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论文-王小庆,孙艳,彭长农,廖志勇,冼展超

延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论文-王小庆,孙艳,彭长农,廖志勇,冼展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延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肌梗死,血管成形术,血栓抽吸,支架

延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庆,孙艳,彭长农,廖志勇,冼展超[1](2013)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后延迟支架植入术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经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后使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达3级后,比较延期支架植入与即刻支架植入两种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患者共149例,经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后使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2~3级后,93例当时植入支架患者为即刻支架植入组,56例术后经强化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5~7 d后再次手术植入支架者为延迟支架植入组,观察两组ST段术后回落超过50%的患者例数、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心肌染色分级及支架使用情况,同时随访术后3个月时心功能状态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卒中、各种原因的死亡)。结果延期支架组心电图ST段回落比例明显高于即刻支架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vs.46%,P<0.01)。无复流及慢血流在延迟支架组明显少于即刻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vs.17%,P<0.01)。延迟支架组支架使用量明显少于即刻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了意义[(2.3±0.7)枚vs.(3.5±1.1)枚,P<0.01]。3个月后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左心室功能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后延迟支架植入,可减少支架使用量,有利于减少无复流及慢血流现象的发生,对近期预后无不利影响。(本文来源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期刊2013年06期)

李紫阳,郑松,王丽,张桐艳,陈克全[2](2011)在《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功能情况是衡量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对心功能的评价目前主要是靠NYHA心功能分级和相关的心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左心室内径大小(LV)和左心室的射血分数(LVEF)的测量。当今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急诊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CSI)可以(本文来源于《医学信息(上旬刊)》期刊2011年04期)

许雪花,谢东阳,谢红英,钟一鸣[3](2006)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围术期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36例急性心肌梗死(AM I)后延迟性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围术期的护理经验。方法:术前做好充分的相关检查、耐心细仔做好术前宣教、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注意穿剌点和留置鞘管的护理、注意预防低血压和迷走反射的发生。结果:36例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全部成功,其中有3例病人在拔除鞘管时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和心率减慢感胸闷冒汗,经及时有效的处理得到纠正,无1例死亡。结论:术前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完善相关检查以及术后严密的观察,充分的抢救准备,可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促进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范春雨,吕吉元,贾永平,高宇平,王睿[4](2005)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左室重塑、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随访资料,探讨AMI延迟PCI的临床意义。方法25例PCI病人为治疗组,同期未行PCI的19例病人为对照组,于基线、1个月及6个月3个时间点进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同时进行临床资料随访。结果①两组间对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统计学意义,且不同时间段比较,EDV、ESV及LVEF在不同时间段间无统计意义;EDV、ESV、LVEF各组的不同时间段与治疗方法间无交互作用。②临床事件随访时间6个月~16个月,治疗组复合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心绞痛等)发生率较低(24.0%VS57.9%P=0.02)。结论AMI后延迟PCI治疗的心脏复合事件发生率较低,但对左室重塑并未显示有利作用,其意义需要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观察。(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05年08期)

蒋爱忠,李金峰,宋米英[5](2005)在《延迟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和支架置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将78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0.50的AMI患者分为PTCA组(n=39)和非PTCA组(n=39),PTCA组于发病后7 ̄32d行PTCA及支架置入术,随访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非PTCA组相比,PTCA组患者在不稳定性心绞痛(12.8%,46.2%,P<0.01),临床心功能改善(74.4%,35.9%,P<0.01)、死亡(7.7%,17.9%,P<0.01)、LVEF上升的例数(66.7%,28.2%,P<0.01)及复合终点事件(35.9%,74.4%,P<0.01)方面明显改善,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差异无显着性。结论AMI后延迟PTCA和支架置入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成功率高,能改善病人的预后,有利于心功能恢复。(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工程》期刊2005年04期)

