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型油菜论文_陆红臣,仵汉飞,文静,易斌,马朝芝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蓝型油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甘蓝,油菜,含油量,性状,标记,基因芯片,模型。

甘蓝型油菜论文文献综述

陆红臣,仵汉飞,文静,易斌,马朝芝[1](2019)在《甘蓝型油菜多主花序性状的表型特点与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良油菜株型以提高产量和适应机械化,分析多主花序油菜的表型特点和遗传规律,利用1个甘蓝型油菜多主花序突变体和1个单主花序普通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甘蓝型油菜多主花序材料顶端分生组织发育过程,认为多主花序性状的形成与顶端分生组织的异常发育有关。对F1、RF1以及分离群体做表型鉴定,结果表明:多主花序性状在两个供试亲本材料间存在1对显性基因的差异,无细胞质效应。利用油菜60K SNP芯片结合分子标记技术,初步构建多主花序基因MI的遗传连锁图谱,两侧最近标记L04-2和L06-14与目标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4 cM和9.3 cM,物理距离为2.5 Mb。(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于澄宇,练景龙,弓琼[2](2019)在《甘蓝型油菜亚麻酸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导致对食用油的营养价值要求越来越高。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之一,根据它的第一个双键在甲基端第叁个碳原子上将它归为ω-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是所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前体物质,可在人体内经△6去饱和酶、延长链酶、A5去饱和酶作用合成二十碳五烯酸(EPA),再经过β-氧化作用转换成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其中,EPA是体内叁烯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质,DHA是大脑、视网膜等神经系统磷脂的主要成分,它们对人体生长发育和正常代谢起重要作用。但人体由于缺乏ω3/△15脂肪酸脱氢酶(FAD)无法将亚油酸转换成α-亚麻酸,因此,必须通过饮食补充α-亚麻酸。为深入研究高亚麻酸油菜脂肪酸的遗传规律,为高亚麻酸育种提供依据,本文用高亚麻酸亲本R8Q10、YH25005分别与低亚麻酸亲本SW配制杂交组合,使用单粒气相色谱法测量亚麻酸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的六世代遗传群体(P1、P2、F1、BCP1、BCP2、F2)的亚麻酸酸含量进行研究并估计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两组杂交后代均呈连续分布,R8Q10*SW的六世代亚麻酸均值分别为17.16%、3.52%、11.13%、12.06%、7.38%、10.23%,其最适模型为MX2-A-AD(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6693、1.0824,多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5.5376、0.2436,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36.96%、12.69%、66.7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0.43%、71.54%、0.0003%。YH25005*SW的六世代亚麻酸平均值分别为14.15%、3.52%、10.55%、10.67%、7.22%、7.96%,其最适模型也为MX2-A-AD (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3117、1.8285,多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4.0966、0.821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65.20%、28.83%、78.6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9.65%、60.33%、9.62%。结果说明亚麻酸的最优遗传模型为2对主基因加性和多基因加性显性混合遗传,并且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为辅,也有部分环境因素影响。(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薛艳,李英,谌国鹏,张星,陈乔[3](2019)在《利用SSR标记分析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高油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明确各材料间的遗传距离,加快陕南地区高油育种进程,利用20对甘蓝型油菜首选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at,SSR)核心引物,对陕南地区65份含油量达40.58%~53.52%的甘蓝型油菜育种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NTSYS-pc1.10e计算材料间多态性信息含量指数(PIC),并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nweighed pair group method using arithmeicaverage,UPGMA)对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20对SSR核心引物中共筛选出7对最佳引物,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7个条带。供试材料的PIC值分布在0.33~0.86范围内,平均值0.5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54处将65份供试材料划分为两大类群。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较近,不利于陕南地区高油甘蓝型油菜的育种工作。加强种质创新,引进外来优良种质资源并加以改造利用是提高陕南地区高油甘蓝型油菜育种水平的根本途径。(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12-13)

