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四川天然气的发展前景

21世纪——四川天然气的发展前景

一、二十一世纪——四川天然气的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陈怡[1](2020)在《《绿领工作-二十一世纪的环保职业》(第三、四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绿领工作——二十一世纪的环保职业》(Green Collar Jobs---Environmental Careersfor the 21st Century)是对绿领工作背景和发展现状的系统论述。本翻译实践报告选自该书的第三章和第四章。在翻译之前,译者反复阅读全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原文的文体和语言特点。原文属于科技文体,具备以下特点:使用了大量专业术语和专有名词;名词化倾向明显;多用被动句和长句;逻辑严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借助平行文本、纸质词典、网络资源等辅助工具,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在本篇报告中,译者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了此次翻译实践的重点和难点。词汇层面包括词性转换、词义引申、术语和专有名词的翻译。句子层面包括被动句、定语从句和长句的翻译。语篇层面主要针对语篇的连贯性进行分析。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积累了科技文本相关的翻译经验,对绿领工作有了深入的认识,提升了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

赵双剑[2](2020)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重要演讲时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勾画出了“一带一路”的概念。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杜尚别举行的第一次中俄蒙元首会晤时提出了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设想。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于2015年3月发布的《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确认了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的地位。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着重于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旨在为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联邦之间提供一条安全、畅通、高效的运输大通道。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正在进行积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基础设施政策在三国之间的空间集聚、经济增长和收入转移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经济总量也带来了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作为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中蒙俄经济走廊必将在地区经济发展、东北振兴和全国乃至东北亚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的分析,透视中蒙俄三方的合作情况,揭示出经济走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发展建言献策。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的分析有利于人们全面认识中蒙俄经济走廊的作用,发掘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建设潜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这一政策实践,本文做了以下研究:第一章,绪论。首先就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形成作了简要阐释,说明了论文撰写的缘由。接着从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论证了研究的必要性,然后阐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基本结构和主要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从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中蒙和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和基础设施效应研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和综述。第三章,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界定了经济走廊和中蒙俄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与内涵,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建设所产生的空间效应、产出效应和开放效应理论。第四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介绍了中蒙俄经济走廊目前的状况。在交通走廊建设方面,中俄、中蒙分别开展了铁路、公路走廊建设的合作,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还介绍了中俄、中蒙在能源资源、双边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项目的合作以及服务行业对接上的表现。第五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以中国东北地区、俄远东地区和蒙古国的实证经验分析了降低区内交易成本、降低区际交易成本和促进技术溢出的空间效应;考察了蒙古国的集聚条件,揭示了其不能发生集聚的原因。第六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揭示了基础设施政策的产出效应。第七章,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进行了测度,再横向对“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国内沿线地区的对外开放度进行比较分析,运用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内8省市对外开放度、GDP增长率、货运量增长率和人口迁入比例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计量模型,判断经济增长率、运输能力、交通便利性和对外包容度对对外开放效应均有推动作用,应予以加强。第八章,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中蒙俄经济合作亟需转型升级,以进一步加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三国应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并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对“走廊经济”的认知并不是很明确,也没有专门的理论与之相对应。本文通过将空间经济学原理运用到经济走廊实践分析中,试图找到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区位、收入、经济增长率和经济聚集之间的关系。第二,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利用不同的基础设施隐性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构建综合基础设施指数,利用基础设施综合指标的表达式对基础设施样本附分,再进行回归分析,找出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政策的外溢效应。第三,利用“六大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马心明[3](2019)在《9·11事件以来的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研究 ——从地缘政治视角的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伊朗和巴基斯坦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沿线的关键国家,两国关系的发展影响到经济走廊建设的质量。本论文主要从地缘政治的视角来分析影响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以下简称为伊-巴关系)的因素,特别是9 ·11事件以后伊-巴关系的发展。首先,在第一部分对伊-巴关系进行了历史的回顾,在分别对伊-巴两国的地缘环境及两国的地缘联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地区国家和国际大国对伊-巴关系的影响,以及伊-巴关系发展的趋势和对中国影响。