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相关型论文_MING,Jing,SUN,Jianqi,YU,Shui

导读:本文包含了遥相关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东亚,欧亚,太平洋,海温,急流,夏季,高空。

遥相关型论文文献综述

MING,Jing,SUN,Jianqi,YU,Shui[1](2019)在《PJ和MnE遥相关型对东亚夏季气温的协同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发现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PJ)和地中海–欧亚北部遥相关型(MnE)对东亚夏季气温存在显着的协同影响。当PJ和MnE处于同位相时,两者相关的大气环流在东亚中部地区相互迭加抵消,从而对该地区气温的影响较弱,而此时显着的气温异常主要位于东亚北部。相反,当PJ和MnE处于反位相时,两者相关的大气环流在东亚地区相互迭加增强,从而对东亚中部和亚洲北部地区的气温产生显着影响。因此,在东亚夏季气温变化的理解与预测中需要考虑这两个遥相关的协同作用。(本文来源于《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期刊2019年03期)

胡泊[2](2019)在《EAP和EU遥相关型的配置对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北太平洋对流活动激发往北传播的Rossby波源形成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和从北大西洋上空激发Rossby波源并向东传播并形成的欧亚(EU)遥相关型在天气尺度上从发展到衰亡大约可以持续10-15天,同时也具有非常显着的气候效应。在EU遥相关型形成过程中,向东传播的中高纬度Rossby波也会在东亚季风区往下游频散,进而影响到EAP遥相关的形成,因此EAP和EU遥相关型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过程。同时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作为这两个遥相关型的发源地,异常的海温信号也会对遥相关型产生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外强迫对遥相关型的影响,以便更好的了解受EU和的EAP遥相关型共同影响的东北亚地区的夏季降水对农作物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EAP和EU遥相关型对东北亚夏季降水影响这一主题,从外强迫和两者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究EAP和EU遥相关型对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首先,本文对东北亚地区夏季降水和环流进行逐步分析,确定东北亚地区夏季降水会受到EAP和EU遥相关型的影响。然后分别确定不同外强迫(ENSO)和局地海气相互作用(NAO)对EAP和EU遥相关型的影响。接着指出EAP和EU遥相关型不同位相下对东东北亚至北亚夏季降水的影响。最后从低频尺度研究EAP和EU遥相关型的相互作用。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亚夏季降水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及其环流背景东北亚地区传统夏季降水表现为盛夏降水贡献占主导,其年际和年代际特征以及环流特征同盛夏降水特征相一致,而初夏降水和盛夏降水特征及形成机制则具有显着差异。空间分布上,东北亚地区初夏、盛夏和传统夏季降水量都呈现“南多北少”特征,初夏的降水EOF第一模态表现为“+-+”的叁极型分布,而盛夏和传统夏季则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偶极型特征;时间演变方面,初夏降水表现为5-6a振荡周期,盛夏为2-3a为主的振荡周期,传统夏季则兼具上述两类年际振荡周期;在年代际调整方面,在1990s末,只有盛夏降水和传统夏季降水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在1999年前后发生了显着的年代际转折。这主要是扰动风场内部作用和AMO/PDO外部强迫共同作用对西风带水汽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东北亚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转折。此外,分析了叁个时段降水与环流的联系发现:由于西太平洋上空异常反气旋将西太平洋等地的水汽向北方地区输送,且受到欧亚II型遥相关(EUII)的作用,造成东北亚地区初夏降水异常,并使其具有明显纬向特征。盛夏,东北亚地区降水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孟加拉湾和南海等地水汽加强的影响。欧亚I型(EUI)和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与我国东北以西和沿海地区盛夏降水具有显着相关性。EU型遥相关的作用使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中心存在“西北-东南”的波列特征,EAP型遥相关的作用则使夏季降水存在经向叁极型或偶极型特征。