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体系论文_曹朝暾,程时茂,曹晨忠

导读:本文包含了超分子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子,化学,聚合物,相互作用,稀土,体系,金属。

超分子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曹朝暾,程时茂,曹晨忠[1](2019)在《氮苄叉苯胺-银纳米超分子体系的紫外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了38个不含OH,NH_2和SH基团的4,4’-二取代氮苄叉苯胺衍生物(p-XBAY-p)以及银纳米粒子,分别测定了p-XBAY-p、银纳米粒子(AgNPs)以及(p-XBAY-p)-AgNPs超分子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研究了取代基效应对该超分子体系紫外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的紫外吸收波长会随着AgNPs的加入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移,并存在偏移极限,其偏移程度与取代基X和Y有关;通过纳米粒度电位仪(Nano ZS90,Malvern)测定,超分子体系中银纳米粒子体积变大;用Hammett参数σ,激发态取代基参数σ■对超分子体系紫外吸收光谱的偏移值Δν_(WSL)(波数,cm~(-1))进行定量相关,得到一个叁参数方程。所得方程表明,本文(p-XBAY-p)-AgNPs超分子体系紫外光谱的变化规律与含羟基二芳基席夫碱-银纳米超分子体系紫外光谱的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9期)

杨云汉,杜瑶,应飞祥,杨俊丽,夏大真[2](2019)在《柚皮素/β-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包合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超声法制备了柚皮素(NAR)与β-环糊精(βCD)的包合物.粉末-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吸收光谱(IR)测定均表明形成的包合物具有不同于主客体的新的结构性质.~1H NMR与ROESY核磁共振(NMR)实验表明NAR以苯环端从βCD的宽口端进入,并形成稳定的超分子包合物.量子化学计算分析NAR/βCD包合物的形成过程表明,驱动力源于焓驱动与氢键弱相互作用力;能隙和结合能分析得到的最优包合模式与NMR研究结果一致;ONIOM分层计算验证了上述结果.分子对接模拟出的最优包合模式也与量子化学计算、NMR的分析结果吻合.本文获取了清晰的NAR/βCD包合物构型及其形成机理,为该超分子药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波谱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张希,王力彦,徐江飞,陈道勇,史林启[3](2019)在《聚合物超分子体系:设计、组装与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科学和超分子化学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聚合物超分子体系,其可能具有丰富的超分子结构,并由此带来特殊的性质与功能.我国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聚合物超分子体系的研究,并在高分子自组装、超分子聚合以及功能超分子体系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由于篇幅有限,此综述只选择介绍了几个代表性的研究实例,展示了如何从分子设计出发,发展和建立自组装的方法,将结构构筑与功能组装结合,构建多种多样的聚合物超分子体系的思想和成果.(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杨魁[4](2019)在《基于水溶性柱芳烃主客体化学的超分子体系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化疗、光动力治疗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光动力治疗中光敏剂的暗毒性、光漂白等等。构建靶向纳米药物递送体系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超分子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多领域交叉学科,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超分子化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环分子,常见的大环分子包括冠醚、环糊精、瓜环、杯芳烃等。