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

张素玲[1]2008年在《新时期以来的新词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时期以来新词语的专论和新词语词典的编纂成为词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或者对新出现的词条进行及时的收集和整理,或者对新词语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和探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是论着明显增多,质量有所提高。经过研究者们将近30年的努力,现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由浅入深,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收集整理了新时期以来关于新词语的研究论文和专着、报纸等资料,对其进行梳理和分析,按新词语研究的发展程度将其划分为叁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后期新词语研究的初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末新词语研究的繁荣发展、21世纪以来新词语研究的创新发展。在行文过程中力争将本阶段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对其不足及发展前景做了总结和归纳,将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将研究的发展变化与本人的观点分析相结合,以期对新词语研究提供一点参考。笔者认为,新词语研究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种所谓的“范式”,目前新词语研究可以说处于瓶颈时期,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建立一种“新范式”,笔者在结语部分从要在整体上把握新词语研究,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四个方面对“新范式”的建立进行了论述。

刘佳莹[2]2008年在《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叁十年来,我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反映在语言文化生活方面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新词语大量产生、广泛流行,并且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整个汉语研究界都表现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光是新词语词典就多达五十多部,相关的论文上百篇。人们从词汇学、语义学、修辞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文化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言变异等多个不同角度对新词语进行了研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整个对外汉语教学界反映却相对滞后,对其少有关注,研究甚少,新词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从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这几个方面着手,系统地描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语教学现状,通过分析现状深入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以期引起对外汉语教学界对新词语的关注和重视,为日后新词语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尹春燕[3]2013年在《《当代汉语词典》收录新词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词语通常被看作是语言变化发展的晴雨表,也被看作是社会变革的折射镜。它能够最迅速、最鲜明地反映时代的特色,更能够最直接、最丰富地体现社会的文化。历史上新词语产生的高峰期正好也是社会大发展的时期。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更促进了新词语的大量产生。国家语委语言应用研究所前几年对汉语新词语的调查数据显示:当代汉语每年出现近一千个左右的新词语,平均每天大约就会出现叁个。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词语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国内外语言研究的一大热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新词语研究的论文近700多篇,收词各异的新词语词典近70部。我们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致梳理出国内外新词语的研究现状,从中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为我们接下来正确地界定新词语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新词语界定为:1979年以来产生的,在此之前没有的词和短语,包括新创造的、新借用的、新使用的,还包括有新用法和新义项的。《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以确定词汇规范、推广普通话和促进汉语规范化服务为宗旨的中型语文词典。现汉之所以能保持住它常青树的地位,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它不断增收、补录新词语新义项,使之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现代汉语词典》各个版本在收录新词语时所遵循的的总原则就是“词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否一直在使用,是否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具体的原则是“普遍性、稳定性和合理性”。我们只有在借鉴和吸收现汉收录新词语的原则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制定出《当代汉语词典》收录新词语的标准和原则。通过以上理论整理和实例借鉴,值得关注的《当代汉语词典》在收录新词语方面应该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当代汉语词典》的特点是规模大、收词新、释义新、举例新。共收录当代常用词汇八万条,我们所需收录的新词语的比例和数量也将会有一个大的提高。这样就要求我们扩大新词语的收词范围,深入分析研究具体材料。除了现汉第六版所收录的新词语以外,我们还找出了叁本比较有代表性的新词语词典。通过比较找出其中两本以上都收录的新词语,并且查找出这些新词语在人民网上的使用频次。依照我们所制定的收词标准和原则,对这些新词语进行人工删选和评定,最终给出《当代汉语词典》拟收录的新词语条目。

