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形貌论文_易泽伟,迟文潮,邹佳威,万聪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形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形貌,结构,纳米,氧化锌,亚铁,表面,正极。

结构形貌论文文献综述

易泽伟,迟文潮,邹佳威,万聪[1](2019)在《PP/铝合金界面微结构形貌制备与润湿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碱蚀工艺制备了不同微结构形貌的铝合金基材,研究了腐蚀液浓度与腐蚀时间对其表面微结构形貌的影响规律;以聚丙烯(PP)材料为例,研究了聚合物/金属异质界面的润湿行为及温度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氢氧化钠(NaOH)腐蚀液浓度为5 mol/L、腐蚀时间为3 min时,可以得到分布均匀、大小相当且介于1.6~2.0μm之间的凹凸形貌结构;通过对金属基材表面微尺度凹凸形貌修饰可有效提高界面润湿性能,升高熔体温度可以进一步促进界面之间的润湿黏合,共同作用可使得界面接触角由最初的121°减小至58.3°,由疏水性转向亲水性,利于界面黏合成型。(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9期)

黄朝晖[2](2019)在《掺铝氧化锌的制备、结构形貌及红外隐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军事工业的发展,红外隐身材料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掺杂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可以通过控制掺杂浓度,从而使该材料在红外波段具有较低射率,从而实现红外隐身的功能。而掺铝氧化锌(ZAO)具有与掺锡氧化铟(ITO)相媲美的优良光电性质,但相对来说前者原材料更加廉价,产率更高,因此其作为红外隐身材料也更加理想。本文针对飞机雷达罩这一特殊应用,通过调整制备工艺,以ZAO为填料,以叁元乙丙橡胶(EPDM)为基底,制备了具有高雷达透波性能的低红外发射率隐身材料。本文选用硝酸锌和硝酸铝溶液作为主要反应物,分别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在两步法的实验中,探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和锌铝掺杂比与ZAO产物结构形貌的关系;在一步法中,探究了不同掺杂比、不同表面活性剂等条件对ZAO产物的结构形貌以及对水热合成过程中晶体生长机理的影响。实验发现,通过两步法实验得到的产物以球形颗粒居多;一步法合成时,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对产物形貌影响十分巨大。使用NaOH作为矿化剂时,不加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ZnO产物更接近其原本的形状,即六棱柱状。使用表面活性剂对最终产物形貌有一定影响,叁聚磷酸钠和乙酰苯胺均有利于形成片状产物,且两组产物颗粒的平均有效直径相近。其次,对制得的纯ZnO和ZAO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和红外发射率分析,发现两种实验方法所制备的ZAO粉末在大气窗口热红外波段(8~14μm)内均没有明显的吸收峰,均可作为红外隐身涂层的低发射率填料使用。再以叁元乙丙橡胶(EDPM)作为复合涂层的基体材料,用不同的溶剂对基底进行溶解并测试红外吸收特性,发现环己烷做溶剂的EDPM的红外发射率最低。最终将填料和用环己烷作为溶剂溶解的基底进行混合制备复合涂层,对这些复合涂层的红外吸收特性进行了分析,随着ZAO添加量的提高,复合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增大。同时,对不同掺杂比下的ZAO的烧结样品进行了电阻率分析与电磁参数分析,发现在锌铝掺杂比不高于95:5的较低的掺杂比下,红外发射率随电阻率的降低而降低;但超过一定的掺杂量后,红外发射率随电阻率的降低而升高。以ZAO作为填料可以满足良好的透波性要求。(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17)

