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

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

葛忻声[1]2003年在《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文中研究说明所谓刚性桩复合地基就是用钢筋混凝土桩或素混凝土桩这样的刚性桩作为增强体与周围土体共同承担上部荷载而形成的复合地基。是近几年来涌现出的新的地基处理方式之一。本文用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整体弹塑性模型,并考虑了上部结构的刚度、桩土模量比、垫层、置换率等因素的变化对地基所产生的影响。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上部结构刚度的增大,尤其达到一定的楼层以后,复合地基中应力、位移的分布形状基本保持不变。对其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有限性。 (2)刚性桩复合地基中存在着一个合理的桩土模量比。当模量比数值较小时,对复合地基的性状影响较大;而数值较大时,复合地基性状受影响程度变缓。 (3)垫层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影响主要在1/2桩体长度以内的浅层。随垫层厚度增大,桩体上部产生的负摩阻力增大,桩顶轴力减小,整体沉降增加,但土体应力大大增加。建议在实际工程中,从满足建筑物的容许沉降出发,通过设置合理的垫层厚度来调整桩、土间的受力,达到充分利用天然土体的承载力、桩土共同作用的目的。 (4)刚性桩复合地基中存在着一个合理的置换率。置换率数值较小时,对地基应力、位移的影响较大;数值较大时,复合地基的受影响程度变缓。 (5)本文的整体分析表明,筏板下群桩的受力有其特点。某一单桩桩顶轴力的大小与其所处平面位置有关。浅层桩体的侧摩阻力很小;而随深度的增加,桩体的侧摩阻力逐步增大。 最后通过对一具体工程实例的理论分析表明,本文建立的弹塑性整体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接近,能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但在多个参数的选取上还存在一个进一步优化的问题。

袁瑞锴[2]2016年在《高层建筑长短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基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复合地基处理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复合地基形式,也不断的出现在工程实践中。长短桩复合地基就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新型复合地基形式,因其具有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被广泛的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但它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目前对其的作用机理、理论研究尚不充分,对其认识也没有明确的概念,为了使这种复合地基形式能够更好的应用与推广,对其工程特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显得尤其重要。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其工程特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本文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关长短桩复合地基的基本理论、发展概况及其设计计算方法;通过对比长短桩复合地基与长短桩组合桩基,得出两种桩基的形式在组成结构以及本质上的异同;在长短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中,在承载力计算理论方面,演算对比了分步迭加法和面积加权法,推导出两种计算方法基本一致,最后结合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上述结论的准确性;在沉降方面,通过工程实例验算表明等代实体加复合地基法的沉降量计算结果与实际较吻合。本文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其荷载值、垫层厚度及模量、长桩长度及模量、短桩长度及模量等因素,对其工程特性及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了其沉降变形和承载特性规律。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有限元软件,建立长短桩复合地基叁维模型,对其进行加载。首先,验证了有限元软件分析其工程特性的准确性;同时得出长短桩复合地基桩体桩身应力、桩身沉降、桩土应力比及复合地基沉降随荷载增加的变化情况。(2)从荷载参数、褥垫层厚度与模量、长桩桩体长度与模量及短桩桩体长度与模量等主要参数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各主要参数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桩体桩身应力、桩身沉降、桩土应力比及复合地基沉降等工程特性的影响,并根据模拟结果总结出上述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

