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形变论文_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壳形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应变,地壳,球面,日本,尺度,西北地区,华北地区。

地壳形变论文文献综述

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1](2019)在《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环渤海区域划分为5个次级块体,利用整体旋转与线性应变模型分析2009~2014年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GPS对地观测速度场数据,得到相对于欧亚板块0.5°×0.5°的水平运动速度场和应变场。分析形变速度场和应变场的空间变化发现,环渤海区域整体上呈现0.25×10~(-9)/a的NW-SE 111.3°的双向趋势性扩张运动,太行块体、山西块体分别呈NW-SE 116.3°、NW-SE 130°的微弱扩张运动,胶辽块体、冀鲁块体和阴山-燕山块体分别存在NW-SE 144.3°、NE-SW 39.5°和NW-SE 155.6°的微弱压缩运动,其中太行块体的扩张运动量级相对于其他次级块体较大。尽管环渤海区域内部各次级块体的形变在空间上存在以上差异,但整体上环渤海区域主压应变轴方向基本为NEE-SWW,主张应变轴方向为NNW-SSE,且主压应变轴走向为NE 47.70°~89.74°,与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主压应变轴优势方向大体一致,表明环渤海区域现今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慧,齐玉妍,王莉森,王加敏,宋志刚[2](2019)在《浅析河北地壳形变数据跟踪分析典型事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近几年来河北地壳形变数据跟踪分析事件记录集为数据源资料,对常见的典型干扰事件进行分类梳理,深入剖析,探讨其诱发原因及动态变化规律,并针对各类干扰事件提出有效的消除方法,为前兆数据的分析、应用提供充分的佐证与参考。(本文来源于《高原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宋尚武,王庆良,郝明,周琳,刘立炜[3](2019)在《苏皖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苏皖地区1980年、2005年和2015年精密水准观测资料,整体平差获得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垂直形变速率场图像,对区域形变趋势特征给出定量和定性描述并作出合理的解释。结合前人对苏皖地区的研究成果,探讨分析区域现今地壳形变特征与区域地震活动性、动力机制之间的关系,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判定和动力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期刊2019年09期)

成国辉,罗勇,刘斌,匡翠林[4](2019)在《基于RSI的GPS坐标时间序列瞬态地壳形变信号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利用RSI的瞬态地壳形变信号探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北美洲卡斯卡迪亚古陆俯冲带区域的部分GPS连续跟踪站的时间序列的瞬态形变探测中。研究结果表明:RSI方法能有效探测各序列中的瞬态形变,且能获得瞬态形变发生的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持续时间和滑移量;与未使用偏移改正的序列相比,使用瞬态偏移改正得到的残差时间序列方差显着减小。(本文来源于《测绘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文翔,周斌,史水平,覃坚,李家宁[5](2019)在《桂西北地区近期重力与地壳形变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利用桂西北地区2014—2018年流动重力与2015—2017年GPS观测资料,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环境和区内发生的南丹MS4. 0地震震例,系统分析了区域重力场变化与地壳水平运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机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重力场变化、地壳水平形变、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 2017年7月15日南丹MS4. 0地震发生在重力差异变化四象限中心附近,异常区中心位于木伦-东兰-逻楼断裂、河池-南丹断裂与河池-宜州断裂的交会处。差分尺度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好地反映了南丹地震前后震中附近的重力变化,是一个局部重力异常、四象限分布特征性异常、重力变化梯度带及零值线拐弯区发震及震后反向恢复变化的系统演化过程。同时,综合南丹地震震源机制解、地震动图和地表调查结果分析认为,南丹地震前与走滑型发震断层效应一致的正、负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论证了右旋走滑兼具逆冲运动趋势的存在。2)桂西北地区重力场变化空间分布形态与活动断裂密切相关。累积重力变化等值线走向总体上沿南丹-河池断裂、河池-宜州断裂分布,断裂带两侧重力变化差异较大,且梯度带影响区域较宽。形变场空间分布总体上存在较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天峨—南丹—环江一带处于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且位于河池-宜州断裂、河池-南丹断裂与都安-马山断裂交接处附近,受断块差异运动影响的区域及活动断裂交会部位更易于积累应力。3)桂西北地区重力场的几何形态与地壳水平运动空间分布关系密切,证实了区域内存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动力作用,引起活动断层物质变迁和构造变形,在地表产生相应的重力变化。近期,桂西北地区地壳形变异常分析表明:天峨—南丹—环江一带是重力异常变化梯度带,亦是水平形变面压缩过渡带,同时也是莫霍面等深线显着变化地段、ML3. 0地震围空区、异常低b值区。综合分析认为该地区仍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本文来源于《地震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于吉鹏,孟国杰,苏小宁,Nikolay,Shestakov,Mikhail,Gerasimenko[6](2019)在《基于GPS观测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东南部2012—2017年的GPS观测数据,利用包含年周期、半年周期、线性项和阶跃项的函数模型拟合GPS站坐标时间序列,得到ITRF2014下的速度场,并进一步转换到欧亚参考框架下得到相对欧亚板块的速度场。基于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解算应变率场,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研究了各GPS站对2011年日本东北M_W9.0大地震的震后松弛响应特征和背景形变场特征。结果表明:①若不扣除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松弛效应,相对欧亚板块中国东北主体上表现为东南方向运动,在依兰—伊通断裂和嫩江断裂带之间,地壳表现为逆时针旋转,其他区域向东南方向运动,方向一致性较好,在敦化—密山断裂东侧速度大小明显增加。敦化—密山断裂和依兰—伊通断裂两侧拉张量分别为3.96±0.04 mm/a和0.71±0.05 mm/a,两条断裂的剪切运动不明显。总体上,面应变率显示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显示出依兰—伊通断裂南端、嫩江断裂带北端和俄罗斯远东东南部呈挤压状态。在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南侧以及俄罗斯远东东南部最大剪应变率相对较大。②各GPS测站对2011年日本东北M_W9.0大地震震后松弛的响应整体上表现为东南向运动,松弛形变量随震中距增加而减小。松弛效应的面应变率总体上表现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显示出依兰—伊通、敦化—密山断裂南端、嫩江断裂带北端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挤压特征,其他地区表现为拉张特征。中国与俄罗斯远东边界南端存在一个明显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③扣除日本东北M_W9.0大地震引起的松弛变形后,总体上面应变率仍然表现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最大值仍然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南端、第二松花江断裂带以及俄罗斯远东和中国边界最南段。在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南端,中国与俄罗斯远东边界南端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仍然存在,表明这些地区应变积累较快,并且一直在持续。(本文来源于《地震》期刊2019年03期)

