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

王金永[1]2009年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探讨及急性发作期240例临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总结支气管哮喘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从多角度概括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规律以及疗效的临床研究进展;2)、制定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通过急性发作期的临床观察,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并应甩于临床。目的在于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诊疗方法,确定哮喘的中西医结合证治规范及疗效评定标准,进而拓宽小儿哮喘的临床诊疗思路,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尽可能为广大哮喘患儿解除病痛,为人类的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方法:根据导师经验,将中医、西医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方法优化组合,取长补短,制定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并应用于临床;采用随机、多中心、平行对照的方法观察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发作期患者240例,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简称治疗组)160例,西医治疗组(简称对照组)80例,通过一个疗程(7天)的治疗,观察其中医证候积分、重要症状体征积分、哮喘症状积分及哮喘用药计分,运用统计学的方法比较治疗前后各项积分的变化,以达到预期的结果。结果:在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1%,临床显控率为9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7.5%,临床显控率为77.5%,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相当(P>0.05),临床显控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控制咳嗽、咯痰、喘息的作用较强,其疗效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而对肺部哮鸣音的改善,其疗效与西医对照组相当(P>0.05)。两组相比,减少用药计分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中医和西医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中各具优势,具有不可相互替代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小儿哮喘,能明显提高其急性发作期综合疗效的临床控制率和显效率,明显改善哮喘的症状和体征,说明中医药在对症治疗中,尤其是止咳化痰平喘方面有显着的临床疗效。证明本方案诊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

李建保[2]2004年在《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重点总结和探讨了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经验和优势,并结合支气管哮喘现代医学的治疗进展,提出了一套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以供临床应用和参考。其目的在于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提高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并尽可能减少哮喘治疗过程中的西药用量,消除或减弱其潜在的不良反应,缩短病程。