(2)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对EU遥相关型的影响增强研究春季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后对同期EU遥相关型的影响增强,主要是因为在1990s初期之前,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更容易受到前冬La Nin?a事件的影响。前冬La Nin?a事件通过大气对中东太平洋海温Matsuno-Gill响应,在东北太平洋形成异常反气旋,有利于激发PNA波列,进而在北大西洋副热带地区形成异常反气旋特征。同时赤道地区的Walker环流往东传播过程中加强了北大西洋地区的Hadley环流,进而对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产生影响。而在1990s初期之后,NAO使得北大西洋副热带地区的850hPa风场为反气旋环流异常,大气非绝热加热为负异常,减弱了大气的对流活动,从而减弱了海气相互作用,有利于北大西洋暖海温的维持。异常反气旋的南侧的东南风加强了气候态的异常东风,增加海表面蒸发,从而有利于北大西洋热带地区为冷海温异常。副极地地区的异常气旋,会使得副极地地区上空的云量增加,减小了向下的辐射,进而使得副极地地区海温为负异常,进而影响到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同时NAO与北大西洋海温的相互作用加强,减弱了北大西洋海温与前冬ENSO的联系,导致后期北大西洋上空激发向东传播的Rossby源更有利于形成EU遥相关型。(3)前冬ENSO对次年夏季EAP遥相关型的影响减弱研究前冬ENSO在1990s末对次年夏季EAP遥相关的影响减弱主要是因为前冬ENSO在衰减的过程中,由于海温自身的记忆性,可以将前冬ENSO信号在太平洋地区持续到春季,而前冬ENSO通过电容器充电效应可以使印度洋海温偏暖维持到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激发向东传的开尔文波,西北太平洋地区为下沉运动并伴随着异常辐散,并通过“风-蒸发-SST”作用导致西北太平洋地区异常冷海温减弱。同时由于1990s末之后,ENSO从CP型转变为EP型,导致赤道中太平洋地区异常暖海温持续,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冷海温的维持,因此西北太平洋冷海温异常不显着,下沉运动位置偏西,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异常反气旋的维持,进而不利于EAP遥相关型中菲律宾地区的异常中心的形成。(4)EAP和EU遥相关型不同位相下北亚夏季降水特征EAP和EU遥相关型在季节尺度上相互独立,其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03。两类遥相关根据其不同的位相组合,可以区分为四类配置,分别对应欧亚中纬度地区不同的环流和降水分布型。当EAP和EU同为正(负)位相时,贝加尔湖到鄂霍次克海地区为异常低压(高压)和气旋(反气旋)所控制,从而导致欧亚北部地区夏季降水呈现东西向分布特征和欧亚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呈现“-+-”(“+-+”)叁极子型;当EAP为正(负)位相,EU为负(正)位相时,纬向型EU与经向型EAP遥相关主要在贝加尔湖到鄂霍次克海地区迭加,欧亚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呈现从北向南“+-”(“-+”)偶极子分布。此外,EAP遥相关与贝加尔湖东部到鄂霍次克海地区降水呈正相关,而与我国东北到日本地区降水呈现反相关。EU遥相关型与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降水呈现反相关,而与贝加尔湖地区降水呈现正相关。通过基于EAP和EU指数对夏季降水和环流异常的二元线性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正是EAP和EU型的协同作用,共同造成了不同配置下欧亚中纬度地区夏季环流和降水异常的空间模态。(5)EU遥相关型在低频尺度上与EAP遥相关型的联系通过定义在低频尺度上的7月份EU和EAP遥相关指数,并选取2007年、1994年、1989年和1993年这四个代表EU和EAP遥相关型不同情况的年份来进行个例分析,从而说明EU遥相关型对EAP遥相关型的影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当EU遥相关为“-+-”波列时,无论是处于发展位相还是衰减位相都有利于北大西洋上空罗斯贝波往西伯利亚上空传播,并往下游能量频散时,有利于EAP遥相关型位置偏北偏东。当EU遥相关为“+-+”波列时,有利于罗斯贝波往中下游传播,不利于在鄂霍次克海上游地区形成正异常,从而EAP遥相关的位置偏南偏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宏芳[3](2019)在《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夏季上空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是影响该地区大气环流和气候异常的关键因子。深入认识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特征,揭示EAP遥相关型演变中对应的东亚大气环流变化,是理解EAP遥相关型与东亚大气环流关系的基础。