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企业资源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魏涛[1]2012年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文中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也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益加剧,加入WTO后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政府确定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以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舞台,摆脱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缺乏的瓶颈制约。在“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近年来也呈现逾来逾活跃的趋势。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并购与海外并购活动不仅起步较晚,而且也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点。西方的跨国并购理论大多以西方先进国家的企业并购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并购实践适应性不强。中国出海并购的先行者们在缺乏经验情况下,迫切需要理论研究工作的及时跟进,通过理论的指导,来提高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基于无形资源的视角,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及整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实现理论的创新,并对海外并购整合的实践提出指导性建议。本文所遵循的研究思路为:首先以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成本收益特征作为研究的契入点,提出了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其次,从无形资源系统的环境适应性、跨国并购中优势无形资源转移与扩散途径的比较以及协同效应发挥作用的机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特点,基于系统环境适应性的要求,提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理论;然后,分析了优势无形资源在跨国转移与扩散中存在的障碍,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无形资源利用与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融合系统化的理念与工程化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系统工程的思路,阐述了中国企业海外购中无形资源整合的具体路径。最后,本文还对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际关系资源叁大关键无形资源子系统的整合路径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为导论。这部分主要叙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并对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逻辑思路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同时指出了本文预期可能的创新点。本章所呈现的研究逻辑框架与思维模式,不仅突出了论文的理论价值,而且还阐述了本文所提出的关于无形资源的整合思路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实践的指导作用。第二章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在理论基础部分,本章不仅对并购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描述,对跨国并购的特征及无形资源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界定,还对国际上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回顾,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归纳,同时还对企业并购动因的理论进行总结。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界定以及基本理论的回顾、归纳与总结,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国内外学者对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无形资源对企业并购成败的影响以及协同效应的发挥等内容相继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文献综述部分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在此基础上,还对国内外企业寻求无形资源并购动机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归纳,然后,对我国国内并购与海外并购效应的相关文献作分类总结与简要评析。第叁章阐述无形资源的特征并探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因。本章一方面在对无形资源的价值创造功能与成本收益特征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根据系统的特征和无形资源所具有系统的特性,提出了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为下步的理论分析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基于跨国产购在实现优势无形资源跨国转移与扩散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性,优势无形资源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协同效应的机理,以及无形资源系统的环境适应性,结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理论观点。在以上理论演绎推导的基础上,本章还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四章为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的述论。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在无形资源利用与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势无形资源跨国转移与扩散中存在的障碍,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对无形资源进行整合的必要性;其次,基于系统理论的观点与工程化的思维,提出了构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构建系统工程的思路。然后,阐述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系统工程的目标、指导原则,并对具体的流程设计步骤与微观、宏观的组织实施路径进行了探讨。第五章对企业叁大关键无形资源子系统的并购整合路径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章一开始就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际关系资源叁个无形资源子系统,在整个无形资源系统中战略地位,指出了对其进行整合是促进整个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本章首先分析了人力资源子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并从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危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海外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具体实施路径;其次,通过对比分析中外民族文化的差异以及并购中不同文化整合模式的优劣,提出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文化整合应采用跨文化融合创新的演进模式,进而还阐述了跨文化融合创新系统工程的任务、功能与构成以及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并探讨了跨文化融合系统工程组织实施的路径。最后,基于社会网络结构的镶嵌理论,提出了企际关系资源维护与动态调整的具体整合思路。第六章为全文的结论与研究展望。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研究主要提出了以下叁个理论观点:一是企业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企业是一个由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组成的一个系统;而企业的各项无形资源之间通过有机结合也构成了企业的一个子系统;企业的各类无形资源则是整个无形资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企业无形资源各构成要素只有彼此有机协调与默契配合,才能使整个无形资源系统从总体上达到最优化,其价值创造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增强。无形资源系统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企业利用无形资源的作用机理,提升其价值创造功能,进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具有一定理论参考价值。二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动因理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寻求与获取战略性、关键性与互补性无形资源只是表层的动因,而其实质在于通过海外并购来实现企业无形资源系统的优化升级,增强对国际经营环境的适应性,通过核心能力的培育最终达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目的。叁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构建无形资源整合系统工程的思路。既然企业的无形资源具有系统特性可以被看作一个系统,且企业无形资源系统的优化升级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系统化的思维方式,融合工程学的相关理论,来打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的系统工程。这种思想观点的提出,既聚集于微观层次的中国企业无形资源价值创造功能的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又着眼于宏观层次的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市场潜力的充分发挥。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叁个方面:首先,基于无形资源视角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的探讨视角独特,观点新颖。以往对企业并购的研究也涉及到了获取无形资源的动因,但是所涉及的只是无形资源的一些构成要素。本文则根据企业无形资源的隐默性、适配性特点,把企业的无形资源及其构成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并充分考虑到了无形资源与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各构成要素协同发挥作用的机理。所提出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促进无形资源系统优化升级的并购动因理论,不仅体现了研究视角的独特性,而且理论观点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其次,系统化的思维方式与工程理论的运用使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及整合理论的探讨呈现出一定的体系性。本文的研究着眼于企业无形资源整体,基于无形资源发挥作用的特点不仅提出了无形资源系统的概念,还运用工程化的思维方式来探讨无形资源的整合问题,对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理论的探究以及整合分析都立足于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企业并购动因理论框架体系的完善和无形资源系统整合研究的深入开展。最后,文章的分析脉络之中隐含着矛盾论的辩证哲学思想。并购后的整合是企业并购取得成功的关键,而并购整合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于对无形资源的整合。本文将研究聚焦于无形资源的整合,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在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无形资源整合的研究中,本文又重点关注了人力资源、企业文化与企际关系资源的整合,着眼点在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辩证的矛盾论观点充分体现在并购整合路径的探讨之中。