龚思[4]2016年在《年度汉语新词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出现的新词语是社会变化与语言发展的产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既保持了原有的特点,又融入了时代的特征。年度新词语既是对语言使用实态的如实记录,又是帮助人们了解语言国情,进而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本文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4》中发布的2013年364个新词语为研究对象。借助Rost CM6软件生成多种图表,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示年度新词语的特点。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在对新词语作出界定的前提下,回顾新词语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成果。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认为新词语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出现在普通话词汇系统中的具有一定复现性的新的形式、新的意义或新的用法的词语。第二章,年度汉语新词语语言特征。从语音、结构和语义叁个方面切入,分析考察新词语的特征。数据显示:(1)在单音节词呈明显减少趋势的同时,多音节词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逐渐地形成双音节词语、叁音节词语和四音节词语“叁足鼎立”的格局。(2)偏正式和联合式仍然是主要的结构方式。(3)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外来色彩特征十分突出,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表达效果显着。第叁章,年度汉语新词语的成因及价值。首先,对年度新词语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认为新词语主要是社会因素和语言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次,从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和认知心理学方面分析其价值,认为新词语不是一种孤立的词汇现象、语言现象,它更与其它相关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反映,从而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更可以帮助我们较为全面彻底地分析社会其他层面的问题和现状。第四章,小结。本章在肯定研究2013年度汉语新词语的必要性之外,还将其与2014和2015年度的汉语新词语作简略对比,对其后的发展作了一定的讨论和预测。认为新词语以不可阻挡之势大量产生并融入到社会各阶层中,它们大多遵循“优胜劣汰”原则,或进入普通词汇或逐渐消亡,人们需要通过一定的辨识能力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在这一过程中,对新词语尤其是年度新词语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陈志宇[5]2013年在《当代汉语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当代汉语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反映出来的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深刻变迁。笔者的研究立足于以下理论基础:语言是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社会的变化或者潜在的变化往往能够表现于语言中,产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的效果,从而我们可以将语言作为社会变化的晴雨表,从语言的视角入手进行社会学的研究。笔者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独特的视角,是因为从语言学与社会学的发展轨迹来看,两者已经产生了很明显的相互交叉的趋势,甚至在语言学内部也已经产生出了极具生命力的社会语言学,而在这种学科交叉的趋势中,社会学家做得并不够。笔者进行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也在于此。从现实上来说,当代汉语急遽的变化态势已经非常明显,每天都有不同的新汉字、新词语甚至新的语法出现。这种变化对汉语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变化对中国而言又有怎样的意义或威胁呢?在这样的现实的困惑下,笔者进行了本文的研究。本文的研究首先从理论出发,从学科史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语言社会学是一种因学术发展应运而生的产物,认为语言学的社会转向与社会学的语言转向共同决定了语言社会学的必然诞生,进而从理论上分析语言的社会意义与社会功能。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一种沟通中的编码与解码方式;分析了语言的九种功能,包括自我形成、思维构建、行为构建、群体思维形塑、信息互构、社会简化、思维互译、语言语力与折射思想共性等九种;提出了语言对社会的叁种作用:语言的社会反映作用、语言的社会影响作用与语言的社会预示作用。在这样的理论研究前提下,笔者对我国当代语言的变迁进行了文献研究。重点研究了汉语新词、性别、称谓、标语以及语言距离这五个方面的汉语变迁的案例,并从这几个方面得到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信息:从汉语新词的变迁上,可以发现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由金俗社会向法俗社会的转变,由威权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由物质本位社会向精神本位社会的转变;从性别语言的变迁上可以发现,中国社会正在由国民人格建设期向国民人格转折期转变;从称谓变迁上可以看出我国社会正在由亲缘社会转变为业缘社会,由平等社会转变为精英社会,由扁平社会转变为阶层社会;从标语的变迁上可以发现中国正在经历由民权自在阶段向民权自觉阶段的转变,由政府本位向人权社会的转变;从语言距离的变迁上可以发现,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由简单社会向多样社会的转变,由聚合社会向整合社会的变迁。从这些具体的研究角度上,我们可以认识到语言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巨大威力。最终,笔者将结论总结为:(1)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结构处于系统分化与胚胎成形的关键时期。(2)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社会思想处于独立意志的觉醒期与独立意志的营养供应不足的矛盾时期。本文的具体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起全文,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进行语言学与社会学的学科历史分析,探究语言社会学产生的学科基础;第叁部分进行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从理论上阐述语言对社会的作用;第四部分进行具体的实例分析,从语言的变迁,分析其蕴含的社会意义;第五部分总结全文,并总结本文研究的不足与遗憾,提出今后研究的新方向。本文是从语言的视角对社会进行研究一次尝试。虽然限于笔者本人的能力与水平,这种尝试不可能是完全的成功的,但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为语言社会学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

