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尧林[1]2003年在《集成化建筑能耗仿真系统框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能耗约占我国总能耗的1/4左右,而空调系统能耗约占建筑能耗的30%~60%。空调系统的优化运行,对建筑物节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空调系统的运行情况模拟及冷热源选择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本文首先讨论了集成化建筑模拟的概念及各组成模块的功能,然后讨论了基于基本元件算法的空调系统动态仿真技术。通过控制容积法及相互作用原理,导出了空调元件有穷组合的模拟计算矩阵。通过空调系统的模块化,采用自动连接技术,构造出符合要求的模拟部件,开发了模拟仿真程序。运行结果与TRNSYS的结果相比较得出,采用基本元件算法及自动连接技术,能够对系统的模拟提供更大的灵活性,提高计算精度。 空调冷热源的能耗占空调系统总能耗的70%左右,因此,其设备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集成化软件的一部分,本文同时也讨论了因特网环境下冷热源选择与决策,利用层次分析法开发出了决策程序。结果表明,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决策系统,既有助于资源共享,从而大大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又有望实现设计师的异地协作,提高设计质量,缩短设计周期。 本文还讨论了数据转换过程中的Macro技术及自动转换问题,并对进一步的工作及新一代能耗模拟软件做出展望,指出未来的能耗分析系统,将是网络环境下的模拟分析系统。
黄茜[2]2012年在《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设计与评价及仿真优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十二五”是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推进的关键阶段,然而随着我国节能建筑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出现节能建筑工业化水平低,成套技术集成度低,劳动力生产率低,资源消耗高的问题,导致“节能建筑不节能”。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内,“节能”概念越早进入建筑的设计过程,其节能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木文在查阅当前国内外节能建筑设计方法、能耗模拟、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理念——构建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进行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本文按照从实践认识到理论探索,再到实践运用的基本逻辑与线索,基于建筑的集成设计理论、模块化理论和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以可持续发展和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借助辅助设计——虚拟现实技术,从节能建筑模块化的概念、内涵出发,就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的可行性、机理方法与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构建、评价模型、可视化仿真及实践应用方而展开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并尝试有所突破和创新,主要进行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研究了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的可行性。采用了模块化理论中“复杂产品简单化”的思维方式,对节能建筑的体系构成和节能关键技术按类型进行分析。从理论上验证了节能建筑被模块化的可行性;同时运用Logistic方程对节能建筑模块化发展机理进行了推导演绎,从机理上分析了模块化节能建筑的可行性。第二,研究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构建。包括界定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内涵、设计原则从发,选取节能建筑的模块要素,构建体系,明确其功能。该体系的构建能够实现节能建筑模块化快速设计。本文还对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中的子模块进行了组合构造出18个大模块,供需求者选择,使模块化设计更加精准。第叁,研究了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的评价模型。包括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评价模型的构建,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层次结构,着重选取了4个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经济技术综合评价,便于业主决策,同时基于现有的节能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不足之处的分析,运用matlab开发节能建筑模块化评价软件,使方案评价简单方便。第四,研究了虚拟仿真技术对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的辅助作用。包括节能建筑模块化仿真原理的研究、仿真流程的建立,明确体系仿真的功能。对节能建筑模块化设计的虚拟仿真有助于设计人员、业主和专家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建筑方案的完善和最终确定。第五,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实施应用。以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项目为例展示对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设计使用、评价和可视化仿真,验证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郑聪[3]2012年在《基于BIM的建筑集成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和日益增加的建筑能耗的现状,文章以建筑设计方法的发展轨迹为切入点,提出两对矛盾,即建筑行业高能耗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主旋律的矛盾,以及相对落后的传统设计方法不能满足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的矛盾。