凌峰[2]2012年在《企业管理流程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挑战与危机启动企业新一轮优胜劣汰过程,加强内部管理、提升自身实力是企业适应环境、增强免疫力、谋求发展的现实途径之一。管理流程作为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联系各部门管理业务活动的轴线,体现企业内部一系列相互影响动态管理活动运行过程,被视为整顿与梳理组织内部管理的灵丹妙药,然其同时又是一剂猛药。笔者试图由管理功能与载体关系入手,剖析管理制度实施困境原因,明确管理流程对管理功能实现的作用。运用广义设计理念,针对企业管理中实际现状与问题,明确企业管理流程设计要素、思路、理念,探寻流程形成及相关影响因素与设计要素间关系,阐述管理流程设计过程与方法,以期对企业运用流程设计进行内部管理改进和管理知识实践应用提供些许支撑。本文采用规范和实证研究相结合、文献阅读和调查访谈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沿着“管理流程设计相关理论研究→管理制度实施困境→管理制度与管理流程关系→管理流程对管理功能实现的作用及其特征→管理流程形成分析及推动作用与流程设计要素关系→管理流程设计思路与理念→管理流程设计相关影响因素对流程设计要素的作用→管理流程设计过程与方法→管理流程设计应用实例”这样的脉络展开。对管理制度与流程关系,基于功能实现的管理流程特征,管理流程形成,管理流程设计思路、要素、相关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并提出企业管理流程设计过程与方法。全文共分为8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旨在阐述文章选题背景、意义及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第2章围绕管理流程设计对与本文进一步研究相关理论如:广义设计、系统科学、制度经济学、价值链等作简要回顾,并厘清本文出现的一些概念与内涵。第3、4、5、6章是论文主体,其中第3章阐述管理制度实施困境现状及原因,根据管理功能与载体分析管理流程与管理制度关系,梳理管理流程在实现管理功能过程中表现的特征,认为科学设计管理流程对摆脱管理制度实施困境有一定作用;第4章明确管理流程设计要素,探讨管理流程形成推动作用与流程要素关系,提出管理流程设计目标、理念、总体思路及设计原则;第5章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战略、业务属性、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是管理流程设计重要相关影响因素,对这些因素与流程设计要素间关系进行分析与实证是管理流程设计实现过程中应予以关注的要点;第6章简述管理流程设计准备,针对管理制度实施困境,结合管理流程相关影响因素对设计要素作用关系,阐述管理流程设计实现过程与方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论文在第7章介绍了管理流程设计过程与方法的实例。第8章是论文的研究结论和展望,在总结全文基础上,阐述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今后拓展方向。论文创新点体现如下:第一,由系统科学中功能与载体关系入手,阐明作为管理系统运行层面,管理流程赋予管理载体以动态性能,为管理制度实施提供运行方案,从而发挥各项管理功能以达成各种管理目标。从管理制度表述复杂,调节方式不畅,被认知度低及部门本位主义等方面分析了管理制度实施困境原因。阐述管理流程对管理功能实现的作用及系统性、关联性、过程性特征。认为科学合理设计管理流程对摆脱制度实施困境有一定作用。第二,阐述管理流程形成机理,认为管理主体经验、管理对象客观性在管理流程形成和运行过程中具有推动作用。阐明流程构建要素安排是其设计分析与设计过程的重点,分析推动作用与管理流程设计构建要素关系。运用广义设计科学理念,依循人工系统目的、功能、载体间逻辑关系,指出管理流程设计目标在于对管理功能的实现,提出企业管理流程设计总体思路;“适应性、满意性、串行性、集体协作性“的设计原则;“构建系统整体性、体现横向协调性、关注纵向时效性、可监控与考核性”的管理流程设计理念。第叁,提出企业战略、业务属性、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是管理流程设计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假设模型,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验证并修正。继而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诸影响因素与管理流程设计要素间关系进行分析验证,遴选结果中结论在管理流程设计过程中予以关注。针对管理制度实施困境,从管理分目标确立、管理功能分析、管理业务解析、管理职能定位、管理权限配置、流程设计表达及流程辅助设计等步骤较详细提出企业管理流程设计过程方法。