马栋,马利军,侯晓真,屈曼,高晨[7](2019)在《华北地区地壳形变连续观测灵敏台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中国震例》和部分震例总结报告,统计1966—2018年华北地区5.0级以上地震的形变异常;结合形变台站及测项与地震的对应率、异常信度,分析华北地区形变台站及测项的灵敏度;再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区域,分别统计测项灵敏度;最后分析灵敏台站与所处构造位置关系。结果表明:太原台、张家口台、易县台等7个台站相对灵敏,且主要分布在张渤地震带西段和郯庐地震带北段;水平摆在4个区域灵敏度较高,水管仪在山西地震带灵敏度较高,体应变在张渤地震带和郯庐地震带南段灵敏度较高,伸缩仪在郯庐地震带北段灵敏度较高;正断性质断层上盘和逆断性质断层下盘附近的台站灵敏度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地震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于吉鹏[8](2019)在《东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与地壳形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可以在其近场周边地区造成同震位移,也可以通过介质的传递造成随时间变化的震后形变。自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发生至今,中国东北地区的形变特征如何,是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本文提取了2011年日本M_W 9.0地震后中国东北地区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速度场以及中国东北和近场地区的震后位移,完成以下叁个工作:(1)给出了中国东北地区在2011年日本M_W 9.0地震后现今地壳速度场空间特征,并对中国郯庐断裂带北段即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两侧在活动特征进行研究;(2)基于多尺度球面小波方法解算应变率场,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研究了各GPS站对2011年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的震后松弛响应特征和背景形变场特征。(3)利用Pollitz(1997)粘弹球体位错理论,将2011年日本东北Mw 9.0大地震近场和远场GPS数据震后位移作为约束,利用配套计算程序对中国东北地区震后位移进行计算,优化了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弹性层厚度与地幔粘滞性因子。在速度场特征方面:若不扣除日本东北大地震的松弛效应,相对欧亚板块中国东北主体上表现为东南方向运动,在依兰-伊通断裂和嫩江断裂带之间,地壳表现为逆时针旋转,其它区域向东南方向运动,方向一致性较好,在敦化-密山断裂东侧速度大小明显增加。敦化-密山断裂和依兰-伊通断裂两侧拉呈现明显拉张,且两断裂南北拉张量差异明显,两条断裂的剪切运动不明显。在应变特征方面,面应变率显示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显示出依兰-伊通断裂南段、嫩江断裂带北端和俄罗斯远东东南部呈挤压状态。在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南侧以及俄罗斯远东东南部最大剪应变率相对较大。各GPS测站对2011年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震后松弛的响应整体上表现为东南向运动,松弛形变量随震中距增加而减小。松弛效应的面应变率总体上表现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显示出依兰-伊通、敦化-密山断裂南段、嫩江断裂带北端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具有挤压特征,其它地区表现为拉张特征。中国与俄罗斯远东边界南段存在一个明显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扣除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引起的松弛变形后,总体上面应变率仍然表现为NW-SE向的拉张和NE-SW向的挤压,面应变率最大值仍然位于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南段、第二松花江断裂带以及俄罗斯远东和中国边界最南段。在依兰-伊通断裂、敦化-密山断裂南段,中国与俄罗斯远东边界南段的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仍然存在,表明这些地区应变积累较快,并且一直在持续。同时以2011年日本东北Mw9.0大地震引起的日本北部近场GPS和中国东北地区远场GPS观测结果为约束,并考虑震后余滑影响,将震后2.5-4.5年的位移视为完全由粘滞性松弛效应,利用Pollitz(1997)粘弹球体位错理论对GPS观测结果进行拟合,给出了东北亚岩石圈弹性层厚度和上地幔等效粘滞系数的最优解分别为35 km和6×10~(18) Pa·s。(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期刊2019-06-24)