胡彪[3](2019)在《电极微结构形貌对燃料电池多物理场工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作为一种能量转化设备,以其高效、清洁和燃料形式多样等突出优点成为各个国家争相布局的热点。人们对SOFC材料和电池制作工艺的广泛关注,使得其核心组件—电极,经历了从原理性单相电极,到多孔电极,复合梯度电极和骨架电极的发展,再到中温e~-/O~(2-)混合导电材料和H~+导电材料的开发应用。使得SOFC单体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化学能-电能转化功率密度可达1.3 W/cm~2,同时也将其从高温(700-1000 ~oC)扩展到中低温(350-650 ~oC)应用区。实际上,对于不同的电极成分配置,制作方法和工艺,其最直接的结果是导致不同的电极微观结构形貌特征,进而影响其复合电极宏观传输性质和多物理场协同工作特征。因此,研究电极结构和微结构对燃料电池多物理场工作性能的影响,并开创性的发展相应的大尺度工程分析技术具有重要意义。1.首先,本文以一个典型的LSCF-SDC/SDC/NI-SDC IT-SOFC纽扣电池为例,详细介绍了电池内部的电化学反应、漏电过程、电子、离子和气体传输耦合过程,并通过COSMOL Multiphysics基于均匀介质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叁维多物理模型,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模型建立准确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微结构细节对多物理场工作过程的影响验证多物理场模型的有效性。2.基于上述建立的模型,研究不同阴极/阳极表面积比例A_(ca)/A_(an)对IT-SOFC纽扣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检验了不同的复合电极性质、电池组件厚度和交换电流密度等参数在合理范围内变化时,电池工作性能对A_(ca)/A_(an)的敏感性。得出IT-SOFC纽扣电池中,以面积较小的一侧电极半径为参照,面积较大一侧电极半径的超出部分的实际有效影响区域仅有0.03 cm,超过该半径区域的大面积电极区域对电池内部物理、导电、电化学等多物理场性能的影响是无效的。得出,在目前纽扣电池尺度下,阴极/阳极面积比例对纽扣电池性能影响的尺寸效应影响可忽略不计。后续在通过电极微结构重构研究微结构形貌对电池性能影响过程中,不需要考虑阴极/阳极面积比例的影响,只需满足各向同性对应的最低尺寸要求。3.以传统LSCF-SDC复合电极为例,说明复合电极具有叁个不规则性:微结构形貌不规则性、物相分布不均匀性(气相、LSCF材料相、SDC材料相)、性质分布不均匀性(如区域的电子、离子电导率、热导率、气孔分布);传统直接分网方式进一步带入了网格形貌不规则性。因此指出,目前传统方法在计算能力和数值稳定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不足;同时仅能处理单物理场问题,无法反应微结构细节对多场协同工作性能的影响,无法处理带混合电导材料的新型复合阴极的情况。4.据此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采用规整网格处理大尺度不规则微结构形貌的方法,从而解决传统直接分网计算方法的一系列不足。并分别以两种不同的复合电极组分为例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说明和验证,首先用球形颗粒随机分布的方法重构复合电极的不规则微观形貌,通过EDEM搭建起球形颗粒随机分布的模型,为了避免搭建过程中出现的随机误差,采用观测配位数的方法,当球形颗粒半径和模型的尺寸达到一定比例是,堆迭而成的叁维不规则电极微结构形貌不在依赖于具体的模型尺寸。针对IT-SOFC纽扣型电池内部LSCF/YSZ复合电极不规则结构形貌的特点,采用带不规则特征信息的规整网格表征复合电极微结构,并将其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相关性质的计算,从而解决不规则结构形貌带来的数值计算困难问题。计算出包括有效电子电导率、有效离子电导率、气体的传输和逾渗叁相线的分布等结果。本章所提出并验证的方法为后续进一步结合基于复合电极的叁维不规则微结构细节开展SOFC电池的叁维多物理场数值分析计算提供了创新性的方法路径。(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30)