廖敏[3]2006年在《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现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80例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包括“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现状”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80例临床研究”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总结支气管哮喘中、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从多角度概括了哮喘治疗规律以及疗效的临床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进行中西医结合,以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可以提高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哮喘治疗之路”。后一部分,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从临床实践方面探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80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疗效为98.75%,与西医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显控率,改善咳嗽、咯痰、喘息症状以及哮喘症状评分上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有其独特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李园白[4]2010年在《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往利用信息学方法研究中医药数据时主要是发现共性规律,但中医医案文献的主要贡献却恰恰在其所具有的特殊性方面,因而需要建立一套不同于以往的信息学方法来评价中医数据。医案传千载而不衰,古今文献中关于医案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纷繁多样,然而当研究者需要获取医案中某些特殊的辨证及处方情况时,还存在一定困难。故本研究以哮喘医案为范例,利用现有的信息相似度比较技术,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医医案特殊性评价方法,为测度医案的辨证和处方的特殊性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需求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医案阅读参考价值调查表》)进行小规模调查。调查对象为叁级甲等医院初、中、高级临床医师,共收回86份有效问卷,经统计分析后认为:医案特殊性评价研究受到临床医师的肯定,并认为“辨证”和“处方”这两点较适于作为医案特殊性的评价点。第二部分确定研究对象:在本研究中,研究对象分为被评价对象和参照对象,被评价对象是被评价的主体,而参照对象是凸显被评价对象特殊性的参照物。通过调查425种中医疾病文献发表量,分析不同疾病诊治复杂程度等因素后,最终确定哮喘作为被评价病种;同时比较分析了期刊医案、专着医案等不同载体的医案特点,发现期刊医案最具有特殊性这一特色,故最终确定以发表于期刊的中草药治疗哮喘有效医案为被评价对象,并制定了筛选细则,共筛选文献1347篇,时间限定为20年(1988年至2007年)。参照对象需要具有“普遍性”特征,故选择公认度较高、研究病例数较大、流传较久的哮喘诊疗文献信息作为参照对象。经调研确定参照对象信息来源为:中国方剂数据库(涉及书籍240种)、10例以上哮喘临床研究文献(涉及文献1293篇)、书籍中记载哮喘的相关知识(涉及书籍44种)。第叁部分确定评价具体目标:遵循评价目标有意义及有可比性的原则,并根据调查结果,最终确定“中药处方的特殊性”及“辨证特殊性”作为评价具体目标。第四部分遴选评价指标:本研究以筛选有效信息为目标,故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中药名称、中药剂量、中药功效、证候的特殊性评价指标确定为证素及基本证候。第五部分评价指标的预处理:由于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度量单位及变化幅度不同,需要进行标准化处理,例如:中药的常用剂量不同。故本研究对中药名称、中药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名称四个方面的指标信息进行了预处理,即规范化处理:①中药名称规范处理:采用词典排序、正异名顺序标注建立标准表的方法处理中药名称,原文的中药名称被规范修动的比例为20%左右,处理后的规范数据占总数据的95%左右。②中药剂量规范处理:在以往指标标准化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本研究的中药剂量规范化公式,对中药剂量进行处理,消除了中药之间不同常用剂量范围所造成的计算误差。③中药功效预处理:根据中药功效、剂量信息,提出了功效信息处理方式,形成处方的功效信息集合。④证候指标预处理:运用从简单到复杂多层次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对证候指标进行预处理,共提取“病位”、“病性”、“病位-病性”等证候单元565个。第六部分评价模型的确定:本研究的评价模型使用相似度模型来计算特殊性。根据两个主要评价目标即“中药处方特殊性评价”和“证候特殊性评价”的不同特性,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相似度模型进行计算。其中中药处方的特殊性评价模型采用了叁层分析法:一层为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二层为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叁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其中一层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通过比较Jaccard算法和Dice算法两种集合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对于被比较双方的相似部分与非相似部分应设置相同权重,故最终选择Jaccard相似系数作为计算处方药物组成相似度方法。二层处方组成剂量相似度:通过比较“相关系数比较法”和“夹角余弦比较法”这两种矢量相似度计算方法,认为“夹角余弦比较法”的计算结果取值范围、取值趋向等方面特点比较适合组成剂量相似度比较,故最终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进行处方组成剂量的比较。叁层处方功效相似度:处方功效被评价信息与处方组成剂量信息类似,故同样选择“夹角余弦比较法”计算处方功效相似度。而证候相似度的计算模型,与处方信息不同,是文本信息比较,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计算模型、空间向量模型、本体中概念相似度计算模型叁种方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敏感度较好、操作性较强,故选择欧式距离相异度方法计算进行证候相似度计算。第七部分评价结果计算:本研究按照评价指标采集、指标预处理、评价模型计算一系列步骤,进行哮喘医案被评价对象及参照对象的相似度比较,并制订出结果划分规则,筛选出有特殊性意义的被评价对象。被评价的中药处方信息共2779个,通过计算得出结论:①“全特殊处方信息”为0个,即被评价对象中没有处方组成、剂量、功效叁方面信息均为特殊的处方信息。②“部分特殊处方信息”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信息”557个、“特殊处方组成剂量信息”16个,“特殊处方功效信息”0个。此类信息是从组成、剂量、功效叁个角度分别独立分析,其中特殊处方药物组成及特殊处方组成剂量,均有部分阳性结果,而特殊处方功效信息方面并没有阳性结果。③“一般处方信息”为375个,即有375个处方信息基本没有新意,与普通成熟的处方信息基本雷同。另外除了上述叁类处方结果外,还存在一些其他处方信息,本研究认为无意义故未予分类。证候信息共1506个,其中特殊证候为0,部分特殊证候为258个,常见证候为1248个。第八部分辅助软件开发:本研究开发了叁个软件以辅助课题的评价工作,主要用于处理本研究中计算量大、手工难以处理、易出错的几个环节,提高计算的效率和准确率。其中“中药规范系统”辅助中药名称、剂量、功效标准表的建立,“正异名修正系统”可以辅助中药名称等规范工作,“方剂相似识别系统”可以进行相关方剂相似度的计算。小结:本研究的创新性贡献在于利用信息学分析方法从特殊性角度分析医案,包括从处方药物组成、处方组成剂量、处方功效、证候四方面进行医案特殊性研究,以期帮助临床医师探求医案中特殊辨证和用药的信息。从研究结果分析,医案在辨证方面特殊性不高,大多数医案的辨证信息都在以往成熟文献中提及过;而在方剂特殊性方面具有阳性结果,其组成和剂量都筛选出一些较特异的处方,这些特异性用药信息可以为临床治疗方案开拓思路,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新视角。本研究在特殊性评价方法学上进行了探索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特定的评价指标处理方法、处方多层次相似计算方式及证候单元相似度的计算思路,最终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相似度度量方法,并提出了特殊性计算结果的分类规则,在中医药处方和辨证信息相似性研究方面,提供了有意义的方法学上的探索和实践应用范例。