柱芳烃作为新一代大环分子,最近十年受到了很多研究人员的青睐,基于柱芳烃的主客体化学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篇论文基于新一代大环分子柱芳烃的主客体化学分别构建了叁种不同类型的超分子体系用于解决光动力治疗和化疗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具体内容如下:一、基于水溶性柱[6]芳烃主客体络合物的超分子光敏体系用于可持续光动力治疗基于羧基化水溶性柱[6]芳烃(Water-soluble Pillar[6]arene,WP6)和光敏剂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MB)的主客体作用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超分子光敏体系用于可持续光动力治疗。此项工作选取光敏剂MB为研究目标,利用WP6与MB之间的主客体络合作用构建了超分子光敏体系WP6-MB。实验结果表明,WP6和MB之间存在很强的络合作用,络合常数为(1.15±0.30)×10~7 M~(-1)。此外,在长时间光照后,WP6-MB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明显高于单独的MB分子,可以有效克服MB的光漂白问题。此外,与单独的MB相比,WP6-MB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暗毒性,还可以在较长时间光照后保持对癌细胞的杀伤力。该工作为解决光敏剂的光漂白和暗毒性等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光动力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新方法。二、基于柱[6]芳烃主客体络合物和ZIF-8的超分子杂化体系用于药物的靶向运输基于羧基化水溶性柱[6]芳烃WP6和客体分子G-1的络合物以及负载阿霉素(Doxorubicin,DOX)的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ZIF-8(ZIF-8@DOX)构建了一种新型超分子杂化材料用于药物的靶向递送。WP6通过ZIF-8@DOX表面裸露的金属位点与其配位形成ZIF-8@DOX@WP6,然后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将客体分子G-1组装在复合物的表面,形成ZIF-8@DOX@WP6@G。通过与WP6的组装,该体系可以有效提高ZIF-8@DOX在水中的分散性。同时ZIF-8@DOX@WP6@G能够通过pH调控来释放DOX。此外,G-1的靶向功能可以有效提高该体系进入癌细胞的效率。细胞毒性结果表明,ZIF-8@DOX@WP6@G可以有效杀死癌细胞,并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该工作为超分子杂化递药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叁、基于色氨酸修饰柱[5]芳烃和半乳糖衍生物的超分子囊泡用于协同靶向药物运输基于色氨酸修饰的柱[5]芳烃(Tryptophan-modified Pillar[5]arene,TP5)和半乳糖衍生物G-2的主客体络合自组装构建了一种新型超分子囊泡纳米载药体系用于抗癌药物DOX的协同靶向运输。TP5与客体分子G-2可以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络合,络合常数为(3.5±0.6)×10~5 M~(-1)。实验结果表明,此载体具有pH响应释放药物的性质。同时,由于客体分子G-2的靶向作用,此载体可以被癌细胞高效摄取。此外,得益于色氨酸的修饰,此载体还可以协助DOX与DNA相互作用,起到协同杀死癌细胞的效果。此载体在耐药细胞中也能够起到相同的效果。我们这种设计策略为协同组合治疗癌症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综上,基于柱芳烃的主客体化学,本篇论文构建了以上叁种药物递送体系,解决了光动力治疗中光敏剂光漂白、暗毒性的问题和化疗中药物的毒副作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治疗效果,为可持续光动力治疗及靶向化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张晗[5](2019)在《生物小分子杂化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自组装普遍的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结构的组织与生命功能发挥都是在热力学与动力学的调控下完成的。受启发于自然,利用超分子自组装的策略简便高效地构筑先进的功能材料,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机-无机杂化的超分子体系可以结合有机组分优异的组装能力及无机组分独特的光、电、磁等特性,在能源、环境及生物医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了实现简便的结构调控及高效的功能协同,有机构筑基元的选择尤为重要。生物小分子来源广泛、结构简单明确、易加工易修饰、机理易研究、组装易重复,同时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及低免疫原性,是极具潜力的构筑基元。由此,我们分别构筑了生物小分子与多金属氧簇、金属离子杂化的超分子体系,利用静电作用、配位作用及其它非共价键作用的协同精细地调控了组装体的组织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并实现了在光催化、生物传感及诊断治疗方面的应用。本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超分子自组装的基本概念及重要内容。