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辉能量传递论文-潘再法,金可燃,严丽萍,王锴,张露露

余辉能量传递论文-潘再法,金可燃,严丽萍,王锴,张露露

导读:本文包含了余辉能量传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长余辉材料,余辉能量传递,SrAl_2O_4∶Eu~(2+),Dy~(3+),LiGa_5O_8∶Cr~(3+)

余辉能量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潘再法,金可燃,严丽萍,王锴,张露露[1](2018)在《绿光SrAl_2O_4∶Eu~(2+),Dy~(3+)到近红外光LiGa_5O_8∶Cr~(3+)的余辉能量传递及近红外余辉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蓝绿光长余辉材料,近红光长余辉材料不仅种类少,其性能也相对较差。本文探索基于余辉能量传递的机理,实现将绿光长余辉材料Sr Al_2O_4∶Eu~(2+),Dy~(3+)的余辉能量传递给近红外光长余辉材料Li Ga_5O_8∶Cr~(3+),以此来增强Li Ga_5O_8∶Cr~(3+)的余辉性能。实验首先采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合成Sr Al_2O_4∶Eu~(2+),Dy~(3+)和LiGa_5O_8∶Cr~(3+),然后再按不同的质量比例混合均匀,最后测试混合材料的余辉光谱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Sr Al_2O_4∶Eu~(2+),Dy~(3+)混合后,来自于Li Ga_5O_8∶Cr~(3+)的718 nm近红外余辉增强;不同比例下混合后Li Ga_5O_8∶Cr~(3+)的余辉光谱增强效果不一,其中两者比例为1∶1时,能量传递效率最佳,Li Ga_5O_8∶Cr~(3+)的余辉最强。最后在监测Li Ga_5O_8∶Cr~(3+)的余辉718 nm的热释曲线中呈现了明显的Sr Al_2O_4∶Eu~(2+),Dy~(3+)的热释峰,是两者之间存在能量传递的重要证据。该结果阐明了两种长余辉材料间余辉能量传递的可行性,为改善近红外长余辉材料余辉性能提供了一种有潜力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金可燃[2](2018)在《绿光到近红外光的余辉能量传递及近红外余辉增强》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余辉材料是一类能吸收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等外界光源的能量并将能量储存到陷阱中,在激发停止后仍可继续发出光的材料。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弱光照明、夜间应急指示等领域,近些年更是在生物成像应用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应用于生物光学成像的荧光探针却跟不上成像技术的发展要求,而红光及近红外光长余辉材料由于其组织穿透力强(发光范围在生物透过窗口)、信噪比高(可以降低背景信号)及延时检测(检测时不需要持续照射)等优点,是新型荧光探针的最佳选择。但是目前对于红光及近红外光材料的研究还不够成熟,相对于蓝绿光长余辉材料,不仅种类少而且性能较差,因此开发出余辉性能更佳的红光及近红外光长余辉材料有着深远意义。本论文探索基于余辉能量传递的机理,用高温固相法先分别合成SrAl_2O_4:Eu~(2+),Dy~(3+)、LiGa_5O_8:Cr~(3+)、Mg_2TiO_4:Mn~(4+)和ZnAl_2O_4:Cr~(3+),通过发射光谱、衰减曲线、余辉曲线及热释光曲线对不同比例下混合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余辉性能和能量传递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合成绿光长余辉材料SrAl_2O_4:Eu~(2+),Dy~(3+)和红光长余辉材料LiGa_5O_8:Cr~(3+),再按不同比例进行物理混合。