研究该时期伊-巴关系的发展特点后,我们可以发现伊-巴关系以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9 ·11事件为转折点,经历了密切、冷淡、对抗和合作等四个阶段。两国总体上保持合作友好的态势,两国关系受到地区国家阿富汗、沙特和印度的影响,在国际上主要受到中国和美国的影响。伊-巴关系的地区国家因素中,影响最深的是阿富汗。从地缘上来看,阿富汗国土深嵌入伊-巴两国。阿富汗在民族、宗教和文化上与伊朗和巴基斯坦有着密切联系,阿富汗局势的发展影响着伊朗和巴基斯坦国内的稳定。沙特和巴基斯坦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但冷战结束以来沙特与伊朗长期争夺在中东的主导权,表现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阵营的明争暗斗,使得巴基斯坦面临选边站的艰难困境。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在南亚地区一直与印度对抗,印度为了从外围突破,积极发展与伊朗和阿富汗的关系。伊朗为了制约巴基斯坦和沙特的关系,也有意进一步发展和印度的关系,由此形成了伊-巴关系中的许多微妙“博弈”或“制衡”战略。伊-巴关系的大国因素中,美国影响历史久远,近年来中国才对伊-巴关系产生影响,而且在未来中国的影响还会进一步扩大。美国对伊-巴关系的影响主要以伊朗伊斯兰革命为分水岭,之前美国是促进伊-巴关系发展的因素,之后则是阻碍伊-巴关系发展的因素。中国通过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把伊-巴两国都积极纳入框架之中,一直在促进两国在地区发展和稳定方面达成共识,通过中巴经济走廊的实施,中国已成为促进伊-巴关系积极发展的重要因素。未来的伊-巴关系会继续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一个良好互动的伊-巴关系将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稳定,也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而长远稳定的伊-巴关系,则需要在地区层面达成普遍的共识与合作。

张静[4](2017)在《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5月26日,莫迪宣誓就任印度联邦政府总理。在任内三年多的时间里,莫迪在外交方面投入了巨大热情,取得了丰硕成果。根据印度的外交理念与传统,莫迪政府基本采取了被印度战略界喻为“同心圆”的外交战略思想,将印度外交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的同心圆:第一层是印度的直接邻国即南亚地区国家,第二层是“扩展的邻居”,即印度直接邻国的外围国家,主要指穿越亚洲与印度洋的国家,第三层是指全球舞台,主要关注对大国与国际组织的外交。其中,本文将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同心圆定义为印度的大周边外交,也是莫迪上任后积极扩展印度影响力的地域。莫迪政府大力推行大周边外交政策符合印度崛起的逻辑。印度目前虽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但已成为最重要的地区大国,这也是新兴大国固有的发展道路。因此,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可视为印度实现“大国雄心”所必然采取的手段与途径。印度大周边外交具体政策虽然可能因国际环境和周边事态变化而发生相应调整,但外交思想和理念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探寻大周边外交政策的根源,需追溯印度特定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对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理念按其产生时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古代印度的遗产,其中广为流传并常被引用的是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二是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包括印度沿用至今的印度中心论与寇松的“斜坡理论”和“缓冲国理论”;三是印度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其中“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主要关注于印度洋,而南亚版“门罗主义”和“古杰拉尔主义”的关注重点则在南亚。这些理念对于印度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形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是印度外交思想的源头。除了印度的周边外交思想传统之外,具体到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其现实推动因素是不得不考量的重点之一。莫迪政府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一是莫迪政府对印度终须实现大国雄心的战略定位以及莫迪个人层面希望将印度崛起打上个人印记的愿望。二是安全上的双重考量,即对于陆、海双向大周边的地缘政治考量这一传统安全领域,和主要关注恐怖主义、海盗威胁、全球气候问题、能源安全等的非传统安全领域。三是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这方面的考量与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密切相关。四是大周边的软实力拓展,体现了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中地位的提升,得益于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拥有的良好基础。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实践层面可分为五个方向:一是致力于追求地区霸权的南亚地区政策;二是重点在经济的“东向行动政策”;三是考虑到能源与印侨问题的“西联”政策;四是关注安全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中亚”政策;五是拓展印度在更广阔空间经济与安全利益的南向政策。印度大周边外交的每一个方向都存在其独特的实施背景、核心利益关切、路径选择和具体效用评估,但不同方向在印度整体周边外交中的地位有所不同。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既有积极方面的影响与效果,也有消极方面的风险与挑战。政策积极的一面为: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增加了印度的地区影响力、提升了印度的大国地位、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而消极方面则体现为三个层面,即国际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地区层面的潜在风险与国家层面面临的挑战。无疑,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发展将继续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并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莫迪政府的大周边外交政策对中印关系会造成一系列影响。在大周边视野下,印度对中国存在三重定位:地缘上的防范对象、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和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对此,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采取了应对措施,一是在双边问题上立场强硬,二是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三是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四是在周边地区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五是与日本强化合作以应对“一带一路”。鉴于印度在大周边视野下对中国的定位,中国对中印关系更应采取全局性视角,立足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个伙伴”,即国家层面“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区域层面“引领增长的合作伙伴”、体系层面“战略协作的全球伙伴”,采用符合现实并致力于中印关系长远发展的政策举措。