接下来分别介绍了多金属氧簇与金属离子杂化超分子体系的研究进展,包括结构与性能的调控及多种功能应用的研究。最后,立足于目前存在的科学问题,提出了使用极简的生物小分子调控杂化功能体系的策略,并详细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二章,选用具有极简结构的生物小分子氨基酸调控了含铕多金属氧簇Na9[EuW10036]_32H20(EuW10)的组装行为及荧光性质。氨基酸具有氨基(α)、羧基(α)及极性支链提供的官能团。氨基与羧基部分电荷屏蔽的效应使其能提供适当的静电作用与EuW1Q组装形成囊泡,这也是多金属氧簇在水溶液中形成囊泡结构少有的报道之一。而支链结构微小的差异使得静电作用的强弱不同,可以灵活地调控EuW10荧光的增强和猝灭:碱性氨基酸精氨酸(Arg)、组氨酸(His)与赖氨酸(Lys)可以增强EuW10的荧光;非极性氨基酸亮氨酸(Leu)、丙氨酸(Ala)与苯丙氨酸(Phe)对EuW10的荧光没有明显影响;酸性氨基酸谷氨酸(Glu)与天冬氨酸(Asp)可以猝灭EuW10的荧光。使用不同的表征技术研究体系的作用机制,发现EuW10作为极性头基分别与碱性氨基酸带正电荷的残基、酸性及非极性氨基酸质子化的氨基静电作用,氨基酸剩余的结构作为相对疏水的部分聚集在一起形成双分子层。此外,EuW10/Arg纳米囊泡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检测神经递质多巴胺(DA),其具有低检测限及高特异性。多巴胺与EuW10具有更强的氢键及静电作用,与Arg的竞争结合是该传感器的工作机理。第叁章,基于第二章的工作,利用DA与EuW10更强的相互作用构筑了微米级花状结构。随时间变化观察了该组装体成核生长的分级自组装过程,仿生了自然界花朵的绽放。改变两组分的比例及浓度,得到了不同的花状结构,静电作用和氢键在组装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DA的氨基与EuW10的氧原子之间的氢键阻止了d1电子的跃迁,组装体的荧光被猝灭。有趣的是,对结构优化的微米花高温煅烧去除有机组分,得到的多孔骨架对有机污染物的模型分子甲基橙(MO)和罗丹明B(RhB)显示出优异的光催化降解能力。煅烧后的微米多孔骨架增大了比表面积与孔体积,暴露出更多的活性位点;同时,经过组装后的吸光范围扩展,增加了光生电子和空穴的数量使光催化反应效率提升。特别地,该催化剂对负电荷MO的降解重复进行6个循环后依旧能保持较高的活性,这表明它们在废水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第四章,本章通过两亲性氨基酸(9-芴基甲氧基羰基-L-亮氨酸,Fmoc-L-L)调控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锰离子,Mn2+)与光敏药物(二氢卟酚e6,Ce6)的自组装制备了一种多组分智能纳米药,构筑了一种有效且安全地将诊疗试剂递送到肿瘤部位的简单且多功能的平台。配位驱动Fmoc-L-L和Mn2+的组装得到的超分子网络可以进一步通过π-π堆积与疏水作用包封Ce6,其载药率高达36 wt%。由于配位键特殊的共价键性质与多种多组分非共价作用的协同,保证了纳米药在体内循环时稳定,且对肿瘤组织的微环境特异性响应。肿瘤细胞高浓度的谷胱甘肽(GSH)与Mn2+的竞争配位一方面使纳米药解组装,释放光动力药物;另一方面,GSH/Mn2+复合物的产生增强了磁共振成像的信号并增加了保留时间,同时有利于降低细胞内GSH水平,改善肿瘤微环境的还原性。基于这些精巧的设计与性质,该纳米药在体外和体内均显示出对肿瘤高效的光动力治疗效果。第五章,大小可变的智能纳米药可以增加在肿瘤组织的累积及渗透深度,在上一个工作的基础上,我们简单的改变锰离子的螯合位点,调控了光能转化的途径,合成了一种分子光热敏化剂,其光热效果不依赖于聚集结构。通过二肽调控该光热分子的自组装得到了肿瘤微环境响应的金属纳米药,其在肿瘤组织完成自递送并实现了高效的光热治疗。首先,将顺磁金属离子Mn2+与光敏分子脱镁叶绿酸a(Pheo a,P)的吡咯环螯合,合成了分子光热敏化剂PM。通过对比研究P与PM的光化学性质包括荧光、光动力、光热效果及光稳定性,发现PM具有单一的光热转化途径与理想的光稳定性。通过组氨酸-苯丙氨酸(His-Phe)两亲性二肽调控PM的组装得到了稳定分散的纳米颗粒,该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胶体稳定性与血液循环稳定性。在模拟肿瘤疏水微环境的实验中,该纳米药的粒径在24小时减小到10 nm左右,其光热效果及光声信号基本保持不变并伴随着磁共振信号增强。体外的细胞实验证实了纳米药的细胞摄取及响应性解组装行为。小鼠的体内实验,实现了磁共振与光声成像联合指导的高效光热治疗。(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6)