于是,作者针对如何解决上述矛盾,引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要点,即基于BIM平台的建筑集成化设计的研究。在具体研究步骤上,文章首先分析了集成化设计方法的起源和概念、设计目标、考虑因素、总体原则、评价体系以及设计流程的框架原理和构成,同时通过对该方法与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突出其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势,从而得出,该方法是以传统建筑目标和建筑可持续发展为双重目标的先进设计方法。但是,作者也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由于缺乏合适的平台作为支撑,该方法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瓶颈障碍,诸如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不强,信息集成度不高等等,而建筑信息模型(BIM)正是打通上述瓶颈,解决潜在缺陷的有利武器。接着,作者从阐述BIM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然后通过分析BIM模型、软件、以及相关技术集群等方面,得出了结论:“协同”是集成化设计的最主要的特征和具体的体现,同时,建筑可持续发展是集成化设计的核心目标,而只有BIM平台才能最好的支撑协同作业,最大效能的发挥各专业协同的合力,从而真正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基于BIM与集成化设计的结合,作者从叁维可视化、建筑性能模拟和分析、参数化建模、信息数据的交换与确认、协同作业五个方面剖析了基于BIM的集成化设计的主要优势。同时,分析了BIM在集成化设计流程中的主要阶段(设计前期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的具体应用。最后,作者以一栋独立别墅为实例,重点解析了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如何运用BIM进行集成化设计,并从中得到了两点收获:其一,验证了基于BIM的集成化设计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其二,总结出了方案设计阶段所采用的设计思路,设计步骤和设计要领,为作者今后的实践工作做出指导。总之,建筑集成化设计如果不与BIM结合起来,将难以真正高效地利用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包括新型结构体系,新型材料,新型设备等),而BIM如果脱离集成化设计,将只是流于形式。可以说BIM对于集成化设计是必要条件,同时,集成化设计也促进了BIM的发展,两者可谓相辅相成,与时俱进。因此,本文通过研究探索,明确了就目前来说,只有BIM最为适合集成化设计,这也是本文的现实意义和创新点所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深知,自己在该领域才刚刚起步,因此,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把BIM和集成化设计两者紧密的结合起来,不断熟悉、掌握、优化,从而为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份贡献。本文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描述性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
郭娟利[4]2013年在《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障房建筑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国家安居工程。随着保障房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工业化”将成为国家积极推行保障房的主要建造形式。国家对保障房的支持力度使其机遇与挑战并存,建筑能耗、环境影响及资源利用是实现保障房建筑“绿色化”的关键。但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工业化建筑的设计方法、太阳能设备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针对严寒地区规模化保障房的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研究仍处以空白状态。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保障房的建设特征、围护部品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叁个方面入手,对适宜于严寒地区保障房的工业化建筑体系、围护结构的主被动节能设计及围护部品的集成设计平台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基于BIM建筑信息技术的围护结构主被动节能技术并进行整合、优化、量化及可行性分析。首先,从我国国情、气候适宜性、技术成熟度等角度对工业化建筑体系进行分析对比,提出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是适宜于严寒地区保障房的工业化建筑体系。从建筑设计集成、结构设计集成、设备系统集成叁个层面对该体系的集成设计因素进行分析,提出该体系与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设计方法。其次,选取严寒地区28个保障房实例及图纸进行调研,对围护结构节能相关影响因素(体系系数、平面形状、窗墙面积比、墙体构造等设计参数)进行分析,建立了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的基础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围护结构从被动节能到主动产能的集成设计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与探究的基础。再次,从围护结构被动节能的角度,选取六种典型的工业化复合墙体,运用Designbuilder能耗分析软件对不同复合墙体的年采暖能耗进行对比,从节能的角度提出混凝土空气间层复合墙体为严寒地区保障房适宜的围护结构构造形式。然后,从围护结构主动产能的角度,对太阳能设备与建筑的节点设计、美学设计及技术设计等进行分析研究。运用PVSYST发电量模拟软件对太阳能光伏设备在不同安装环境下的系统年发电潜力进行计算,确立了(以沈阳为例)1kWp光伏系统的节能贡献率;运用光热计算模型对太阳能热利用潜力进行研究,确立了光热系统的节能贡献率。该研究为今后建筑师在太阳能设备应用的规模控制、安装位置与形式的确定等环节提供设计参考。最后,运用BIM建筑信息技术对围护结构的主被动节能技术进行整合与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围护结构集成设计进行定性与定量化的分析研究,初步验证了BIM建筑信息技术与工业化建筑集成设计平台的可行性,为今后工业化建筑的能源规划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提供便捷的工具与科学的应用方法。