郑欢[5](2014)在《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我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大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相应的重工业化,对能源的需求也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能源开始供不应求,此后能源供应的缺口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能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能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也加剧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临着动力不足的压力。我国的能源主要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风能、核能等,而煤炭作为我国长期依赖的第一能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0%左右,尽管近年来,随着天然气、风能等相对绿色清洁能源日趋广泛的使用,煤炭生产和消费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是截至2012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依然高达68.5%。能源资源禀赋的限制决定了在短期内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和消费格局无法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可耗竭性。随着经济增长对煤炭资源的不断消耗,煤炭也将由原先丰富的资源逐渐转变成短缺的资源。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储量相对丰富,但储量的丰富并不意味着就能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我国的煤炭资源供给还受到一系列相关制约因素的影响,如煤炭资源赋存条件、生态环境以及运输条件的约束等,正是由于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我国煤炭产量可能将面临一个所谓的“产量峰值”。若这一问题存在的话,既会阻碍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威胁。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并借鉴现有的研究成果,从煤炭产需两个角度进行思考,对我国煤炭产量峰值以及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在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煤炭需求预测以及煤炭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研究现状基础上,提炼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并确定相应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相关理论基础。本章分别对增长极限理论、化石能源峰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以及生态足迹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扩展性的分析和概括。第三章,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本章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能源以及煤炭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状况,并深入分析了中国能源和煤炭资源生产与消费现状与特征。首先对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特点、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能源供求形势以及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状况;其次,对中国的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量、煤炭供求形势、煤炭进出口状况、煤炭运输状况以及煤炭价格状况。第四章: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并通过Johasen协整检验法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全社会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接着分析了中国煤炭消费弹性系数、煤炭消费强度的历史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的协整关系与因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全社会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内存在由煤炭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第五章: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本章首先建立了煤炭消费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煤炭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接着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经济发展水平、煤炭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均有显着影响,其中煤炭消费强度因素具有最为明显的碳减排作用;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工业结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N型”曲线关系,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助于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实现。第六章: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本章采用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的分析方法,建立了面板数据非线性模型对中国煤炭需求进行了中长期预测,结果表明中国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明显,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第七章: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本章首先对煤炭产量峰值理论进行了阐述,接着同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与Logistic曲线模型对中国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线性回归模型由于存在的固有缺陷,会导致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是不准确的,因此主要采用Logistic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即在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下,中国煤炭产量将在2018年左右达到峰值,峰值产量为49.66亿吨,之后产量将逐渐下降。第八章:中国煤炭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本章认为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建立煤炭供求平衡的长效调控机制。这一调控机制包括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和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包括鼓励进口,充分利用国外煤炭资源和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合理开发国外煤炭资源两个方面。对国内煤炭供需总量的调控主要是从煤炭消费端和供给端两个方面来实现,从煤炭消费端实现对煤炭需求的总量控制,可以分为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直接调控是根据直接确定合理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控制煤炭需求总量,而间接调控主要就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能源结构以及提高能源利用率等方面入手,减少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从煤炭供给端实现对煤炭产量的总量控制,通过加大对煤炭生产的宏观调控,提前布局总量控制的各项保障工作,确保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后国内煤炭的有效供给以及满足经济发展合理的煤炭需求。第九章:结论及展望。对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论文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本文主要创新点:创新点1:关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目前在我国国内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经济学研究体系。而作为本论文研究对象的煤炭资源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特殊的双重作用。