邵庆辉[4](2016)在《中空苯丙聚合物乳胶粒的制备及其结构形貌和遮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空聚合物乳胶粒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优良的遮盖性能、并与基体涂料中的成膜物质相容性好、价格低廉、干堆密度小等优点,因此在涂料工业、油墨制造、纸张涂布、皮革工业、催化剂载体、化妆品工业等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前景,呈现出了极大的市场价值和优势。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报道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制备方法,但是大部分都不太成熟,其中乳液聚合碱溶胀法和交联改性的原位封装聚合非溶剂法对于大批量制备中空聚合物乳胶粒具有明显的潜力。碱溶胀法是目前制备中空聚合物乳胶粒最常采用的方法,其操作步骤是首先合成亲水性的核层,然后以疏水性的壳包覆亲水核,最后加碱溶胀即得中空乳胶粒,即典型的双层交联型碱溶胀法。而采用双层交联型碱溶胀法制备出的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由于层数少,强度较低,极易塌陷或破裂,甚至会形成反向核壳结构,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发新的方法以弥补上述缺陷。另外,对于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其结构形态和遮盖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和探讨。但是由于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遮盖性能主要是由其对光的折射作用所决定的,而其对光的折射作用又主要取决于其结构形态,故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结构形态对其遮盖性能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多层结构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结构形态和遮盖性能进行研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的具体作用,尤其是层厚度和交联单体的用量的影响,以期为大批量制备高遮盖性的中空聚合物乳胶粒提供技术参考。本论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致力于研究开发以简单的工艺制备具有优异遮盖性能的中空聚合物乳胶粒,重点工作围绕着叁层交联型碱溶胀法制备中空聚合物乳胶粒、层厚度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结构形貌和遮盖性的影响、交联单体量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结构形貌和遮盖性的影响和原位聚合封装非溶剂法制备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等四方面的工作展开,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叁层交联型碱溶胀法制备中空苯丙乳胶粒及其表征。采用碱溶胀型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运用层层聚合包覆的方式,第一步制备出了羧基含量较高的核乳胶粒;第二步在核乳胶粒的表面包覆强疏水、弱亲水性的中间层;第叁步在中间层的表面再包覆完全疏水的壳层;最后在制备壳层的阶段加碱溶胀。以红外和转化率的测量证明了实验按照预期反应进行,采用粒径和粘度对中空乳胶粒的溶胀程度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形态进行了表征,酸值对中间层对核乳胶粒的包覆效果进行了测定,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spectrophotometry)将聚合物中空乳胶粒的遮盖性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得到了平均粒径为350~750nm,空腔大小为30~90%(体积分数)的中空聚合物乳胶粒,该乳液固含量大概为31wt%。中空乳胶粒的溶胀程度决定着其表面光滑程度、内部空腔大小、乳胶粒是否会塌陷、破裂等形态;中空乳胶粒的形态决定其遮盖性,形态越规整,破裂塌陷的乳胶粒数目越少,其遮盖性越好。