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紧凑式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换热器,紧凑,热交换器,高效,换热,地热,不均匀。
紧凑式换热器论文文献综述
鞠铖,谢和平,孙立成,唐继国,莫政宇[1](2019)在《面向热伏发电系统的紧凑式换热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低温地热温差材料热伏发电是世界性研究热点,其难点是如何提高热伏发电的热电转换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相似结构(SSHS)的换热结构设计方案,可以大大减小一般热电转换系统换热结构的体积与重量,同时提高热电转换效率。以一个热端热沉的流动换热过程为例,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其换热和流动阻力特性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并与两种传统换热结构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SSHS热沉具有更强的换热能力,换热均匀性更好,流量范围0.010 3~0.018 6 kg/s、热流密度2 W/cm2及进口热水温度100℃条件下,SSHS热沉的换热能力可达一般换热结构的2倍以上,换热面(释热面)温度高出5~10 K,温度分布均匀性提高了50%以上,进而有利于提高热电转换效率;此外,SSHS虽然相较传统结构有更大的流动阻力,但对于当前设计总流动阻力也不超过450 Pa,因此SSHS热沉非常适合用于模块化的热电直接转换系统。(本文来源于《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李云山[2](2019)在《LNG紧凑高效换热器低温试验模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LNG紧凑高效换热器是天然气液化及再气化装置的关键设备,本文研究了基于增材技术制造的LNG紧凑高效换热器(PCHE)的低温试验模拟系统。采用丙烷作为中间流体,利用HYSYS模拟软件搭建了两种不同的低温试验的工艺流程。对比了不同工况条件下,两种换流程的差异及优缺点,为紧凑高效换热器的工业试验的设计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9年10期)
丁国良,庄大伟,李智强,谢丽懿,韩维哲[3](2019)在《制冷空调换热器的研究进展(二)——紧凑式换热器》一文中研究指出紧凑式换热器的应用,有利于减少制冷空调装置的体积、提升性能。本文的目的是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紧凑式换热器的发展动态。本文介绍了板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高效板片结构的开发、新型流路的设计以及作为经济器的应用。介绍了印刷板路换热器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制作工艺、流道设计及换热阻力特性等。介绍了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以及相比于常规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优势。还介绍了微管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以及适合的应用场合。(本文来源于《家电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杨磊杰,林海萍,马金伟,陈韶范,齐兴[4](2019)在《紧凑式换热器均布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紧凑式换热器具有结构紧凑、换热效率高的特点,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工业场合。综述了不同换热器内流体和温度的不均匀分布、不均匀性对不同传热设备的影响、换热器入口处流体的分布和流型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指出入口封头和分布器的设计对换热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可通过CFD和实验相结合对其进行模拟计算。(本文来源于《低温与超导》期刊2019年09期)
夏纪福[5](2019)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研制用于FLNG装置的紧凑高效换热器”通过总体设计方案评审》一文中研究指出8月9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研制用于FLNG装置的紧凑高效换热器"总体设计方案评审会议在镇江举行。评审专家组由"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科研院所相关领域专家等组成。江科大副校长俞孟蕻教授主持会议并致辞。项目负责人王自力教授,江科大海洋装备研究院院长蒋志勇教授,科技处负责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等40余人参加评审会。(本文来源于《中外船舶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李成恩,何哲旺,武滔,唐华[6](2019)在《基于紧凑型设计5mm翅片管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片距对翅片管式换热器空气侧换热性能和压降的影响。目前5mm管径的翅片片距通常处于1.2mm~1.3mm之间,通过紧凑式设计加工方法可以使其片距减少至0.8mm~1.0mm。论文主要从理论分析、叁维建模以及Fluent计算来进行分析对比翅片片距的减少对换热能力和空气压损两个方面的影响。