本文基于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我国756个观测站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利用合成分析方法讨论EAP遥相关型的次季节演变特征,研究其发展阶段、峰值时刻和减弱阶段对应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东亚高空急流对EAP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一、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特征利用逐日再分析位势高度距平场资料,根据EAP遥相关型指数选取了EAP遥相关型典型事件,通过合成分析揭示了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特征。在EAP遥相关型发展阶段,菲律宾附近地区最先出现异常信号,经过2-3天后在我国东部和日本附近地区及鄂霍茨克海地区相继出现异常中心,呈负-正-负或正-负-正叁极分布,峰值时刻出现典型的经向结构,在减弱阶段叁个异常中心几乎同时减弱,经过3-4天后消失。EAP遥相关型的最强活动中心位于500hPa高度,在垂直方向上为准正压结构,在热力结构上叁个活动中心均有显着的正负反相分布特征,并且与菲律宾附近地区的异常密切相关。通过分析逐日TN波作用通量发现EAP遥相关型的发展与菲律宾附近地区激发的Rossby波向中高纬地区频散有关。二、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对应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利用逐日再分析风场和位势高度场资料,分析了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对应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通过分析东亚地区纬向风场发现EAP遥相关型正事件从发展阶段到峰值的演变过程中,低纬地区低层西风增强,对流层顶的东风减弱,在中高纬度地区的40N附近西风最大风速中心减弱,位置向北移动,70N附近的西风最大风速中心也减弱,纬向风在15N以南对流层高层风速减弱;低纬度地区上升运动中心位置向北移动,中高纬度地区上升中心北移到60N附近,下沉中心位置不变;从峰值时刻到减弱阶段的演变过程中变化趋势相反。与EAP遥相关型正事件相比,负EAP遥相关型事件从发展到峰值阶段,纬向风在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层东风减弱,经向风在15-30N对流层上层减弱。分析南亚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东亚大气环流系统发现,EAP遥相关型正事件下南亚高压东部强度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位置东退,中高纬地区125E附近高空脊发展;EAP遥相关型负事件下南亚高压东部强度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位置西伸,中高纬地区125E附近高空槽发展,通过超前滞后分析发现EAP正事件的发展与上游槽脊系统东移有关。叁、EAP遥相关型与高空急流的关系及其对EAP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影响从EAP遥相关型次季节的正负事件对东亚上空两支急流的影响来看,正事件时极锋急流强度偏弱,位置偏北,副热带急流强度偏弱,其中海陆交界处减弱最为明显,陆地、海洋两支副热带急流界限明显,陆地上空的副热带急流位置偏北,海洋上空的副热带急流位置略偏南。负事件时,极锋急流偏强,位置偏南,陆地上空的副热带急流东侧强度偏强,位置偏南,与海洋上空的副热带急流合并成为一支,斜压增长率大值中心与急流中心重合。通过相关分析发现EAP遥相关型与陆地和海洋上空的副热带急流具有负相关关系,与陆地副热带急流的最大负相关出现在EAP遥相关型超前陆地副热带急流2天,与海洋副热带急流的最大负相关出现在EAP遥相关型滞后海洋副热带急流2天。从EAP遥相关型对我国温度和降水异常的影响来看,EAP遥相关型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温度异常和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华北地区的降水异常影响显着。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的协同配置对EAP遥相关型气候效应影响显着,调节着EAP遥相关型影响我国温度异常和降水异常的程度和范围。当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处于强-强或强-弱时,EAP遥相关型对我国部分地区的温度降水异常影响显着。当副热带急流和极锋急流处于弱-强或弱-弱时影响有限,并且这种影响具有显着的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杨含雪,肖天贵,金荣花[4](2018)在《北半球夏季EAP遥相关型的时空及环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更好地分析近年来EAP遥相关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1951-2016年NCEP再分析资料,并主要采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着重对夏季EAP的空间结构以及环流特征等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EAP遥相关型的空间模态在各个层次和高度中都有体现,尤其是在对流层中层,并且中心位置都非常接近,表现出了明显的相当正压结构。