袭雷鸣[5]2017年在《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现代文献资料Meta分析及中成药治疗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统计分析近20年临床文献中中医药治疗小儿哮喘的组方用药规律,筛选临床常用方剂;2运用Meta方法系统分析验证中成药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3通过临床观察,探索制订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的中成药治疗方案。方法:1文献评价:设定检索项,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小儿哮喘治疗药物的使用频率、关联度等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组方用药规律,筛选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有效药物及方剂;2按照Meta系统评价方法,设计技术路线图,提取入选文献的相关数据,对小儿哮喘常用方剂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3临床研究:按照临床试验研究规定设计规范的实验方案,按照伦理委员会的要求制定病例调查表,纳入160例病例,单盲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记录各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体征评分、相关实验室检验结果等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结果:1文献评价及Meta分析示: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或和麻杏石甘汤加减、大青龙汤及其组成药物等为治疗哮喘的最常用方药;经Meta分析证明,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寒哮、定喘汤加减治疗热哮安全、有效;寒热错杂组文献研究资料不足,故未进行统计学分析。2临床研究示:①160例入组病例中,男童多于女童,发病年龄主要为3~6岁;部分患儿有肺部炎症、湿疹史或过敏性鼻炎等疾病个人史和家族史;呼吸道感染、冷空气、季节转换等因素是最常见的诱发因素。②各组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控显率达60.0%以上;中西药各组患儿在总疗效、喘息、哮鸣音、肺功能等方面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而中成药在改善咳嗽、咯痰、舌脉症状等方面相比西药更有优势。各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治疗起效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在缓解咳嗽、咯痰、流涕等方面更为迅速;对照组在缓解哮鸣音方面起效时间优于治疗组;患儿病程与疗效关系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入组时的病程越短,治疗越及时,临床疗效越好。③小儿哮喘中医证候与病原体感染类型有一定相关性,寒哮组以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1为主;热哮组以感染流感病毒A、腺病毒为主;寒热错杂组以感染流感病毒A、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P<0.05。各证型肺炎支原体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成药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的疗效显着,并且无明显副作用,依从性好,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轻中度中成药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2、湿疹史、肺部炎症或变态反应病史、药物或食物过敏史等,是哮喘患儿发病的高危病史因素,而呼吸道感染、冷空气、季节转换则是发病主要诱因;3、小儿哮喘中医证候与病原体感染种类、病程、疗程、家族史、个人史有一定相关性,从而为临床有针对性的及时防治小儿哮喘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丹霞[6]2008年在《小儿哮喘急性期证治探讨》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和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的中西医证治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利用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查阅近十年来有关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期治疗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除符合标准的文献,对年龄、性别、发病诱因、地区分布、中医辨证分型、治法、选方、用药等进行归纳总结,了解目前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期中西医证治的现状。2.查阅江苏省中医院儿科病房2007年01月~2007年12月收住入院的所有婴幼儿或儿童支气管哮喘急性期的住院病历,先对年龄、性别、发病季节、发病诱因、临床表现、血常规、MP抗体检测、IgE检测等进行归纳总结,并与文献报道相比较,观察临床实际与文献报道的异同性。再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叁组,对叁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及积分改善率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研究,观察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治疗的疗效。结果:1.文献研究显示,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期发作多与某些诱发因素有关,多有婴幼儿湿疹、过敏性鼻炎史、家族哮喘史。中医证型以热哮和寒哮为主,分布与地区无显着性关系。临床回顾性研究结果与文献研究结果基本相似,与嗜酸性粒细胞、IgE、MP感染相关。2.中医治疗小儿哮喘与西医相比,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疗效上无统计学意义。