于澍燕[6](2019)在《稀土-过渡f-d电子关联的有机杂金属超分子体系的新颖设计与可编程自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超分子在分子光转换开关、荧光探针和磁共振成像以及现代医疗诊断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广阔前景。近二十多年,金属导向配位自组装合成超分子结构已经取得相当规模的成功。具有鲜明对照的是,稀土超分子的可控自组装进展相当缓慢,仍然存在多种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稀土超分子器件的应用推广。即使一些稀土的同多核超分子组装体陆续报道了,但是功能导向的稀土-过渡杂金属f-d电子关联的超分子体系非常罕见。与过渡金属不同的是,稀土离子的配位数和对称性难于控制,水解pH范围窄,这种杂金属超分子的自组装合成方法存在严重挑战。我们设计合成同体异功能的吡唑基-吡啶,吡唑基-β-二酮,吡唑基-羧酸等质子开关多功能配体,利用配体不同功能基对金属离子的亲和性差异来控制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的组装次序,自组装合成稀土-过渡维尔纳-科顿混合型有机杂金属功能超分子,探讨分级、自分类的多层次自组装机理,建立有机杂金属超分子的"逆组装分析",测试其光电功能和磁性,探讨作为分子器件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谢廷正[7](2019)在《基于叁联吡啶的大型叁维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其应用前景》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存在生物分子自发形成高度有序结构的自组装行为,由自组装推动的超分子化学在化学、材料学、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价值。然而,在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的多样化方面,如何构建能够媲美自然界的生物体系的人工分子自组装体系是困扰超分子化学家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选用稳定的叁联吡啶与金属配位作为组装模块,创造新颖的组装方法,发展精准、高效、高选择性的可控自组装策略,组装出了一系列大型复杂的叁维超分子多面体[1,2,3,4]。对超分子自组装中的动力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调节溶液浓度或超分子的反离子对组装结构进行精准调控。在此基础上发展了一系列基于叁联吡啶与惰性金属离子和稀土离子杂化的复杂超分子体系,有望在稀土催化材料领域得到应用。(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张小龙[8](2019)在《基于环金属化铂(Ⅱ)配合物的主客体超分子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化学是研究两种及以上化学物种之间通过非共价作用组装成高度有序的分子聚集体的一门科学。与传统分子化学中的强共价作用相比,超分子化学关注弱非共价作用。常见的非共价作用包括氢键、金属配位、π-π堆积、金属金属作用等。利用协同的非共价作用可以构筑简单的主客体络合物、分子机器以及复杂的超分子聚合物等多种功能性超分子组装体。鉴于非共价作用的动态可逆性,超分子组装体具有环境响应性的特性,为其在化学传感、生物成像、药物输送、超分子催化剂等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因此构筑新颖非共价作用及功能化超分子组装体一直是超分子化学研究热点。环金属化铂(Ⅱ)配合物因其丰富的光学性质及可调控Pt(Ⅱ)---Pt(Ⅱ)金属金属和π-π作用而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超分子构筑基元。鉴于此,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基于N^N^N型铂(Ⅱ)配合物的主客体超分子体系开展十分有趣的研究工作,构筑多种此类型铂(Ⅱ)配合物的超分子镊合体系,研究此类型铂(Ⅱ)分子镊子主体与芳烃化合物、氢键物种、金属有机化合物等多种客体的主客体识别,并以镊合导向自组装策略构筑多种功能性超分子聚合物。基于以上研究工作,本论文集中于环金属化铂(Ⅱ)配合物的主客体超分子体系的构筑,研究环金属化铂(Ⅱ)配合物的主客体识别及其组装行为,尤其是通过协同的Pt(Ⅱ)---Pt(Ⅱ)金属金属作用和π-π作用构筑刺激响应性的主客体络合物及超分子聚合物。具体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工作中,鉴于之前工作集中于N^N^N型铂(Ⅱ)配合物体系的研究,我们设想从环金属化铂(Ⅱ)配合物的铂电性角度出发,设计合成N^N^C型分子镊子主体及单核铂(Ⅱ)配合物,研究单核铂(Ⅱ)配合物与双核铂(Ⅱ)分子镊子主体的光学性质差异及分子镊子主体与不同客体的主客体化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与N^N^C型单核铂(Ⅱ)配合物相比,分子镊子主体的发射光谱除了 600 nm处发射峰,790 nm处出现发射峰,可能源于激发态下N^N^C型铂(Ⅱ)分子镊子主体的分子内相互作用。此外客体的辅配体在较小范围内影响其与分子镊子主体的主客体化学性质。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中,基于前期N^N^N型铂(Ⅱ)配合物超分子镊合体系的研究工作和环化增强分子主体的预组织性,我们设想从分子主体的预组织模式出发,设计合成结构高度相似的N^N^N型铂(Ⅱ)大环主体与分子镊子主体,构筑大环主客体与分子镊子主客体的超分子体系,研究大环主体/客体和分子镊子主体/客体的主客体化学性质及对比。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大环主体与客体的络合物结构中存在双重金属金属相互作用,而分子镊子主体与客体的络合物中只存在单重金属金属相互作用。此外大环/客体络合物的结合常数比分子镊子主体/客体的结合常数高近一个数量级,光敏单线态氧能力高两倍。