张四化[3]2014年在《刚性基础下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空间作用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桩与土的空间作用效应,使相同基础沉降下小承台板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状与大承台板长短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状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目前用长短4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结果验证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理论存在一定问题。而现实中,受场地和加载条件限制,多数情况下又仅能进行长短4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为解决理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需要研究桩土空间作用效应问题。本文在CFG桩-PHC管桩长短4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探讨桩土间的空间作用效应问题,挖掘其与刚性基础下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了刚性基础下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中荷载-沉降、桩-土应力、桩端阻比及桩刺入变形随桩数变化的规律,并给出了拟合函数表达式。研究表明:在相同荷载水平下,桩数越多,承台板沉降越大;随着荷载水平增加,同等荷载水平下,各模型承台板沉降差逐渐增大;相同承台板沉降下,桩数越多,长短桩复合地基所承担的荷载水平越小;随着承台板尺寸(桩数)增加,地面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量和应力扩散范围逐渐增大,最大水平位移逐渐向土层深部传递,长桩、短桩桩顶和桩端应力逐渐减小;随着承台板沉降增大,承台板等沉下不同模型中长桩或短桩桩顶和桩端应力差异逐渐减小,桩顶平面和长桩桩端平面土应力逐渐减小,短桩桩端平面土应力逐渐增加,长桩端阻比逐渐增大,中心短桩和长桩上刺入变形逐渐减小,角桩长桩上刺入变形逐渐增加,下刺入变形逐渐减小。其次,诠释了桩长、桩间距及褥垫层厚度变化对刚性基础下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中荷载-沉降、桩-土应力、桩端阻比及桩刺入变形随桩数变化的规律的影响,并评判了影响度及其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相同承台板沉降下,桩长变化对长短桩复合地基中短桩桩端平面土应力、桩顶应力、桩上下刺入变形随桩数变化的规律的影响显着;而对长短桩复合地基中荷载-沉降、桩端应力随桩数变化规律的影响在现场试验或工程设计时可以不予考虑;相同承台板沉降下,桩间距变化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随着荷载增加逐渐增大,对长短桩复合地基中桩顶土应力、短桩端阻比随桩数变化的规律影响显着,且随着桩数增加,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对桩刺入变形、桩顶和桩端应力、桩端阻比随桩数变化规律的影响在现场试验或工程设计时可以不予考虑;相同承台板沉降下,褥垫层厚度变化对长短桩复合地基中桩顶和桩端应力随桩数变化的规律影响显着,且随着桩数增加,其影响程度逐渐减小,而对于荷载-沉降、桩顶和桩端平面土应力、桩端阻比、桩顶和桩端刺入变形随桩数变化规律的影响在现场试验或工程设计时可以不予考虑。最终,基于Boussinesq和Mindlin解,提出了长桩下刺入变形和下卧层附加应力计算方法;以长桩控沉为沉降计算理念,同时考虑桩土空间作用效应、长桩上下刺入变形、长桩桩顶褥垫层压缩变形及桩端下卧层压缩变形,提出了刚性基础下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理论方法;通过工程实例计算与分析,验证了该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杨勇[4]2012年在《高层建筑长短桩复合地基整体性状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长短桩复合地基一般是由刚性长桩和柔性短桩复合而成。长桩和短桩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又能起到控制沉降的作用,并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较新的地基处理形式。目前人们对考虑上部结构共同作用下,长短桩复合地基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下的整体弹塑性模型,并考虑了褥垫层厚度、长桩长度、长桩置换率、短桩置换率、筏板厚度等因素的变化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所产生的影响,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随着褥垫层厚度的增加筏板底平均沉降逐渐减小,褥垫层厚度的改变对筏板差异沉降影响不大。长桩桩土应力比和荷载分担比随褥垫层厚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短桩变化不明显。不同的褥垫层厚度对长桩角桩、边桩和中桩桩身轴力产生不同的影响。铺设褥垫层后长桩产生负侧摩阻力。褥垫层厚度的增加能够缓解长桩桩顶应力集中。铺设褥垫层后,短桩桩顶应力急剧增大。(2)长桩长度的增加有助于减小筏板平均沉降和差异沉降。长桩长度在控制复合地基沉降、改善桩顶应力集中程度和改变地基承载力方面存在合理的取值范围。不同的长桩长度对长桩角桩、边桩和中桩桩身轴力产生不同的影响。随着长桩长度的增加,长桩侧摩阻力为零点距桩顶的距离逐渐增大。长桩长度的变化不影响桩顶和桩端应力的分布形状,只影响应力数值的大小。(3)筏板底平均沉降随长桩置换率的增大而减小。长桩置换率的变化对筏板底差异沉降影响不大。长桩桩土应力比随长桩置换率的增大而降低,长桩荷载分担比随长桩置换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长桩置换率的增加,长桩和短桩各部位桩身应力均减小。长桩负摩阻力数值与正摩阻力数值均随长桩置换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长桩置换率的增加有助于缓解桩顶应力集中程度。(4)短桩置换率的变化对筏板底平均沉降和差异沉降影响不大。短桩桩土应力比随短桩置换率的增大有所减少,短桩荷载分担比随短桩置换率的增大而增加。短桩置换率的变化对长桩上部一定范围内桩身应力有影响。不同的短桩置换率对短桩各部位侧摩阻力影响不同,随着短桩置换率的增加,长桩桩顶应力数值逐渐减小,长桩桩端应力基本上不受短桩置换率变化的影响。(5)筏板厚度的变化对筏板底平均沉降影响不大。随着筏板厚度的增加,筏板差异沉降逐渐减小。筏板厚度的变化对长短桩复合地基中各类受力体承载力影响很小。长桩侧摩阻力为零点距桩顶距离随筏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大。长桩桩顶应力和短桩桩顶应力在筏板厚度较薄时均产生较大幅度的变化。

