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体心脏论文-邓斐文,蒋苏华,胡健垣,甄作均,陈焕伟

供体心脏论文-邓斐文,蒋苏华,胡健垣,甄作均,陈焕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供体心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移植,儿童,手术后并发症,脑出血

供体心脏论文文献综述

邓斐文,蒋苏华,胡健垣,甄作均,陈焕伟[1](2019)在《心脏死亡供体儿童肝移植术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治疗经验并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脏死亡供体(DCD)儿童肝移植术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5日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肝移植的1例儿童患者临床资料。受者男,4.5岁,先天性胆道闭锁术后合并肝硬化失代偿期;DCD供者男,6岁。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儿于2018年7月5日接受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术后采用他克莫司联合激素免疫抑制方案。观察患儿术后脑部并发症诊治情况。结果术后第3天患儿抽搐1次,术后1周出现烦躁不安,右侧肢体偏瘫。头颅CT、MRI和CT血管造影(CTA)示急性左侧脑梗塞,右侧脑出血,脑血管炎性病变,考虑PRES。更换他克莫司为西罗莫司,并给予纠正凝血功能、高血压、脱水等综合治疗,脑部并发症逐渐好转,术后42 d出院。出院后门诊高压氧治疗,言语功能及认知能力逐渐康复,右侧肢体偏瘫情况逐渐改善,截止至投稿时右上下肢肌力恢复为Ⅱ级。结论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PRES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病因复杂,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治疗方案和对症处理是治疗PRES的关键。(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吴敏,吴怡锦,吴梅芬,麦明杰,黄劲松[2](2019)在《125例脑死亡捐献心脏供体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及边缘供心使用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分析125例脑死亡捐献供心,探讨评估维护和边缘供心的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125例供心的评估、维护和手术及边缘供心使用后的随访结果。其中男98例、女27例,年龄6~50(36.0±2.4)岁。结果 12例供心获取后评估不合格而丢弃。113例心脏移植均采用双腔静脉法。平均冷缺血时间(220.1±6.7)min。4例术后30 d内死亡,4例术后右心辅助循环,12例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12例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边缘供心包括15例乙肝抗原阳性供心,2例叁尖瓣反流,1例二尖瓣反流,5例冠状动脉钙化,4例心肌顿抑和2例体重严重不匹配。随访时间2年。边缘供心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提升心脏供体的评估与维护提高了心脏的利用率,边缘供心缺乏长期随访。(本文来源于《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张瑞,杜利利[3](2019)在《心脏死亡供体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和探讨心脏死亡供体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接受心脏死亡供体肾移植术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后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和记录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其中47例患者术后7d内肾功能恢复正常,8例患者术后14d内肾功能恢复正常,7例患者肾功能延迟恢复。随访期间发现共有21例患者出现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3.9%。7例患者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护理后4例患者移植肾未被切除;5例患者出现免疫抑制剂反应,经护理后均恢复正常;4例患者出现尿瘘,2例引流、2例修补后均恢复正常;3例患者出现肾动脉狭窄,2例患者出现肾动脉栓塞,经护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采取心脏死亡供体肾移植术是当前治疗肾衰竭和尿毒症等肾疾病的常用措施,但受制于药物反应和机体作用,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因而予以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有利于患者的预后恢复。(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9年20期)

