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非语言性沟通进行儿科护理的效果分析

运用非语言性沟通进行儿科护理的效果分析

韦先红王国刚

叙永县人民医院儿科646400

摘要:目的探析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5年9月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1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0例(实验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另外7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和非语言性沟通护理,分析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对儿科护理技术和护理态度的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和家属对儿科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和对护理技术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非语言性沟通进行儿科护理的效果显著,该种护理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患儿的配合度,还能有效改善护患关系,值得在今后的儿科护理中继续推广使用。

关键词:儿科;非语言性护理;护理满意度

临床护理工作中,护患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均占据重要地位[1]。非语言性交流又被称为肢体语言,它会代替语言或者伴随着语言进行传递信息过程,护理人员的肢体动作、眼神和面部表情等均会影响护患之间的正常交流[2]。儿科常被称作哑科,儿科的患者年龄较小、自理能力较差、很难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护理人员与他们之间的语言交流难度较大,因而在儿科护理中非语言性交流显得特别重要[3]。为了更好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本组研究对儿科患者施行了非语言性护理,临床护理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140例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男32例,女38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8±4.2)岁;住院时间5-12d,平均住院时间(8.1±2.2)d;疾病类型:手足口(15例)、肺炎(32例)、肠炎(23例)。对照组男30例,女40例,年龄1-11岁,平均年龄(6.2±4.6)岁;住院时间5-11d,平均住院时间(7.8±2.6)d;疾病类型:手足口(14例)、肺炎(34例)、肠炎(22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和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儿科护理人员单纯使用语言和患儿沟通;实验组:护理人员运用肢体语言与患儿进行交流,沟通内容如下:⑴护理人员应用轻柔缓慢的动作对患者进行治疗或护理,护理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消除他们的恐惧心理;借助适度的安抚动作增强患儿的信任感。⑵护理人员的着装应大方自然、整洁,言行举止要生动活泼,让患儿觉得他们可爱可敬;运用手势、点头和微笑等动作和患儿家属沟通;密切接触患儿、关心患儿,让他们感受到护理人员给予的温暖和鼓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治疗。⑶护理人员应重视眼神交流,在儿科住院期间。患儿身处陌生环境,再加上家长的陪护时间较少,他们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因而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亲切和善的眼神,通过眼神传递给患儿关怀,并借助眼神鼓励患者积极地配合日常护理工作和医生的临床治疗。⑷“抚摸”在肢体语言中占据着重要作用,失常抚摸患儿既能增加患儿安全感、平复患儿不良心理情绪,还能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当护理人员得到患儿的信任后,患儿对临床护理和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也会逐步提高。

1.4数据处理方法

运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用率(%)表示患儿及其家属对护理技术和护理服务态度的满意度等计数资料,对组间计数数据资料的比较进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由表1可知,实验组患者和家属对儿科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和对护理技术满意度分别为91.43%、85.7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非语言性护理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常规护理方式。

表1分析两组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态度和护理技术的满意度[n(%)]

组别例数对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对护理技术满意度

实验组7064(91.43)60(85.71)

对照组7054(77.14)55(78.57)

x2值5.2144.315

P值0.0130.015

3讨论

非语言性肢体语言是指在特定情境中,人们运用自身姿态、肢体动作来传递信息,并完成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2,3]。肢体语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它具有很强的相随性、真实性和可视性,将肢体语言运用到临床护理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护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可患者年龄较小、自身认知不完善,多数患儿的表达能力不全,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诉求,因而儿科护理工作非常复杂、繁琐,这也致使护理人员不能凭借患儿的主观诉求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症状[4]。此外,部分患儿不想和儿科护理人员进行过多的交流,这在无形中增大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难度。本组研究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施行了非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其中实验组患儿及其家属对儿科护理服务态度满意度和对护理技术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他们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谢新曲等人[5]的研究结果一致。这也表明在儿科护理工作中运用非语言性护理,可以有效的增强护患沟通、缓解患儿恐惧心理、增强患儿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促进了儿科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之,运用非语言性肢体语言护理对儿科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不仅能帮助护理人员和患儿及其家属相互了解对方的需求,还能培养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提高患儿对临床护理、临床治疗的依从性奠定坚实基础,值得在后续的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霞,周巧丽,杨敏.浅谈儿科护理中用肢体语言与患儿进行沟通的临床效果[J].生物技术世界,2015,09:130.

[2]陈志军.非语言沟通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2:187-188.

[3]曹桂红.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06:87.

[4]李琳琳,范宣云,张蕾.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应用的研究[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03:538.

[5]谢新曲.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36:7736.

作者简介:姓名:韦先红出生年月:1971.07性别:女籍贯:四川叙永最高学历:本科目前职称:护师主要研究方向:儿科护理工作单位名称及邮编:叙永县人民医院儿科646400

标签:;  ;  ;  

运用非语言性沟通进行儿科护理的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