林佳瑞[5]2016年在《面向产业化的绿色住宅全生命期管理技术与平台》文中指出针对建筑业工业化程度低、能源消耗大、资源浪费严重、污染环境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提出了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战略。住宅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具有量大面广、形式简单、功能单一、易于批量建造等特点,在建筑业中率先实现住宅产业化,并将住宅产业化作为推广和应用绿色建筑的切入点,是最为可行的发展途径。然而,当前绿色住宅及产业化发展仍面临着管理方式落后、全生命期各环节相互割裂、各参与方信息共享困难等问题,尤其缺乏全生命期管理与综合分析评价的支撑平台和工具,难以将住宅生产全过程的规划、设计、部品生产、施工、运维管理等各环节链接为完整的产业链,无法实现绿色住宅产业链经济、资源、绿色性能、环境影响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与管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综合应用绿色建筑、全生命期管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Modeling)、云计算等理论和技术,引入建筑产品数据交换国际标准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对面向产业化的绿色住宅全生命期管理技术与平台展开了深入研究。首先,通过研究产业化绿色住宅全生命期管理特征、内容、模式及其工作流、信息流,针对产业化绿色住宅的现状和特点,提出基于IPD(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的产业化绿色住宅全生命期管理模式和体系架构;其次,通过构建面向产业化绿色住宅全生命期BIM体系结构,研究BIM数据分析和数据融合技术与机制,实现了基于BIM及云技术的产业化住宅全生命期数据集成与管理,并通过MapReduce有效提高了数据传输及查询效率;再次,研究面向产业化绿色住宅全生命期经济分析、资源配置及绿色性能分析评价方法及技术,结合时间序列预测、特征筛选、离散事件仿真等相关算法,实现了住宅全生命期管理中售价分析预测、经济分析对比、资源配置离散事件仿真模型自动生成、绿色性能模型转换及绿色分析与监测数据集成等关键技术。在此基础上,研发了面向产业化的绿色住宅全生命期管理平台,为绿色住宅全生命期BIM数据共享、全过程管理及综合分析评价提供支撑平台和工具。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对提出的方法、技术和平台进行了集成应用验证。应用表明,本文研究形成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平台,实现了基于BIM的产业化绿色住宅全生命期信息管理和共享,支持绿色住宅规划、设计、部品生产、施工、运维管理各应用系统集成,以及生命期全过程、各环节的跟踪、管理与综合分析评价。为产业化绿色住宅全生命期管理探索了可行的技术途径,对进一步推动绿色住宅产业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胡康[6]2017年在《基于BIM的智慧园区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BIM技术在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阶段均得到大量应用和发展,尤其运维阶段的BIM应用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综合运用BIM、GIS以及其他相关技术,实现建设项目增值,也成为工程项目管理新的趋势。BIM在运维管理阶段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建筑空间维护管理、设施设备的安全和运维管理等方面,智慧园区运维管理的应用实践极少。本文将BIM与GIS、CE引擎等技术综合运用于智慧园区的运维管理中,构建了基于BIM的智慧园区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并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对传统运维管理和基于BIM的运维管理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整合设施管理、市政管理、环境管理、社区管理等内容,并结合BIM、GIS、物联网、CE引擎和云技术等技术的理念和特点,构建了基于BIM的智慧园区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框架。(2)分析了BIM在智慧园区运维管理中的应用,得出园区运维管理的功能需求,并选择合理的运维平台,从数据层、模型层和功能模块层叁个方面阐述了构建智慧园区运维管理信息系统框架的核心要素。(3)提出了基于BIM的智慧园区运维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方案,并从运维平台的选择与构建出发,考虑模型集成化、模型的优化和轻量化的特点,对智慧园区BIM技术实施标准、设备编码和BIM模型的运维交互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4)结合工程实例,初步实现了基于BIM的智慧园区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发,对重难点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论文通过以上四个方面阐述了基于BIM的智慧园区运维管理,并通过理论和实践完整的阐述了基于BIM的智慧园区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流程和存在的难点,为今后的智慧园区或智慧城市的运维管理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崔芳芳[7]2017年在《基于BIM技术绿色低能耗建筑集成设计方法与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危机和自然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建筑从材料生产到使用整个全寿命过程中消耗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50%以上。