赵艳萍[3]2007年在《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虚拟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虚拟企业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其实质就是伙伴之间关系的协调管理,其目的就是提高和维持虚拟企业系统的有序性,使其处于协同状态。因此,本文首次从研究虚拟企业的自组织形成机制入手,围绕“协同”研究虚拟企业的协调作用机理,以模块化思想指导解决虚拟企业的复杂性问题,对虚拟企业协调机制的形成机理、虚拟企业的组织协调机制、虚拟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以及虚拟企业协调的保障机制等进行研究。以某制造企业的虚拟运作为例,证实相关理论研究的适应性。论文通过分析虚拟企业的复杂性、自组织性及模块化特性,指出模块化是协调虚拟企业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虚拟企业协调的核心地位,通过虚拟企业协调与协调机制的概念界定,构建虚拟企业协调机制的结构模型:由决策层、运作层与信息层协调机制以及组织协调机制和协调保障机制构成。运用协同学理论,分析提出适应市场中反应能力与速度,对共同目标的认可、对合作伙伴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和增多的学习机会是虚拟企业自组织形成的动力条件;提出合作伙伴在相互竞争和协同过程中,产生了适应环境的新结构和相应的运作准则——虚拟企业的序参量,支配着虚拟企业系统达到协同状态。构建以有价值差异、互动沟通以及联盟学习为内容的虚拟企业协调逻辑模型,提出伙伴企业的有价值差异是互动沟通与联盟学习的动力,互动沟通与联盟学习的过程就是达成协同的过程;初次提出虚拟企业的运作准则、协调决策模式及协调行为模型是虚拟企业协调机制形成的叁大基石。提出虚拟企业是由核心企业、盟员企业和成员企业构成的组织体系;在分析虚拟企业模块化组织叁要素:产品的模块化、价值链的模块化和企业的模块化基础上,构建基于联邦/星形的虚拟企业模块化组织结构模型,该组织体系与结构在实现虚拟企业灵活性的同时能有效减少管理与协调上的复杂性,较好的解决集中控制与分布自治的问题,为虚拟企业提供了一种较好的组织协调机制。探索将延迟策略和虚拟企业生产协调过程结合起来,以虚拟企业的模块化组织结构为基础,进行客户定单分离点的重新定位,实现生产计划与控制对象前移、控制延迟与交付延迟;在MRPⅡ和分层动态BOM的基础上,设计虚拟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的总体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敏捷性与柔性,可减少产品个性化的生产比例,降低虚拟企业PPC过程的复杂性与难度。在提出沟通与信任是虚拟企业协调机制建立和运行的支持与保障的基础上,构建虚拟企业沟通机制框架及运作模型,提出沟通理念、沟通政策、沟通内容、沟通渠道和沟通反馈构成虚拟企业沟通机制的要素,而虚拟企业沟通氛围的营造、沟通制度的制定、沟通策略与技能的应用及信息沟通平台的建设是虚拟企业沟通机制有效运作的保障。