朱翠琳[4](2019)在《新型线粒体靶向性硫化氢供体AP39对心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ation,HTx)是目前已被广泛接受的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标准方法。目前常用心脏移植供体的保存方法是低温静态保存液保存。由于心脏供体组织特异性,心脏供体容易受到缺血影响。心脏供体在缺血后,移植入受体后,心脏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再灌注损伤,即为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因此,目前心脏供体只能维持4-6小时安全保存时限。过长的缺血保存时间将导致移植存活率降低、移植物功能障碍,并与心脏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率存在负相关。同时,安全保存时限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供体器官的分配及利用。随着器官短缺的日益严重,需要不断优化心脏移植供体保存策略,不仅可以延长器官安全储存时间、保持器官活力,并且可以同时降低供体移植入体内后所面对的再灌注损伤。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_2S)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气体传递素,其能够在包括心血管系统在内的各种系统中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是降低MIRI研究新靶点。新型线粒体靶向性H_2S供体AP39,是一种新合成的、可靶向性提高线粒体区域H_2S浓度的新型H_2S供体。现已研究证实,其在包括肾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方面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其在心脏移植及供体保存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线粒体靶向硫化氢供体AP39在心脏移植中对MIRI的保护作用。材料与方法:在体外诱导心脏移植冷MIRI模型,确定AP39作用及最佳作用浓度。利用HL-1细胞(小鼠心肌细胞系)进行体外MIRI模型的建立(10℃缺血24小时,37℃再灌注12小时)。在缺血前用含有不同浓度的AP39的University of Wisconsin(UW)溶液处理细胞(30nM-5uM)。缺氧结束后,利用含有与缺血阶段相同浓度的AP39对复氧阶段细胞进行处理。复氧后,利用MTT法测定细胞活力,及Incucyte细胞实时成像系统和乳酸脱氢酶方法检测细胞死亡。确定最佳作用浓度后,利用最佳浓度AP39及上述方法处理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AP39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q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AP39对促凋亡因子Bax表达水平影响;使用qRT-PCR法检测AP39对促炎性基因(IL-6,IL-1β,TNFα)表达影响;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评估AP39在MIRI中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此外,利用小鼠原代心肌细胞模型,检测AP39对小鼠原代心肌细胞模型中MIRI细胞死亡作用,并检测其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表达变化。体内心脏移植实验中,我们利用小鼠同种异位移植心脏模型。取供体心脏,在含有100nM AP39的UW溶液中或单独UW溶液中,经过在4℃进行24小时冷缺血保存后,移植到供体小鼠中。在术后7天,利用心脏超声通过测量收缩功能和心脏血流速度等评估移植心脏心功能,并评估移植供体组织损伤变化和组织纤维化变化。结果:AP39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在心脏移植冷MIRI中起调节作用:5uM和500nM AP39在冷MIRI中增加细胞死亡、降低细胞活力;30nM-300nM在冷MIRI中减少细胞死亡、增加细胞活力;其中,100nM AP39在冷MIRI中保护效果最为显着,100nM AP39可显着性降低细胞死亡和增加细胞活力。因此,100nM被作为进行后续实验的最佳作用浓度。AP39可以显着性降低Annexin V/PI双染细胞比例和降低促凋亡因子Bax表达水平,从而降低细胞凋亡;AP39可显着降低促炎症因子IL-6、IL-1β和TNFα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炎症反应;AP39可以通过显着降低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产生和提高线粒体膜电位,从而保护线粒体功能。在小鼠原代心肌细胞冷MIRI模型中,100nM AP39可明显减少原代心肌细胞死亡。在体内移植实验中,对照组心脏经过24小时延长冷储存后,无法维持正常心脏收缩功能和较强血流谱,而经过AP39保存的心脏,可显着性提高左心室射血分数与短轴收缩率,从而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同时,经过AP39保存的心脏,可显着性提高心脏流入道血流速度与压力,从而改善移植心脏血流,均提示AP39可明显改善移植心脏心功能。在术后7天组织损伤检测中,经过AP39保存的心脏供体可明显降低心肌组织损伤和显着性降低心肌组织纤维化面积。在AP39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在经过AP39治疗的小鼠原代心肌细胞中,AP39可明显降低环状RNA circAebp2表达,提示circAebp2可能参与AP39在心脏移植中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结论:新型线粒体靶向性硫化氢供体AP39在心脏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呈剂量依赖性,100nM AP39在心脏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显着保护作用。AP39通过降低细胞死亡/凋亡、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线粒体功能等方面,对心脏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含有AP39的心脏储存液能在延长供体缺血时间下,明显改善心脏功能,降低移植物组织损伤和纤维化。AP39在心脏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可能与环状RNA Aebp2相关。本研究证明了AP39在心脏移植中的有效性,进一步提示其在心脏移植中的治疗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刚[5](2019)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CD)肾移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发生率较其它类型供体器官捐献肾移植DGF的发生率高,而影响DGF的因素多,机制也较复杂。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DCD肾移植DGF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以利于早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促进移植肾功能恢复。方法:共收集了60例合格的DCD肾移植受者资料,根据受者是否发生DGF,分为DGF组(n=19)和非DGF组(n=41),供体和受者变量被认为是DGF的候选危险因素,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来探讨DGF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果:DGF的发生率为31.7%,单因素分析中,以下DCD肾移植供体相关变量显示出显着差异(P<0.05):年龄(DGF组,43.3±18.6岁;非DGF组,32.3±16.5岁),体重指数(DGF组,26.5±2.4kg/㎡;非DGF组,21.2±4.6kg/㎡),终末血清肌酐值(DGF组,284.6±193.9μmol/L;非DGF组,70.1±74.3μmol/L),高血压病史(DGF组,26.3%;非DGF组,7.3%),死亡原因(脑血管疾病:DGF组,42.1%;非DGF组,9.8%);受者相关变量中只有住院时间(DGF组,21.5±7.2天;非DGF组,17.7±5.1天)显示出显着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了DCD肾移植DGF的供体独立危险因素:体重指数(P=0.045)和终末血清肌酐值(P=0.031)。结论:在本研究中,DCD肾移植DGF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体重指数、终末血清肌酐值、高血压病史和死亡原因,供体独立危险因素为体重指数和终末血清肌酐值;且随着供体体重指数及终末血清肌酐值的上升,DGF的发生率也增高;DGF受者住院时间显着长于非DGF受者。(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正昕[6](2019)在《高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龄供体供肝作为边缘供肝的一种,在有效解决供肝短缺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高危因素,与肝移植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密切相关,但在控制好相关并发症及相关肝脏疾病的基础上,高龄供体肝移植在一定程度上是安全可靠的。本文从高龄肝脏退行性改变、高龄供体肝移植、高龄供体肝移植并发症、高龄供体肝移植高危因素、高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选择标准思考等,就肝脏随年龄变化特点与高龄供体肝移植的近年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同时探究高龄DCD供体肝移植是否安全可行。(本文来源于《器官移植》期刊2019年02期)