袁园[6]2006年在《1990-2002年间的经济类新词透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语言学本体角度和词汇变化发展的外因两方面对1990-2002年间的经济类新词作了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 本文研究的经济类新词指的是1990-2002年间这一共时平面上相对稳定的描写型新词语词典中收录的涉及金融、贸易、税收、就业、经济政策等经济活动领域或方面的词,也包括那些不太稳定的词与短语的中间物。 经济类新词的外部表现有这样一些特点:音节形式上,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这与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主流是一致的;构成方式上,传统的偏正式与述宾式仍是最主要的构成方式;加缀式构成方式是其重要的构成方式,老词缀仍然发挥作用,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类词缀,它们中的一些可能以后会成为真正的词缀;缩略方式上,以1234→13式的分段缩略方式为最,有一种特别的缩略方式,即把原词语缩略成一个词,再在前面加“老”;性质上,不均衡性突出,动词性的、名词性的多,其他性质的少。 经济类新词从来源上看主要有外来词、方言词、专门用语这3个方面。外来词中引人瞩目的是近年来活跃的字母词,其中纯字母词最多。本文认为字母词一律按原读音读。有3个中心区域的经济类新词向共同语发生渗透,一个是以港台为代表的闽粤方言区,一个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区,一个是以上海为代表的吴语区。渗透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地区经济发达。经济类新词中来自体育、医学、地理、航海等领域的专门用语较多,这些词意义泛化是因为它们的泛化意义和本身意义之间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 经济类新词在接受其他领域词的同时,自身意义也在发生着泛化。经济类新词中有不少同义词、反义词,它们大都是类推仿造而来。 从词汇发展的外部因素看,经济类新词语变化发展主要是受到国内、国际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国人心理这两方面的影响。 本文对经济类新词形式上的发展作了简单的预测:双音节词将仍然占主流;字母词会增加;新的类词缀会出现,有的可能会成为真正的词缀;类推仿造能创制出一批新词;经济社会的高效性会导致简缩形式增多。

黄娟[7]2011年在《“X男”、“X女”新词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起,汉语新词语研究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宏观概述到微观考察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汉语新词群是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的内容之一,是随着层出不穷的新词语大潮在类推机制作用下产生的-种规律性较强的语言现象。现阶段新词群已渐渐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从系统综合的探讨到个案方面的研究都有所成就。但在这其中,正日益发展壮大的“X男”、“X女”新词群,却还鲜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地描述。“X男”、“X女”新词群研究就是基于我们对时下语言生活中出现的大量“X男”、“X女”新词语的观察和思考,在现有研究状况的背景之下产生的。本文在对当代汉语新词语及新词群的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吸收的前提下,以“X男”、“X女”新词群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词汇学、语义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预测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X男”、“X女”新词群进行共时和历时的全面考察,以期为当代汉语新词群的研究以及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提供鲜活的语料和有益的参考。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分叁个部分,首先说明选题的原因,然后对汉语新词语、新词群、构词法及其他与本题有关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最后对本文的语料来源、研究对象、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做简要说明。第二章为“X男”、“X女”新词群的历时发展。本章分两个部分,首先从历时角度对“男、女”的语义和词性变化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提出对“男、女”词性的重新考量。然后通过《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四个版本)、多种汉语新词语词典、《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2009)》进行“X男”、“X女”词语统计,着力展现“X男”、“X女”词语在整个汉语词汇中的发展历程。第叁章为“X男”、“X女”新词群的多维考察。本章分四个部分,从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对“X男”、“X女”新词群的内部结构、功能特点、形成发展原因、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多维考察,力图揭示新时期以来大量涌现的“X男”、“X女”新词语丰富多彩的面貌。第四章为“X男”、“X女”新词群的发展预测及规范。在对“X男”、“X女”新词群进行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基础上,预测“X男”、“X女”新词群的发展趋势、潜在的新词语,并提出“X男”、“X女”新词群中的“男、女”的词缀化倾向,最后再对“X男”、“X女”新词群提出科学合理的规范。结语部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汉语新词群现象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刘晓梅[8]2003年在《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八个方面对当代汉语新词语作了定量考察与定性分析。 第一章,界定新词语,并概述新词语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认为新词语是最近出现在普通话中的、具有一定的复呈性的、有新的形式和意义的词或短语,或只具有新的意义、用法的词或短语,或只具有新形式的词或短语。着眼于它刚刚出现的状态,而不是已经稳定下来的状态,没有把是否具有稳定性和规范性当作限定因素。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视野不宽,重分类而疏于系统的建构,未摆脱断代化思维模式,缺少足够数量语料的支持,理论探讨不足。 第二章,考察当代汉语新词语的外部表现:词类以名词、动词为主;音节方面仍然以双音节词为主,保持多音节的发展趋势;以新造词为主要滋生类别。 第叁章,考察新词语的不同来源:以粤方言为重要的地域方言词来源,以经济类、广义的科学技术类专业术语的扩展为主体、以教育和文艺类为辅的社会方言词来源,与建国初至新时期之前以政治语域为中心的新词语形成对照;英语是主要的外来词源头,音译外来词、字母词大量出现。 第四章,考察新词语对汉语造词方式的继承与创新。继承多于改变、创新,表现为突出了字母造词法,借代法的内部特征有所改变。 第五章,考察新词语语素的表义特征。认为当代新词语语素义的线性组合特征差,而非线性组合特征强;表义特征与造词方法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第六章,构拟出新词语的词源尤其是理据研究的基本框架,归纳出各种类型的理据及探索理据的途径,指出新词语的词源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考察新词语对汉语语素系统带来的影响:部分语素构词力有所调整;产生了少量新的语素、新的语素义,认为新的语素是音译外来词及直接引用英语词的结果,而新的语素义是汉语词汇自身滋生的结果。 第八章,考察新词语对词义的影响:形成了大量一物多称的同义词及近义词,认为同义词的出现及并存是语言的羡余性的重要表现,同义词之间的竞争并不以明确分工或一进一退为唯一目标;以术语移用为词义演变的主体方式。