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建筑的能源消耗比重也将随之增加,致使现阶段建筑的节能形势更加严峻、建筑顶层规划设计中的绿色低能耗或者近零能耗设计将更为迫切。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为:在方案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舒适度以及能源消耗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存在缺失;对低能耗建筑知识体系的认识度不足;方案的改进和优化完善方面存在比较片面的情况,且难以贯穿整个设计过程。BIM信息时代的到来,为解决上述现象提供了设计方法和设计思路,本文结合大量的文献以及前人的研究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基于BIM技术的建筑集成设计模式、建筑方案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大量绿色建筑、建筑节能、低能耗建筑、BIM技术应用等相关文献的阅读,总结归纳绿色低能耗建筑的特点,分析建筑低能耗设计的内部及外部影响因素。对相关研究理论以及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借助于BIM技术进行设计所具有的优点。对BIM集成协同设计模式进行了论述和说明:不同时期的集成设计内容、BIM协同设计的执行手段、BIM设计的集成化方法、集成设计基本步骤。分析了建筑单目标优化设计研究方法与流程,依据正交试验与Ecotect建筑性能模拟软件进行建筑热环境与光环境下的能耗模拟方案的试验,最后利用遗传算法从绿色低能耗建筑除室内使用功能外的最应考虑的节能、室内通风、采光舒适度叁个子目标出发,选择改进温频法简化模型、平均自然采光、自然压帕时数作为建筑性能预测与性能评价指标。对窗开口大小、传热系数以及透射比等进行优化变量范围设置、优化,获得Pareto改进边界,最终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方案。本文总结分析了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方案阶段优化设计流程与实施方法,系统分析了单目标优化过程与内容,提出了利用遗传算法多目标优化理论进行建筑能耗与室内采光通风舒适度的优化方法,对建筑节能优化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
李晓俊[8]2013年在《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能源与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对建筑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常规节能设计方法无法有效地提高建筑整体的节能减排效率,节能设计方法的优化转型刻不容缓。鉴于此,本文探索了一种应用于方案设计阶段,且综合考虑城市和建筑多层面设计因子的系统化整合设计方法——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首先,论文基于建筑整合设计与第二代设计方法的理论成果,提出了建筑节能整合设计的方法,并从方法框架、内容框架、设计流程、目标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其次,文章分析了它与常规节能设计方法在设计内容、设计流程、设计目标、评价方法、成果形式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区别,并指出该方法在我国应用可能受到的制约;然后,对多项评价方法和能耗模拟软件进行综合评比,提出基于HTB2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决策与优化方法,并结合案例探索了HTB2能耗模拟技术在规划与建筑尺度节能整合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在多层面节能策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本文归纳总结了基于能耗模拟的节能整合设计的具体实施办法。由于系统地考虑了影响建筑用能的相关要素,本文提出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其能效优化结果高于常规的节能设计方法。HTB2的应用扩展为规划尺度的能耗模拟提供了有效工具,这不同于一般的单体统计式方法,而是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及建筑间相互影响的规划尺度的能耗模型。此外,对于节能整合设计成果的输出优化,如灵敏度工具、VirVil Plugin成果报告和建筑节能预测清单,提供了有关建筑节能减排效率的综合评价,可以有效地指导具体项目的节能设计决策。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的研究希望帮助设计师拓展思维,探索转变原有的设计思维模式,为最大限度的提高节能效率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以合理控制和引导节能设计的具体展开。
吴子燕[9]2006年在《项目驱动下建筑产品并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并行设计在制造领域已经成为一个热点和发展趋势,然而在建筑产品设计领域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将并行设计概念引入建筑产品设计领域,对支持建筑产品丌发过程的并行、过程间的协同以及建筑产品综合优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建筑产品设计的特点,初步建立了建筑产品并行设计集成框架;建立了建筑产品概念设计并行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实现了对建筑产品多目标优化;建立了基于模糊设计结构矩阵的建筑产品设计过程的建模与仿真方法。 论文首先辨析了实现建筑产品并行设计的几个关键技术,对建筑产品并行设计集成框架进行了探讨,初步建立了包括并行设计集成的内容、集成的功能及建筑产品并行设计集成框架,并指出了实施建筑产品并行设计必须在各专业设计共享的工程数据库的基础上对设计中的各专业设计过程进行合理规划,以实现设计过程间最大限度地交叉、往复地进行。 第二,针对建筑产品概念设计阶段,本文在考虑了费用模型一年运行成本、年收入等情况下,建立了系统化建筑产品概念设计的决策优化模型,并通过运用随机加权多目标遗传算法,实现了对建筑概念设计进行初步集成化的并行设计优化方法,该方法能确定在竞争性的客观目标之间的优化平衡关系,所提供的随机加权算法可以使设计人员通过不同的权重组合获得优化决策方案。 