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史论文-吴楠

技术史论文-吴楠

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技术史,中国新闻传播,中国特色,信息传播模式,传媒形态,郑保卫,传播学院院长,项目研究成果,南京大学,版权信息

技术史论文文献综述

吴楠[1](2019)在《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技术史》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信息传播尤其是新闻传播的介质和载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变化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多卷本)鉴定会近日在南京大学举行。该项目成果《中国新闻传播技术史》(7+2卷本)通过结项鉴定,等级评定为“优秀”(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04)

陈倩,王晨[2](2019)在《第七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研究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研究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经济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共同发起,(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9年12期)

蔡双喜[3](2019)在《性别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新热点》一文中研究指出10月25日~28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9年度学术年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500余位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技史工作者齐聚合肥,共享这场国内规模最大的科学技术史学术盛会。本次会议由大会报告和19个分会场报告组成,其中首次设立的性别与科学研究分(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11-05)

王小娟,吴晓聪[4](2019)在《中国古代制陶技术史的集成之作——《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制陶工艺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李文杰先生的专着《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即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制陶技术史的集成之作,在中国古代陶器研究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文章就李先生书中提到的陶器技术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陶器研究体系进行初步阐释。(本文来源于《文物春秋》期刊2019年05期)

高顺恒[5](2019)在《技术史视角下的人类生存与数字未来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存是人类这个物种始终要面对的问题,而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加深和拓宽对这一回答的底气。有史以来,人类生存可以分为自然生存和技术生存两个阶段,经过不断的技术积累,人类在历史面貌和生存状态的演进所用的时间不断缩短,在这几十年里,许多国家纷纷从工业时代迈入数字时代。本文从技术史的视角出发,简要梳理人类生存于技术的关系,并在新技术趋势的基础上展望未来的路径。(本文来源于《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期刊2019年18期)

张柏春,李明洋[6](2019)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70年》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议题得到国家的重视。1957年,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成立标志着科技史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及研究队伍的职业化。在整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科技史学者主要开展学科史和专题史的研究。1978年以来,科技史学科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和高校研究单元陆续成立,多种学术期刊问世,国内外学术交流活跃,国际化进程加快。同时,研究工作从古代延伸到近现代,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近年来,高校的科技史学科在不断调整,带来机遇和挑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9年09期)

王凯[7](2019)在《诡异的女儿墙 重读作为风格/技术史对象的德绍包豪斯校舍》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26年建成以来,德绍包豪斯校舍就作为现代主义最重要的标志性符号被建筑历史研究者和建筑师所熟知,然而相比其他具有类似重要性的经典现代建筑作品,对这座建筑本身的讨论和解读却甚少。文章以其建筑屋顶一段略显诡异的女儿墙作为突破口,试图从文献和档案中梳理并还原这一经典作品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若干话题,希望把这座建筑从一个符号真正还原到20世纪20年代德国现代主义早期的具体历史和技术语境中的真实建造物。(本文来源于《时代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张树剑[8](2019)在《知识史视域下的中医技术史研究向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知识史的视野下,知识不再是一种静态的存在,而是一种生成过程,它包含知识的生产场域、传播路径与实现形态,以及赖以发生与承载的人物、文本、器物与场景。中医的无形知识如概念、理论、思想等与有形知识如技术、器物等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中医的知识谱系。中医技术的发生与演变过程以及具体的器物表现不仅仅是中医学术史研究重要课题,而且与社会思潮、社群关系、科学话语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需要内、外史研究的融通才能深得其中真味。回顾中医技术史研究的成绩并提出叁个可能的研究向度:外科史、针灸史与器具史,冀有助于学界。(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章梅芳[9](2019)在《性别与医疗:东亚科学技术史研究聚焦点》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19日~23日,第15届东亚科学史国际会议在韩国全州市全北国立大学召开。这次会议吸引了中国、英国、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加。会议分设主题报告会6场,74个专题研讨会300多场学术报告,内容涉及东亚数学史、物理学史、天文学史、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09-10)

范燕莹[10](2019)在《近千万字牛津《技术史》全译本有望年内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范燕莹)牛津《技术史》编译委员会的专家学者们日前齐聚北京,汇总牛津《技术史》全译本这一重大出版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共同解决校译编审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据悉,经过中国工人出版社长达数年的持续努力,规模近千万字的牛津《技术史》全译本有望在年内(本文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期刊2019-07-08)

技术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农学史专业委员会、技术史专业委员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传统工艺研究研究会、少数民族科技史专业委员会、造纸史与纸质文物专业委员会、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研究会、综合史专业委员会、物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经济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以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共同发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史论文参考文献

[1].吴楠.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技术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陈倩,王晨.第七届中国技术史与技术遗产论坛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

[3].蔡双喜.性别与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新热点[N].中国妇女报.2019

[4].王小娟,吴晓聪.中国古代制陶技术史的集成之作——《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读后[J].文物春秋.2019

[5].高顺恒.技术史视角下的人类生存与数字未来浅析[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

[6].张柏春,李明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70年[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

[7].王凯.诡异的女儿墙重读作为风格/技术史对象的德绍包豪斯校舍[J].时代建筑.2019

[8].张树剑.知识史视域下的中医技术史研究向度[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章梅芳.性别与医疗:东亚科学技术史研究聚焦点[N].中国妇女报.2019

[10].范燕莹.近千万字牛津《技术史》全译本有望年内出版[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

标签:;  ;  ;  ;  ;  ;  ;  ;  ;  ;  

技术史论文-吴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