同时EAP遥相关型主要存在的是准3年周期,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EAP遥相关高指数年分布都呈现"-+-"的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东,华南和华北地区降水偏多,而江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偏少,且有可能发生干旱;低指数年则为"+-+"的分布形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南,中国江淮流域等地区夏季降水偏多,并可能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本文来源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于国强[5](2018)在《PJ遥相关型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影响的不对称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5年海洋和大气再分析资料,基于夏季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PJ)指数,分析了 PJ指数在极端正负年份长江中下游降水不对称分布特征及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在PJ负位相年份(对应El Nino次年),长江中下游降水显着偏多,中心分别位于江淮流域和日本南部;而在PJ正位相年份(对应LaNina次年),长江中下游降水减少却并不明显。研究发现,对应PJ负位相年份,中东太平洋、印度洋、南海地区海温距平明显偏暖,菲律宾海上空的有异常反气旋响应,长江中下游地区有异常气旋响应,而PJ正位相年份则相反。但菲律宾海异常反气旋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气旋的强度在PJ负位相年份明显偏强,从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降水位置和强度异常的不对称响应。利用大气环流模式ECHAM4.8进行敏感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即使印度洋海温距平偏暖和偏冷程度相当,但是偏暖的印度洋海温异常所激发的菲律宾海反气旋强度明显偏强,从而造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多要强于其偏少程度。由此可以印证以下事实:El Nino次年(PJ负位相)长江中下游降水偏多的预测技巧高于LaNina次年降水偏少的预测。70年代末PJ型发生年代际突变,在1979年前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不对称性均表现为降水增多,且1979年以前负位相年降水增加更加明显。前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在1979年前后依旧保持ENSO型海温分布,但强度不及1979年以后。这表明1979年之后,PJ型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联系变得紧密起来。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海温变化特征在1979年前后没有变化,但海温距平强度则是1979年之前强于1979年以后。而同期夏季,1979年前后,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对PJ型的影响都大大衰退,且负位相年中东太平洋海温甚至发生年代际翻转,由弱的El Nino型海温分布转变为LaNina型海温分布,而东印度洋、南海、菲律宾地区海温与PJ型关系更加紧密。对850hPa风场的分析表明,PJ型年代际突变前后,均表现为低纬地区负异常年强于正异常年,中纬度日本和高纬地区PJ正位相年强于负位相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年代际突变前后均为气旋性环流控制。(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张若楠,孙丞虎,李维京[6](2018)在《北极海冰与夏季欧亚遥相关型年际变化的联系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NCEP/NCAR等再分析资料和CAM3.1数值模式研究了夏季欧亚中高纬遥相关型年际变率与前期春季北极海冰变化的联系及其对我国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北大西洋—欧亚中高纬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场自然正交分解第二模态表现为"-+-+"遥相关波列,其中格陵兰岛—北大西洋和乌拉尔山地区为异常高空槽区所控制,而欧洲和贝加尔湖附近地区则为异常高压脊区,这种波列分布与欧亚中高纬EU型遥相关型十分类似.当遥相关波列为"-+-+"("+-+-")型分布时,前期春季巴伦支海北部和巴芬湾一带海冰偏少(多),同期夏季巴伦支海北部一带海冰亦持续偏少(多),同时在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长江和黄河之间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多).深入分析发现,巴伦支海北部和巴芬湾一带海冰偏少后,由于该地区湍流热通量明显偏强,在动力过程影响方面会形成异常Rossby波源,准定常Rossby波活动通量将向东亚地区传播,使得夏季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出现.