赵颖[5]2014年在《岩溶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宏观本构的建立及其对筏板受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匮乏,对岩溶区的土地利用迫在眉睫。岩溶区地质构造复杂,工程隐患较多。目前,岩溶地区常用的基础形式为预制桩或大直径灌注桩,实践表明其施工周期及工程造价均很难控制,而刚性桩复合地基—筏板基础能克服以上困难,在工程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复合地基在我国起步较晚,尤其是刚性桩复合地基,其理论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实践的需求。关于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之间本构关系的研究更是匮乏,阻碍了复合地基的发展应用。本文通过对华南理工大学高层建筑结构研究所近十几年在粤北岩溶地区4类典型地质条件下的44个复合地基现场压板试验数据样本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提出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的宏观二折线和四折线弹簧本构模型。为保证基础的安全性,采用共同作用分析方法对一栋典型的剪力墙结构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二折线弹簧本构模型比四折线弹簧本构模型的计算筏板内力大,故在工程设计中可采用二折线本构模型;另外对于二折线弹簧本构模型,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沉降si nitial越小,筏板的受力越大。综合考虑筏板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规范要求,在类似地质条件的实际工程中,建议取sinitial=10mm,sfinial=40mm。针对筏板设计控制内力的问题,首先,结合工程实际选用某一典型的剪力墙结构,采用PKPM软件分析了不同设防烈度、不同风压、不同地面粗糙度、不同楼层下底层竖向构件内力,从43种默认组合中筛选出9种内力控制组合。然后,选用7度30层B类粗糙度下的4栋模型为代表进行9种组合下的地基承载力验算、筏板抗冲切验算以及筏板内力计算,明确筏板设计的控制内力,为剪力墙结构的筏板基础设计提供参考。针对场地基岩面起伏较大导致的差异沉降问题,根据地基压力约为0.4~0.6Mpa的30~4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对应的基础沉降约为20mm的工程实际状况,通过寻找一种弹性模量在0.5Mpa附近的材料EPS板,提出一种经济可行的沉降量可控构造措施。通过数值分析检验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当局部基岩很浅导致沉降很小时,EPS板材协调差异沉降效果明显。

