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A) 肺部感染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A) 肺部感染

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闫继爱[1](2021)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及其结构域的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全世界公认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可造成许多食品安全问题。同时,随着抗生素的滥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已进化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等多种耐药菌株。MRSA是食品安全、动物健康和现代医疗保健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开发新的抗菌药物来取代过度使用的传统抗生素。近年来,针对MRSA等食源性病原菌迫切需要新型杀菌、控菌技术的研发。噬菌体裂解酶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抗菌剂。本文筛选了一株烈性的MRSA噬菌体,并根据其基因组序列构建表达噬菌体裂解酶及其各功能域,根据各功能域的酶学性质,深入研究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裂解酶及其功能域在食品及医药中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筛选鉴定:从食源性垃圾中筛选到一株烈性噬菌体Z,可裂解MRSA,其效价约105。透射电镜显示此噬菌体属于长尾噬菌体,尾长约200 nm,头部直径约80 nm。在平板上能够完全抑制宿主菌生长。通过测定和分析噬菌体Z的基因组序列,获得噬菌体裂解酶lysz基因,并成功构建含lysz基因的质粒p ET15b-LysZ,通过转化、诱导表达、分离纯化获得了裂解酶LysZ。该酶可裂解包括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在内的七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最适温度为35oC,最适p H为6.0。LysZ是金属依赖型酶。LysZ的活性随着离子强度的升高逐渐升高。裂解酶LysZ在牛奶体系中的活性与牛奶组分NaCl(0.049%)。牛奶的低盐环境也会造成裂解酶失活,但在牛奶中加入NaCl后,LysZ活性恢复。2、牛奶体系中裂解酶活性与裂解域和结合域的相关性研究。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成功构建含egfp和cbdz基因的质粒p ET15b-EGFP-CBDz,通过转化、诱导表达、分离纯化获得了结合域EGFP-CBDz,此蛋白可以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特异性结合,特异性结合的最适温度为30oC,最适p H为4.0,结合能力随着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高而升高。在牛奶中,随着牛奶中NaCl含量的升高,结合域结合MRSA活性增强。因此,裂解酶在低离子强度下活性较低,可能与结合域在此条件下与细胞壁结合能力较弱有关。噬菌体裂解酶裂解域CHAPLysZ也具有杀灭普通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的特性,其最适温度为40oC,最适p H为9.0。CHAPLysZ也属于金属依赖型酶。CHAPLysZ对离子强度高度敏感,与裂解酶相反,随着离子强度的升高,其活性逐渐降低。CHAPLysZ的活性不受牛奶组分NaCl和乳脂肪的影响,在不另外添加NaCl的全脂乳和脱脂乳中均可发挥其裂解活性,减少MRSA的污染。3、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在非酸性食品中应用策略的选择。研究了噬菌体裂解酶在不同盐含量肉制品中的杀菌能力,CHAPLysZ(0.4 nmol/cm2)和LysZ(0.4nmol/cm2)可分别用于新鲜猪肉和盐含量高达10%以上的腊肉中,4oC培养2 h均可分别将MRSA从104CFU/cm2降至0 CFU/cm2。在实际应用中针对非酸性食品中的盐含量不同可以根据LysZ和CHAPLysZ对离子强度的敏感性选择不同的抗菌剂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低盐食品中,可以使用CHAPLysZ,而高盐食品中可以选择LysZ。清除生产环境、设备上的生物膜可以减少食品加工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不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生成生物膜的能力各不相同,本文所用七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中MRSA 2102生成的生物膜最不易被裂解酶或裂解域清除,其对甲氧西林的MIC高达128μg/m L。CHAPLysZ单独使用或者与甲氧西林联合去除生物膜的能力优于LysZ。0.05 n M CHAPLysZ联合32μg/m L的甲氧西林协同增效可清除约98%以上MRSA 2102形成的生物膜,这可能与裂解域的大小和裂解机理有关。裂解域可以通过生物膜内小孔隙进入生物膜内部,并不需要与细菌细胞壁结合即可发挥裂解作用。4、噬菌体裂解酶与裂解域可用于清除皮肤伤口上的MRSA,减少MRSA的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可减少由外伤感染带来的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1 nmol/cm2裂解酶LysZ可以促进小鼠伤口的愈合,作用一天可减少大约2.5 Log10 CFU的菌体,而裂解域CHAPLysZ仅减少0.4 Log10 CFU。可能是因为人体细胞液的离子强度较高,裂解酶LysZ更适合于应用于体内减少MRSA的污染。5、合成一种可以与MRSA细胞壁特异性结合的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此材料呈二维三角形状,平均水合粒径为72.32 nm,Zeta电位为-5.08 m V,在808 nm激光辐照下具有良好的光热转化效应,其升温速度和温度与材料浓度及激光功率成正比,此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不影响细胞的活力。在含1×104MRSA的模拟体系中加入50μg/m L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分别接受NIR激光(808nm,1 W/cm2)辐照300 s,360 s,和420 s,可以分别使MRSA降低约1.2 Log10CFU,1.6 Log10CFU和3.1 Log10CFU,特异性杀灭MRSA。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可作为靶向蛋白特异性结合小鼠肺部感染的MRSA,通过光辐照靶向杀灭MRSA,减少其引起的肺部细菌感染,并减少由MRSA感染带来的炎症反应,促进机体的好转。

徐广玉[2](2021)在《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130例,依据28天内死亡将患者分为存活组72例及死亡组5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生理指标与实验室参数,分析影响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28天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30例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中葡萄球菌感染占112例(86.15%),其中表皮葡萄球菌38例(33.23%),其他为溶血性葡萄球菌25例19.23%,人葡萄球菌17例(13.08%),金黄色葡萄球菌12例(9.23%)。肠球菌18例(13.8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活组与死亡组在高血压、感染性休克、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未接受恰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前白蛋白、肌酐、血尿素氮(BUN)、动脉血乳酸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总天数(OR=0.967)、感染性休克(OR=11.580)、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OR=16.864)、未接受恰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OR=6.533)、APACHEII评分(OR=1.160)、SOFA评分(OR=1.449)为影响ICU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28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性休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未接受恰当的经验性抗生素治疗、APACHEII评分、SOFA评分为ICU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一瑾[3](2021)在《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文中提出第一部分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目的:分析某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变迁,为临床SA血流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某院2012年1月~2019年12月SA血流感染住院患者的药敏数据和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是否行有创操作及预后等),删除年龄<18岁和关键数据缺失的病例后共纳入130例。