酸值测试结果表明中间层对核包覆良好,pdi值反映出二次成核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碱溶胀阶段对中空乳胶粒的形态和遮盖性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碱溶胀阶段的增加,中空乳胶粒的溶胀程度越来越小,塌陷和破裂的乳胶粒也越来越少,中空乳胶粒的遮盖性先增加后减小,最佳的碱溶胀阶段为制壳阶段的30~50%。中间层理论玻璃化温度对中空乳胶粒的形态和遮盖性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中间层理论玻璃化温度的升高,中空乳胶粒的溶胀程度越来越小,塌陷和破裂的乳胶粒先减少后增多,中空乳胶粒的遮盖性先增加后减少,中间层最佳的理论玻璃化温度为90℃。(2)层厚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形态及遮盖性的影响研究。在采用叁层交联型碱溶胀法制备中空苯丙乳胶粒的基础上,考察了中间层厚度、壳层厚度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形态和遮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间层厚度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形态和遮盖性具有重要影响,随着中间层厚度的增加,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溶胀程度逐渐减小,破裂和塌陷的乳胶粒逐渐减少,表面光滑程度逐渐增加,遮盖性先增强后减弱,当中间层/核=8时,中空聚合物乳胶粒溶胀程度适中,遮盖性最佳。壳层厚度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形态和遮盖性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壳层厚度的增加,中空聚合物乳胶粒表面粗糙程度逐渐减低,破裂和塌陷的乳胶粒逐渐减少,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遮盖性先增强后减弱,壳/中间层包覆核的最佳值为7-9。(3)交联单体量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形态及遮盖性的影响研究。在采用叁层交联型碱溶胀法制备中空苯丙乳胶粒的基础上,考察了壳中交联单体用量、核中交联单体用量、中间层交联单体用量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形态和遮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壳中交联单体用量的增加,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溶胀程度逐渐减小,强度逐渐增强,遮盖性先增强后降低,制备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最佳条件为,壳中交联单体用量为占壳单体总量6wt%;碱溶胀时间段为制壳阶段壳中单体加入总量30~50wt%时开始;在整个核中加入交联单体会使核严重凝胶,变为固体,不能继续进行反应。在核的表面进行交联对提高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遮盖性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核表面交联单体用量的增加,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破裂和塌陷的数目减少、表面越来越光滑、遮盖性增加,但凝胶量增加,最佳用量为1~3wt%。中间层中加入交联单体会导致乳胶粒溶胀程度太小,遮盖性较差,故中间层应不加交联单体。(4)原位聚合封装非溶剂法制备中空苯丙乳胶粒及其遮盖性研究。采用交联改性的原位聚合封装非溶剂法制备了粒径分布均匀、单分散性良好的中空苯丙聚合物乳胶粒,并采用凝胶率分析、粒径分析仪、粘度计、酸值测量、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 spectrophotometer)、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表征考察了壳层中交联单体用量对中空聚合物乳胶粒的合成过程、形态及其干膜遮盖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壳层交联单体在总单体用量中含量小于15wt%时,含量越低,壳层强度越低,乳胶粒致孔膨胀时易于塌陷,粒径分布越大;壳层交联单体含量大于20wt%时,含量越高,壳层强度越高,乳胶粒尺寸变小,膨胀变得困难;当壳层中交联单体的含量介于15~20wt%之间时,粒径分布均匀,壳层强度适中,膨胀性较好,此时含有中空乳胶粒的干燥乳液涂膜遮盖性能最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10-17)