一方面,本论文肯定了煤炭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本论文又从生态足迹原理研究了我国煤炭资源生态可持续利用问题,结果发现在1988年到2011年间我国煤炭资源使用的生态承载力明显小于生态足迹,煤炭资源使用具有外部负效应,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承载力约束日益严峻。创新点2: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引入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关系的研究领域,并参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原理,建立经济发展与煤炭消费的非线性面板数据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同时将工业化、城市化作为两个重要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进行综合考虑,并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中长期煤炭需求进行了预测,得到结论我国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假说在我国成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了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在低、中、高三种不同经济增长情境下,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8亿吨-50亿吨左右。采用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原理来研究煤炭问题,目前在我国国内还很少。创新点3: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关于煤炭产量峰值的分析国外研究的较多,而国内相关研究较少,本论文通过Logistic曲线增长模型对中国以及山西、陕西和内蒙古三个地区的煤炭产量峰值进行了研究。以中国为例,到2018年,如果依然按照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和经济发展速度消耗煤炭的话,随着我国煤炭储量消耗殆尽,我国将面临着完全依赖煤炭进口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境地,这一方面对我国的自身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将对国际煤炭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着重大意义。

宋建国,张光亚[6](2000)在《二十一世纪国内外油气勘探发展趋势——兼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前景》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中东、独联体等成熟勘探地区和近海、极地及中国西部。成熟勘探区新发现油气田的规模将降低,石油地质条件复杂;天然气发现比例增大;新区勘探自然地理条件变差,且远景区越来越少;象塔里木这样的盆地已为数不多。二十一世纪

康清雪[7](2019)在《中俄关系:外源驱动到内生驱动》文中提出自苏联解体以后,中俄关系有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良好的中俄关系不仅具有全球战略意义,而且具有稳定的双边意义,中俄两国一直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之间关系,解决边界矛盾,稳定和发展两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对待国际问题上,中俄两国有着共同的国家利益,双方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倡导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展开合作,发挥双方的优势进行互补。两国关系发展至今,除了美国这一共同的外部环境之外,与国内政治利益和发展是分不开的,了解驱动两国关系的因素对于促进中俄关系长稳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回顾中俄关系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了驱动中俄关系发展的美国因素,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安全方面分析了美国对于中俄关系的促进作用。重点分析了驱动中俄关系发展的内部因素,包括地缘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国家形象因素。最后对中俄关系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建议。

张莹[8](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与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传播辐射能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各国之间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文化输出与引进在促进本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上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权重也随之增加,文化的对外传播为中国塑造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当今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背景下文化认同感逐渐加深,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不断增强,作为文化产业核心的出版产业居功至伟。特别是传统出版,多年来以书香凝心聚力,以图书版权贸易促进中国与世界多个国家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在不断提高图书出版业信心的同时,为各国优秀文化在世界的传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五年图书版权贸易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我国当前图书版权贸易面临的挑战,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五通”对沿线各国在文化发展方面带来的机遇为切入口,从版贸要素、“五通”内容、营销方式以及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等视角探讨在新的背景下,如何优选图书版权输出策略,以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输出。

郭亦成[9](2016)在《四川省页岩气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来,中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温室气体排放严重,环境问题愈发突出;同时,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赖程度很高,环境污染使得能源结构升级变得更加迫切,与此同时能源安全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与煤炭相比,页岩气是较为清洁的能源。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启示,中国的页岩气资源丰富,可以通过页岩气的开发与利用,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变与能源安全。在此背景下,四川省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成为了能源开发新的热点。论文从区域能源开发的视角出发,在国内区域经济研究的框架内对四川省页岩气开发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首先,论文阐述了我国进行页岩气开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梳理国内外关于页岩气的研究现状,并从经济理论角度阐明了页岩气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的作用。接下来研究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经验以及对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的启示;分析四川省页岩气开发的基础和发展现状;然后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对页岩气开发未来对四川省的经济与环境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模型架构内分析了未来影响四川省页岩气开发的关键因素;根据上述的分析,对四川省页岩气产业发展从推动页岩气技术进步、引导页岩气产业有序地市场化发展以及突出页岩气环保价值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杜雪明[10](2015)在《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新兴经济体不断崛起,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达国家已不再是刺激全球生产和消费的唯一源泉,未来不断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应通力合作改变全球政治和贸易形势。