相同的迎风面积和风速下,随着片距的减小,能力逐渐升高,但同时压损和功率增加,说明片距减少的同时,必须得解决翅片加密导致的风量下降问题,有效评估分析接触热阻的影响,否则换热面积不能充分利用,此研究可以为换热器翅片设计提供一些参考。(本文来源于《家电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7](2019)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研制用于FLNG装置的紧凑高效换热器”等两个项目启动会在江苏镇江召开》一文中研究指出前不久,由江苏科技大学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研制用于FLNG装置的紧凑高效换热器"、"船载无人潜水器收放系统"两个项目会在镇江召开,标志着项目研究工作全面启动。科技部社发司、21世纪中心、江苏省科技厅、镇江市科技局有关代表,项目咨询专家、项目启动承担单位科技主管领导和项目研究骨干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本文来源于《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期刊2019年01期)
Tariq,Amin,Khan[8](2018)在《紧凑型换热器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紧凑型换热器较传统换热器具有相对较大的换热面积和体积比,不仅能够大幅减少换热器尺寸、质量从而降低制造成本,还具有更高的换热效率。紧凑型换热器包括管翅式和板翅式两种。在紧凑换热器内,气体流动侧较低的换热系数往往限制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性能,因而寻求新方法来改善气侧换热性能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上述目的,一种与一次表面相连的二次扩展表面如肋片或涡发生器等形式被设计提出,扩展表面能够提高换热面积并通过扰乱流场来强化近壁和核心流区域的换热。由于涉及参数数目繁多,考虑全局所有参数的紧凑型换热器设计十分复杂,而且紧凑型换热器的优化常常涉及启发式计算方法。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一种多目标优化的方法被提出来,这种方法基于并结合差分进化算法、遗传算法和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复合DE-GA-ASA算法)。这种复合DE-GA-ASA算法旨在通过结合叁种基础算法的长处提高算法整体的健壮性。采用基准问题来检验这种算法的性能,而后将其成功应用到锯齿型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中。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复合DE-GA-ASA算法能够有效实现板翅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此外,还探究了板翅式换热器中各参数对于优化设计的影响。研究中考虑的板翅式换热器输入变量包括翅片间距、翅高度、翅偏移长度、热流程长度、冷流程长度和非流动方向长度,通过算法使换热速率最大化和全年总成本最小化。投资和运行成本被单独优化,而且详尽探究了翅和换热器几何体参数变化的影响。在最优解选择方面,采用一种多准则决策器即优先级逼近理想解技术(TOPSIS)。已有大量关于紧凑型换热器设计和强化其总体性能的研究且其目前仍是研究热点问题,但关于其热力优化的研究还很少。涡发生器以其较好的强化换热性能和相对较低的压降在紧凑型换热器中广泛应用。本文对板翅通道内和板翅式换热器中涡发生器的配置进行数值模拟和优化研究,其中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结果、人工神经网络(ANN)和多目标优化算法(MOA)被结合起来实现目标控制函数的最优化。结合数值模拟和优化算法的,能够得到十分有用的优化结果,这对于换热器设计优化具有超前的指导作用。对于板翅通道,探究多个因素包括攻角、接触角(涡发生器和壁面间的夹角)和涡发生器的形状等对流动和换热性能的影响。由于雷诺数Re(360-1140)较低,流动被假设为层流。研究结果以努塞尔数Nu和摩擦系数f的形式呈现,不同的流动结构和温度温度也被一一分析。不同形状涡发生器接触角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研究结果表明90°接触角对换热最大化不是必要的。为优化涡发生器的配置,计算流体力学的数据、人工神经网络和多目标优化算法被结合起来得到最大化的努塞尔数Nu和最小化的摩擦系数f。此外,本文还对波纹板翅式换热器中叁角形涡发生器的攻角和波纹高度进行模拟和优化计算。计算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这是由于该模型在逆压梯度下具有鲁棒性。探究叁行交错排列的管列中具有变化波纹高度的波纹翅叁角翼翅对换热性能的影响。CFD结果表明在所有波纹高度下,叁角翼翅能够有效强化换热性能,而较高的波纹具有更好的强化效果。为优化上述叁角形涡发生器的攻角和波纹高度这两个参数,同样采用帕累托优化策略,结合计算流体力学的数据、人工神经网络和多目标优化算法。此外,本文对通常用于汽车空调系统的百叶窗扁平管紧凑式换热器以及不带百叶窗的换热器同时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于叁个换热器样品,在湿表面条件下,空气侧传热和压降性能是本文关注的重点。叁个样品分别是无翅换热器(HX1)、5毫米翅片长度扁平型百叶窗翅片(HX2)和具有6.1毫米翅片长度的波纹百叶窗(HX3)。实验结果表明,与HX3相比,HX2提供了 15.3%的更高传热效率以及11%的更大压降。在之后对考虑干表面条件的测试热交换器进行数值模拟之后,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HX2和HX3的湿表面的单位体积分别增加了 14%和15%。这是因为通过增强流动而混合的冷凝物的流向涡度产生所造成的。值得一提的是,湿表面条件下的结果显示HX2和HX3的压降也分别增加了 18%和21%。(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9-01)