冯韬,谭晖,徐江林,官春云[4](2019)在《油菜素内酯在不同生育期对两品系甘蓝型油菜的生长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油菜素内酯对甘蓝型油菜品质及弱光反应的影响,以湘油15号的2个辐照突变品系(含油量和产油量明显不同的XY881和XY883)为材料,研究油菜素内酯(epibrassinolide, 2,4-BL)在不同生育阶段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和2014-2016年两年度田间试验,分析2,4-BL对种子萌发、营养生长、产油量及相关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2,4-BL对两品系的影响具有相似规律,包括:对种子萌发具有剂量效应,低浓度下促进种子萌发,高浓度下抑制种子萌发;在全生育期低剂量的2,4-BL促进主茎伸长、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结实,但不影响成熟种子大小和含油量;在盛花后使用,延缓种子成熟而造成授粉后40 d种子含油量下降;长期短间隔使用2,4-BL降低调控作用。在分子水平上,2,4-BL诱导油菜素类固醇信号通路和光信号通路关键转录因子BnaPIF4、BnaBZR1和BnaBES的基因表达。推测2,4-BL通过诱导甘蓝型油菜中油菜素内酯和光信号途径相关转录因子基因表达,激活下游调控的基因网络,通过促进光合作用延长营养生长时间、促进主茎生长和结实,进而影响产油量。因此认为油菜素内酯可以作为生长调节剂在油菜生产中使用,建议低浓度或长间隔施用,且尽量在油菜盛花期之前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小光,张耀文,陈文杰,韦世豪,关周博[5](2019)在《春性和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春油菜区的光合性状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春油菜生态区里春性和半冬性油菜光合性状的差异,在甘肃张掖春油菜区分别测定春性和半冬性甘蓝型油菜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片叶绿素含量、绿叶面积、光响应曲线,CO_2响应曲线等光合性状。结果表明:半冬性油菜的净光合速率、胞间CO_2浓度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春性油菜,而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则低于春性油菜;春性油菜的绿叶面积明显高于冬性油菜,而叶绿素浓度则低于半冬性油菜;半冬性油菜对光的利用和转化能力优于春性油菜,在低光强和高光强下的净光合速率均高于春性油菜;春性油菜的CO_2的羧化效率高于半冬性油菜,而冬性油菜的在高CO_2浓度下的光合作用要明显高于春性油菜。研究结果可为春油菜区油菜种质资源扩充和高光效育种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俎峰,赵凯琴,张云云,原小燕,田正书[6](2019)在《利用SNP芯片构建甘蓝型油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及含油量性状QTL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云南生境下挖掘甘蓝型油菜含油量QTL位点,为高含油量性状遗传机制研究和分子标记辅助高含油量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高含油量材料G28为母本,低含油量材料H008为父本,通过小孢子培养技术创建包含175份株系的F_1 DH群体,利用60K SNP芯片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结合2016-2017年丽江与临沧点DH群体含油量数据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以LOD=2.5为阈值扫描含油量性状QTL。【结果】DH群体含油量性状呈现正态分布,表现出单向超亲分离。2个环境下共检测到6个含油量QTL,分别可解释6.29%~10.36%的表型变异。通过Blast分析将这6个QTL分别映射到参考基因组-Darmor-bzh ChrA01,ChrA10,ChrC05与ChrC08染色体物理图谱上。与前人研究比较分析推测位于C05染色体上的qOCc05.1与qOCc05.2为新的含油量性状相关的QTL。【结论】在云南生境下检测到6个含油量性状QTL并明确了其在染色体的物理区间,定位结果可用于下一步主效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高含油量油菜育种。(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王静,白九元,古少波,赵云,王睿[7](2019)在《甘蓝型油菜BnbHLH9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甘蓝型油菜bHLH转录因子的功能,采用同源克隆技术从甘蓝型油菜中克隆了5个BnbHLH92基因全长cDNA序列,分别命名为BnbHLH92-1、BnbHLH92-2、BnbHLH92-3、BnbHLH92-4、BnbHLH92-5,其编码区长度分别为738,657,684,741,717bp.qRT-PCR实验表明,除BnbHLH92-1外,其它的BnbHLH92基因主要在抽薹期和花期的根中表达,BnbHLH92-1主要在抽薹期和花期的根以及二叶一心期的叶中表达.非生物胁迫显着影响BnbHLH92基因的表达,使其表达量升高.低温胁迫下,BnbHLH92基因分别在胁迫后4、6、6、6、6 h表达量达最高.高温胁迫下,5个BnbHLH92基因分别在胁迫后2、6、6、8、4 h表达量达最高.盐胁迫下,BnbHLH92基因分别在胁迫后6、6、24、24、24 h表达量达最高.在ABA诱导下BnbHLH92基因表达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分析发现BnbHLH92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上存在ABA响应元件(ABRE).(本文来源于《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叶桑,崔翠,郜欢欢,雷维,王刘艳[8](2019)在《基于SNP遗传图谱对甘蓝型油菜部分脂肪酸组成性状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菜籽油在烹饪、食品加工及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因此,根据生产需要改善菜籽油脂肪酸组分是油菜育种的重要目标。通过对2种环境下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QTL定位分析,寻找甘蓝型油菜脂肪酸组分的QTL及影响本群体脂肪酸组分的候选基因。【方法】以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10D130和甘蓝型油菜常规品种中双11构建高世代重组自交系(RIL)为研究材料,分别于2016—2017年和2017—2018年2个年度在重庆市北碚区2个不同的环境中设置田间试验,收获自交种子,采用气相色谱法3次重复对种子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分析。利用油菜6K SNP芯片对该RIL群体进行基因分型,DNA样品预处理及芯片处理严格按照Illumina Inc公司Infinium HD Assay Ultra操作说明进行。取最小阈值LOD 2.0利用JoinMap4.0软件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通过QTL IciMapping V4.1完备区间作图法对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QTL定位。