根据年份将患者分为2012~2015年组(n=43)和2016~2019年组(n=87),对八年来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SA耐药性的变迁以及甲氧西林耐药株(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检出情况进行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八年来本院共收治成人住院患者406217人次,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3.2/10000,从2012年的1.8/10000上升至2019年的3.0/10000,卡方趋势检验分析表明,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2.SA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130例SA血流感染患者中男性88例(67.7%),女性42例(32.3%),平均年龄61.4±17.4岁。其中包括医院获得性感染77例(59.2%),社区获得性感染53例(40.8%)。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40例,30.8%)、肾脏内科(36例,27.7%)、呼吸内科(6例,4.6%)和内分泌科(6例,4.6%)等。114例(87.7%)患者有基础疾病,其中98例(75.4%)患者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疾病。以心血管疾病(82例次,63.1%)、肾脏疾病(56例次,43.1%)和糖尿病(51例次,39.2%)最为常见。100例(76.9%)患者感染前行侵袭性操作,包括留置静脉管73例(56.2%)、保留导尿72例(55.4%)和机械通气24例(18.5%),其中有47人次(36.2%)住院期间行两种及以上有创操作。患者的感染主要源于肺部感染59例(45.4%)、血液透析导管感染38例(29.2%)及皮肤和软组织感染35例(26.9%)。有7例(5.4%)感染来源不明,39例(30.0%)合并了两种或两种以上部位感染。130例患者中28d预后良好96例(73.8%);预后不良34例(26.2%),其中院内死亡14例(10.8%)。3.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均100.0%敏感,耐药率低于30.0%的有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高于60.0%的有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常用抗菌药物(除苯唑西林和喹诺酮类)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但其中仅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A的检出率为22.3%,随着年度的变迁,MRSA的检出率从2012年的18.6%上升至2019年的24.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八年来,该院SA血流感染的发生率维持在1.8/10000~4.1/10000,随着年度的变迁,呈现显着上升趋势。2.SA血流感染患者以男性居多,主要分布在ICU和肾脏内科。患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且行侵袭性操作的比例较高,感染来源以肺部和血液透析导管感染为主。3.八年来,SA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完全敏感,对苯唑西林、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的耐药率保持在30.0%以下,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在60.0%以上。与2012~2015年相比,2016~2019年SA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显着下降,MRSA的检出率无显着性变化。第二部分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目的:1.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以加强对MRSA感染的防治。2.建立本院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该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1.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150例SA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2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建模组(n=130),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患者作为验证组(n=20)。根据建模组检出的病原菌是否对甲氧西林耐药,将建模组分为对甲氧西林耐药(MRSA组,n=29)组和甲氧西林敏感(Methicillin-Sen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MSSA组,n=101)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得到的独立危险因素的偏回归系数(β值)建立回归方程,即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β0+危险因素1×β1+危险因素2×β2+…+危险因素X×βX,将模型应用于建模组患者进行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时拟合较好),采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得出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再将模型应用于验证组,观察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度。2.选取验证组中确诊SA血流感染前进行过经验性用药的17例患者,根据其经验性用药是否与模型相符,分为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8)和不恰当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组(n=9),从28d预后、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三个方面,对该模型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1.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住ICU(OR=5.595,95%CI:2.073~15.100,P=0.001)、医院获得性感染(OR=4.044,95%CI:1.311~12.471,P=0.015)、感染来源≥两个部位(OR=3.421,95%CI:1.225~9.550,P=0.019)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OR=3.499,95%CI:1.110~11.028,P=0.033)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抗菌药物应用中,确诊前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OR=3.120,95%CI:1.124~8.661,P=0.029)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回归方程=-1.427+入住ICU×1.722+医院获得性感染×1.397+感染来源≥两个部位×1.230+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1.252。经Hosmer-Lemeshow检验P=0.566>0.05,拟合优度较好。ROC曲线下面积(AUC)=0.835(95%CI=0.762~0.908,P<0.001),模型判别敏感度为72.4%,特异度为79.2%,感染MRSA的分值临界值为11.5。验证组在模型下预测的总体准确率为80.0%,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85.7%。3.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临床效果评价与不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的临床预后相比,恰当经验抗感染治疗组预后不良和院内死亡的比例降低,住院费用减少,住院时间缩短,两组在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入住ICU、医院获得性感染、感染来源≥两个部位和确诊前2周内抗菌药物应用史是MRSA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2周内应用三四代头孢菌素与MRSA血流感染有关。2.本研究建立的MRSA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分值临界值为11.5,总体有效率较高,可用于临床预测MRSA血流感染。3.采用本研究建立的MRSA风险预测模型,针对性的选择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费用、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