邢芙蓉[9]2008年在《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汉语新词语的大量涌现是社会嬗变的产物。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界对它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探讨新词新语,并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就,但当代汉语新词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因此,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进一步研究已成为并将长期成为一个热门的课题。本文将在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含义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着力探讨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力图揭示当代汉语新词语在改革开放以来绚丽多姿的全貌,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语言学价值、文化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为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教学研究以及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提供鲜活的语料和有益的理论参考。论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为“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现状”。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研究除了本体研究日益细致深入以外,还已向社会语言学、汉语规范化、新词语的预测等各个方向拓展,当代汉语新词语词典的编纂及其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二章为“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分别从词汇学、语用学、修辞学等角度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音节构成、词缀化倾向、概略形式以及其中的方言词、外来词进行详细考察,发现当代汉语新词语具有以下突出特点:1.多音节词语大量增加。2.词缀化新词成批出现。3.概略语空前发展。4.方言词不断渗入。5.外来词迅速涌进。第叁章为“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文化内涵”。从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认知心理学等角度,从物质、制度、心理叁个层面对当代汉语新词语进行探讨。认为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1.反映出我国民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反映出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反映出计算机及网络、信息时代的特点。2.反映出新旧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转轨过程及社会矛盾。3.反映出人们的求利心理、尚简心理、趋新心理和崇洋心理。

王灵芝[10]2017年在《《2013汉语新词语》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词语的不断涌现,新词语词典的编纂和出版的成果颇多。随着语言的发展,新词语不断产生的同时,又不断地消亡,以年为单位编纂的新词语词典,能比较完整地保存这些语料,也能反映当年的一些语言现象以及社会生活状况。本文选用商务印书馆于2014年出版的《2013汉语新词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描写与分析、比较和统计的方法,主要对词典收词、释义和例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对以后新词语词典的编纂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新词语进行界定,综述前人研究成果,说明本文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一章是对《2013汉语新词语》的概述。介绍了词典出版背景和基本情况。第二章从时间的角度讨论《2013汉语新词语》的收词。探讨了收词滞后的现象,与《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4》与《汉语新词新语年编》比较讨论未收词条。第叁章以语义透明度来讨论《2013汉语新词语》的收词。初步提出将语义透明度作为新词语词典收词的一个标准,从语素角度和结构角度分析新词语透明度,评价词典的收词。第四章是探讨《2013汉语新词语》的词性标注和释义。评价了词典的词性标注,并分别从词语释义一致性和以透明度作为原则两个方面来评价词典的释义。第五章探讨了例证的成就与不足。选排例证的成就主要有来源可信、功能明显和编排科学叁个方面;部分例证也存在有与释义、词目不符,选择错误以及使用孤证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新时期以来的新词语发展研究[D]. 张素玲. 天津师范大学. 2008

[2]. 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研究[D]. 刘佳莹. 吉林大学. 2008

[3]. 《当代汉语词典》收录新词语的研究[D]. 尹春燕. 鲁东大学. 2013

[4]. 年度汉语新词语研究[D]. 龚思. 杭州师范大学. 2016

[5]. 当代汉语变迁与中国社会发展[D]. 陈志宇. 武汉大学. 2013

[6]. 1990-2002年间的经济类新词透析[D]. 袁园. 南京师范大学. 2006

[7]. “X男”、“X女”新词群研究[D]. 黄娟. 扬州大学. 2011

[8].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D]. 刘晓梅. 厦门大学. 2003

[9]. 当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究[D]. 邢芙蓉. 扬州大学. 2008

[10]. 《2013汉语新词语》研究[D]. 王灵芝. 西华师范大学. 2017

标签:;  ;  ;  

当代汉语新词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