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冬幼虫论文_杨海博,胡镇杰,董钧锋,朱品红,李定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越冬幼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幼虫,食心虫,桑天牛,大豆,寄生蜂,玉米螟,抗逆性。

越冬幼虫论文文献综述

杨海博,胡镇杰,董钧锋,朱品红,李定旭[1](2019)在《重阳木锦斑蛾越冬幼虫的耐寒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重阳木锦斑蛾Histia rhodope是为害重阳木Bischofia polycarpa的重要害虫之一。本研究旨在了解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抗寒能力,并为探讨抗寒机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越冬期的不同阶段(2017年11月7日、2017年12月7日、2018年1月5日、2018年2月4日和2018年3月5日)分别采集室外重阳木锦斑蛾越冬幼虫,对其体重、过冷却点、结冰点、含水量、脂肪、总糖和总蛋白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过冷却点在越冬期不同月份有显着差异,与环境温度呈显着正相关(P<0.05),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15.26℃,最高值出现在3月份,为-13.30℃;结冰点变化趋势与过冷却点一致;体重和脂肪含量在越冬期间逐渐下降,与过冷却点无相关性(P>0.05);过冷却能力随着虫体游离水含量的升高而降低,随其降低而升高,而结合水含量的变化趋势恰好相反;总糖含量在11月最高,为14.95μg/mg,显着高于3月份的5.07μg/mg;总蛋白质含量在越冬期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月份含量最高,为23.66μg/mg,显着高于11月份的含量(16.69μg/mg)。【结论】重阳木锦斑蛾幼虫的耐寒性在越冬期间随气温的降低逐渐增强,随气温的回升又逐渐减弱;蛋白质可能是该虫重要的耐寒物质。(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徐伟,秦昊东,高宇,毕锐,崔娟[2](2018)在《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其体内小分子内含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和耐寒机制,采用模拟自然埋土法调查越冬幼虫的存活率,用热电偶法测定越冬前后不同深度土层的幼虫过冷却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虫体小分子内含物含量。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自然种群存活率随所处土层深度加深而显着升高,地表、地表下3 cm和8 cm土层的越冬幼虫存活率分别为5.00%、51.14%和91.50%,土层对越冬幼虫起保护作用;按体重分组的越冬幼虫,在相同深度土层中其存活率随体重降低而升高,且大、小幼虫间存活率差异显着。越冬前结茧滞育的大、中、小幼虫过冷却点分别为-14.22、-16.30、-17.64℃,越冬后过冷却点降低,降低幅度随所处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在越冬幼虫体内检测到海藻糖、葡萄糖和L-异亮氨酸等10种化合物,海藻糖平均相对含量最高,为60.55%,其次是葡萄糖,为1.68%。幼虫过冷却点与海藻糖相对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海藻糖对大豆食心虫越冬具有抗冻保护作用;除甘氨酸外其它7种氨基酸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与幼虫过冷却点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0.6797。表明上述这些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能够调节大豆食心虫的抗寒能力。(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庞竟公[3](2018)在《香梨优斑螟越冬幼虫的生化指标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梨优斑螟为新疆重要的果树害虫,已严重影响到新疆果业健康发展,对库尔勒香梨危害最为严重,由于其成灾机制尚不明确,使得该害虫系统防控困难,过度依赖化学防控,因此迫切需要弄清其成灾机制,明确香梨优斑螟越冬幼虫生化指标动态变化是解决该问题的基础之一。据此作者研究了不同性别、龄期香梨优斑螟幼虫在越冬期间的抗寒机制,拟为香梨优斑螟的综合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实验利用烘干法、分光光度计法、气相色谱法,对香梨优斑螟越冬前后期及越冬期的3龄雌幼虫、5龄雌幼虫、3龄雄幼虫、5龄雄幼虫4种虫体进行了含水率、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总脂含量、甘油叁酯含量、脂肪酸种类及其相对含量检测。结果表明:1)越冬期间香梨优斑螟3龄雌幼虫、5龄雌幼虫、3龄雄幼虫、5龄雄幼虫的含水率、总脂含量和甘油叁酯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趋势;2)越冬期间香梨优斑螟3龄雌幼虫、5龄雌幼虫、3龄雄幼虫、5龄雄幼虫总糖含量呈下降趋势,直至次年2月中旬出现回升趋势;3)越冬期间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及蛋白质含量均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浪式变化,越冬期间4种幼虫的蛋白质含量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且越冬期间各虫体蛋白质含量均高于非越冬期间;越冬期间各虫体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均低于非越冬期间,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则与之相反。结论:香梨优斑螟大龄雌幼虫、小龄雌幼虫、大龄雄幼虫、小龄雄幼虫越冬越冬期间含水率、总糖含量、总脂含量、甘油叁酯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饱和脂肪酸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大体相同。(本文来源于《塔里木大学》期刊2018-06-01)