张刘飞,岳梦瑶,陈磊,徐志伟[5](2015)在《静电纺壳聚糖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碱处理对其结构形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壳聚糖纤维因其来源广泛、无毒无害、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成为近年来各国学者的研究重点之一。本文以静电纺丝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纤维,研究了纺丝液浓度、电压、接收距离、纺丝液流速以及后续碱处理、干燥工艺等对电纺壳聚糖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直径及其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当CS纺丝液浓度为2.0%、电压为20kV、接收距离为15cm、流速为2.0ml/h时,所得纤维连续均匀,其平均直径为142±56nm,且纺丝过程中射流稳定;而采用Na2C03溶液碱处理1h再经冷冻干燥后所得的纤维膜的结构形貌较为理想。(本文来源于《天津纺织科技》期刊2015年02期)

邱海龙[6](2014)在《掺杂Yb~(3+)对上转换微纳晶结构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稀土掺杂上转换荧光材料具有低毒性、高化学和光稳定性、窄带发射、长激发态寿命等优点;另外近红外激发光源也带来了许多优势,如较深的光穿透深度,对生物组织无损伤、无背景噪声等。这些特征使稀土掺杂上转换荧光材料有望成为新一代的生物荧光标记材料。尽管上转换荧光材料具有优异的理化特性和光学性能,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多色上转换荧光的调控、上转换荧光效率的增强、上转换材料形貌与尺寸的可控合成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利用水热法、热分解法制备多种基质的稀土上转换荧光材料,主要研究掺杂Yb3+离子对上转换荧光材料光学性能、上转换效率、结构形貌的影响。探讨其生长机理,分析相应的上转换荧光机制。利用Yb3+敏化常见的上转换基质材料BaYF5和NaYF4。在BaYF5体系中,掺杂Yb3+/Er3+,Yb3+/Tm3+,Yb3+/Ho3+,通过Yb3+敏化激活离子,发出强烈的红、蓝、绿上转换荧光,并分析其敏化机制。在NaYF4体系中,同时掺杂敏化剂Nd3+和Yb3+离子,采用级联敏化的方式敏化Er3+离子;调节Yb3+离子浓度,增强Yb3+离子的级联敏化效果,提高能量传递效率,使上转换荧光强度增强~13倍。首次通过热分解法合成出超小YF3纳米晶,且该超小YF3纳米晶热稳定性良好,是一种高效、稳定的上转换基质材料。通过控制掺杂Yb3+离子的浓度调节上转换荧光颜色的输出,实现上转换可见区多色光的可调谐控制。在Er3+/Yb3+体系中,当掺杂低浓度Yb3+离子时,主要发射峰是绿色发射谱带,随着掺杂Yb3+离子浓度的提高,红色发射谱带逐渐增强,变为主要发射峰,上转换荧光颜色由绿色逐渐转向黄色,再变成红色;在Tm3+/Yb3+体系中,随着掺杂Yb3+离子浓度的增加,蓝色发射带的强度逐渐增强,从洋红色变成蓝色;在Yb3+/Er3+/Tm3+体系中,上转换荧光颜色逐渐从青玉色变为黄色,淡红色,最后变成纯红色,并通过核壳结构增强其上转换荧光效率4~10倍。高掺Yb3+离子增强菱形YF3纳米晶的紫外上转换荧光强度,随着掺杂浓度的提高,紫外上转换荧光逐渐增强,最强的紫外输出(90mol%Yb3+)提高近6倍,而且亲水性处理后依旧保持良好的紫外上转换荧光强度,并分析相应的上转换发光和紫外增强机制。当掺杂更高浓度的Yb3+离子时(92~98mol%),紫外上转换荧光强度逐渐减弱,说明增加Yb3+离子在提高能量传递效率的同时,也增大了Yb3+离子将能量传递给表面缺陷的几率,增加了表面荧光淬灭效应。通过Yb3+完全替换Y3+的方式合成出β-NaYbF4纳米晶及其核壳结构,在近红外800nm的发射峰,β-NaYbF4:0.5%Tm3+@NaYF4核壳结构纳米晶上转换荧光强度是β-NaYbF4:0.5%Tm3+纳米晶的~50倍;在蓝光475nm的发射峰,β-NaYbF4:0.5%Tm3+@NaYF4核壳结构纳米晶上转换荧光强度是β-NaYbF4:0.5%Tm3+纳米晶的~100倍。以同样方式合成出NaYbF4活性壳层,利用活性核-活性壳-惰性壳的方法增强α-NaYF4:30%Yb3+/0.5%Tm3+纳米晶荧光效率,抑制表面效应,增强其上转换荧光强度,并对其荧光淬灭和增强机制进行分析。掺杂Yb3+离子改善了CeO2纳米晶的单分散性,随着掺杂离子浓度的提高,CeO2纳米晶的尺寸逐渐增大,形貌由颗粒状变为立方块状,而且,裸露的晶面也发生变化,(200)晶面逐渐显露。当掺杂Gd3+离子时,颗粒形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是纳米晶尺寸明显增大。类似的现象在Yb3+离子掺杂LiYF4微米晶体系中也被发现:随着掺杂Yb3+离子浓度的变化,LiYF4微米晶所裸露的晶面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了相应的生长机理。(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4-03-01)