第叁部分研究工作中,鉴于Pt(Ⅱ)-Pt(Ⅱ)金属金属作用的新颖性和优异光学性质,我们从N^N^N型铂(Ⅱ)分子镊子主体的刺激响应性出发,设计合成酸碱响应性N^N^N型铂(Ⅱ)分子镊子主体及分子单体,研究酸碱调控分子镊子主体构型,进而调控主客体络合物的Pt(Ⅱ--Pt(Ⅱ)金属金属非共价作用及超分子聚合。通过酸和碱的依次加入来控制分子镊子主体的双重N-H---O氢键的形成与消失,实现分子镊子主体“U”与“W”构型相互切换,进而调控镊合体系中客体的结合与释放,从而调控Pt(Ⅱ)--Pt(Ⅱ)金属金属作用形成与消失。此外,两种分子单体等当量混合可以自组装成宏观的超分子聚合物。通过酸碱也可以调控超分子聚合物的pt(Ⅱ)--pt(Ⅱ)金属金属作用,进而调控超分子聚合过程。第四部分研究工作中,鉴于之前工作研究两不同物种之间的主客体化学性质,我们从环金属化铂(II)分子镊子主体的结合模式出发,设计合成新结合模式的环金属化铂(Ⅱ)分子镊子主体及分子单体,揭示环金属化铂(Ⅱ)分子镊子主体的结合模式,探究锌离子与竞争配体调控分子镊子主体自络合及分子单体自组装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多种有机溶剂下其结合模式为刚性平面和阳离子响应性的叁联吡啶基嵌入到分子镊子主体空腔中,通过四重π-π堆积形成自络合二聚体。此外,锌离子和竞争配体加入可以调控分子镊子主体与分子单体的“U”与“W”构型切换,从而调控分子镊子主体与分子单体的组装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范颖[9](2019)在《基于瓜环基农药超分子体系的组装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瓜环(Cucurbit[n]uril,又称葫芦脲,简称Q[n]或CB[n]),因外部形状特征与葫芦或南瓜很类似而得名,是由苷脲单元通过亚甲基桥联起来的大环笼状化合物。瓜环具有刚性结构,可选择性容纳尺寸、形状相匹配的客体分子,表现出特有的分子识别功能,形成了以其为主体化合物的特有的瓜环主客体化学。而作为一类较为典型的客体分子,农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一直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的角色,从种子的处理、育苗期病虫病害的防治,到果实贮藏及运输过程中的防腐保鲜和防虫防霉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有机农药水溶性不好,在空气中稳定性差,容易挥发,或在光照条件下容易氧化、分解而失效。利用瓜环的包结性能,将农药分子包合或嵌入其桶状空腔内形成的瓜环-农药包结配合物,在不改变分子化学结构的同时可改变农药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强农药的稳定性,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另外,利用瓜环作为荧光增敏剂或荧光探针,可以建立分析检测微量、痕量农药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因此,将瓜环引入农药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论文选择了几类结构、尺寸合适的农药分子作为研究对象,选用具有不同空腔大小、不同溶解性能和结构特征的瓜环,进行瓜环与农药分子组装表征、基本性质以及作用机理研究。对筛选出的瓜环-农药分子超分子体系中农药的光谱性质、水溶性、稳定性、生物活性、检测性能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为瓜环-农药分子超分子体系在改善农药性质方面提供思路和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内容如下:(1)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质谱(Q-TOF)、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等温滴定量热(ITC)和X-单晶衍射(XRD)等技术手段,探究了抗病毒剂盐酸吗啉胍(ABOB)与Q[7,8]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中性水条件下,ABOB能与Q[7,8]形成计量比1:1的主客体包结配合物,结合常数的数量级为10~4。而在盐酸水溶液中,可得到计量比为1:2的ABOB@Q[8]包结配合物晶体。(2)利用~1H NMR、MS、ITC和抑菌实验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杀菌剂恶霉灵(HMI)与叁种不同瓜环(HMeQ[6]、Q[7]和tQ[14])的超分子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中性水条件下,HMI能与叁种不同的瓜环均形成计量比1:1的主客体包结配合物,而且Q[n]与HMI的包结配合物能够改善恶霉灵对番茄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Pers.)的抑菌活性。(3)通过~1H NMR、MS、UV、ITC、水中释放实验和光稳定性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杀菌剂咯喹酮(Pyn)与Q[7]和Q[8]的超分子相互作用。可知在中性水条件下,Pyn能与Q[7,8]形成计量比1:1的主客体包结配合物。包结配合物Q[7]@Pyn对咯喹酮有一定的缓释效果,而Q[8]会对Pyn的释放产生了抑制作用。