贺明瑛[7]2012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味方结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型患儿6个月后的哮喘发作情况及中医典型症状的改善情况,证明健脾益肺法结合西药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型的有效性、可行性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和对照的实验研究方法,将2011年5月到2011年10月收集的既符合2010年GINA《全球哮喘处理和预防措施》中五岁以上儿童哮喘缓解期诊断,又符合2008年公布的《小儿哮喘中医治疗指南》缓解肺脾气虚型诊断标准的病例,共90例,分为中药组、西药组、中西结合组各30例。中药组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味方口服,中西结合组予参苓白术散加味方口服和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吸入,西药组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吸入。通过观察治疗前后6个月患者的哮喘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呼吸道感染次数、计算患者治疗前后的总降低率和观察中医典型症状来计算症状积分减少率,以此来评价参苓白术散加味方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型的疗效;通过分析研究过程中患者的不良反应、检测研究前后肝肾功能、叁大常规来评价参苓白术散加味方的安全性。研究结果:经过6个月的治疗:1、叁组总疗效率为中西结合组与西药组有效率均为96.7%,中药组有效率为93.3%。经Ridit分析叁组在疗效控制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中西结合组和西药组在疗效控制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西结合组和中药组在疗效控制方面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2、叁组治疗后发作次数减少率分别为中西结合组72.2%,西药组57.8%,中药组57.3%。经t检验,治疗后叁组发作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结合组与中医组、西医组发作次数均有显着差异(P<0.05)。3、叁组治疗后发作持续时间降低率分别为中西结合组35.8%,中药组31.6%,西药组23.1%,经t检验,叁组治疗后发作持续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中西结合组与中医组有显着差异(P<0.05),与西医组无明显差异(P>0.05)。4、叁组治疗后呼吸道感染次数降低率分别为中西结合组60.3%,西药组51.6%,中药组50.8%,经t检验,叁组治疗后发作次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中西结合组与中医组、西医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5、叁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减少率分别为中药组47.0%,中西结合组42.2%,西药组为11.8%,经t检验,中西结合组和中药组在食欲、气短、汗出积分及总积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结合组和西医组、中药组和西药组在食欲、气短、汗出积分及总积分方面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6、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估为一级。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味方联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粉吸入剂吸入在控制儿童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型哮喘发作次数、呼吸道感染次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哮喘发作持续时间;在改善中医典型肺脾气虚症状方面有显着疗效;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型的有效方法。

黄晓帅[8]2011年在《清热泻肺化痰散瘀法治疗儿童哮喘急性期热哮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清热泻肺化痰散瘀法配合西医疗法治疗儿童哮喘急性期热哮证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治疗儿童哮喘急性期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诊疗思路。方法:本研究选取病情程度为轻中度的哮喘患儿,且中医辨证属热性哮喘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静滴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氨茶碱,口服丙卡特罗片(美普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加服具有清热泻肺、化痰散瘀作用的中药汤剂。两组疗程均为7天。疗程结束后,观察主症(喘息、咳嗽、痰鸣咳痰、哮鸣音)积分、次症(发热、精神、面色、口渴、食欲、二便、舌质、舌苔、指纹脉象)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及疗效。结果:本课题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儿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主次症总积分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主症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在改善患儿喘息、咳嗽、痰鸣咳痰、肺部哮鸣音等症状及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次症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在改善患儿发热、面色、精神症状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5天后,在改善患儿口渴、食欲、小便、舌质、舌苔、指纹脉象等症状体征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总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清热泻肺化痰散瘀法配合西医疗法治疗儿童哮喘急性期热哮证可行、有效的方法,在喘息、咳嗽、痰鸣咳痰、哮鸣音、发热、精神、面色、口渴、食欲、二便、舌质、舌苔、指纹脉象等症状改善,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总积分变化情况比较优于对照组。