【结果】2种环境中,两亲本各性状间差异及RIL群体各性状在株系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且6种脂肪酸含量在2个环境中均表现为连续分布,适合进行QTL检测。构建用于QTL定位的遗传图谱包含1 897个多态性SNP标记,覆盖甘蓝型油菜基因组3 214.19 cM,平均图距1.69 cM。利用此图谱,在2个环境共检测到位于8条染色体上的23个控制脂肪酸组分QTL位点,与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廿碳烯酸和芥酸含量相关的QTL位点分别为6、3、4、5、2和3个,其中在A05、A08和C03染色体上发现多种脂肪酸含量的QTL"富集区"。在A05染色体上检测到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重迭的主效QTL,亚油酸与亚麻酸表现加性效应相同;在A08和C03上都检测到油酸、廿碳烯酸和芥酸含量重迭的主效QTL,油酸与廿碳烯酸及芥酸表现加性效应相反。与拟南芥脂肪酸代谢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在17个QTL置信区间内筛选到22个候选基因,主要通过编码脂肪酸去饱和酶、全羧化酶合酶、碳链延长酶和参与酰基辅酶A生物合成等途径调控脂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结论】利用甘蓝型油菜6K SNP芯片准确定位了2种环境条件脂肪酸组成的QTL位点,筛选到位于A05、A08和C03染色体上多种脂肪酸QTL的"富集区",并与拟南芥脂肪酸代谢基因比对出该群体油菜脂肪酸代谢基因,可作为改善油菜籽脂肪酸组成的重要区段及候选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伍晓明[9](2019)在《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AACC)是我国和全球范围内种植面积最大的油菜类型,这一物种是由白菜(Brassica rapa L.,AA)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CC)在欧洲地中海地区种间杂交后自然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基因组分析显示这一异源四倍体种的起源时间大约在7500-10000年之间,文献记载显示该作物驯化时间仅400-500年。因此,甘蓝型油菜是"最年轻"的异源四倍体作物,由于起源和驯化时间短,其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可供遗传改良利用的基础种质资源贫乏。如何高效导入优异遗传变异,显着拓宽甘蓝型油菜遗传基础,是油菜研究的战略性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全球甘蓝型油菜A和C亚基因组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C亚基因组改良甘蓝型油菜的新思路,并创制出高抗菌核病等优异新种质。【材料与方法】基因组变异分析:选择472份来源于世界各地的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利用油菜基因芯片(60K Brassica Infinium?SNP array)开展基因组变异与选择性分析,揭示A和C亚基因组变异规律。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利用欧洲抗病野生甘蓝与我国优异白菜型油菜地方种杂交,加倍创制"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以其为供体亲本,15个综合性状优异的推广品种为受体亲本,按巢式群体构建途径创制和筛选遗传背景全新的优异种质。【结果与分析】基因组变异分析:(1)油菜每次产量跃升都与规模化优异基因导入显着相关;(2)我国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遗传多样性水平明显低于欧洲,C基因组优异变异引入缓慢很可能是单产提升放缓的关键原因;(3)甘蓝型油菜CC基因组上有更多重要育种选择位点,按照育种时期、栽培区域、生态类型分析,A基因组上检测到62个育种选择位点,C基因组上检测到192个育种选择位点,虽然尚不完全确定这些育种选择位点的具体功能和意义,但这些选择位点中包含多个公认受育种选择的基因,如控制芥酸含量、硫苷含量和开花的BnaA.FAE1、BnaC.HAG1、BnaC.FT等,提示这些育种选择位点是具有我们尚不知晓的重要功能,对甘蓝型油菜C基因组的育种选择对提升产量、抗性和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成功获得"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解决甘蓝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不亲和难题,构建成包含15个RIL群体,4950个株系的巢式群体,这些遗传背景全新的种质产量、抗性、品质变异丰富,部分种质性状极为优异,如W391抗性比现有菌核病抗性最强的品种提高65.5%。【结论】导入CC基因组优异基因对提升油菜遗传改良潜力意义重大,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是未来油菜种质创新的重要方向。利用野生甘蓝创制的新种质具有重大利用前景。(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李盼,李超,张显强,张瑞茂,罗京[10](2019)在《不同环境下影响甘蓝型油菜矮杆新品系DW871收获指数的相关性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甘蓝型油菜是高油分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的饲料作物,也是潜在的能源作物。一直以来,油菜单产较低,生产效益较差限制着油菜生产的发展,提高油菜单产水平即培育高产优质新品种一直是油菜育种的首要目标。作物产量提高主要有两种途径,在生物学产量不变的况下提高收获指数,或在收获指数一定的情况下提高产量,收获指数已成为评价作物品种育种效果的重要指标。与其他作物相比,油菜的收获指数偏低,一般在10%~30%范围,因此提高收获指数是实现油菜高产的有效途径;【材料与方法】为解析DW871在不同产量的环境下收获指数的构成因素,本研究利用甘蓝型油菜矮杆新品系DW871为研究材料,采用育苗移栽方式,移栽密度30万株/hm~2,小区面积20m~2,行距40cm,设置3次重复,分析其在思南和花溪不同环境下各相关性状的变异以及两个试点间的差异,利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产量收获指数与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与分析】结果表明,思南环境下DW871株高、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分枝角果数、单株角果数和收获指数均值显着高于花溪环境;花溪环境下二次有效分支数、角果长度和单株生物产量则显着高于思南环境。思南环境下,油菜收获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湿度和温度较高,导致生物产量较低、角果多、单株产量较高,对产量贡献较大,单株角果数和单株生物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而在花溪环境,单株角果数与收获指数呈极显着正,单株生物产量无显着相关性。且在两种环境下,千粒重和单株产量都与收获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结论】综合分析表明,高温高湿环境下,提高收获指数须将角果长度、主序角果数和二次分枝数与单株产量有效结合,且适当控制生物产量才能实现;多日照、降雨量充足环境下,提高DW871收获指数,可通过提高单株角果数、角果长度和单株产量而提高收获指数,同时需对生物产量适当控制。(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7)