马慎思,张峥,石岛无双,刘兴泉[7](2013)在《锂离子电池Li_2Fe_(1-x)V_xSiO_4/C复合正极材料的合成、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液相预处理和固相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Li2Fe1-xVxSiO4/C(x=0,0.1,0.3,0.5)复合正极材料,采用XRD、SEM、EDX和电化学测试对材料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钒掺杂对材料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样品均为正交晶系,属P21mn空间群,钒掺杂量x=0.1时样品晶格常数发生明显变化,晶胞呈c轴方向拉长的立方体,导致了材料的比容量和循环性能下降;所有样品均为纳米至亚微米尺寸颗粒,且随钒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大,但x=0.5时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最优。在常温和0.2C倍率下初始放电容量为124.3mAh/g,循环10次后容量无衰减,可逆放电容量仍高达126.2mAh/g,显示了良好的循环性能和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期刊2013年03期)

何建群,尹静,刘栋,张乐喜,别利剑[8](2013)在《Al~(3+)掺杂对花状氧化锌微结构形貌和气敏性能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Zn(NO3)2.6H2O、Al(NO3)3和(CH2)6N4为反应物,PEG400为表面活性剂,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Al3+掺杂的花状氧化锌纳米棒结构。Al3+掺杂会调控所得氧化物的微结构,提高材料的气敏性能。在350℃工作温度下,掺杂0.3wt%Al3+的花状氧化锌微结构对0.200mL.L-1乙醇的灵敏度达28,响应时间仅12 s。(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祖青[9](2012)在《常用正畸弓丝机械性能及显微结构形貌的观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拉伸试验,在25℃的实验室环境中对常用的商业正畸矫治弓丝的机械性能进行测试及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弓丝表面形貌,以期为矫治中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尤其是机械性能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选取了正畸临床上常用的11种国内外不同厂家生产的弓丝,即:超弹镍钛方形弓丝、热激活镍钛方形弓丝、不锈钢方形弓丝,随机截取弓丝20mm作为检测样本,在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实验装置下获得11种矫治弓丝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强度及断裂总伸长率的大小和弓丝变形量与力值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LEO1430VP,Germany扫描电镜分别在5000、10000倍视野下进行观察不同弓丝表面形貌。结果:在相同室温下的11种国内外不同厂家生产的矫治弓丝的机械性能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分别在5000、10000倍视野下观察镍钛合金方弓丝以及不锈钢方丝其表面也并非完全光洁无痕,偶见散在纵形划纹或点状凹陷。结论:1.在室温条件下,不锈钢方丝的刚性较镍钛方丝的刚性好;热激活镍钛方丝断裂后伸长率最大其次是超弹镍钛方丝,最差的是不锈钢方丝;2.不锈钢方丝的刚性最强最不容易被拉伸而热激活镍钛方丝则最容易被拉伸;不锈钢方丝的屈服强度最大而热激活镍钛方形弓丝的屈服强度最小;不锈钢方丝的断裂强度大于热激活镍钛方形弓丝大于超弹镍钛方形弓;3.未经处理的镍钛方形弓丝以及不锈钢方丝其表面也并非完全光洁无痕。本研究拟通过对正畸矫治弓丝的机械性能进行测试研究,不仅为临床合理选用正畸矫治弓丝提供依据,还为摩擦力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2-04-01)