另外,海冰异常偏少后,在热动力过程影响方面,4—5月欧亚中高纬乌拉尔山—贝加尔湖以北地区积雪会出现"西少东多"偶极子型异常分布,其通过影响后期土壤湿度及下垫面热通量异常,也有利于夏季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的维持.伴随着欧亚中高纬"-+-+"遥相关波列的出现,乌山阻塞高压偏弱,东亚槽偏浅,且亚洲副热带急流随之加强,贝加尔湖以北的副极地地区出现西风异常,东亚副热带急流北侧出现东风异常,贝加尔湖以南地区为异常反气旋控制,南下冷空气活动减弱.受到上述环流形势影响,我国东北北部地区、黄河和长江之间地区降水明显偏少.当巴伦支海北部和巴芬湾区域海冰偏多时,结论则反之.最后,基于春季海冰指数和晚春偶极子型积雪指数,我们建立了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预测模型,回报结果表明其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变率具有较高的预测技巧.(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陶丽,柯元惠,赵久伟[7](2017)在《东亚夏季PJ遥相关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夏季东亚地区500 h Pa高度场和菲律宾附近的降水场进行SVD分析,将东亚500 h Pa高度场对应的时间序列定义为PJ指数,该指数不仅清楚地反映PJ型的年际变化,而且反应出PJ型的年代际变化,即500 h Pa高度场型态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气旋、反气旋、气旋"型突变为"反气旋、气旋、反气旋"型。本文研究表明PJ指数的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有密切的联系:El Ni1o事件通过电容器充电效应使印度洋海温增暖,而增暖的印度洋海温在菲律宾海附近强迫出异常反气旋,并沿东亚沿岸激发出PJ遥相关型。而PJ型态的年代际变化与热带印度洋SST的持续增暖有关。虽然许多学者认为是菲律宾附近海温异常引起对流异常,并沿东亚沿岸激发出PJ遥相关型,但我们认为该区域的海温变化并不是造成PJ型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原因,而是由于该区域有反气旋(或者气旋)异常,从而辐射增加(减少),蒸发减弱(增加),温跃层下降(上升),SST变暖(变冷),该区域的海温变暖意味着对流是减弱的。本文进一步利用大气环流模式ECHAM5.4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当热带印度洋增暖时,在菲律宾海附近强迫出反气旋,并沿东亚激发出"反气旋、气旋、反气旋"PJ遥相关型。(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吕俊梅,李云,翟盘茂,陈军明[8](2017)在《遥相关型对中国中东部夏季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持续性极端降水事件会造成中国东部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损失。由于90%以上中国测站夏季日降水量大于50mm即超过第95个百分位,因此本文将50mm作为极端降水的阈值,提出中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CER)的定义标准为:(1)至少在一个或者多个测站出现夏季(JJA)日降水量超过50mm;(2)极端降水至少连续叁天持续出现;(3)当日降水量连续两天少于50mm,则一次CER事件结束。将此定义运用于中国中东部地区的210个测站,在1979-2010年的32年中我们一共获得86个CRE事件以及340个事件日。选取230个事件日的降水距平进行EOF分析,可以获得CER的主要模态及其时间序列。经过统计检验前两个EOF模态是显着的和相互独立的,并且能解释持续性极端降水总方差的30%。中国中东部地区夏季CER的第一模态表现为偶极型分布,表示CER事件发生于江南,或者相反地发生于江淮流域;第二模态为叁极型分布,表示CER事件发生于长江流域。本文分析了与CER主要模态有关的持续性大气环流型。结果表明,与第一模态相关的正压的EU型遥相关在江南地区的CER事件发生之前4天开始出现并维持到事件发生。而第二模态与一个负的PJ型遥相关有关,此遥相关型在CER事件发生于长江流域之前5天出现并维持至CER事件发生。此外,稳定维持在乌拉尔山以及鄂霍茨克海附近的双阻型以及来自于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输送的环流特征,将第二模态的持续性环流型与第一模态明显区分开。因此,持续性环流型的配置差异导致CER事件在不同区域发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与东北大西洋SST异常偶极子相关的Rossby波向着东亚传播,在CER事件发生之前4天激发出一个EU型遥相关。此外,暖池的冷SST异常以及热带西北太平洋-南海和西印度洋的暖SST异常激发出向极地传播的Rossby波,导致在CER事件发生之前的5天有一个负的PJ遥相关型产生。因此,Rossby波能量的频散传播是遥相关型大气环流稳定维持的物理原因。起源于EU和PJ遥相关型基点的波射线路径也支持了上述结论。(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2 副热带季风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论文集》期刊2017-09-27)