缪雯[4](2021)在《糖尿病足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危险因素及基因分布和同源性分析》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微生物学特性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目的探讨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MRSA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DFI患者的微生物特征。为预防控制病原菌传播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徽某三甲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DFI患者临床资料,设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组及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感染组。DFI人群罹患MRSA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工具确定。同时从东华医技系统导出上述DFI患者病原菌感染信息,确定病原菌分布,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和VITEK-Compact2检测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感染的患者标本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292例DFI患者检出的病原菌337株中革兰阳性菌占50.45%(170/337),MR SA 34株,MSSA 40株;革兰阴性菌158株,占46.88%。真菌9株占2.67%。M RSA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四环素、苯唑西林、头孢西丁、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棒酸)耐药率明显高于MS SA(P<0.05)。菌株分离前使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OR=1.094,95%CI:1.0151.595)、头孢菌素类(OR=1.100,95%CI:1.0161.614)、溃疡面积大(OR=1.168,95%CI:1.0291.324)、糖尿病病程长(OR=1.176,95%CI:1.0311.342)以及合并骨髓炎(OR=1.134,95%CI:1.0191.946)是DFI患者感染MRSA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DFI患者中MRSA感染率高,且耐药范围广。既往使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头孢菌素类、溃疡面积大、糖尿病病程长及合并骨髓炎均可导致患者感染MRSA。因此,临床工作中应尽可能规避风险因素,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时干预,避免耐药菌在DFI患者中扩散,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第二部分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基因分布及同源性分析目的研究DFI患者MRSA感染菌株的耐药基因及杀白细胞素(PVL)基因分布,并进行同源性分析,以确定该院DFI患者MRSA感染菌株的主要耐药机制,对医院抗菌药物选择及疾病防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34株鉴定明确的分离自DFI患者的MRSA感染株,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mec A,mec C,aac(6’)/aph(2”),aph(3’)-Ⅲ,ant(4’,4”),erm A,erm B,erm C,tet M,tet K,耐消毒剂基因qac A/B,杀白细胞素PVL等。并采用MALDI-TOF-MS技术对MRSA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34株MRSA中耐药基因mec A,aac(6’)/aph(2”),aph(3’)-Ⅲ,ant(4’,4”),erm A,erm B,erm C,tet M,tet K,qac A/B,PVL携带率分别为91.18%,23.53%,17.65%,11.76%,82.35%,17.65%,35.29%,35.29%,26.47%,76.47%,26.47%。未检出mec C基因。MALDI-TOF-MS同源性分析将34株MRSA分为两大簇。结论DFI患者MRSA感染菌株耐药基因和耐消毒剂基因携带率高,且同源性较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应加强预防和管理,注意严格的环境消毒以及手卫生,同时注意抗生素和消毒剂的合理应用,以避免交叉污染等医院感染耐药菌株的流行或暴发。

朱立[5](2021)在《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耐药菌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造成了经济上的巨大损失,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关注的问题。世卫组织预测,如果不能找到解决办法,我们将步入无药可用的“后抗生素时代”。目前,西医主要通过研发新抗生素来应对耐药菌,但因耐药菌形成速度快于抗生素研发速度,所以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于是我们想到了中医中药。中医治疗感染性疾病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应对耐药菌感染依然以辨证论治为主,缺乏专门指导耐药菌感染辨治的中医理论。鉴于此,导师提出了“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的中医新论并在古方达原饮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方“新加达原散”。本论文即是围绕这两项创新点展开的。研究目的通过整理文献,解释中医新论“耐药菌感染从伏邪论治”的立论基础。通过实验研究,观察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杆菌(Kp)生物膜的作用。通过临床研究,评价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①通过梳理及研究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与伏邪相关的文献及古代七位代表性医家王履、吴又可、张璐、蒋宝素、叶天士、雷丰、柳宝诒对伏邪的治验发挥,探讨了伏气学说的源流、概念的演变,以及伏邪与耐药菌的关系。②通过查阅本草及方剂相关的古今文献,从方中的四组药入手,进而对每味药及全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验研究:①XTT法观察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形成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和药液各100 μL,培养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酶标仪上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②XTT法观测药物对MRSA、多重耐药Kp成熟期生物膜膜内活菌的影响:96孔板中加入MRSA或多重耐药Kp菌液(OD600=0.1)100 μL,培养24小时后加药,药物作用24小时后洗板,加入XTT,检测万古霉素和新加达原散对MRSA、多重耐药Kp膜内活菌的影响。③扫描电镜观察新加达原散对成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的影响:24孔板内置入干净、无菌的玻璃片,加入MRSA、多重耐药Kp菌液培养24小时后加入同体积的药物,药物作用24小时后,制成药品,观察并拍照。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观察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安门医院ICU/急诊病房收治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结合组、西药组。三组均予以基础及支持治疗。中药组予新加达原散,结合组予相关抗生素与新加达原散,西药组予抗生素,疗程均为7天。三组均于第0、3、7天观察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CPIS评分、痰培养、中西医有效率及安全性指标,以评价新加达原散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理论研究:①中医新论“耐药菌从伏邪论治”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是对中医伏气学说的继承和创新。②新方“新加达原散”是对古方达原饮的继承和创新,更契合今日临床实际。实验研究:①XTT法示新加达原散对形成期及成熟期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②扫描电镜示新加达原散可破坏MRSA、多重耐药Kp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最终中药组49例、西药组48例、结合组49例,共146例患者入选。三组基线指标(性别、年龄、APACHEII评分、基础病分布、痰培养结果、机械通气与血液净化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指标:体温:三组体温均下降。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体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结合组差异最明显(P=0.000)。下降程度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常率比较,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01)。白细胞:三组白细胞均降低。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三组均下降。治疗前后,结合、西药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23)。