李勇男[7](2019)在《不同心脏保存液对供体心脏保护效果评价与供体心脏中冷诱导RNA结合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不同心脏保存液的供体心脏保护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目的:心脏移植中,将供体心脏浸泡于4℃心脏保存液中。心脏保存液对供体心脏的保护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叁种心脏保存液有HTK液(Histidine-Tryptophan-Ketoglutarate solution)、Celsior液及UW液(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olution),但何种保存液保护效果最佳尚无定论。本研究部分通过对HTK液、Celsior液及UW液进行网状Meta分析,评价3种心脏保存液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电子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the Centre for Evidence in Transplantation、the 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所有电子文献数据库从建立日期检索至2019年1月17日。纳入患者年龄大于18岁、心脏移植患者及供体心脏使用HTK液、Celsior液及UW液保存的临床研究。主要终点指标是患者心脏移植术后30天生存率,次要终点指标是患者心脏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发生率。利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评分量表对纳入的研究进行研究质量评价。传统Meta分析采用RevMan5.3软件,网状Meta分析采用GeMTC软件。结果:共有8篇研究文献纳入,其中2篇比较HTK液与Celsior液,2篇比较HTK液与UW液,4篇比较Celsior液与UW液。应用UW液保存供体心脏移植后,患者的30天生存率高于HTK液与Celsior液(OR=0.55,95%CI:0.37-0.69,P<0.0001;OR=0.72,95%CI:0.54-0.94,P=0.02),但HTK液与Celsior液之间无差异。对于心脏移植术后30天生存率,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患者共计6658名,其中HTK组有467名患者,Celsior组有2098名患者,UW组有4093名患者。UW液排序第一的概率为95%,Celsior液排序第二的概率为85%,HTK液排序第叁的概率为90%。应用UW液保存供体心脏移植后,患者的心脏移植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Celsior液(OR=1.34,95%CI:1.10-1.62,P=0.003)。对于术后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发生率,网状Meta分析共纳入患者共计5600名,其中HTK组有244名患者,Celsior组有2067名患者,UW组有3289名患者。HTK液排序第一的概率为96%,Celsior液排序第二的概率为89%,UW液排序第叁的概率为92%。结论:心脏移植患者应用UW液保存的30天生存率高于Celsior液与HTK液,并且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发生率低于Celsior液与HTK液。Celsior液与HTK液对比发现,二者之间供体心脏效果无差异。网状Meta分析提示,UW液供体心脏保存效果最佳,Celsior液的保存效果可能优于HTK液。第二部分不同心脏保存液的供体心脏保护效果的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目的:心脏保存液主要由不同离子、非渗透性物质、能量代谢底物、缓冲物质及抗氧化物等成分构成,其临床应用效果不同,尚未有定论何种心脏保存液效果最佳。蛋白质组学可以分析发现特定条件下蛋白质整体的变化水平。本研究部分通过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评价UW液、Celsior液及HTK液保存后,心肌细胞内整体蛋白质数量与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Sprague-Dawley(SD)成年雄性大鼠12只,分为假手术组、HTK组、Celsior组及UW组。分别灌注不同组别对应心脏保存液,保存供体心脏6小时取材。各组提取蛋白质,进行iTRAQ标记与质谱鉴定。对鉴定出差异蛋白质筛选,分别进行GO功能注释、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KEGG功能注释及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结果:共鉴定到1804个蛋白质,进一步进行差异分析,3种保存液保存后差异蛋白变化总数相近,其中UW液差异蛋白总数最低,HTK液差异蛋白总数最高,Celsior液居中,并且差异蛋白均以蛋白下调变化为主。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相比于对照组,3种保存液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细胞(cell)、细胞区域部分(cell part)、细胞器(organelle)、结合(binding)、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结构分子活性(structural molecule activity)、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单组织过程(single-organism process)及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GO富集分析,相比于对照组,HTK液与Celsior液上调差异蛋白与氧运输活性(oxygen transporter activity)、氧结合(oxygen binding)及血红素结合(heme binding)相关。HTK液下调差异蛋白与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histone lysine methylation)及组蛋白H3-K4甲基化(histone H3-K4 methylation)。Celsior液下调差异蛋白与核小体结构、定位及功能相关。UW液下调差异蛋白与肽链内切酶抑制活性(endopeptidase inhibitor activity)、肽酶抑制活性(peptidase inhibitor activity)及肽链内切酶调节活性(endopeptidase regulator activity)相关。KEGG功能注释与Pathway富集分析,相比于对照组,HTK液、Celsior液及UW液下调差异蛋白分别与蛋白质消化吸收(Protein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及补体与凝血级联(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相关。结论:3种心脏保存液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细胞内核小体与蛋白酶体系统水平改变。HTK液与Celsior液下调差异蛋白涉及I型与III型胶原,UW液下调蛋白涉及补体系统。相比于UW液,HTK液与Celsior液上调差异蛋白均可能执行补体与凝血级联(Complement and coagulation cascades),并且Celsior液上调差异蛋白与HIF-1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存在相关性。第叁部分冷诱导RNA结合蛋白在供体心脏保存中的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目的:除心脏保存液添加各种成分达到保护效果外,维持低温也是供体心脏保护的核心要点之一,但其相关的分子机制并不明确。在冷刺激状态下,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old inducible RNA-binding protein,CIRBP)表达升高,参与细胞的各种生理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内容评价在供体心脏保存过程中,CIRBP涉及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选取SD、Cirbp-/-及Cirbp-Tg成年雄性大鼠各6只,分为假手术组、wild-type组、Cirbp-/-组及p CMV-Cirbp组。使用UW液保存供体心脏6小时取材。各组提取蛋白质,进行iTRAQ标记与质谱鉴定。对鉴定出差异蛋白质筛选,分别进行GO功能注释、GO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KEGG功能注释及KEGGPathway显着性富集。结果:共鉴定得到2192种蛋白质,差异分析发现,UW液保存后差异蛋白以下调蛋白为主,相比于wild-type组,Cirbp-/-组及p CMV-Cirbp组差异蛋白变化数量较多,但差异蛋白均以下调为主。GO功能注释分析,相比于wild-type组,Cirbp-/-组及p CMV-Cirbp组差异蛋白主要涉及细胞(cell)、细胞区域部分(cell part)、细胞器(organelle)、结合(binding)、催化活性(catalytic activity)、结构分子活性(structural molecule activity)、细胞过程(cellular process)、单组织过程(single-organism process)及代谢过程(metabolic process)。GO富集分析,Cirbp-/-组下调差异蛋白富集得到与核小体结构、定位及功能相关,p CMV-Cirbp组下调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得到血液微粒(blood microparticle)。KEGG功能注释分析,相比于wild-type组,Cirbp-/-组上调差异蛋白与糖酵解与糖异生(Glycolysis/Gluconeogenesis)相关,p CMV-Cirbp组下调差异蛋白与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相关。KEGG Pathway富集分析,Cirbp-/-组上调差异蛋白有组氨酸代谢(Histidine metabolism)、甘氨酸、丝氨酸与苏氨酸代谢(Glycine,serine and threonine metabolism)、色氨酸代谢(Tryptophan metabolism)、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Arginine and proline metabolism)及丙酮酸代谢(Pyruvate metabolism)相关,p CMV-Cirbp组下调差异蛋白与半乳糖代谢(Galactose metabolism)与氨基酸糖与核苷酸糖代谢(Amino sugar and nucleotide sugar metabolism)相关。结论:在供体心脏保存过程中,CIRBP可能参与DNA损伤修复过程、维持细胞内能量稳态及降低活性氧自由基,并且当其过表达时可能降低心肌细胞的应激刺激。(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杨宝玲,钱权,蔡嫦春,叶海丹,张红霞[8](2019)在《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观察与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早期肝功能恢复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肝移植中心12例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患者术后1个月肝功能变化与护理要点。结果 DCD肝移植术后2周ALT、AST、总胆红素可恢复正常,肝功能不良患者延迟1周约需3周恢复正常。结论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早期肝功能恢复受到供体ALT、受体术前的总胆红素和MELD评分结论的影响,在护理上我们要加强患者的病情观察,正确评估患者的症状,对提高DCD受体肝移植存活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11期)