陈鹏[4]2008年在《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框架及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大规模定制的迅猛发展和企业经营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使得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客户关系管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为了充分发挥客户关系管理在大规模定制中的作用,促进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更加有效地运行,提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的CRM系统框架结构,从系统架构、建模体系、实施方法论和实施绩效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第一章,对客户关系管理、大规模定制和面向大规模定制的CRM进行了综述研究,建立了“CRM研究体系结构”,指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的CRM研究的局限性。对面向大规模定制的CRM进行了需求分析,提出了面向大规模定制的CRM的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和本文总体结构。第二章,针对CRM-MC系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建立了一个由6个层次和跨功能应用及工具集组成的“CRM-MC系统框架”。针对其中的业务功能组件层,设计了“CRM-MC系统业务功能模块图”和“CRM-MC系统数据流程图”;针对系统框架的协同定制平台层,提出了基于Web的产品协同定制平台体系结构,并对其3个层次的管理功能进行了研究;还讨论了基于SaaS的CRM-MC应用策略。第叁章,针对大规模定制对CRM建模体系的要求,建立了一个4维的企业参考体系及方法。以客户协同和以客户知识为核心的完整经营生命周期为切入点,构建了5类基本本体,建立了一个多层级结构的企业模型结构,设计了基本视图层面的企业模型集成关系,并构建了需求驱动的CRM建模过程方法。第四章,针对大规模定制对CRM实施的需求,应用软件工程方法和RUP模型建立了叁维的“CRM-MC实施模型”。把时间维划分为7个阶段;在工作流程维设计了跨阶段的迭代过程;在方法维提出了基于知识库的CRM流程重组,建立了基于知识库的CRM流程重组过程模型,并给出了参考模型。第五章,基于平衡计分卡框架设计了“CRM绩效评价计分卡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项目全过程评价方法,建立了“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的CRM-MC绩效评价框架”,对其中四个阶段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建立了“CRM绩效评价指标表”。第六章,以按订单设计(ETO)典型企业——晨光东螺为例,研究了HTCG-CRM的技术架构和功能模块,分析了HTCG-CRM解决的主要管理问题,证实了CRM-MC在大规模定制生产企业应用的有效性。

杨逍[5]2003年在《基于COM+的ERP系统体系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ERP是信息时代的现代企业向国际化发展的更高层管理模式,代表了当前集成化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最高水平。ERP是一种面向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可对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有效的进行管理,它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降低单位成品的价格、提高资金利用率、为企业领导的发展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从而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本文在介绍软件体系结构和COM+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基于两层C/S模式ERP系统体系结构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基于COM+的叁层C/S模式ERP系统体系结构的设计方法。 本文在介绍了23种经典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在构建ERP系统框架中,通过使用Facade模式将复杂系统分解成若干子系统逐个解决来简化复杂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并可使用该模式有效地解决新、旧系统的兼容问题。 本文在分析了多种ERP系统构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合约模式理论ERP系统构建理论。合约模式理论是一种基于动态企业模型的ERP系统构建理论,它应用事件参与模型和合约关系抽象系统模型,构建ERP系统构建框架和动态企业模型。 本文把企业系统中的实体对象划分为结构型对象和合约关系型对象,用结构型对象定义了企业系统的结构,合约关系型对象描述了两个活动类型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而阐述了多个合约关系构成企业流程的基本原理。 应用事件参与模型,把结构型对象抽象成事件,与之相关的其它结构型对象抽象成事件的参与者。通过事件参与关系限定结构型对象的结构,实现了以通用的抽象形式描述企业模型和ERP系统模型的结构单元及其相互关系。 最后,本文以开发的ERP系统为例,说明了如何运用合约模式分析与设计系统中的各对象,并解释了各对象的工作方式。利用设计的对象构建COM+组件,实现了基于COM+的叁层C/S模式的ERP系统。