张建隽[6]2008年在《CFG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及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天然地基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求时,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地基处理的目的就是利用换填、夯实、挤密、排水、胶结、加筋和热学等方法,对地基土进行加固,用以改良地基土的工程特性,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降低地基的压缩性、改善地基的透水特性、改善地基的动力特性、改善特殊土的不良地基特性等。常用的地基处理方法很多,根据加固机理可以分为密实法、置换法、复合地基法、加筋法及灌浆等。各种地基处理方法都有自己的加固原理及适用范围。CFG桩复合地基作为一种高粘结强度桩复合地基,是由CFG桩、桩间土和褥垫层组成的新型复合地基形式,桩、桩间土通过褥垫层与基础相连接保证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具有适用性广、承载力提高幅度大、施工简便工期短、造价低廉等技术优点,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一种方法、受到用户的欢迎,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CFG桩复合地基具有不同于其它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其桩长可以从几米到20多米,并且可全桩长发挥桩的侧阻力,桩承担的荷载占总荷载的百分比可在40%~75%之间变化,使得复合地基承载力提高幅度大并具有很大的可调性。就基础形式而言,CFG桩既可适用于条形基础、独立基础,也可用于筏基和箱形基础。就土性而言,CFG桩可用于填土、饱和及非饱和粘性土,既可用于挤密效果好的土,又可用于挤密效果差的土。CFG(?)像刚性桩一样,可全桩长发挥侧阻,桩落在好的土层上时,具有明显的端承作用。CFG桩是一个良好的排水通道,孔隙水将沿着桩体向上排出,对减少因孔压消散太慢引起地面隆起和增加桩间的密实度有利。此外CFG桩复合地基具有时间效应,施工结束后,随着恢复期的增长,结构强度的恢复、桩间土承载力会有所增加。CFG桩设计前需要具备场地工程勘察及建筑结构方面的资料,并需根据场地基底土、周围环境、建筑物结构布置及荷载传递、地基处理的目的来综合考虑采用的施工设备和工艺。CFG桩复合地基设计主要确定桩长、桩径、桩间距、桩体强度、褥垫层厚度及材料等6个设计参数。一般采用大桩距、大桩长的设计原则,并且桩端要位于土的相对硬层上。桩长是CFG桩复合地基设计时首先要确定的参数,它取决于建筑物对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土质条件和设备能力等因素。桩间距应根据设计要求的复合地基承载力、土的性质、施工工艺等确定,宜取3~5倍桩径。桩体配比原则上按桩体强度控制,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桩顶与基础之间必须设置褥垫层,褥垫层厚度宜取10~30cm,当桩径大和桩间距大时褥垫层厚度宜取高值。褥垫层材料宜用粗砂、中砂、碎石、级配砂石,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0mm。CFG桩可只在基础范围内布置。桩径取决于所采用的成桩设备,桩径宜取350~600mm。本文综合介绍CFG桩设计方法、优越性,说明针对具体工程设计时存在的问题,最后以实例重点阐述在具体工程设计中对CFG桩的应用研究。

苏彩丽[7]2010年在《刚性桩复合地基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刚性桩复合地基可以充分利用天然地基的承载力,较大幅度的提高地基承载力,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应用比较广泛。但是目前对复合地基的计算分析,尤其是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抗震性能分析,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目前对于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分析大多是在平面应变假定下的二维平面数值分析或者单桩下的简单叁维数值分析。对于叁维群桩的研究,由于建模比较复杂、计算时间长及不容易收敛等原因,研究的资料不多。本文以ANSYS为工具,建立刚性桩复合地基叁维群桩(桩数5×5)有限元模型,对静载作用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模型的合理尺寸及不同桩间土模量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以桩体竖向位移为例,当模型水平尺寸自承台边缘向外增加到承台尺寸2倍时,桩体位移基本不再变化;当模型向下自桩端竖直向下尺寸增加到桩长2倍时,桩体位移不再变化。随着桩间土模量的增加,地基沉降量变化不大,只是桩体变形量会随之减小。垫层的合理厚度随桩间土模量的变化无明显变化。本文还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软件对5×5刚性桩复合地基叁维群桩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计算模型中,桩体、桩间土、褥垫层和基础均采用简化的线弹性模型,考虑上部结构的反馈作用,分析了结构自振特性,采用分解反应谱法和时程分析法对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地震响应作了详细的分析,分别研究了上部结构-基础-复合地基在不同等级地震激励下结构位移及内力的数值大小和分布规律,并比较了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对抗震设计具有参考价值。文中还更变褥垫层模量讨论其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褥垫层模量对刚性桩复合地基抗震性能影响不明显。