邵钰莹,冯宇倩,田斌,宗世祥[4](2017)在《冷驯化对油松毛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主要耐寒物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冷驯化可增强昆虫的耐寒性,本文研究旨在明确不同冷驯化条件下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和主要耐寒物质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热电偶方法测定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差量法、氯仿甲醇法、苯酚硫酸法及毛细管气相测谱法测定其含水率、脂肪、糖原和小分子糖醇的含量。【结果】冷驯化会导致幼虫含水率显着降低;过冷却点和脂肪含量在低于环境气温5℃冷驯化后显着降低,当驯化温度低于环境气温10℃及以上则升高;糖原含量在9月份显着增加,越冬中期(1、3月份)含量略有降低但不显着;小分子糖醇含量的变化均不显着;海藻糖含量略降低;甘油、葡萄糖和半乳糖含量在低于环境气温5℃冷驯化后略降低,低于环境气温10℃冷驯化则升高。【结论】冷驯化使幼虫虫体含水率和脂肪含量降低,糖原含量提高,从而导致其过冷却点降低,耐寒能力提高;冷驯化的温度和时间均会影响其过冷却能力,在最适合的温度和时长可以最大程度提高其耐寒能力。研究结果为揭示油松毛幼虫的耐寒机制及潜在分布区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刘丹竹[5](2017)在《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环境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食心虫是一种专性滞育性昆虫,食性单一,蛀荚危害,分布广泛。该害虫是我国北方大豆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冬,在此期间越冬幼虫对农田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决定了下一个世代发生的虫源基数。因此,对该害虫越冬虫态进行抗逆性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大豆食心虫幼虫的越冬生存状态以及在水浸胁迫下的耐受能力,同时测定了虫体抗寒性内含物和保护酶系在滞育期间的变化趋势。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食心虫存活率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明显上升,白僵菌和细菌的感染率在下降;雌虫存活率要高于雄虫。2、不同大豆品种发生的大豆食心虫幼虫越冬存活率存在差异。在相同环境下,农11品种采集的大豆食心虫越冬存活率显着低于吉育72。3、不同大豆品种发生的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间过冷却点和冰点无显着差异。过冷却点由高到低的寄主品种分别为吉农11,绥农14,吉农18,吉育72,吉农30,而冰点由高到低依次为吉农18,吉农11,绥农14,吉育72,吉农30,品种之间的差异并不显着。4、大豆食心虫幼虫越冬期间随着季节温度降低,过冷却点和冰点值也在减小,于2月份达到最小值,3月份则随着温度升高而增长。5、大豆食心虫结茧幼虫在15℃条件下,非滞育幼虫在水浸胁迫下可存活10天,而滞育幼虫可存活21天;破坏了虫茧完整性的幼虫存活率明显低于完整虫茧的个体,没有虫茧包裹的死亡率最高。同时测定了5、10、20、25℃条件下存活率情况,显示温度与水浸胁迫下的存活率呈负相关。6、对大豆食心虫幼虫越冬期间海藻糖、游离脂肪、结合脂肪、甘油含量和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结果显示,海藻糖、结合脂肪、甘油含量都是随着入冬后温度的降低而增加,可提高昆虫的耐寒能力,海藻糖、丙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谷氨酸、苏氨酸、赖氨酸、组氨酸、酪氨酸与土层的实时温度和该时期幼虫过冷却点建立相关性分析,符合逻辑斯蒂模型,证明与幼虫的抗寒性密切相关,这些物质可作为指示大豆食心虫幼虫滞育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7、对大豆食心虫幼虫越冬期间体内保护酶系的活力程度变化测定结果显示,SOD酶、POD酶、CAT酶的活力单位均随气候变冷呈增长的趋势,在1月份达到峰值,分别为65.72U/mgprot、14.11U/mgprot41.18U/mgprot,随后再下降。可见,保护酶系对越冬幼虫的抗寒性亦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胡志凤,张统书,邢月,张天竞,董辉[6](2016)在《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抗寒性时间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测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滞育幼虫在越冬期间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各地理种群间抗寒能力的差异,采用热电偶法于2013年11月—2014年4月对北至黑龙江省黑河市、南到辽宁省瓦房店市的12个地理种群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虫体含水量和脂肪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群亚洲玉米螟过冷却点在-5~-25℃、冰点在-2.5~-15℃范围内,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过冷却点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低点出现在1、2月且随地理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种群的虫体含水量在50%~70%之间,时序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与环境温度、过冷却点变化趋势一致;最高含水量出现在4月,最低含水量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升高。不同种群的虫体脂肪含量在45%~70%之间,时序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脂肪含量随着地理纬度的降低而降低。幼虫最低过冷却点、最低冰点与虫体最低含水量和最高脂肪含量均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3、-0.736、0.643和-0.636。表明亚洲玉米螟滞育幼虫的抗寒性存在明显的地理分化,高纬度地区种群抗寒力强于低纬度地区种群,幼虫减少体内含水量、增加脂肪积累是提高其抗寒能力的重要生理变化。(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温源,温娅丽[7](2016)在《红枣食心虫越冬幼虫药剂防效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通过对红枣产区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药剂防治的对比试验发现,化学药剂辛硫磷较植物源药剂氯虫·噻虫嗪防效高9.37%,综合防治防效高达90.63%,应用植物源农药和化学农药60 d的降解量辛硫磷乳油达90%左右,而氯虫·噻虫嗪降解量只有76%左右。由试验数据推论,结合虫情适时进行各种处理树下综合防治效果非常明显,与传统的多次树上喷药相比,既可以减少对树体及果品的药害,也可降低虫果造成的经济损失,防虫成本相对降低,尤其对促进土壤环保、生产绿色果品有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烟台果树》期刊2016年03期)