张声宝[9](2018)在《航空发动机新型3D打印紧凑换热器设计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发动机的热效率和经济性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在航空发动机发展进程中,热管理技术可有效提升发动机的效率和经济性,因而近年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航空发动机的热管理技术中,紧凑高效的换热器设计与研制对提升航空发动机热管理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正在快速发展的3D打印技术能够高精度制造出各种复杂、薄壁、轻质的结构件,使得更加复杂精细的紧凑换热器结构设计成为可能,同时使得新型换热器的研制周期大大缩短。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丰富对换热器的设计,有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和紧凑度,从而满足现代航空应用中对换热器轻质高效的要求。本文以航空发动机空-空换热器为研究目标,以3D打印可实现技术为前提,优化设计一款航空发动机换热器,希望能够在原有的板翅式换热器基础上不降低换热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体积及重量降低20%。本文首先根据换热器的设计要求,创新地设计了热侧翼型通道和通道内翅片布置的紧凑换热器,所设计的紧凑空-空换热器同时满足工况要求和3D打印要求。开发完善了基于效能-传热单元数法(η-NTU法)的适合于空-空换热器的热力设计程序。在完成新型紧凑换热器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商业流体计算软件ANSYS-FLUENT,对所设计的新型换热器在真实工况点下的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热气出口温度和热力计算结果对照良好,能够满足换热能力要求;但热气压降和冷气压降与热力计算结果差距较大,前者可以很好地满足压降要求,后者则与压降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此外,通过换热器内部的一些温度、压力云图以及流线图,分析了新型换热器内部的流动换热特点以及翅片对新型换热器内部流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1-12)
杨新垒,聂万胜,王辉[10](2018)在《紧凑型换热器换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紧凑型预冷换热器是复合预冷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为研究紧凑型预冷换热器的换热特性,提出符合中国现有工业水平的紧凑型预冷换热器。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冷流参数、换热管参数及管间距对预冷起换热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可提高换热效果的改进方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紧凑型预冷换热器,并对换热效果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型预冷换热器单位体积换热面积为1309m2,单位体积换热功率为355.5MW,可将质量流量为120kg/s的空气由1350K降低至486K。(本文来源于《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紧凑式换热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LNG紧凑高效换热器是天然气液化及再气化装置的关键设备,本文研究了基于增材技术制造的LNG紧凑高效换热器(PCHE)的低温试验模拟系统。采用丙烷作为中间流体,利用HYSYS模拟软件搭建了两种不同的低温试验的工艺流程。对比了不同工况条件下,两种换流程的差异及优缺点,为紧凑高效换热器的工业试验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紧凑式换热器论文参考文献
[1].鞠铖,谢和平,孙立成,唐继国,莫政宇.面向热伏发电系统的紧凑式换热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J].工程科学与技术.2019
[2].李云山.LNG紧凑高效换热器低温试验模拟系统[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
[3].丁国良,庄大伟,李智强,谢丽懿,韩维哲.制冷空调换热器的研究进展(二)——紧凑式换热器[J].家电科技.2019
[4].杨磊杰,林海萍,马金伟,陈韶范,齐兴.紧凑式换热器均布性研究进展[J].低温与超导.2019
[5].夏纪福.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研制用于FLNG装置的紧凑高效换热器”通过总体设计方案评审[J].中外船舶科技.2019
[6].李成恩,何哲旺,武滔,唐华.基于紧凑型设计5mm翅片管式换热器的数值模拟及分析[J].家电科技.2019
[7]..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增材制造技术研制用于FLNG装置的紧凑高效换热器”等两个项目启动会在江苏镇江召开[J].表面工程与再制造.2019
[8].Tariq,Amin,Khan.紧凑型换热器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8
[9].张声宝.航空发动机新型3D打印紧凑换热器设计与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8
[10].杨新垒,聂万胜,王辉.紧凑型换热器换热特性研究[J].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