汪宁,许遐祯,王莹,张耀存,吴伟[9](2017)在《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对冬季欧亚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本文首先分析了1951-2010年间经典欧亚遥相关型自身的空间结构和时间演变特征,并揭示了欧亚遥相关型不同位相时东亚大气环流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东亚高空急流在联系欧亚遥相关型和我国气候异常中的重要桥梁作用,并进一步讨论了东亚高空急流调控欧亚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原因。(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卢国阳,任保华,马鹏里,郑建秋[10](2017)在《CMIP5模式对EU、WP遥相关型的模拟评估和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际第5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历史试验输出资料和情景模拟试验结果,评估了14个耦合模式对北半球冬季影响东亚冬季气候的遥相关型——欧亚型(EU)和西太平洋型(WP)的模拟能力以及其对局地气温、降水影响的模拟效果,并预估未来EU和WP变化。结果表明:(1)模式对EU、WP信号的整体年际变率有一定模拟技巧,对空间模态特征的模拟能较好再现遥相关的异常中心,但也存在一定的位置偏差。(2)模式和多模式集合能再现EU与东亚以及西北太平洋地区表面气温的负相关性,但对我国华北以及黄淮流域降水负相关性模拟能力较差,且低估EU与东亚地区气温、降水的关系。(3)各模式对WP与东亚—西太平洋区相关性的南负北正分布均有较好模拟能力,空间相关系数为0.5~0.9;多数模式能再现WP与降水在鄂霍次克海的正相关性,但对于我国大陆至西太平洋的负相关性模拟能力较弱,且各模式对WP和东亚地区表面气温关系的模拟优于其与降水的关系。(4)对EU、WP遥相关整体模拟能力S评分可知,CSIRO-Mk3.6.0对EU整体评估能力最强,CNRM-CM5对WP综合评估能力最好;而Had CM3整体评分较低。(5)RCP4.5情景下,EU和WP在未来略趋于负位相发展;EU与东亚气温相关范围向东南移动,与降水相关不显着;WP与气温相关范围高纬西撤、低纬东移,与降水相关显着增强。(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遥相关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西北太平洋对流活动激发往北传播的Rossby波源形成的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和从北大西洋上空激发Rossby波源并向东传播并形成的欧亚(EU)遥相关型在天气尺度上从发展到衰亡大约可以持续10-15天,同时也具有非常显着的气候效应。在EU遥相关型形成过程中,向东传播的中高纬度Rossby波也会在东亚季风区往下游频散,进而影响到EAP遥相关的形成,因此EAP和EU遥相关型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过程。同时北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作为这两个遥相关型的发源地,异常的海温信号也会对遥相关型产生作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外强迫对遥相关型的影响,以便更好的了解受EU和的EAP遥相关型共同影响的东北亚地区的夏季降水对农作物和人们的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EAP和EU遥相关型对东北亚夏季降水影响这一主题,从外强迫和两者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究EAP和EU遥相关型对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影响。首先,本文对东北亚地区夏季降水和环流进行逐步分析,确定东北亚地区夏季降水会受到EAP和EU遥相关型的影响。然后分别确定不同外强迫(ENSO)和局地海气相互作用(NAO)对EAP和EU遥相关型的影响。接着指出EAP和EU遥相关型不同位相下对东东北亚至北亚夏季降水的影响。最后从低频尺度研究EAP和EU遥相关型的相互作用。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亚夏季降水年际和年代际特征及其环流背景东北亚地区传统夏季降水表现为盛夏降水贡献占主导,其年际和年代际特征以及环流特征同盛夏降水特征相一致,而初夏降水和盛夏降水特征及形成机制则具有显着差异。空间分布上,东北亚地区初夏、盛夏和传统夏季降水量都呈现“南多北少”特征,初夏的降水EOF第一模态表现为“+-+”的叁极型分布,而盛夏和传统夏季则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偶极型特征;时间演变方面,初夏降水表现为5-6a振荡周期,盛夏为2-3a为主的振荡周期,传统夏季则兼具上述两类年际振荡周期;在年代际调整方面,在1990s末,只有盛夏降水和传统夏季降水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在1999年前后发生了显着的年代际转折。这主要是扰动风场内部作用和AMO/PDO外部强迫共同作用对西风带水汽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东北亚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转折。