陆好健[9](2019)在《基于SBAS-InSAR技术的红河断裂带南段地壳形变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河断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云南省境内的一条大型走滑断裂,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时空不均匀性与分段特征,北段现今构造活动强烈,中、南段构造活动较弱,南段构造活动性弱的原因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对红河断裂带南段地壳形变特征进行监测分析,期望可以更加深入认识该区域的地壳形变特征,为当地工程建设有效规避地质灾害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当地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2014~2018年间的19景升轨Sentinel-1A数据,基于SBAS-InSAR技术获取红河断裂带南段LOS向形变速率,进行区域形变特征分析、近断裂带两侧现今形变特征分析、基于二维位错模型计算断裂带滑动速率与闭锁深度以及对该区段的地震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红河断裂带南段LOS向形变速率可得:区域整体表现东侧(北盘)向右移动,西侧(南盘)向左移动,呈右旋运动特征;断裂带两盘地壳形变呈现明显分异,北盘以沉降为主,其值为-5~-7mm/yr,南盘以隆升为主,其值为6.25~9.5mm/yr,断裂带两盘在LOS方向相对运动速率差约为11.25~16.5mm/yr。断裂带北盘建水、石屏地区表现沉降高值区,平均沉降速率约为-13mm/yr。2.取5个剖面将LOS形变速率归算到平行与垂直断裂带方向上分析红河断裂带南段两侧形变速率,结果表明:总体上西侧平行于断裂形变速率为8.1mm/yr,东侧平行于断裂形变速率14.4mm/yr,两侧速率差异明显,表明两侧地壳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可能与两侧岩性成分不一致有关。红河断裂带南段两侧相对形变速率由北边的14mm/yr减小到南边的9mm/yr。在红河断裂带南段元江-红河县区域有局部隆升,这可能是该区域靠近断裂带中断剪切应变区,部分岩层向元江附近挤压或流出,造成的速率差异。3.基于二维位错模型反演断裂带闭锁深度与滑动速率,从北西方向至南东方向走滑速率分别是4.72mm/yr,4.19mm/yr,3.96mm/yr,2.81mm/yr,说明断裂带南段由北向南活动减弱,闭锁深度分别为8.97km,9.1km,10.23km,12.1km。4.利用1970年至2019年1月M3.0地震以上数据,进行现金断裂带南段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次结合扣除整体运动后的红河断裂带及周边地区的内部运动特征、前人研究结果以及本文研究结果对红河断裂带南段现今地震少,震级较小的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其可能原因是:(1)红河断裂带南段运动方式可能以蠕滑为主。(2)红河断裂带南段与小江断裂带交汇区,受小江断裂带作用明显。以小江断裂弧为界的水平运动特征为:东侧顺时针运动,西侧逆时针运动。依据以上得:可能是小江断裂吸收了大部分的块体运动能量,致使该区段不利于应变能量积累。(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3)