C反应蛋白: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降钙素原:三组均下降。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氧合指数:三组均上升。三组整体比较,三个时间点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分组比较,三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三组变化趋势不规律。三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组差异相对最大。中医证候积分:三组均下降。中药、结合组三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痰培养结果: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有效率:从中医积分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63.3%),但三组有效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8)。从西医指标判断,结合组有效率最高(77.6%),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但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安全性指标:未发现与试验用药相关的安全性指标异常。28天病死率:结合组最低(38.8%),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0)。研究结论实验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体外对MRSA及多重耐药Kp生物膜膜内菌有抑制作用、且能破坏生物膜及膜内菌的结构。临床研究表明,新加达原散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中,对体温、炎症指标的夏常、氧合的改善均有积极作用,与抗生素联用疗效更佳,且28天病死率有下降趋势。由此可见,中医新论“从伏邪论治耐药菌感染”与新方“新加达原散”是理论依据充分、实验结果阳性、临床用之有效的两大创新点,可以解决一部分抗生素耐药的问题。

田莉莉[6](2020)在《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文中指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机会性致病菌,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抗生素耐药性全球评估中被列为高度优先类别病原。它能引起一系列疾病,包括败血症、肺炎、心内膜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和植入物相关的生物被膜感染。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致病性、感染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抗生素治疗一直是金葡菌感染的首选治疗策略,其广泛应用大大改善了金葡菌感染的预后。70多年来,在治疗致命疾病方面,临床应用抗生素具有价格低廉、高效等优点。但由于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和广泛传播,致使已有抗生素临床疗效不断下降,大型制药公司逐渐退出新抗生素开发。因此,需要新策略来治疗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例如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抗菌增效剂及新型疫苗的研发等策略。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估了10种新合成的头孢类抗生素的体外抗菌活性,测定其对60株革兰氏阳性菌和60株革兰氏阴性菌的MIC,结果显示,其中两种化合物NAC-3和NAC-19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接着又进一步测定NAC-3和NAC-19对另外临床分离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0株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再次证明其对MRSA和MSSA表现较好的抑菌活性,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作用较弱。前面已证实两种化合物对MRSA均具有良好的体外抑菌作用,为验证其在体内的保护活性,本研究进一步建立小鼠全身感染模型,评价其体内抗菌活性。结果显示NAC-19及NAC-3对MRSA菌株USA300及临床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1B2B、SA28引起的小鼠全身感染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中NAC-19治疗效果显着优于NAC-3及临床常用抗生素头孢吡肟和拉氧头孢。基于上述试验结果,选择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评价其抗MRSA作用。NAC-19是以头霉素C作为原料合成的甲氧头孢菌素类半合成抗生素。由于头霉素C母核的存在,NAC-19对β-内酰胺酶有较强的抗性,同时对能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也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其对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9213(MSSA)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MRSA)均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有效抑菌浓度分别为0.5μg/m L和8μg/mL。之后,通过测定杀菌曲线、抗菌后效应,证明了NAC-19对MRSA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抗菌作用。我们进一步评估NAC-19的体内抗菌作用,分别建立了MRSA菌株引起的小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后肢股部感染模型和小鼠肺炎模型,结果显示NAC-19对于MRSA菌USA300引起的股部感染、小鼠肺炎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目前药物联合使用被认为是有效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减少用药剂量、减少药物副作用、减缓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有效方法。研究表明,病原菌毒力因子抑制剂与抗生素联用可有效增强其体内抗菌作用,减少其用量。分选酶A(SrtA)是金葡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前期实验发现异牡荆苷在体外可有效抑制金葡菌SrtA介导的粘附作用。本研究进一步评价了异牡荆苷与NAC-19联合在体内对金葡菌引发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结果显示NAC-19与异牡荆苷联合能明显减轻金葡菌感染性肺炎小鼠肺组织的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减少肺部载菌量,显着提高小鼠存活率。最后分析了NAC-19与异牡荆苷联合抗菌机制,结果表明异牡荆苷可与SrtA特异性结合,进而干预细菌对上皮细胞的粘附和侵袭,发挥体内协同NAC-19抗菌作用。综上所述,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在体外和体内对MRSA菌株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菌作用,同时异牡荆苷作为SrtA抑制剂与NAC-19联合使用,减少了药物用量,并表现出较好的体内抗菌活性。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为MRSA的有效控制提供了新的候选物,为缓解多重耐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钟灵[7](2020)在《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抗MRSA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前,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它几乎对所有可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产生了耐药性。耐药性的产生极大的制约了抗生素的临床使用,而新抗生素的研发速度远比不上耐药性的生成速度。因此,除了发现新的抗生素,我们必须发现新的方法来改变耐药性的进程。特别是,我们需要制定新的抗菌治疗策略,可以限制、重定向、甚至逆转抗性进化的过程。联合用药为克服细菌耐药机制和恢复抗生素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策略。联合疗法的使用可以扩大抗菌活性的范围,减少细菌耐药性,针对新的药物靶标,并减少这些抗菌剂的毒性和有效剂量。在抗MRSA药物的开发中,天然化合物的治疗潜力越来越被认可。本研究通过棋盘法研究了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抗MRSA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茶黄素与8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有明显的协同抑制作用(FICI<0.5),其中茶黄素与头孢噻呋的协同抗菌效果最好,FIC指数最低。我们通过小鼠金葡菌感染肺炎模型研究了茶黄素与头孢噻呋的体内抗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用抗生素组相比,联合给药组小鼠肺部载菌量明显降低且感染情况有极大改善,生存率提高了20%。