此外,分析了叁个时段降水与环流的联系发现:由于西太平洋上空异常反气旋将西太平洋等地的水汽向北方地区输送,且受到欧亚II型遥相关(EUII)的作用,造成东北亚地区初夏降水异常,并使其具有明显纬向特征。盛夏,东北亚地区降水主要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孟加拉湾和南海等地水汽加强的影响。欧亚I型(EUI)和东亚-太平洋(EAP)遥相关型与我国东北以西和沿海地区盛夏降水具有显着相关性。EU型遥相关的作用使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异常中心存在“西北-东南”的波列特征,EAP型遥相关的作用则使夏季降水存在经向叁极型或偶极型特征。(2)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对EU遥相关型的影响增强研究春季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之后对同期EU遥相关型的影响增强,主要是因为在1990s初期之前,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更容易受到前冬La Nin?a事件的影响。前冬La Nin?a事件通过大气对中东太平洋海温Matsuno-Gill响应,在东北太平洋形成异常反气旋,有利于激发PNA波列,进而在北大西洋副热带地区形成异常反气旋特征。同时赤道地区的Walker环流往东传播过程中加强了北大西洋地区的Hadley环流,进而对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产生影响。而在1990s初期之后,NAO使得北大西洋副热带地区的850hPa风场为反气旋环流异常,大气非绝热加热为负异常,减弱了大气的对流活动,从而减弱了海气相互作用,有利于北大西洋暖海温的维持。异常反气旋的南侧的东南风加强了气候态的异常东风,增加海表面蒸发,从而有利于北大西洋热带地区为冷海温异常。副极地地区的异常气旋,会使得副极地地区上空的云量增加,减小了向下的辐射,进而使得副极地地区海温为负异常,进而影响到北大西洋叁极子海温。同时NAO与北大西洋海温的相互作用加强,减弱了北大西洋海温与前冬ENSO的联系,导致后期北大西洋上空激发向东传播的Rossby源更有利于形成EU遥相关型。(3)前冬ENSO对次年夏季EAP遥相关型的影响减弱研究前冬ENSO在1990s末对次年夏季EAP遥相关的影响减弱主要是因为前冬ENSO在衰减的过程中,由于海温自身的记忆性,可以将前冬ENSO信号在太平洋地区持续到春季,而前冬ENSO通过电容器充电效应可以使印度洋海温偏暖维持到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激发向东传的开尔文波,西北太平洋地区为下沉运动并伴随着异常辐散,并通过“风-蒸发-SST”作用导致西北太平洋地区异常冷海温减弱。同时由于1990s末之后,ENSO从CP型转变为EP型,导致赤道中太平洋地区异常暖海温持续,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冷海温的维持,因此西北太平洋冷海温异常不显着,下沉运动位置偏西,不利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异常反气旋的维持,进而不利于EAP遥相关型中菲律宾地区的异常中心的形成。(4)EAP和EU遥相关型不同位相下北亚夏季降水特征EAP和EU遥相关型在季节尺度上相互独立,其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03。两类遥相关根据其不同的位相组合,可以区分为四类配置,分别对应欧亚中纬度地区不同的环流和降水分布型。当EAP和EU同为正(负)位相时,贝加尔湖到鄂霍次克海地区为异常低压(高压)和气旋(反气旋)所控制,从而导致欧亚北部地区夏季降水呈现东西向分布特征和欧亚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呈现“-+-”(“+-+”)叁极子型;当EAP为正(负)位相,EU为负(正)位相时,纬向型EU与经向型EAP遥相关主要在贝加尔湖到鄂霍次克海地区迭加,欧亚中纬度地区夏季降水呈现从北向南“+-”(“-+”)偶极子分布。此外,EAP遥相关与贝加尔湖东部到鄂霍次克海地区降水呈正相关,而与我国东北到日本地区降水呈现反相关。EU遥相关型与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降水呈现反相关,而与贝加尔湖地区降水呈现正相关。通过基于EAP和EU指数对夏季降水和环流异常的二元线性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正是EAP和EU型的协同作用,共同造成了不同配置下欧亚中纬度地区夏季环流和降水异常的空间模态。(5)EU遥相关型在低频尺度上与EAP遥相关型的联系通过定义在低频尺度上的7月份EU和EAP遥相关指数,并选取2007年、1994年、1989年和1993年这四个代表EU和EAP遥相关型不同情况的年份来进行个例分析,从而说明EU遥相关型对EAP遥相关型的影响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当EU遥相关为“-+-”波列时,无论是处于发展位相还是衰减位相都有利于北大西洋上空罗斯贝波往西伯利亚上空传播,并往下游能量频散时,有利于EAP遥相关型位置偏北偏东。当EU遥相关为“+-+”波列时,有利于罗斯贝波往中下游传播,不利于在鄂霍次克海上游地区形成正异常,从而EAP遥相关的位置偏南偏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遥相关型论文参考文献