Q[7]对Pyn的光降解几乎没有影响,而Q[8]可以有效地阻挡紫外线照射,从而保护Pyn不被光解。(4)利用已知的ThT@tQ[14](1:1)包结配合物作为荧光探针,测定水溶液中非荧光型叁唑类杀菌剂,包括氟硅唑、氧环唑、叁唑酮、戊唑醇、叁环唑、粉唑醇、戊菌唑和叁唑醇A。实验结果表明,ThT@tQ[14]荧光探针对氟硅唑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性,检出限为1.27×10~(-8) mol/L,并且不受水体系中常见的金属离子和阴离子的干扰(Ca~(2+)除外)。利用~1H NMR和ITC等技术手段,推断出ThT@tQ[14]荧光探针对氟硅唑的响应机理。(5)~1H NMR、UV、ITC和水中释放实验等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水条件下,呋虫胺DIN能分别与HMeQ[6]和Q[7]形成计量比1:1的主客体包结配合物,结合常数的数量级均为10~4,Q[n]的包合对客体DIN有一定的缓释效果。同样,在中性水条件下,啶虫脒AMP和噻虫嗪TMX都能与Q[7]形成计量比1:1的主客体包结配合物。因为AMP-Q[7]和TMX-Q[7]超分子体系对紫外无响应,所以采用紫外光谱法进行释放实验。(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5-01)

刘鸿,张厚玉,胡中汉,钱虎军,吕中元[10](2019)在《超分子体系中自组装基元的相互作用与理论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分子体系中最典型的应用之一即是合理选择自组装构筑基元并精确调控其相互作用的协同效果,进一步制备具有光、电、自修复等特征的功能材料.为了实现精确调控自组装基元之间相互作用的目标,需要在微观层次认识不同类型非共价键相互作用的本质,正确描述它们协同的效果,进一步协调考虑体系熵与焓的贡献,合理设计自组装构筑基元.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超分子弱相互作用的精确描述、计算机模拟中静电长程相互作用的正确处理、接枝聚合物纳米粒子结构的微观特征以及聚合物/纳米粒子复合物聚集结构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超分子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采用超声法制备了柚皮素(NAR)与β-环糊精(βCD)的包合物.粉末-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吸收光谱(IR)测定均表明形成的包合物具有不同于主客体的新的结构性质.~1H NMR与ROESY核磁共振(NMR)实验表明NAR以苯环端从βCD的宽口端进入,并形成稳定的超分子包合物.量子化学计算分析NAR/βCD包合物的形成过程表明,驱动力源于焓驱动与氢键弱相互作用力;能隙和结合能分析得到的最优包合模式与NMR研究结果一致;ONIOM分层计算验证了上述结果.分子对接模拟出的最优包合模式也与量子化学计算、NMR的分析结果吻合.本文获取了清晰的NAR/βCD包合物构型及其形成机理,为该超分子药物的定量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分子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曹朝暾,程时茂,曹晨忠.氮苄叉苯胺-银纳米超分子体系的紫外光谱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2].杨云汉,杜瑶,应飞祥,杨俊丽,夏大真.柚皮素/β-环糊精超分子体系的包合行为[J].波谱学杂志.2019

[3].张希,王力彦,徐江飞,陈道勇,史林启.聚合物超分子体系:设计、组装与功能[J].高分子学报.2019

[4].杨魁.基于水溶性柱芳烃主客体化学的超分子体系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5].张晗.生物小分子杂化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6].于澍燕.稀土-过渡f-d电子关联的有机杂金属超分子体系的新颖设计与可编程自组装[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7].谢廷正.基于叁联吡啶的大型叁维超分子体系的构筑及其应用前景[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8].张小龙.基于环金属化铂(Ⅱ)配合物的主客体超分子体系[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9].范颖.基于瓜环基农药超分子体系的组装及性能研究[D].贵州大学.2019

[10].刘鸿,张厚玉,胡中汉,钱虎军,吕中元.超分子体系中自组装基元的相互作用与理论设计[J].中国科学:化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硼酸基取代卟啉锌对葡萄糖衍生物G-6-...钆卟啉8与氨基酸手性分子识别圆二色...双卟啉24与单胺的手性识别金属配位组装体图!.22组装体I一30的...用点击化学构筑超分子络合物的给受体不同质量比MGE/MDDA合成的样品的扫描...

标签:;  ;  ;  ;  ;  ;  ;  

超分子体系论文_曹朝暾,程时茂,曹晨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