范春雨[6](2003)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后约叁分之二的病人其闭塞血管未能实现早期充分开通,不能从挽救濒死心肌中最大限度获益,而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冠脉介入术的临床意义目前尚有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评价延迟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左室重塑、心功能的影响,并对随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拟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方法 将急性心肌梗死后7天至4个月内进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25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同期未行支架植入的1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标准化的药物治疗,于基线、1月及6月叁个时间点进行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以了解心室大小及心功能的变化,同时进行临床资料观察随访。 结果 (1)基线资料: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血压、危险因素、β-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使用、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心肌梗死部位等多方面资料具有可比性。(2)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术结果:治疗组25例共植入支架30只,术前IRA平均狭窄程度(96±4.56)%,TIMI3级仅占11.5%,术后残余狭窄为0,全部病例均恢复TIMI3级血流,术后住院期间无一例出现死亡、心肌梗死或需重复介入治疗。(3)左心室大小及功能:结果显示支架组与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间对EDV(P=0.825)、ESV(P=0.973)及EF(P=0.737)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不同时间段的比较显示,EDV(P=0.152)、ESV(P=0.164)及EF(P=0.220)在叁个时间段间差异无显着意义。EDV、ESV、EF各组的不同时间段与治疗方法间无交互作用(P值分别为0.577、0.670、0.563)。(4)临床事件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0.4±3.5)个月,两山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组复合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中风、心衰、心绞痛等)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24%VS 57.9%P=0.02)。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近期复合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较单纯药物治疗为低,这有助我们今后进一步的临床实践,但本研究并未显示出延迟PCI对左室重塑的有利作用,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意义特别是对左室重塑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证据。(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3-05-08)

邓鹤秋,周训森,董杏芳,胡光友,廖艳群[7](2002)在《直接、延迟冠状动脉成形/支架植入术与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近远期疗效比较(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直接、延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 PTCA) /支架植入术 ( STENTING)与静脉溶栓术叁种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差异。 方法  1 998年 1 0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院收治的 AMI患者 5 3例分为直接 PTCA/STENTING组 1 6例 ( A组 )、延迟 PTCA/STENT-ING组 1 7例 ( B组 )、静脉溶栓组 2 0例 ( C组 )。均于入院后即给予相同的常规术前处理 ,B组先采用与C组相同的静脉溶栓治疗 (日本产 Green Cross尿激酶 96~ 1 2 0万 IU) ,3~ 7d(平均 3.5± 1 .2 d)后行延迟 PTCA/STENTING治疗。采用第四军医大学BASE软件包 ,对叁组间的计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Student- Newman's检验 ,对叁组间的计量资料进行 χ2 + t检验两两比较。 结果  ( 1 )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至开始介入 /溶栓治疗时间、心肌梗死部位、相关梗塞动脉、植入支架数等指标叁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 ,叁组可比。 ( 2 )血管再通率A、B两组 ( 1 0 0 % )介入治疗后显着高于 C组 ( 65 % )(P<0 .0 1 ) ,B组介入治疗前的溶栓再通率与 C组无差异 ;PTCA/STENTING成功率 A、B两组分别为 1 0 0 % /93.8%、1 0 0 % /94.1 %。( 3)介入 /溶栓治疗后心肌酶学峰值 ( CK/CK- MB)出现时间 A组显着提前于 B、C两组 ( P<0 .0 1 )(本文来源于《空军总医院学报》期刊2002年02期)

张宏,赵燕,庞明杰,张云梅,徐小南[8](1999)在《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AMI3周~3个月内的21例患者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设同期住院的30例心肌梗死患者做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的超声心动图检查、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半年内的死亡、再梗死、接受外科搭桥手术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3个月后左室重构改善,6个月时左室功能及运动耐量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无死亡、再梗死和接受外科手术者;对照组再梗死、死亡及接受外科搭桥手术各1例。结论:延迟PTCA及支架植入术,能改善AMI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预后,手术本身有较高的成功率。(本文来源于《临床心血管病杂志》期刊1999年12期)

延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功能情况是衡量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对心功能的评价目前主要是靠NYHA心功能分级和相关的心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左心室内径大小(LV)和左心室的射血分数(LVEF)的测量。当今普遍认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急诊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ICSI)可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延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庆,孙艳,彭长农,廖志勇,冼展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后延迟支架植入术的疗效观察[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

[2].李紫阳,郑松,王丽,张桐艳,陈克全.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

[3].许雪花,谢东阳,谢红英,钟一鸣.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围术期护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6

[4].范春雨,吕吉元,贾永平,高宇平,王睿.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

[5].蒋爱忠,李金峰,宋米英.延迟性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05

[6].范春雨.急性心肌梗死后延迟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3

[7].邓鹤秋,周训森,董杏芳,胡光友,廖艳群.直接、延迟冠状动脉成形/支架植入术与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近远期疗效比较(摘要)[J].空军总医院学报.2002

[8].张宏,赵燕,庞明杰,张云梅,徐小南.延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意义[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

标签:;  ;  ;  ;  

延迟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论文-王小庆,孙艳,彭长农,廖志勇,冼展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