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典型代表,发展势头强劲。但发展带来的矿产资源消费量大幅上涨,全球矿产品市场、矿业投资环境的变化和矿业结构的调整,这一系列变化将对我国矿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矿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矿政管理的核心是矿业权管理。国家以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身份,通过矿业权管理,实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的基本要求。我国的矿业权管理历来是以政府管理为主体,在不同的时期,政府的定位不同。矿业权管理的重心在于矿业权布局的研究。目前为止国内涉及矿业权的文献也较多,但绝大多数都是研究矿业权(探矿权和采矿权)的性质、矿业权立法、矿业权管理的规范文件、矿业权制度改革、矿业权价值评估及我国矿业权市场,而有关矿业权布局的文献少之又少。然而对于矿业权如何进行合理布局、如何进行科学分区,如何把矿业权科学而已定量化,诸如此类问题的相关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对现有矿业权布局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矿业权布局领域有以下科学问题需要解决:(1)究竟什么样的矿业权布局不合理?——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业权布局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归类。(2)如何解决矿业权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业权布局不合理的典型类型提供优化方案和模式总结。(3)如何把矿业权布局定量计算?——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对矿区中影响矿业权布局的因素进行探讨,并把矿业权布局定量化。(4)什么样的矿区需要优化布局?矿业权布局较好的矿区又需要注意些什么?——要解决这个科学问题,则须根据矿业权布局等指标对矿区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矿区在矿政管理中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本文将围绕上述科学问题,对矿业权布局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由于笔者水平及论文篇幅有限,有些问题未能进行深入研究,可以留作下一步研究。矿业权布局考虑的因素过多,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的“矿业权布局”均指矿业权究竟布局。

二、二十一世纪——四川天然气的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十一世纪——四川天然气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绿领工作-二十一世纪的环保职业》(第三、四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翻译任务描述
    2.1 材料来源
    2.2 作者简介
    2.3 文本简介
3 翻译过程
    3.1 译前准备
        3.1.1 原文阅读和分析
        3.1.2 翻译策略
        3.1.3 辅助工具
    3.2 翻译难点
    3.3 校正和审阅
4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层面
        4.1.1 词性转换
        4.1.2 词义引申
        4.1.3 专有名词
        4.1.4 术语
    4.2 句子层面
        4.2.1 被动句
        4.2.2 定语从句
        4.2.3 长句分解
    4.3 语篇层面
5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A:英文原文
附录B:汉语译文
附录C:术语表
致谢
作者简介

(2)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1.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1.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1.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认识
        2.1.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经济走廊的理论研究
        2.2.2 经济走廊的实践研究
        2.2.3 中蒙、中俄经贸关系的研究
        2.2.4 对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研究
        2.2.5 基础设施效应研究
第3章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相关理论分析
    3.1 经济走廊的相关概念
        3.1.1 经济走廊
        3.1.2 中蒙俄经济走廊
    3.2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理论分析
        3.2.1 本地溢出模型
        3.2.2 本地溢出模型扩展
    3.3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3.3.1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概念界定
        3.3.2 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3.3.3 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
    3.4 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理论分析
        3.4.1 基础设施建设的开放效应
        3.4.2 开放水平的决定因素
        3.4.3 对外开放水平的衡量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发展现状分析
    4.1 交通走廊的建设
        4.1.1 中蒙俄开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
        4.1.2 中蒙俄公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4.1.3 中蒙俄互联互通的制度建设
    4.2 能源资源的合作
        4.2.1 石油、天然气的合作
        4.2.2 矿产资源的合作
    4.3 双边贸易的开展
        4.3.1 中俄开展的双边贸易
        4.3.2 中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3.3 俄蒙开展的双边贸易
    4.4 中国对俄、蒙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1 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4.2 中国对蒙古国的投资与工程承包
    4.5 服务行业的对接
        4.5.1 旅游服务业的的互动及增长
        4.5.2 中俄、中蒙间劳务贸易的发展
        4.5.3 金融业的对接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效应的实证分析
    5.1 两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1 中俄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1.2 中蒙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5.2 三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产出效应实证分析
    6.1 基础设施选取及变量符号
    6.2 实证分析
        6.2.1 基础设施因子构建
        6.2.2 基础设施综合得分的计算
        6.2.3 描述性统计
        6.2.4 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开放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测度
        7.1.1 对外开放度的计算方法
        7.1.2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的对外开放度
        7.1.3 中蒙俄经济走廊沿线省市的对外开放度
    7.2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沿线对外开放度的比较分析
        7.2.1 样本选取
        7.2.2 对外开放度统计分析
        7.2.3 经济走廊间的借鉴
