式以及兼顾多主体利益,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相结合,体现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生态旅游利益分配模式。 第叁部分在定性评价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盐城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程度和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当前的社区参与度和参与效果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分分别为14.6和54.9,并提出了促进社区参与的保障机制。最后,对论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讨论,提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朱清, 刘庆友, 崔峰[7]2009年在《洪泽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洪泽湖湿地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江苏省湿地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区域,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可为苏北经济发展带来新契机。在对洪泽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基础上,总结洪泽湖湿地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洪泽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对策和建议。

杨晓静[8]2013年在《基于生态安全的微山湖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地球上开放水域与陆地之间过渡性的生态系统。湿地提供给地球上生物物种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具有庞大的社会、经济、环境价值和巨大的资源潜力,被形象地誉为“地球之肾”和“生命摇篮”。微山湖湿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多种动物尤其是珍稀水禽的繁衍栖息地;湿地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可为湖区人们提供大量地生活所必须的天然产品、工业原料和生产、生活用水等。湿地独特的环境条件及自然景观,不仅是很好的科研教育基地,而且可为我们提供理想的休闲旅游场所。但是湿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易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发生功能严重退化。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湿地,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人与自然的友好和谐相处是人类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加强微山湖湿地资源保护,搞好规划开发,对维护自然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微山湖湖区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现状,本文着手研究与探讨基于生态安全的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首先,文章通过SWOT原理综合分析了微山湖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内在潜力,通过研究认为,虽然微山湖湿地发展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劣势,但仍有较大的开发实力。其次,本文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微山湖湿地旅游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微山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发展模式一一可持续管理模式,为加强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本文根据以上研究分析,提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湿地旅游保护与开发的提升发展战略。

房佳宁[9]2009年在《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不同程度的遭受破坏,导致湿地面积不断萎缩、功能退化、湿地生态系统处于严重威胁之中,保护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刻不容缓。但目前,对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的研究,特别是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模式的研究极为薄弱,不利于喀斯特湿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本文以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其保护与利用的模式。本文先是对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进行界定,然后划分了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共划分为4级,35类基本类型,并阐述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然后综合归纳了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的功能与价值,其功能主要包括生态环境功能、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其中生态环境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与过滤、气候调节、早涝调蓄、水源涵养、保护堤岸;生产功能包括提供水资源、提供多种能源、提供矿物资源、提供可利用的动植物资源;旅游功能包括观光娱乐、科普教育、保健康体、休闲度假、科学研究;价值主要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存在价值和遗产价值。接着从水文地质条件、维存环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分析了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在分析了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征、功能与价值、脆弱性的基础上,提出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叁种模式,即喀斯特湿地保护区模式、喀斯特湿地公园模式、小规模喀斯特湿地配套开发模式,叁种模式都强调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但侧重点不同,主要表现在开发目标、开发原则、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方向。

章雷[10]2008年在《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析洪泽湖湿地旅游资源,指出洪泽湖湿地有着入湖河口滩地、滨湖河漫滩、湖面、围垦混合带等各具特色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提出在生态开发湿地旅游资源时应遵循开发和保护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做好超前规划,体现生态性、最小干预性、文化性、人本性;在经营管理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及具体举措。

参考文献:

[1]. 洪泽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初步研究[D]. 庄秀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洪泽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杭国荣.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 西南地区湖岛湿地复合化营建模式研究[D]. 戴俊明. 重庆大学. 2013

[4]. 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初步研究[D]. 陈鹏. 扬州大学. 2009

[5]. 武汉市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研究[D]. 王俊.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6]. 基于社区参与的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D]. 侯国林.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 洪泽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J]. 朱清, 刘庆友, 崔峰.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8]. 基于生态安全的微山湖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研究[D]. 杨晓静. 渤海大学. 2013

[9]. 喀斯特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D]. 房佳宁. 云南师范大学. 2009

[10]. 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章雷. 中国林业经济. 2008

标签:;  ;  ;  ;  ;  ;  ;  ;  ;  

洪泽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