通过TMT相对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我们研究了64μg/ml的茶黄素对MRSA USA300蛋白表达的影响。在茶黄素处理组中,有333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192个蛋白表达上调,141个蛋白表达下调。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的协同抑菌机制主要可分为以下4类: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杀菌作用是通过抑制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干扰细胞壁合成来实现的。茶黄素可降低谷氨酸的合成从而间接的影响细胞壁的合成。因此,干扰细胞壁合成可能是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的机制之一。2.茶黄素处理诱导了金葡菌的两种主要的自溶酶的上调,两种自溶酶的上调加速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的细菌自溶。因此,加速细菌自溶可能是茶黄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抗菌的另一个机制。3.茶黄素处理引起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和SodM的表达下调,导致羟基自由基的增加,从而促进了细胞的死亡。因此,茶黄素可加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的氧化应激从而加速细菌的死亡。4.茶黄素处理下调了关键的核糖体蛋白RimP和L 2的表达,从而影响了70S核糖体的组装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其中包括许多耐药蛋白的合成,导致细菌的生长速度和耐药水平降低。采用RT-PCR研究了64μg/ml的茶黄素对USA300中mecA、lytM、nirD、sodA、rplB等基因转录的影响,发现mecA基因未发生差异性表达,lytM基因发生差异性上调表达,nirD、sodA、rplB等基因发生差异性下调表达,与蛋白组的结果一致。

荣禧[8](2020)在《医院MRSA感染分布及三种常用MRSA治疗药对MRSA肺炎的药效评估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调查山东省青州地区三所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青州市人民医院、青州市妇幼保健院)不同科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状况,分析我市MRSA医院流行分布现状。同时,对三所医院应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奈唑胺治疗MRSA肺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从而为临床医师有效治疗MRSA肺炎提供可靠的用药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山东省青州市三所医院(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青州市人民医院、青州市妇幼保健院)自2016年1月-2019年12月时间段内上报到医院感染管理科住院患者细菌培养MRSA阳性的菌株后,通过对阳性菌株标本的类型、科室来源、耐药状况、MRSA院内感染率、MRSA感染好发部位进行统计,对我市三所医院MRSA医院流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收集较完整的MRSA肺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不同的用药情况分为万古霉素组、替考拉宁组及利奈唑胺组三组,对三组药物的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阳性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细菌培养进行统计,通过分析三种药物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估了三种药物治疗MRSA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统计期间共收集我市住院病人非重复分离MRSA阳性标本557株,同期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标本1177株。统计结果显示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占比较高,2016年占比51.1%,2017占比47.4%;2018年占比47.1%;2019年占比43.6%;而标本类型中以痰液居多,共315株(占56.5%),血液86株(占15.4%),分泌物62株(占11.1%),穿刺液48株(占8.6%),肺泡灌洗液16株(占2.8%,)尿液16株(占2.8%),其他14株(占2.5%)。557株MRSA阳性菌株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耐药率达高90%以上,对利福平、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等药物也有较高的耐药情况,统计期间未发现有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的菌株。MRSA感染患者病例中男性居多(男女比1.5:1),50岁以上是高发人群(占76.5%)。确诊为医院获得性MRSA(Hospital-acquire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HA-MRSA)患者208例,社区获得性MRSA(Community-acquire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CA-MRSA)患者265例,MRSA院内感染率43.9%。MRSA感染部位好发于呼吸道,此外手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次之。2.将符合条件的121例MRSA肺炎感染患者纳入研究病例,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万古霉素组(57例),替考拉宁组(26例)以及利奈唑胺组(38例)。临床有效率分别为万古霉素47.37%,替考拉宁42.31%,利奈唑胺68.42%。细菌清除率分别为52.63%,50.0%,73.68%。三组两两比较利奈唑胺组临床有效率及细菌清除率明显高于万古霉素组及替考拉宁组(P<0.05),万古霉素与替考拉宁组比较,临床有效率及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5.38%、13.1%以及15.38%,三组之间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RSA仍是我市院内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之一,对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药物耐药程度高,不推荐作为治疗MRSA感染的经验用药。复方新诺明耐药率偏低,在临床中可酌情应用,但要及时评估临床效果,根据相关的药敏试验,必要时及时调整抗生素。目前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MRSA均敏感,可作为临床MRSA治疗的一线药物。2.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普外科是我市MRSA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反复住院、体质弱、近期有侵入性操作的老年患者是MRSA易感人群。呼吸系统是MRSA的主要好发感染部位。临床医生对重点科室、高发人群及高危因素应重点监管;规范无菌操作流程,及时采取有效的隔离及消毒措施,注意卫生宣教,避免MRSA院内爆发或流行。3.三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用药安全性好。其中,利奈唑胺对于治疗MRSA肺炎的临床效果优于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

龙朋伟[9](2020)在《2016-2018年北京市流感共感染病原谱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流感病毒与其他病原体共感染是导致社区获得性肺炎高发生率、高致死率的重要原因。社区获得性肺炎早期用药缺乏针对性导致了病程延长、治疗成本升高、细菌耐药率上升。了解与流感病毒相关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共感染病原体分布特点,可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以及有针对性地预防、控制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减轻社会负担。目的:通过对北京市2016-2018年流感病毒感染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样本进行多种病原体检测,进一步分析北京市流感病毒共感染的病原谱及其规律,为北京市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社区预防和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北京市2016-2018年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的307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鼻咽拭子、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胸腔穿刺液等呼吸道样本,提取核酸并进行23种呼吸道病原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室检测。对检测结果按不同因素分组,使用SPSS 21.0软件,采用?2检验对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所有307例样本中,检测到23种呼吸道病原体中的15种。