曾致[10](2019)在《川滇块体东边界地壳形变特征及断裂活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滇块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和阿萨姆角NEE方向持续楔入造成川滇块体侧向挤出滑移,使得川滇块体东边界成为晚第四纪构造运动活跃和强震频发的地区之一。因此,研究川滇块体东边界构造活动性质、应力积累和释放、断裂闭锁程度和地震活动规律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川滇块体及东边界地质构造背景、主要断裂活动、地震活动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川滇块体东边界2009-2017年GPS速度场资料和1985~2018年跨断层短水准资料,研究了川滇块体东边界地壳运动方式、形变特征及断裂活动特性,并结合1970~2018年在该区及周边地区发生的Ms≥3.0地震活动资料,综合分析了川滇块体东边界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初步结论:(1)基于2009~2017年相对欧亚板块的GPS水平速度场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水平形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GPS水平运动场及应变场的大小和方向发生变化。以东边界为界,水平运动速率由西侧点位26.55mm/a减小到东侧2.48mm/a,方向从北部的E、SEE向南逐渐偏转为SE、SSW向。水平方向应变率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川滇块体东边界区域变形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主应变在NW-SE向挤压和SW-NE向拉张变形增强,最大剪应变值域以条带形式展布在东边界,并在鲜水河断裂道孚-石棉段、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断裂构造区和小江断裂宜良-建水段反映出相对高的应变积累背景和地震危险性。为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水平形变模式,以华南块体为参考基准获得研究区水平形变场,结果表明川滇块体受到东边界动力因素和下地壳物质流的影响,呈现出北部向北运动、南部向南运动的格局,并以东边界为界东、西两侧左旋运动速率差异约(1.12~3.54)mm/a。(2)基于1980~2018年跨断层水准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断裂垂直形变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川滇块体东边界断裂垂直活动存在较大差异。鲜水河断裂在1980~2018年间垂直活动剧烈,应力持续积累至今;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在1990~2010年间垂直活动可能处于“闭锁”状态,汶川地震后打破断裂停滞蠕动趋势,在2010~2018年间开始新的活动迹象,应力积累持续增强,同时小江断裂在2014~2018年可能存在“闭锁”特征,应加以关注。(3)基于1970~2018年Ms≥3.0地震活动资料,分析了研究区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汶川Ms8.0地震后,可能引发川滇块体东边界2009~2018年Ms4.0以上中强地震的活跃,深部介质构造环境显示川滇块体东边界地震活动分段特征显着,呈现出活动断裂交汇处断层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与本文获得2009~2018年叁维地壳运动结果相符合。进一步分析汶川地震后断裂应变积累和地震危险性可知,相比1999~2007年的GPS水平运动场结果,汶川地震后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变形宽度最大,闭锁程度最高,地震活动危险性也较高,鲜水河断裂中南段和小江断裂南段地震活动危险性相对较低。(4)综合分析地壳形变特征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表明:鲜水河断裂中南段、安宁河-则木河-大凉山断裂构造区和小江断裂南段地震危险性进一步增加,应加以关注。(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地壳形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近几年来河北地壳形变数据跟踪分析事件记录集为数据源资料,对常见的典型干扰事件进行分类梳理,深入剖析,探讨其诱发原因及动态变化规律,并针对各类干扰事件提出有效的消除方法,为前兆数据的分析、应用提供充分的佐证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壳形变论文参考文献

[1].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环渤海区域及邻区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形变特征分析[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2].李慧,齐玉妍,王莉森,王加敏,宋志刚.浅析河北地壳形变数据跟踪分析典型事件[J].高原地震.2019

[3].宋尚武,王庆良,郝明,周琳,刘立炜.苏皖地区现今地壳垂直形变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9

[4].成国辉,罗勇,刘斌,匡翠林.基于RSI的GPS坐标时间序列瞬态地壳形变信号探测[J].测绘通报.2019

[5].文翔,周斌,史水平,覃坚,李家宁.桂西北地区近期重力与地壳形变综合分析[J].地震地质.2019

[6].于吉鹏,孟国杰,苏小宁,Nikolay,Shestakov,Mikhail,Gerasimenko.基于GPS观测研究中国东北地区现今地壳形变特征[J].地震.2019

[7].马栋,马利军,侯晓真,屈曼,高晨.华北地区地壳形变连续观测灵敏台站研究[J].地震研究.2019

[8].于吉鹏.东北地区现今构造活动与地壳形变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9

[9].陆好健.基于SBAS-InSAR技术的红河断裂带南段地壳形变特征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10].曾致.川滇块体东边界地壳形变特征及断裂活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福建及周边地震分布图(1974-1998)【廖...灌县-安县断层逆冲于中生代地层之上...川滇地区活动断裂分布及活动地块划分...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台网数据处...平行于阿尔金断裂和海原断裂的GPS速...]用于确定5.12泣川地展同震形变场的GP...

标签:;  ;  ;  ;  ;  ;  ;  

地壳形变论文_赵旭坤,张俊,雷前坤,范成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