甘蓝型油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导致对食用油的营养价值要求越来越高。α-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之一,根据它的第一个双键在甲基端第叁个碳原子上将它归为ω-3系列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是所有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前体物质,可在人体内经△6去饱和酶、延长链酶、A5去饱和酶作用合成二十碳五烯酸(EPA),再经过β-氧化作用转换成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其中,EPA是体内叁烯前列腺素的前体物质,DHA是大脑、视网膜等神经系统磷脂的主要成分,它们对人体生长发育和正常代谢起重要作用。但人体由于缺乏ω3/△15脂肪酸脱氢酶(FAD)无法将亚油酸转换成α-亚麻酸,因此,必须通过饮食补充α-亚麻酸。为深入研究高亚麻酸油菜脂肪酸的遗传规律,为高亚麻酸育种提供依据,本文用高亚麻酸亲本R8Q10、YH25005分别与低亚麻酸亲本SW配制杂交组合,使用单粒气相色谱法测量亚麻酸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方法,对甘蓝型油菜的六世代遗传群体(P1、P2、F1、BCP1、BCP2、F2)的亚麻酸酸含量进行研究并估计其遗传效应,结果表明:两组杂交后代均呈连续分布,R8Q10*SW的六世代亚麻酸均值分别为17.16%、3.52%、11.13%、12.06%、7.38%、10.23%,其最适模型为MX2-A-AD(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0.6693、1.0824,多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5.5376、0.2436,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36.96%、12.69%、66.72%,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0.43%、71.54%、0.0003%。YH25005*SW的六世代亚麻酸平均值分别为14.15%、3.52%、10.55%、10.67%、7.22%、7.96%,其最适模型也为MX2-A-AD (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分别为-1.3117、1.8285,多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值分别为4.0966、0.821主基因遗传率在BCP1、BCP2和F2中分别是65.20%、28.83%、78.63%,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9.65%、60.33%、9.62%。结果说明亚麻酸的最优遗传模型为2对主基因加性和多基因加性显性混合遗传,并且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多基因为辅,也有部分环境因素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蓝型油菜论文参考文献

