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面显示论文_王森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面显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液晶显示,倾角,电极,聚合物,液晶显示器,摩擦,视角。

共面显示论文文献综述

王森[1](2016)在《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显示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显示器以其轻便、节能等优势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阴极射线显像管(CRT)显示器,成为了现代显示的主流设备。在众多显示模式中,共面转换液晶显示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因为相对于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器(TN-LCD)和垂面排列模式液晶显示器(VA-LCD),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器(IPS-LCD)具有高透过率、宽视角等优点。但是随着液晶显示器应用场景与应用方式的丰富,人们对于液晶显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不论在响应速度还是图像还原能力等方面,IPS-LCD的显示性能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本论文对IPS-LCD的显示性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并探索了优化方案。第一章介绍了液晶显示器的发展史以及发展现状,对几种显示模式的结构特点进行对比,总结了几种显示模式的优缺点。之后对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的分类、结构特点、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的响应速度公式做了理论推导,分析了影响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响应速度的因素。本章提出了一种梯形凸起电极结构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并对该结构进行了模拟仿真。在IPS-LCD基础上通过借鉴凸起电极蓝相液晶显示器的结构对电极进行设计优化,凸起电极结构使得液晶层中的电场发生了改变,降低了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的驱动电压;同时,凸起结构减小了液晶盒的等效盒厚,这使得下降时间明显缩短,响应速度得到提高。第叁章提出了一种快速响应边缘场转换液晶显示器并分析了畴壁结构的快速响应机制。在边缘场转换液晶显示器(FFS-LCD)的基础上对电极结构进行了改进,图形电极结构使得工作状态时液晶区域形成一个多畴的结构,并且在两个不同畴之间形成了一个畴壁结构,这个畴壁帮助液晶分子在关态时更快的弛豫恢复,从而大幅提升了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的响应速度。第四章阐述了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色彩还原能力的影响因素,分别讨论了多畴结构和TFT电学参数对液晶显示器色彩还原的影响。首先,模拟分析了多畴结构对于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色彩还原的影响,然后对像素充电时间、寄生电容以及电荷保持率等TFT电学参数做了详细描述,并对这几个电学参数对液晶显示器图像显示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北工业大学》期刊2016-11-01)

赵龙[2](2014)在《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的制造与Nozzle Mura改善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以液晶显示的原理及物理特性为基础,阐明了共面转换(IPS)模式液晶显示原理及结构特点后,重点研究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的制造工艺,并对工艺缺陷Nozzle Mura进行了研究及改善。本研究对于了解目前IPS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原理特性及生产工艺流程,改善工艺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论文首先对液晶显示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其次,从IPS模式液晶显示的显示结构、显示模式、材料特性及功能优缺点方面进行了物理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基本阐述,重点对显示结构和液晶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物理性质方面进行了讨论;再次,着重讨论了IPS模式的LCD前段生产工艺及性能指标,对阵列制程中成膜、光刻、刻蚀制程和成盒制程取向剂涂布、摩擦、成盒组立等重要制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液晶显示器的分辨率、开口率、视角及对比度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及讨论;最后,通过对LCD前段制程中产生的Nozzle Mura缺陷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借助实验及实践分析对取向剂涂布制程中Nozzle角度及管径进行优化,达到改善Nozzle Mura的目的。(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4-10-01)

孙玉宝,张志东,尹宗毅[3](2002)在《倾角对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器中,由于制作过程中的摩擦作用,使得表面存在较小的预倾角。本文在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不同排列情况下,倾角对显示的影响,并确定合适的排列以适应液晶显示器的设计和制造。(本文来源于《现代显示》期刊2002年02期)

荆海,张志东,邵喜斌,黄锡珉[4](1999)在《提高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件响应时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液晶弹性理论和动力学理论对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件响应时间参数进行了分析, 将聚合物网络引入这种模式, 利用聚合物网络对液晶的锚定作用, 使得 I P S液晶显示器件的下降响应时间得到极大改善。实验结果表明, 聚合物的百分比含量对器件的响应时间、阈值电压、对比度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1999年03期)

荆海,陈明,袁建峰,邵喜斌,黄锡珉[5](1999)在《无色移共面转换液晶显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单面摩擦的共面转换(One-Side-RubbingIn-PlaneSwitching)液晶显示模式,探讨了这种模式的显示机理,介绍了单面摩擦的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件制作方法、测试过程和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单面摩擦的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件具有很好的视角特性和灰度特性,消除了其他共面转换模式带有的色移现象。(本文来源于《液晶与显示》期刊1999年02期)

Jinn-chouYoo,Kun-WeiLin,Han-Ping,D.Shieh[6](1997)在《共面开关液晶显示模式的原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LCD的共面开关(IPS)模式比TN模式的视角要宽,但它需要较高的驱动电压才能达到最高透射率。IPS模式的电-光性质很复杂,现在还不能用分析方法加以阐述。在本文中,用LC连续理论分析了共面开关显示模式的电-光性质,以求在低工作电压下得到最大透射率。(本文来源于《现代显示》期刊1997年04期)

共面显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以液晶显示的原理及物理特性为基础,阐明了共面转换(IPS)模式液晶显示原理及结构特点后,重点研究了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的制造工艺,并对工艺缺陷Nozzle Mura进行了研究及改善。本研究对于了解目前IPS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原理特性及生产工艺流程,改善工艺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论文首先对液晶显示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国内外发展趋势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其次,从IPS模式液晶显示的显示结构、显示模式、材料特性及功能优缺点方面进行了物理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基本阐述,重点对显示结构和液晶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物理性质方面进行了讨论;再次,着重讨论了IPS模式的LCD前段生产工艺及性能指标,对阵列制程中成膜、光刻、刻蚀制程和成盒制程取向剂涂布、摩擦、成盒组立等重要制程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对液晶显示器的分辨率、开口率、视角及对比度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及讨论;最后,通过对LCD前段制程中产生的Nozzle Mura缺陷进行了重点研究分析,借助实验及实践分析对取向剂涂布制程中Nozzle角度及管径进行优化,达到改善Nozzle Mura的目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面显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森.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显示性能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6

[2].赵龙.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的制造与NozzleMura改善工艺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3].孙玉宝,张志东,尹宗毅.倾角对共面转换模式液晶显示的影响[J].现代显示.2002

[4].荆海,张志东,邵喜斌,黄锡珉.提高共面转换液晶显示器件响应时间的研究[J].液晶与显示.1999

[5].荆海,陈明,袁建峰,邵喜斌,黄锡珉.无色移共面转换液晶显示[J].液晶与显示.1999

[6].Jinn-chouYoo,Kun-WeiLin,Han-Ping,D.Shieh.共面开关液晶显示模式的原理分析[J].现代显示.1997

论文知识图

凤台和寿县雷达资料经逐库近似法订正后...凤台资料逐库订正法订正后与阜阳雷达资...凤台和寿县雷达资料解析法订正后共凤台资料逐库近似法1订正后与阜阳雷达资...凤台资料解析法订正后与阜阳雷达资料的...凤台和寿县雷达资料经逐库近似法l订正...

标签:;  ;  ;  ;  ;  ;  ;  

共面显示论文_王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