方大正,胡伟,张波[9](2019)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情况对受体肝脏移植术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探讨影响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的高危因素成为热点,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受体术前情况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本研究通过研究供体术前情况对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变化的影响,为受体肝脏移植术后病情恢复提供新的思路。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术前情况对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9月—2015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DCD肝脏移植供体25例,收集供体的性别、年龄、重症监护室(ICU)治疗时间、术前血清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计数(WBC)及血红蛋白(Hb)]和受体肝脏移植术前、术后MELD评分,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男性供体19例、女性供体6例,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分别为(2.80±1.32)%和(1.4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6,P=0.021);供体年龄<45岁15例,≥45岁10例,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分别为(2.73±1.26)%和(2.07±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0,P=0.242);供体ICU治疗时间<5 d 3例,5~10 d 14例,>10 d 8例,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分别为(2.30±1.38)%、(2.85±0.85)%、(2.94±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57,P=0.516)。供体年龄、ICU治疗时间、术前AST、DBiL、WBC、Hb水平、受体肝脏移植术前MELD评分与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均无直线相关关系(r=-0.344,P=0.093;r=-0.294,P=0.154;r=-0.271,P=0.090;r=-0.181,P=0.386;r=-0.310,P=0.096;r=-0.205,P=0.325;r=-0.219,P=0.294)。供体术前ALT、TBiL水平与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呈负相关(r=-0.301,P=0.044;r=-0.372,P=0.012)。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供体术前ALT、AST、TBiL水平与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相关(P<0.05)。结论 DCD供体术前ALT、AST、TBiT水平越高,受体肝脏移植术后MELD评分下降速度越低,患者恢复越慢。DCD供体术前ALT、AST、TBiT水平是肝脏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高危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全科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许彪,王永刚,牟劲松[10](2018)在《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供肝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肝移植发展的重要因素,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体是扩大供体池的一个重要来源。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可提高DCD供肝的质量,增加器官捐献供体池,改善肝移植受体的预后。本文综述了ECMO对DCD供体器官支持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ECMO用于DCD供体肝移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示ECMO在我国DCD供体肝移植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器官移植》期刊2018年06期)