[1].MING,Jing,SUN,Jianqi,YU,Shui.PJ和MnE遥相关型对东亚夏季气温的协同影响(英文)[J].AtmosphericandOceanicScienceLetters.2019

[2].胡泊.EAP和EU遥相关型的配置对东北亚夏季降水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9

[3].刘宏芳.EAP遥相关型次季节演变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9

[4].杨含雪,肖天贵,金荣花.北半球夏季EAP遥相关型的时空及环流特征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8

[5].于国强.PJ遥相关型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影响的不对称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6].张若楠,孙丞虎,李维京.北极海冰与夏季欧亚遥相关型年际变化的联系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18

[7].陶丽,柯元惠,赵久伟.东亚夏季PJ遥相关型的年际及年代际变化机理[J].大气科学学报.2017

[8].吕俊梅,李云,翟盘茂,陈军明.遥相关型对中国中东部夏季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副热带季风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论文集.2017

[9].汪宁,许遐祯,王莹,张耀存,吴伟.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对冬季欧亚遥相关型气候效应的影响[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2017

[10].卢国阳,任保华,马鹏里,郑建秋.CMIP5模式对EU、WP遥相关型的模拟评估和预估[J].大气科学.2017

论文知识图

和EU遥相关型不同配置下相互...北半球冬季大西洋西部遥相关型与...大气瞬变强迫对冬季西太平洋遥相关(a)1951-2017年春季北大西洋海温EOF展...亚洲季风区的遥相关型示意图遥相关型对应主成分与我...

标签:;  ;  ;  ;  ;  ;  ;  

遥相关型论文_MING,Jing,SUN,Jianqi,YU,Shui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