    7.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开放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7.3.1 影响因素的变量选择
        7.3.2 模型的设定分析
        7.3.3 F检验和Hausman Test
        7.3.4 模型估计
        7.3.5 对估计值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快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建议
    8.1 中蒙俄合作亟需转型升级
    8.2 进一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8.3 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
    8.4 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3)9·11事件以来的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研究 ——从地缘政治视角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伊一巴关系回顾及两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第一节 伊一巴关系回顾
        一、二十世纪的伊-巴关系
        二、二十一世纪以来的伊-巴关系
    第二节 伊-巴两国地缘政治环境分析
        一、伊朗的地缘政治环境
        二、巴基斯坦的地缘政治环境
        三、伊-巴两国的地缘政治联系
第二章 伊—巴关系中的地区国家因素
    第一节 伊-巴关系中重要的阿富汗因素
        一、伊-巴在9·11事件之前在阿富汗的竞争
        二、伊-巴在9·11事件之后在阿富汗的合作
    第二节 伊-巴关系中的沙特阿拉伯因素
        一、伊朗和沙特阿拉伯竞争的关系
        二、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的密切关系
        三、巴基斯坦谨慎面对伊沙关系竞争
    第三节 伊-巴关系中的印度因素
        一、对抗的印巴关系
        二、基于现实利益的伊印关系
        三、伊-巴-印三国关系的互动
第三章 伊—巴关系中的大国因素
    第一节 伊-巴关系中历史悠久的美国因素
        一、即时性的美巴关系
        二、对抗的美伊关系
        三、美国对伊-巴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伊-巴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一、久经考验的中巴关系
        二、中伊关系的升级发展
        三、伊-巴关系中的中国因素
第四章 伊—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第一节 伊-巴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伊-巴关系对地区格局的影响
    第三节 伊-巴关系对中国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历史遗产:印度周边外交思想传统
    1.1 古代印度的遗产:考底利耶的“曼荼罗体系”思想
        1.1.1 “曼荼罗”理论
        1.1.2 “曼荼罗”理论在现代印度的运用
    1.2 英国殖民统治的遗产:“寇松主义”
        1.2.1 印度中心论
        1.2.2 “斜坡理论”与“缓冲国理论”
        1.2.3 “寇松主义”在当代——“新寇松主义”
    1.3 独立后的周边外交理念
        1.3.1 独立后的“潘尼迦海洋战略思想”
        1.3.2 南亚版“门罗主义”
        1.3.3 “古杰拉尔主义”
第二章 现实动力:印度扩展大周边外交的现实推动因素
    2.1 莫迪政府对印度的战略定位:大国的雄心
        2.1.1 “有声有色的大国”战略定位的继承
        2.1.2 大周边为印度大国追求提供战略支撑
        2.1.3 为印度大国的崛起打上莫迪的印记
    2.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安全追求:双重的保障
        2.2.1 大周边的传统安全
        2.2.2 大周边的非传统安全
    2.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经济推动:莫迪经济学的外向延伸
        2.3.1 印度经济结构及特点
        2.3.2 莫迪政府的经济改革方向
        2.3.3 大周边地区对于印度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4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的软实力拓展
        2.4.1 印度软实力的内涵
        2.4.2 软实力在印度整体外交政策中地位的演变
        2.4.3 印度软实力在大周边地区的运用
第三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
    3.1 南亚——追求地区霸权
        3.1.1 实施背景——“印度中心论”
        3.1.2 核心利益关切
        3.1.3 路径选择
        3.1.4 效用评估
    3.2 东向——“东向行动政策”
        3.2.1 实施背景——“东向政策”的深化
        3.2.2 核心利益关切
        3.2.3 路径选择
        3.2.4 效用评估
    3.3 西向——“西联”政策
        3.3.1 实施背景——中东地区形势及印度政策传统
        3.3.2 核心利益关切
        3.3.3 路径选择
        3.3.4 效用评估
    3.4 北向——莫迪政府“大中亚”政策
        3.4.1 实施背景——“大中亚”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4.2 核心利益关切
        3.4.3 路径选择
        3.4.4 效用评估
    3.5 南向——莫迪政府东南非洲与西南印度洋地区政策
        3.5.1 实施背景——南向地区形势与印度政策传统
        3.5.2 核心利益关切
        3.5.3 路径选择
        3.5.4 效用评估
第四章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评估
    4.1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的影响与效果
        4.1.1 实现了国大党到印度人民党外交上的有机衔接
        4.1.2 提升了印度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
        4.1.3 优化了印度未来大国外交环境
    4.2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4.2.1 体系层面易受大国战略影响
        4.2.2 地区层面潜在风险
        4.2.3 印度国家层面面临挑战
    4.3 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未来的发展方向
        4.3.1 坚持“莫迪风格”与既定大周边外交政策方略
        4.3.2 大周边外交与大国外交的有机衔接将成为常态
        4.3.3 大周边外交政策将根据国际和区域事态的发展不断优化
第五章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及中国对策思考
    5.1 印度大周边视野下的中国
        5.1.1 地缘上的防范对象
        5.1.2 经济上的合作伙伴
        5.1.3 亚洲优势强权的竞争者
    5.2 印度在大周边范围内应对中国的举措
        5.2.1 在双边历史问题上立场强硬
        5.2.2 明确反对中国插足南亚地区
        5.2.3 适度介入印太地区安全安排
        5.2.4 在周边枢纽国家增加平衡中国的影响力
        5.2.5 与日本强化合作应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5.3 中国对印度战略评估与对策思考
        5.3.1 中国对印度的战略定位
        5.3.2 关于中国对中印关系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5)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煤炭产量峰值问题研究
        1.3.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1.3.3 煤炭需求预测研究
        1.3.4 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与文章框架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增长极限理论
        2.1.1 增长极限理论提出的背景
        2.1.2 增长极限理论的主要内容
        2.1.3 围绕“增长极限论”的争论
    2.2 化石能源峰值理论
        2.2.1 化石能源峰值论概述
        2.2.2 主要化石能源峰值论