苏振国,刘永辉,刘建波,朱红涛[8](2016)在《桑天牛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与抽样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m*/m,C,k,Iδ,I,CA)和2种回归模型(Taylor的幂法则和m*-m)测定其空间分布,并利用Blackith种群聚集均数λ解析该幼虫种群的聚集成因。结果表明,其呈均匀分布,建立了桑天牛越冬幼虫抽样数公式(N=t2(1.0097m-0.1971)/D2)和序贯抽样模型(T(n)=0.2n±0.4405),该模型可为桑天牛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戴长庚,何佳春,李鸿波,胡阳[9](2016)在《黔中稻区二化螟的越冬幼虫虫口密度及其自然寄生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准确预测预报黔中稻区二化螟越冬后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采用GB/T15792—2009稻桩剥查法对贵阳市花溪区、安顺市平坝县、黔南州惠水县和黔东南州麻江县等稻区二化螟越冬幼虫虫口密度及自然寄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麻江县的越冬幼虫虫口密度最高,达15 741头/667m2;其次为平坝县和惠水县,越冬幼虫虫口密度分别为10 684头/667m2和10 153头/667m2;贵阳市花溪区的越冬幼虫虫口密度最低,仅944头/667m2。大多数地区的雌雄蛹重量有显着差异。调查共采集到5种寄生蜂,包括稻螟小腹茧蜂、螟甲腹茧蜂、大螟钝唇姬蜂、菲岛抱缘姬蜂和黄眶离缘姬蜂;各稻区的寄生率均较低,平坝县二化螟幼虫被寄生率最高,达15.6%,其次为麻江县14.6%、花溪区6.7%和惠水县5.7%。(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1期)