第叁,传统的建筑产品设计过程是基于转化的观念,忽视了诸如时间和客户需求等因素,本文用流动的观点考虑建筑产品设计过程,给出了一个面向建筑产品并行设计开发过程管理的四阶段模型,并详细介绍了该模型的实施方法。该模型以信息流的合理规划来考虑建筑产品并行设计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跨学科的、交叉迭代的自然属性,揭示出可以集成的产品开发的不同子活动/过程,使过程管理透明化。 第四,传统的布尔DSM方法不能够表达出任务间的依赖强度,本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将布尔DSM数字化,清晰准确地反映特定复杂过程中各任务间的依赖关系和次序。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仿真算法来模拟建筑产品并行设计过程。通过建立这种数字化动态模型以及对该模型的仿真,建立建筑产品并行设计的并行策略和控制策略,从而得出一个可控制的,更加有效的设计过程。
李兵[10]2012年在《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建筑业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以及造成沉重的环境负面影响为代价的,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约30.2%。据统计:建筑活动使用了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总量的40%,能源总量的40%,而造成的建筑垃圾也占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总量的40%。建筑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及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将带来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预计2030年建筑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将占全社会排放量的25%。因此,加大力度建设低碳建筑迫在眉睫。本文对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以及我国低碳建筑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低碳建筑管理模式,应包含低碳目标规划、低碳组织保障、低碳技术保障、低碳节能效果测评等内容。低碳建筑必须在建筑物的外部条件、技术设备和建筑主体叁者相互作用下共同实现建筑物的节能减碳目标。本文分析了低碳建筑的运行机理,构建了低碳技术集成模型,并总结现有低碳技术,将其分为10大系统,140余项技术,建立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便于建筑物进行低碳技术的选取。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低碳建筑技术规划方案的比选方法和优化模型,以实现低碳技术规划方案中设备结构和能源使用结构的最优化。此外,提出对建筑物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能耗分析的工具、方法和主要内容,使用相关低碳节能分析软件对低碳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整体能耗分析不仅是对所选方案低碳性能的验证,还为低碳建筑全寿命周期中使用维护阶段的碳排放测算提供了数据基础。建筑物碳排放量,是建筑物低碳目标实现与否的首要指标。本文从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进行建筑物碳排放测评方法的研究,分别对设计阶段、安全施工阶段、使用维护阶段、拆除清理阶段的碳排放来源进行了盘查,构建低碳建筑碳排放测算模型,明确了各阶段碳排放测算的方法和测算清单,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低碳建筑物碳排放测算指南,并采用BIM技术在施工阶段建立了基于施工方案的动态碳排放测算模型,可实现实时的建筑物碳排放监控。针对以上研究内容,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项目为案例,从低碳技术规划方案的比选和优化,低碳规划方案的能耗分析以及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测算的角度分别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本文构建了全面的低碳建筑技术体系和全寿命周期碳排放测算模型,实现了低碳建筑碳排放的定量化、可视化和智能化。不仅为武汉国际博览中心项目全寿命周期的低碳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将为我国其他低碳建筑的健康、迅速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 集成化建筑能耗仿真系统框架初步研究[D]. 林尧林. 湖南大学. 2003
[2]. 节能建筑模块化体系设计与评价及仿真优化方法研究[D]. 黄茜.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3]. 基于BIM的建筑集成化设计研究[D]. 郑聪. 中南大学. 2012
[4]. 严寒地区保障房建筑工业化围护部品集成性能研究[D]. 郭娟利. 天津大学. 2013
[5]. 面向产业化的绿色住宅全生命期管理技术与平台[D]. 林佳瑞. 清华大学. 2016
[6]. 基于BIM的智慧园区运维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胡康. 合肥工业大学. 2017
[7]. 基于BIM技术绿色低能耗建筑集成设计方法与优化研究[D]. 崔芳芳. 云南农业大学. 2017
[8]. 基于能耗模拟的建筑节能整合设计方法研究[D]. 李晓俊. 天津大学. 2013
[9]. 项目驱动下建筑产品并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吴子燕.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10]. 低碳建筑技术体系与碳排放测算方法研究[D]. 李兵.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标签:建筑科学与工程论文; 建筑论文; 节能建筑论文; 智慧园区论文; 系统仿真论文; 技术与管理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bim论文; 智慧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