文碧玲[9]2010年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理念,运用现代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进行了文献回顾性研究和临床观察性研究,在全面收集文献报道、临床观察研究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分析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疗效评价寻找科学证据,并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提供了依据。研究内容共分为两部分: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研究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研究目的通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现代文献和临床观察研究,探讨贴敷方法中药物、制备方法、穴位、贴敷时机、贴敷时间、贴敷皮肤反应等应用规律,为筛选治疗方案中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借鉴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的思路和方法,结合中医针灸学科的文献特点,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儿童支气管哮喘为关键词,应用SinoMed等全文数据库进行计算机和手工检索获取文献,录入数据表格统计分析。采用临床观察性研究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在辽宁、湖北、成都叁地的叁所Ⅲ级甲等中医院,以哮喘缓解期的患儿为3个队列,通过随访对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观察与初步分析。结果一、文献研究检索纳入合格文献45篇,对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观察相关信息的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资料:男性患儿多于女性,年龄2个月至17岁,平均年龄7.5岁;病程2个月至10年,平均病程3年;64.4%的论文报道了哮喘患儿病情分期,临床观察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占55.6%。2、中药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在前10位的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麝香、麻黄、皂荚、丁香、肉桂、苏子。药物性味多辛、温,归肺经。组方配伍比例按照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以2:2:1:1居多;75.6%选用姜汁制备药膏。3、腧穴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在前10位的是肺俞、定喘、膏肓、膈俞、膻中、心俞、脾俞、大椎、肾俞、天突;腧穴归经多属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和经外奇穴;穴性以背俞穴居多。4、贴敷时机:77.3%在夏季叁伏贴敷,11.3%在叁伏、叁九天均贴,8.9%在夏季或7-8月贴敷,2.2%在非叁伏和叁九贴敷。5、贴敷时间:24.4%小于或等于2小时;20.0%大于或等于2小时;6.7%在1-3小时。以2小时界定居多,最短的0.5小时,最长达24小时。6、贴敷皮肤反应:42.2%未提及皮肤反应;13.3%提及局部皮肤潮红;11.1%提及疼痛;8.9%提及灼热感、细小水泡或其他说明;6.7%提及起泡。7、研究方法:77.8%是临床观察或临床报道,22.2%报道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随机化表和电脑随机。观察病例在300例以下的占88.9%。二、临床观察研究1、一般资料初诊符合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患儿共609例,其中,入组辽宁328例,湖北139例,成都142例。平均年龄辽宁6.89±2.82岁,湖北6.55±2.77岁,成都6.77±3.23岁;男性多于女性;平均病程2至3年。经统计学处理,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没有显着差异(P>0.05)。2、初诊情况(1)临床症状:按症状出现的频次由高至低排序,辽宁哮喘、咳嗽、喘憋、咳痰、气短;湖北和成都均哮喘、咳嗽、咳痰、喘憋、气短。经卡方检验,叁所医院初诊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差异非常显着(P<0.01)。数据合并后排序为哮喘、咳嗽、喘憋、咳痰、气短。(2)疾病发作或加重的季节性:疾病发作或加重随四季变化由高至低排序,辽宁无明显季节性最高、其次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湖北和成都均以冬季最高、其次春季、无季节性、秋季、夏季。经卡方检验,叁所医院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有无季节性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3)病情分析:叁所医院贴敷患儿治疗前疾病急性发作或加重次数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每月≤1次的比例最高,每月2-3次的次之,每周1-2次的较少,每周≥3次的极少。(4)患儿自评和医生评价:叁所医院贴敷患儿或监护人初诊时叙述病情严重程度,依据患者自我感受病情严重程度1-10分尺度表,经秩和检验,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初诊时医生诊断哮喘患儿的病情,以中度的最多,轻度的次之、重度的极少。经CMH卡方检验,叁所医院医生诊断哮喘患儿的病情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5)贴敷皮肤反应: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叁伏贴敷后,患儿皮肤反应以无反应、或呈痒感、灼热感为主。经CMH卡方检验,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贴敷后患儿的皮肤反应有显着性差异(P<0.05)。