其中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的有272例,占全部样本的88.60%;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92例,占全部样本的29.97%;乙型流感病毒阳性65例,占全部样本的21.17%。流感病毒与其他病原体共感染的比例(68.08%)明显高于流感病毒单独感染的比例(31.92%)。在共感染样本中,最多检测到6种病原体的共感染,流感病毒与细菌共感染占比较高(75.60%)。老年人更易发生共感染,且更易进展为重症。在老年人群和危重症人群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阳性率明显偏高。流感病毒共感染的发生率、病原体数目和病原体阳性率的分布在不同性别间没有明显差异。在2016-2018年间,北京市流感病毒感染的社区获得性肺炎大多数发生在春季和冬季(60%),较少发生在夏季和秋季(40%)。结论:在北京市2016-2018年期间流感病毒阳性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率,且共感染的比例显着高于流感病毒单独感染的比例。与呼吸道其他病毒相比,流感病毒与细菌共感染现象更为普遍,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本研究为预防和指导流感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制订与用药筛选提供了数据支持。

卢苑青[10](2020)在《禽舍气溶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流行及对鸡炎症的影响》文中认为葡萄球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球菌,在家禽养殖舍和医院都广泛存在,是造成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人畜共患菌。在家禽养殖业中可引起禽类急性败血症、关节炎骨膜炎等疾病,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oNS)是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条件致病菌。养殖场是病原传播的重要场所之一,在相对封闭的养殖舍中,气溶胶是病原传播的重要途径,但是葡萄球菌在禽舍气溶胶中的流行性及特征尚未明确。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华中地区9家家禽养殖场气溶胶的样品,通过持续监测,发现在养殖最初的60天内,葡萄球菌在禽舍气溶胶中显着增长,平均最高达到2.0×106cfu/m3,占全部可培养细菌的75.4%。禽舍气溶胶及养殖场工人鼻拭子中分离的102株葡萄球菌经鉴定全部为CoNS。其中松鼠葡萄球菌占41.2%,为优势葡萄球菌菌种;此外还有马胃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阿尔莱特葡萄球菌及鸡葡萄球菌等。选取11种抗生素进行药敏测试,气溶胶中分离的CoNS菌株多呈现多重耐药性,其中对氯霉素、四环素、青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3.14%、91.18%、69.61%。在这些CoNS中,49%的菌株对苯唑西林具有耐药性(MIC≥2),为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CoNS,MRCoNS)。使用PCR技术对所有CoNS进行耐药基因mecA的检测,证实有36.3%的菌株携带有mecA耐药基因。进一步通过MRCoNS与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ensitive S.aureus,MSSA)共培养实验,首次实验证实耐药基因mecA可以从MRCoNS菌株向MSSA转移,证明MRCoNS是MSSA形成“超级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aureus,MRSA)的mecA耐药基因重要提供者。为了进一步研究养殖场气溶胶中CoNS对养殖场鸡只健康的影响,选择106cfu/m3浓度的CoNS对SPF雏鸡进行气溶胶雾化感染,剖检及荧光定量RT-PCR可知,虽然作为条件致病菌,雏鸡暴露于CoNS气溶胶中并未发生明显的器官病变,但可诱导肺部和脾脏炎症因子IL-1β,IL-6,IL-8的表达量显着提高,说明暴露于一定浓度的CoNS气溶胶可诱导家禽的炎症反应。本研究的结果表明CoNS是家禽舍气溶胶中的主要细菌,可诱导家禽炎症因子的显着上调表达,潜在地影响动物生产性能。此外CoNS呈现多重耐药,且耐药基因mecA呈高携带率,可转移给MSSA形成MRSA,具有潜在的公共卫生安全威胁。本研究阐明了家禽养殖舍气溶胶中葡萄球菌的流行及耐药特征,并初步揭示了其对鸡群健康的影响,对家禽养殖用药有重要指导意义,并对家禽养殖场中葡萄球菌的防控提供科学数据与理论依据。

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及其结构域的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征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及危害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及危害
    1.2 噬菌体及噬菌体裂解酶
        1.2.1 噬菌体
        1.2.2 噬菌体裂解酶
    1.3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筛选及其裂解酶的功能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菌株与质粒
        2.2.2 主要试剂
        2.2.3 试剂配制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的筛选及鉴定
        2.3.2 噬菌体裂解酶LysZ的原核表达
        2.3.3 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3.4 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悬液的制备
        2.3.5 裂解酶LysZ酶活的测定
        2.3.6 裂解酶LysZ最适温度的研究
        2.3.7 裂解酶LysZ最适pH的研究
        2.3.8 金属离子对裂解酶LysZ裂解活性的影响
        2.3.9 离子强度对裂解酶LysZ裂解活性的影响
        2.3.10 牛奶组分对裂解酶LysZ裂解活性的影响
        2.3.11 牛奶体系中裂解酶LysZ的裂解活性
        2.3.12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噬菌体的筛选
        2.4.2 重组质粒p ET15b-LysZ的构建
        2.4.3 裂解酶LysZ的表达及纯化
        2.4.4 裂解酶LysZ的酶学性质
        2.4.5 离子强度对裂解酶LysZ活性的影响
        2.4.6 裂解酶LysZ在牛奶中的应用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噬菌体裂解酶结合域和裂解域的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重组质粒pET28a-EGFP-CBDz的构建
        3.3.2 结合域EGFP-CBDz的表达与纯化
        3.3.3 结合域EGFP-CBDz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
        3.3.4 温度对结合域EGFP-CBDz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的影响
        3.3.5 pH对结合域EGFP-CBDz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的影响
        3.3.6 离子强度对结合域EGFP-CBDz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的影响
        3.3.7 牛奶体系中结合域EGFP-CBDz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结合研究
        3.3.8 重组质粒pET28a-CHAP的构建
        3.3.9 裂解域CHAP_(LysZ)的表达纯化
        3.3.10 裂解域CHAP_(LysZ)的裂解活性检测
        3.3.11 裂解域CHAP_(LysZ)的酶学性质测定
        3.3.12 裂解域CHAP_(LysZ)温度稳定性的研究
        3.3.13 牛奶组分对裂解域CHAP_(LysZ)活性的影响及其在牛奶中的应用
        3.3.14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结合域EGFP-CBDz酶学性质研究
        3.4.2 基于牛奶体系中裂解酶结合域与MRSA的结合能力评价
        3.4.3 重组质粒pET28a-CHAP的构建
        3.4.4 裂解域CHAP_(LysZ)的表达纯化
        3.4.5 裂解域CHAP_(LysZ)的酶学性质
        3.4.6 基于牛奶体系中裂解域CHAP_(LysZ)控制MRSA污染能力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噬菌体裂解酶及其裂解域在肉制品杀菌中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对猪肉和腊肉的MRSA污染的削减能力评估
        4.3.2 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4.3.3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对MRSA生物膜去除能力评估
        4.3.4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与抗生素协同对生物膜去除能力评估.