王谦[6]2004年在《ERP工程中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理论及能力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制造业信息化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ERP 的应用与实施是我国制造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多年来 ERP 在我国制造企业的应用状况难以令人满意。造成 ERP 应用风险较高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与 ERP 所蕴含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过程不一致,同时 ERP 实施过程不规范以及缺乏必要的项目管理方法是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 本文从分析信息流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运行方式入手,提出企业资源循环结构模型(ERCSM),阐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互动机制,揭示信息系统对企业管理系统的影响和作用方式,对信息系统价值的实现方式和度量方法进行了探讨。从企业微观角度初步揭示了信息系统与管理系统的匹配问题。 在企业大系统中,基于 ERP 的信息系统不能脱离管理系统独立发挥作用,信息系统平台构建在企业管理平台之上,并通过与管理平台的紧密结合发挥作用,并以此实现信息系统的价值。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信息平台与企业管理平台匹配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的关系问题。并采用图论和企业建模等技术手段对平台匹配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阐述。 ERP 项目实施过程是实现信息平台与企业管理平台严谨匹配的重要步骤,是企业成功应用 ERP 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全生命周期理论与项目管理理论与 ERP 实施过程结合,提出面向全生命周期的 ERP 项目管理理论,并对理论中的关键内容,如 ERP 项目阶段的划分与定义、ERP 项目评估手段以及 ERP 项目可行性研究进行了必要的说明与论证。同时,针对ERP 项目管理缺乏定量化评价手段的现状,创造性地提出 ERP 实施能力测度模型(ERP-ICEM),实现了对整个 ERP 项目实施团队能力的评价,并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和对比分析手段,为企业制订有针对性的能力改进策略提供指导。 最后,应用 ERP-ICEM 以 T 公司为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 T 公司 ERP 实施团队进行能力评估,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了改进策略和方案。 平台匹配理论从根本上阐明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真正含义,对于企业正确认识信息化作用,把握信息化应用的关键环节,对于以 ERP 为代表的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时以全[7]2007年在《基于合约模式ERP的法院后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ERP系统是现代企业迈入国际化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和手段,它代表着企业信息管理水平一种更高层次整合的趋势。ERP是严密的企业供应链的管理思想,能够使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更有效地运作。它能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率,减少成品成本,同时提高资本利用率。它能为领导发展决策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数据,从而使企业能够有能力在国际上提高企业竞争力。ERP的产生时间还很短,随着管理观念的改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时间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ERP系统体系结构是ERP系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分为功能结构和软件体系结构,其中软件体系结构的研究更有价值,因此研究ERP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在研究了传统ERP系统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事件参与模型和合约模式设计ERP系统体系结构的方法,分析了如何应用此方法设计ERP系统中的类和对象,在传统ERP理论的支持下,如何构造基于.NET技术的B/S模式下的ERP系统体系结构。最后,本文以法院后勤装备信息管理系统为例,说明了如何运用合约模式分析与设计系统中的各对象,并解释了各对象的工作方式。在分析了该系统的需求及完成该系统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先进.NET技术的B/S模式的ERP系统。

刘建波[8]2005年在《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微观载体,其成长与壮大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规模。因此,企业成长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中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企业自身素质的进步与提高,直接导致了某些企业的失败,这些企业的失败也让人们对企业寿命问题更加关注起来。本质上,企业作为一个生命体,不仅仅表现为其成长性与扩张性,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适应环境能力的增强。也就是说,应该更加关注企业进化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企业成长或规模扩张的问题。本文认为,企业成长与发展要想能够持续,就必须不断进化。企业作为一个系统,应该表现为企业系统的进化问题。而且,企业系统的进化还体现出系统的自组织特征。于是,本文运用系统科学中的自组织理论来研究企业进化机制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包括: 1、论文对国内外有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与本文相关的基本理论。论文也对企业进化等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阐述。企业进化还表现出自组织系统特性,如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涨落现象、组织与自组织及其他自组织特性。 2、论文分析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企业进化系统。首先,利用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风格、人力资源及技能5个子系统构建了企业进化系统,构建了企业进化系统的结构模型。并分析了企业进化系统的环境、功能或价值。论文还阐述了企业系统本身表现出来的诸多进化规律。本文认为组织学习应该是企业进化的序参量。 3、论文分析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企业进化系统。首先,构建了企业进化系统的结构模型,并对该模型的环境、功能、进化规律进行了阐述并确定了企业进化系统的序参量。 4、企业进化离不开企业进化机制,论文分析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企业进化机制。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系统进化的动力源。企业发展与进化的动力可