张旗[10](2010)在《VO_2纳米线的CVD,水热制备及结构形貌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采用CVD法,生长出高展弦比的VO2纳米线,并对其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讨论了其生长机制.CVD方法生长的VO2纳米线沿着[100]的方向生长,且粗细均匀,具有较高的长径比,表面缺陷少,形貌均一,为制备以之为基元的光电传感器件打下了良好的材料基础.同时对比采用水热方法合成的VO2纳米线,探讨了两种方法生成产物在形貌上的差别及对器件性能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结构形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现代军事工业的发展,红外隐身材料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掺杂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可以通过控制掺杂浓度,从而使该材料在红外波段具有较低射率,从而实现红外隐身的功能。而掺铝氧化锌(ZAO)具有与掺锡氧化铟(ITO)相媲美的优良光电性质,但相对来说前者原材料更加廉价,产率更高,因此其作为红外隐身材料也更加理想。本文针对飞机雷达罩这一特殊应用,通过调整制备工艺,以ZAO为填料,以叁元乙丙橡胶(EPDM)为基底,制备了具有高雷达透波性能的低红外发射率隐身材料。本文选用硝酸锌和硝酸铝溶液作为主要反应物,分别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两种方案进行实验。在两步法的实验中,探究了不同煅烧温度和锌铝掺杂比与ZAO产物结构形貌的关系;在一步法中,探究了不同掺杂比、不同表面活性剂等条件对ZAO产物的结构形貌以及对水热合成过程中晶体生长机理的影响。实验发现,通过两步法实验得到的产物以球形颗粒居多;一步法合成时,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对产物形貌影响十分巨大。使用NaOH作为矿化剂时,不加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ZnO产物更接近其原本的形状,即六棱柱状。使用表面活性剂对最终产物形貌有一定影响,叁聚磷酸钠和乙酰苯胺均有利于形成片状产物,且两组产物颗粒的平均有效直径相近。其次,对制得的纯ZnO和ZAO进行了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和红外发射率分析,发现两种实验方法所制备的ZAO粉末在大气窗口热红外波段(8~14μm)内均没有明显的吸收峰,均可作为红外隐身涂层的低发射率填料使用。再以叁元乙丙橡胶(EDPM)作为复合涂层的基体材料,用不同的溶剂对基底进行溶解并测试红外吸收特性,发现环己烷做溶剂的EDPM的红外发射率最低。最终将填料和用环己烷作为溶剂溶解的基底进行混合制备复合涂层,对这些复合涂层的红外吸收特性进行了分析,随着ZAO添加量的提高,复合涂层的红外发射率增大。同时,对不同掺杂比下的ZAO的烧结样品进行了电阻率分析与电磁参数分析,发现在锌铝掺杂比不高于95:5的较低的掺杂比下,红外发射率随电阻率的降低而降低;但超过一定的掺杂量后,红外发射率随电阻率的降低而升高。以ZAO作为填料可以满足良好的透波性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形貌论文参考文献

[1].易泽伟,迟文潮,邹佳威,万聪.PP/铝合金界面微结构形貌制备与润湿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19

[2].黄朝晖.掺铝氧化锌的制备、结构形貌及红外隐身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3].胡彪.电极微结构形貌对燃料电池多物理场工作性能的影响[D].江苏科技大学.2019

[4].邵庆辉.中空苯丙聚合物乳胶粒的制备及其结构形貌和遮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5].张刘飞,岳梦瑶,陈磊,徐志伟.静电纺壳聚糖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碱处理对其结构形貌影响[J].天津纺织科技.2015

[6].邱海龙.掺杂Yb~(3+)对上转换微纳晶结构形貌及光学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

[7].马慎思,张峥,石岛无双,刘兴泉.锂离子电池Li_2Fe_(1-x)V_xSiO_4/C复合正极材料的合成、结构形貌和电化学性能[J].化工科技.2013

[8].何建群,尹静,刘栋,张乐喜,别利剑.Al~(3+)掺杂对花状氧化锌微结构形貌和气敏性能的影响(英文)[J].无机化学学报.2013

[9].祖青.常用正畸弓丝机械性能及显微结构形貌的观察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2

[10].张旗.VO_2纳米线的CVD,水热制备及结构形貌表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论文知识图

脱合金时间对纳米多孔形貌的影响接触角测量仪Fig.4-12Contactanglem...衍射仪Fig2.1D/MAX-2500X...不同结构TiO2-C复合材料形貌不同条件下合成的NaYF4:Yb3+,Er3+的TE...气流磨SmCo5粉末前驱体用15wt%OA高能...

标签:;  ;  ;  ;  ;  ;  ;  

结构形貌论文_易泽伟,迟文潮,邹佳威,万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