        4.3.5 统计学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对鲜猪肉中MRSA的削减能力
        4.4.2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对鲜猪肉中MRSA的削减能力
        4.4.3 裂解酶LysZ和裂解域CHAP_(LysZ)对MRSA生物膜的削减能力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噬菌体裂解酶及其裂解域在皮肤杀菌中应用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小鼠皮肤模型建立
        5.3.2 实验分组及处理
        5.3.3 血液白细胞检测
        5.3.4 伤口MRSA计数
        5.3.5 皮肤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5.3.6 炎症因子酶联免疫反应试验
        5.3.7 统计学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裂解酶和裂解域对皮肤损伤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的影响研究
        5.4.2 裂解酶和裂解域对皮肤损伤小鼠伤口组织的影响研究
        5.4.3 裂解酶和裂解域对皮肤损伤小鼠伤口MRSA杀菌效果的研究
        5.4.4 裂解酶和裂解域对皮肤损伤小鼠炎症反应及免疫反应的影响研究
    5.5 小结
第六章 噬菌体裂解酶结合域偶联金纳米颗粒制备与靶向杀菌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6.2.1 实验原料与主要试剂
        6.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6.2.3 溶液配制
    6.3 实验方法
        6.3.1 金纳米颗粒 Au@PEG-EGFP-CBDz 的制备
        6.3.2 金纳米颗粒Au@PEG-COOH的表征
        6.3.3 金纳米颗粒 Au@PEG-EGFP-CBDz 与 MRSA 的结合
        6.3.4 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在模拟体系中对MRSA的杀灭效果研究
        6.3.5 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对MRSA的体内杀灭作用研究
        6.3.6 统计学分析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金纳米颗粒的表征
        6.4.2 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在缓冲体系中对MRSA的杀灭效果研究
        6.4.3 金纳米颗粒Au@PEG@EGFP-CBDz对小鼠细菌性感染的MRSA的杀灭效果研究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数据采集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实验室指标单因素分析
    3.3 微生物学结果及耐药性
    3.4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3.5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诊治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及菌株耐药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MRSA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糖尿病足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危险因素及基因分布和同源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糖尿病足感染患者微生物特性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部分 糖尿病足感染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基因分布及同源性分析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危险因素、分子流行病学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细菌耐药机制的分类
        1.1 基因水平耐药
        1.2 蛋白质水平耐药
        2 临床常见细菌的耐药机制
        2.1 大肠埃希菌主要耐药机制
        2.2 肺炎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
        2.3 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耐药机制
        2.4 鲍曼不动杆菌主要耐药机制
        2.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耐药机制
        3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药抗细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 抗耐药大肠埃希菌相关机制
        1.1 抑制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2 消除R质粒
        1.3 其它机制
        2 抗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相关机制
        2.1 抑制生物被膜形成
        2.2 其它机制
        3 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机制
        4 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相关机制
        5 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相关机制
        6 结语及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研究一 伏气钩玄
        1 理论萌芽期
        1.1 伏寒化温,本为内经经旨;热病遗复,当是耐药先声
        1.2 伤寒有五,新感伏气不同;广义狭义,后世多引多从
        2 缓慢成型期
        2.1 叔和之论,热病初步区分;伏气之治,六经原可涵盖
        2.2 安道雄辨,寒温之异始判;溯洄医经,首肯伏邪存在
        3 变化成熟期
        3.1 戾气之说,吴氏大胆发明;邪伏膜原,比类耐药细菌
        3.2 绪论伤寒,诸证条分缕析;间言伏气,论治初具雏形
        3.3 问斋医略,伏温始有专篇;学宗又可,治用达原加减
        3.4 幼科要略,伏气字字珠玑;天士手笔,清泄亦重根抵
        3.5 纵论时病,四时皆有伏气;以法领方,方药切合实际
        3.6 致力温热,伏气源流俱楚;集大成者,理法方药尽述
        4 发展壮大期
        4.1 吉人新论,六淫皆是伏邪;衷中参西,百家争鸣可喜
        4.2 耐药细菌,伏邪关系密切;导师观点,守正复又创新
        5 小结
    研究二 学习导师经验方新加达原散配伍用药特色的体会
        1 柴胡、黄芩组
        2 蝉衣、酒军组
        3 草果、乳香、白芷组
        4 赤芍、石膏、青黛组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新加达原散体外对两种耐药菌生物膜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菌株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物
        1.4 实验试剂及配制
        1.5 实验药液、菌液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形成期的活菌量
        2.2 微孔板法/XTT法检测药物作用后MRSA、Kp生物膜成熟期的活菌量
        2.3 扫描电镜观察药物作用后MRSA、Kp成熟期生物膜内细菌
    3 结果
        3.1 微孔板法结果
        3.2 扫描电镜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新加达原散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1.8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1.9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方法
        2.2 试验药品及给药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指标
        2.5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结果
        3.1 基础资料与基线情况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1 临床观察表
    附2 伦理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及抗金葡菌药物研究进展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类型
        1.2 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
    第二章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2.1 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2.2 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2.3 头霉素研究进展
        2.4 动物专用头孢菌素研究进展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体外抗菌活性评价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3及NAC-19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USA300及临床分离菌株的小鼠全身感染的治疗作用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的体外抗菌作用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对小鼠后肢股部感染的治疗作用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对小鼠肺炎的治疗作用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联合异牡荆苷对金葡菌肺炎治疗作用及初步机制
        6.1 材料
        6.2 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抗MRSA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1 金葡菌感染
        2 金葡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2.1 β-内酰胺酶介导的金葡菌耐药性
        2.2 PBP2a介导的金葡菌耐药性
        3 抗金葡菌治疗
        3.1 传统抗菌治疗
        3.2 联合治疗策略
    第二章 茶黄素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性质
        2 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2.2 降血脂作用
        2.3 抗炎作用
        2.4 抗肿瘤作用
        2.5 防治心血管疾病
        2.6 抗菌抗病毒作用
        2.7 防治牙周炎作用
    第三章 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1 蛋白质组学的定义
        2 蛋白质组学的重要性
        3 蛋白质组学在细菌研究上的应用
        3.1 细菌蛋白质组学常用的方法
        3.2 蛋白质组学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协同抗菌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茶黄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 USA300的抗菌作用