    2.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3.3 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
    2.4 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1 收入分配的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5 生态足迹理论
        2.5.1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假设
        2.5.2 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计算公式
        2.5.3 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能源与煤炭供需形势研究
    3.1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1.1 中国能源资源禀赋及特点
        3.1.2 中国能源生产情况
        3.1.3 中国能源消费情况
        3.1.4 中国能源供求形势
        3.1.5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
    3.2 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总体形势分析
        3.2.1 中国煤炭生产情况
        3.2.2 中国煤炭消费情况
        3.2.3 中国煤炭供求形势
        3.2.4 中国煤炭进出口状况
        3.2.5 中国煤炭运输状况
        3.2.6 中国煤炭价格状况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4.1 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1.2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2 中国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2.1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分析
        4.2.2 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性与因果关系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煤炭消费的环境影响研究
    5.1 中国煤炭资源消费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5.1.1 煤炭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
        5.1.2 中国煤炭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5.2 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
        5.2.1 煤炭消费对环境的影响
        5.2.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EKC理论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煤炭需求中长期预测研究
    6.1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人均煤炭消费的实证分析
        6.1.1 煤炭消费的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构建
        6.1.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3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煤炭需求预测
    6.2 煤炭需求量增长极限的讨论
        6.2.1 交通运输的制约
        6.2.2 水资源的制约
        6.2.3 大气环境的制约
        6.2.4 地质灾害的制约
    6.3 本章小结
7. 中国煤炭产量峰值预测研究
    7.1 煤炭产量峰值概念
    7.2 煤炭峰值预测模型
        7.2.1 线性回归模型
        7.2.2 Logistic增长曲线模型
    7.3 煤炭峰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煤炭资源储量因素
        7.3.2 相关政策因素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实施路径与政策建议
    8.1 对国际煤炭市场的调控
        8.1.1 利用国际煤炭资源调节国内煤炭供求的可能性
        8.1.2 加强国际煤炭市场调控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8.2 对国内煤炭产需总量的调控
        8.2.1 从消费端对煤炭需求实行总量控制
        8.2.2 从供给端对煤炭产量实行总量控制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7)中俄关系:外源驱动到内生驱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
        一、应用历史学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叶利钦时期的中俄关系
        一、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过渡
        二、叶利钦外交政策的转变
        三、中俄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第二节 普京时期的中俄关系
        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2000-2003)
        二、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发展新阶段(2003-2013)
        三、习近平时期的中俄关系(2013 至今)
第二章 外源驱动的中俄关系
    第一节 中俄美三角关系
        一、中苏美三角关系
        二、中俄美三角关系
    第二节 美国驱动中俄关系的发展
        一、美国在政治上驱动中俄关系
        二、美国在经济上驱动中俄关系
        三、美国在安全上驱动中俄关系
        四、美国在文化上驱动中俄关系
第三章 中俄关系:外源驱动到内生驱动
    第一节 驱动中俄关系的地缘因素
        一、中俄的地缘政治环境
        二、中俄关系的地缘政治意义
        三、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与中国东北地区的合作
    第二节 驱动中俄关系的国家形象因素
        一、国家形象概念
        二、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第三节 驱动中俄关系的经济因素
        一、中俄的经贸合作
        二、中俄之间的经济互补性
第四章 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第一节 中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威胁论与中国移民问题
        二、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节 对中俄关系的启示
        一、总结历史经验
        二、扩大中俄之间的社会基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输出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出版
    第三节 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论文框架以及创新点
        一、论文框架
        二、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五年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分析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五年图书版权输出情况分析
        一、图书版权贸易数量分析
        二、图书版权主要输出国家分析
        三、图书版权输出主要类别分析
        四、全国图书版权输出地分析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五年图书版权输出情况分析
        一、图书版权贸易数量分析
        二、图书版权主要输出国家分析
        三、图书版权输出主要类别分析
        四、图书版权输出方式分析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五年我国图书版权输出情况变化分析
        一、图书版权输出数量变化
        二、图书版权输出国家变化
        三、图书版权输出类别变化
第二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文化差异明显挑战文本选择
        一、图书输出种类有限
        二、图书文本内容单一
        三、作者人选机制缺失