[1].陆红臣,仵汉飞,文静,易斌,马朝芝.甘蓝型油菜多主花序性状的表型特点与遗传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2].于澄宇,练景龙,弓琼.甘蓝型油菜亚麻酸遗传分析[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3].薛艳,李英,谌国鹏,张星,陈乔.利用SSR标记分析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C].科技创新与扶贫攻坚——陕西省农作物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4].冯韬,谭晖,徐江林,官春云.油菜素内酯在不同生育期对两品系甘蓝型油菜的生长调控[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5].赵小光,张耀文,陈文杰,韦世豪,关周博.春性和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在春油菜区的光合性状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019

[6].俎峰,赵凯琴,张云云,原小燕,田正书.利用SNP芯片构建甘蓝型油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及含油量性状QTL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9

[7].王静,白九元,古少波,赵云,王睿.甘蓝型油菜BnbHLH9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8].叶桑,崔翠,郜欢欢,雷维,王刘艳.基于SNP遗传图谱对甘蓝型油菜部分脂肪酸组成性状的QTL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19

[9].伍晓明.甘蓝型油菜C亚基因组改良与规模化种质创新[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10].李盼,李超,张显强,张瑞茂,罗京.不同环境下影响甘蓝型油菜矮杆新品系DW871收获指数的相关性状分析[C].2019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9

论文知识图

标记wscl在群体m中的扩增突变体和野生型拟南芥表皮蜡质...低油混样在参考基因上的分布均匀性统...高油混样在参考基因上的分布均匀性统...低油混样基因覆盖分布高油混样基因覆盖分布

标签:;  ;  ;  ;  ;  ;  ;  

甘蓝型油菜论文_陆红臣,仵汉飞,文静,易斌,马朝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