从发射光谱中可以发现混合样品的发射光谱由两个峰组成,分别属于SrAl_2O_4:Eu~(2+),Dy~(3+)的524 nm和LiGa_5O_8:Cr~(3+)的718 nm峰。通过衰减曲线中可以看出,混合样品中718 nm处的发射峰的余辉衰减速度相较于纯LiGa_5O_8:Cr~(3+)中718 nm处的余辉衰减速度较慢,证明了混合样品中两者能量传递的存在。同时,余辉光谱证明了不同比例下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同,其中当两者比例为1:1时能量传递效率最高。最后从监测近红外光718 nm的热释曲线中发现了SrAl_2O_4:Eu~(2+),Dy~(3+)的热释峰,更是两者之间存在着能量传递的直接证据。实验结果证明在物理混合材料中SrAl_2O_4:Eu~(2+),Dy~(3+)将能量传递给了LiGa_5O_8:Cr~(3+)从而增强了LiGa_5O_8:Cr~(3+)近红外余辉。2、采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合成绿光长余辉材料SrAl_2O_4:Eu~(2+),Dy~(3+)和红光材料Mg_2TiO_4:Mn~(4+),再按不同比例进行物理混合。从发射光谱中也可以发现混合样品的发射光谱由两个峰组成,分别属于SrAl_2O_4:Eu~(2+),Dy~(3+)的524 nm和Mg_2TiO_4:Mn~(4+)的658 nm峰。通过对比混合样品与纯Mg_2TiO_4:Mn~(4+)的衰减曲线可以发现,混合样品中658 nm处发射峰的呈现出明显的衰减过程,而纯Mg_2TiO_4:Mn~(4+)中发射峰则无余辉衰减过程,证明了混合样品中SrAl_2O_4:Eu~(2+),Dy~(3+)将能量传递给了Mg_2TiO_4:Mn~(4+)导致其衰减时间变长。同时观察混合样品的余辉曲线可以得到不同比例下样品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不同的,当Mg_2TiO_4:Mn~(4+)/SrAl_2O_4:Eu~(2+),Dy~(3+)比例为1:2时,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最高,Mg_2TiO_4:Mn~(4+)的余辉增强最明显。最后同样在监测近红外光658 nm的热释曲线中发现了SrAl_2O_4:Eu~(2+),Dy~(3+)的热释峰,也是证明了两者之间能量传递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能量传递在混合材料中成功实现了Mg_2TiO_4:Mn~(4+)的余辉发射。3、采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合成绿光长余辉材料SrAl_2O_4:Eu~(2+),Dy~(3+)和红光材料ZnAl_2O_4:Cr~(3+),按不同比例简单物理混合这两种材料,再将两种材料混入玻璃SnF_2-SnO-P_2O_5原料中进行煅烧得到两种荧光粉和玻璃的复合材料。从简单物理混合材料的衰减曲线可以发现,样品中ZnAl_2O_4:Cr~(3+)呈现出明显的衰减过程,而纯ZnAl_2O_4:Cr~(3+)中发射峰则无余辉衰减过程,证明了两者之间能量传递的存在,同时不同比例下样品的衰减速度不同更是由于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同引起的。观察混合样品的余辉曲线可以得到不同比例下样品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不同的。最后同样在监测近红外光697 nm的热释曲线中发现了SrAl_2O_4:Eu~(2+),Dy~(3+)的热释峰,同样证明了两者之间能量传递的存在。实验结果证明在物理混合材料中也同样实现了ZnAl_2O_4:Cr~(3+)的余辉发射,但对比简单物理混合材料与复合玻璃材料可以发现,加入到玻璃中并没有对SrAl_2O_4:Eu~(2+),Dy~(3+)到ZnAl_2O_4:Cr~(3+)的能量传递起到增强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4)