3、随访患儿哮喘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①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对哮喘再发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概率图显示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哮喘再发概率呈下降趋势。②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有无季节性对哮喘再发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患儿发病有季节性的哮喘再发概率高。③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对哮喘再发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急性发作每月少于1次的患儿哮喘再发概率明显低于每月超过1次的患儿。患儿贴敷前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等级对哮喘再发有显着性差异(P<0.05),轻度病情的哮喘再发概率低。④患儿贴敷后皮肤反应对哮喘再发经卡方检验,第1次贴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第2次贴敷有显着性差异(P<0.05),均显示皮肤无反应的哮喘再发概率低;第3次贴敷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⑤观察贴敷时机和时间对哮喘再发的影响,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选择叁伏和叁九均贴,贴敷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低。⑥从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提取中药组方中的不同药物,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组方中有延胡索的哮喘再发概率低,有甘遂、皂角和细辛的哮喘再发概率高。⑦从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提取穴位处方中的不同穴位,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选用定喘和天突、膻中的哮喘再发概率低,选用大椎和复合穴位(即指肾俞、脾俞、关元、神阙、内关)的哮喘再发概率高。⑧从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提取制备方法中的不同药物,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姜汁加麝香的哮喘再发概率低,加蒸馏水的次之,加蒜汁的最高。(2)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和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经SAS软件程序,模型入选的自变量是贴敷时机和时间、疾病发作或加重的季节性,结果显示无明显季节性,在叁伏叁九均贴,贴敷时间为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低。“叁伏”贴敷后,3次随访患儿的哮喘再发及病情,经过两水平分层筛选拟合模型,综合分析哮喘发作次数、发病季节、制备方法、贴敷时机和时间、皮肤反应等因素,提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叁所医院患儿哮喘再发概率均呈下降趋势。数据合并处理结果显示,每隔叁个月随访1次,哮喘再发概率下降0.7431倍;在叁伏叁九贴敷,时间为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下降0.5166倍。结论文献分析统计结果,提示穴位贴敷疗法的中药组方、药物比例、制备方法、穴位处方、贴敷时机、贴敷时间、皮肤反应等因素与临床疗效相关。中药使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的频次较高,按照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的配伍比例以2:2:1:1居多,制备方法主要采用鲜姜汁或姜汁,药性辛温,多归肺经。腧穴使用肺俞、定喘、膏肓、膈俞、膻中、心俞的频次较高,腧穴多归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居多。叁伏贴多于叁伏和叁九均贴,贴敷时间以2小时为界定的较多,多数报道认为贴敷后皮肤不发泡,以潮红为度。本研究按照循证医学中文献证据级别划分方法,虽然级别不高,但仍可说明以上诸因素可能与疗效有关。由于文献以临床观察或临床报道较多,样本量较少,采用数字表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较少,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判断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作用证据不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试验观察提供科学的证据。2008年夏季“叁伏”期间,叁所医院观察1-14岁的贴敷患儿共计609例,一般资料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初诊资料显示,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门诊患儿症状多表现为哮喘、咳嗽,以轻中度病情多见。患儿哮喘发作或病情与环境气候有关,不同的地域有其特殊性。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患儿哮喘发作季节性不明显,可能与北方虽然气候寒冷,但室内供暖有关;而位于华中地区的湖北、西南地区的成都患儿哮喘发作有季节性,以冬季发病多见,可能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温差较大有关。叁所医院的贴敷时机均选择夏季“叁伏”,在“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各贴敷1次,辽宁同时还在“叁九”贴敷。贴敷时间辽宁0.5-2小时,湖北和成都2-4小时。患儿贴敷后皮肤均以无反应,或痒感、灼热感多见。通过贴敷后的3次随访,分析患儿哮喘再发的影响因素,提示年龄、病情、发作或加重有无季节性、贴敷方法均可能影响哮喘再发。