郁素红[8]2012年在《高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成果的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合地基特别是刚-柔性桩组合型高强复合地基近年来已经成功运用于高层甚至超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中,实践证明其可以很好地满足建筑对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的控制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首先对复合地基特别是刚-柔性桩组合型高强复合地基的理论研究现状及国内外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复合地基的研究方法及特点,总体来说理论研究落后于工程实践,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中的现场试验资料积累不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刚-柔性桩高强复合地基的推广应用。其次以恒大御景半岛高层住宅楼高强复合地基工程为依托,重点对高强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成果进行分析研究,做了以下主要工作:1)对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方案的选型进行了分析论证,确定采用旋挖桩高强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案;2)对天然地基载荷试验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依据不同的工程试验指标多方法的分析了天然地基承载力,计算结果说明由原位标贯试验和静载试验确定的地基承载力较接近,而由土工试验参数确定的地基承载力则变动幅度较大;3)对柔性单桩复合地基和刚性单桩复合地基的静载试验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将静载试验结果与规范公式中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仅有搅拌桩加固的区域,由规范公式法确定的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静载试验结果要小23%左右,能确保复合地基的设计承载力是有安全储备的;对搅拌桩和旋喷桩组合加固的区域,因旋喷桩的桩身强度大于搅拌桩的桩身强度,安全储备将更大。刚性桩复合地基因未加载到极限荷载,按规范中建议的相对变形值确定的承载力与设计值差异较大,使得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综合承载力没有充分发挥,因此认为应该将刚性桩复合地基检测方法更为完善;4)本次试验通过在柔性单桩和刚性单桩的应力应变测试及桩间土土压力盒测试荷载的传递规律,其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性,尤其是对于刚性桩,尽管刚性桩按照端承型桩进行设计且桩长并不长,但由于桩间土预先得到加固,形成刚柔组合性高强复合地基,刚性桩的侧阻力很快就得到发挥并单位阻力值提高较大,使得桩顶的荷载由侧阻力克服,因而端阻得不到有效发挥,但对控制整体复合地基的变形具有重要作用。5)将理论计算沉降值与实测沉降值进行了对比研究,沉降观测结果证明高强复合地基能很好地满足高层建筑对地基的变形控制要求,是复杂地基条件下非常典型的成功案例。本次试验还在桩身内埋设了振弦式应变计,在桩间土中埋设了土压力盒,旨在研究刚-柔性桩高强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但因各种因素影响,测试结果不够理想,但还是能得出一些趋势性结论,本文简单了分析了试验不理想的原因,并希望可以为同类试验研究提供借鉴。

