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比较看心理学中国化

从中美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比较看心理学中国化

林山[1]2003年在《从中美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比较看心理学中国化》文中认为本文在世纪之交心理学“反思热潮”和心理学中两种研究取向“整合探讨”背景下,从中美传统社会的惯用思维方式及主导价值取向的比较出发,反思和探讨心理学中国化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几千年封建社会下的中国文化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美国文化的基本构成,以及它们所孕育和体现的特质作了简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和比较了中美传统社会的惯用思维方式及主导价值取向,指出它们有着巨大差异性的同时又蕴涵着一定的互补性。最后,在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的源起、涵义、历史原因,以及反思心理学中国化的源起、进程、已取得成果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中美传统社会在惯用思维方式及主导价值取向上所体现的差异性、互补性及其启示,对心理学中国化研究进行探讨,以期这种探讨能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与繁荣提供有意义的启示。

余佳莹[2]2007年在《美国综合大学心理学系学科分布与优势研究领域》文中提出美国心理学界的研究现状及最新研究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世界心理学的发展前沿。本研究致力于对美国二十所综合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科分布与优势研究领域进行描述、概括与总结,以使心理学学习及研究者对美国心理学的研究现状有一个轮廓性的了解,并以此作为借鉴和跟踪的基础资料。采用文献法查阅近期内对美国心理学进行综述与分析的相关资料;学科分类依据中国国家专业代码和学科代码分类标准,并结合美国心理学分类模式进行叁级分类;学校的选取主要依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心理学专业排名;构造出一个加权平均数学模型作为今后对心理学以及其他学科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利用互联网查询心理学系网页,了解他们的学科分布及优势研究领域、最新研究并进行归纳和整理。通过上述方法及过程采用叁级分类体系显示了二十所综合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科分布及研究院所和实验室,共列出235个研究院所及实验室。对学科分布做出的初步分析显示:235个研究院所和实验室中,基础心理学122个,发展与教育心理学53个,应用心理学60个,分别占总数的51.9%、22.6%、25.5%;美国综合大学的学科分布各有侧重,但一般都有以下门类: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通过大量的文献浏览及各大学心理学系网站对自身研究的介绍,对其优势研究及其代表性项目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内容包括项目主题、项目负责人、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等。在对二十所综合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科分布及优势研究领域的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对美国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趋势、心理学的发展特点及总的发展趋势进行讨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趋向于联结主义;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更加趋于系统和整合;发展心理学中毕生发展研究受到更多的关注;工业和组织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更加科学和完善。伴随着心理学的分化趋势,心理学研究将更多地倾向于采用多样化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问题,心理学也将在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进展。

赵萱[3]2012年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图景》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全球化浪潮、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徙与教育国际化进程,校园中师生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实际的教学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国际教室”在纽约、巴黎等国外大都市已是随处可见,学校的育人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生存,更要学会共存。人口迁移令上海新移民教育成为关注焦点,构建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部署则直接催生了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2010年在沪外国常住人口达到了162481人,同为上海建设者,这一群体亟需的后勤保障则是解决子女的就学问题,尽管上海不乏国际学校、国际部等专门的外籍子女学校,但是仍有不少家长出于对国内扎实基础教育的青睐,而争相将外籍子女送至本地中小学校就读。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背景之下,这群在上海本地学校参与混班就读的外籍中、小学生,他们在校园里的跨文化适应、沟通、融入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进入我的视阈则是缘于2008年岁末一次偶然的际遇,在观看一所高中学校的新年晚会时,结识了作为导引员的李惠敏同学,颇为投缘而一直保持联络,但是直到大半年后再去这所学校,才偶然从校办主任口中得知,这原来是位韩国女生,令我颇为诧异的是这么久以来,我却从来没有感觉她身上有一种“异国学生”的气质,浑然将她视为一位普通的高中女生,由此,好奇心驱使着我走进学校,参与和观察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生活,了解和聆听教师、中国同学、教育管理人员等相关群体的积极应对和消极回应,转眼叁年有余,从繁冗、详实的资料堆、访谈录中集结此文,虽未逃脱言不及义之嫌,仍尽力以上海为样本,描绘一幅基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外籍学生混班就读的教育图景,其中论文主体部分共有七章:第一章:写作背景与研究意义。作为历史趋势的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在国内、美、英、日、台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略述与发展现状;以UNESCO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探索在教育中融入文化多样性与世界和平共存理念,中小学应对以学会共存为教育目标的挑战;作为时代背景的上海未来的建设需要基础教育的扶持;美、日、韩等国的外籍子女教育,香港的非华语学生教育,台湾中小学的外国学生教育政策与现状对于本研究均有参考价值。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教育形式和概念的辨析,呈现本文研究对象由于其特殊性而游离在现有定义之外;国内外跨文化适应、跨文化敏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本文中颇具借鉴价值;并且本文对国内已有的、对于外籍中小学生教育研究的文献做梳理。第叁章:研究方案。阐释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案,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四章:宏观领域: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教育研究。上海市外籍人员子女教育发展的历史简述和政策分析,上海中小学接受外籍学生参与混班就读的现状描述以及针对上海当地极富代表性的7所学校展开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中观视域:师生文化适应与跨文化敏感的实证研究。外籍中小学生的文化适应始徘徊在游离与融合之间,本地师生则对此呈现出不同的跨文化敏感程度。第六章:微观场域:学校中相关利益群体的声音与回归教育本身的思考。外籍学生和家长的过高心理预期常常会带来落差与不适,不同国籍的家长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本地学生、家长的矛盾情绪集中在教育资源配置与自身发展这一问题上;而外籍生主管、班主任、任课教师则从各自经历中积累经验,不断总结。第七章:回溯与展望。理性思考外籍学生参与混班就读这一独特的教育现象与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外籍学生参与混班就读的程度理应成为衡量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并成为其指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深入解读上海基础教育国际化现状,稳步推进这一进程需培养国际化的师资,尝试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展中小学教师跨文化培训,致力于建构针对参与混班就读的外籍学生辅助体系协助其融入当地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从中美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比较看心理学中国化[D]. 林山. 福建师范大学. 2003

[2]. 美国综合大学心理学系学科分布与优势研究领域[D]. 余佳莹. 郑州大学. 2007

[3]. 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图景[D]. 赵萱.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从中美传统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比较看心理学中国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