冯宇倩,李文博,骆有庆,王涛,宗世祥[10](2015)在《红缘天牛越冬幼虫耐寒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探索红缘天牛越冬幼虫的耐寒性。采用热电偶法和昆虫生理生化的主要研究方法,测定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含水率、脂肪含量、糖原含量和血淋巴中游离氨基酸种类及质量浓度,并分析上述指标变化与幼虫耐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大小幼虫的过冷却点与冰点均无显着差异(P>0.05);幼虫经5℃1d处理后,过冷却点升高,冰点降低,均呈现显着差异(P<0.05);含水率由71.89%减至69.97%;血淋巴液中谷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占总量的百分比均有所提高;脂肪和糖原含量变化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结果说明:红缘天牛越冬幼虫具有较强的过冷却能力,通过调节血淋巴液中氨基酸质量浓度的变化抵御短时间低温环境变化,提高其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越冬幼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和耐寒机制,采用模拟自然埋土法调查越冬幼虫的存活率,用热电偶法测定越冬前后不同深度土层的幼虫过冷却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虫体小分子内含物含量。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自然种群存活率随所处土层深度加深而显着升高,地表、地表下3 cm和8 cm土层的越冬幼虫存活率分别为5.00%、51.14%和91.50%,土层对越冬幼虫起保护作用;按体重分组的越冬幼虫,在相同深度土层中其存活率随体重降低而升高,且大、小幼虫间存活率差异显着。越冬前结茧滞育的大、中、小幼虫过冷却点分别为-14.22、-16.30、-17.64℃,越冬后过冷却点降低,降低幅度随所处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在越冬幼虫体内检测到海藻糖、葡萄糖和L-异亮氨酸等10种化合物,海藻糖平均相对含量最高,为60.55%,其次是葡萄糖,为1.68%。幼虫过冷却点与海藻糖相对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海藻糖对大豆食心虫越冬具有抗冻保护作用;除甘氨酸外其它7种氨基酸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与幼虫过冷却点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0.6797。表明上述这些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能够调节大豆食心虫的抗寒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越冬幼虫论文参考文献

[1].杨海博,胡镇杰,董钧锋,朱品红,李定旭.重阳木锦斑蛾越冬幼虫的耐寒性变化[J].昆虫学报.2019

[2].徐伟,秦昊东,高宇,毕锐,崔娟.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其体内小分子内含物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8

[3].庞竟公.香梨优斑螟越冬幼虫的生化指标动态变化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8

[4].邵钰莹,冯宇倩,田斌,宗世祥.冷驯化对油松毛虫越冬幼虫过冷却点及主要耐寒物质的影响[J].应用昆虫学报.2017

[5].刘丹竹.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环境适应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6].胡志凤,张统书,邢月,张天竞,董辉.东北地区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抗寒性时间动态[J].植物保护学报.2016

[7].温源,温娅丽.红枣食心虫越冬幼虫药剂防效试验[J].烟台果树.2016

[8].苏振国,刘永辉,刘建波,朱红涛.桑天牛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与抽样技术[J].浙江农业学报.2016

[9].戴长庚,何佳春,李鸿波,胡阳.黔中稻区二化螟的越冬幼虫虫口密度及其自然寄生率[J].贵州农业科学.2016

[10].冯宇倩,李文博,骆有庆,王涛,宗世祥.红缘天牛越冬幼虫耐寒性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15

论文知识图

东北稻区二化螟越冬幼虫龄期分布...不同地块越冬幼虫在玉米茎秆上...6 桃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在不同月份...不同地块越冬幼虫在玉米茎秆上...黑龙江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复苏后...丽绿刺蛾茧(内为越冬幼虫)

标签:;  ;  ;  ;  ;  ;  ;  

越冬幼虫论文_杨海博,胡镇杰,董钧锋,朱品红,李定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