        2.2 茶黄素联合头孢噻呋对临床分离MRSA的抗菌作用
        2.3 杀菌曲线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章 茶黄素联合头孢噻呋对小鼠肺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小鼠金葡菌肺炎模型的建立
        2.2 头孢噻呋浓度的确定
        2.3 茶黄素浓度的确定
        2.4 体内联合实验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茶黄素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金葡菌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蛋白质鉴定结果
        2.2 蛋白质谱鉴定结果
        2.3 差异蛋白质聚类分析
        2.4 GO注释与KEGG通路分析
        2.5 差异表达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2.6 协同机制相关的差异表达蛋白
        2.7 茶黄素处理对USA300 PBP2a蛋白和β-内酰胺酶表达的影响
        2.8 RT-PCR验证蛋白质组学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茶黄素处理组中上调的蛋白
附录2 茶黄素处理组中下调的蛋白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8)医院MRSA感染分布及三种常用MRSA治疗药对MRSA肺炎的药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医院MRSA感染分布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菌株培养及药敏实验
        1.3 方法
        1.4 MRSA相关定义[39]
        1.5 数据处理
    2.结果
        2.1 MRSA年份统计
        2.2 标本类型统计
        2.3 标本科室来源统计
        2.4 菌株耐药情况统计
        2.5 MRSA感染好发部位统计
    3.讨论
第二部分 三种常用MRSA治疗药对MRSA肺炎的疗效评估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纳入标准[80]
        1.3 排除标准
        1.4 用药种类及用药方法
        1.5 观察指标
        1.6 临床疗效评估标准
        1.7 细菌清除疗效评估标准
        1.8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2 细菌清除率比较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讨论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9)2016-2018年北京市流感共感染病原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一般资料
        1.1.2 选择标准
        1.1.3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1.1.4 主要仪器及耗材
    1.2 方法
        1.2.1 样品核酸的提取
        1.2.2 RT-PCR扩增
        1.2.3 结果判读
        1.2.4 数据结果验证
        1.2.5 数据处理
第2章 结果
    2.1 数据背景分析
    2.2 检出呼吸道病原体的分布
    2.3 流感病毒(IV)单独感染及共感染
    2.4 与流感病毒(IV)共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数量、分布
        2.4.1 与流感病毒(IV)共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2.4.2 与流感病毒(IV)共感染的病原体数量
    2.5 流感病毒(IV)共感染
        2.5.1 流感病毒(IV)合并病毒感染
        2.5.2 流感病毒(IV)合并细菌感染
    2.6 与流感病毒(IV)共感染的病原体分布
        2.6.1 与甲型流感病毒(IVA)共感染的病原体分布
        2.6.2 与乙型流感病毒(IVB)共感染的病原体分布
        2.6.3 甲型流感病毒(IVA)与乙型流感病毒(IVB)共感染情况比较
    2.7 共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2.7.1 共感染发生率与年龄的关系
        2.7.2 共感染病原体数目与年龄的关系
        2.7.3 病原体分布与年龄的关系
        2.7.4 少儿组年龄分布及病情程度分布
    2.8 共感染与性别的关系
        2.8.1 共感染发生率与性别的关系
        2.8.2 共感染病原体数目与性别的关系
        2.8.3 病原体分布与性别的关系
    2.9 共感染与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
        2.9.1 轻症肺炎和重症肺炎的共感染发生率
        2.9.2 轻症肺炎和重症肺炎的共感染病原体数目
        2.9.3 病原体分布与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
    2.10 共感染与时间的关系
        2.10.1 共感染与季节的关系
        2.10.2 共感染与年份的关系
    2.11 荧光定量PCR病原检测结果验证
第3章 讨论
    3.1 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特点
    3.2 流感病毒共感染率较高的病原体的特点
    3.3 流感共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3.4 流感共感染与时间的关系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10)禽舍气溶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流行及对鸡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缩写说明
1.绪论
    1.1 葡萄球菌概述
    1.2 CoNS
        1.2.1 CoNS概述
        1.2.2 CoNS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
        1.2.3 CoNS对养殖业的危害
        1.2.4 CoNS的耐药机制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
    1.4 耐药基因在葡萄球菌中的转移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
        2.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2.1.3 主要试剂耗材
        2.1.4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2.1.4.1 培养基类
        2.1.4.2 相关抗生素药物溶剂
        2.1.4.3 核酸电泳相关溶液
        2.1.4.4 RNA提取相关溶液
    2.2 葡萄球菌的采集鉴定
        2.2.1 样品采集
        2.2.2 细菌分离与纯化
        2.2.3 葡萄球菌的鉴定
    2.3 葡萄球菌药敏实验及耐药基因检测
        2.3.1 药敏实验
        2.3.2 耐药基因验证
        2.3.3 SCCmec分型
    2.4 耐药基因转移实验
        2.4.1 供体受体菌粗筛
        2.4.2 重复药敏实验
        2.4.3 供受体菌培养
        2.4.4 耐药基因转移实验
        2.4.5 筛选结合子
        2.4.6 结合子耐药基因验证
        2.4.7 结合子药敏实验
    2.5 禽类感染及炎症因子检测
        2.5.1 雏鸡感染
        2.5.2 引物设计
        2.5.3 总mRNA提取
        2.5.3.1 器具及试剂的提前处理
        2.5.3.2 动物组织中RNA提取
        2.5.4 RT-PCR测定炎症因子相对表达量
        2.5.4.1 RNA质量检测与反转录
        2.5.4.2 荧光定量RT-PCR
3.实验结果
    3.1 禽舍气溶胶中葡萄球菌的监测、分离与鉴定
        3.1.1 气溶胶中葡萄球菌的监测
        3.1.2 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3.2 葡萄球菌耐药基因鉴定及药敏实验
        3.2.1 CoNS药敏实验
        3.2.2 CoNS耐药基因检测
        3.2.3 SCCmec分型
        3.2.4 mecA阳性与阴性菌株药敏结果分析
    3.3 mecA耐药基因转移实验
        3.3.1 供受体菌筛选
        3.3.2 结合子验证
        3.3.3 结合子药敏实验
    3.4 CoNS气溶胶感染对雏鸡的影响
        3.4.1 CoNS气溶胶感染后雏鸡的剖检
        3.4.2 CoNS气溶胶感染后肺部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变化
        3.4.3 CoNS气溶胶感染后脾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变化
4.分析与讨论
    4.1 气溶胶中CoNS的流行情况
    4.2 CoNS药敏及mecA基因携带情况
        4.2.1 CoNS药敏结果
        4.2.2 mecA携带及分型情况
        4.2.3 mecA阳性与阴性菌株耐药性比较
    4.3 mecA从 CoNS向金黄葡萄球菌的转移
    4.4 雾化CoNS感染SPF雏鸡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裂解酶及其结构域的制备与功能特性研究[D]. 闫继爱. 江南大学, 2021(01)
  • [2]ICU内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预后危险因素分析[D]. 徐广玉.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血流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甲氧西林耐药株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初步建立及评价[D]. 刘一瑾.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糖尿病足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危险因素及基因分布和同源性分析[D]. 缪雯.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新加达原散治疗耐药菌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探究[D]. 朱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新型头孢类化合物NAC-19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D]. 田莉莉. 吉林大学, 2020(01)
  • [7]茶黄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协同抗MRSA作用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 钟灵. 吉林大学, 2020(01)
  • [8]医院MRSA感染分布及三种常用MRSA治疗药对MRSA肺炎的药效评估研究[D]. 荣禧. 青岛大学, 2020(01)
  • [9]2016-2018年北京市流感共感染病原谱研究[D]. 龙朋伟.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10]禽舍气溶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流行及对鸡炎症的影响[D]. 卢苑青. 武汉轻工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MRSA) 肺部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