罗春元[9]2004年在《面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系统集成》文中指出企业客观上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企业系统是一类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突飞猛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顾客需求的日益个性化,企业经营管理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广泛吸收系统科学、复杂性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智能科学、知识科学与工程、控制理论等的优秀适用成果,并在融合现代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上,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开发和利用为轴心,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理论和方法,从战略导向的角度明确提出了面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系统集成的概念,这是全文的精髓所在。企业系统集成定位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层次,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性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其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整体的长期绩效。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 第1章,在概括和总结目前有关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知识与学习的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了分析。 第2章,首先从战略导向的角度明确提出了面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系统集成的概念,然后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企业系统集成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最后对企业系统集成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包括一般集成理论、企业系统集成的特殊性范畴和企业系统集成的理论范式。 第3章,构建了企业系统集成的总体框架(包括逻辑框架:一C二P叁I框架、循环链过程框架、基于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支撑框架)。企业系统集成的总体框架作为企业系统集成这一课题的核心内容,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第4章,在研究企业系统集成过程系统工程的基础上,对企业系统集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对企业系统集成的支持工具进行了初步研究。 第5章,从评估准则、评估指标体系、评估过程叁个方面对企业系统集成的绩效评估进行了研究,从企业系统集成的动力机制、企业系统集成的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对企业系统集成的绩效保证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王金霞[10]2002年在《现代OA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大,有效的管理信息,使其为大多数用户服务,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们提供决策依据,成为政府、企业和组织机构追求的目标。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需要为用户提供产品服务,需要将供应商、销售商、客户信息集成起来,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以便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解决方案之一就是实现办公自动化。这不仅可以实现内部的信息集成,而且可以实现知识管理。目前很多政府机构和企业都把办公自动化系统(OA)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进行开发和实施,以期对日常办公流程和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本论文提出了现代办公自动化系统,它是以知识管理和信息集成为主要目标,以工作流程自动化为手段实现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信息共享、网上协作和网上讨论等为Intranet用户提供了学习知识的捷径,从而达到在恰当的时间,将正确的知识传给正确的人,使他们采取最适合的行动,避免重复错误和重复工作。同时本文利用集成的概念,将Intranet内部已有的系统集成到OA系统中;将工作流的概念引入到该系统中,实现了Intranet内流程的自动化。 本论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科技开发类企业为背景,运用知识管理、信息集成等技术,开发并推出了基于群件Lotus Notes,适用于科技开发类企业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了项目管理、人事管理、图书管理等功能,提高了科技开发类企业的办公效率。论文最后讨论了系统深度和广度方向的发展。该系统包括项目信息管理模块、学术信息管理模块、资源信息管理模块、人事信息管理模块等九大模块,实现了科技开发类企业的信息共享、网上协作、办公流程自动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动因分析及整合研究[D]. 魏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2]. 企业管理流程设计研究[D]. 凌峰. 江苏大学. 2012

[3]. 虚拟企业的协调机制研究[D]. 赵艳萍.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4]. 面向大规模定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框架及方法研究[D]. 陈鹏.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5]. 基于COM+的ERP系统体系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D]. 杨逍. 天津工业大学. 2003

[6]. ERP工程中信息平台与管理平台匹配理论及能力评测研究[D]. 王谦. 天津大学. 2004

[7]. 基于合约模式ERP的法院后勤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时以全. 河海大学. 2007

[8].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 刘建波.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

[9]. 面向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系统集成[D]. 罗春元. 武汉理工大学. 2004

[10]. 现代OA系统的研究[D]. 王金霞.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  ;  ;  

企业资源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