通过对叁所医院不同治疗方案中不同药物、穴位、制备方法的比较分析,提示中药组方的核心药物是白芥子、延胡索;穴位处方的核心腧穴是肺俞、膏肓、定喘、天突、膻中;药物制备方法选用姜汁加麝香调制最佳。选择叁伏叁九均贴,贴敷时间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最低。从目前的数据分析表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中药组方、制备方法、穴位处方、贴敷时机和时间、贴敷皮肤反应均可能影响疗效,临床疗效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的先进性在于采用了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系统观察了大样本的数据,揭示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综合的复杂干预措施,其治疗作用是通过激发人体阳气,提高机体抵抗力,达到控制疾病发作的目的。体现了抓住哮喘缓解期治疗时机“已病早治”的预防思想,为中医治未病的典型案例。其结论今后将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韦泓娟[10]2009年在《麻杏化痰汤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热哮)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麻杏化痰汤对小儿哮喘发作期(热哮)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探讨麻杏化痰汤对儿童哮喘痰热壅阻气道的影响。方法:全部观察病例均来源于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儿科门诊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房2007年10月至2009年3月治疗的哮喘儿童,将90例哮喘发作期(热哮)的小儿按照随机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一组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麻杏化痰汤+西药基础治疗),一组为单用麻杏化痰汤治疗的治疗组,组为单用西药基础治疗的治疗组。治疗5天,分别对3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积分值进行评定,并检测其PEF,观察麻杏化痰汤改善小儿哮喘发作期(热哮)症状体征及减轻气流受限的疗效。采用简明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①在综合疗效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临床控制率为46.67%,明显高于中医治疗组的83.33%、13.33%(P<0.05)和西医治疗组的80%、6.67%(P<0.01)。②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改善哮喘发作期(热哮)患儿的PEF方面的总有效率为90%,高于中医治疗组的83.33%(P<0.05)和西医治疗组的80%(P<0.01);叁组治疗前后自身的PEF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叁组治疗后PEF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麻杏化痰汤加西药基础治疗改善了哮喘发作期(热哮)患儿的临床症状体征,疗效优于单用麻杏化痰汤或西药治疗;在减轻气流受限方面,麻杏化痰汤加西药基础治疗的疗效略优于单用麻杏化痰汤或西药治疗。单用麻杏化痰汤治疗在改善咯痰痰鸣、肺部哮鸣音症状体征方面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本研究表明麻杏化痰汤可缓解哮喘发作期(热哮)患儿痰热壅阻气道所产生的咳喘症状,从而证明对其痰热壅阻气道的改善。

参考文献:

[1].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探讨及急性发作期240例临床验证[D]. 王金永.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9

[2].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D]. 李建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4

[3]. 小儿支气管哮喘治疗现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期80例临床研究[D]. 廖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

[4]. 中医医案文献特殊性评价方法研究[D]. 李园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

[5]. 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现代文献资料Meta分析及中成药治疗方案研究[D]. 袭雷鸣.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6]. 小儿哮喘急性期证治探讨[D]. 王丹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7].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肺脾气虚型的临床观察[D]. 贺明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2

[8]. 清热泻肺化痰散瘀法治疗儿童哮喘急性期热哮证的临床研究[D]. 黄晓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9].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文碧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

[10]. 麻杏化痰汤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热哮)的临床观察[D]. 韦泓娟.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标签:;  ;  ;  ;  ;  ;  ;  ;  

小儿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