    第二节 人才储备薄弱挑战工作效率
        一、翻译人才团队缺失
        二、版贸人才尚不成熟
    第三节 法律维权意识淡薄挑战版权规则
        一、国民版权保护意识欠缺
        二、版权保护立法力度不强
    第四节 输出渠道狭窄挑战输出效益
        一、行业动态信息沟通渠道过于局限
        二、图书版权对外输出渠道可选性少
        三、图书版权代理机构专业化水平低
        四、海外出版基地搭建存在多种阻碍
第三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面临的新机遇
    第一节 “政策沟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一、“政策沟通”的主要内容
        二、丰富文化多层面交流,增强政府扶持力度
    第二节 “设施联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一、“设施联通”的主要内容
        二、开拓专业性图书市场,构建网络联通平台
    第三节 “贸易畅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一、“贸易畅通”的主要内容
        二、增加对外输出的窗口,及时更新贸易动态
    第四节 “资金融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一、“资金融通”的主要内容
        二、保障合作开展与进行,提高双边合作效率
    第五节 “民心相通”为图书版权输出创造新机遇
        一、“民心相通”的主要内容
        二、定民心营造优良环境,挖掘版权输出动力
第四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第一节 从版贸要素看策略变化
        一、代理专业提高版权输出几率
        二、作品合理确保版权输出顺畅
        三、合同签订保障版权输出运作
        四、程序透明贯彻版权输出原则
    第二节 从“五通”内容看策略布局
        一、牢牢跟紧行业政策为版权输出夯基
        二、深入把握贸易便利为版权输出增效
        三、合理利用专项资金为版权输出添翼
        四、顺势布局“民间外交”为版权输出搭桥
    第三节 从营销角度看策略推进
        一、市场细分明确读者选择
        二、精准营销玩转图书市场
        三、与时俱进输出数字版权
        四、立足长远塑造营销环境
    第四节 从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看策略应对
        一、发挥海上丝路文化效应
        二、利用文创产品涵养品牌
        三、借助作者名气拉近距离
        四、依靠社交媒介扩大影响
第五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面向国际汉语——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一、内容研发的精品化与数字化
        二、渠道建设的实体化和网络化
        三、品牌形象的专业化和国际化
    第二节 面向东南亚——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一、打造精品内容,以质量推进版权输出
        二、搭建交流平台,以渠道拓宽版权输出
        三、强化数字版权,以技术保障版权输出
        四、开拓海外基地,以资本深化版权输出
    第三节 面向儿童图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版权输出策略分析
        一、增强儿童图书的原创性
        二、吸引优秀作家加盟合作
        三、加强国际间的紧密合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四川省页岩气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构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页岩气开发理论基础与页岩气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页岩气相关研究现状
    第二节 页岩气的相关概念及范畴
    第三节 页岩气开发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国页岩气开发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美国页岩气开发现状与历程
    第二节 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原因与启示
    第三节 其它国家的页岩气开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川省页岩气开发基础、实践现状与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第一节 四川省页岩气的开发基础
    第二节 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的实践现状
    第三节 四川省页岩气开发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页岩气开发对四川省经济、环境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页岩气开发对四川省经济影响的定量分析
    第二节 页岩气环境效益的定量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四川省页岩气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第一节 推动页岩气产业技术进步
    第二节 政府引导页岩气产业有序市场化发展
    第三节 突出页岩气的环保价值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矿业权管理研究综述
    1.4 矿业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6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中国矿业权管理现状
    2.1 中国矿产资源法律体系
    2.2 现有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
第3章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探析
    3.1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的推行
    3.2 矿业权管理统计分析
    3.3 对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思考
第4章 矿业权布局研究
    4.1 矿业权设置方案与矿业权管理
    4.2 矿业权布局案例分析
    4.3 矿业权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矿业权整合模式探讨
    4.5 矿业权设置的原则总结
    4.6 矿业权整合合理性边界模型
    4.7 矿业权设置方案制度优化布局的功能实现
第5章 矿业权布局模型初探
    5.1 矿区布局模型(ML模型)简介
    5.2 矿区管理综合模型(REL)中的重要系数
    5.3 矿业权布局模型中各坐标的内涵讨论
    5.4 矿业权布局模型的建立
    5.5 基于矿业权布局综合模型(REL模型)的矿区分类
第6章结论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成果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二十一世纪——四川天然气的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绿领工作-二十一世纪的环保职业》(第三、四章)翻译实践报告[D]. 陈怡. 郑州大学, 2020(04)
  • [2]中蒙俄经济走廊基础设施建设效应研究[D]. 赵双剑. 辽宁大学, 2020(08)
  • [3]9·11事件以来的伊朗与巴基斯坦关系研究 ——从地缘政治视角的探析[D]. 马心明. 云南大学, 2019(03)
  • [4]印度莫迪政府大周边外交政策研究[D]. 张静.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5]中国煤炭产量峰值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 郑欢.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6]二十一世纪国内外油气勘探发展趋势——兼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前景[J]. 宋建国,张光亚. 石油科技论坛, 2000(05)
  • [7]中俄关系:外源驱动到内生驱动[D]. 康清雪. 外交学院, 2019(01)
  • [8]“一带一路”背景下图书版权输出策略研究[D]. 张莹.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9]四川省页岩气开发研究[D]. 郭亦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6(02)
  • [10]中国矿业权空间布局研究[D]. 杜雪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标签:;  ;  ;  ;  ;  

21世纪——四川天然气的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