供体心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分析125例脑死亡捐献供心,探讨评估维护和边缘供心的使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125例供心的评估、维护和手术及边缘供心使用后的随访结果。其中男98例、女27例,年龄6~50(36.0±2.4)岁。结果 12例供心获取后评估不合格而丢弃。113例心脏移植均采用双腔静脉法。平均冷缺血时间(220.1±6.7)min。4例术后30 d内死亡,4例术后右心辅助循环,12例术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12例术后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边缘供心包括15例乙肝抗原阳性供心,2例叁尖瓣反流,1例二尖瓣反流,5例冠状动脉钙化,4例心肌顿抑和2例体重严重不匹配。随访时间2年。边缘供心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提升心脏供体的评估与维护提高了心脏的利用率,边缘供心缺乏长期随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供体心脏论文参考文献

[1].邓斐文,蒋苏华,胡健垣,甄作均,陈焕伟.心脏死亡供体儿童肝移植术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治疗经验并文献复习[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9

[2].吴敏,吴怡锦,吴梅芬,麦明杰,黄劲松.125例脑死亡捐献心脏供体的单中心回顾性分析及边缘供心使用探讨[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

[3].张瑞,杜利利.心脏死亡供体肾移植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护理[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

[4].朱翠琳.新型线粒体靶向性硫化氢供体AP39对心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19

[5].刘刚.心脏死亡器官捐献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供体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D].南昌大学.2019

[6].王正昕.高龄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研究进展[J].器官移植.2019

[7].李勇男.不同心脏保存液对供体心脏保护效果评价与供体心脏中冷诱导RNA结合蛋白作用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

[8].杨宝玲,钱权,蔡嫦春,叶海丹,张红霞.心脏死亡供体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的观察与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9].方大正,胡伟,张波.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情况对受体肝脏移植术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

[10].许彪,王永刚,牟劲松.体外膜肺氧合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体肝移植中的应用进展[J].器官移植.2018

标签:;  ;  ;  ;  

供体心脏论文-邓斐文,蒋苏华,胡健垣,甄作均,陈焕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