余辉能量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余辉材料是一类能吸收可见光、紫外光、X射线等外界光源的能量并将能量储存到陷阱中,在激发停止后仍可继续发出光的材料。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弱光照明、夜间应急指示等领域,近些年更是在生物成像应用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应用于生物光学成像的荧光探针却跟不上成像技术的发展要求,而红光及近红外光长余辉材料由于其组织穿透力强(发光范围在生物透过窗口)、信噪比高(可以降低背景信号)及延时检测(检测时不需要持续照射)等优点,是新型荧光探针的最佳选择。但是目前对于红光及近红外光材料的研究还不够成熟,相对于蓝绿光长余辉材料,不仅种类少而且性能较差,因此开发出余辉性能更佳的红光及近红外光长余辉材料有着深远意义。本论文探索基于余辉能量传递的机理,用高温固相法先分别合成SrAl_2O_4:Eu~(2+),Dy~(3+)、LiGa_5O_8:Cr~(3+)、Mg_2TiO_4:Mn~(4+)和ZnAl_2O_4:Cr~(3+),通过发射光谱、衰减曲线、余辉曲线及热释光曲线对不同比例下混合样品进行了表征,并考察了其余辉性能和能量传递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合成绿光长余辉材料SrAl_2O_4:Eu~(2+),Dy~(3+)和红光长余辉材料LiGa_5O_8:Cr~(3+),再按不同比例进行物理混合。从发射光谱中可以发现混合样品的发射光谱由两个峰组成,分别属于SrAl_2O_4:Eu~(2+),Dy~(3+)的524 nm和LiGa_5O_8:Cr~(3+)的718 nm峰。通过衰减曲线中可以看出,混合样品中718 nm处的发射峰的余辉衰减速度相较于纯LiGa_5O_8:Cr~(3+)中718 nm处的余辉衰减速度较慢,证明了混合样品中两者能量传递的存在。同时,余辉光谱证明了不同比例下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同,其中当两者比例为1:1时能量传递效率最高。最后从监测近红外光718 nm的热释曲线中发现了SrAl_2O_4:Eu~(2+),Dy~(3+)的热释峰,更是两者之间存在着能量传递的直接证据。实验结果证明在物理混合材料中SrAl_2O_4:Eu~(2+),Dy~(3+)将能量传递给了LiGa_5O_8:Cr~(3+)从而增强了LiGa_5O_8:Cr~(3+)近红外余辉。2、采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合成绿光长余辉材料SrAl_2O_4:Eu~(2+),Dy~(3+)和红光材料Mg_2TiO_4:Mn~(4+),再按不同比例进行物理混合。从发射光谱中也可以发现混合样品的发射光谱由两个峰组成,分别属于SrAl_2O_4:Eu~(2+),Dy~(3+)的524 nm和Mg_2TiO_4:Mn~(4+)的658 nm峰。通过对比混合样品与纯Mg_2TiO_4:Mn~(4+)的衰减曲线可以发现,混合样品中658 nm处发射峰的呈现出明显的衰减过程,而纯Mg_2TiO_4:Mn~(4+)中发射峰则无余辉衰减过程,证明了混合样品中SrAl_2O_4:Eu~(2+),Dy~(3+)将能量传递给了Mg_2TiO_4:Mn~(4+)导致其衰减时间变长。同时观察混合样品的余辉曲线可以得到不同比例下样品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不同的,当Mg_2TiO_4:Mn~(4+)/SrAl_2O_4:Eu~(2+),Dy~(3+)比例为1:2时,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最高,Mg_2TiO_4:Mn~(4+)的余辉增强最明显。最后同样在监测近红外光658 nm的热释曲线中发现了SrAl_2O_4:Eu~(2+),Dy~(3+)的热释峰,也是证明了两者之间能量传递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能量传递在混合材料中成功实现了Mg_2TiO_4:Mn~(4+)的余辉发射。3、采用高温固相法分别合成绿光长余辉材料SrAl_2O_4:Eu~(2+),Dy~(3+)和红光材料ZnAl_2O_4:Cr~(3+),按不同比例简单物理混合这两种材料,再将两种材料混入玻璃SnF_2-SnO-P_2O_5原料中进行煅烧得到两种荧光粉和玻璃的复合材料。从简单物理混合材料的衰减曲线可以发现,样品中ZnAl_2O_4:Cr~(3+)呈现出明显的衰减过程,而纯ZnAl_2O_4:Cr~(3+)中发射峰则无余辉衰减过程,证明了两者之间能量传递的存在,同时不同比例下样品的衰减速度不同更是由于两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同引起的。观察混合样品的余辉曲线可以得到不同比例下样品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不同的。最后同样在监测近红外光697 nm的热释曲线中发现了SrAl_2O_4:Eu~(2+),Dy~(3+)的热释峰,同样证明了两者之间能量传递的存在。实验结果证明在物理混合材料中也同样实现了ZnAl_2O_4:Cr~(3+)的余辉发射,但对比简单物理混合材料与复合玻璃材料可以发现,加入到玻璃中并没有对SrAl_2O_4:Eu~(2+),Dy~(3+)到ZnAl_2O_4:Cr~(3+)的能量传递起到增强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余辉能量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1].潘再法,金可燃,严丽萍,王锴,张露露.绿光SrAl_2O_4∶Eu~(2+),Dy~(3+)到近红外光LiGa_5O_8∶Cr~(3+)的余辉能量传递及近红外余辉增强[J].发光学报.2018

[2].金可燃.绿光到近红外光的余辉能量传递及近红外余辉增强[D].浙江工业大学.2018

标签:;  ;  ;  ;  ;  

余辉能量传递论文-潘再法,金可燃,严丽萍,王锴,张露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