余闯[9]2006年在《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刚性桩复合地基具有施工质量易控制、施工速度快、工后沉降及不均匀沉降小、处理深度大、复合地基承载力大、造价比较适中等优点,在高速公路软基处理中得到了重视,并有初步的应用,但是缺乏系统的理论分析。本文分析了刚性桩复合地基加固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指出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对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性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首先总结了传统的刚性桩复合地基的研究现状,指出了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和一般建筑物下刚性桩复合地基(复合桩基)的不同之处,分析了加固软土地基的应用现状,提出了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需要解决的问题。(2)利用轴对称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路堤荷载刚性桩复合地基中不带桩帽和带桩帽刚性桩单桩性状,计算结果表明路堤填料中存在“等沉面”和“土拱效应”的现象;计算结果还显示桩帽尺寸的大小与桩间距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控制桩体荷载分担的关键因素,而桩端土层性质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利用多拱理论,分别给出了桩间土应力和桩帽上部土体应力的解析解,推导了有加筋材料作用下的桩体荷载分担比的计算公式,同时给出了筋材的应力和变形计算公式,并讨论了桩体荷载分担比随各种因素的影响规律。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3)建立了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桩帽-土共同作用的有限层-有限元方程,并编制了相关计算程序。通过典型算例的计算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通过柔性荷载和刚性荷载作用桩土共同作用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两种荷载作用的桩帽(承台)下土体反力分布特征有很大的不同,刚性荷载作用下桩帽下土体反力呈现出边上大的典型分布特征,而柔性荷载作用下,土体反力呈现出边上小,中间大的分布特征,特别是在在桩帽上部荷载水平较小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在相同的桩帽荷载作用下,柔性荷载下桩的侧摩阻力的发挥程度要大于刚性荷载下的情况,变形特性也具有相同的特点,且桩帽下土体荷载分担比要小。(4) PTC预应力管桩施工过程中的现场试验表明:海相软土中PTC预应力管桩采用锤击法施工会产生较大的超孔隙水压力。管桩的桩径、桩长以及有无桩靴对孔压及其消散规律都有很大的影响。单桩施工引起的孔压在初期消散较快,其后逐渐缓慢;群桩引起的孔压消散速率则缓慢得多。单桩和群桩施工后不同时间的桩周土体的现场静力触探试验表明,桩体施工后导致桩周具有强结构性的连云港天然沉积土的结构破坏,从而导致桩周土强度的降低,而且该土层强度短期内很难恢复。对典型软土层,锥尖阻力比主要在0.5~0.9范围内变化。(5)多组PTC预应力管桩静载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桩帽对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增幅达18%。通过静载试验和高应变的对比分析,显示两种测试方法的结果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打桩后不同时间的高应变测试结果表明,海相软土中PTC预应力管桩的承载力随时间在增长,且增幅较大,单桩极限承载力增幅均大于50%。总结了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中负摩阻力问题,对土体沉降采用Terzaghi一维固结理论,在假设桩及桩周土体变形规律的基础上得到了桩体轴力和变形的计算公式,与一个工程实例的测试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合现场试验结果,提出了连云港地区考虑桩间土强度时间效应的系数μ和桩间土强度发挥度λ的取值范围,给出了合理的路堤荷载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6)从刚性荷载和柔性荷载作用下的刚性桩复合地基沉降不同特性出发,分别提出了桩间土应力减小比法、位移模式法和等沉面法等沉降计算方法。利用所提方法分别对PTC预应力管桩和CFG桩处理的试验段进行了计算,并与实测结果和其它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适用范围。(7)探讨加载方式对路堤沉降性状的影响,采用考虑流变的Merchant土体本构模型解释了沉降-时间曲线与加载方式的关系,分析了瞬时加载、线性加载和分级加载情况下沉降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各自沉降和沉降速率变化特征的指数、Gompertz和分段Gompertz预测模型,多个工程实例的预测和分析证明了所提的预测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路堤荷载作用下地基的水

陶景晖, 梁书亭, 龚维明, 吴春良[10]2009年在《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受力性状研究》文中认为为研究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和荷载传递特性,在南京某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工程现场进行了多项复合地基原位载荷试验与应力测试.根据试验数据,对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四桩复合载荷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桩体对桩间土的加固效果随荷载水平增加而提高,桩间土承载力提高系数为1.16,发挥系数为0.88~1.00;桩土应力比随荷载增加而增大,最终稳定于15~17之间;加载过程中,刚性桩的承载力发挥滞后于桩间土,桩侧阻力的发挥早于桩端.基于试验和数值模拟的结果,提出承载力取值标准的建议,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和研究参考.

参考文献:

[1]. 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D]. 葛忻声. 浙江大学. 2003

[2]. 高层建筑长短桩复合地基工程特性研究[D]. 袁瑞锴. 广州大学. 2016

[3]. 刚性基础下刚性长短桩复合地基桩土空间作用效应研究[D]. 张四化. 郑州大学. 2014

[4]. 高层建筑长短桩复合地基整体性状有限元分析[D]. 杨勇. 太原理工大学. 2012

[5]. 岩溶地区刚性桩复合地基宏观本构的建立及其对筏板受力影响的研究[D]. 赵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6]. CFG桩复合地基工作性状及工程应用研究[D]. 张建隽. 太原理工大学. 2008

[7]. 刚性桩复合地基抗震性能研究[D]. 苏彩丽. 河南大学. 2010

[8]. 高强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成果的分析与应用研究[D]. 郁素红. 广州大学. 2012

[9]. 路堤荷载下刚性桩复合地基理论与应用研究[D]. 余闯. 东南大学. 2006

[10]. 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受力性状研究[J]. 陶景晖, 梁书亭, 龚维明, 吴春良.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标签:;  ;  ;  ;  ;  ;  ;  ;  ;  ;  ;  ;  ;  ;  

高层建筑刚性桩复合地基性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